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咏给明珠仁波切:学法初步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06日
来源:   作者:咏给明珠仁波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咏给明珠仁波切:学法初步

 

  时间:2003年4月29日

  地点:高雄智慧林中心

  整稿:台湾《法露》杂志

  生而为人,如能利用宝贵人生听闻法教,并落实于生活中,至为重要。接触佛法并加以运用,一般而言,需由浅入深分三个阶段。首先需认知轮回之苦。众生身处轮回之中,不断的受到生、老、病、死以及怨嗔瞺、爱别离等等的不幸,不断轮转,无法自拔。但问题是,纵使如此,众生却不知如何出离此轮回梦魇。

  为了解脱轮回痛苦,皈依是初步。皈依分为两种──外皈依与内皈依。外皈依指的是皈依的对象──佛、法、僧三宝。佛是我们的导师;法是我们出离轮回之道;僧是我们修行之道上的伴侣。这是我们在皈依前,对三宝应有的基本认知。然后向三宝祈请,帮助我们解脱轮回,究竟成觉。故外皈依即是以三宝为我们依怙的对象。而内皈依则是能够认知我们本具之佛性,与佛无二无别,清静无染。

  皈依的另一层意义是消除我们的烦恼、痛苦与无明。但真正能去除以上者,在于我们心的自性。但既然我们已知心性如此重要,也了解到它即是我们的如来藏,为何仍在轮回中受苦呢?原因在于我们无法真正的认知如来藏的真义,也不知如何修持。解决以上的问题,需赖方便与智慧二法门。方便指的是外皈依,所皈依的对象是释迦牟尼佛、无量光佛、药师佛等诸佛。原因是诸佛已证得如来藏,并了知一切,而我们仍是无明众生。藉由向诸佛的祈请,以启发我们本具之如来藏,并由此得到诸佛的加持,使我们也能证得如来藏。依止外皈依必须对诸佛生起信心,才能得到诸佛的加持。因为诸佛所具的功德无量,一般而言,诸佛之无量功德分为三种:遍知、大悲、与大力。

  诸佛由于证得如来藏,故具有遍知的能力。其心性如同一浑圆透彻的水晶球,一切事物均如实的反射其中。包含我们现在在此听闻法教,诸佛亦能完全了知。不仅如此,于一弹指之间,整个宇宙虚空众生的行为,诸佛亦能完全知晓。一旦众生成就佛果,其遍知能力亦如同诸佛一般,无有分别。此遍知之能力在诸佛之中,不会有能力、层次与高低之分。只要证得佛果,其遍知能力是完全一致的。这说明了我们的心性如来藏(佛性)和诸佛的心性如来藏(佛性)无二无别。虽然我们现在还无法做到如诸佛般的遍知能力,但只要我们如法而行的修持,就已种下了成觉的种子,终将如诸佛一般,成就佛果。

  一旦成觉之种种下,终有成就的一天。因此,有一个故事是这么说的。在一片没有树木与水草的荒漠之中,有一座年久失修并已龟裂的佛塔。佛塔附近有一小泥水溏,有一只猪因为天气炎热而跑进水溏戏水驱热。戏水完后,这只猪爬出水溏,全身因为沾满泥浆,又被太阳晒的浑身发痒,而跑到佛塔龟裂的墙边摩擦皮肤止痒。这个动作使得它身上的泥浆沁入墙缝而无意中修补好已龟裂的佛塔。这虽是无心之作,但却仍种下修复佛塔的功德之因,这件功德,终使这只猪,于日后成就佛果。目前我们能在此庄严的佛堂听闻法教,四周佛像围绕,更有此殊胜因缘与三宝相遇,必能在精进修持之后,圆满成觉。虽然在修行的过程之中,或许因为懈怠而有所退步,但成佛的种子已经种下,此成觉之因必能于日后帮助我们成就佛果。

  我们成就佛果后该做些什么呢?我曾问一位弟子这个问题,他说会痛哭一场。我问他为何如此?他的回答是当他成觉后,因为具有遍知的能力。而会看到所有的众生都正在轮回受苦,因此而痛哭。事实上,诸佛遍知的能力是了知一切,但并不会因为了知而带来痛苦。因为痛苦之因是我执、烦恼与幻想的二见,成觉之后已不具此痛苦之因,故展现的是无苦、永恒之大乐。

