玛欣德尊者:沙门果经5讲
玛欣德尊者:沙门果经5讲
沙门果经
(Sàma¤¤aphala-sutta)
玛欣德尊者讲于广东六祖寺
2009.12.13
Namo tassa bhagavato arahato sammàsambuddhassa!(三遍)
礼敬彼世尊、阿拉汉、正自觉者! (三遍)
各位贤友、法师、居士大德们:
晚上好!
前天晚上,我们讲到未生怨王问佛陀,作为在家人,从事各种各样的职业,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财富,可以养活自己、养家糊口,向上赡养父母,向下养活妻儿,还可以帮助亲眷,从事各种社会的公益福利,而作为出家人,有什么可以见到的成果、效果。
于是佛陀举了“国王的奴隶”和“国王的农民”为例,然后问国王,当他们出家之后,国王还会不会抓他们回去做工。国王回答,不会。
然而,如果出家只是为了不用做工,那么出家就只是为了逃避社会责任。国王知道肯定还有比这些更加超越、殊胜的出家人的成果。
于是佛陀说,当一个善男子听了佛法,对佛陀产生信心之后,他思惟:“在家的生活是很狭隘的,出家的生活是很开阔、自由自在的。”于是他选择了出家,出家之后,持守各种各样的戒。
我们在前天晚上学习了“小戒”和“中戒”的部分,下面继续来看“大戒”(Mahàsãlaü)的部分。
佛陀继续对国王说:
“就如一些沙门、婆罗门,受用信施之食,他们依畜生明邪命过活。”
“畜生明”(tiracchànavijjà):tiracchàna是动物的、畜生;vijjà是明,知识、技巧的意思。“畜牲明”是指一些低等的、低级的伎俩、技巧或者知识。
“邪命”(micchàjãva):“邪”是不正当的、错误的;“命”是维生、活命。
这句话的意思是:就像现在有一些受人尊重的出家人,但他们却是通过这些低等的伎俩来维生。是哪些伎俩呢?
“这就是:相肢、预兆、占卜、看相、占鼠啮、火供、杓供、麸皮供、米糠供、米供、酥油供、油供、口供、血供,”
“相肢”:透过看人的四肢、看手等痕迹来预言长寿、名闻、吉凶。类似于“看手相”。
“预兆”:依照闪电、天相等来占卜。例如依照雷鸣来预兆将会发生什么事情。
“占卜”:依照一些征象来占卜。例如占梦,就是依照某些人做的梦来占卜这个梦表示什么,未来将会发生什么。
“看相”:依照身体的痕迹来算命,比如:你这个人是富贵相、你这个人是官相。
“占鼠啮”:依照老鼠在布上或衣服上咬过的痕迹来占卜。
“火供、杓供、麸皮供、米糠供、米供、酥油供、油供、口供、血供”:供,依照梵语huma又可音译为护摩。火供(aggihutta),用柴燃起火,然后投些食物进去。婆罗门教跟一些拜火的外道都有供圣火的习惯,无论在家里,还是在户外,他们每一天都要洒米、洒酥油、投一些肉等等去供圣火。根据婆罗门教的传统,他们相信只要把食物或者供品投入火中,就可以通过火神阿耆尼(梵语Agni)把信息传递给他们所要供奉的神,例如大梵天或者天神,他们以此来达到增益、祈祷、消灾等目的。
接着是:
“肢体明、宅地明、政治明、吉祥咒、鬼神咒、地咒、蛇咒、毒咒、蝎咒、鼠咒、鸟咒、鸦咒、命数、防箭术、解兽语。”
“肢体明”:透过肢体或者手指尖进行预言。
“宅地明”:决定准备建房屋或者园林的地点是否吉祥。相当于 “风水”。
“政治明”:为国家、大臣等进行预言。
“吉祥咒”:例如有些地方据说有鬼作祟,然后通过念咒去驱赶;或者进入坟场去念咒,使这个坟场能够安宁。
“鬼神咒”:请鬼、驱鬼等。
“地咒”:住在土屋者所持的咒。
“蛇咒、毒咒、蝎咒、鼠咒、鸟咒、鸦咒”:都是各种各样的咒术。
“命数”:预言他人的长寿。类似于“算八字”等。
“防箭术、解兽语”:据说念咒之后,可以理解或听懂动物的语言。
“远离如此等依畜生明的邪命,这也是他的戒。”
这位出家人(比库),避免(不去做)这些低等的伎俩,不依这些而过活,这也是他的戒。
佛陀接着说:
“又如一些沙门、婆罗门,受用信施之食,他们依畜生明邪命过活。这就是:宝珠占、衣服占、棍杖占、刀占、剑占、箭占、弓占、武器占、女占、男占、童子占、童女占、奴仆占、婢女占、象占、马占、水牛占、公牛占、母牛占、山羊占、公羊占、鸡占、鹌鹑占、大蜥蜴占、耳环占、龟甲占、兽占。”
这里讲到的种种“占”,是依照各种各样的外在事物的颜色、形状或者其他特征,来预言将会发生什么事情或者一个人的吉凶祸福。
“远离如此等依畜生明的邪命,这也是他的戒。”
这个出家人远离这些占卜的东西。
“又如一些沙门、婆罗门,受用信施之食,他们依畜生明邪命过活。这就是:国王将出发,国王将不会出发;我方国王将会进攻,敌方国王将会撤退;敌方国王将会进攻,我方国王将会撤退;我方国王将会胜利,敌方国王将被打败;敌方国王将会胜利,我方国王将被打败;如此,一方将胜利,一方将被打败。”
