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论语禅:事亲并非只是顺从

       

发布时间:2013年06月10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论语禅:事亲并非只是顺从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

  孔子说:“事奉父母,如果父母有不对的地方,就要委婉地劝阻他们。见父母心里不愿听从,还是要对他们恭敬,并不违礼,虽然内心忧虑但不怨恨他们。”

  在《论语.为政》篇,孟懿子问孝,孔子回答“无违”,一般人理解为要绝对服从父母,不要违背父母。在这里孔子再次提出“不违”。孔子被批判为封建专制主义,是维护封建宗法家族制度的重要纲常名教。其问题也就在这里。因为有人把“无违”解释为凡是父母说的都必须绝对服务,不许违背。宋明理学家强调父权的绝对权威,所谓“孝顺”,就是“以顺为孝”,凡是父亲说的话都必须遵循,所谓“天下无不是的父母”,“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

  实际上,孔子并不是这个意思,他主张必须不违背“礼制”,所以孟懿子问孝,孔子回答“无违”,后边省略了什么呢?我们认为无违后边省略的是“礼”。所谓礼,指的是社会道德规范、礼节仪式和各种典章制度,也可以统称为礼法。所谓“无违”,就是按礼法去做。礼法规定可行的,就去做;不可行的,就不能做。礼法到今天来说就是法律、纪律、规章、制度,你不能因为要“孝”父母,就去犯法。不合社会道德规范,不合法纪制度,不合礼节,即使父亲说了,也不能干。所以孔子说的孝,并不是子女对父母一味顺从。

  孔子说:“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父母犯了错误,作子女侍奉父母要“几谏”,“几谏”就是委婉劝告的意思。如不接受劝告的意见,仍然抱尊敬的态度不发展到冲突对抗。“劳”是忧愁的意思,劳而无怨,是说找机会再劝告,虽然内心忧苦却不怨恨。孔子这里主张的是对父母的错误要劝阻,劝阻无效再劝阻,做到劳而无怨。《礼记.曲礼》说“三谏不从,则泣而随之”。那么父母做犯法的事是不是也“泣而随之”,这不会是孔子的意思。“泣而从之”是暂时没有办法的无奈之举。

  《孝经》对这个问题说得更清楚。曾子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孔子生气的回答:“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不争于父,臣不可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孝经.谏诤篇》)这里“争”当训为“诤”,谏也。

  孔子说“苟志于仁矣,无恶也”,追求仁的人,他眼中是没有恶人的,何况是自己的父母。但是仁者眼里没有恶人,并非说可以看着恶人继续犯罪,所以孔子说“恶不仁者,其为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这就是佛教所说的发菩提心,要慈悲度人。因此,对于与自己缘分最深的父母来说,父母犯了错,儿辈怎能坐视不管呢?只是儿辈在劝谏父母时要注意方式和方法,晚辈对长辈始终要有礼,要尊敬长辈,即使父母不听从,也不能怨恨他们,要继续想法将他们的错误降低到最低程度。

  论语禅:

  随缘不变,不变随缘。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