  诸佛所具足的第二种功德力是大悲,此种悲心如同母亲深爱自己的独子一般,甚至是更超越的施予一切众生。此种大悲,遍及一切六道轮回众生,无论其对诸佛敬或不敬,都无法减损诸佛之无量悲心。

  诸佛所具足的第三种功德力是大力。此大力分见于其身、语、意三身之中。在“身”方面,诸佛可随缘,随形化现在每一位需要的众生之前,以方便度化;亦可于转瞬之间,将整个宇宙虚空藏于其指缝之中,以展现他身形无碍之大力。在“语”方面,诸佛所言一切,皆能如实成就。即使预言三千大千世界瞬时成空,亦能办到。在“意”方面,任何众生意念诸佛,祈请加持,诸佛之“意”,亦能助其成就。此时或许你有疑惑,既然诸佛具有如此无量的三种能力,祂们为何不当下救祜我们于天灾、疾病与诸多不幸的苦难之中呢?因为佛陀也曾说过,当业果成熟时,无任何之力可以转圜。就如同我昨日曾对各位所做的举例,当一个人于明日正午即将寿终正寝时,届时即使你祈请阿弥陀佛的加持,长寿佛的灌顶,药师佛的灵药,或大至势菩萨的除障,也唤不回其即将寿终之定业。换言之,定业如果能改,我们也不会至今仍身陷轮回之中,早就已成就佛果,而且轮回之中也不会再有一位众生了。但如果你心中又有‘定业既然如此,何须修行。’的想法,那就不对了。因为你之所做的一切善行,包括虔诚与信心,也都是一种业──能带给你加持的一种善业。因此在我们的修持之中,如果你的祈请愿力范围很小,则其加持亦小;如果愿力中等,则得中等加持;如果愿力无量,则得无量加持。

  一般而言,没有任何佛陀不能救祜与导引的事物。皈依佛是无误之抉择,而一般神祇则亦如同我们一样,尚未解脱轮回,无法带领我们究竟解脱。当我们向佛陀祈请时,就好像当我敲响在我面前的木鱼一样,敲的力量愈小,则回响愈小;敲的力量愈大,则回响愈大。虽然这个木鱼雕刻精美,但如果你不去敲它的话,它是不会有回响的。因此,你的祈请必须虔敬有力,它会带给你相应的加持。一旦我们能够了知诸佛所具之前述三种力量,则将更能生起虔信之心,并能去除我们在祈请与修持时所产生之疑惑。当一般弟子在祈请时,会幻想此时佛陀是否有空听我们?或者想到佛陀是否现在正忙于他事而无暇眷顾?更甚者,以为大声念诵或击鼓,佛陀才听得到,其实这些都是不实的。无论你祈请与否,佛陀皆完全了知。事实上,由于诸佛的大悲心,无论何时何地,对众生的观照与救祜皆无分别。能够有此认知,则你对诸佛的一切祈请才更具意义。

  一个弟子对于诸佛的功德了解与否,对其皈依与祈请的效果,会有极大的差别。譬如,当我们祈求消除当前的天灾、疾病、战争等等不幸时,当然会有帮助的。但如果那已是业果成熟之相,则佛陀也无法改变它。但经由你的祈请,仍会对你日后的修持有所助益。不过如果我们的祈请愿力非常狭隘,而定业又是如此的强大,就会如同一个天秤的两端,放置了非常悬殊比例的物品,是难以达到平衡点的。但总而言之,向诸佛不断的祈请仍是会利益你的修持。即使暂时无法见到,在往后,甚至来世,终将对你有所帮助。但仅为自己的利益而祈请诸佛,其效果是非常有限的。我们所祈请的应该是希望遍虚空界一切众生皆能祛除一切痛苦,达到究竟快乐成就,这才是我们祈请时应该做的。

  前述所言,当定业显现时,即使诸佛都无法消除。能解定业者,唯自己而已。避免不善定业的发生,应多行善因。但如果疾病、死亡等定业生起时,我们做空性的观修,了解自性以破除一切幻相,亦能净除我们的业力。故自身的修持与善因的造作,才是根除恶业的根本方法。刚才所说一个人于正午即将过世的比喻,是指一个没有修持者而言。但如果是对一位修持良好,已有证解的修行者而言,则会有所转化。

