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80-81卷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80-81卷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八十卷A面
这个什么?后面又碰到了这个境界,然后呢引发你的跟无明相应的触缘受,对吧?就是你不了解嘛,于是境界触,受是什么?一个是境界,记得不记得那个触的定义?触的定义是境界受用,你又触到了那个境界了。受的定义呢?生果的,触了以后,然后你又感受上面,又看见了那些,这个汽车,它的确带我们的很多好处,于是你想,我也去要一个。然后呢你开始觉得蛮好,只是如此而已,爱、取。于是你下面紧跟著为了要获得这个东西,做种种事情,你然后去买一个汽车。所以当你刚开始看见那个东西的话,这个因位识,也许你看过了就丢在那个地方,它并没有马上叫你去买汽车,对不对?所以眼前我们所有的所对的境界,是,所以经论上面告诉我们,一念一轮回。这个什么?起一个念头,就是一个念头的因位识就下去了。所以我们一生从出生到现在,一直在这个境界当中,不晓得到多少的这个识,因位识。那么这个因位识怎么感果呢?就是这个,所以它叫能引。那么它能引这个因位识怎么才会生呢?还要一个能生,使得这个能引的因位,产生它现在就能生起的力量来,这个什么?爱取。现在清楚不清楚?现在清楚不清楚?所以这个地方,你们非听不可。所以我这个地方说一个闲话。前天有一位同修就一直说,现在看了非常欢喜,他要把前面的补起来。是,补是要补的,因为你前面不补,现在跟不上,但是这个他补了,重点都摆在补上面,这一堂课就不听了,这个时候一个大损失。你听的时候,最清楚的时候,听完了,你马上想一想,想的不懂,你弄清楚的话,这个概念就非常清楚了。所以现在我每个地方解释的时候,把前后的关联说的很清楚。那么现在我们继续说下去。说这个能引的因,经过这个能生的这个滋润,这样就对了。这一下这个因位当中的识,就可以生起来了,所以结果呢?生、生支。所以生的状态呢?说生的状态,它所生支当中,所指的那个生,就是现前生起的状态。现前生起的状态什么?说现法,对吧?所以这个叫做现法苦。那么我们说不苦嘛,蛮快乐,前面记得不记得?乐是什么?坏苦,对不起。苦嘛是苦苦;不苦不乐是行苦。所以一有生,这个就是现在的苦谛摄。但是那个生的过程当中是却有什么?名色、六入、触、受,这几样东西。这个名色这个东西、无所谓苦不苦。然后呢这个六入这个东西,它本身的确没有苦不苦。但是呢这个生支当中,却也包含在这个里头的,对不对?所以这个我们刚才讲总相、别相来说,所以每一个地方,它那个次第,现在我把那个大纲都说的清楚,那么到这里我们现在了解了,原来这样的,它所以能引分成四支,以及所生分成三支,以及引、生之间的大概的关系在这个地方,有一个基本的概念。有这样基本的概念。我们现在不妨仍旧把这个能引来说一下。是,能引是无明,行、识,所引,何谓所引?就是引的那个果位识,乃至于名色、六入、触、受就这样。那么以什么?看我们现在看一百八十四页,刚才讲那个文,现在你们看。一百八十四页上面,第四。
【“四相当知能引所引,一何为所引,谓果位识乃至其受,共四支半,二以何而引,谓依无明之行,三如何而引。”】
现在正讲这个。
【“谓于因位识中薰业习气之理。”】
这个怎么引法的?就是把因位当中这个识不断的薰,那个习气去薰它,这个是这样引的。所引的呢?怎么引法?
【“四所引之义,谓若遇爱等能生,”】
就这样。这个因位识当中薰习,遇见这个能生的这个,就是那个能生的这个爱取等等,有一种引发的大的力量,所以就把这个因位识。
【“堪能转成如是诸果。”】
就把前面本来这个因识,这个是在因位当中,转成功当中的果,结了果了。现在了解了没有?那个,那一段话很清楚了,对吧?下面呢?
【“三相当知能生所生,”】
第二重因果当中的这个。
【“一以何而生,谓以爱缘取,二何为所生,谓生老死,”】
这个就是你为什么前面这因当中,现在要生起来的,就是因位当中,本来潜在这个里头的,它有一天,它这个已经引发的果现起的时候,当这个境界现起的时候,本身,比如说,你眼睛看见一个东西,这个无所谓苦不苦。的确是,但是呢?的的确确是感得前面感得的果,所以触、受这个受用两样东西圆满了以后,那个时候,你又有爱、取,引发滋润,这个是以何为生。由于这个所生的生老死。然后他下面说如何而生?这个道理怎么样的?
【“谓由行于识,所薰业习润此堪能令有大力之理。”】
还是这句话。由于你现在这个爱取以后的造的行为,然后呢?这个行为,把这个因位当中的识不断的薰,薰就是就好像我们用火来烤一样,不断的去做,把这个力量增长增长它,就像一个种子种在地上,把那个太阳、水,不断的滋润它。于是它就有一个力量生起来了,那就是这个引、生两样东西。于是在整个的生死轮回当中辗转的转。你这样辗转的转的结果是什么?等到你一生下来,对不起,生完了以后下面,背上就背一个死尸。一生,好了,注定就是这一条路,没有第二条路好走了,一生下来是背一个死尸。乃至于圣者,圣者他最后还要死,就是告诉我们这一件事情。他那个东西,生下来的那个东西,还是要丢掉的,这是我们要了解的。就这样。如果这样的话呢?最后竟然要死的话,对不起,就是这个东西,阎罗王。就注定被他所吞食,而且这个阎罗王很有意思,你看看那个图。他这个这么可怕,三只眼睛,然后睁的圆圆的。这个两个牙齿,前面在吞食。两只手,U面两只脚,把你整个的包的死死的,没有一个地方可以透脱出来,逃不出去,也就是。所以这个十二缘起,这个图现在清楚了,然后呢心里的行相清楚了。在进一步说明之前,现在我们不要看书,也不要看那个图。我们这个地方仔细的检查一下,前前后后我们所了解的,一生当中都是什么?尤其生了以后,这生的过程当中,它这个总相,那么生的过程当中一定什么?触、受。我们目前所遇见的一切事情,都是触、受。眼睛看,根对著境生的识,好看的起贪,所以不离爱。你讨厌的,排斥,所以是乖离爱。否则的话呢?舍受。就是还有一种状态,就是无记心。这个无记,这个东西不是引业,却也是满业的因。这个就是触,触了以后受,我们一生当中,无非在这上头。所以他前面,我们翻到前面,看。
在一百八十二页当中啊,爱那一支。看著,“爱者,谓于乐受起不离爱,于诸苦恼起乖离爱。说‘由受缘生爱’者,是从无明和合触缘,所生之受而能生爱。”这几句话,刚才已经简单的说过了。现在清楚不清楚?为什么受缘生爱?那个受,触了以后是一定受。那么触跟受之间的两个受用的不同,我们现在也了解了。因为你虽然,这个是前面一重因果,但是当这因到感果的时候,你如果了解了到此为止,断掉了。如果是不了解,对不起,你又来了。所以它,一定是无明和合的触缘而生的受,那个时候,又爱来了。这个是为什么?佛就告诉我们观受是苦。现在我们这里真正要努力的,努力在这上面。因为这样的关系,我们不要说,这个营养,这个医生怎么讲,这个怎么讲,这个少不了,那个少不了,这个,没有一个少不了的。实际上呢没有一个真需要的。忙了个半天,到最后烧起来还得多花一点油。真可惜,让人家多哭几场,多耗一点钱实在没有意思,实在没意思。我们要从这个地方,痛切的认识,佛法是这样,这个才是佛法。所以我说这个十二因缘,不是把它砰砰磅磅背一遍。你当下要认得它,起心动念之间在什么境界当中,这样。所以的的确确的一定要这样。可是呢??现在我们虽然懂得了这个道理了,我们大家懂是懂了,但是做不到怎么办?对!这个是个问题。所以记得昨天晚上,我们讲那个温习的时候吧!也正讲到这里,这个俞先生听见那个灶神讲了以后,说心里很警惕。这第二天,大年初一,所以在佛、菩萨前面磕头,说我一定要改过,从此以后发誓要改过。然后呢改名叫净意道人。我自己想起来,当年也是这样,那个贪心这么重,我就跑出去跟我师父讲,师父啊!我吃一餐,早晨不吃。我师父就说:“你不必了,实际上你试试看。”这样。我现在也发现,有的人是自己禁不住说闲话,他跑的来跟我说,师父啊,我要禁语。我笑笑,我笑笑,最好不要禁。实际上呢佛在四十二章经上面告诉我们清楚明白,你不在行相上面,你要认得的根本在什么地方。所以我晓得,我们每一个人未尝不想向上努力。但是为什么不能努力?这是我们现在要真正注意的地方。所以我们现在的地方,这个环境来看,我的的确确是越来越欢喜,大家每一个人都的的确确都在进步当中。不过有的人,的确是显得太慢一点。有的人实在赞叹,我都不如他。你只要肯向上,自然见效。那么,向上的关键在什么地方呢?时间得注意一下。向上的关键在哪里呢?第一个正知见。这个地方已经告诉我们了,正知见。还有呢?正精进。这最重要的,你没有精进不行。精进是什么?如理的行持,而把这个正知见,要获得正知见到正精进,中间有一样东西,必定什么?如理作意,就是思。所以你平常一定要深入的思,这是为什么我一直告诉你们,大家现在这个地方真正用功,你不要说我要学打坐,我一天要坐多少,我要拜多少拜,我要念多少佛。这种都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你一定要先懂得,怎么去坐?怎么去拜?怎么去念?怎么样转这关键、功曹在什么地方?这样。那个时候,就先要如理作意,而眼前最重要的如理作意,必须要把空下来这个脑筋,不要让它放逸,这最重要,放逸最重要。这个是所以我策励你们,慢慢的在温习当中,我会特别注意的,不久,很快就要告诉大家,在这个地方闲话不准说,这是放逸之门,这是放逸之门。那么我想时间到了,我们今天就到这个地方为止。
请翻到菩提道次第广论一百八十四页。那么昨天已经把十二因缘流转的这张图,解释了一下,当你们把这张图的内涵,有一个正确认识了以后,那么现在我们这地方讲的那个文字的本身也就很容易懂了。否则的话,你单单看那个文字,真是个看那个天书。我自己是这样,几位同修也是这样,你们没有看的人不晓得这个困苦。真正看的人,我摸索了这个东西,摸索了十几年,始终不晓得它说什么!所以这一点我特别提醒大家,要珍惜这个教法,这个教法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还是你们宿生自己的善业培得的,所以很快就能得到这样,得到那样。现在我们重新把一百八十四页,第二段四相当知那一段念一下。那大家概念就很清楚了。这个在念之前先说,这个十二支当中,总共对半、对半的分,六支是因,六支是果。哪六支是因呢?无明、行、识、爱、取、有,这个六支是因。然后呢果呢?是名色、六入或者是六处,触、受、生、老死这个六支是果支。一共这样的十二支,分六因、六果。那么单从这个因到果是这样,可是这个因有两重,一个是引,一个是生。那么现在我们就把这个文重念一遍。把念过的文,跟昨天所了解的一对证,那么马上文字也了解了,然后这个文字所指的内容,这内容就是我们心里的行相,相状,乃至于为什么我们在生死当中流转的这个原因,就有了概念。现在看文。
【“四相当知能引所引,”】
这个引,能、所当中一共有四个行相。
【“一何为所引,”】
什么是所引的?
