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悲青增格西:大乘与小乘
见悲青增格西:大乘与小乘
佛陀讲的法只有大乘跟小乘,大乘分般若乘(显宗)及金刚乘(密宗),小乘有声闻乘及独觉乘。又,佛教有有部、经部、唯识及中观之说。有部及有部宗有差别,前者指宗义者,而后者指持有的宗义。同理,经部及经部宗、唯识及唯识宗、中观及中观宗亦同。佛陀三转*轮,第二转*轮宣说的是中观见,第三转*轮宣说的是唯识见。总之,持有部或经部见者,就称做小乘的宗义者,若持的是唯识见及中观见,就称做大乘的宗义者。
大、小乘的道皆可分成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及无学道;声闻乘即指声闻的五道,独觉乘即独觉的五道。证悟大乘的五道就称做大乘行者,证悟声闻或独觉的五道就称做小乘行者。
故大乘行者与大乘宗义者,两者的定义截然不同。汉、藏的学佛者,基本上学的是大乘的法;以宗义来说,学的就是大乘的宗义。如果在斯里兰卡,学的就是小乘的法及其宗义。之所以要这样区分的理由就是,大乘宗义者不等于大乘行者;大乘行者是入道行者,修持大乘宗义者未必是已入道。
佛典里讲的大乘跟小乘,讲的就是修道中的大乘跟小乘。小乘追求的果是阿罗汉,修的内容是四圣谛或十二因缘;大乘追求的果是成佛,所修的内容是以菩提心为主。小乘相当于《广论》的中士道,大乘则相当于上士道。至于下士道,又是如何产生?在佛典里不是没有下士道,只是没有分出一个比小乘再小的一个乘,若依照这种方式分类的话,可能就会变成小乘、中乘、大乘,而声闻乘及独觉乘的道就得归类到中乘里。
大乘佛典抑或小乘佛典都会谈到暇满、十善及十恶、皈依等,这些法类在《广论》中归属在下士道,其实在密续里也会谈皈依等,若问最早是什么时候出现?已不可考,但是在龙树菩萨的时候,就已经将追求人、天善趣的下士夫区分出来,《广论》里即有引用龙树菩萨说的增上生和决定胜,“增上生”讲的是人、天善趣,“决定胜”讲的是解脱及成佛,将追求人、天善趣分成一类,追求解脱及成佛分成一类。而无著菩萨的《瑜伽师地论》〈摄抉择分〉及世亲菩萨的《俱舍释》中,就有三士的名相。因此,可以说下士道其实是从上士道或是从中士道里区分出来的一个法类。
佛法的法指的是涅槃法。我们通常会讲佛法就是行好事、做好人等,这样的说法或许没有错,可是若详加解释的话,事实上这个法指的是涅槃的法,而涅槃有小乘的涅槃和大乘的涅槃两种。换言之,要走向涅槃,只有大乘道及小乘道这两个道。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