  另外,祈请时,不可心存过多的希求与恐惧。譬如幻想说自己的祈请是否有很大的加持或功德,我们不应有此念头。一旦祈请完毕,应将所祈请之事放下,勿在乎其结果与利益。如此才可真正得到有力的加持。如果我们所遭遇到的灾难只是现前的障碍与因缘,则透过祈请,很快就会消除与转化。

  以上所讲为“皈依”的部份。第二部份是“发心”。发心的目的在开展、开阔我们的心,因为大部份的时侯,我们的心量都非常的狭隘与闭锁,因此使我们变得毛躁与不安。譬如一只猴子突然闯进这间庄严安静的佛堂,它原本可以安安静静的坐在这的,但因它的习性使然,总是会到处跑跑,抓抓弄弄的,把每一个地方搞的乱七八糟。这就像我们的心一样,不断的四处追寻,自找麻烦,给自己带来很多的烦恼。因此,整个世界最大的痛苦来源即是我们的心。因为一切的苦乐皆源于心之造作,而非外境的显现。不明白于此,误认外境为苦乐之源而欲求心之快乐于外境,正是自寻烦恼。烦恼使自心愈见狭隘。在西藏有这么一个对狭隘之心的比喻。“狭隘之心如同酥油,遇热融化,遇冷则冻。”我们的心亦如同酥油一般,随着外境的影响不停的起伏,完全无法自主。我们执着外境的心愈是强烈,其反弹力量所带来的烦恼亦愈强大。正是所谓爬得越高,摔得越重。欲想开展放宽我们的心量,应发慈心、悲心与菩提心。如能开展我们的慈悲心与菩提心,则无论我们身处何境,即使生活只能温饱,亦能带给我们快乐,甚至于未来世,迅速成就佛果。

  菩提心的修持方法,首在观照自心。初步先从慈心与悲心开始,渐进而发菩提心。我们可以先从自己做起,观察自己的行为如何?是否像刚才说的酥油一般?当人们赞美我们的时候,我们是否很快乐?尤其现在人们说你长得很苗条的时候,一般都会很高兴。或者人们在批评你的时候,你是否很生气?尤其说你长得太胖的时候,你心里一定很不舒服。但以前在西藏、印度,有一段时期人们却以肥胖作为审美的标准。因此你可以看出,这些美丑、是非的标准,以及它所对你心里愉悦与否的影响,皆是心的造作与自己的认知,没有一定的准则。但也由此了解到众生欲求快乐,不愿痛苦的本性。但问题是我们的心量狭隘,易受到外境影响,且只顾到自身的感受,忽略他人的想法。以上种种使我们的心不断产生嫉妒、傲慢、嗔恨、快乐、痛苦与恐惧等等诸多烦恼。如果你能了解到每一个人的想法都和我们一样想要快乐,不要痛苦,你的心量就会变得更宽广与无惧。反之,你只顾到自己,就会变得非常敏感。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对你而言都会斤斤计较,为自己带来更多的烦恼与痛苦。如果这种心态持续下去,由于个人的关系,不但为自己带来不断的麻烦,更会进一步的影响到你周边的亲友、父母、兄弟与子女,使他们也跟着受累。如果一个国家领导人也是如此的话,则会带给整个国家不幸与灾难。因此,由于自己的狭隘心量,而影响所及到的周边环境,其烦恼与痛苦的苦果,最后终将反击到自己身上。

  因此,我们可以了解,烦恼经常是由一件很小的事物,或对事物错误的认知所引起。譬如用餐时,桌上放了一盘辣椒。有人说吃辣椒好,有人说吃辣椒不好,争来争去,最后吵起架来,弄得大家不愉快。其实喜欢吃辣椒的人就吃,不喜欢吃辣椒的人就不吃,各取所需,不是很好吗?又譬如桌上放的杯子。有人说放前面一点好,有些人说放后面一点好,为此而僵持不下,吵了起来。其实前后只差几吋,并不影响什么,实在没有必要争执。因此我们可以看出,很多烦恼都由像上面所说的小事引起的,就如同每一个人都想快乐不要痛苦一样。一旦我们对此有所认知,则应随时观照自心。当烦恼生起时,看着它,毋需随之起舞,亦毋需对之压抑,只要知道它是烦恼就好。事实上,如果烦恼生起时,能知道它是烦恼就已经有很大的功德及利益了。由于我们平日处事,常常都在自己的烦恼上任事。由于自己的嗔恨、嫉妒、傲慢等等与自我的心态,常常看人不顺眼,把他人当作仇人一般。因此,久而久之,没有人会喜欢我们,愿意来听我们说话或帮助我们。但如果我们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为他人着想,则情势马上逆转而受到他人的欢迎,愿和我们接触并帮助我们。即使我们有一两个敌人,但因大多数的人都喜欢我们并与我们为友,那一两位敌人对我们也起不了什么作用,无法伤害我们。

