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明与辩经文集:因明的公设和基本的命题
因明与辩经文集:因明的公设和基本的命题
因明的公设和基本的命题(含附录)
――以知觉作「论由」来解说
林崇安
(灵山现代佛教杂志,306期,2008)
一、前言
研究任何问题,必有一探讨的对象,称作「论由」(又称诤由、有法)。佛法探讨的「论由」,一般是由最广义的「法」下手(如,俱舍七十五法、百法明门论)。「法」分成有为法和无为法,依次再往下分:有为法分成色法、心法、心所法和不相应行法。色法,是指一切物质现象。心法和心所法,可以合称作「知觉」,用以指一切心理现象。佛法中重要的「论由」还有五蕴、六处、缘起、四圣谛、四念住等等。以下用「知觉」作「论由」来解说因明的公设和基本的命题。
二、论由的分类和命题
「知觉」分成互不交集的「心法」和「心所法」,这种分类称作「体性分类」,此时「心法」和「心所法」必是相违。「心法」以体性分成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识。知觉的定义是唯明唯知。知觉和觉知是同义词。如此先将论由相关的分类、定义、同义词安立后,有以下的基本公设和命题的成立:
【自身为一的公设1】(同一律)
知觉与知觉为一。心法与心法为一。心所法与心所法为一。
知觉是知觉。心法是心法。心所法是心所法。
【部分的公设2a】单称命题:
若知觉(以体性)分成心法和心所法,则:
○知觉是心法和心所法的整体(集合)。
○心法是知觉:相同于「心法是知觉的部分」。
○心所法是知觉:相同于「心所法是知觉的部分」。
论式:心法是知觉(的部分),因为知觉分成心法和心所法故。
○知觉不是心法:意指「知觉不是心法的部分」。
○知觉不是心所法:意指「知觉不是心所法的部分」。
论式:知觉不是心法(的部分),因为知觉分成心法和心所法故。)
○若知觉不是心法,则知觉是「心法」和「不是心法」二者之一。
论式:知觉是「心法」和「不是心法」二者之一,因为知觉不是心法故。
【部分的公设2b】全称命题:
若心法是知觉的部分,则凡是心法都是知觉。
论式:凡是心法都是知觉,因为心法是知觉的部分故。
说明:此处语言上的全称命题「凡是心法」,设定是指「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以及心法的任一个」。
上式一般可省为:
【部分的公设2c】
若心法是知觉,则凡是心法都是知觉。
论式:凡是心法都是知觉,因为心法是知觉故。
【部分的公设2d】
若知觉分成心法和心所法,则凡是心法和心所法二者之一都是知觉。
论式:凡是心法和心所法二者之一都是知觉,因为知觉分成心法和心所法故。
若知觉分成心法和心所法,则凡是心法都是知觉。
论式:凡是心法都是知觉,因为知觉分成心法和心所法故。
【例外的公设3】
○若知觉分成心法和心所法,则:
论式:凡是知觉不一定是心法,因为心所法是知觉而不是心法故。
(举出例外:心所法)
○若知觉分成心法和心所法,则:
论式:凡是知觉不一定是心法,因为知觉是知觉而不是心法故。
说明:此处应用同一律「知觉是知觉」,以及举出例外知觉。
○若知觉分成心法和心所法,则:
论式:凡是知觉不一定是心法或心所法二者之一,因为a知觉是知觉;b知觉不是心法或心所法二者之一故。
问:凡是知觉一定是心法或心所法二者之一吗?