【“谓果位识乃至其受,共四支半,”】
不过在前面,这个平常我们一般说的这个半支不算,只算四支,名色,这个有个原因的,因为实际上那个果位识,出现是怎么状态的,一直到摄持这个名色那个时候,一刹那开始那是果位识,前面这个都是因位,前面是无明、行、识这个因位,经过了爱取有的滋润,然后它现起中阴,那么就实说来那个中阴身本身,已经进入果位识了,但是还没有结生,所以它结生的时候是什么?就是看见这个父、母交合的时候那个精血,实际上这个精血,就是由于他的业力所引的原因,那么他的执著、爱著,所以这个时候,他有一种执取的力量。就像平常我们对我们所欢喜的,我们欢喜吃的,全部精神,嘎嘎贯注在这上面,那个时候我们自己不觉得。但是这个力量非常强盛,这个力量,虽然你不觉得,却有个强盛的力量。有一个很善巧的方便,你可以感觉得到,你最欢喜吃的东西,人家把你拿走了,那个时候你简直无法忍耐。我想我们体会得到的。在这个里面都是这样的。你最疼爱的、最心爱的东西,忽然之间被人家拿走了,或者你要失去了,那个时候你的心理这种状态,那才能显得出来,这个强盛的这种力量,所以说这是一种非常坚强的摄持,执取的力量。所以这个识就是依靠著这个色,第一个识,就是心识的识依靠著这个颜色的色,这个物质的这个东西,执著它,也缘它,这两样东西就像撑起来一样。两个筷子绑在一块儿,你绑著我,我绑著你,结果两个筷子就撑起来了。钢筋跟水泥两个紧紧的捆在一块儿,这个柱子就行了,我们一切的都是如此。所以当它那个进入果位时候的这个状态,就是变成功名色当中的这个名了。所以通常我们这个细分的时候,就晓得怎么是因位,怎么是果位。那么果位的状态,我这地方也提一下。什么是所引呢?那就是这个从果位识,当他结生的一刹那开始,名色,然后呢六入或者是六处,触、受。那依何所引,拿什么东西来引的呢?无明之行,就是业,最主要的是惑,由于惑而造的业,由于造了业,业有一个力量,这个力量会推动你的,以这个来推动,现在是拉,拉跟推是同样一个力量。如何引发呢?怎么会引呢?是因位识中薰业习气之理,这个昨天讲过了。所引的呢?说怎么会引发起来的呢?若遇爱等能生,堪能转成如是诸果,这个我们现在了解了。那么还有呢?生那一方面。那个生那一方面是能生所生。能生跟所生一共有三个行相,以何而生?拿什么东西才能够生起来?这靠什么力量呢?就是爱取。靠爱取的这个滋润。以何为生,生些什么呢?生老死。“如何生,谓由行于识,所薰业习润此堪能令有大力之理。”由于爱取的关系,然后呢你这个爱取就是一种烦恼,一个惑,由于这个惑,然后呢自然而然你就造业,这个业就不断的薰那个识,你做任何一件事情,那个识田当中就留下影向力量。以前留下的影向力量是因位,现在呢你继续努力的把这个因位留下来的识就感果了,就这样。这个为什么会感果呢?因为它继续的薰习的话,这个力量越来越强、越来越强,强大到那个时候,那就产生了现行。这样。那么现在这个道理清楚了。
【“缘起经释中,以生一支为所生支,老死则为彼等过患。”】
那么解释。这个生是所生,老死的过患。前面我们说,所生是生老死,那么它为什么要在这个地方分开来呢?它有一个原因的。就说它为什么要讲那个经,佛?他所有的一切都有一个目的,要让我们正确了解生死的行相。然后呢从这一个地方跳出生死轮回。假定你不了解这个生死的真实行相,痛苦的原因以及这个实际上的过患、祸害的话,你不会生起厌离心。你觉得还快乐的很,还好的很。这个也放不下,那个也放不下,不要说世间上的放不下,修学了佛法,还是觉得这个道场要弄这个,真正为了弘法,那是很了不起。但是偏偏自己的心里面放不下,对不起,那没有用。所以他告诉你,一旦生起来了以后,这个祸患无穷,痛苦无比。所以他把所生那个生老死那一个分开来。生是很简单就生,生完了以后剩下来的,一生注定你背那个死,那个死一直在变化,一直在痛苦当中。所以说老死就是所有的彼等,生完了以后的一切一切都是过患。没有一点是可以爱乐的地方。我们必定要对这个有所了解了,那个时候,你由于苦的逼切,才会追求要想找这个苦的解脱,那么你再看看,那个苦是不是能解脱呢?你会找,说有原因。只要因地上灭除就可以。所以整个的前面已经说过了,佛说的时候,一定先说苦谛的原因在这地方。所以佛在这个缘起经解释当中,特别说明这一点,这个他的理由所在。换句话说,我们真正要想修行的话,必定要从这个地方下手。到这里我们了解,佛讲的经典你千万不要单单看那个理论,不要单单看成,注意哦!这是一个理论没错。可是这个理论有它绝端重要的一个实质的内容在,如果你把握不住的话,那变成说空话。那时候学教的话,那教了半天是戏论。现在说他理论上有他实质内容,在这种情状态之下,如果你不修行则罢,要想修行的话,这个理论不通,请问你如何修法?所以短短的一句话这个里面有这种含意,随时提醒我们,我们继续说下去。
【“由是由愚业果无明起不善行,于识○建恶业习气,令其堪成三恶趣中果时之识乃至于受。次以爱取数数润发,令彼业习渐有势力,于当来世恶趣之中感生老死。”】
这个道理前面说过。这是对于业果不明白。但是呢我们不明白真实的意义的不明白有两种。一种就是因果的关系不明白,还有呢?就真实意义不了解。对因果不了解的人,他就造恶业,因为不了解如是因感如是果,他要找快乐,不晓得快乐的因在哪里?就乱搞,这样。那么有一种人呢,了解因果的关系,所以你要找快乐,也要找到快乐的因;要去掉痛苦,要从根上面切断,那时候他就不会造恶业了,然后呢他可以得到人天善趣。可是并不了解究竟意义,所以这个因果的究竟的法则如何?对它真实意义不了解。他虽然造善事,但是还在人天当中。所以说
【“又由愚无我真实义无明,”】
由于这个不了解,无明的话,就是对真实的意义不了解。那么于是造了善业,
【“起欲界摄戒等福行,”】
这个戒等福行很有意思。平常我们一般都是讲世间的世法,它这个善法当中,把戒开始,这个说明什么?说明你单单持戒而不了解这个真实无我的意义的话,对不起,这个戒只是人天有漏之福。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八十卷B面
对不起,这个戒是人天有漏之福,不究竟的,还在轮转当中,不过有一个好处,假定说你受戒了以后,你眼前虽然不了解,你一心恭敬,这佛讲的,你无比的恭敬心,由于这恭敬心增上力的关系,将来这个福报完了以后,你还是这个力量,引发你见到下一个佛菩萨告诉你真实的意义,然后呢你透脱。不过多吃了一些冤枉苦头,这冤枉苦头,比地狱里面啊可要好很多,所以这地方也说明两重意义。我们一定要了解佛法告诉我们的戒的真实的内涵何在,我们必定要本末把握的很清楚,那么这是欲界摄戒等福行。
【“及上界摄奢摩他等诸不动行,于识○习妙业习气,令其堪成欲界善趣及上界天果位之识乃至其受。”】
到了这个。
【“次以爱取数数润发,令其业习渐有势力,于当来世诸善趣中,生起生等。”】
那个是善趣的,那个善趣的,不管这个哪一种,总是还在生死轮回当中。你要跳出生死轮回的话,不但对这个业感果的这个道理要了解,还要为什么会业感果,原来这个就是缘起空,就是空性,就是
一切法无我的真实意要了解,你了解这个道理以后,然后你开始从普通的善行进入戒定慧,那这个时候这个戒就变成功最重要的、必不可少的下脚第一步,这个是我们必定要分的出来的,所以他的特质根本因何在,我们要把握的住;现在这个我们了解了。
【“如是十二有支,”】
那么这样的十二有,不管你分成功六因六果也好,或者能引所引、能生所生这个四项、三项也好,我们再归纳起来,不外乎三样东西。
【“复于烦恼业苦三道、悉皆摄尽。”】
另外一种归纳的方法,惑就是烦恼,由于烦恼是造了业,由于造了业是感得苦,于是感了苦报现前的时候,我们不了解的关系又引发烦恼,所以叫无明,然后呢辗转没头没尾的。所以这个昨天讲的十二有支的图,中间那个图,就是那个中间核心,就是那个中间的核心,而这个里边核心中间是以无明为主,只要有这个无明,一团糟。这个无明仔细算起来呢最重要的两样贪嗔痴。前面我们一开头的时候讲中士的时候,说系缚,系缚生死的这个东西是什么?就是惑跟业两样东西,而这个惑业当中惑是他的上首,最主要的就是这个,就这样。由于惑所以造业,造了业一定感苦,那么然后感得苦的果报,果报现起的时候,对不起你既然无明根本没有拔除的话,又来了,辗转轮,又在这个上面,整个的轮回就生起了,所以悉皆摄尽,统统包含无尽,下面引那个菩萨。
【“如龙猛菩萨云:‘初八九烦恼、二及十为业、余七者是苦。’”】
这个就是十二支当中的初,第一支无明,八九那就是爱取,这个三支是烦恼,二就是行,十就是有,这两支是业,其他的七支那就是苦,其他的余七这个东西就是苦。那么现在我们看,再继续下去。
【“稻秆经说十二有支摄为四因,”】
这个稻秆经也是专门讲十二因缘的。
【“谓无明种者,”】
这第一个,无明相当于种的人。
【“于业田中下识种子,”】
在这个业识的田当中下那个识种子,这第二个。第三呢?
