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云增·耶喜绛称大师:菩提道次第师师相承传 附录《学习六部》总叙

       

发布时间:2013年05月20日
来源:   作者:云增·耶喜绛称大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云增·耶喜绛称大师:菩提道次第师师相承传 附录《学习六部》总叙

  内容分四大段:

  一、西藏佛教尊胜他方之因缘

  二、新噶当派宗喀教法尊胜诸方之概要

  三、获得师恩传授妙法因缘记

  四、为自利利他故编撰《学习五部》述要

  ※第六部为后来所译出之宗喀巴大师著《密宗道次第广论》(译为汉文语体约四十万字)

  《学习六部》总叙

  (由于六部,各有叙言,此指总摄六部而言也。)

  综余所著,教出西藏,法崇宗喀。他者得毋谓余学自西藏,有先入为主之成见乎 ? 以此余不能默然无言。兹据事理,略叙数端,以证非有地区门户之见,而使未来学人,有所认识,知当推重者,唯此西藏佛教宗喀之法也。

  一、西藏佛教尊胜他方之因缘

  如面与镜会合而生影像,此名“甚深缘起”。西藏佛教之兴起因缘,亦复如是。由当时梵域尚有显密正法之存在,与渴求正法之藏王施主之护持,复有能宣正法之明师,及善巧两种语文之译师等殊胜因缘相会合,虽欲此正法之不兴起,亦不可能(亦如面与镜会合,欲其影像之不生起,亦不可能也。)根据《布顿所著佛教史》及《隆多喇嘛全书》等论著中所载史料,摄要言之如下:

  以有显密兼备之清净正法存在而言:西藏自有佛教以来。直至朗达玛毁佛止,称前盛时期。此后复兴,直至宗喀教法行世,称后兴时期。统观前后两期中,尔时梵域,均有显密兼备之最高学府。先有中印那烂陀寺(萨惹哈、龙树、寂天等均出于此寺),兴盛于前,宏法未衰。继有  迦玛那波里寺(为当唐德宗时,印度“达摩波罗王”所建,在那烂陀之北,阿底峡尊者即此寺教主。)兴起于后,教法之备,规模之大,较那烂陀尤为宏远。以此两期中,西藏赴印求学者,多趣向于此两寺,而能如愿获得显密兼备之正法也。

  以渴求正法之藏王施主而言:西藏自有佛教以来,所有藏王,除朗达玛外,无一不作护持佛法之施主。其中最显著者,前有赤松德赞王为兴正法,制伏邪外,迎请阿  黎寂护及莲花生大师来藏。后来,为肃清邪说谬论(支那和尚之宗见),复迎来“莲花戒”大师破除谬论,在西藏重建清净见行。特别是后来智光王及菩提光王为除执显谤密、崇密谤显之弊,为学人开一可宗之正宗起见,不惜财物身命,不避干辛万难,迎来阿底峡尊者,不仅获得达到可宗正规之目的,且其影响直到宗喀教法之革新崛起。因此,西藏佛教之兴,不能忘念于崇法藏王施主之恩也。

  以能宣显密正法之明师而言:除上述诸师,略显于当时外,据《布顿所著佛教史》中所载,前后两期中,迎来西藏(从唐中至元末),有姓氏可考之大班智达、阿  黎,均为学富五明、显密兼通之大德。统计从印度、喀什米尔、尼泊尔等地,请来大师,从阿  黎达罗伯达(藏语细瓦措,义为寂护)起,至“根底巴尼达”等人,共计有九十人之多。元代以后迎请者尚不在内(以视汉土,外来诸师之数量,不禁有十不及一之感!)如是诸师,在藏宏传显密,助译经论,决择邪正是非,使西藏教法显密全备,有决择,有次第,有系统,见行俱正之来因,直接关联于此诸师之恩也。

  以译师而言:善巧两种语文,此仅为作译者最低限度要求。西藏两期中,所有译师,大都五明俱善,显密兼通。若以汉土相较,胜超奘师者约有五十人(指译出许多显密经论,词精义显,完满无疵。并能依显密要法专修,即生证得成就功德而言。)如奘师者亦约有五十人(指译多部显密经论,译文正确完美,及具三学功德而言。)统计前后两期中(从唐中至元末),藏土所出译师,从图弥桑波扎起,至勒比洛卓共计有一百九十二人(均有姓氏和史料可考)。以视汉土译师之数量与才德,噫嘻!如奘师者,竟寥若星辰矣。如是藏土诸译师,前后译出经论,成为藏土所传佛学之基本文献,据《布顿佛教史》中所载经论两藏目录,以其藏土译传《经藏》(藏语甘珠尔)与汉译传本对勘其具缺而言,显乘诸经,藏译传本共三百七十二本,汉土译本为二百三十九本(勘同藏本),缺一百五十三本之多;密乘诸经,藏译传本共四百二十七本,汉土译本仅九十六本(勘同藏本),缺三百三十一本之多。元代以后诸译,尚不在内。以藏传《论藏》(藏语丹珠尔)与汉译传本对勘其具缺,如般若、中观、经疏、瑜伽、小乘、本生、杂撰、因明、声、医、工巧、世论、补遗等类,藏译传本六百七十本,汉译本仅七十五本。(实际能为修学者,较易通达,以资修学用者,多为《论藏》)。此外《赞释》、《密续释》等藏译传本,亦复不少,汉土全缺。以此可以充分证明,显密佛学之文献,近代佛教国家中,能如西藏之完备者,实无有也。欲如藏译之完备,亦必须从藏本转译而始能。

