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78-79卷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22日
来源:   作者:日常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78-79卷

 

  菩提道次第广论第七十八卷A面

  分成功我跟你,分成功我、你、他,诸如此,这东西并没有我们一向误解的这个“我”在,这个就是对治的,我们真正的修学佛法的中心就要明了这个。

  【“此相违者,谓补特伽罗我执萨迦耶见。”】

  那么反过来,它--“明”所对治的,换句话说“无明”是什么呢?跟它相违的是什么呢?就在这个补特伽罗上头。补特伽罗是什么?就是这个五蕴,就是这个东西不了解的,就把它看成有我,然后呢这个无明是什么?因为无明就不认识它,把它看成功有一个东西,叫萨迦耶见。萨迦耶见,我们平常翻成功我,我所见,看见这个明明是个五蕴,看成功我、我所,前面已经解释过了,在这个四谛当中,烦恼第六个萨迦耶见当中,说坏聚见,这个。

  【“此乃法称论师所许。”】

  上面这个说法是法称论师说的。

  【“无著论师兄弟,则许倒执实义蒙昧实义二中后者,”】

  那么另外一派呢?就是无著菩萨,无著论师兄弟,就是无著菩萨,跟世亲论师所说的,他们观点不一样。什么?倒执实义,蒙昧实义,说真实义当中,前面有一个倒执,你把它执著、颠倒了;还有一派呢,说对这实际上的意义你不了解,那么无著菩萨所论以为的,这个无明什么?对真实的意义你不了解,不了解它。因为不了解,产生了误解,产生了误解,所以你有个执著,所以这是两者。那么法称论师呢,就对于这个“执著”那一点上来解释无明;然后呢,无著菩萨呢,就对于你“不了解”那一点上面解释这个无明。所以它现在呢,本论就把不管哪一家,把这个“无明”的行相,通通说得清清楚楚。前面在这个四谛当中,大家还记得不记得?说许有无明跟萨迦耶见是两个的,那么怎么办?如果不许是两个的,怎么办?这个地方也说得明白,所以你两者都清楚了以后,那对这个行相就完全了解,是一点不会含糊,一点不迷糊,正确的认识的,那么那个时候的对治、修习的方法,自然也百分之百的正确。

  【“总谓邪解未解二心之中,为未解心,”】

  总之的话,或者错误的,或者不了解,哪,这地方就是说不了解它。

  【“然此相违能治上首,则同许为觉无我慧。”】

  尽管对无明的本身解释有两派不同,它好在什么呢?能对治它,却却相反的主要的就是上首,就是根本,它,共同它,这个论典、这个说法共同的,什么?“觉无我慧”。不管你前面的,认以为这个补特伽罗上面是不真实的了解它,或者是补特伽罗执有什么,但是针对的前面这个无明,对治它的方法上面,同样的一样。这两派说,原来我了解,这一个里边并没有一个我所以为的“我”在,这个是两派共同的,因为这样,所以修的道也是共同的。那么为什么要这个地方引用呢?实际上呢就是当年印度各主要的传承当中,是法相宗是解释得最清楚,而这个无著论师跟法称论师都是法相宗的大师,所以它把法相宗的最主要的内涵都说出来。实际上从这个地方,我们也了解,如果说我们以后真正要想修学谈论以外,也绝对不能离开这个题目来谈;离开这个题目来谈的话,也跑到错路上去。

  【“又此愚蒙,集论中说略分二种,谓业果愚及真实义愚,初能招集堕恶趣行,后能招集往乐趣行。”】

  关于对前面所说的这个愚蒙、不了解,或者由于不了解所产生的邪执著,那么这个集论当中说这个错误不了解,还分成功二个类型,这个愚痴分成二个,一个叫业果愚,一个叫真实义愚。前面我曾经谈过,现在来了吧,就是这个,这个对于这个无明的行相,我们不了解有两种,一个呢,怎么样由于无明错误的执著了造业感果的这个道理不了解;还有一个呢,那除了这个造业感果,它为什么这个样?那么它真正的内涵是如何呢?这个不了解。第一种,你因为不了解由业感果,所以他要求快乐,不晓得由乐因感得乐果,他就妄求,因为妄求,造错了,造了种种恶业,所以堕落,这一种。那么进一步呢,尽管是你了解了,但是真实义还是不了解,因为了解了业感果的道理,所以他造种种善业,于是他往乐趣、人天,但是,是不是跳出轮回?还是没有,这个地方我们应该认识的。那么这是第一个是“无明支”,这个就是我们平常的认识,也可以说见解。

  到这地方要稍微停一下。平常我们学佛法,主要的叫“正知见”,那么正知见最主要的中心根本问题就在这个地方。前面我们曾经说过有很多人,现在讲修学佛法、讲空,一点都没错,空故缘起,缘起故空,说有很多人讲“空”,大家都是空的,你不要执著,好!好!好!不要执著了,这样。对,一点都没错,结果他不要执著是什么呢?戒也不要执著,修也不要执著,上殿也不要执著,过堂也不要执著,睡觉放不下,他欢喜的却放不下,这个不晓得他,这个一种,往往我们就是错路而不知道。所以经论上面处处地方都告诉我们,凡是我们真正的了解真实义,换句话说了解“空”的话,绝不会不了解这个业感缘起的因果道理,而且越了解得透彻,他这因果的行相上面越注重,就这样。但是呢实际上这个道理的确是比较深细,我们不是一下容易认识,所以这个祖师等等,一再的告诉我们,我们摸进去的时候,不先一开始讲“空”,而讲什么呢?讲因果缘起的法则,让你产生很深刻的印象,然后你战战兢兢的不造恶业,那个时候净化了你的罪业,当你慢慢的净化了恶业,然后呢积聚的资粮,心识渐渐明利了,那个时候你才深入的认识,你才有机会的认识,不会产生刚才这种误解,这是我们要特别认识的一点。所以我在这地方,一再鼓励大家,目前配合本论,你们一定要多看这种关于因果轮回实录的,乃至于贤愚因缘经等等,把这个因果业感的道理配合,然后呢使得我们行持步步的远离罪障,然后呢步步的积聚资粮,这样。一方面呢使得我们保持人身,乃至于往生有修行的机会;一方面趁这个机会渐渐深入,这个是我们的知见上面,必定应该把握得住的一个原则。下面这个我们行的这一件事情,我们摆在明天再讲,今天就到这个地方为止。

  今天请翻到一八一,一百八十一页。昨天我们已经把“无明”,十二缘起当中的无明一支解释了,那么今天呢讲“行”,我们把一支一支的这个内容、定义,先把它说清楚,然后呢才整个的连贯起来说,这个怎么从前一支,引伸到后一支,怎么样的辗转啊,辗转的流转。

  【“行即是业,”】

  行就是什么呢?就是业,实际上这个通常行是指它的动作的状态来说,业就是留下这个影响,它会影响,实际上它是一样东西。平常我们造业、造业就是我们造作的时候,那个就是,所以也可以说是一种行为,那么留下这个影响力量。

  【“此有非福业能引恶趣及能引善趣业。”】

  那么这个里边分成功二种,一种呢非福业就是恶业,这个恶业引我们到恶趣去的;还有呢善业,善业是引到善趣去的。

  【“后复有二,谓能引欲界善趣之福业及能引上界善趣之不动业。”】

  这个后者这个善业当中,又分成功两部份,一部份是欲界的福业,欲界的福气、福业、人天这样;还有呢上界的就是色界、无色界的不动业。这个不管是人、天,以及色、无色界,这个是善业,这个就是行。第三支。

  【“识者,经说六识身,然此中主要,如许阿赖耶者,则为阿赖耶,如不许者,则为意识。”】

  识,经上说是六识身,那么这个六样东西当中,最主要的是什么呢?如果说大乘唯识许有阿赖耶的,就是阿赖耶识;那么小乘它没有这个概念,那么或者不接受这阿赖耶者,那就是意识。六识当中的意识。

  【“此复若愚,从不善业起苦苦果,造作增长诸不善业,此业习气所薰,现法之识者,是因位识。”】

  这个因位识跟果位识分开来讲,那么这个是怎么一回事情呢?这是说,我们不了解这个识是什么东西,实际上这个从无明一路上面来的,那么因为我们不了解,所以有“行”。当你真正行的时候,那个时候我们造种种业的时候,那个一切的行为就留在这个心识当中,留下一个影响力量。那么,所以这个东西,这个习气所以留下来这个影响力量,留下来这个习气,或者留下来这个种子,那个东西就是因位识。如果说你所造的是不善业,为什么呢?因为你不了解一切事情由业感果的这个因果缘起的法则,所以说此复若愚。那么你虽然要求乐,可是不了解什么是乐因,所以你造的结果却是苦果。造作增长,这我们都了解了。然后呢造了这个业以后,这个习气,造的时候它有一种力量,这种力量潜伏在我们心识当中。这个潜伏在心识当中力量,将来可以引发生死流转的,这个就是因位识,在唯识上面我们称它为种子,所谓异熟种子,名言种子之类。