【“润以爱水,”】
经过这爱水的滋润。
【“遂于母胎生名色芽。”】
就结生相续。这个文字只要我们把十二因缘图了解了,你怎么解释内容都非常清楚。他不是要翻花样,让我们这样解释、那样解释,他目的不在这里,目的是用种种不同的方式、各方面的说明,让你对那生死行相的本身,非常清楚明白的了解,这个所谓生死过程当中的行相,不在文字上面,而在我们起心动念之间。这个起心动念并不单单是你闭上眼睛,就是任何时候你张开眼睛,在任何时候实际上这个起心动念,一定包括你起心动念引发之因,而张开眼睛看见这个心里就动了,听见这个心里就动了。所以换句话说,当在一切情况当中,所有的种种的内外引发心里的行相,你透过了这些经论的说明,处处地方认得的明明白白,你晓得哪些是染污流转,这个地方现在重要的是告诉我们,先要懂得他的苦、过患,以由此而紧跟著追到这个苦的原因何在,然后呢这个原因如何在这个里边流转,一步一步的让你认识。当你认识了以后,既然这是苦,你要了解了这个苦的原因,那个时候进一步你就了解如何,在这个原因上面把他切断,那么再进一步找到切断的修持的方法,照著去做问题解决,这样。
【“第三几世圆满者。”】
那么这个十二有支,从因感果当中要经过多少时间呢?下面说明:
【“能引所引支之中间,容有无量劫所间隔,或于二世即能生起无余世隔。”】
前面这种这个引这一支,从能引支到所引支,大家想想看,能引支是什么?说到这里我们马上应该清楚,能引就是无明行识,所引支是什么?所引支就是名色六入触受,这个两者中间有两种可能,实上呢包含时间是无量无边,他中间可能有无量劫的间隔,说不出来的多长远,这是指长,长的是无限大,短的呢?下一世这样,没有其他的余世就可以生起,这个是引,能引到所引。还有呢?这个能引之所以生起还要靠一个力量,要靠什么?,能生支,所以他为什么虽然有能引的因不生起来呢?还要一个能生所生,生这一支,所以他下面说:
【“其能生支与所生支二无间隔,”】
这个两个当中没有间隔的,就说前面是能生的一支,下一世一定是所生,一定跟著生起,所以这个二者当中没有间隔,这样。所以他
【“速者二生即能圆满。”】
这地方讲几世圆满,最快的第二生,就前一生到后一生就圆满了。那么这个怎么样是前一生到后一生就圆满呢?先看,说:
【“如于现法新造天中顺生受业,即于现法满二支半,谓无明行及因位识;临终以前圆满爱取及有三支,于当来世圆满所引四支及半,并圆所生二支分故。”】
如果说你现法就是我们现世,现世就是这一世,这一世你造了顺生受就是下一生造的这个业,不管是现在,这个地方讲天,其实你造六道当中任何一道,如果你现在当中先造了这个,那个时候满了前面的二支半,无明、行、识,那个是因位识,那么然后呢,你继续的把他增长,临终以前就是在你没有死之前,你以爱取再继续的把前面所造的因,继续的啊增长下去,于是当来世就圆满所引四支半,那么下面一世满了这个,因为由于这个爱取几支的有,三支的能这个生的力量,所以他下一世,马上感生那个生老死二支,而这个生的过程当中呢,就包含了名色六入触受,生就是讲那个总相,生起的过程就是这样,所以他前一世造的,第二世就感得了,这快的。下面呢?
【“迟久亦定不过三生,”】
说最晚的话,最久最久也只有三生,三生一定圆满,怎么呢?
【“谓其能生及二所生并三能引各须一生,诸所引支于所生支摄故,”】
能生须要一世,所生须要一世,还有三个能引也须要一世,这样的三世就可以圆满了。前面说能引所引中间容有无量劫,现在这个地方就说三世圆满,大家看来有没有觉得问题?他说最快两世圆满,最慢嘛三世圆满,可是他前面也告诉我们说能引所引中间,快者是二世,慢者容有无量劫间隔,这个无量跟三世的差得十万八千里,这个地方一个重要的关键所在,大家想一想。所以假定你们诸位曾经事先看过的话,这一讲的话你印象就很深,这是为什么我建议你们看,尽管你们看不懂,你们看不懂在那里想一想什么道理,那个时候你一讲的话,那就非常清楚、非常明白。否则的话你现在讲过去,那文字都是很陌生,尽管我讲得很清楚,可是你看的还是糊里糊涂,所以你不一定能够把握得住这个重点,这个是对无价的法宝的一个最大损失。那么现在我们看那个文。他说
【“能引能生中间,纵为多世间隔,”】
是的,从引到生,中间是可能有很多世、无量世的间隔,纵然有多世间隔,
【“然是其余缘起之世,”】
这句话问题在这里。什么意思?什么叫其余缘起之世?为什么那个能引,不会引发所引,这个能引是什么?就是由于无明、行所感得的因位识,对不对?这个识就是你认识一个,譬如说我们随便昨天讲的这是继续下去、广告当中你忽然看见一个东西,看见了然后呢看见了,这个掉在、就放在那个地方,没有其他东西引发你,这个是一个因位识。其实我们眼前一切时处,都有这个。现在我们听见佛法了,也是一样,听见了佛法以后,然后你跑出去书本一合,你也忘记掉了,这个佛法也停在这里,或者你在这里做了个坏事了,做了个坏事以后,你回过头来以后,觉得跑到佛门当中来了,然后呢全部精神贯注在佛门当中,以前做的这个坏事,这个东西又停在那里没动,那么现在是什么东西在动呢?就是现在这个东西,你说我看过电视了,放下来,忙别的事情,于是现在我做的这个事,增长的什么?跟原来的因位识不相应的,对不对?是不是?对,现在我们了解了。同样的我们修行来说,我们今天讲的好、听得好,然后呢说这一堂功课作得好,作完了跑得去大家聊聊天看看什么,觉得蛮高兴的,忘记掉了,所以现在你继续增长的不是刚才那个东西了,现在增长的这个,假定说你玩完了以后,回过来还要讲,还要听,还要拜,那他又有,否则的话呢?如果你出去的话?他那个东西继续的增长、增长,增长到后来呢那个东西成熟。所以前面尽管在这里念一点佛经什么等等,这个成熟不成熟?不成熟,不能结生,对不对?所以他是说其余缘起之世,那个其他的缘引发其他的因,在这个里边其他的地方咕噜咕噜地转,你现在这个能引的这个因位识没动,了解不了解?这个概念很重要。
【“非此缘起之世故。”】
不是这个因缘辗转的关系,这个我们要了解的。所以就你能引这个识,从这个能引识经过能生滋润感生这重因果当中最长只有三世,只有三世,第一个是造,造完了以后呢,然后呢你把爱取来滋润它,滋润它了,他一定要会感果,下一生再去。所以前面第一种情况说现生,譬如说:我今天做了想修行,跑到庙里面去,跟人家跑到去一看,这个庙这个好,有个印象然后呢回去忘记掉了,然后呢一忘,无量劫以后又碰到了,来了就这样。佛寺有一个公案,说念了一声南无佛,最后成了,这南无佛那一声是无量劫以前,这一世碰到了,然后呢又滋润起来的,它才感,这是慢的。快的呢?你听到了一声佛过去了,过两天又来了,也这个好,这个正是我需要的,然后你心里面全部精神就贯注进去、放进去,于是你经过了精进的努力,下面这个不断的薰法,不断的薰法,于是你全部精神投注在这里,第二世,再下一世你一定感得的果,这是两世圆满。还有一种情况呢?就是说我们现在我们也不晓得,我们跑得庙里去,看见庙里很欢喜,你就很欢喜,我想我们在座的很多同修欢喜:人家讲的很听得进,然后心里想要去出家,要去做和尚心心念念做这个,为什么你会这样?就是你宿生薰法的这个因位识,也许是前一生,也许是前二生,不晓得前多少生我们不去管他,总是造这个因位识的那个缘也现起的,那个时候也碰上了,然后呢你不断的在这个用那个爱取来滋润它,于是感果了。不过这个爱取,有一个不同的名字,对染污的同样的爱取,我们叫他爱取;对这个清净的我们叫他善法欲,叫勤精进,这两个,其实精进还是造的业,对不对?所以这叫善业,或叫善净之业,或叫不可思议无漏妙业,它还是业,就这样,这道理我们懂得了。所以说原来这样,最快两生,最慢也是三生,不过这个地方有一样东西没算进去。