预言一些国家的大事、预言战争等。
“远离如此等依畜生明的邪命,这也是他的戒。”
这个出家人不去做这些事情。
“又如一些沙门、婆罗门,受用信施之食,他们依畜生明邪命过活。这就是:将有月蚀,将有日蚀,将有星蚀,日月将依轨道运行,日月将偏离轨道运行,星辰将依轨道运行,星辰将偏离轨道运行,将有流星,将有天火,将有地震,将有天鼓,日月星辰将升沉晦明;月蚀将有如此的结果,日蚀将有如此的结果,星蚀将有如此的结果,日月依轨道运行将有如此的结果,日月偏离轨道运行将有如此的结果,星辰依轨道运行将有如此的结果,星辰偏离轨道运行将有如此的结果,流星将有如此的结果,天火将有如此的结果,地震将有如此的结果,天鼓将有如此的结果,日月星辰升沉晦明将有如此的结果。”
这里讲依照占星术或者依照天象,来预言将会发生什么事情;然后依照天象、日月星辰的变化,来预言这个世界将会发生什么事情或某一个人将会发生什么事情。
“远离如此等依畜生明的邪命,这也是他的戒。”
“又如一些沙门、婆罗门,受用信施之食,他们依畜生明邪命过活。这就是:将会雨量充沛,将会干旱,将会丰收,将会饥荒,将会安稳,将有危险,将会生病,将会健康,印算、计算、算数、作诗、世间学。”
这里也是用各种各样推算、推测的方法来预言世间或人的吉凶。
“远离如此等依畜生明的邪命,这也是他的戒。”
“又如一些沙门、婆罗门,受用信施之食,他们依畜生明邪命过活。这就是:[择吉]婚娶、婚嫁,结婚、离婚,借债、借贷,开运、厄运,堕胎,结舌咒、锁腭咒、转手咒、耳聋咒,问镜、问童女、问神,祭拜太阳、祭拜大[梵天],喷火咒,召请吉祥天。”
“择吉”:指帮人家择日、择吉,例如:哪一天是黄道吉日,哪一天是六合等等。
“婚娶、婚嫁”:婚娶是男方要娶女方,婚嫁是女方要嫁给男方。
“结婚”:这个出家人说:“如果男女方结合之后,他们将能够白头偕老,将不会离婚。”
“离婚”:这个出家人说:“你们在这一天离婚,将不会再复合。”
“借债、借贷”:借债是向人借钱,借贷是借钱给人。
“开运、厄运”:开运是帮人安排喜庆的日子,或者念咒使人能够幸运。厄运是念咒使他人不幸,或者做一些术数使他人倒霉。
“堕胎”:施药给人堕胎,孕妇服了这些药之后将会流产。
“结舌咒”:念咒使别人的舌头好像被绑住一样,不能说话。
“锁腭咒”:念咒使别人的下巴麻痹。
“转手咒”:念咒使别人的手失去控制。
“耳聋咒”:念咒使别人变聋。
“问镜”:借着镜子来问神。
“问童女”:借着女孩子来问神或者降神谕。
“问神”:问神谕有什么答案等等。
“喷火咒”:念咒使口中可以吐出火。
“召请吉祥天”:向幸运女神祈祷。
“远离如此等依畜生明的邪命,这也是他的戒。”
“又如一些沙门、婆罗门,受用信施之食,他们依畜生明邪命过活。这就是:许愿、还愿,鬼神咒、宅地咒、壮阳咒、阳痿咒,择地基、祭地基,净口、沐浴、供牺牲,呕吐药、泻药,治上身药、治下身药,治头药、耳油药、眼药、灌鼻、眼药水、涂药膏,眼科、外科、儿科,施根治药、内服药。”
“许愿”:帮别人向天神许愿,让他发财或者有好运等。
“还愿”:由出家人主持,当别人达到效果之后,要进行还愿。
“鬼神咒、宅地咒”:念了咒语之后,可以保佑一方,使这方平安。
“择地基”:帮人选择地基,选择了之后将会平安。
“祭地基”:当一个地方刚刚落成,他举行一定的仪式,通过这种仪式,使这个地方能够清净,能够没有鬼等等作祟。
“净口”:进行净口的仪式。
“沐浴”:进行沐浴的仪式。
“供牺牲”:供牺牲之火。
“远离如此等依畜生明的邪命,这也是他的戒。”
作为一个出家人,他不再去做这些种种的事情。
“大王,这位比库如此具足戒,见不到任何来自戒律仪的怖畏。”
这一位比库、佛教的出家人透过不去做这些事情,他发现自己在戒行方面,没有任何来自由于不持戒而导致的危险。
“大王,犹如已灌顶的刹帝利王征服了敌人,见不到任何来自敌方的怖畏。”
好像一个灌顶的刹帝利王、一个国王或者一个大元帅,当他征服了敌人之后,就不会再害怕敌人经常来侵犯了。
“同样的,大王,比库如此具足戒,见不到任何来自戒律仪的怖畏。他以此圣戒而具足,体验内在的无过之乐。大王,比库乃如此具足戒。”
“戒”(sãla),是道德、品德、素质、素养的意思。如果一个人具有了品德,具有了素养,也就是具有了戒行,他将能够体验内心没有过失的快乐。所以说“持戒清净得无过之乐”。因为你的行为、语言没有过失,所以自然内心能够体验到没有过失的无瑕之乐。
佛陀继续对国王说:
“大王,比库又如何守护诸根门呢?”
