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传佛教•资料文集:《三主要道》研究(吕建福)
藏传佛教•资料文集:《三主要道》研究(吕建福)
一、前言
“三主要道”,也译“圣道三要”、“修道三要”、“佛道三根本”或“佛法三根本要义”,是西藏佛教大德宗咯巴对全部佛法的精要总结,它以“出离心”、“菩提心”、“空正见”来概括整体的佛法,凸现三世诸佛的心要。一切佛经摄为三藏,而三藏要义又都融摄在“菩提道次第”之中。宗咯巴大师以《菩提道次第广论》统摄所有佛教经论,将整体佛法融汇在三士道修行的“道次”当中,使全体佛法井然安立,一切佛语皆为修行教授。一个领会菩提道次第的行者,尤如掌握了一把神奇的钥匙,哪怕捡到一片抄写着佛经片言只语的碎纸片,也能迅速转为修行的指导。因此说“菩提道次第”是一种能令佛法久住于世的教授,是“诸佛言论精髓中最精要的部份”(宗咯巴),而“三主要道”则是整个菩提道次第的精要。如果说整体佛法是一座宏伟的大厦,那么菩提道次则是支撑这座大厦的梁柱,而“三主要道”则是梁柱中的主梁,正因为有了这根主梁,整体佛法的大厦才屹立不倒,而若抽去了“三主要道”的主梁,徒有躯干的大厦甚至不能称为“佛法”。由此可见“三主要道”的极端重要性。就“三主要道”的极端重要性而言,目前对它的研究、介绍和弘扬似较薄弱。整体佛法之衰与此不无关联。有幸的是,近十年来,教界对“菩提道次第”日渐重视,学习《广论》者日众,而《广论》的研究和弘扬也正在展开。本文即在此背景下对宗咯巴大师的《三主要道》作一研究和初介工作。
二、作者、诠释和译本
《三主要道》是宗咯巴大师为弟子阿旺札巴写的一篇偈颂,文字虽少,却将整体佛法要义浓缩于这十四首偈颂之中。阿旺札巴是宗咯巴大师钟爱的弟子,也是他的侄子,后来广宏佛法,在西藏东部地区创建了百余座寺院。近代诠释《三主要道》最重要的着作《三主要道甚深引导·开妙道门》的作者帕绷咯大师(1878—1941)据说即是阿旺札巴的历代转世化身之一。帕绷咯大师乃是近代西藏最有威望的佛教大德之一,被认证已成就密续本尊胜乐金刚,是振兴格鲁派教法的一代巨匠,与康萨仁波切被共誉为近代西藏的“日月二轮”。他对《三主要道》的讲授成为近代弘传《三主要道》最重要的文献,西藏高僧在西方宏扬菩提道次第、讲授修道三要常以之为范本。民国昂旺朗吉堪布于四川康定讲授菩提道次第,也专门讲解过《圣道三要》。近年诠释《三主要道》的则有多识·洛桑图丹琼排的“《佛法三根本要义》通俗解说”和索达吉堪布的《三主要道论简释》。
《三主要道》由藏译汉,约有民国时郭和卿居士和近年来多识·洛桑图丹琼排、仁钦曲扎和索达吉堪布的四个译本,另有一个从帕绷咯大师讲授《三主要道》的英文版讲录翻译的译本:
(1)《圣道三要》宗咯巴大师造,昂旺郎吉口授,郭和卿译,祝维翰笔记,浙江多宝讲寺倡印本《菩提道次第略论释》下册,1995。
(2)《佛法三根本要义》通俗解说,多识·洛桑图丹琼排翻译并解说,甘肃民族出版社《爱心中爆发的智慧》,1998。
(3)《三主要道》宗咯巴大师造,帕绷咯大师讲授,洛桑多杰记录,仁钦曲扎敬译,浙江多宝讲寺倡印本,1997。
(4)《三主要道论》简解,宗咯巴大师造颂,索达吉堪布传讲,《妙法宝库之二·注疏汇集》,澳门天行健出版社,2001。
(5)《三主要道》(英译汉),宗咯巴大师造,帕绷咯仁波切阐述,译者不详,教内资料。