【“此未别算中有之寿。”】
中有没算进去,中有实际上也是一个时间段,但是一般说起来这个中有当中,就是一个没有什么像生死轮回当中的一个特别,它就是结生相续当中的好像一个中间过段,所以不算它,但是有这个东西。平常我们讲的时候呢?经论上面没有提起它来,却是内涵是有的。了解了这个,看看下面这两句话:
【“如是”】
像上面我们说的然关系,有没有人去忙这事情啊,没有,并没有人这样去做,所以啊然而全无实作业者,没有实实在在
【“己生诸果支时,”】
就像前面这样的从这个因感得这个果,这一个从因感果之间,这是因到果的必的造那个东西,所以绝对没有一个主宰者去造那东西,也就是这样的因。因为你无明,所以你就会造业,因为造了业,所以就一定会有这个业相应的识落在这里。同样的,当有了这识经过爱取的滋润,而有支现起的时候,然后呢你会感得下面的生老死等等,这生老死就是你所受的果报,就这样,这个没有实在的东西,这是十二支的辗转连环,这样。既没有实作业者,
【“及受果者,补特伽罗之我。”】
这个补特伽罗识上面的所执是我。
【“如前所说从唯法因支,起唯法果支,”】
就像前面讲的道理一样,这就是什么?因感果,这个因是一个法是这样的一个特质,是一个特性,他这里边并没有我这东西在,然后呢有这样的一种特性感得这样的另外一个特性,跟这因相应的这个叫果法,这是说这个法、因法感得果法,如此而已,并没有一个我在,并没有一个我在。所以我们现在仔细推敲一下子看,回想一下看,为什么叫无明缘行?因为无明,你如果说明得话,那你就不会妄执,因为瞎子所以,所以嘛就妄执,那时候就造了行,造了行以后,对不起,行当下就有识,识以后呢,然后呢一定会慢慢的,由于识的因缘策发那个名色。当然,我们前面讲的好像那识的因位识,这一定要经过爱取的滋润,这个当然,但是它这个识,摄取名色的过程当中是什么?纯粹是这个识的力量,对这一个精血的一种执持,所以识的因缘而产生名色,这前后的因果就是这样,就这么明白。由于名色,然后呢六入慢慢起来了,由于六入之缘,然后才有触,触了以后就有受,因为有了感受就起爱,爱了以后就去取。那一样一样东西的前后的关系,因果关系这么清楚。所以这是前面的因支感得后面的果支,只是如此而已,但是呢我们却不了解。
【“由不了知生死道理,于彼愚蒙妄执有我,求我安乐,故造三门善不善业仍复流转。”】
由于对这个道理我们不了解,这个真正的生死道理,只是这样的流转,但是我们不了解。不但不了解这个流转的因果,而且不了解这个里面并没有实在造业的受果的我;这两个都愚,那么如果在这种情况下求,当然,有了这个我,我们要求我要安乐,因为要求安乐,所以你就造作那种种业,造的时候呢由于身口意三门,由于造了这个业就流转生死。到了这里,我们停下来说,你说那里没有我?但是你那个痛苦的感受不是有的么?是啊!快乐不是感受是有的吗?是啊!千真万确一点都没有错。你们怎么讲?我现在倒问问你们看看,这个怎么讲?对啊,你感受的痛苦,当然你要除掉它,你要感受快乐,当然你要追求它,这个怎么讲?这个地方考考你们,考考你们,这个地方值得我们好好的思考一下。实际上呢?我倒不是考你们,给你一个最佳的机会,你们必定要从这个地方呢认真的深入,这一次的考试真的考,我现在告诉你们,今天下午我不去安脚,就是个考试,先说明,所以等一下下了课以后,你要在这个问题上好好想一想,大家都要来,就算旁听的同学们等等,但坐在外面的不算,至少从这个地方,我也了解大家的情况,没有一个人,全部大家到齐,那么在这个地方,我们继续说下去。说
【“故从三惑起二支业及从彼业出生七苦,复从七苦而起烦恼,又从烦恼如前而转,”】
好了,由于这我们不了解,所以一迷惑,迷惑就造业,造了业又从这个业出生这个果报,果报那就是苦的,然后呢,造那个苦的果报现起的时候,你又不了解,还是不了解,你又起烦恼,然后呢?惑、业、苦没头没尾的一直在那儿转。
【“龙猛菩萨云:‘从三出生二,从二而生七,从七复生三,数转三有轮。’”】
就是这样,这龙猛菩萨这样说的。实际上很多经论上面讲的都是这样:从三出生二,从二出生七,从七复生三,数转三有轮,就那么一个偈子,结果我们啊讲了三个钟头,还没有讲完它。所以平常我们说自己要看论,的的确论是最好的说明的内容,但是没有完整的教授,实实在在的你真是像看天书一样,那么下面这几句话,
【“若正思惟由如是理,漂流生死,即是最胜厌离方便。”】
来了,由于上面这个道理,如果你嘹解了,如理思惟地想想的话,我的天呀!原来我们生死轮回当中就这么莫明其妙、就这么糊里糊涂,真是一无意思,实在是我们冤枉啦!所以说小人枉自为小人,白吃苦,那自己就产生厌离心,所以这个是策发我们厌离心最好的方法,这也是千真万确。那么我的感受呢也是如此,我出了家二十年,刚开始的时候总觉得,这个四谛十二因缘这个是小乘的不去管它,我是念佛要紧,到后来由于善知识的引导,为了要了解怎么念佛念得好,所以就迁涉到教理,然后开始学教,学了教以后发现这个东西蛮重要的,然后去找,看那个四谛十二因缘,看来看去就是看不懂,你说不懂嘛又懂得头头是道,苦集灭道,然后苦当中嘛无常苦空,集谛当中,四个行相─生集起因缘,然后道行如出,十六个行相背得滚瓜烂熟,然后翻字典,查了个半天,但是跟我们有什么关系?说实在的一直不懂,到现在,这个里边,它每一个地方的观念是非常清楚,等到你真正了解了这些的话,由不得你不生厌离。所以这个地方特别告诉我们,假定我们现在厌离心生不起来,这地方告诉我们最佳方便,就在这里。说到现在这里为止,是整个的佛法的基础全部在这里头,如果说没有这个,大乘跟本谈不到,不要现在说,我们是大乘,佛法的基础就在这里,这一点我可以肯定的告诉你们,然后呢下面的经论上面都说明这一点。如果说了解这个道理,只解决自己的问题的话,那就小乘,你把这个心扩大要代一切有情去解决的那就是大乘,因为那问题的中心在这个地方。大小乘的差别,不在对于事情的真像的了解与否,而是说你发的心的广狭问题。
【“从无量劫造集能引善不善业,异熟未出,对治未坏,”】
看一看,我们从无量劫以来都造集了能引善、不善的业,这个现在我们了解了,我们了解了,因为我们从出生到生老死一直在那个受当中,只要你有个感受,你一定这个受就是什么?就是果,就是苦,然后呢当这个感受的境界现起的时候,你一定又起惑、无明,一有惑的话,一定造了业。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八十一卷A面
业有惑的话一定造了业,造了业的话,对不起下面也紧跟著来了,造了业一定会感果的,那么现在这个情况你不晓得造了无量无边的业都没感果,你说你怎么知道我没感果?这非常清楚非常明白,虽然无量劫,以前我们不知道,就是眼前的事情我们知道的很清楚。我们一天当中、一小时当中,不晓得造多少能引之因,是,你看见这种,觉得蛮好啊!看见这种,这个很讨厌!是不是?我们刹那刹那,都把这个能引的因就放在这个地方,如果说一个因要感一个果的话,那我们的生命也是这样,一刹那就是一个生命、一刹那就是生命,实际上我们的一生命一百年,这个一百年当中集多少能引之因,不晓得多多少少,一生尚且如此。所以我们一生当中,真正感得的只有其中的一个对不对?所以剩下来的都没有,还集在那里,现在我们有无量生死了,岂不是说这个无量无边的能引之因的这个异熟还没有感果,它一定要感果的,对不起。但是呢有一个方法,如果你修习对治的话就可把它损坏,它不感果,这是唯一的方法。所以异熟未出这是无可奈何的,事实就是如此,这唯一的办法要去对治,我们现在看看我们对治了没有?说对治未坏,因为我们未修对治。