“守护诸根门”(Indriyasaüvara):守护,是指保护;根门,是指感官。诸根门,即眼、耳、鼻、舌、身、意。
“在此,大王,当比库眼看见颜色,不取于相,不取随相。”
“不取于相”(na nimittaggàhã hoti):即他不取著于男女相、净相或会导致烦恼存在之相,而只停留在所见的程度。看只是看,而不是知道这个人是漂亮、那个人是不漂亮等等。
“不取随相”(nànubya¤janaggàhã):能够使诸烦恼显现的细部特征称为“随相”。他不取著于手、足、微笑、戏笑、说话、看等各种行相,只是如实地看而已。例如:看这个人的脸上长了一颗痣,手指甲长得怎么样,嘴巴长得怎么样,耳朵长得怎么样,这些叫做看细部的特征。
“若由于不守护眼根而住,则会被贪、忧、诸恶、不善法所流入。实行此律仪,保护眼根,持守眼根律仪。当耳听到声音……鼻嗅到香……舌尝到味……身触到触……当意识知法,不取于相,不取随相。若由于不守护意根而住,则会被贪、忧、诸恶、不善法所流入。实行此律仪,保护意根,持守意根律仪。他以此圣诸根律仪而具足,体验内在的无过之乐。大王,比库乃如此守护诸根门。”
这段话怎么理解,又如何实践呢?
我们通过“根”(感官)接触外在的世界,由于眼、耳、鼻、舌、身、意是接触外在环境的通道、管道,所以这些也称为“门”。好像我们想从房间里面走到外面,就必须经过门。我们所说的这个世间,离不开两种东西:一种是主观;另一种是客观。“主观”是指眼、耳、鼻、舌、身、意这些作为众生、作为人的意识活动。“客观”是指感官的对象。这两者也就是根与境,心与外界。
所有的心都必须认知一定的对象,称为“所缘”。我们透过什么看到外在的颜色、光呢?是透过眼识看的,所以,透过眼睛我们可以看到红色、黄色、蓝色、白色、光明、黑暗。
耳朵呢?可以听到声音,例如:人说话的声音、敲鼓的声音、汽车的声音、风吹的声音、鸟叫的声音。为什么我们会知道有声音呢?由于我们有耳根,依耳根而生起的耳识能够听到声音,识知这是什么声音。
假如现在闻到这个地方很臭,这个东西很臭或者这个东西很香,那是透过什么来觉知呢?是透过鼻子来觉知的。
在吃东西的时候,知道甜的、咸的、香的、辣的、苦的,这些味道是透过舌头尝到的。
我们知道天气很冷或者很热,知道腰痛、腿痛、头痛、这里痛、那里痛,是用什么来感知呢?用身体的触觉来感知。
当我们心里想:这个东西是好的,这个东西是不好的,昨天怎么样,明天又怎么样。所有在心里面想的东西,相对应的被称为“法所缘”。法所缘的范畴很广泛。
如果某一个根门坏了,或者是没有起到他应有的作用,就不可能感知到相应的外境。如果一个人的眼睛瞎了,他能够看到光,看到颜色,看到人,看到山河大地吗?不能,因为“看”是要透过眼睛的。如果一个人的耳朵聋了或者塞了,他就听不到外面的声音了。如果一个人的身体麻痹了,即使用刀割他,他也不会知道。所以,人或者众生认知外界都是透过根门认知的,是不是?有没有不用透过根门就可以认知的外境?如果有,请举一个例子。都是透过眼、耳、鼻、舌、身、意这六门认知的,还有第七种吗?(没有。)
我们说到的烦恼,就是从这里产生的。为什么会有烦恼呢?烦恼不外乎就是透过眼、耳、鼻、舌、身、意产生的。因为接触外界,眼睛看颜色,看各种各样的东西,如果觉得漂亮,会不会喜欢?会喜欢漂亮的东西,还是会专门喜欢那些很丑陋、很肮脏的东西呢?作为人,都喜欢漂亮、美丽、好看、悦目的东西,这是人之常情。
由于看到好看的东西,内心自然而然会有乐受,或者会感觉到很舒服。看到东西,然后产生乐受和舒服的感觉,这些都属于正常的生理反应。但是,如果看到了好看的东西,往往我们的心就会去黏着、去追求,这个时候,生起的是什么心?生起了贪!是不是?想要得到、拥有、占有,会去执著。