《三主要道》文字较短,谨将全文录出,以助理解大义。采用郭和卿译本(偈颂)和多识译本(现代语体)对照的方式:
《三主要道》
敬礼诸至尊上师向神圣的诸上师致敬一切佛语心要义佛陀全部经典的精华要旨,诸圣佛子赞扬道众菩萨推崇备至的无上法,有缘求解脱津梁有缘者寻求解脱的必经口岸,我当随力而演说我今作力所能及的解说。彼不贪着轮回乐那些不迷恋世间区区幸福,为令暇满不空故为使具足良缘的人生有价值,勤依佛喜道诸贤一心向往众佛喜悦归宿的,清净乃心善谛听幸运的人们诚心倾听。无真出离即不得若无正确的出世心而追求世间幸福,舍求有海安乐果就无法进入根除烦恼的涅槃乐境;贪有能缚诸有身迷恋尘世的意识是锁链,是故首当求出离求解脱要发彻底的出世心愿。暇满难得寿不留常想人身良机难得而生存时间不多,串习能遮今生观就会从今生今世的纠缠中迷途知返;业果不诬轮回苦深思业报不爽、轮回苦多,数思能遮来生观对来世幸福的追求也会断然绝望。轮回圆满依此修如此深思熟虑,并念念不忘,至不偶发刹那愿就对尘世的富贵安乐不抱幻想;昼夜恒求解脱心时时刻刻除解脱不生别的念头,生时出离心已起这时才可以看做萌发了正出世心。彼出离心若不由出世之心若不与正发心结合,净发心摄终不成就不会变成获得无上菩提,无上菩提圆乐因实现圆满幸福的有力基因,智者当发菩提心因此智者要发菩提宝心。四大暴流猛溧激四条滚滚激流冲击不息,业绳紧缚难违拒无法改变的业力周身捆缚,既入我执坚铁网身陷我执的坚固铁笼,复被无明大黑蔽漆黑的无明夜色笼罩着天空。无边生死生复生在无边的轮回流转中一生接一生,三苦逼害恒相续连续不断地遭受着三苦的残酷折磨。审思如斯众慈母怜悯沦落此境的慈母众生,其当引发殊胜心要发成佛度众的菩提宝心。不具通达法性慧若无明见真理的智慧,虽修出离菩提心虽具备出世心与菩提心,终不能断生死根也折不断生死轮回的祸报,故勤方便通缘起因此要千方百计悟出缘起正见。彼能见世出世法要认识到世间和超世的一切事物,所有因果永不诬出于因果而丝毫不差之理,不能尽灭实所缘同时,现念中的执着之物一个个消失,彼乃正入佛喜道便步入了诸佛欣慰的轨道。缘起不诬能知现众缘结合的现象实存不要,这离承许已解空非缘合的独立自性空不可得——若时二者别现前二义若在观念中彼此对立尔时仍昧牟尼旨尚未悟出佛陀正见的本义。甫见缘起全不诬什么时候有此无彼的对立消失,即灭实执取境相当看到缘合之物实有的同时,若时同起非更迭能悟出当体即安全检查,执着无物,尔时已圆见观察对正见的思辨才算圆满。如是圣道三关要对佛道三根本重要义理,汝得如实通达时要正确认识,全面领会,事宜独依闲静处并隐居静处,激发精进之力,发勤速修究竟欲为实现终极目的进行修持刻不容缓。
三、大义
“三主要道”,乃佛法之心要,是佛法一切法门的奥妙。无论显密,皆需有“三要”来摄持 ,如果没有这“三要”,无论显宗的修禅修净、还是密宗的气脉明点、大手印、大圆满、生 圆次第 等,均非解脱和成佛之因。由此可见“三主要道”乃是佛法一切法门的主心骨,故《三主要 道》偈颂开首使谓此乃“一切佛语心要义”。
佛经三藏十二部,佛法八万四千法门,无非开示众生一条从凡夫到成佛的道路,给予众生成 佛 解脱的知见、修证成佛的法门。然而,一大佛藏,万千法门,伏有一条根本的能统摄所有法 门、也是最快速的成佛之路,那就是“菩提道次第”,而“菩提道次第”的精髓,则是“三 主要道”。若将佛法大海比喻成牛奶的话,则“菩提道次”是牛奶之精华乳酪,“三主要道 ”则是乳酪的精华——乳酪最上面的一层。学习“菩提道次第”,能迅速领悟一大佛藏、浩 瀚经论中佛陀的整体教法;学习“三主要道”,则能迅速掌握一切修法的心要。