  【“由依此识,未来世中于恶趣处结生之识者,是果位识。”】

  那么因为这个当初造的时候留下一个种子,这个说因位识;由于这个,然后呢它将来如果有特别的因缘又把它策发,策发了以后,将来能够结果的,这个叫果位识。所以实际上这个识分二个半支,前面的半支是因位,后面的半支是果位的。那么怎么情况之下,从因位转变到果位呢?这个在十二因缘的流转图当中,会有详细说明。这个时候我们就了解了,原来就是在我们平常起心动念之间,就根据我们平常说以前,前面说是等流心识,当境界现起的时候,我们以什么心识对,造什么,然后呢这个时候就会把因位识变为果位识,这个道理随后再讲。

  【“如是由于无我真实义愚增上力故,未如实知善趣真苦妄执为乐,即便造集福不动业,尔时之识是因位识。由依于此遂于欲界上界善趣结生之识,是果位识。”

  这个同样的道理,前面是由于业果不了解造的恶业,现在呢它业果是了解了,但是业感缘起的这个缘起的究竟的意义,真实意义,这个我们平常说“空性”,这个道理他不了解,由于对于无我的这个真实义,换句话说,胜义谛当中讲的空性,这个里边并没有真实的我,这一点事情不了解,于这个愚痴无明的力量,那么他虽然了解了业感缘起的道理,虽然了解了业感因果的道理,造种种的善业,但是并不了解这个善业感得的这个乐趣真实来说还是苦的,所以他妄执为乐。那个时候他造的什么?或者造福业或者造不动业,那就是人、欲界天、色、无色界。那个时候同样的,当现世造的是因位识,将来根据这个会结果的是果位识,这个是第三支。第四支呢。

  【“名色中名者,谓受想行识非色四蕴。色者若生无色,唯是色种而非实色,除此余位羯罗蓝等色,如应当知。”】

  什么是名色?名色一支呢,受想行识,这个不是色,这个是颜色,颜色就是有对,平常所谓对的话,它有特别的眼可见、耳可听,然后呢舌可尝、身可触,,像这一种东西,那么这个可以表示的,这一个有憎爱的,像这一种东西,那我们了解的,换句话说心法以外的,这一个世间的那些有漏的东西,那就是名,心。那么说名者是这个心法;色者,那么就是我们的色法,色、声、香、味、触,如果生在无色界的话,并没有实在的色,而只有色的种子,除了这个以外,除了无色界以外,其他的羯罗蓝是什么呢?就是当我们在生死流转当中,新生命刚刚开始的那个时候接触的这个,叫羯罗蓝等,从此以后慢慢的发展长大,有六根,然后呢变成完全的一个身体,这个叫做色。这个是我们应该了解的,所以当结生相续的时候,第一刹那一直等到六根生起以前,那段时候叫名色。那么这个:

  【“六处者,若是胎生,由其最初识入精血,为羯罗蓝,与名俱增,成眼等四处,身与意处,于羯罗蓝位而有。”】

  这个六处呢,就是从前面这个名色的羯罗蓝开始,胎生就是最初这个识入精血,那个时候结生的一刹那,成功这个羯罗蓝,羯罗蓝另外叫凝滑,一团,一个肉团,滑滑的一个肉团,就如此而己。那个时候这个肉团,实际上这个识,这是喻名,就是心俱增。因为由于这个业力的推动,他继续的在增长,继续增长的话,慢慢的就成什么?成眼等四处,身与意处,换句话说,眼、耳、鼻、舌、身、意,这个六样东西。那个时候在羯罗蓝位上面慢慢的生起了。实际上这个里边很有意思,所以这个名色我们已经谈到,在前面,依四谛流转当中谈到,说投胎的进去的一刹那中,一刹那那个时候,他那个色的特质,是什么呢?叫所缘,还有呢所依,实际上的所执,色缘的地方,就是他所执的地方。譬如说我们眼睛看,看一个东西,那我们所看的这个境,就是我们所缘的;那个执的话,就是缘而有一种强有力的执取的力量,否则的话你就说,我们只是执,执持所谓。当我们真正投胎的时候,那一个时候,就是那个心识由于强有力的执取,那个时候的这种状态,因为有他这样执取的状态,所以那个父母的精血,本来他所缘的,变成功他的贪爱而执取。于是那个时候他前面那个心识,就心识本身,永远在刹那刹那的向前推演,灭了,后面的心识起来了,而后面的心识起来的时候,那个就依他所执的那个精血,那个就是识的部份,羯罗蓝位。所以这个时候产生的名色,这两者当中很有意思,这个羯罗蓝跟他的心识,就是两个俱有一识,这个识跟这个名色当中,色跟名两个东西,是互相,识,这个心识,去缘、去执另外那个色,那个色就是精血。然后呢,同时他这个精血,又变成他识所依的地方,于是就产生了一个新的生命,这样。那么同样的,还是由于这个业力的推演的话,那个新的生命慢慢、慢慢的发展了,于是成功这个六处。

  【“若是化生,结生之时,诸根顿起,无此渐次。”】

  如果说化生的话,那么当他结生的时候,一刹那都起来了,他不会有这个一步一步的发展,像胎生,经过十个月,那么不一定人是这样,有其他的动物不一定。

  【“卵生湿生唯除住胎,余者悉同。”】

  还有卵生跟湿生呢,这个发展过程当中也是一样的,化生是一下顿起来的,其他的胎、卵、湿是渐次而来。不过胎生呢,这个渐次来的时候,在母胎当中,卵生跟湿生不在,在卵当中,这样的。实际上那个湿生,还是有它的一个膜包在外头的,他这个进行过程当中,还是这样的,先是这个两个名、色,然后呢业力的增长了,而那个六根渐渐生起,这样。所以说除了住胎,其他的发展过程当中,也都是这个样。

  【“是本地分所说。”】

  那个是在瑜伽师地论本地分上。

  【“由是因缘,成就名色得身自体,成就六处成身差别,是为成就能受用者,五有色处者,于无色中无。”】

  那么下面这个什么呢?由于这样的一个原因,所以名色这个东西,就是我们自己的本身,换句话说我们平常说识心、识心,就是这个东西。平常我们讲的我,也可以说单独的一个我,实际上呢“我”这一个东西,就是识跟心,再分开来叫做五蕴,那么就是他自己的本体。那么这个本质这个东西,如果从细细的分开来说的话呢,那又分成功眼、耳、鼻、舌、身,这样的不同的几个。所以说六处是成就身的差别,总相、别相,总别之相。所谓总别之相我们譬如随便说吧,说这个教室,好啰,说这个教室是个总相,总共的统统包括在里边,然后呢,我们在教室的时候,这个叫讲台,然后呢,这个叫门窗,这个叫我们坐的椅子,这个叫什么墙壁,这个就是什么?这个教室的别相。所以任何一件事情都是如此,我们说这个寺院,那么这个就是它的总相,然后呢,这个寺院里面,这个是大殿,这个是寮房,这个是大寮,这个是什么,那就是它的别相。所以这个地方的名色跟这个六处,是他的一个是自体的总相,一个是别相。虽然前面后面,从它的成就的过程来说,有前后的差别,实际上呢,这个名色跟六处结了以后,一直到你这一生,一直连续下去的。所以平常我们经上面说,识缘名色,名色缘识,这个一直到这一生,从开始结生一刹那到本有消失死有开始,都是这个状态,所以他的本体来说就是名色,他的差别来说就是六处。那么再下面呢。触:

  【“触者,谓由根境识三种和合,取诸可意非可意中庸三境,说‘六处缘’者,亦表境识。”】

  触,那么再下面一支,什么是触呢?由于根跟境跟识三样东西,碰在一块儿了,那个时候碰在一块了以后,所产生的那一种感触,那个感触本身还并没有辨别的能力,说辨别这个好坏,但是他感觉到了,那么这个感觉的,这个能感觉的这个,这一种心里叫做触。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七十八卷B面

  觉得能感觉的这个,这一种心里叫做触。所以说“六处缘”者,亦表境识。这个六,前面是六处,就是六处所缘的是境识,就在这个上面;就是也说明了,实际上呢,我们又为什么称它说六处缘呢?就是它一定是三样东西和合的时候才生起这个东西来,那个也就是这个前面的六处所缘了这个境跟识,六触就是六根,那么这个根缘这个生起这样的那一支出来。

  【“受者,谓触取三境顺生三受,谓苦乐舍。”】

  那么在下面由于触的关系,你碰到了以后,下面碰到的时候,你一种感

  受,那么这个感,对于这个所感受的,这个你会觉得欢喜的、不欢喜的,然后呢无所谓欢喜不欢喜的;不欢喜的是苦,欢喜的乐,下面的是舍。

  【“爱者,谓于乐受起不离爱,于诸苦恼起乖离爱。”】

  那么爱是什么?爱是一种乐著、爱著。前面你有了这个感受以后,对于快乐的这种感受,你不希望离开它;反过来,对于不快乐、痛苦的,你希望远离你。

  【“说‘由受缘生爱’者,是从无明和合触缘,所生之受而能生爱,若无无明,虽有诸受爱终不生;由是因缘,触是境界受用,受是生受用或异熟受用,若此二圆满,即为受用圆满。此中三界有三种爱。”】