  综上各点,说明西藏佛教之兴,实有其因缘聚会,而使其完备无缺,如旭日东升,尊胜诸方,罕与匹伦。后学如我,不求学于藏,将焉求耶 ? 或者虽曰:欲求学显密圆满无缺之教法,当尊西藏。近代各国佛徒中,有如是见解者亦颇不乏人。然而西藏红、萨、噶举各派俱在,又何专崇宗喀之法耶?当答:西藏各派教典甚杂,最可随行者,无过宗喀之教典。勿谓如此说者,乃宗喀之徒,有门户之见。著者曾求学于红、萨各派之门,且深入其堂奥(如大密法),得领其主要法宝。依教依理,平心而论,不能使余默然,而不详言法崇宗喀之由也。以此述其要如下:

  二、新噶当派宗喀教法尊胜诸方之概要

  依历史变迁而言:昔日有噶举派?贡噶喇嘛(康定木雅乡贡噶寺住持)来汉地成、渝各处,为倡其宗,彼曾言:“宗喀亦出于萨迦、噶举之门,且红、萨、噶举各派教法典俱在,传承未断,何能言各派不如宗喀耶?”其立论最主要,在于“法典俱在,传承未断。”殊知此乃忽略历史变迁之事实而言也。先以俗称之红教——旧派“宁玛派”而言:此派为倡其宗以密为主,以最初来藏运用密法,制伏邪外(不仅伏山川邪神,当时藏地尚有崇巫术之苯教,及由邻国潜入之外道邪术)之莲花生大师为其宗祖。然而据铁般的历史事实来说,莲花生大师与寂护同为中观师,莲师尤精密法,以此得寂护之介绍,应请而来藏,主要为制伏当时外道邪术,建立“桑耶寺”作奠基、安神、开光等密宗法事,故驻藏仅暂短时期,未广宏密乘(当时邪外既多,亦不合密机,故难宣说密乘。)而于显之中观见,及密之法类,实未笔之于书。

  后来,虽有寂护教化之影响,但渐次形成崇显清净见行之一派,与旧有尚密之一派,互相诋毁,始发生菩提光王迎请阿底峡尊者来藏之史事,已如上述。总之,从赤松德赞王起,直至菩提光王之间,在这一阶段中,虽有寂护所说法典俱在,传承未断,然而时过境迁,形成乱局。否则,无迎请阿底峡尊者来藏整理教法之必要。此种历史变迁情况,为如贡噶喇嘛愚说之辈,所应知者也。

  当时阿底峡尊者已是全印诸大班智达中,群龙上首。为印度最高学府  迦玛那波里寺教主,其来藏之得失,可谓将印所有显密法传宝藏完全移植于西藏,一直影响后来宗喀教法,久兴不替,皆由此清净法源而来也。然而印度确因上座一去,徒众失依,宗风教理,逐渐衰颓,外道乘机侵凌,阿底峡尊者去后甫经二百年,印度佛教竟至灭迹矣。藏土得阿底峡显密法传之高足,为种敦巴,由此师传衍,迭出诸师,称噶当派。惜此旧噶当派,时过境迁,无能为继,传一二代后,对真正龙树父子中观应成派见,即不纯洁。其余各派所传,其根源皆具中观应成见,然经久传后亦皆渐模糊。至宗喀巴大师时,通晓中观之仁达瓦大师,各派皆尊之为智中顶宝。宗喀巴大师遍觅藏中,亦只有仁达瓦大师可以为其师,然宗喀巴大师有时发问显密教义,特别是中观正见,师仍不能决其疑难。以当时仁达瓦大师仍为中观自续派见,尚非彻底圆满。宗喀巴大师不得已而修文殊本尊法,积资忏净后,乃亲见文殊,并得见“佛护”所著《根本智论释》(又称中观本论释),遂证空性。宗喀巴大师曾说:“具足五明、精通经教、获得禅定、生起菩提心之诸上师,彼等极辛劳以求甚深空见,尚不能得。我今依文殊而证得之。”宗喀此—史事,实与龙树修龙王法获得《大般若经》,及无著修弥勒十二年,而亲见弥勒,获得《慈氏五部》教授之史事相媲美。依过去藏中史事可以察知,由于藏土寂护、莲花戒所传教授,及所著教典为中观自续派见(此属正净,但非彻底圆满。)在藏土习沿已久(过去藏王曾有见行依二师之命令);二来,随时代之变迁,各派已有所染合。如是影响使噶当派,及同时兴起之各派,本来纯洁之法传,数传即失真相。以此后来各派诸师所著法典,亦复杂乱也。

  总说起来,上溯释迦,虽有佛典俱在,传承未断,然而时代变迁,无能为继。善解佛意者,渐至难寻,否则,龙树解般若深义,而造《中观六论》,弥勒解般若广义,而造《慈氏五论》,亦皆成为无有意义之举矣。下至宗喀,亦复如是。对印度了义教典来说,应依五圣父子(龙树、提婆、寂天、佛护、月称)所造论著,然而亦时过境迁,无能为继。宗喀虽出自萨迦之门(仁达瓦大师属萨迦法流),然如上述,非法典不存,传承已断,然而善解五圣父子中观法典者,复至难觅。以故各派中,虽亦有解释此等法典之论著,然异说纷纭,难达真义。若非如此,则宗咯之革新时弊,整理教法,亦成为无意义之举矣。以此应知,如贡噶喇嘛之辈,仅执法典俱在,传承未断之一词,而作论断,则难与历史之事实相符合。尤当领会宗喀正因洞悉时变之因缘,明辨法典之净染,有决择,有系统,作出论著以阐明清净之见行,故说最可随行者无过宗喀之教典也。为明此义,故依教依理言之如下:

  依教依理而言:西藏之佛学,最初经寂护师徒(徒指莲花戒)先后之整理,当时生起破邪显正,使群盲有所指归之作用,为功至巨。然而寂护虽著有《分别二谛论释》、《中观庄严颂及释》、  《律三十颂释》等论著。莲花戒亦著有《中观庄严译释》、《中观光明论》、《修次三篇》等论著。依教仅限于显。依理止于清辨之学——中观自续派见。而且西藏虽经莲花戒驳倒支那和尚之谬论,但实际西藏尚存其大违教理之宗见余习(任何亦不作意,断思流,绝现行之禅宗恶见,此余习直影响后来各派,详宗喀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密教方面,虽有精密之莲花生一时入藏,然为时暂短,亦未有笔录和著述,显见有美中不足,显密未  完备。始有后来显密互谤之乱局。以此应知阿底峡之恩,即在观此时弊,对症施药,应菩提光王之请求,而造出《菩提道炬论》(或称灯论),此一最胜嘉言,总开三士道之先河,别开大乘学行之正轨。以显般若乘为其因,以密金刚乘为其果。其间次第,则从三皈、三学,而一贯以发菩提心为道枢,更增以密乘不共修法,而使疾速圆满佛位。后来宗喀之教法,亦源出于此。故论藏土佛学,主要之说足以纲维一切者,当自阿底峡始。于此应知既原有阿底峡尊者《菩提道炬论》,此一教授,从种敦巴以来,师师相承,无谬无缺,传至宗喀,宗喀始依此论而造《菩提道次第论》,何以宗喀论著,为诸大德赞为空前论著 ? 当答:宗喀依《道炬论》而开演三士道,以显教言:《道次第》上士道中先标愿行二种菩提心,继明菩萨道之六度四摄,次第与《炬论》彷佛不尽同,《炬论》以三学分,《道次第》为六度摄,融定慧于六度中,与《炬论》微异,并于通论六度四摄后,复别明止观修法,详示规范,发《炬论》未尽之旨;以密乘言:《道次第》并加密宗二次第,及《光明》、《幻身》诸要义。后大小兼备之基,更增显密圆融之美,成为完整无缺,复便于一补特伽罗易知便修之成佛教授。为前此大德所未详细开演,故赞为空前,称“新噶当派”。以此应知新噶当派宗喀教法之光辉,如丽日暄天,不特映蔽藏土,显得其他各派,如尘星而光敛。照视汉土十宗,亦觉其皆暗淡而无色。姑就一二荦荦大者而言,奘师译者,精绝空前,虽偏宗法相,究属四宗之一(指印四宗),法源无染,与印相符,惟嫌见偏一隅,难圆中观,法限显教,未全密乘。此外汉土诸宗,亦莫非独宗所见,岂能与显密完整,法源清净,道体全圆之宗喀教法相提并论而言哉 ? !

  总归纳佛经《大般若》教义而言:无著依弥勒《般若》广义而造之《现观庄严论》更益引申光大而造出《瑜伽师地论》、《摄大乘论》等论著;龙树摄《般若》深义而造出《中观六论》等论著。以此龙树、无著方称二大车轨,言可以随行为宗之轨范,余支派诸师不能称大车轨。并称慈氏、无著传派为广行,文殊、龙树传派为深观。宗喀《道次第》中,如菩提心等以前诸说皆属广行,惟“胜观”一段属深观。以权实言,前者属权(以慈氏、无著诸论为据),后者属实(以龙树中观六论为据)。能摄二派要义于一论,有决择、有次第、有系统者,其唯宗喀大师之《菩提道次第》乎?

  别分析宗喀显密《道次第》教授之一些特点而言:总说全圆独超,精微透辟,宗喀教法,堪具此美,为他派所不逮。兹略举数端,以见一般:

  l、统宗喀教法之一般特点而言:为开闻思修三慧并重,“皆贡”(观察修)、“觉贡”(专注修)必须互修。应知由闻所成慧,磨练深思,而后有思所成慧,由此决定起行(即实践),而后有修所成慧。即具慧者广阅经论,虽能知其理趣,亦难知其关要,及为何下手,与修习次第,故必须求多闻,将所得法,反覆深思,而生思慧。他派及今之学人,不惟不以思为先,甚且以修为先,所谓欲速不达。佛经说:“多闻住林薮,次修决定义。”与此相同,噶当诸圣哲诃责妄修者而说:“若将所闻之法搁置一边,而别观心之本来面目,是为忘法执心,则于修学,无有裨益。”次说宗喀之教授,对一切法门(从依止善知识起,如暇满大义、念死无常、思恶趣苦、皈依三宝、深信业果等直至中上士道,乃至密乘双运位。)都必须观察修与专注修互用。此点余者大都含糊不清,多认为在止观法门中,始如是修。此正如颇公(恩师之师)所著《愿值遇三界法王宗喀大师圣教颂文》中说:“闻思修三不分离,多闻即知为教授,修心要义符正量,愿遇慧贤(宗喀名讳)胜者教。”又颂:“无垢正理观察修,与专注修相系属;他派所无最胜法,愿遇慧贤胜者教。”