  当我们能够想到一切众生都和我们一样欲求快乐不要痛苦时,渐渐的,我们就会更进一步的,希望一切的众生皆能远离痛苦,得到快乐。当然,开始时还很难做到。但我们可以从我们身旁的亲戚朋友做起,然后扩及到你所接触到的人们,最后再扩展到一切众生。这就是“慈”无量心与“悲”无量心。慈心的定义是给他人快乐;悲心的定义是拔除他人的痛苦。然后我们修持菩提心。因为自己欲求快乐,不要痛苦,是个人之事。而他人的欲求快乐,不要痛苦,是指无量的众生。因此相较之下,众生的快乐更为重要。我们至今仍然受苦于轮回之中,就是因为我们一切只想到自己,不为他人。而诸佛菩萨之所以能出离轮回,具有大智、大悲与大力的能力,即是过去以利他之行而成就的。一旦我们亦能效法诸佛菩萨的利他之行最后亦必能成就。所以有句话是这么说的“心念利他,他力亦自利”。就如同利益百姓的领袖,使国家兴盛受人爱戴,自私不顾百姓生活的领袖,受人唾弃是一样的道理。

  今天我们进入佛门修持,其目的即是希望尽虚空界一切众生都能离苦得乐,这就是菩提心。而我们所希求诸佛菩萨的加持,护法的保佑等等,都不如我们能生起菩提心时对自己的加持与护祐来得大。虽然我们不能有此妄念分别,但一念菩提心,确实能退祛一切不详之灵的伤害。但如果一心只想到鬼神是否会伤害你,这种妄念仍是不好的。譬如一只浑身是伤痕的小牛,因为身上伤口很多,很容易受到鸟虫蚁蝇等的伤害。如果是一只健康强壮的牛,就不容易受到伤害。同样的道理,如果你心智健全,即不容易想到鬼灵等的伤害。反之,整天妄想会不会有鬼灵或无形生物会迫害你,就会如同浑身伤痕的小牛一样,很容易受制于它们。一旦如此,只要心想它们也和我们一样,都在轮回中受苦,并想欲求快乐,为此对它们生起悲心,亦可祛除它们对你的伤害。以上所说,是为菩提心。

  有了以上初步的了解,我们将继续讲的是有关于初步的禅坐修持方法。练习禅坐时,首先将身体坐直,不可弯曲与左右倾斜。然后观照自心与诸佛菩萨一样清静无染。要想观照此无垢之心,应做到心无造作,这即是“止”。“止”之禅修能够做好,进而可以修持导引心性的“观”修。但如何才能安住于不造作的心呢?事实上很简单。它就像似你在外面忙碌奔波了一天之后,回到家坐在椅子上,长叹一声气的感觉。此时你已将全身放松,安住于椅子上,不须再去想什么,但心不散乱。它是一种放松中的不散乱。放松中的不散乱并非要你去想放松什么,或不放松什么,而是任其自在,无所意念。此时即使有念头生起,也毋须跟随念头想下去;更毋须想办法去抑制念头,知道那是念头即可。让它生起,随它灭去。保持心之觉醒。我们现在可以将心放松,练习一下这种静坐。...(以下为静坐时间)...。

  各位刚才静坐了一会儿,是不是觉得很轻松,一点也不困难?事实上,它比吃饭、睡觉还容易。吃饭还要事前准备,睡觉也要准备床铺,而静坐只需安住于自性即可。但也毋须特别在意自己是否已经放松而刻意去摆正自己的轻松姿势,以平常心为之即可。静坐时,有些人可以坐的较长,有些人可能坐几分钟,有些人只能坐到几秒钟。但这些都无关紧要,重点是要能持之以恒。久而久之,那点滴的几分几秒的禅坐,亦能如同水滴般,汇集装满容器,生起禅定。问题是有时候看似太容易的事,反而不敢相信是可能的。如果是这样的话,我们也可以教一些有所缘禅修(藉助外物的禅修),因为前面所讲的无所缘的禅修太过容易让你难以置信。因此我们用有所缘的禅修,来帮助无所缘的禅修。