而如果看到一些丑陋的、凶恶的、可怕的、肮脏的东西,我们的心会怎么样?会排斥、不喜欢。这个时候的受很可能是忧受,就是不喜欢的感受,这种也是属于正常的心理。但是,由于这种不喜欢的反应,你的心就去讨厌、憎恨、抗拒它,于是就生起了瞋,或者说会生气。
又同样的,如果我们看到漂亮的、好看的东西,就会生起贪。但人的心是这么样的:拥有了,你还想要得到更多;得到了,又想要长期占有;占有了,又不想失去、害怕失去,是不是?如果我们喜欢、贪著一件东西,只要它有任何的变动、变异,直到最后的毁坏、消失,我们的心会怎么样?就会遭受痛苦,会不喜欢,是不是?谁喜欢自己喜爱的东西坏掉,或者破灭掉?对于在家人来说,谁喜欢自己的配偶被人抢走?谁都不喜欢,是不是?谁喜欢自己的妻子红杏出墙,谁喜欢自己的丈夫有外遇?都不喜欢。但是,有时候偏偏会被我们看到、听到、知道,这个时候会怎么样?我们的内心就会产生痛苦。
又比如别人赞叹你,你就会飘飘然:赞叹你长得很漂亮,你会心花怒放;赞叹你长得很帅或者很聪明,你会洋洋得意,趾高气昂。但如果别人批评你“你怎么长得那么难看!肯定是过去生没有积累善业。”于是你就生气了。耳朵听的是声音,然后你去分辨这个是好听、动听的,那个是不好听的。于是,好听的就生起贪,不好听的就生起瞋。
再举一个大家常遇到的例子,大家都在很安静地禅坐,突然旁边有一个人咳嗽了一声,你的反应会怎么样?会生气吗?或者当大家都很专注的时候,突然外面有人说话,这个时候你的心就充满了排斥,是不是?充满排斥的心是贪心还是瞋心?是瞋心。为什么会生起瞋心呢?因为声音传到了你的耳朵,你的耳朵听到了,你不喜欢这种声音,或者这种声音跟你本身的要求是相违背的,于是你的瞋心就生起了。
很多人都很喜欢听音乐,各种各样的音乐,例如:流行乐、古典音乐,乃至到梵乐、佛曲,为什么会喜欢听?因为旋律悠扬。听歌、听音乐是什么心?当耳朵听到这种好听的、动听的声音,就会生起乐受,由于生起乐受,就会喜欢,因为喜欢,就容易黏著,然后生起贪。
大家都不会喜欢听到鬼哭狼嚎和恐怖的声音,也不会喜欢被人骂、被人骗、被人批评、被人挖苦和被人讽刺。为什么会不喜欢呢?因为当这些声音撞击耳识的时候,我们会判断:这个是好的,这个是不好的。换言之,生起不喜欢的心是因为有判断。例如,现在有一个外国人微笑着骂你,而你听不懂英文,会怎样呢?可能你会以为他只是在跟你说话,或者是在赞叹你。为什么你听到同样的声音,却不会生气,甚至还以为他在赞叹你呢?这是因为你没有判断。
是怎样守护根门的呢?如果看只是停留在看,不去判断,还有没有贪与瞋,好与坏,净相与不净相,美与不美呢?没有。看只是停留在看,守护根门,正如古代的圣贤说“非礼勿视”。听也是同样,只是停留在听,不去判断好听还是不好听,因为判断了,就会有好坏,有了好坏,内心就会去计较,一般的人在计较后,好就生贪,不好就生瞋,然后排斥、抗拒、讨厌,甚至憎恨。
例如:我们有时候会恨一个人,恨好几年、几十年,追其原因,他只是在过去说过你一句话而已。他说了一句中伤你、伤了你的自尊心,或者是一句很绝情的话,然后你就恨他,甚至是血海深仇。但是,回想起来,这句话也许只是“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他只是不经意地说了一句话,结果伤了你的自尊心。如果分析他说的话,也许说这句话还没有一分钟,也许只有半分钟,说完他就忘了,若干年遇到之后,你跟他说:“在某年某月某日的某个时辰,你说过我怎么怎么的话。”“哎,是吗?我怎么不记得?”