  这个下面的说一下。平常我们受缘生爱;现在十二因缘的话,每一个前面那个为缘生起下面这个条件来。他为什么这个地方要解释一下,前面不解释呢?照理说也应该是无明缘,然后呢生行,行缘生识等等。这地方特别讲受因缘所以生爱,这个是有一个道理的。这个一定跟无明相应的这个触,那个时候所生的受才能生爱,就这样;所以不是一定受缘一定生爱的。所以如果说你证了圣果了以后,他还是有感受,他那个感受叫离系的感受,不再有系著了;所以圣人眼睛不是看不见,他还是看得见,还是听得见,尤其是罗汉,这个小乘的圣者;他还是有苦的感受的,不过他这个苦的感受上面,他不会起这个乖离爱;他也有欢喜、乐的感受的,但是他那个乐的感受上面不会起不离爱;他这个贪嗔痴这个三毒,已经整个的铲除掉了,这样。所以这个则是我们凡夫异生位上的那一个无明还没有破,并不了解真相,所以以这种因缘遇见了以后,那么这个受会能生爱。所以他下面说:若无无明,虽有诸受爱终不生,还是有的,但是爱不生。下面这个话,爱不生,生死就断。关于这个道理,那么刚才说的,在这个十二因缘的流转图当中,因为有更仔细的说明,所以我在这个地方,每一支不深入的解释。由这个因缘,由这样触是境界受用,受是生受用或异熟受用,那么这个两个有什么差别呢?触跟受什么差别呢?这个我们要了解的,触就是当我们这个六根对著六境的时候,那个触的特质就在境界上面,就缘这个境界,跟著这个境界转的,这样,所以叫境界受用。那个受呢,什么叫生受用呢?就是当那个境界有了触以后,然后你感觉到这一个好的,你就贪著;这个不好的,你就排斥它;如果是没有这两个的,那么就是舍受。所以那个时候受的因缘,它会产生那个三毒相应,而这个三毒相应的结果是什么呢?就会感生将来的这个生死流转之果;所以叫生受用,或者异熟受用,因为生是流转当中之果,另外一个名字叫异熟。所以触是对境界的一种反应。那么受的,由于这样的话,然后呢引发那个爱取而流转生死,这是两者的差别;而那两个东西碰在一块儿的话,受用就圆满了。所以真正的这个受用的圆满,一定是触、受两样东西。在这个地方,实际上呢,我们修行真正最重要的关键,就在这个境界上头,最重要的就在这个境界,这个地方你识破了,问题就解决。所以佛讲佛法的时候,一开头告诉我们是什么?告诉我们:“观受是苦。”记得吗?平常我们讲一个道理讲得头头是道,实际上这修学的根本在此。那么这个关键,慢慢慢慢的我一步一步的说下去。此中三界有三种爱,所谓欲爱、色爱,然后呢有爱。在欲界的爱,就是像跟欲相应的,欲贪著的这个叫欲爱;那么色界的话呢叫色爱;然后呢无色界呢,这些东西都没有了,但是它还能够引发后有的,还是有,而不断流转;所以这个三爱也就是叫做欲爱、色爱、有爱。

  【“取者,于四种境起四欲贪,”】

  对于四种境界当中起这个四种。

  【“谓欲著于色声等欲尘,”】

  所谓色声香味等等,他就会起贪欲。

  【“及除萨迦耶见诸余恶见,恶见系属恶戒恶禁及萨迦耶见,是为欲取见取禁戒取我语取。”】

  这个取是什么呢?取就是由于你前面的这个爱著的关系,所以你进一步的就对于所爱著的境界就执取;所以这个取实际上就是爱的更深一层的一种力量,所以有的时候就是爱的别名,但是这个里边程度上面是有一点差别,你看蛮欢喜觉得蛮可爱,下面你觉得蛮可爱,你就想办法获得它;那个心里的状态,就是这种心里面比爱是强烈。那么为什么要分成功两样东西呢?因为你单单爱的话,它没有这个取著的话,它不会引发出这个,不单单这个爱的话,它还不至于引发出流转生死的后有的力量;而是由于这个爱的力量慢慢的增强,要到这种状态,它是引发;所以它是两个位次。所以我们平常业为什么会感果?叫作已增长,就是这个;你造了以后还要增长,它那个增长的力量,主要的就是什么?就是这个力量。那么,这个或者是欲的,尘欲等等,还有呢,见,除了萨迦耶见以外的其他的恶见。萨迦耶见是什么?就是特别的这一个对我的执著。那么归纳起来叫欲取、见取,欲取的话就是对于种种的色声香味等尘欲的取著,对你所欲望的,这个贪欲心相应的这一种取著,你看见好吃的就吃它;看见好听的你又跟著它去;看见这个软的、舒服的,你就又是这样,这是欲的。那么见取的话呢,就是这个两样东西;禁戒取,这个戒取、禁戒取,也就是在这个前面的十种烦恼当中的;还有我语取,我语取就是对于萨迦耶见那所起的种种的我、我所贪欲等等,就是这个。

  【“有者,谓昔行于识,熏业气习,次由爱取之所润发,引生后有有大势力,是于因上,假立果名。”】

  那么下面呢,再是有,有是什么呢?有就是有一种力量,强有力的力量,这一个是为什么会来的?由以前的识,以前什么识?就是前面无明行,所种下的这个因位识,大家还记得吧?无明,由于你无明所以造业。当你造业的当下,它那个时候就在造种种业的时候,在我们的心识当中就熏下一种影响力量,所以我们叫做习气,业、习气,或者一种习惯。那么这种习惯呢,它将来它会再发出来的,所以这个这种再引发出来的这种习惯的力量,我们又给它另外一个名字叫做种子;那不管名字是什么,总是这个,它是潜在一种功能。那么,那个潜在的功能,经过这爱取的滋润,经过的爱取的滋润了以后,它又引发出来一种强有的力量,能够生后有的大力量;而这个大的力量,可以使得我们感果的,就以后继续保持生长后有,虽然眼前它还并没有现起;所以他这个地方说因上面假立果名,因为现在它还在因位当中没有生起,但这个力量却是到了这个,它一定会引发你下一生的结生,所以这个叫做有。那么由于这个力量的话呢,在下面的话,那么就生。

  【“生者,谓识于四生最初结生。”】

  这个生是什么呢?就是前面那个因位识,由于经过前面的爱取的滋润,产生一个大力量,所以它又去再投胎。当然这个还有其他的因缘。上次我们说,集谛当中,因、集、缘、生,那个缘是什么?就是你前面这一生命舍掉的时候,因为你命前面的一生,命舍掉了,然后你集了这个业,它后面又开始集的新的生命,就这样。所以这个前面的因位识,由于这个舍掉前面这一生的这个缘,加上你前生造了这个有,就是经过爱取滋润的强有力的力量,又去推动你结新生命,这个就是生支。那么生完了以后呢,对不起,注定就这一条路,老死。

  【“老死中老者,谓诸蕴成熟转变余相,”】

  就是说五蕴慢慢的成熟了,慢慢的变了,年青的时候少壮气力好,到那时候慢慢的不行了。

  【“死谓弃舍同分诸蕴。”】

  就是眼前这个同分,我们人的总同分就是我们这个,那没有了。那么为什么老死两个并在一块儿呢?这个死是一定有的,老却是不一定有;但是实际上呢,它一定生了以后一直在转变当中,那个转变的跟前面相比的话,衰老了叫做。所以是这样生了以后,注定了那么就有这个死这样的一支,那么这个十二支这个简单的内涵。那么这个十二支当中,进一步呢叫。

  【“第二支分略摄。”】

  下面这个支分略摄也许不一定很明白,但这个概念非常重要;这个概念你如果能够把握得住的话,能够了解得清楚的话,那时候我们就很容易明白,我们任取,任何一个时候取一个境,那个取境了以后,这个念头它为什么来的,然后呢这个念头怎么会感得这个生死的,这个原因在这个地方,都非常清楚明白的交代得出来,交代出来了,平常所以我们讲十二因缘,把它讲成道理,那个真是好可惜!这个道理有它实际上的这么实在的一个内涵在。那么现在我们先把它这个十二支,怎么样归并成几个大类,,说一下:

  【“如集论云:”】

  那个根据那个论上面。

  【“‘云何支分略摄,”】

  这个怎么讲呢?

  【“谓能引支,所引支,能生支,所生支。”】

  这个十二支分成功引跟生;然后呢引又是“能引”跟“所引”,“能生”跟“所生”。引是引发,生是生起;它前面一个引诱的力量,由于这个引诱的力量呢,然后呢最后就生起一个新的生命,所以这是两样东西。什么是能够引发的?因为它能引的东西引起所引,那么这样的前面,譬如说我们看一样东西,那个时候我的眼睛是能看的;我所看见的这个对方,譬如我看你,你是我所看见的;这个能所之间的都是这样,是吧?我们这很了解,所以能跟所。那么这个“引”有个“能所”,这个“生”又有一个“能所”。这我们现在先这样;即是不太清楚,你把这个名字记好了;那么完了以后呢,把这个道理归纳好了以后,再下面讲的时候,那么你就很清楚了。

  【“能引支者谓无明行识,”】

  那就是能引,就是整个我们生命的最开始引发的主要的就是这个几个东西,无明、行跟识这是能引支,实际上这个识只有半支,两支半,说无明行跟因位识。

  【“所引支者谓名色六处触受,”】

  一共是四支,实际上是四支半,所引的是什么呢?它前面能引支当中的识的半支,引发变成功果位识,所以应该是说这个半支加上这个名色、六处、触、受,叫这个是引发的;能生呢?