  一些修持已久的弟子都会念诵六字大明咒、度母咒或药师佛咒等等的本尊咒。如果都不会的话,可以念最简单的“嗡 阿 吽”咒,它是一切咒语的精华,“嗡”是诸佛身的精华;“阿”是诸佛语的精华;“吽”是诸佛意的精华。嗡 阿吽一字一字仔细专注的法念,吽字的念法,收尾音时,双唇不要闭起来,不然会变成“吽母”的音。这个咒语不仅是用口念诵,更重是的用“心”去持诵。而念“嗡玛尼白美吽”六字大明咒时,亦可用心持诵。事实上,我们仅是用心持诵这些咒语,即可让我们增长福德资粮,生起禅定,获得极大的利益。现在我们可以用此法来练习一下禅坐.... (练习)....(“轻声”现在把心放下安住,不念咒亦可)....

  以上是练习禅坐的第二个方法。从开始讲的“皈依发心”,然后是“禅修”,最后我们要讲的是“回向”。回向的方式是观想诸佛菩萨在我们面前生起,因为一旦当我们有了修持的信心,诸佛菩萨便如实的在我们面前现起。祂们对我们完全的了知。我们的持咒、经忏、绕塔、禅修等一切的修持功德,均将回向给遍虚空际一切众生。这种回向亦如同诸佛菩萨们过去所做的回向一样,希望一切众生远离疾病等不幸的痛苦,早日成就佛果。回向后,再观想诸佛菩萨对你说:‘汝愿皆成’。此时,你当生起欢喜心。如果能做到如此的回向,则即使我们在修持的过程中偶发的嗔心等等的烦恼念头,都不会产生恶业的结果。我们的善法善业却会无时无刻,不断的增长。反之,如果我们的修持不做回向的话,则我们的嗔心等等的烦恼,将会减损我们的功德。

  无论你这一生幸福与否,但向诸佛菩萨们祈请是没有错误的。祂们是我们确实的依估与皈依处所,超过任何你的亲友。我们无始以来一直轮转于轮回,无法自拔。问题就在于我们无法找到真正能让我们解脱轮回痛苦的依怙处所。而诸佛菩萨确能带领我们解脱轮回。

  希望以上所讲的修持,能让你在今生真正的去实践。每日早上醒来,向诸佛菩萨们皈依祈请,或仅是祈请亦可,都对你有极大的帮助。如此,除了你的定业以外,任何现前的障碍与魔障都能被消除。即使是因过去世所造之业,而于今业果成熟而现报时,亦以平常心看待。另外,每日保持一颗善心与利益他人之心是非常重要的。尤其勿忘利益遍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的菩提心。这些修持,在行住坐卧间,都可以去做,甚至在开车时,这些修持也能助你将车开得非常平稳。一颗宽广的心,不论身在何处,均是无碍。

  最后在就寝前做回向与祈请。你可以想像一天所做,一切的事物都不停的转换,如同无常,无法事事尽如人意与顺遂。这些都带给我们很多的烦恼与困难。如果这些困难是能挽救的,则尽力去做,不用担心。如果不能解决,自怨自衰也无用处。就好像现在有些人喜欢做股票,看到指数曲线往下掉,心里很担心。但你的担心并不会使这曲线往上反转的。如果你的担心与哭泣能有效的使它反转的话,就去做吧!因此,这种担心不但没有利益,反而有所伤害。由于这些没有意义的担心,使我们无法静心思考,解决事情。遇事应理性思考,运用智慧与方法,尽己之力去解决,但其结果非我们所能掌握。能解决自然是好,不能解决,那也是定业使然。能有此认知,则无论是世间法与出世间法,都能处理得很好。如果一直沉溺于哀伤与烦恼,是无济于事的。因此希望各位遇到任何事,都能以宽广轻松的心情面对。

  今天的开示到此为止,现在将今天所请的功德回向给一切众生。

-----------------------------------------------------------------------------------------------------------------

更多咏给明珠仁波切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