  2、以修出离心教授而言:行者每多忽视,甚至有说证空性,即任运能发菩提心,厌离轮回之出离心,更无论矣(内地人士,亦有如是说者)。此说是否应理 ? 当答:自与他一切有情,从无始以来,长久流转于轮回中,受尽无量诸苦者,皆由认识无边生死轮回,无非苦之自性,而希求解悦之心,未得生起,所得之果报,故应知不厌离轮回,不能生起菩提心,即不能成佛。其无常观苦,生起出离心等,皆为发菩提心之方便加行,若谓证空性即任运能发菩提心,即堕无因,或堕无为法。应知修出离心等亦为引出菩提心之方便,自不能忍苦,推他亦不能忍,自生厌离思解脱苦,亦欲令他解苦,故最能引生菩提心。经中说:“思苦能于轮回起厌离心,思苦能折骄慢,思苦能于有情起悲,思苦能止恶修善。”此言苦功德,极关重要。应如何思法?此在宗喀教授,有先总(如龙树所说流转中六苦)后别(此别善恶二趣苦);先粗(如恶趣苦)后细(如善趣苦);先近(如八苦中先思人中苦,此中又先取近受者,如谋生苦)后远(如取蕴苦等)之法。若未寻得方便生起出离心,菩提心不能生起,如前已说。则任修密乘生圆二次,皆为有漏蕴摄,不能得解脱道。此乃文殊教导宗喀语。故应知不生出离心,菩提心,唯求成佛者,与求名求利者何异?!此在颇公愿文中说:“引菩提心善方便,强遮现后诸欲境,修出离心不共法,愿遇慧贤胜者教。”

  3、以修菩提心教授而言:发心为入大乘之门,然而有说:“波罗密多乘(显),以发菩提心为入门,密乘以灌顶为入门。”是否应理?当答:入大乘与入大乘不共道(密),于上士道中,如入宫殿,无门焉得入,此门为菩提心,因波罗密多乘,以因为道,果金刚乘,缘佛果相为道,非二者为因果关系,乃二者以菩提心为主。故吾人欲入,当问已发菩提心否?说密乘以灌顶为入门者,彼不知平常灌顶,但种习气,“灌顶”含得权之义,谓得听闻,修习之权力。阿底峡尊者对弟子说:“近日有人从印度来,我与谈家事,惟有一事堪异,有修无上密喜金刚法者,将得声闻果,且有堕恶趣之虞,盖彼退失菩提心也。”吾人闻此,极宜猛省!阿底峡尊者未入藏以前,藏人不明菩提心修法,尊者问彼等如何生起菩提心 ? 如何修慈心悲心?答:“不知,但知仪轨受戒,即为生起菩提心。”尊者叹曰:“不知慈心悲心修法,但知仪轨受法而生起菩提心者,唯西藏有之,印度实无有也。”又菩提心,则应知世俗、胜义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即《道次第》所广释之“真正菩提心”;胜义菩提心,谓唯名安立,须初地以上菩萨常一心住空性中者,于世俗谛之见相二分已断,心与空性,如水入水,无有二见,如是有情之心,方称“胜义菩提心”。非真正菩提心,假名安立为菩提心(无以喻之,姑以菩提之名安立之。)内外道多于此义误会,彼以住空性,即是修“真正菩提心”,彼不解有“世俗菩提心”也。特别是修菩提心教授有二种,即“七因果言教”与“自他相换法门”。他派有全未知此二教授者,即有得此教授者,每多取一舍一,认为依七因果言教,已能发起菩提心,又何必再加“自他相换法门”?答:彼等不知两种教授合并而修,此为宗喀殊胜教授。盖依“七因果言教”已能发心,再加修“自他相换秘诀”,一、能迅速生起菩提心,二、能发起猛利菩提心。以此颇公于其愿文说:“七重因果自他换,二种教授合并修,发菩提心胜他派,愿遇慧贤胜者教。”

  4、以修“止”教授而言:宗喀于止观教授,完全依正量教授二大车轨,即修止学依无著所著《声闻地》等教授;修观法依龙树所著《中观六论》,及佛护、月称等教授,并依文殊所开示而修证空性。先以修“止”法来说,无著于其所著《声闻地》中说:“贤者:(如佛说善男子之谓,非必即其弟子)当知如是所缘,甚为微细,难可通达!汝应发起猛利欲乐,而求通达,发起精进。”吾人应知菩提亦谓“难可通达”者,谓讲说时难解,谓诸经教,如《辨中边论》等,文简意深,初如何令心住(粘合)于所缘 ?次如何防护此心?沉掉如何发生?如何对治?依如何次第而趣入 ? 如何成就住心? 成住心时象征?成止之量 ?皆为后学所应知,不经宗喀大师决择,吾人如堕五里雾中,决难通达也。故应于此发起猛利欲乐,而求通达,发起精进,特别是远离沉掉,身心双方之轻安既得,进而获得稳固不变特殊轻安之三摩地,此成止之量修习中,时人对于修时正念与正知之差别,粗细沉掉之差别等,及其对治法,是否已成合量之无过三摩地?大都如入五里雾中,特于细沉之认识彼等难知,每于清明澄净之心境中,即认为已得定。甚至生起轻安之乐,与澄明之心境,即妄称已得密乘空乐无别之证境(殊知不啻天壤之别)。以此可以说除宗喀教授外,他派实难可通达也。故颇公于其愿文中说:“远离沉掉三摩地,如正量教所宣说,修无过定不共他,愿遇慧贤胜者教。”