为什么你对他当时说的话会怀恨在心呢?正是由于你听了,然后去判断,感觉他说的话不中听,好像是在刺伤你、伤害你,于是你就恨,一想起就恨、一想起就恨,一再地重复。犹如用一块很脏的布去擦一面白墙,擦一次,墙就脏一次,再擦一次,墙会更脏,如果这样擦了几十年,这块白墙都已经脏得不得了了,是不是?我们的心就是这么样,恨一次就加重造不善业一次,这样恨一次造一次,恨两次造两次……仇恨就是这样来的。
我们再想一想:他说那句话只有半分钟,你就恨几十年,用几十年来换取半分钟,值得吗?他说的话只是像一阵风吹过而已,你的心就在不断地抓取,值得吗?真的是不值得。这种人叫什么人?叫做如假包换的愚痴人。
烦恼都是透过根门而来的,透过贪、瞋、痴而来的。你要追求什么?比如:辛辛苦苦赚来的钱买了栋洋房或者买了辆豪华汽车,不就是想要别人的一句赞叹吗?——“你真有本事啊!”但是,就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你就要费尽心思、耗尽心血、辛辛苦苦好几年,才买来一辆豪华汽车或者一间洋房,也许别人还会说:“哎,你有什么了不起的呢!”那你就会感到很不高兴,因为,那是你在抬高自己,而并非别人真的夸奖你。现在这个世界上没有几个人是真的羡慕你的,你过得好也许还会遭到别人的妒忌,是不是?所以,确实没必要为了一些感官的东西去苦苦追求,生起烦恼,好的生贪,不好的生瞋。
如果一个人真的能够很好地守护根门,他就能够体验内在的无过之乐——内心没有过失、没有缺点的快乐。如果你真的能够做到不乱看、不乱听、不胡思乱想,不再去计较是非、判断好坏、执著苦乐,你的内心必然能够平静。
这是佛陀对守护根门的教导。
佛陀继续说:
“大王,比库又如何具足念与正知呢?”
这里讲到的“念”(sati)是指把心沉入对象,保持心沉入对象而不会漂浮。“念”在阿毗达摩里面比喻为“把一块石头沉入水中,而不会漂浮在水面”。与“念”对立的是“妄想”,妄想又称为散乱,就好像把一个葫芦或者一块泡沫板丢进水中,它会漂浮上来,随波逐流。同样,在禅修的时候,强调“正念”就是要把心沉入到对象,如果你专注的是呼吸,就把你的心沉入到呼吸里面。把心沉入到业处当中,称为“正念”。如果念很弱,心就会散乱。
什么是“正知”呢?“正知”的巴利语是sampaja¤¤a,它是一个组合词,由saü+pa+j¤à组成,j¤à是知道,加上pa是更清楚地知道,sam在这里是比较级、更高级,是完全地、清楚地,表示不仅仅只是知道,而是更清楚地了知。所以,“正念正知”的“正知”,就是心保持很清醒地知道,知道什么?知道对象。
接着佛陀继续解释如何保持念与正知:
“大王,于此,比库在前进、返回时保持正知,向前看、向旁看时保持正知,屈、伸[手足]时保持正知,持桑喀帝、钵与衣时保持正知,食、饮、嚼、尝时保持正知,大、小便利时保持正知,行走、站立、坐着、睡眠、觉醒、说话、沉默时保持正知。大王,比库乃如此具足念与正知。”
“桑喀帝”(saïghàñi):在这里是指重覆衣,古代翻译成僧伽梨。由于桑喀帝必须要用两重布缝制而成,所以称为重覆衣。
“食”:吃饭、吃面、吃肉,称为“食”。
“饮”:即喝,喝水、喝饮料等,称为“饮”。
“嚼”:是咬嚼,咬嚼水果、糕点等,称为“嚼”。
“尝”:尝蜜糖、尝糖,这些称为“尝”。
这里讲到如何培养正念正知的方法。佛陀并不是要求我们只有在房间里、在安静的地方才可以培养正念正知,而是在日常生活当中做每一个动作,都可以培养正念正知。培养正念正知也是修行的一种。
应当如何培养正知呢?在义注中讲到有四个阶段,这四个阶段是由浅到深的训练过程:
1、 有益正知(sàtthakasampaja¤¤a);
2、 适宜正知(sappàyasampaja¤¤a);
3、 行处正知(gocarasampaja¤¤a);
4、 无痴正知(asammohasampaja¤¤a)。
首先,培养正知就是你有正念地做一切事情,例如:走路的时候知道走路;站立的时候知道站立;坐着的时候知道坐着;躺卧的时候知道躺卧;说话的时候知道说话;沉默的时候知道沉默;乃至吃喝拉撒都保持清醒,而不是糊里糊涂地做,这叫做正知。
下面以行走为例,说明在日常生活当中如何培养这四种正知。
第一种是有益正知(sàtthakasampaja¤¤a)。sa是拥有的;attha是意义、利益;sampaja¤¤a是正知;sàtthakasampaja¤¤a即有利益的正知。
什么是行走的有益正知呢?在行走的时候,选择有益的地方去,或者在行走前先考虑:“现在我要去的地方,或者我行走,有没有利益?”这里的“利益”并不是有没有钱赚的利益,而是指对修行有帮助或者对培养善法有帮助。例如想:“现在有一个禅修营在进行禅修,我去参加禅修营是为了体验佛陀教导的法,为了能够培养定力,为了能够提升自己的心智,因此,我去参加禅修营、听闻佛法是有帮助的。”在考虑有没有利益之后,选择有利益的事去做,而不做觉得没有利益的事。