  【“能生支者谓爱取有,所生支者谓生老死。’”】

  这个三支,完完全全的三支,所生支的生,生了就老死。那么这个是先分类。我们也暂时你不要去强记它,不要强记,大概有个概念。等到你把十二因缘流转的程序了解了,那你不要急,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事实就是这样,而我们每一个人就在这个当中流转;一期生死固然是如此,一刹那起念还是这个。所以我们现在继续看下去:

  【“若尔引生两重因果,为显有情一重受生因果耶抑显两重耶,”】

  说,那么你现在这样说来,前面这个能引到所引是不是从因引,能引到所引,这是因到果;后面是能生跟所生,又是一个因到果;这个说引跟生是两重的因果。这个两重的因果,用在我们的有情身心上面,你到底说它是说,说什么呢?假定说,说一重或者是两重,如果一重的话,你只要说从引到生就行了,为什么还要说能引所引、能生所生呢?所以他又问了,是显、是一重一趟,还是两趟?这是一个问题。那么同样的,现在你们对这个概念还不一定很清楚,我们把那个文先一步一步的解释。

  【“若如初者,”】

  那么他就说,假定说,这个还是个问题,假定初者是显一重因果的话,就是从前面到后面,那么这个人生就是这样。

  【“则已生起果位之识,乃至于受,后生爱等不应道理。”】

  因为你在这个上面所说的这是一重因果,就是前面引,“能引”引到“所引”;前面是能引是因,然后呢感得所引之果,那不是就有了吗?有了,那十二支假定说就算这样的话,那么前面已经引了,说引能引是什么?无明、行、识,这个是能引的因;然后呢所引的引起的果是什么?果是名色、六入、触、受;到了这个地方够了,后面为什么还有爱等,这要它干什么?这不是没有用了吗?所以说,后生爱等是不应道理,这个说不通的。假定说,你说是两重因果的话

  【“若如第二,”】

  第二是说两重因果。

  【“则后重因果中缺无明行及因位识,前因果中缺爱取有。”】

  是啊!那你要两重因果的话,它这个引生的因是无明、行、识;是,前面是由无明行识引得来的;这后面第二次的话,那个无明行识就没有了;所以说后重因果中缺了无明行的因位识,这是一个缺陷。前因果中缺爱取有,这么,前面实际上呢,它那个两重是什么呢?前面就是无明行识这个能引,引出名色六入触受所引,这是第一重因果;然后呢爱取有,这个是能生,生起这个生老死所生,不是两重因果吗?是吧?这两重因果,假定你现在讲两重因果的话,那么后面这个因果当中,从爱取有到这个果位上的生老死却没有能引的无明行,这个不行;反过来,前面这个能引当中,无明行识却没有所生的爱取,这个又缺乏了,这个又不行。所以他提出这问题,提出来,关于这个地方他是辩论得很细。目前我们在座的有一些同学,不一定有这个力量去体会到,那不妨;但是呢,只要讲完了这个图以后,你们只要肯努力一点的,稍为努力,不是大努力,这个概念就很清楚。我刚才一再说,这个概念清楚了以后,你整个的生死流转的基本的完全了解。而这个生死流转,不是说像我们单单说的这边从生,生出来到死好像很遥远,不是;就是我们从生到死一刹那一刹那,眼前任何一个时候,无不在这个流转当中。广的来看说一期的生死,狭义的来说是刹那之间,都在这个里边;而这个里边,完完整整的讲,都有从无明开始,一直到老死为止的这样的首尾相连辗转相应的这个状态。所以我们关于这个地方,一定要很清楚明白的弄清楚。关于这里,这个瑜伽师地论上也有的;不过假定说不仔细的说明的话,叫普通一般人去看的话,你绝对看不懂,不晓得他说些什么。现在我们继续下去。他怎么讲?

  【“答无过,”】

  说,没错,没有错;下面解说了。

  【“谓能引因所引之法,即能生因之所生起,”】

  能引因,前面能引因是什么?就是无明行识,无明、行、识这是三样能引;所引因的什么呢?引的是名色六入触受,这个四样东西,所引的就是能生因之所生起。第二重因果当中不是说生吗?生起来这个生,它是个什么?是个总相,生起来那个总相我们叫生;生了以后,实际上那个生里边,就是这个名色六处触受,所以说即能生因之所生起;就是这样,所以它并没有缺少,并没有欠少什么。就像刚才我们说,一个房子,我们的教室,当你说教室的时候,虽然我并没有说这个教室里还有黑板,还有讲台,还有的大家的课桌,一定包括在里头;否则的话,这个不能算一个教室,这个我们特别说一下。然后呢说:

  【“所引已生,即于此立生老死故。”】

  说,虽然是第一重因果所引,引生的,生起了以后,这个名色六处触受,这些东西到后来,就所以死;死什么?也就是这些东西死,并没有别的。譬如说我们说那个教室,说这个教室整个烧光了;当教室烧光的时候,请问这个里边的黑板、桌椅难道还在吗?当然也烧得光溜溜一样东西都没有,就是这样。那么他为什么要说两重因果呢?这个不是问题了吗?他为什么要这样说呢?所以下面问题来。

  【“若尔何为说两重因果耶。”】

  它为什么你要说呢?那你不是这样就行了吗?

  【“答为显引果苦谛,与生果苦谛相各异故。”】

  说这个里面有大道理了,这个有绝大的道理了,这个引果这个苦谛,跟生果的苦谛的行相不一样的,这个不一样的。这个同样的是,譬如说苦谛,同样的是引生因果当中,但是它每一支每一支,这个功效、这个行相、这个状态、这个内容都不一样,这个所以一定要把它分开来。

  【“前者于所引位唯有种子,自体未成是未来苦,后者已生苦位现法即苦。”】

  说前面这个是引果苦谛,说是在种子位当中,它那个时候,它那个本体还没有生,所以虽然有那个潜在这个力量,但是它并没有苦,虽然说也是属于苦谛的;后者呢,生起来了以后,现法就是苦;这两个是有绝大的不一样。可是固然引起来的这个果,固然是不一样,然后呢没有引果之前这个因本身也不一样;所以前面这个因叫能引,前面生这个果叫所引。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七十九卷A面

  前面生的个果叫所引,后面这个叫做能生因,那么果呢?叫所生果。前面这个所引的果,这是种子,并不苦,后面所生的这个果,是现行苦是苦。所以这个两个,因果之间有这样的差别,在我们的起心动念当中,到那个时候你用上了,就了解的清清楚楚。所以我们现在眼前很多东西,这明明是苦的,但是我们感受不到,然后呢拼命去集那个因,等到你感受得到就来不及了。这个里面有这样的两重辗转关系,所以我们必定要了解,说现在你这个一念虽然感受不到苦,可是这个正是苦的因,使得这个苦的种子策发,将来感苦果的就是它。那么你对这个有个正确的了解了以后,那个时候你就会努力去修行了。继续下去。

  【“又为说明果之受生有二种因,”】

  那么同样的,这个道理刚才前面已经说明了,这个果生起的时候有两种原因。

  【“谓能引因及此所引生起之因,故说二重因果。”】

  果的生起有的时候,一个是能引因,一个是生起的因,所以说两重因果。那么

  【“如本地分云:‘问,识等至受及生老死,若是杂相,何故说为二种相耶。”】

  说从识到受,这个就是及生老死,这个就是苦相。就是我们现在分成功惑、业、苦,无明爱取三支是惑,是无明相,行跟有是业,然后呢?识、名色、触、受、生、老死这个七支是苦相,这个苦相就是杂染的,各式不同的各式各样,那么为什么你要它他分开来说呢?