  5、以修“观”法而言:凡属“中观派师,无不以大车轨圣父子龙树、提婆所著《中观根本论》(筒称中论)等论著为宗。然而《中论》等论著,言筒意深,难可通达。以此中观师如清辨、寂护、佛护、月称等师复著有解释《中观根本论释》等释著。其共同点,均立一切法无实有自性为宗,言一法之成,必于彼方有安立名处成立过来,此方有分别心安名过去,二者相合,始成一法。反此则所执谛实为胜义理所应断。”二派(自续、应成)皆如是许,故同为中观师,其稍不同点,在于认识中观所应断之“实有自性”,各有不同。前二师立论为一切法无实有自性,由分别假立,本体有其能成之自性。(如瓶之本体有其自能成其为瓶之自性。)反是执谛实而有,即“实有自性”是所“应断”。称中观自续派后二师立论为一切法无自性,唯由分别安立假名,非唯分别安立假名,皆属“实有自性”,是所“应断”。称中观应成派。如前所说于所执谛实,虽二派同许为胜义理所断,然而瓶之本体有自性,乃应成派所断。以此宗喀大师说:“自续派虽知诸法实有,是胜义之所断,然许本体自性成立,乃其智力观察不及。”此言自续派之所断,惟嫌“太狭”,尚未如量,不能了达空性。然而复有将一切法,皆许为是所应断者,如过去藏中诸师犯此所破失之“太过”之弊者甚多(详宗喀菩提道次第广论中),以此当时,藏中于中观之所断,或太狭易堕常,或太过则堕断,未离二边,皆难如量。故应知若非宗喀大师修本尊亲见文殊,决择佛护、月称所作论义为清净,证得中观空性见后,决择龙树甚深中观,而著出《中观智理海广论》,决择月称《入中论》而著出《中观明显密意论》,及《大小胜观》(道次第广论胜观段称大,略论胜观段称小。)等论著,阐明中观之所应断,及破“应断”之修法,如何圆融二谛?成观之量等,精微透辟,不容丝毫含混,并论证太狭、太过之弊。示能达中观者,即能了达遮一切法之自性成就,而又能决定安立无自性之补特伽罗作业受果等,毫无错乱之二事并立者是也;复特示性空缘起互益彰显之理,唯由分别安立假名所起作用。此贯通龙树所示最细二谛圆融之教义等宗喀教授,若不出现,则中观难可通达矣!以此颇公于其愿文中有颂说:“亿万智者莫能测,如实见说甚深义,离二边见更无上,愿遇慧贤胜者教。”又颂:“性空缘起互彰显,分别假立皆起用,龙树最细二谛义,愿遇慧贤胜者教。”

  6、以关于密教方面而言:以宗喀大师教诫入密时之灌顶,及灌顶时所承许之三昧耶及诸戒作法,由此而趣入佛陀果道之一切教授来说,在此雪山丛中的西藏,实无与比伦。并且示进入四部密续之灌顶法,是各别不同,及灌顶时所得三昧耶,及密戒守护法,不仅有不共之差别特点,而由此趣入密道的情况,亦有不少之差别相。如下三部密续中有相与无相瑜伽,无上瑜伽中有二次第瑜伽,此中又分父续与母续之不共差别等,如是密教,宗喀大师是有抉择,有系统的开示,真如金刚大持再来人间。大师著有开显密教空前嘉言《密宗道次第》,分别论述决择父续《密集》所有要道之论著——《根本续释明灯论注释》 、《决择极难密义》 、《五次第明灯广论》等。关于母续著有《胜乐修法如意宝藏》、《胜乐根本续释》等空前嘉言论著。还有密乘修要中,如配合凡夫基时生、死、中有等,转成道时,果时法、报、化三身道用,此为速断三有轮回之胜法,及无上密乘心要摄风心入中脉,而引生俱生空乐之秘法等,宗喀大师所示之教授,精微透达,特别是过去藏中诸师解释密经中关于《幻身》与《光明》教授语皆未明。宗喀依修证所得,并决择密理,契合经义,而示出精辟具体之《幻身》与《光明》教授,此确为藏中明灯也。至于由俱生空乐证真实胜义光明,而与清净幻身等住和合,刹那证入双运位本体性身之圆满佛位教授,余人更难通达也。以此颇公于其所著愿文中,有颂说:“成就深密法器规,四部密教总道体,开启密教无能等,愿遇慧贤胜者教。”又颂:“因位生死与中有,转成道果三身性,速能断除三有轮,愿遇慧贤胜者教。”又颂:“速道无上乘命根,谓摄风心入中脉,引俱生界胜他宗,愿遇慧贤胜者教。”又颂:“唯从最细风心中,现起幻网相好身,余人未能知少分,愿遇慧贤胜者教。”又颂:“真俱生界与幻身,平等合和健行定,刹那证入四身地,愿遇慧贤胜者教。”