答:不遍(不一定)。
问:请举例外。
答:知觉(论由)。
比较:
论式:凡是知觉一定是心法或不是心法二者之一。
例如:眼识是知觉,是心法。感受是知觉,不是心法。知觉是知觉,不是心法。
【相违的公设4】
若知觉(以体性)分成心法和心所法,则心法和心所法相违。
论式:心法和心所法相违,因为知觉以体性分成心法和心所法故。
若知觉(以体性)分成心法和心所法,则凡是心法都不是心所法。
论式:凡是心法都不是心所法,因为知觉(以体性)分成心法和心所法故。
说明:此处语言上的全称命题「凡是心法」,设定是指「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以及心法的任一个」。
【定义的公设5】
若唯明唯知是知觉的定义,则凡是唯明唯知都是知觉。
论式:凡是唯明唯知都是知觉,因为唯明唯知是知觉的定义故。
【同义词的公设6】
若觉知是知觉的同义词,则凡是觉知都是知觉。
论式:凡是觉知都是知觉,因为觉知是知觉的同义词故。
三、结论
从以上的实际例子,将「论由」以符号A表示之,A分成二个不交集的A1、A2;A1又分成不交集的A11、A12、A13等,则有基本的公设和命题的成立:
【自身为一的公设1】
A与A为一。这是同一律:A是A。
【部分的公设2a】单称命题:
若A(以体性)分成A1和A2,则:
○A是A1和A2的整体(集合)。
○A1是A:相同于「A1是A的部分」。
○A2是A:相同于「A2是A的部分」。
※论式:A1是A(的部分),因为A分成A1和A2故。
○A不是A1:意指「A不是A1的部分」。
○A不是A2:意指「A不是A2的部分」。
※论式:A不是A1(的部分),因为A分成A1和A2故。
※论式:A是「A1」和「不是A1」二者之一,因为A不是A1故。
【部分的公设2b】全称命题:
若A1是A的部分,则凡是A1都是A。
※论式:凡是A1都是A,因为A1是A的部分故。
说明:此处语言上的全称命题「凡是A1」,设定是指「A11、A12、A13等以及A1的任一个」。
上式一般可省为:
【部分的公设2c】
若A1是A,则凡是A1都是A。
※论式:凡是A1都是A,因为A1是A故。
【部分的公设2d】
若A分成A1、A2,则凡是A1、A2二者之一都是A。
※论式:凡是A1、A2二者之一都是A,因为A分成A1、A2故。
若A分成A1、A2,则凡是A1都是A。
※论式:凡是A1都是A,因为A分成A1、A2故。
【例外的公设3】
若A分成A1、A2,则:
※论式:凡是A不一定是A1,因为A2是A而不是A1故。(举出例外A2)
若A分成A1、A2,则:
※论式:凡是A不一定是A1,因为A是A而不是A1故。
说明:应用同一律「A是A」,以及举出例外A。
○若A分成A1、A2,则:
※论式:凡是A不一定是A1、A2二者之一,因为A是A,而不是A1、A2二者之一故。
说明:应用同一律「A是A」,以及举出例外A。
比较:
※论式:凡是A,一定是A1或不是A1二者之一。
例如: A11是A,是A1。A2是A,不是A1。A是A,不是A1。
【相违的公设4】
若A(以体性)分成A1和A2,则凡是A1都不是A2。
※论式:凡是A1都不是A2,因为A分成A1和A2故。
【定义的公设5】
若D是A的定义,则凡是D都是A,凡是A都是D。
※论式:凡是D都是A,因为D是A的定义故。
【同义词的公设6】
若S是A的同义词,则凡是S都是A,凡是A都是S。
※论式:凡是S都是A,因为D是A的同义词故。
将以上的公设和命题作为共识,则可免除许多无意义的争议,并进一步进行因明的推理和辩经。
附录、进一步的分类和命题举例
【细分下的关系】
若A(以体性)分成A1和A2。A1又(以体性)分成A11、A12、A13,A2(以体性)分成A21、A22、A23,则有许多标准论式的成立,例如:
※A21应不是A11,因为不是A1故。
应有遍,因为A11是A1的部分故。
※A21应不是A1,因为是A2故。
应有遍,因为A2与A1相违故。
举例:
心所分为五十一种,谓五遍行、五别境、十一善、六根本烦恼、二十 随烦恼、四不定。
○五遍行者,谓受、想、思、作意、触。
○五别境者,谓欲、胜解、念、定、慧
○十一善者,谓信、惭、愧、无贪、无瞋、无痴、精进、轻安、不放逸、行舍、不害。
甲:轻安,应不是慧,因为不是别境心所故。
乙:不遍。
甲:应有遍,因为慧是别境心所的部分故。
乙:同意。
甲:轻安,应不是别境心所,因为是善心所故。
乙:不遍。
甲:应有遍,因为善心所与别境心所相违故。
乙:同意。
【不同分类下的关系】
(1)A有不同的分类:若A是「以自性」分成二个互不交集的A1、A2。A又「以自性」另外分成二个互不交集的Ap、Aq。如此则有四句的成立,并有相关的命题出现:
※凡是A1不都是Ap,因为A11是A1而不是Ap故。
举例:
○人分男人、女人。人又分古人、今人。
有相关的命题:
※凡是男人不都是古人,因为比尔盖兹是男人而不是古人故。
※凡是今人不都是女人,因为比尔盖兹是今人而不是女人故。
○有人说:凡是男人都是古人。
破式:比尔盖兹,应是古人,因为是男人故。
立式:凡是男人不都是古人,因为比尔盖兹是男人而不是古人故。
(2)A是「以言诠」分类为互有交集的A6、A7。
此时有相关命题出现:凡是A6不是「都不是A7」。
举例:
○谛(以言诠)分成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此时有相关命题出现:
凡是集谛不是「都不是苦谛」。
凡是苦谛不是「都不是集谛」。
凡是集谛都是苦谛。凡是苦谛不都是集谛。
※凡是苦谛不都是集谛,因为苦受是苦谛而不是集谛故。
○有人说:凡是苦谛都是集谛。
破式:苦受,应是集谛,因为是苦谛故。
立式:凡是苦谛不都是集谛,因为苦受是苦谛而不是集谛故。
因明推理和辩经举例
【例一】
攻方:感受,应是心法和心所法二者之一,因为是知觉故。
守方:(凡是知觉都是心法和心所法二者之一)不遍。
攻方:请举例外。
守方:知觉。
攻方:知觉是知觉吗?