  【“答,为显苦相异故,及显引生二差别故。”】

  虽然同样的是苦相没有错,可是一个是种子位的,现在不苦,前面说过了,一个呢现行位的,现在就是苦,所以他同样虽然是苦、是杂染的,但是这个两个行相不一样的,第一点。还有呢?他这个生果的次第的的确确有不同的,一个是引,一个是生,先把这个辨别清楚。

  【“又云:‘问:诸支中几苦谛摄,及现法为苦,答,二谓生及老死。”】

  这个容易。

  【“问:几苦谛摄当来为苦,答,识乃至受诸种子性。’”】

  就是上面已经说过的。

  【“是故能生之爱与发爱之受,二者非是一重缘起,发爱之受,乃是余重缘起果位。”】

  这个一句话,就是我们修行的根本在这里。所以这地方说能生之爱与发爱之受,这十二支当中受的因缘属于爱,那么爱那里来的?因为前面有了受、感受,觉得这感受是可爱的,然后你去爱著;那个感受使你不舒服的,然后呢你就排斥,是乖离爱,还有一种叫舍受,这个两样东西彼此间有密切的关系,可以说紧紧的不相分离。妙了,虽然紧紧的不相分离,两者非是一重缘起,这个就很有趣,他种种的因果缘起的流转过程当来说,他并不是在一重缘起当中,是两重缘起当中的。怎么哪两重缘起呢?就是前面这个无明、行、识,是能引之因,这个因对不对?由于这个因而引发名色、六处,然后呢触、受,这个是所引的果,这是第一重缘起,到受为止,到这一个地方为止。第二重缘起呢?是爱取有,为能生之因,那么引发的是什么呢?所生的是什么呢?生老死,由于这个爱取有为因,然后引发生老死那个果,这第二重缘起,不是一重缘起。既然不是一重缘起的话,中间这个关键在什么地方?我们找出来,真正的流转生死就是不晓得这个关键,然后呢你了解了这个关键呢,切断的地方也从这个地方,这个地方切断,行了。所以当这个关系你了解了以后,你照著他去做的话,那么证的果,所以利根的小乘,叫缘觉。如万一我们没有这么聪明,那佛告诉你这个受是苦,实际上受呢?就是我们现法,眼前一切都是受,为什么眼前会受?到现在为止我们大家都了解了,原来我以前造的种种的业,你造了这个业当然现在感得这个东西,你有这个感受,这不是很清楚吗?一重因果对不对?就是以往你造了那些,所以现在有这个感受,如此而已。然后呢在这个感受上面你又起种种贪著,告诉你这是错的,好,你到此为止,挡住了。如果说你到那时候,到此为止挡住了,不跟无明、触相应的这个受,你认得了,所以生爱是因为无明,现在你认得了不再生起无明的话,这个爱就不生起,为什么?原来这个都是业感缘起─空,就是这么一个道理,所以下面你正确认识了以后,这个不再无明相应。无明是什么?就是惑。所以细的地方,或者是说内在的是无明,因为你不认识所以生起种种爱著等等,那么认识清楚了以后,那个就不生了,挡在那里,挡在那个地方的话,他这个就不会再引发生死,这个它重要的关键。所以说如果说我们自己没有力量能够辨别的很清楚,信得过佛讲,佛告诉你受是苦,苦的固然是苦,快乐的也是苦,只因为这样的关系所以不苦不乐他还是苦,那怎么办?你赶快努力!这个时候把生死切断掉了。所以这一个地方他只是说明这一个,支分略摄的这个道理。那么下面呢就讲

  【“四相当知能引所引,”】

  这个里边,我前面不是说吗?引跟生,那么引就是能引所引,能生所生,这一个里边先把文字念一遍,很容易的念一遍,念完了一遍,我下一堂课就解释那个流转生死流转图。

  【“一何为所引,谓果位识乃至其受,共四支半,”】

  上面说的是四支,实际上呢果位识也在这里,前面已经说过了。

  【“二以何而引,”】

  那么什么东西引的呢?

  【“谓依无明之行,”】

  就是无明行,就是这样,这个是能引的。

  【“三如何而引,谓于因位识中薰业习气之理,”】

  怎么个引法?那么在因位识,就是无明行,当行的时候就有一种力量薰习在里头,这一个是一个因位的识,薰业的习气,然后呢他就引发。

  【“四所引之义,”】

  那么怎么会引的呢?怎么会把这个能引的这个因引成功呢?

  【“谓若遇爱等能生,堪能转成如是诸果。”】

  所以这个能引所引有这样的四个状态,我们要了解的,现在我只把那个文字说一下,文字说了一下,刚才已经说过了,那十二流转图你清楚了,这个完全了解。

  【“三相当知能生所生,”】

  在第二重因果生当中有三个行相。

  【“一以何而生,谓以爱缘取,”】

  这个什么样会生的?因为爱缘取,所以会。

  【“二何为所生,”】

  生起的是什么?

  【“谓生老死。三如何而生,谓由行于识,所○业习润此堪能令有大力之理。缘起经释中,以生一支为所生支,老死则为彼等过患。”】

  生是所生,老死生的以后的过患。

  【“由是由愚业果无明起不善行,于识○建恶业习气,令其堪成三恶趣中果时之识乃至于受。”】

  由于这一个道理,前面不了解这个业感果这一个,那么由于这一种道理无明,这个道理不明白,起了种种恶业,不善行就是恶业,那么在这个识当中薰了这个恶习气,于是就将来这个转成功果位当中的受等等,换句话说恶趣当中的这个果报。

  【“次以爱取数数润发,令彼业习渐有势力,于当来世恶趣之中感生老死。又由愚无我真实义无明,起欲界摄戒等福行,及上界摄奢摩他等诸不动行,于识○习妙业习气,令其堪成欲界善趣及上界天果位之识乃至其受。次以爱取数数润发,令其业习渐有势力,于当来世诸善趣中,生起生等。如是十二有支,复于烦恼业苦三道,悉皆摄尽。如龙猛菩萨云:‘初八九烦恼,二及十为业,余七者是苦。’稻秆经说十二有支摄为四因,谓无明种者,于业田中下识种子,润以爱水,遂于母胎生名色芽。”】

  我在这个地方简单的念一遍,下面一堂课,我先解释,解释完了以后,回过头来再把这个一看,那就清楚了。这张图你们可以仔细的看一下。这张图有很多一部分在我们这个书本上是没有的。那么不过没什么关系,将来关于这个概念,这个概念你们要把他认识得很清楚。这张图一共分成功好几圈,最里边一个小圈,第二圈、第三圈、第四圈,然后呢外面一个阎罗王抱著他,就这样。那么在这个最里边的核心当中他有三样东西,哪三样东西?这个一条猪,一条蛇,然后呢一只鸡,这个鸡不一定鸡啦,就是飞禽家禽之类。现在这张图上面这个一共分成功三圈,他最里边一圈,一条猪,然后呢这个一条蛇,一只一个家禽,大家嘴巴咬著那前面的尾巴,他前面咬著他。这个三样东西表示什么呢?这个是生死的核心,换句话说我们整个流转生死凡夫的核心,这核心是什么?贪嗔痴,猪代表痴,痴就是对实际上的真实状态不知道,那个猪就是代表著愚蠢,第一个他是个畜生。那么为什么畜生他三样东西都是畜生用这个来代表呢?因为蛇特别的行相是嗔相特别厉害,他嗔而又能够伤人的话,那就毒蛇,专门伤人的,虽然那个嗔相,但是不大会伤人,那个是普通的无毒蛇,看起来,这个很可怕的样子,但是呢他实际上的伤人的行为、伤人的心理不强,那就是感得的,但是一定嗔,感得的毒蛇。禽呢?这个淫比较强,反正一般的这个禽类,不管是外面的飞禽、家禽等等这个淫欲之念特强,那么总共的就是痴,痴是无明。可是那个猪一般来说就是我们的观察当中,痴相特别重。猪好欢喜洗澡的,他欢喜水,但是呢他不管是脏水、清净水他弄不清楚,反正有水他又去,叽哩匡当就这样来,不知饥饱,不知脏垢,就这样的一副样子,所以贪嗔痴三样东西,辗转循环引生,这个生死的核心。由于这个生死的核心,所以然后呢再轮转生死,这个轮转生死的过程当中,这个叫中阴,这个中间,所以里边那个小圈圈是中阴,那个中阴你们看,这个两个半边,一个半边暗暗的,一个半边是光亮的,暗暗的那个半边那些人都是头向下的,光亮的那个半边头向上的,我们在讲四谛当中大家有没有记得,还记得不记得?说这个善趣的中阴身是光亮的,然后呢是向上的,恶趣的中阴身如黑羺光、如黯黑夜,然后头向下的,就是这个。那么然后那个中阴,再下面就轮转在这个六道当中。那个六道当中最上面的一个就是天趣,那个天趣,天的旁边是修罗,因为这个天跟修罗互相为邻,所以这个上面,有的地方画六趣,有的是画五趣,那么再下面就是人道,是天、人,然后呢这个地方是畜生道,他畜生道的真正自己安住的地方是主要的是以大海为主,然后其余的是跟人间是杂处的,这个畜生道。然后呢那个地方就是饿鬼,最下面就是地狱,这个六道当中每一道的这个右上角都有佛陀在那里,尽管在六道当中,可是这个佛菩萨都在这个地方接引我们,但是他并不在混在这个地方一起,而是站在那个上角上面,他一直在来啊!非常慈悲的告诉我们,你们赶快要跳出来,你们赶快要努力,就是这个。那么最外面一圈,最外这最外面一圈就一共十二个图。那个十二个图我已经写在黑板上了。第一个图是个瞎子,那一个瞎子就是无明,我先把那个内容讲一下。第二个陶,一个陶工,什么是陶工?就是做瓷器的那个工人,那个本来是个泥巴,本来也没有什么,挖一点泥巴弄一点水叽哩眶啦堆堆,然后你做成什么就做成什么,实际上也不一定陶工,就是以那一个时候佛陀时代的,现在我们任何一个人,你捏捏,就像做糖胡芦的那一个人用一点麦芽糖,捏捏捏捏捏成功一个什么,捏成功鸡,捏成功狗,捏成功喇叭,捏成功什么,你做什么就做成功什么,这样。实际上呢就是我们的行,由于我们的这个无明的行,你造了什么业,就造出什么样子来,就这样。然后呢这个时候下面一只猴子,猴子就是心识,你造了以后落下来,这个像猴子一样,从那个地方跑到那个地方,那个地方,从这个房子跑到那个地方,这个是猴子。猴子下面呢?是名色,名色是大海当中一个小船,这个妙了,小船上面你也迷迷糊糊好像有一些人在那里,但是他的确已经生命已经存在了,这样的一个状态。再下面呢?就是一座空房子,那个空房子有六个窗子,这个就是六入。六入下面的话那就处,处就是一个男女在一起在睡在那个地方的状态。然后呢下面是触,触是什么?一枝箭射在眼睛里面,哦不是,我想想看……触是男女的在一起,受就是那个一枝箭射在眼睛里面,那么下面是爱,爱就是那个酒鬼,酒鬼下面,然后再下面取,取是一只猴子爬在树上呢摘那个果子。然后呢再下面,就是有,就是个孕妇,怀孕的一个女人到了十月满胎的上来就是有,生就是生产的时候。最后呢?老死的话,一个人身上背了个死尸,就是这个十二个缘起流转。那么再外面一圈呢?有一位很恐怖的样子,这个是什么人呢?阎罗王,阎罗王就是死主,换句话说,这反正是对不起,你只要在这个里边,就跳不出这样的一个关系,就在这个辗转当中跳不出这么一个关系。这个图的最外面的右上角,那个时候佛陀在那里,佛陀指的一个月亮,这个月亮佛陀是什么?就是个觉者,他已经跳出这个生死轮回,他告诉我们的,指的就是所指的法,这个是你们在轮回当中热恼痛苦无比,这个月亮是才是真正的。月亮代表什么?两样东西。第一个呢?清凉不热恼,第二个是光明非无明,是这一个,这个是十二因缘的。那么这个左上角这一张图上面,这个好像是度母还不知道谁,我不知道,我老师告诉我的,这个都有传承的,每一个都有他特别传承的。我老师告诉的,这个左上角那个地方,是一个*轮,是转的*轮,当初本来我在台北讲了以后,他们就要印,我说因为我是个师承老师告诉我的这个,但是呢现在这个,这个左上角这个图我既然没听说,我不敢肯定,也要去找那个*轮没找到,这没关系,这样,我们大概了解这个图的真正的大概的意思。那么现在呢?又把这一个这个图的内涵来给大家解释一下。我想在这个解释这个图之前不妨先讲个故事,这个故事后面这个书上面也有的,你们现在也不必看那个书,这个故事是这样一个故事。