比如现在有人约你一起去听开示,你想:“听经或者去拜见长老,这对于善法的培养是有帮助的。”在思考之后,你就去了。但如果有人邀请你今天晚上去俱乐部、去酒吧或者现在去逛街,你认为去这些地方是没有帮助的,于是你就不去。
在去之前先知道“这是有利益的,还是没有利益的”,这称为有益正知。
对于说话,也是同样,你所说的话如果是对对方有帮助、有利益的,那你就说。但我们经常是不加思索的废话太多,是不是?一天到晚唠唠叨叨,特别是有一些上了年纪的妇女,整天唠唠叨叨,她的家人、儿子都不喜欢。问题是你在说话的时候,有没有先想到你说这句话有没有意义?如果有意义,有那么多的废话吗?是不是?在说话前先思考说话有没有意义,这也是有益正知。
第二种是适宜正知(sappàyasampaja¤¤a)。适宜正知比有益正知更深一层,为什么呢?因为当我们要去一个地方的时候,不仅仅只是知道去那个地方是有利益的,而且要考虑适不适合去,并不是一切有意义的事情都适合去做。
举一个在经典里面的例子:去见大长老是有帮助的,因为去见大长老,我们可以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不善;可以从他那里听闻到佛陀的教导;可以把取业处,学习到禅修的方法。由于学习到禅修的方法能够使我们断除烦恼,所以,去见大长者是有意义、有利益的。然而,如果那时大长老很忙,正在为很多信徒说法,你前去请教大长老;或者大长老正在禅修,你去打扰他;又或者大长老正在休息,你在这个时候去,适合还是不适合?都是不适合的。
在这里我们再举一个说话的例子。佛陀在《律藏·诵戒篇》里讲到:当我们要批评、呵斥或指责一个人的时候,要具足五个条件,既要具备有益正知,也要具备适宜正知。因此,当我们要批评、呵责一个人的时候,先要省察是不是具足了以下这五个条件:
第一、要先省察在呵斥他人的时候,你所呵斥的是不是事实?如果不是事实的话,你是冤枉他人,是不是?或者只是别人传闻,然后你就对他大骂一顿,用你的权威,他刚说没有这回事,你说:“不允许你说,你还顶嘴!”所以,在批评他人的时候,先要想一下这种批评有没有事实的根据。
第二、还要考虑到对对方有没有帮助。如果他根本就是个受不了批评的人,你一批评他,他就委屈得不得了,要死要活或者怀恨在心,对于这种人,你去批评他,对他没有意义、没有利益,是不是?所以,在呵斥他人的时候,还要想到对他有没有帮助。
第三、要看你的出发点、动机。你是为了要打压他,故意要透过批评、指责他而得到自己的快乐,还是真心想要帮助他。所以,在批评别人的时候,要用慈心,批评的动机、出发点是为了对方好,是为了让对方改过,这样我们才去指责、批评他。
第四、语言要恰当。如果他本来只是犯了一丁点儿小事,你就小题大做,用一些很难听的话语去指责他,甚至进行人格的侮辱,这是不适合的。
第五、要在适当的场合。“你这个人是没有用的,你这个蠢材,你这个蠢猪,你那么笨。” 如果在大庭广众说这样的话,拉他的脸,也是不适合的。
这五个条件既包括了有没有利益,也包括了适不适合。在指责一个人的时候,如果具足这五个条件,就是适当的,而且是必要的;如果不具足,则是不适当的,就不应该说。
第三种是行处正知(gocarasampaja¤¤a)。这里的“行处”,是指行走或者做一切事情,在经典里面特别解释为当一位比库去托钵的时候,要保持正知。这里的“行处正知”是把禅修的业处放在心中的第一位而行走。
例如现在大家修的是入出息念,不要一想到去哪里就立刻走,而是把呼吸放在心中的第一位,先知道呼吸,然后行走。又比如经行,大家不要把经行当作是散步或者闲逛的瞎转。在经行的时候,先站在经行道的一端,如果那时内心比较散乱,就先闭上眼睛,把心放在鼻头的呼吸上,等心可以清楚地觉知到呼吸,然后慢慢地走,在走路的时候仍然觉知呼吸,走到经行道的另一端再走回来。
无论去哪个地方,都把呼吸放在心中的第一位,吃饭是这样,坐着也是这样,做一切的事情都是这样,这个称为行处正知。
如果大家修习慈心,在行走的时候,对众生散播慈爱;坐着的时候,也是对众生散播慈爱;站着的时候,对众生散播慈爱;躺卧的时候,也是对众生散播慈爱;乃至在吃饭时,对一切众生散播慈爱;在蹲厕所的时候,都是对一切众生散播慈爱。
第四种是无痴正知(asammohasampaja¤¤a)。a(没有)+ sammoha(痴迷的、迷惑的),asammoha即是没有迷惑的、不痴迷的。这里的“痴迷”是指认为有“我”——我在行走、我在吃饭、我在说话,认为有个“我”,称为痴迷。在修行无痴正知的时候,内心不存在“我”,只有修行。无痴正知特指修观(vipassanà,毗婆舍那),因为修观首先必须破的就是“我”,不是什么东西都以“我”为第一,我先走,我怎么样。