  7、宗喀教理风范,令诸智者悦服而拜倒:如上所述,宗喀大师所作无与伦比之佛教事业,若以正直心和理智去观察,无不心生敬仰。先以有师徒亲切关系之上师“仁达瓦”来说,师初未达中观,直到宗喀证得中观空性正见后,将所证书呈上师仁达瓦,师一见心中大悦,赞未曾有!于是依宗喀所呈中观见修,而始证得中观空性见,喜而作出空前之宗喀赞,成为后来宗喀之徒必须诵修的心赞,赞曰:“无缘大悲观自在,无垢智王妙吉祥,摧伏魔军秘密主,雪域智严宗喀巴,慧贤名称足下礼。”次举对宗喀初有成见之人士来说,如过去藏中最负盛名,精通五明的智者“达昌译师”,由于附和他人,对宗喀著述,尽量驳斥,后来细阅宗喀大师所述《善说金   鬘论》等著述,察知自己驳斥宗喀,所犯误点,心生痛悔!而对宗喀教法,生起决定敬信,在他所著不少的忏悔和信愿文中,有颂说:“大慧诸佛见证前,修此伟大贤愿力,宏法利生名称盛,慧贤名称(宗喀名讳)前敬礼。”又颂:“师心如日青年时,广览经严莲苑海,我比莲苞骄不开,深广智藏前启忏。”即以汉土中独倡唯识之有名学者吕溦先生来说,他为著书参阅宗喀显密《道次第》等一些著作后,在他所著《西藏佛学原论》中,作有赞评说:“宗喀巴之学,自明迄今,六百余年流行未替,藏中学者虽以派别之殊研究方便,容有易轨,但以宗喀巴之说,组织完满,超越古今,推论正宗,独系于此,试举以与汉土之佛学相较,则其得失短长,实有不容轻议者。但自其表论之,宗喀巴之学至少有二特点,为汉传学说所未尝见。其一:备具印度晚期大乘之风范,而极置重于实践也。大乘初期,龙树、无著之说......不厌烦博;修学之要,有俟剪裁,故历后著述,多为要约构组,(如)寂天《入菩萨行》等籍,则删繁垂净,贞实仅存,资于修行,简当无比。......宗喀巴更阐扬月称之学,于清辨之辨难纵横,唯识之组织微密,悉无所取,盖即此种学风推荡而来也。以视注疏演绎舍本逐末者,固远胜矣。其二:即以实践为据而于诸家有所决择组织也。印度大乘自《菩萨地》而后有组织釐然之菩萨学,然犹条理较繁。至于寂天以六度为纲,纶贯经论,以成《集菩萨学论》一书,益见简要。阿底峡使汲其余流为《菩提道灯论》,即本其意取舍诸家,悉以当于修行为衡。.......如是以实践为鹄的而组织异言,形成一时之学风。自宗喀巴而后,以瑜珈学为广行,中观学为深观,(见吕著《西藏佛学原论》六七页至六九页。)

  综上所述诸点,亦不过就宗喀教法之表相而论,宗喀教法犹如宝藏,底蕴莫测,焉能掘发其万一。惟表古今博学智者,所见皆同,莫不倾心敬仰,拜倒于宗喀教法风范之下。浅慧如我,不崇宗喀之法,将焉崇耶?