  说佛世的时候有两个大国,一个大国在菩提加耶,一个大国在南方。那么这两个大国,国王都非常好,平常他们彼此之间,经常互相礼尚往来。那么有一次,这个南方的那个大国的那个国王,送了一样东西,送给那个北方菩提加耶那个大王,送的什么?一副这个刺绣,那个时候刺绣是非常珍贵非常珍贵,我晓得我们中国古代是以刺绣出名,这副刺绣是不是中国去我倒不知道了,反正是精彩极了,他们印度平常是找不到的,是一个绝对的珍品,看了很欢喜,他就派一个大臣做为最名贵的礼物去送给那个北方那个大王。送了以后那个北方大王一看,这个东西这么珍贵,怎么报答他呢?想来想去,想不出什么报答他的办法来,他自己又觉得我是一个大国,平常总是,送他的东西,因为我大嘛,总要比他更大一点,今天他送了我这么好东西,我怎么回报他?那么请那个大臣商量,那个大臣当然谁也想不出来,佛陀是一个最了不起的一切智者,我们何不问问佛陀呢?好啊!有人跑得去问佛陀了,佛陀就叫人画了那么一张这个图,就画这个图。画了这个图,然后呢叫他说这个最珍贵,因为他们是信佛的所以非常高兴就拿了这张图,送给那个南方的这个国王。还没有送去之前,就派一个大臣先去说,说这里承蒙你送给我们这样珍贵的礼物,真难得之至,所以我们要想报答你,不晓得如何报答,用了种种的方法,结果找到一个无比珍贵的东西,现在呢你们好好等待著准备迎接。所以那个南方的国王听见了这个,平常送嘛就送来,哪有那么慎重,这样慎重,可想这个礼物的重要。那么后来他这张图画好了,然后呢派一个大臣,送的去的除了这个图以外,还有一个和尚,亲自捧了这份图而去。这个南方那个国王,他没有接触过佛法,虽然听说过,也不了解佛法是什么,就要来接收。一看那一个大臣,另外呢一个和尚,捧一张图,他想,这个东西一定是珍贵无比,所以他们用最恭敬的方式,最欢喜的心情去迎接。然后拆开来一看,一张图,那个图就是这个莫名其妙的不晓得什么东西,这什么?他当时心里面就有被愚弄之感。这个也许你们大家不一定能够体会得到,可能有人体会得到。我记得我们那个时候,有很多这个娱乐的这个什么,或者晚会,什么大家好玩,有一种开玩笑性质的,他有一个非常好的一个礼物包包,然后呢包得外面那个装璜非常好,然后呢通常叫你拆开来,然后你去拆,拆了一层又一层,拆了一层又一层,拆到最后的话,那里边或者一句笑话,或者一个什么东西,那换句话说,你当时就觉得啼笑皆非,因为是被愚弄了嘛,这是那我所感受到。所以那个国王当时他不了解这张图的特别因缘,心里面第一个念头,他就觉得愚弄了,就这样。那么,结果很多大臣看见了,这个国王这样的话,也觉得奇怪,那来来来来,你们来看,这算什么名堂?大家来看了以后,因为由于国王这个一个表示,大家先入为主,大家觉得,这是什么名堂嘛?他事先就说得这么慎重法,结果跑得来派这个人又怪怪的,他又不知道和尚是什么,然后呢这张图又是莫名其妙,他心里面大家觉得不是味道,好好也没办法。然后呢这国王愈想愈气,愈想愈气,说我平常很尊重他,结果他这样,他总处处地方托大,他以为来轻视我,这一下要报复。这平常的人报复也报复了,这个国王往往一个报复,那就大动干戈,这样这下

  要跟他打,这样。于是,他当然要真正打仗也不能轻易,所以召集那些大臣大家商量。说起来两国是差不多,虽然就实说来,的的确确是菩提加耶对方那个国王比他强一点,正在那商量的时候,那时有一个大臣说,不!我想这个国王一向我们彼此互相亲善,从来没有这种事情发生过,说这件事情,最好先把他弄弄清楚,不妨何不先派个人去问问呢?万一他有特别意义,那我们这样的话,岂不显得太冒昧而且无知。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七十九卷B面

  特别意义,那么我们这样的话岂不是显得太冒昧而且无知,冒昧无知而且又冒这个险,这个种种划不来,大家想想也有道理,好好,那就返报。派一个大臣跟著来的就问他,说你说这个很珍重,但是我们收到这个礼物,看了半天,也看不懂这个什么一回事情。那么,然后呢他就跟他解释,就跟他解释那个图上面的那个道理,他说那个,你既然要了解,他不是派一个和尚去吗?你就去问那个和尚就得了,好,好,好,那就问那个,既然要了解,然后问那个和尚。那个和尚就把那个十二因缘这个流转的这个内容从头至尾,详详细细的解释一下。解释了一下,那个国王越听越有味道,越听越有味道,听完了以后就想,开悟了,大彻大悟了,一点都没错,好的国家也不要了,给儿子,就去做和尚去了,这张图。后面,我们书本上有的,仙道大王,然后弄了个十二因缘,贴在门上面看了以后,开悟了,就是这样。你可想而知这个图的真正的意义,而且这个开悟的话那个真是个什么开悟?,那是缘觉,缘这样的。所以我先把这个因缘给大家说一说。

  我很早以前也听说过十二因缘,然后呢什么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这么大家都背得起来,到底说些什么?就是不知道。然后再聪明一点讲了很多道理,这个说凭良心话,后来我也跟人家讲,也觉得把那个什么能引所引说了一大堆,一直到最后,我听见我的老师跟我讲了一遍,那我才发现原来这么个美,那后来回过头来再看前面的很多概念我非常清楚,都非常清楚了,这样。所以我了解,今天你们听完了以后,这张图内容或了解,就是你们呢的的确确在这个地方非要努力不可,非要努力不可。你努力把前面后面的连贯起来,那个时候,那我以前告诉你们的道理去修行的概念,说为什么前面说异熟、等流等等当下的一念业,这个概念都连贯起来了。我们要晓得大乘佛法之大乘主要的还是这个,不同的就是你把这个内涵能够推广使一切众生了解了去解决,这个不同的地方,它解决的根本,还在这个上头。所以佛在菩提加耶菩提树下,发现了什么?缘起、流转顺逆之间关系,就把这个打开了,当然这个是非常深细非常深细的部份,粗显的地方,就从这个地方进去的。那么现在呢把这张图,顺著这个次第,来解释一下。