培养无痴正知有很多种方法,我们举在行走时如何修观为例子。
在行走的时候,先观照这个身体只是四界(地、水、火、风)而已,然后再行走。行走是由于心生风界带动着整个业生色、心生色、时节生色跟食生色,并没有一个所谓的“我”或某人在走路,只是一堆四界由于心生风界的带动而走,如此地观照,称为无痴正知。
或者可以观照只是一堆色法(地、水、火、风、颜色、身净色、眼净色、耳净色、鼻净色、舌净色……)在行走而已,并没有一个实体的“我”、灵魂或者自我在走。
又或者在行走的时候,观照这一堆色法和名法的无常、苦、无我。
为什么会行走呢?由于想要行走的心一生起,这种想行走的心就产生很多的心生色法,这些心生色法立刻扩散到脚部,由于心生色法里面的风界是很明显的,于是带动整个身子,我们所说的“有一个有情在行走”或“我在行走”,实际上只是一堆色法在行走。
还可以依生灭或者坏灭来观。在经行道上经行的时候,走到中间时,刚开始走时的那一堆名色法、一堆五蕴已经灭去了;当走到经行道末端的时候,走到中间的那一堆名色法也已经灭去了;当折回来的时候,走在末端的那一堆名色法都灭去了。这也是一种无痴正知的修法。
乃至可以观:在提脚的时候,站立时的名色法已经灭去了;在伸脚的时候,提脚时的名色法已经灭去了;在脚下去的时候,伸脚时的名色法已经灭去了;当这只脚踏地的时候,脚落下时的名色法已经灭去了;当提另外一只脚的时候,刚才踏地的那一堆名色法已经灭去了。就这样不断地观生灭,乃至观刹那刹那的生灭、刹那刹那的坏灭,然后去作意行走的这一堆名法与色法也是无常、苦、无我的。
这是在行走的时候修观的方法,对于前进、返回也是同样。
在饮食的时候如何修习这四种正知呢?经典里面讲到:在吃东西的时候,有些人如果一定要他注意呼吸,他会比较困难,则可退而求其次,修其它的方法。
例如可以思惟吃饭的目的:“我现在省思所吃的食物,不为嬉戏,不为骄慢,不为庄严,不为装饰,只是为了这个身体能够住立存续,为了不会遭到饥饿的伤害,只是为了资助我们的梵行生活,如此我将能够消除由于饥饿带来的旧的苦受,而不会产生由于吃得过饱、撑得太多的新的苦受,透过这样,我将能够没有过失地、安乐地过活。”这种称为有益正知。
适宜正知就是选择适合自己身体的,或者对禅修、对内心平稳有帮助的食物,相反则是不适宜的。例如:你不能吃辣椒,却取辣椒来吃;你身体的底子不适合吃某种性质的食物,但是你偏偏不顾,没有挑选地吃;你吃了这种食物之后,晚上会失眠,导致第二天打坐昏沉,吃这些食物都是不适合的。选择适当的食物来吃,称为适宜正知;若没有选择地乱吃,则称为不适宜正知。
吃饭时的行处正知,就是在吃饭的时候什么都不想,只是把业处放在心中的第一位。如果修入出息念,就只是知道呼吸,如果修其它业处,例如慈心、三十二身分,就只是把业处放在心中的第一位地吃饭。
对于无痴正知,可以这样想:并没有人用钳子把你的嘴巴张开,只是由于心生风界,你的嘴巴张开。并没有人用铲和桶把食物倒进你的嘴里,只是由于心生风界,你张开嘴巴,手把食物送进嘴里。并没有臼跟杵在捣着嘴里的食物,只是由于心生风界,你的牙齿随着嘴巴张合,舌头在搅动,夹杂着唾液,把食物嚼得很烂,假如吐出来是很难看的,然后把它吞下去,只是这样而已。并没有人用棍子在你的喉咙里把食物往下塞,只是由于心生风界,你吃下去的食物就往胃里倒。并没有人在胃里面用炉火烧、用扇子扇,只是由于命根九法聚里面的火界使吃下去的食物得到消化。并没有细棒把食物往肠里塞,只是由于心生风界的关系,吃下去的食物往肠里移动,只是这样而已。
或者观照只是一堆名色法、一堆五蕴在咀嚼着一堆时节生色而已,并没有所谓的食物,没有所谓真实的人在吃,这样也称为无痴正知。或者在吃的时候,只是观照名色法的无常、苦、无我,观照其生灭,观照其坏灭,这也是无痴正知。
对于穿衣服也是同样,在穿衣时可以省思:“我所受用之衣,只是为了防御寒冷,为了防御炎热,为了防御虻、蚊、风吹、日晒、爬虫类的触恼,只是为了遮蔽羞处。”我们穿衣服不是为了漂亮,不是为了穿名牌,不是为了跟人家比赛、选美等等,不是为了炫耀,只是为了遮羞、为了防寒热,这称为对穿衣服的有益正知。
对于适宜正知,如果是身体虚弱的人,就不要选择很粗的、很重的衣服,可以选择轻一点的衣服;如果是身体比较壮的,也是选择适合自己的衣服。比如:天气热了,不要穿厚的衣服;天气冷了,不要穿很少衣服。在经典里这样说:“破旧的、肮脏的衣服,对一切人、一切时都是不适合的。”所以,不要故意把自己的衣服弄得邋邋遢遢,脏兮兮的,或者弄得破破烂烂。