守方:同意。
攻方:知觉不是心法吗?
守方:同意。
攻方:知觉不是心所法吗?
守方:同意。
守方:凡是知觉不都是心法和心所法二者之一吗?
守方:同意。(以上守方是正确的回答)
【例二】
1攻方:感受,应是知觉,因为是心法和心所法二者之一故。
守方:因不成。
a攻方:感受,应是心法和心所法二者之一,因为是心所法故。
守方:因不成。
b攻方:感受,应是心所法,因为是心所法中的感受故。
守方:不遍。(直接不同意大前提)
攻方:应有遍,因为感受是心所法的部分故。
守方:同意。
b攻方:感受,应是心所法,因为是心所法中的感受故。因已许!周遍已许!
守方:同意。
a攻方:感受,应是心法和心所法二者之一,因为是心所法故。因已许!
守方:同意。
1攻方:感受,应是知觉,因为是心法和心所法二者之一故。因已许!
守方:同意。
攻方:完结。(以上攻方是正确的证明)
【例三】
所知是所知。
所知分成常和无常。
所知是常和无常的整体(集合)。
常是所知。
无常是所知。
论式:凡是所知不遍是常和无常二者之一,因为所知是所知而不是常和无常二者之一故。(举出例外:所知)
论式:所知不是常,因为所知分成常和无常故。(依据部分的公设)
论式:所知不是无常,因为所知分成常和无常部分故。
论式:凡是所知不遍是常和无常二者之一,因为「虚空与瓶」是所知而不是常和无常二者之一故。(举出例外:「虚空与瓶」)
论式:「虚空与瓶」不是常,因为虚空是常,而瓶是无常故。
论式:「虚空与瓶」不是无常,因为瓶是无常,而虚空是常故。
【例四】
1攻方:眼识,应是知觉,因为是心法故。
守方:因不成。
a攻方:眼识,应是心法,因为是六识中的眼识故。
守方:不遍。(直接不同意大前提)
b攻方:(凡是六识中的眼识都是心法)应有遍,因为六识中的眼识是心法的部分故。
守方:因不成。
攻方:六识中的眼识,应是心法的部分,因为心法以体性分类成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等六识故。
守方:同意。
b攻方:(凡是六识中的眼识都是心法)应有遍,因为六识中的眼识是心法的部分故。因已许!
守方:不遍。
攻方:应有遍,因为依据部分的公设故。
守方:同意。
b攻方:(凡是六识中的眼识都是心法)应有遍,因为六识中的眼识是心法的部分故。因已许!周遍已许!
守方:同意。
a攻方:眼识,应是心法,因为是六识中的眼识故。因已许!周遍已许!
守方:同意。
1攻方:眼识,应是知觉,因为是心法故。因已许!
守方:不遍。
c攻方:(凡是心法都是知觉)应有遍,因为心法是知觉的部分故。
守方:因不成。
攻方:心法,应是知觉的部分,因为知觉分心法和心所法故。
守方:同意。
c攻方:(凡是心法都是知觉)应有遍,因为心法是知觉的部分故。因已许!
守方:不遍。
c攻方:应有遍,因为依据部分的公设故。
守方:同意。
c攻方:(凡是心法都是知觉)应有遍,因为心法是知觉的部分故。因已许!周遍已许!
守方:同意。
1攻方:眼识,应是知觉,因为是心法故。因已许!周遍已许!
守方:同意。
攻方:完结。
【例五】
1攻方:眼识,应不是心所法,因为是心法故。
守方:不遍。(直接不同意大前提)
a攻方:(凡是心法都不是心所法)应有遍,因为心法和心所法相违故。
守方:因不成。
b攻方:心法,应是和心所法相违,因为知觉以体性分成心法和心所法故。
守方:不遍。(直接不同意大前提)
攻方:(若知觉以体性分成心法和心所法,则心法和心所法相违)应有遍,因为依据相违的公设故。
守方:同意。
b攻方:心法,应是和心所法相违,因为知觉以体性分成心法和心所法故。因已许!周遍已许!
守方:同意。
a攻方:(凡是心法都不是心所法)应有遍,因为心法和心所法相违故。因已许!
守方:同意。
1攻方:眼识,应不是心所法,因为是心法故。因已许!周遍已许!
守方:同意。
攻方:完结。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