为什么这么说呢?宗咯巴大师以“菩提道次第”统摄三藏,又拈出“出离心”、“菩提心” 、“空正见”三点作为“道次第”的精髓,也就是全部佛法的心要。因为:“出离心”乃入 佛法之门;“菩提心”乃入大乘之门;“空正见”乃觉悟实相、解脱轮回以至圆满成佛之关 键。
(一)出离心——入佛法之门
“出离心”是对轮回世界无常苦空本质的一种彻底认识的以及在这一认识基础上产生的超越 心 理,也就是要超越凡庸众生所迷恋的轮回生活而趣向解脱之道。对于整个学佛修行来说,这 一步是起点,是最为关键的第一步。若这一步走不好,则整个学佛修行都会成为问题,轻则 虚掷一生,重则误入歧途。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若无真正的出离心,心中仍伏有对世乐的 贪恋,则一切修行仍脱不了“世法”的范围,无论诵经、拜佛、念咒、观想、参禅,皆非解 脱之正道,仍为轮回之业因。世俗之人固然因贪着于轮回世界中的幻相而无超脱之念,对于 修 行人而言,这种贪着,如对世俗八法(利、衰、乐、苦、誉、毁、称、讥)的执着,也仍会变 相地潜伏于心中,尤其是“名闻”(称讥毁誉)之念。林语堂在一本书里说古时有老僧不愿在 山中 与沙弥作日常谈,而欣乐于都会人群中讲法,其中可能也有“名闻”之因。以前有些在山洞 里闭关禅修者,哪怕把唯一的洞口封堵,心中仍有念头,想着石岩山洞外的村民在议论着这 山洞里的大修行人是多么了不起。可见真实具量的“出离心”是不容易修得的,所以切莫小 看了“出离心”。宁玛派大德那日帕说:“若无出离心,则你所作的一切修行都会转变成渴 求现世的名闻地位。这是引发更多生死轮回的因种,也会因此而增长骄慢、嫉妒、?恚、贪 爱等等烦恼。而你所认为的修行实际上将带你到三恶道,这与造业而坠落并无差别。”(《 三主要道》英译汉本)。多识·洛桑图丹琼排谓:“没有渗透正世出心的皈依、受戒、行善 修持只能得到世间善果,无法超脱三界轮回的轨道。”因此之故,可以说,只有真实生起了 “出离心”,才能说跨入了佛法之门,一切的法门修持才成为趣向解脱的佛法修行。
《三主要道》颂云:“无真出离即不得,舍求有海安乐果。”这里要求的是“真出离”,也 可谓“正出世心”,真正的超脱尘俗、趣向解脱的出离心。传统也将“出离心”译为“厌离 心 ”、“厌世心”,容易让人误会成“厌世”、“消极”、“悲观”的心态。在修出离心的过 程中,会有从迷恋尘世而变成对轮回世界无常的危机、苦空的厌离这些心量转变过程,可能 会 有消极、悲观、逃避的心理状态,但“真出离”、“正出世心”绝对不是这样一种厌离心理 , 而是一种透视了凡庸众生轮回世界苦空无常的本质后的“轻松放下”,是一种对解脱成佛境 界常乐我净的“欣然向往”。所以真实的出离心是从世俗走向超世的转变契机,是一种从凡 庸走向超越的毅然决心,是整个学佛修行“入佛法之门”的第一步。(关于“出离心”之修 法及出离心之量当另文再述)
(二)菩提心——入大乘之门