那么请问怎么是对治法呢?前面讲过了,我们在讲业的时候晓得了,指这个,然后呢所以讲完了以后马上讲忏悔,这个忏悔就是它的对治,所以修行第一步就是这个东西。修对治的时候是什么状态?修对治的时候晓得这个东西的过患,起过患欲解,本来你看这个欢喜的不得了,钱越多越好,这个东西也越好吃愈好,现在感觉这个是无边的过患,你只要能够塞饱肚子,那我这个修行就可以了,多下来的东西实在是累赘,这样,这个是对治。在你没生起对治之前,为什么没有生起对治?这个我们现在暂时不谈,在你没有生起对治之前是什么状态?以爱取而滋润,你看见就欢喜了,滋润它,由此增上,则当漂流生死,这个生死包括善趣、恶趣,不管你怎么都在漂流。
所以现在对我们来说最重要的应该怎么办呢?要了解正法,你了解正法还要如理听闻。所以你现在还没讲翻到下一页,我再继续这一段话要说完,所以你必定要如理的了解的这个法,然后呢如理去思惟、如理去行持,经过忏悔去损坏,损是一种、坏是一种,到现在为止我们这个忏悔是损没有坏,到后面到最后的话彻底的坏,能够损的话它暂时就不会感果的,我们损之又损、损之又损,于是因为你不会感恶果你生生增上,或者你到了极乐世界,那没关系,总是你不让那恶的因缘增长,一直让那善的因缘,这个善的因缘尤其是干什么?正对治恶的,就是这样。所以到最后的话呢,你了解了空性把那个种子彻底破坏,好了!那么那个时候我们还是有一个爱,这个爱叫什么?善法欲,同样的欲,欲是同样的欲,可是善法欲跟世间的欲,是行相一样的,方向完全相反。一个呢欲是欲,越多越好!现在了解原来这个东西这么多过患,你厌离、排斥它,方向就完全相反,所以我们给它一个特别名字叫善法欲。因为你有了爱取,然后你造种种业,现在呢因为有善法欲晓得这个东西厌恶,于是变成了勤精进,这个是两个根本差别,你能够以善法欲去勤精进的话,现在呢是损坏,就是对治,它这个恶业生死之业不感果了。就这样,这个概念就在这里。反过来你如果不了解,不管你在家也好,出家也好;受五戒也好,菩萨戒也好,乃至于什么,说多少道理,都在这里─概念,还要漂流!现在翻过来看。
【“诸阿罗汉昔异生时,虽造无数能引之业,然无烦恼解脱生死,”】
看!阿罗汉证了果了,他异生就无量劫以来,他能引之业也一样的无量无边,但是他已经对治,不但损而且坏,由于这个损而坏,他就烦恼解脱了,没有了,所以解脱了生死。所以前面这句话告诉我们,我们从无量劫以来造了无量的业,“异熟未生,对治未坏”,这两句话我为什么要说?异熟未生这是无可奈何的,法尔如是,我们真正应该认识的就要认识对治,现在大家了解了吗?所以对我们这个忏悔应该感到高兴,尽管现在还不懂得,心里面至少说,我好高兴!虽然我不懂道理,我已经有机会参加了,慢慢的就把这个真实的内容要加进去,不要说我已经很多了,现在又要中间加这个东西,那个时候你的心里面就排斥那个法,那个很危险!我们平常所以谤法、谤法,不一定就行之于身口?就是你心里一念起来的时候,你就那个时候!千万注意!不要说我在那里睡觉多好,跑过去磕几个头,在那边磕的腰酸背痛,这个念头万万起不得!你尽管现在不懂,你说现在我既然有机会进去,虽然我不懂我跑进去,这个就来,然后呢因为你不懂,所以赶快努力把它弄懂,弄懂了然后你加进去“对治”,行了!虽然我们这一生没有机会,不一定有机会证得阿罗汉果,但是要求往生那是保证的,这一点我们必定要了解。所以很多人大家说我要念佛、念佛,那个道理都不懂,你怎么个念?我的天啊!这地方注意哦!那么还有一点,我刚才告诉你们考试,考试这个是大关键,我所以要考的话就是你们考完了,今天晚上还要温习,不过这个课主要在明天讲,我会告诉你们这个重要的关键在什么地方,然后呢务必使得这个地方弄清楚,至少在座的大部分同修的确非常精进我非常欢喜,这一点我绝对尽我的力量帮助你们。继续下去。
【“若于是理获决定解,则于烦恼执为怨敌,于灭烦恼能发精进。”】
好了,你对上面这个道理了解了,还要什么?获决定解,这个我们现在已经认识了,不是说懂得了,算了,然后呢关起书本来又忘记掉了,或者懂得是懂了,但还含含糊糊;不,懂得彻彻底底,够不够?不够,彻底了以后然后呢反覆思惟,然后呢你心里生起现行,碰到任何情况之下,就是这个!碰到任何情况,就是这个!所以这个见解是坚定不移,你有了这个认识以后,那时候才可以、才会对烦恼执为怨敌,在任何时候,平常我以为这个好就欢喜它的,是贪爱的、爱取,那个时候一无是处!一无是处!你就把它看成怨敌了。因为你把那个能够怨敌了,所以你要对治它,那么然后呢对于灭烦恼,这个善巧方便,你能发精进,因为你找到了个怨家了,这个怨家要伤害你,你要想办法跟那个怨家斗,于是你要学种种的方法去跟它斗,这个精进就是斗烦恼,那个时候才引发得起你的精进来,所以这个地方告诉我们,前面这个道理,这么个重要法。现在不管是四谛十二因缘,你两种当中你能够融会贯通的话,不管你怎么讲,讲四谛,四谛清清楚楚,讲十二因缘,十二因缘清清楚楚。譬如说,我们前面讲这个四谛当中的时候曾经谈起集谛,苦谛比较容易懂,苦空无常,实际上那个苦空无常还不一定那么容易,还不一定,不过至少粗相我们比较容易。那个集谛当中,集谛当中因集缘生四谛这个的确不大懂,你们不妨试试看,等一下翻那个字典,我们这里佛教大字典,然呢这个法相大字典,你去翻。你怎么翻?如果不懂这十二因缘的内涵的话,你不了解,或者俱舍上面有明白的说明,道理可能很清楚,如果说他对这个概念清楚的,一说道理懂了,否则这个道理不清楚的话,道理说的再多你还是不了解说些什么,这个地方我顺便说一下。这个开合之间、粗细之间已经交待清楚。那么现在这个地方我们再停一下。
他为什么会能够对烦恼执为怨敌的?为什么会对这个道理能够产生决定见解的?有一个理由,而且也是唯一的理由,可以说,苦!就是这样,找快乐!也许我这一生有很多人我并没感觉一心要想修行,那是宿生已经有修行了,初机修行的第一步他一定是,因为初机的凡夫无非是找快乐,看那个苦,他要去掉痛苦找快乐,那个时候为了找快乐,为了去掉痛苦,那时候努力策励他去找,不幸的是极大部分他要找快乐找错了,那世间没有一个人例外他都是找快乐,结果找了半天下了地狱!好可惜!我们幸运的找对了,因为要这个然后那个,找到这地方,一步一步推进,最后呢找到了,原来根本在烦恼。然后呢灭这个烦恼有一定的方法,那个时候你才会策励精进,策励精进的力量还是什么?怕苦嘛!一句话,所以记得!苦集灭道、苦集灭道,它一定是这个行相,你要把握得住。所以我们晓得这个对治苦,这是激发我们发心、起行,乃至于最后继续修行到最后证果的整个力量,就在这里,就在这里。所以你看我们这个禅宗的大德也好、念佛的祖师也好,净土圣贤录上面我看见,也不晓得是那一个和尚,他一天到晚念佛,然后呢人家骂他,快要死了我那有功夫?下面一句话是我加上去的,他根本不觉得,快死了,下面阿弥陀佛拼命念都来不及,哪有一点闲功夫?然后呢禅宗的大德就是生死心切,我们现在打那个板也是生死事大,处处地方在那里,真是可惜!可惜的是什么呢?把那个生死事大写在板上面,那是板的事情,跟我没关系!