  三、获得师恩,传妙法因缘记

  旧康区佛教之兴,规模虽小,胜缘齐备。其大施主乃为刘公自乾,四川大邑人也。少年习军,壮登帅位,西康开府,首任主席。莅康之后,偕其夫人,刘杨蕴光,皈依受法,成为佛子。彼鉴于当时康区,举凡社会政治文化经济,均与宗教有密切关联,人民之精神与物质生活,俱在宗教范畴之内,以康地民族之强,民性之悍,气候之寒,地力之薄,而能生养相安,少见边患者,非土司头人专制淫威之力,乃佛教潜移默化之效。至于慎思明辨,探求真理,牺牲自利,救度众生,更为学者之特殊精神。种种民族特性之优点,均为佛教所养成。于是决择治理康省之政,必须整顿康区之教。因此,聘请大德,来康讲学,整理戒规,裨益佛教,均在其急欲进行之善愿中。而当时佛教显密正法,全存具备,龙象荟萃之最高学府,俨如昔印“那烂陀”、“毗迦玛那波里”寺者,确为拉萨三大寺(甘丹、色拉、哲蚌。)以大德而言,有如日之颇章喀大师,如月之康萨仁波切,二公德高,惟年过迈,而颇公座下之大德明师,即为恩师昂旺朗嘉(因事称名),师为拉萨色拉寺附近贫穷家子,昆仲均童贞出家于色拉寺(三大寺之一)下院(色拉分上下两院)。兄考得格西学位,作师师资。后来,师以品学超群,获最优等格西学位(最优等第四)。于博通显教诸经论之基,更进而求深入密法之海,依师颇章喀大师,颇公精湛显密,证德高深,康藏僧俗,咸皈座下,成为唯一之法幢,众尊为西藏之日轮。师依颇公,如法承事,得师喜悦,获得所有宗喀传来显密甘露,如瓶泻水,无余倾注,成为颇公高足。恩师戒行精洁,智慧深湛,既融显密,更益勤修,内证虽难窥测,而表相学行,确令众仰。得颇公记别与刘公缘契,离广化寺堪布职后,来康即获刘公敬仰,延登师座,无吝供养,请长驻锡,广施法雨,理康佛教,祈师指导。尔时,余任省府秘书,忝司译事,故而一切行止,余实在焉。尤以余自依止恩师,除中间有暂短时间离师外,所有师在康、雅、蓉乃至峨嘉各地讲学传法,余均在师侧,唯我侍师翻译。恩师于宗喀教义,精微透达,讲说之善,一般法师,难与匹伦。计在康定获得恩师传授《宗喀菩提道次第广略两论》合讲教授,及《菩提道次第修心直观教导——玛澈讲义》、《道之三要》、《六加行法》并授皈依多次;属于密教者:计传授《喜足天众及六座上师瑜伽仪轨修法讲义》、《密集、胜乐、能怖灌顶》、《无上瑜伽父续能怖金刚独勇及十三尊两种大灌顶及生圆二次第修法教导广释》、《能怖金刚独勇略轨生圆二第心要修法导释》、《无上瑜伽母积达嘛呢大灌顶及生圆二次第修法导释》等,此外还传授《狮相佛母随缘灌顶》、《白度母如意轮随缘灌顶及仪轨诵修法》、《讲授不共护法金刚具力明王仪轨诵修法》、《长寿灌顶》等;在雅安获师传授《宗喀甚深缘起赞广释》、《菩提道次第文殊教语》、《止观修法导释》、《文殊语教》、《修心七义论》、开示《雅安尼僧出家要义》、及开示皈依要义等教授;在成都获师传《喜足天众修法讲义》、《愿值遇三界法王宗喀大师圣教颂文讲义》等教授;在峨眉山中开示《止观要义》,及《道次三要略义》等教授;在嘉定乌尤寺中开示《道次概要》。各地佛子,闻师所说,欢喜赞叹,得未曾有。特以在康定法会,闻法众中,信解素深,福慧兼备者,颇不乏人,师宣藏言,余译汉语,多出纸笔,记录法句。其中有优婆塞黄君隼高、刘君衡如,为佛界耆宿,精通内典。二君所记,尤为恰善。计恩师在汉土宏法,前后约十余年,中间曾返藏谒师颇章喀仁波切,广呈供养,并供诸大德及僧伽。刘公自乾受师教化,亦不吝财物,前后数次供养三大寺诸大德及全体僧伽,供施金额,达数十万。所有信众,亦随缘供养,僧俗二众,虔诚向善,尔时康区,俨如人间佛刹矣。于此叙中,如是繁锁,记录往事陈迹,有何意义耶?余当恭敬顶礼至诚而曰:余原为一不学无术之粗人耳,得沾法露,获生小慧,此谁之恩德欤?为念上师之恩,施主之恩,法友之恩,余须于此详记之。愿千百年后,沾此法露者,亦不忘此种因缘也。

  四、为自利利他故编撰《学习五部》述要

  难得之人身,既已获得,难闻之教法,既已得闻,岂能不勤取心要(心要指道次第),而甘使此较如意宝尤胜之人身,于无义中而空过耶?且死神日迫,诸善未修,一息不来,能不后悔耶?然而备死之法,除佛法外,他物毫无裨益。于是开我旧箧,检我闻法,由我译出之法语,虽有多册,然以笔记非出一手,岁月淹久,转抄屡误,以致首尾不连,中不衔接,失我原译之意,读之令人难解,遑论取而修学,而且说法地区不同,法门有别,师传法露,不能有所取舍,如是散珠,将如何贯串使其成宝  而为用?难题当前,使我有譬学驰马,纵有良骏,若不装鞍配蹬,引至马道,即施驰聘,则有不依马道落荒而走之虞。复思世尊灭度,阿难结集,彼虽有余业,未入圣流,然以侍佛未缺,记忆全圆,结集佛语,当然被选。若集师语,亦复如是,以恩师说法地区及所说法门,如上所举,如我全圆者,实无二人,而且所有法语,由我译出,笔误错落,他人难知。此当然之集撰者,我义不容辞,责无旁贷。而况以自利言,若不重新编撰,自亦不能起修;以利他言,余忆及恩师开示说:“汝应知宗喀之恩,亦在总摄一切经要法门,令吾人便于修习。”等语,因时因机,为对于《宗喀菩提道次第》,亦不能受持理解者作想,我若不摄师传《道次第》要义,及修习直观教导——《玛澈》,复融合所有上师教授要诀于一炉,而造出便于一座间从依止善知识法门起直至密乘双运位全圆易修法轨为现在及未来有情,设一方便之法可乎哉?显然不可,以当犯菩萨律仪应作不作之过染也。

  根据上述因缘和动机,余先造出《大乘速速成佛正道明灯颂》根本论著藏文本,继依此本论译出汉文,使成汉藏对照本(此一对照本约八万余言)。如是作颂复有二义:一、随行诸德之风范,如阿底峡示三士教要,亦先造《道炬论》七十颂根本论;二、“口而诵,心而维,”是人类修学的传统习惯,虽有上师所传修法,上座修时,若无口诵心维之本,则心无凭依,难入轨道,而散文句法,心难摄持,则思不专,思不专则修亦难生决定。此昔日诸德创作颂体诸论之由也。拙著《明灯颂》即本此意而造颂(先造藏文颂之义,余诵藏文仪轨多年,已不习惯汉轨,此为自利。对藏族修学人士而言,有直接之方便,亦属利他也。)《明灯颂》中密乘除生次每段科目,先依颂文诵修,以作要义提念外,继仍依每段科目,诵原有生次仪轨。又仪轨素无圆次。故可依《明灯颂》圆次颂文,代仪轨而作“概修”也。应知此一《明灯颂》是我具德恩师传来之近中最近之教授,亦是一种成佛正道修法之“袖珍宝笈”。愿未来有情勿等闲视之也。