“三主要道”的第二要道即是菩提心,乃是诸佛菩萨共宣、千经万论同赞的佛门第一法宝。 宗咯巴大师说:“菩提发心是大乘道的主干,是大善行的根源,是福慧资粮的点土成金术, 是无量功德的宝藏”(多识“《佛法三根本要义》通俗解说”)。佛法的一切修行,有了菩 提心,都会变成成佛的因素;若没有菩提心摄持,仅有出离心,虽能获得声闻独觉罗汉之果 , 但终不能入菩萨道而圆满成佛。所以说,只有发了菩提心,才是“入大乘之门”。《佛子行 》云:菩提心,乃是最胜真实成就佛果的因。若无菩提心,则失一切大乘法行。《华严经》 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菩提心即有如此严重,何况未发菩提心呢 ?无菩提心,则所修一切善法,是否与佛法相应,皆成为问题。无论五戒十善、四禅八定, 无论修桥铺路、施衣施食、种种善业,皆非成佛因种,至多感得人天福乐之果,不出三界, 仍 为业因。哪怕修出世善法,若无菩提心摄持,报生欲界顶天,成为扰乱世间之天魔,摄欲界 众 生为其眷属,仍是魔业。故菩提心极为重要,《三主要道》颂云:“倘若于此出离心,未以 菩提心摄持,不成菩提乐因故,智者当发菩提心”。即是勉励修行者,在出离心的基础上, 发出菩提宝心。
菩提心,乃是不仅希望自己解脱,而且常求一切众生都解脱的心,也即是“为利有情愿成佛 ”之心。这一自度度人、普渡众生的心愿也就是成佛之心。有了这样的菩提心愿,则十方诸 佛视其为佛子,一切菩萨视其为兄弟。进入大乘、一生成佛的关键即在真正发起菩提心。
那么,未发出离心,仅有菩提心,能否趣入大乘、觉悟成佛?答曰:未发出离心,而云发菩 提之心,绝无可能。这一出离心与菩提心的关系极为重要。学佛修行之人,以为已发菩提心 者,请检视自己的出离心是否真实具量,若不然,则自己以为的“菩提心”必定是有问题的 ,或相似,或虚伪,非真实菩提之心。因为,菩提心乃生于大悲心,一种不能忍受其他众生 沉溺轮回苦海的心态,由大悲心而引发菩提心。若无大悲心,则永远不可能生起菩提心。而 大悲心,则在出离心基础上产生。出离心乃是大悲心的不共因。如《入行论》说:“如果人 们对三有苦从未有过体会,甚至在梦中也未曾觉察一切所求都是轮回苦因,又怎么可能会生 起不忍他人之苦的悲心?”(转引自《三主要道》英泽汉本)因此可以说“出离心”和“大悲 心”是同一种心态,观察自己生死轮回之苦的真相则是修出离之心,观察他人轮回生死沉溺 苦海的生存处境,则生大悲之心。由此可见《三主要道》实隐伏菩提道次第之妙,在《菩提 道 次第广论》中从暇满人生难得到出离心之间的下士、中士道内容,在《三主要道》中均归入 “出离心”的范围内。若不明次第,我们很可能误将对菩提心的希求当作真正的菩提心了。 所以应按出离心、菩提心的次第依次而修,努力生起真正的菩提心。
发菩提心的方法非常精要且极为重要。若论其精要,可详阅《菩提道次第广论》、精研《三 主 要道》,无论“七重因果法”还是“自他相挨法”,都蕴含着极为巧妙的转变心念的法门, 让我们油然生起慈心、悲心乃至大菩提心。若论其重要,则可谓菩提心乃是一切诸佛高深殊 胜教法中的心要,是一切佛子菩萨的修行核心。《入行论》谓:“菩提心是圣言乳中提炼出 来最醇厚的奶油”。诸佛除说菩提心外,从未说过其他修法是修行的核心。可惜在今天 ,“遑论修菩提心者,就连知道应以此菩提心为修持心要的人也寥寥无几了”(帕绷咯大师 ,《三主要道甚深引导·开妙道门》,仁钦曲扎译本)。
(三)空正见——生死解脱之慧
《三主要道》颂云:
不具通达法性慧,虽修出离菩提心,