对于行处正知,就是在穿衣服的时候,你只是觉知自己的业处,例如觉知呼吸。
对于无痴正知,你可以想:“衣服是没有意识的,它并不知道‘我要穿在身上’,身体也是没有意识的,也不会知道‘衣服要穿在我的身上’,只是由于有了这个动作,所以才叫做穿衣。”
对于睡觉的无痴正知也是同样。当睡的时候,你不会认为“身体要睡在床上”,只是由于没有意识的身体透过心生色法,躺在床上,而床也不会想“有个身体睡在我的身上”,只是由于无意识的床被无意识的身体躺卧着,这样才称为睡的动作发生。
思惟无意识的身体躺在无意识的床上,这样可以很平静、很快地入睡,当一醒来,立刻保持醒觉,这叫做睡眠的正知以及醒来的正知,而不是睡眠时要保持正念正知,因为睡眠是属于很微弱的意门心路过程,比较难控制。当一醒来,正念伴随着意识的清醒,又开始了新一天的生活。
对于说话也是。刚才说了有益正知和适宜正知,如果在说话时没有有益正知和适宜正知,就有可能被别人骂:“你这个人说话不经大脑的。”如果在说话的时候,知道这个是有益的,这个是无益的,现在说这句话是适合的,这样的话是不适合的,这是说话的有益正知以及适宜正知。在说话之后,立刻想“刚才说话的那一堆名色法已经灭去了”,这个称为无痴正知。
对于其他的,比如大便、小便,还有行走、站立、坐着跟沉默等等,都以此类推。
如果一个人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都能保持正念、正知,他所做的一切的事情都会符合于法、符合于律。当一个人正念正知培养得很强的时候,我们会看到他走路是很有威仪的,他都是慢慢地走,而不会走路的时候好像要赶着去投胎,或者要去赶场一样。要怎么样走路?犹如经典里面讲到:“要像一头牛拉着一辆装满水的水桶的车在很崎岖的山路上走。”是很稳重地走,而不是很轻浮、轻飘飘地走,是不是?不是把脚提起来晃几晃再踏下去地走,每一步都是很稳重,而不是很轻浮地走。
对于一切的动作,在日常生活当中,除了睡眠之外,一切时、一切地都在培养正念正知,那就是在修行。因此,如果懂得正念正知的话,时时刻刻都是在修行,是不是?
同样的,对于我们的心念也是如此。当心落入情绪的时候,就暂时不要说话,不要做任何事情,因为当你有了情绪,说出来的话就可能会刺伤人,或者你会做很过火、令你后悔的事情。当心产生贪的时候,就有可能去做很愚痴的事情,当清醒的时候,会想到之前做的很愚痴。当生气的时候,所说的话、做的事情,在清醒的时候会感觉到很愚痴,是不是?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没有正念正知。如果拥有正念正知,对自己的心念就会观察得很好、守护得很好,一旦有了正念正知,你对心的观察也会很微细。
如果一个人的正念正知守护得很好,他要修行是很容易的。为什么?因为少散乱。在平时都能够守护好正念,坐下去还会不会胡思乱想?所以,守护好正念正知既是修行的一个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修习止观的前行准备。
学习了如何守护根门以及培养正念正知,接下来即将要结营了,希望大家能够好好地守护。
今天晚上就讲到这里,下一讲将在下一期开营,十七号继续讲。
大家一起合掌来做回向,把我们所做的功德、所积累的这些善业,愿我们都能够早日断除一切烦恼,证悟涅槃。再把我们所做的这些功德回向给一切有情,愿一切有情都能够分享我们所做的功德。
Idaü me pu¤¤aü,àsavakkhayaü vahaü hotu.
Idaü me pu¤¤aü,nibbànassa paccayo hotu.
Mama pu¤¤abhàga,sabbasattànaü bhàjemi,
Te sabbe me samaü,pu¤¤abhàgaü labhantu.
愿我此功德,导向诸漏尽!
愿我此功德,为证涅槃缘!
我此功德分,回向诸有情,
愿彼等一切,同得功德分!
Sàdhu! Sàdhu! Sàdhu!
萨度!萨度!萨度!
----------------------------------------------------------------------------------------------------------------
----------------------------------------------------------------------------------------------------------------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