我想起这个,我自己有一段笑话也可以说,我的笑话让你们来笑,,也是我自己很痛切,但是呢我要感激的。我说我二十几年以前是蛮用功,开始念佛、拼命念,后来因为到了兰若,那么然后呢又看了一点经教,看了很警惕,然后呢自己也做不到,我在那个书上面的圈、点,法师就说,不能乱!所以我晓得经上面我绝对不动,但是自己像现在这种书本上面我就划什么警惕自己,发现那个写在书本里还不够味,我就把那个条子写好了贴在墙上面,贴的个满墙都是,常常去看。有一天仁法师跑著来告诉我,看了一下,我心里觉得他会赞叹我几句,他怎么讲?贴在墙上没有用,你要放到心里去。后来我说法师,记不住贴在墙上帮忙它,他淡笑一下。过了多少年以后我感觉到一点都没错,一直到现在为止,我还受用这句话,我发现努力了多少年以后,大部分时候都是这样,书本上划了半天,原来生死事大,书本的事情,跟我不相干!然后打板的时候那个板上写个生死事大,那个板的事情也跟我不相干!我们都是这个毛病,然后我们去弘法了,讲给别人讲了一大堆,然后自己呢?有很多人的确大菩萨
,那了不起。以我来说,我往往是说了半天,说给他们听的,那是他们的生死我不相干,我可以说这是我自己的犯了一个大毛病,让你们来笑我,这是我忏悔自己的心情也可以说。所以说苦、生死,你一定要了解,然后这个动力会推动你,然后我们看密教,说这个密教很高明,是很高明,看看密勒日巴尊者,他到了后面有这样的成就了,哪怕是他穷的这个样,要叫他弄点吃,我什么时候死都不知道;然后呢送点衣服给他做,我什么时候死都不知道,我哪有时间忙这种事情?说来说去什么?苦逼推动的力量,这是我们要了解的,所以根本在这里。继续
【“此中朴穷瓦大善知识,专于十二缘起有支,净修其心,”】
这位大善知识专门在这有支上面修。
【“思惟缘起流转还灭,著道次第。”】
因为用了这个功,所以了解了,然后著那个道的次第,关于这几句话那么文字很容易,你们如果懂得了这个有支,你们去用功的话立刻相应,否则的话呢这两句话也没多大意思。
【“此复是说,思惟恶趣十二有支流转还灭为下士类。次进思惟二善趣中十二有支流转还灭为中士类。”】
所以,因为你晓得原来前面的因感后面的果是这样的,如果你想到怕恶趣的话,那么这是单是下士类,说这样要做坏事─堕落,所以你要作好事,那么这是下士。结果发现尽管做了善事还是流转,不行,那么要跳出,就是中士。下面:
【“如是比度自心,推想曾经为母有情,亦皆由其十二支门漂流生死发生慈悲,为利彼故,愿当成佛,学习佛道为大士类。”】
后面一句话,由于自己感受到了这个苦逼,然后推己及人,说我要报恩,那个时候就把这一个道理要帮别人忙,你自己要跳出来要帮别人,要跳出来还要这个,所以说没有这个,谈大乘那是不晓得怎么谈起!现在把这个十二因缘的流转的这个道理,简单的说明了一下。实际上呢这个还灭的因,还灭的最主要的也已经点了一点,已点了一点,就是讲到对治的时候,我们以爱取去滋润的话那么就生死,如果说你反过来了解的如理的正法,如理对治的话,那么把那个烦恼消失了,所以阿罗汉虽然有无量无边的业,能够解脱。同时这个地方我们立刻可以了解一下、回想一下,为什么前面说三世两重因果当中告诉说,这个受跟爱之间是两重因果的,还记得不记这句话?这每一个地方都有它特别的原因,“受”这个东西是前面那一重因果因,感到现在必然的果,这个是无可奈何的事情!现在从那个受怎么样引发下面却是你现在的事情,你不了解了无明相应之触是生爱,然后明相应的这个触是什么?善法欲,就这样的两条路叉开了,这一条路流转,这一条路还灭,这个大题目、重点现在这里指出来。关于抉择这个怎么来修道在后面,我们现在继续看文。
【“第四此等摄义者。如前所说,由业惑集增上力故,生起苦蕴生死道理及特由其十二有支转三有轮,于斯道理善了知已,正修习者,能坏一切衰损根本极重愚闇,”】
像前面告诉我们的道理,由于业惑集增上力故,那么这样的关系,平常我们说惑业,它就是业惑,这个你们懂不懂什么道理?是不是颠倒了?不是颠倒,所以它这个地方、每一个地方,有的时候可能颠倒,就是说你前面造的这个业,这个业的感不感果还要靠什么?还要靠你的惑的滋润,惑的滋润的这个力量叫做集,由这个的力量,所以这个四谛当中因集缘生这个次第的必然性就在这个里面,就是十二因缘当中的怎么从能引因到所生支的关键所在,这句话里头,前面已经解释的很多了,所以这里不再提它。于是就在结生,生起苦蕴生死道理,及特由其十二有支转三有轮,如果你对这个道理能够如实的了知,不但了知而且如理的正确的修习,那个时候有一个特别好处?坏一切愚痴,而这个愚痴是衰损的根本,所有世间的一切的坏事情都是从愚痴上来的,你了解这个缘起的话,那么这个愚痴就解决了。平常我们讲说五停心观的时候,对治贪心不净观,对治嗔心是慈悲观,然后呢对治痴心是缘起观,观些什么?什么?大家说缘起嘛!这个才真正缘起,现在你了解了内涵一对比就了解了。实际上可能到现在为止有的人了解,有的人还含含糊糊,考试完了以后我想大家就会了解的比较清楚,那个时候了解了以后有什么好处呢?
【“除遣妄执内外诸行从无因生,及邪因生一切邪见,”】
你正确的了解了事情从因到果的必然性,而并不是天生来的,所以叫做空缘起、缘起空,那个时候不管是执著内在、执著外在,内在是我们的身心,外在的山河大地,说一切一切无因生,你就不会。平常我们世间的这种想法就是无因生,当年称为顺世外道,现在我们通常大部分的见解都是这个,所以,这个世间就是这样嘛生,就生起来了,那倒好像是这个都是物质的流转,跟这个没关系,就这样,这个就是无因,这个是错误的,及邪因生一切邪见,其实无因本身也是个邪因,也是个邪见,它所以说邪因的话,就是它是讲有因的,但是他讲这个因他弄错了,是这样,这种都是邪见,一切的衰损、一切的罪恶都从这个上头来的,你现在了解了都排除它。所以这
【“增盛佛语宝藏珍财,如实了知生死体相,”】
那个时候
【“便能发起猛利厌离,”】
那个时候就能够发起猛利厌离。
【“于解脱道策发其意,是能醒觉诸先修者,能得圣位微妙习气最胜方便。”】
既然你对生死体相认识了、发起了厌离而且猛利的厌离的话,当然你一心一意要求厌离的方法,得到了方法于是你拼命去努力,这样的做法那是所有那些大祖师们,那些祖师们都是已经什么?觉醒,不再迷痴了,就是或者大徿大悟有成就者,以及得到圣位的这种微妙习气,平常我们现在习气染污的,既不微又不妙,是粗劣,可怕极了,它这个才是好的,这样的好处的,最殊胜的方便、善巧就是讲上面这个。那么下面就讲经上面的证明:
【“如是亦如妙臂请问经云:‘于愚痴者,以缘起道。’”】
说我们五停心观就从这个上头来了,
【“稻秆经说:‘善见缘起,则能遮除缘前后际,及缘现在一切恶见。’”】
如果你对缘起的道理能够善巧、正确的、如实的了解了以后,那么对于从前到现在,从现在到后在,种种过程当中错误的这种概念、恶见,一切都排除、遮住、遮止掉了。
【“龙猛菩萨云:”】
佛经上这么说,菩萨论上面也这么说:
【“‘此缘起甚深,是佛语藏宝。’”】
这个缘起的道理,甚深、最甚深!的的确确,佛整个讲的就是缘起,我们现在了解了,那个只是一个概念,而我们现在这个概念实际上呢,就是进入这个甚深缘起的下脚第一步,非常重要!你有了这个认识走进去的话,你可以走到究竟无余圆满地步。
【“‘毗奈耶教中说第一双,(即舍利弗与目犍连)所有现行,谓时时中游观五趣,游观之后还赡部洲,为诸四众宣说彼等所有众苦。”】
这个第一双就是佛弟子,他们一对那真是了不起。为什么赞叹他们第一双?就是帮助我们释迦世尊弘扬教法最好的一对,称他第一双。他们的现行,他们忙些什么?看看,这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于时时中游观五趣,他们也去游喔!他游了以后还来为四众宣说彼等所有众苦,小乘尚且如此,所以菩萨,这常游毕竟空,说菩萨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他也游戏!他这个游戏唯恐你不去游戏,我们这个游戏就唯恐我们去,差别何在?这我们要了解,一个是正知见相应步步上升,一个是无明覆盖当中愚痴杂染。
【“诸有共住近住弟子,不乐梵行,即便引彼付第一双,请为教诲,”】
那么如果说跟佛的那些共住、近住弟子,这个共住的话也就是出家的,共同的,近住也就是净人们,现在我们譬如说在僧团当中有很多或者受五戒的、或者受八关斋戒的,本来近住是指八关斋戒的这个特别的,那么现在包括范围广一点,反过来说就是在这个僧团当中的在家、出家的弟子,他所以到僧团来当然学佛,但是进来了以后就不乐梵行,来是来了,心里面就放不下,你怎么办呢?付第一双,请为教诲。
【“二人受已教诲彼等,得教授已,爱乐梵行便能证得殊胜上德。”】
就这样,那么把那些不乐梵行的人交给他们两个,他们两个就给他去教诲了以后,他就能够爱乐,然后呢?成就了。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八十一卷B面
交给他们两个,他们两个就给他去教诲了以后,他就能够爱乐,然后呢?成就了。前面有过这个故事,难陀这个故事,难陀的、阿难的那两个侄儿的故事不是。他出了家以后不乐梵行。交给他们两个,他们两个带去以来,马上解决,就这样。
【“大师见此问阿难陀启白其事,”】
然后呢?大师就是佛啦!看见他们两个做得好,那么就问阿难,阿难尊者就把这个事情告诉说,本来他们两个、他们那些人不好好的,结果呢?让那个舍利弗跟目犍连尊者给他一教化,就成就了,佛就说好是好,但是
【“佛曰一切时处,不能遍有如第一双,”】
这个当然你不可能,他们两个只有两个人,你不可能任何地方去教他们,现在我另外告诉你一个方法。怎么办?