  第一个,我们晓得这个图上面就是从无明开始,实际上真正是不是从无明,不一定从无明开始,这个里面有它的原因的,可是呢真正的细相,从无明开始。无明我们已经说过了,就是因为你对真实的状态不了解,因为这个不了解,所以那个时候,对于没有实在的东西你执著的实在的,大家还记得吧?无明如非亲实等,第一个非实,不是实在的东西,然后呢你执著以为实有的。然后呢这个东西又明明是我们生死冤家你就把它看成亲爱的东西,那么这个说明了什么呢?本来这个是五蕴,这个五蕴彼此间也是缘起之法,并不实在,你就在这个上面看成一个实体,而对这个实体,对我们自己个人来说,你又把它看成我,或亲爱的,偏偏这个我,我们生死冤家,就是这个,这样。所以它分成两派的说明,一派呢说你不了解真实,一派呢说执这个东西,执这个我,萨迦耶见。大家记得无明跟实之间的两个派判别吗?那不管你怎么,主要的原因,就在这里。因为你不了解所以你就造错误,这个图上什么?瞎子,瞎子当然嘛,就一无所见,但是你一无所见,老老实实还好,像瞎子一样的动,他还拿了一个棒点点触触动,到处这样,我们现在在长夜生死当中,尽管你知道得很多,可是真实的状态一无所知,明明不实在的你把它看成实在的,明明我们的冤家,你把它看成个我,我、我,就受了这个害!因为你不了解,所以你去忙著,因为你一忙作嘛,就作错了,这个像什么?像陶工一样,就像刚才说的。本来这东西就是泥土、水、或者什么其他的因缘,你捏成什么样就是什么样,这个什么?叫作行,说无明所以就行。因为这个行的关系,这个业,业本身叫薰习一种力量,当行的当下,这个力量就存在的,这个是业的习气,这个什么?因位识,这个就是因位识。

  那么说到这个地方呢我们现在马上可以感受一下。平常我们眼前,是不是真实的了解世间的一切真相,我们并不了解。我们平常常常说的,一个对境境界来了,可爱的你就贪,不可爱的你就嗔,我们了解了,为什么他要来跟你吵,原来前面有它的因缘在,而我们不会了解的,对吧?种种这个事情不了解,因为你不了解,所以造种种的业。当你造业的当下,当下本身,那个心识当中,留下来这个影响的力量,作任何事情,作任何事情。可是造完了以后呢?它是不是增长,前面说这个业感不感果,叫“作已”造完了以后,还要增长,怎么增长法呢?现在就看下去。那个时候,一下从那个第三支识,一跳跳到后面第八支爱,那么这个情况,我要说一下。那个爱是什么?这个图上面画的,一个嗜酒的酒鬼,那个酒鬼他平常没得酒喝,心里一天到晚想酒,等到那个有了酒以后,喝了个不停,这个酒鬼从来不知道醉的,不晓得你们碰见过没有,我想你们可能碰见过,我以前没有出家之前,我也不会喝酒的,只有一次的因缘,不晓得什么因缘,偶然的喝了,喝了以后,人家说我喝醉了,我说没有没有,我自己觉得脑筋清清楚楚,实际上那个醉,不是说你倒在那个地方,一动都不动,的确的就是你那个受了这个这个酒精的刺激以后,那时候心里面一种兴奋状态,说话也是爱说得不得了,是语无伦次,然后呢喝得是越喝越起劲,这我没酒瘾的,尚且如此,所以我晓得那个酒鬼的话,那再多他也不怕,喝醉了,明天,明天再来,就这样,所以这个爱的状态,就是这样的。那么他为什么会有这个状态呢?你说无缘无故一个人会不会去喝?他不会,他前面一定有他一个什么?有他的原因,他前面已经有这个习惯了,对不对?我们做任何事情,你没有这个习惯,从来碰不到那个东西,你不会欢喜,你所以欢喜这东西,就是你前面喜好的东西。前面的喜好是什么?就是你前面的行所积累的习气,你所欢喜的,那个欢喜的,如果遇见了这个外境,再引发他的话,前面所做的行为,留下来这个影响力量,当碰见了境界你又触发了,然后呢又来了,来了以后,这个像酒鬼一样,你不会嫌少的。所以这个爱的力量就是看见了就欢喜,这种状态。

  那么另外一种图上面,它不是一个酒鬼,另外这个十二因缘图上面画一个要人,这个要人平常我们说国王,他处处地方显他很重要的样子,他有很多事情要作。然后我们看,或者是大的企业家,或者是什么,他是忙得不得了,为什么?这个也少不了,那个也少不了,这个也要,那个也要,就这样,处处地方少不了他,名也要,是利也要,是样样也要,钱也要美人也要,没有一样东西少得了的。那国王有了这个还要那个有了这个还要一个,这样样有了,还要长生不老,就是这样,这个爱的特质。那么爱了进一步呢?他要取。取这个东西,就像猴子一样,那我们看见那猴子爬那个树上面真是有意思,那个猴子摘那个果,摘了一个放下一个,摘了一个放下来,摘了放下来,它不停的这样去摘的,就是那个取的特质,换句话说我们心里的状态,就是这样。然后呢当你取的时候,那个是下面是产生什么的状态呢?取了以后,那个就非常强有力的这种心里状态就生起来了。平常我们眼前说刹那的也好,说一生的也好,譬如说我们欢喜的东西吃,到那时候你看起来,这好吃的东西,你坐在这个地方一看,第一个,这是什么?就是你看见了,当你看见的时候,那个时候,如果说你以前有这个影响力量,有这个习性,跟无明相应的这个触,看起来,然后你欢喜它,爱,爱了进一步你就取,取了以后,然后呢你就吃,什么弄,那个越吃越起劲,当我们吃得起劲的东西,真是欲罢不能。如果我们那个肚子不是橡皮做的,如果我们这个肚子像个房子一样的话,或者像个海一样,你多少东西吃下去,不会打回票的,就单单这个东西就有这么一个很大的力量,这是我们刹那的。

  那么然后呢?还有一种状态,那么你一生积了这东西以后,譬如说我们现在人来说吧,现在世间人没有一个人例外的,我们眼前一天的生活,说起来只要十块、二十块钱就解决问题了,但是他偏偏不行,要积,不但要十块、二十块不行,要一百、一千、一万、十万,乃至于更多,他积,积在那里存银行,然后辗转的来,一生一直在这个上面忙,一直在这个上面忙。那么等到他慢慢的慢慢的忙完了以后,他心里面就一直造著这个业,心里上留下来非常大、非常大的影响力量。通常情况之下,到结束了以后,那个时候他脑筋里,譬如说,人生病了,然后生病了以后,他通常有两种心情,第一个呢赶快找医生,他要保护自己的生命,还有一个万一有问题的话,哎呀他也觉得这个事情还没办;这个事情还没办,这个遗嘱没交代清楚,这个钱该怎么办?如何处理?他脑筋里都是这些事情摆在这上头。所以他那个时候,这个力量是非常强有力量,他一生忙的这些事情,他在这地方紧紧的、紧紧的现起了,所以记得不记得当人死有的时候,善心死或者恶心死,他那个是什么?就是他如果一生忙这个力量,他这忙的,为什么忙?前面经过这个爱跟取,对不对?清楚不清楚?因为我们每一个地方的心相,那个时候这个就有这绝大的力量。平常我们只要自己随便你想一下的话,平常也是如此,重要的任何关键,假如有重要的事情摆在这地方的话,譬如说我正在做,做了一半我要离开了,对不起这一件事情一定要交待的清楚,这一定是这一个事情就占在你心里面,这个叫作什么?最重的业。再不然的话,就是你要走的话,有人提醒你,某人哪还有一件事情没解决,对对对!凡是这种事情都是前面经过了你一个识的种子,经过了现在的很多爱取,而造了有,这有的话就是业,这个存在这个力量。再不然的话呢,你的习惯,想起来要走了,我想起来了,就是凡是这种情况,都是这样。这个力量,由于这个力量,然后呢前面这一生的缘尽了,前面一生的缘舍,所以这个我们四谛当中,叫因、集、缘、生,因就是那个种子,那个种子位,就是无明、行、识的那个识的那个种子。