  或问:《明灯颂》即是根本之论著,在《学习五部》中,应列为首,何由列作第二耶 ?答曰:一切悉地,皆源于师。宗喀大师亦说:“师为一切功德之源”。故应知修学之源,非师而何?因此《学习五部》之首,应列《菩提道次第师师相承传》也,于此略说《师师相承传》译出之概况。此一藏文原本上下两巨帙,恩师在康嘱余阅读而开示曰:“所谓师德楷模者,内道佛子,一生修学,即上宗释迦,下依师承言教德行,以为楷模,而作仿效,亦即朝夕在仿效释迦,及至在仿效宗喀大师,及三恩本师。修与学者,不过如是耳。就时机言,通达经论者甚少,读师德事记,能晓者甚多,尤以学菩提道者,不悉菩提道师承师德,岂应理耶?若能译汉,亦种福之方便也。”余得藏本后,中间为世务牵缠,久未着笔。直至丁未,余年届卅六,如上所述,欲备修学,开我旧箧,始着手起译,中间复为生活世务牵制。殆至壬子年初,始译完最后一段,方全竣事。计此一巨著,约八十万言。藏文原著者为菩提道次第承传师之一(六加行仪轨,师承祈祷文中有其名),藏中主持圣教大师班智达云增·耶喜绛称。此一巨著,达赖八世绛伯绛措赞为佳著。所称空前者。以此前关于菩提道次第师承,从释迦起,直至当时(乾隆)师承,师师相承,无谬无余,系统完整之著作,实无有也。惟限于作者存在时间,以此师承,仅至乾隆时为止。故以后当探乾隆以后师承直至恩师事迹,而补充之。时属未来,事关德本,应有上师三宝护法加被,揣后来居上,当有继此而后作,而使师承绵绵无尽,圣教光辉,亦当朗朗而无穷也。

  如上所述,余随行于诸德之后,先造《明灯颂》本论,然有本颂而无释,亦不知其底蕴,故当作本论之释。以此摄尽我所闻法要,于癸丑著出《大乘速速成佛正道明灯颂自释师佛密意庄严论》,此巨著中,以地区言,摄康、雅、蓉三地多次法会;以法门言,如是我闻,所有师传显密教法要诀教授,俱结集于其中,而于此闻海,以乳海炼精之法,提纲挈领,依次编撰,造出《闻海宝藏》,显密全圆之教授也。以此应知此一《明灯颂自释》,实非以自意而为粉饰,确以上师即佛十余年来所传之不共密意而庄严,故称《师佛密意庄严论》。此一论著约八十万言,实为闻慧之宝藏,为我之第三部辑著,此为五部之中枢,一切精要甘露俱藏于此一大宝瓶中,上座修时,诵本颂文,下座当熟读此译本(按所修法门),融会于心,以助修用。当知此为阿底峡,与宗喀大师有修有证之法流,复经恩德无比之明师昂旺朗嘉(因事称名)指授其真实修法秘要口诀教授等,若依之勤修,必当成就也。

  弥勒所著《经庄严论》中说:“由闻而后思,由思方生净修之功德。”然则一切法门,必须闻思而后修耶?当答:正应先须闻思而后修,否则如盲修瞎练。若修时内心疑问丛生,则所修之法,与能修之心,必不相合,难生功用。特别是恩师常开示说:“对于所闻一一法门,应作自问自答,决择其要义,引生决定知,然后依所闻思决择后之法,与心相合而修,方能成义。”宗喀大师亦说:“应依所闻而后依理智决择思惟,最后乃依静地而专修。”因此,余依所闻法要,决择思惟,以自问自答方式,按道次第法门之次第,作出《学习问答三百六十则灭除心暗曼殊意光论》,亦于癸丑年竣事。此一著作约二十余万言,为我所作之第四部,以表思慧之一端倪,亦为进修而作也。

  复次,修德简义,谓依闻思之法,实践专修而生起之大通达,即称修慧。余无修德,如何能作出修德之著述耶?因此,为圆三慧,特集诸师从实践专修中,所作修悟语录,及圣言量经教法语,仍按法门次第,于甲寅年,编辑出此一《菩提道次第传承诸师修心语录选集一切悉地生源》,聊补修慧之一环。此一选集约十三万言,为我之第五部编著。今后愿自他依此五部勤学其中要义,并能实践心法相合之修习,以此冠以《学习五部》之名,并愿具缘有情,亦能获此五部师佛密意而学习,速证佛位。当知此五部之成,全仗上师三宝护法加被之力。惟作者慧浅学薄,撰此五部,共二百余万言,时经八载,独立以成,错谬难免,所有罪障,愿向三宝,忏除求加。正法不灭,众生得度,纵堕地狱,亦所甘受,所有善根,愿全回向,宗喀教法,长明宏昌,自他有情,速速证得,圆满佛位。

  甲寅七月望日  优婆塞·绛巴妥默  叙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307187592@qq.com news@fjdh.com


QQ:437786417 307187592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
  • 还没有任何项目!
  • 佛教导航@1999- 2011 Fjdh.com 苏ICP备12040789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