【“应于门房画生死轮,分为五分,周围当画十二缘起流转还灭,其次乃兴画生死轮。”】
那是这样,在你们的房门上面,换句话说,你在起居的随时看看,那生死轮回这样的,分为五分,就是昨天那个图,记得不记得?从最里边,一层二层三层四层五层,就这个,画在那里。那么周围呢?最外面呢?画一个十二缘起流转,其次行生死轮,画这个生死六道当中,中阴,中间,外面被这个阎罗王包住,这样的五个层次。那么另外呢?
【“又为仙道大王寄佛像时,于下绘写十二缘起流转还灭而为寄之。大王受已,至天晓时,结跏趺坐,端正其身,住对面念,善观缘起二种道理而证圣果。”】
就是昨天讲的那个故事。就把它寄给他,一看,然后呢他看了以后,就了脱生死了。但愿我们现在也看了它一下能够解决这个问题。不过我们现在不要单单为自己,这个地方要为一切众生解决,这是我们共中士。第二,前面就是先把这个十二缘起的这个第一个一点说明,不是,这一个是共整个的共中士道。共中士道它分几部分,我们就看看这个什么,看那个科判在什么地方?在一百,,这个共中士道,我看啊!思惟苦谛,希求解脱方便。在一百五十三页,中士道修心分四个正修意乐,那么正修意乐当中分成功有这个四谛、十二因缘的修法,那么,现在这两个都说完了。所以我们了解了,那中士道的意乐,讲些什么内容,怎么修法,质本身已经明白的了解了。那么量呢?所以现在这个第二彼生起之量。
【“第二生此意乐之量者。如是由于苦集二谛及其十二缘起支门,详细了知生死体相,欲舍生死,欲彼寂灭及欲证得。虽才生此,亦是出离意乐,”】
第一个,像前面我们关于这个正修,中士道的意乐分两个,分两类来说,第一个是苦集灭道的四谛,苦集、十二缘起,了解了生死的体相以后,那个时候心里觉得真是一无意思,原来我们认以为快乐的事情是一无是处。不要说是苦,然后呢找到那个苦原来有这个原因,那既然有这个原因可以消失掉了,谁愿意苦呢?于是就要想得到那个去掉痛苦的寂灭等等。所以才生此,亦是出离意乐,你只要生起一点来,这个也是出离意乐。这个话到现在为止,对我们就变得很重要了。为什么?因为我们现在了解了,你任何一个识,因位识,你只要有这个因位识,它将来只要有因缘再去滋润它的话,它就能感果的。感果的第一个就是这个,不过以无始以来是无明行识,现在呢由于正法的了解了以后,跟明相应的行,所生下来的这个识,就是这个。所以哪怕才生起,这个意乐,这个就是识心,就对了,我们就要这个。但是够不够?不够!
【“然唯尔许犹非止足,”】
不够的。因为这是因位,我们现在要感得的果,因位当中不能解决问题,要感果了以后,才得到这个圆满的。
【“如六十正理论释云:‘处于无常炽然大火三地之中,如入火宅决欲超出。’”】
而那个心要怎么样才对呢?就像我们处在这个大火,什么大火?无常大火!这个大火烧得非常猛烈,所以炽然的大火。在这种情况之下,任何人拚命一定要超出,我们要生的量要这样,那么就对了,一定要对了。所以我们每天晚上一定念,一定念什么?念什么?普贤警众四句,普贤,如救头燃,就像这样,要赶快努力!
【“又云:‘如囚欲脱狱’等,如前所引”。】
这个前面都已经说过了,
【“谓如误入炽然火宅及堕牢狱,不乐彼处,能生几许欲脱之心,即当发生如彼心量,次后更须令渐增长。”】
你心里面有多少生起来的话,就对了。你就应该像这样的这个量,继续不断的增长、增长。这个现在我们修行、修行,没有别的、就是这个,没有别的,更没有别的了,不管是禅、净、律、密的根本在此。
【“又此意乐如霞惹瓦说,若仅口面漂浮少许,如酸酒上所掷粉面,则于集谛生死之因,见不可欲亦仅尔许。”】
有一个祖师说得很有趣。虽然很有趣,这个里边还很痛切,就像一些祖师说的话,我这个笑,笑中有痛。虽然这个很有趣好像蛮好玩的,但是心里面就很痛,痛切的感觉。上面所说的那些道理只是口面上面,是嘴巴上面讲讲的。漂浮在酸酒上面,那个酒还发了酸,那是一无是处,然后呢?还漂一点面粉,通常我们看见那个很多东西上面浮一点点,就这么一点点,那意思,一点用场都没有。如果你讲的这个道理这样的话,则于集谛生死之因,见不可欲亦仅尔许。因为你对这个道理并不了解,既然你不感到苦,当然你也不会求出离,不会求出离你也不会找出离的因跟道,就算你懂得了,也没有用。嘴巴上面讲讲,心里面就生不起来。一定要你正确的思惟观察,然后对那个痛苦产生深切的厌离,然后呢找到这个痛苦的因,那个时候你觉得这个是一无可取,见不可欲,是这样来的。所以常常有人问我,我当年自己也是这样说,这个贪心明明晓得这个贪不好,经上说得明明白白,好像懂了,为什么去不掉?就是这样,明明没找到因,你没找到因。所以没找到因,你还觉得这个东西可欲,好得很!你找到了因,认识了清楚,那时候你就感觉到一无是处!一无是处!那个时候你就排斥它,那个厌离心就生起来。
【“若如是者,则于灭除苦集之灭,求解脱心亦复同尔,”】
既然你对苦业不怕苦,不怕,然后呢?造集苦的因,当然你也不了解,这是集苦的,那觉得快乐得很!既然是快乐的话,当然这个灭除了苦的这个灭,你把它苦当作快乐,现在要灭除它,当然不愿意,是不是?灭除苦集之灭,你也不想。既然不想的话,得到这个苦灭的求解脱这个的心也是这样。
【“故欲正修解脱道心,亦唯虚言。”】
所以说,修道都是空话。我们因为了解了这一个苦,找到了苦的因,晓得了要从这个地方断起。断了以后,得到这个灭谛,真是乐,然后要去修道。要修道,然后要出家也好,然后要持戒、学定、修慧。然后要念佛,要参禅。然后要学教、要学密。然后自己不忍,再进一步才去弘法。这个次第是这样必然的,所以下面说:
【“见他有情漂流生死,所受众苦不忍之悲,亦无从起,”】
因为你自己看见这个生死的行相那么痛苦,所以要跳出来,推己及人,看见不忍他们苦,因为你不忍,所以那个悲。既然你现在前面这个没有,你说悲,哪里生起?所以现在有很多人总觉得看见别人苦,他觉得很不忍,他自己苦懂不懂?自己苦一点都不懂。既然自己苦一点都不懂得的话,怎么说对人家的苦不忍呢?这个是问题!这个是问题!这个是我们要检点的。但是这个并不是说,我们没有世间这种事的,看见世间这个人生了病很痛苦,对!我们倒是好的。这个是好心。单单这个够不够?不够。修学佛法不是这样的,它有它特别的内涵在,这个现在我们已经了解了。所以真正的大乘不是说,看见他生了病,然后呢就是这样的要去救他,不在这个上头,你要找它这个根本在什么地方。于是了解前面这个道理,然后呢从根拔起,那个时候才谈得到弘法。有了悲心,所以圆满悲心,那个时候叫上求佛道,因为你要想圆满悲心,一定要知道方法,那个时候要学大智,这样,这个才是大菩提心。既然现在这个悲心也没有生起的话,
【“亦不能生有大势力策发心意无上真菩提心,”】
这个很明白。这个悲心是根本,你现在的根本都没有的话,你说策发无上大菩提心,
【“故云大乘,亦唯随言知名而已。”】
跟著这个名字讲讲而已,说这个大乘好,每一个人都担著这个我。我总归最好的,大乘最好的,我当然也是个大乘,大乘的内容是什么?那就不去管它了,这样,这个那就差就差在这里,所以我们了解了这一点,要好好地努力。但是我们不要管别人,这个前面道理一再说,管我们自己的。反过来说,我们因为是要学大乘,自己一方面努力,看见别人我要救他,偏偏我现在也没有能力救他,他只嘴巴上面讲讲,我还高兴!因为什么?我要救他,现在没有这个能力,他现在嘴巴上面讲一讲,至少讲了嘴巴上面,弄了影子进去他的影子种下去的话,将来我成就了,凭他现在的因位识救他。所以别人嘴巴上讲讲,我都非常随喜、非常欢喜,可是我自己绝不让他摆在嘴巴上面讲。了解不了解?为什么我特别要讲这句话呢?现在我们很多烦恼都是从这个上头来的,懂得这个道理,不看自己就看别人,你这家伙讲了个半天说空话,你是大乘行者,如果是个大乘行者的话,在我现在的了解当中,他只要肯嘴巴上面讲讲,我欢喜的不得了。就是这个道理。清楚不清楚这个话?所以处处地方,实际上帮助我们,不管你是大乘、小乘,我们每一个地方,要把握住他的根本在什么地方,然后在这个上面增长、净化自己。
【“故当取此中士法类,以为教授之中心而善修习。”】
现在我们懂了,所以它前面为什么要下士道、中士道这个次第的必然性,如果说你没有这个说大乘的话,那的的确确是空中楼阁,所以说高不可攀,其因在此,这是发生的量。
【“第三除遣此中邪分别者。”】
有很多人弄错了。那么这个错误在这个地方要辨别一下,要不然你忙了半天,那真是盲修瞎炼,可惜。
【“若作是云,”】
有的人这样的讲法。
【“若于生死修习厌患,令心出离,则如声闻堕寂灭边,于生死中不乐安住,故修厌患,于小乘中可名为妙,然诸菩萨不应修此。”】
有的人这么说,他说:你到现在为止,前面讲的都是讲厌离心、讲出离心,是!经过前面这个修习了以后,产生厌患,生起那个出离心,这一个情况对于声闻二乘的人,对的!堕寂灭边。因为他有了厌离心,是不乐安住在这个生死当中,所以对于这个小乘人来说,这是好极了,但是菩萨不可以,不应该修此,有的人说这样的说法。菩萨要救人,你厌离了话,谁来救?现在很普遍有这种误解。大师在这个地方特别加以说明,看!大师不是凭空讲,他都引经引论,换句话说,这是诸佛菩萨如理的无垢的说法,都是这个样的。这个经上怎么讲?