  集的话呢?就是经过了爱取的滋润以后,这个集包括什么?所有的这个惑跟业两样东西,经过这个爱取的强烈的惑,然后呢造了种种的业,这个叫集。集了以后,然后呢下面会引生一个力量,引导你下一生的,而这一生的生命舍掉了,舍掉了这个就是下一生结生的缘,然后呢下一生生起来了。那么现在在这个地方呢,也是如此,由于前面这个爱取,所以造种种业,造了这个业,这个业的力量非常强。前面你无明、行,譬如说,因为无明看见这个东西,看了然后呢,留下,做了一趟,留下一个影子,只是留下一个影子,这个影子,它不一定马上结果的,通常就是你做了以后,就留在这个地方,可是假定经过后面的这个爱取的滋润的话,慢慢慢慢这个力量越来越强,越来越强,越来越强,这个大家感受得到吧?这个很清楚很明白的,所以当譬如我们刚才说的,今天你要离开的时候,要想交代,或者什么的,那就是这个什么?有的力量。当我们一生结束的时候,那也就是这个力量现起来了,所以那个就是会引导你到下一生,于是呢下一生开始生了,所以结生。那么结生的时候怎么个生法的呢?结生的时候就是这样,结生的时候这个道理我们已经,先就是你离开的时候,当这一生的缘尽了,说死了,然后呢因为你由于无明,不认识事实的真相,爱著,你觉得这个失去了,这个无始以来的惑,以及你造种种的业推动你的力量,这种心里的状态,这个就是识的状态,又继续的生命前一世的业所感得的生命是到此为止,可是这个心识本身,却有这个力量推动,就是那个时候,这个时候中有现起,这个中有就现起来了。中有现起来了呢?还是由于这个业,前面我们说过,当你照这个业的时候,除了你自己以外,还有跟你相应的,然后呢对不起,自己造的业,以及相应的境界现起的时候,那个时候,你又会在这个里边转,然后呢结生。那个结生的时候,前面已经说过了,我们很清楚很明白,说如果是胎生为,以胎生为,以一个例子来说明的话,就看见那个男女的交合,那么因为你的业的关系,所以别的人跟你没这个业,你看不见的;有业的话,不管千里万里,你就去了看见很清楚,然后呢当这个,瑜伽师地论上面说的,跟其他的,一个是男女的交合;一个是只见二根,乃至于最后只见那个精血,都是这个,就是你的心,一步贯注在这个里头的时候,只见这个。

  昨天我们就谈过了,如果我们仔细的观察一下的话,我们也很清楚,刚开始我们见到这个,然后呢你刚开始跑到厨房,看见厨房作菜,到后来的话,你欢喜它,到最后的话,除了这个你欢喜吃的其他的什么都看不见,那就是我们,就这么现实的一个心里状态。然后你那个识,那个时候你那个识,由于你一向的习惯,你就欢喜这个东西,所以它这个有种非常强有力的力量,本来这是你这个心的业力所缘的,但是因为强有力的力量,你把它摄持、把持这个东西,那个时候这个精血本身,这个就是这个名色当中的色,而另外这个名就是什么?就是你的心识,那个心识所缘的对象,就偏偏有强有力的这个有的力量就把它把住,就像黏住一样。如果没有这个强有力的力量的话,你不会投生,你不会钻进去的,就因为有这个强有力的力量,这个强有力的力量就是有支,就是有,就是我们以前无始以来,所造的这个经过爱取滋润的这个力量,一下沾上去了,这个就是名色。所以名色两样东西,它都互为相、相像什么?名依赖于色,色依赖于名,就是就是这个时候。那么,这个名色这个东西为什么像海中一条小船?这有是有这个东西,有这个生命,可是呢它这个大海中,动不了就陷在这个里边,就这么就这么,你远远看看的就这么一堆,就是如此而已。这个里边却有两样东西,一个是物的方面,什么?船。船上了还有呢色的部份,一个人,就是这个,就如此而已。由于这个业的继续不断的推动,虽然在这个地方呢继续不断的推动,然后那个时候就六根开始发展了,这六根,这个是六根虽然发展了,但是这个根本身并没有认识作用,就像一栋空房子一样,那个空房子就是它的自体,六识就是六个窗子,所以它下面这个图,就是空房子有六个窗子,就是空空洞洞的,

  它有了六个根,这个胎位当中,乃至于到后来,他那个六根本身,根是具足了,但是那个根的作用,还不现出来。

  那么再下一步,这个业的推动,然后呢出生了以后,那个时候这个就是触,感触了,就是根、境、识三识和合触缘生。那个感触是非常敏感的一样事情,所以这个图上面是一个男女交合,它并没有现那个交欢,就是男女睡在一个床上,那个就是触,那是一种非常强烈的状态。平常那个感触,我们也可以也可以感受得到,当你正触的时候,那个时候譬如说,你一下坐的一个软软的,你坐上去第一个念头,或者你随便,或者,如果说好的,你快乐的感觉,其他的所谓苦乐什么等等,,刚开始那个接触的时候,你并没有能够体会得出来,欢喜不欢喜,可是那一下你就有一个感触,这样,那个感触本身却是很灵敏的,由于这个灵敏的感触,所以下面就生起那个受,那个受就非常强烈、非常强烈,所以那个图上画的什么?像一支箭射在你眼睛里,这个眼睛这个东西敏感的不得了,你稍微吹一点风,它那个眼睛就难受的不得了,稍微有一点垃圾进去就不得了,就是这样。所以你随便一点点东西的话,不管是身、心两方面的这种东西,就会这么个强烈法,实际上呢我们眼前也是。这两天天气冷了,那个一下冷了,那我们就觉得这地方,就这个不行,早晨起来,第一个起不来,然后呢起来了,跑到大殿,平常的时候,进去就进去了,一进去的话,踩到那地上冷得不得了,那我们这里还比较好,如果你跑到大街上一看的话,那各式各样的时髦的衣服通通出来了。天气稍微热一点,那个东西都拿掉了,都是这个样,然后呢你稍微吃东西味道今天差了一点点就觉得不对,不管是任何东西,这么个敏感法,这样,那个就是受。所以刚才我们说,我们不是从无明、行、识,然后呢,这个三支是什么?能引支对不对?为什么叫能引?它能引发你的,但是

  因位当中,它能引的支,怎么会引发生起的?还要一个条件,什么条件?爱取这个因位的识,是在这个地方,但是这个因位的识,感不感果?不一定,要看你有没有爱取的滋润。当有了这个爱取的滋润,不断的滋润的话,所以作已增长,那么不断的作,就同样一件事情,不断的作,不断的增长的话,这个力量非常强、非常强,到后来的话,它前面这个缘尽的时候,它这个力量就生起来了。然后呢生的时候怎么办呢?生的时候那就是这样的次第,这样的次第,所以到最后到受。现在我们一生,从结生开始到老死,一直在这个受的当中。对不对?我们这个境界,碰见那个境界,这个分三部分,前面告诉我们的,那我们那个果报分成三部分,一个是异熟果,一个是等流果,一个是主上,或者是增上果。什么是异熟果?就是这个这些,从名色什么等等,这主要的指这个报体为主的,这是识所摄持的这个,然后呢完了以后,这境界任何一个现起的时候,你这个上面有个感受,而那个感受的当下,它却有一个另外一样东西─等流,心里面也会跟著生起来了,但是这个是果,这样。

  还有呢外面的境界的话,外境这个所依就是我们有情所依的叫作增上果,外境所依的,我们一生就在这个受当中。当你随便有一个受一样东西的话,那个时候你就会有一个一直在这个境界当中转,有了一个受,那个时候你自然而然会根据那个受而引发我们内心当中的一种状态。那个引发的内心状态是什么?等流因果,如果是凡夫的话,现在我们了解了佛法以后呢?不一样了。说为什么现在有这个感受的?由于前面的这样一路上来的这个因缘,所以你看见了这个东西,你又欢喜了,因为以前结下来这个贪爱相应的。反过来呢?你看见了这种东西,又起嗔心了,那是因为跟这个相应的,总之这个在痴当中,不对不对。如果你了解了不对,你就不会作这个,那就是还灭,这个我们现在暂时不谈,这样。所以不懂得道理的之前,你一定在这个里面转。在这个里面转,然后你讲种种世间道理,以世间来说,对啊!你有百分之百的道理,因为我们当然要去享受,当然要求营养,当然要求舒服,当然要讲道理,你这个有道理,我这个没道理,这种事情都来了。对不起,这个都是什么?等流因果!然后在这地方呢继续又造业,而所以这样的话,就是对这个,这一世所以感得这个果报的原因不清楚,对不对?无明又来,从头再转。然后呢?由于不明白,所以你产生了下面的爱取等等,这到这地方我们要了解了,所以它刚才告诉我们,这个能生爱,发爱的这个受,跟这个所受,受所生的这个爱是两重因果。清楚不清楚现在?第一个我先把这个前面讲的。还有一个呢?无明、行、识,这个是能引支的因,这是个因位识摆在这个地方。就像平常我们说,我们外面去跑一趟,或者我们坐在这个地方看一个电视,譬如说我们举一个比喻吧,常常说的,你看电视看得正起劲的时候,忽然来了一个广告,看了正起劲来了个广告干什么,你讨厌它,是啊,讨厌它,幸好它只有半分钟过去掉了,对不起!那个识落在那个脑筋里,这个因位识,它并没起现行,过了一些时候,你碰碰碰,忽然之间,以前广告当中,它是说这个汽车怎么好、这个汽车怎么好,那个时候你有了钱了,跑出去看看,你想对呀!我这个汽车里面想到有这样东西,然后你就忙,忙著去,这个什么?后面又碰到了这个境界。

返回目录

-----------------------------------------------------------------------------------------------------------------

更多日常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