【“不可思议秘密经云:‘诸菩萨者,为欲成熟摄受有情,于生死中见大胜利,非于涅槃见如是利。’”】
说这个菩萨为了推己及人,要帮助一切有情使他成熟,所以去摄受他,为了要帮忙他,他必定要在生死轮回当中,才能够做得到。他在这一点上面见到,这样的在生死当中救人有绝大的殊胜的利益在,不是在涅槃当中。如果说,你证得了涅槃以后,你就没有办法救人了,没有这个利益。
【“又云:‘若诸菩萨,于生死行境生怖畏者,堕非行境。’”】
那么进一步又说,真正的菩萨行者对这个生死的行境,你恐怖,说这个生死当中很恐怖,那个你错了。这句话,单单从这句话断章取义来看的话,好像菩萨对这个生死不应厌离,但是前后文义连贯的话,你了解这句话的意思。
【“又云:‘薄伽梵,声闻怖畏生死行境,菩萨返应周偏摄受无量生死。’”】
这个同样的经上面说,这个啊薄伽梵,那个是有人跟佛来论这个事情的时候说,声闻怖畏生死的,!一心跳出来,而菩萨返应周遍摄受无量生死。他在任何一切处周而遍,没有一点遗漏的摄受生死!他要在生死当中。不过,看这两个字,!他是摄受生死喔!摄受生死,在生死当中,并不是说生死可爱喔!所以一字之差,就差了十万八千里!他还是看见他的不可爱,但是偏偏要摄受,为什么?因为他生死当中,有大的殊胜的利益,干什么?帮忙人家解决。所以如果这一点看不见的话,他弄错了,于是觉得菩萨不应该厌离。所以下面说,这种情况
【“此是倒执经义成大错谬。”】
错了。
【“经说不应厌离生死,此义非显由于惑业增上力故,漂流三有生老病死,是等诸苦不应厌离。”】
不是这个意思,经上面说的不厌生死,不是说由于我们的惑业力,就是我们在烦恼当中自己没有办法主宰,所以在漂流在生死当中受苦,对这个苦不应该厌离。不是这个意思,那么应该什么呢?
【“是显菩萨为利众生,乃至生死最后边际,擐披誓甲学菩萨行,虽总众生一切大苦,一一刹那降自身心,然不由此厌离怖畏,于广大行勤发精进,于生死中不应厌离。”】
那个是菩萨的真正行境。菩萨对于这个惑业这个东西,深深感觉得可怕。然后呢?自己感觉得可怕,推己及人,然后自己有力量能够断除,但是不彻底断除,还要在生死轮回当中,把他自己了解的告诉别人、帮助别人。所以他的目的是为利益有情,他这个心,乃至生死最后边际,最后生的菩萨一直是什么?擐披誓甲,这个就是他誓愿。这个精进当中第一个就擐甲精进。他为什么能够精进?就是要发心度尽无量无边的众生,学菩萨行。他这种心情什么?众生是一切大苦,把所有众生的一切大苦通通摆在他身上。那么,一一刹那降到自己身上,他都不怕。这个发大精进,在这种状态当中、生死当中,不应厌离,是这个道理。所以
【“如是月称论师亦云:‘众生众苦无余尽至,尽生死边,刹那刹那种种异相损害身心,然不因此而起恐怖。”】
这个菩萨发的心,真了不起啊!众生所有的一切的苦,没有一点点余剩的,通通来,然时间上,尽生死边,就是从现在开始一直到生死最后边际,没有一刻停止的,都损恼自己的身心而不恐怖,我要发这个大精进!现在我们虽然做不到,但是我们因地当中一定要起这个心,不要作一点小事情,哎呀!哎呀!这个千万不可以。所以当我们想到这一点的话,现在生一点小病我常常很高兴,小病好啊!真好。我这个小病可以忍受,那个大病才能忍受;小苦,小苦忍受,大苦可以忍受,任何一点小小的事情,你如果说缩在那个地方的话,你就没有用。小的地方挺起来,那你的心情慢慢的一步一步增强,你就力量增大。其实我们做任何事情都是这样,所以念书一定也是小学、中学、大学,这个概念非常重要、非常重要。
【“众生众苦一时顿至,尽生死际发大勇进,刹那刹那悉能生起,一切众生一切种智无量无边珍宝资粮,知此因已,应当更受百千诸有。’为证此故,引彼诸经。”】
说他要代一切众生受一切苦,然后呢发大勇猛,干什么?要救一切众生,使得一切众生都得到一切种智,这个是无量无边的珍宝,他集那个资粮。而要想集那个资粮,还一定要在这个地方去做,所以看见这个有非常了不起的殊胜的利益在。因为这样,他再苦,愿意去做。为了这样所以说明菩萨不厌,不厌的道理是在这个上头。真正的关于不厌我们一定要到共上士,不是不共上士,就是不共的。上士道发精进的时候,那时候你才晓得真的发精进是快乐的,不是痛苦的。现在我们不懂得这个道理之前,叫你做一点点,苦不堪言!这个的确发不起来,所以说真正最重要的什么呢?正知见!得到了正知见,叫你不发,都不可能。
【“又于三有见为胜利之理者,即彼经说菩萨精勤义利有情,如于此事所发精进,如是其心而获安乐。”】
下面继续的又说,他怎么会对这个三有见到殊胜利益呢?因为菩萨看见真正努力去利益有情有很特别的好处,所以对这个事情发精进。而对这样的做法可以得到安乐,这不是痛苦的。
【“故不厌患三有之义,是于生死,义利有情不应厌患,当于此事而发欢喜。”】
所以说不厌三有,大乘的不厌三有是什么?对于在生死当中靠了这个,而能够利益一切有情,对于这件事情不应厌患,对这件事情应该欢喜。到这里我们不妨停一下。菩萨心专门帮别人忙,对这个事情欢喜,那么现在我们学菩萨应该在因地上面就要努力,所以现在有的时候,往往别人叫你做一点什么事情,心里总觉得麻烦讨厌,你这个排拒别人,错了。学大乘行者不是,学大乘行者的确地方从因地当中处处地方广行方便。万一做不到,怎么办?昨天晚上我们刚学过,至少你做不到,意乐要圆满。我怎么这么差?做不到我一定要努力,要帮忙他。这个才是我们刚开始修行第一步,学大乘的行者。帮人忙,是固然如此,侍候佛、供养三宝,你从这地方慢慢的慢慢的薰习起,就行了,这个才是真正重要的。如果我们真能这样做跟法相应的话,这个是佛法无有不兴。为什么现在佛法这么衰退?就是这样,讲都讲大乘,一天到晚把自己顾得牢得不能再牢,稍微帮人家一点忙,对你一点小小的损失就不行。不要说人,佛菩萨应该恭敬的对象吧?,结果跑得去,如果到了庙堂里叫你为常住服务一点事情,觉得这个不行,好像损害修行了。真正的修行不从这个地方修行,你修什么?如果你说,我是个小乘,我赞成。好!小乘行者什么态度?那我们不妨看看他。他的的确确拿了一个钵跑出去讨饭,咸的也好,淡的也好,甜的也好、酸的也好,吃饱了。讨不到,讨了七家,饿肚子也没关系,全部精神摆在这里。所以现在我们看泰国,泰国它有它的好处,但是,是不是这个精神完全具足,这个里边还是值得我们应该注意的喔!所以这个地方,我们一定要把是非辨别得很清楚。所以在这种情况之下,他叫你你一切都不要管,所以,他真正佛在世的“囋叹”头陀,乃至于房子都是多余的,什么都是多余的。你全部的精神就贯注在上面,这个生死,头上著了火,没关系,等一下,我这个事情要忙,你要忙这个,那个就对。那个时候是,你什么都不要管,这个我们要清楚明白的。所以在这个地方,也随时随地体会一下。反过来说,你了解了这个道理,不要说这个才是我们修行。所以,我们不能上去的原因是什么?我们说我业障很重啊!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