终不能断生死根,故勤方便通缘起。
法性慧,即空性正见,乃是了悟宇宙人生之真相、达成生死解脱的智慧。法性,亦名实相,乃是宇宙人生之真相。只有通达“法性”、“明悟实相”,才能证悟断除生死轮回的大智慧。若“不具通达法性慧”,虽有出离心、菩提心,仍不能超越生死轮回。这是因为,生死之根乃是“我执”,也称“无明”,乃是对宇宙和自我真相的的一种幻觉,即在意识深处觉得有一“我”、“我的”观念,觉得外境有实有的法或法有其“自性”存在,这称之为“人我执”和“法我执”,是“无明”的实质。《四百论》云:“因缘所生法执为真实有,佛说是无明”。因此无明,执有法我、人我,遂有贪、嗔、痴,起惑造业,引生后有,遂有轮回。故“生死轮回的根本正是“我执”,解脱生死必须破除“我执”,断除这一“生死根”。空性正见,正是与实相相应,破除我执的无我智慧。若但修出离心、菩提心,而未修空性正见,未得无我空慧,则不能断除生死根本,也就不能从轮回中解脱出来。故空性正见乃“修道三要”在出离心、菩提心之后的第三要,乃是佛教三藏十二部、千经万论共宣的佛门大智慧。其实修实证,正在“缘起法”之中,故宗咯巴大师“三主要道”颂云:“故勤方便通缘起。”通达空性之关键,乃在缘起。世人不能通达缘起,故或坠常见、或坠断见,不能明悟“缘起性空”的妙义。缘起性空,是佛法的根本正见,仅依出离心菩提心修持,最高能达到大乘五道的“资粮位”。若三要具足、依三要而正确行持,则能从大乘“加行位”经“见道位”、“修道位”一直向上,直趣解脱及究竟圆满的佛果。
以上只是“三主要道”的名目及大义,至于出离心、菩提心、空正见的深入诠释、实际修法及修成之量的认识,需精研《三主要道》及《菩提道次第广论》及其他大经大论而学修。广义而论,一大佛藏,皆是“三主要道”的诠释。
四、重要性
在今日研究、弘扬《三主要道》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总的说来,汉地佛教发展两千余年,虽曾有隋唐时期创宗立派的辉煌、八宗并弘的格局,但自宋元以后便日趋式微,明清以降,汉地佛教八宗许多仅存其名而无有其实了,无论“三论”、“法相”还是“天台”、“华严”,大都只有宗派之名而失了传承。佛教基本成了“非禅即净”的局面,似乎只剩了禅、净两宗了。禅宗在明清以后也趋没落,狂禅流俗自外使禅宗衰微,死守“看话头”的单一禅法则自内使禅宗失却生机。净土宗则高唱念佛往生,摄受了百分之九十以上的佛教徒,由于其“信愿行”的宗旨,在教理的深入广大、教法的系统完备上对整体佛教未能有加固基础的作用。于是,禅者往往“笼侗真如,颟顸佛性”,净土行人则专注往生、颇有唯重念佛一法、专诵一经乃至一佛名号以作终生修持之风,而整体佛教,在教理教法上日渐空薄、在修证方法上日趋单一,以致生机渐息。至二十世纪,多有佛教大德洞察及此,欲重研教理,整理佛教,以在根基上复兴佛教,其有天台之弘扬(谛闲、〖FJF〗絯〖FJJ〗虚等)、华严之重唱(月霞、应慈等),也有法相唯识学之短暂复兴(以佛教学者为主),但终难挽整体佛教之颓势。究其所由,固有百余年社会动荡、文化变迁之外因,而佛教门内教法废驰、证法无序,于整体佛教缺少统合亦为一重要原因。诚如当年法尊法师所说:“有志整理佛教之大士,必须了解,仅闭门念佛,或瞑目息心,或登高狂呼,全无建立整顿佛教之可能性。”(法尊,《从西藏佛教学派兴衰的演变说到中国佛教之建立》,《海潮音》1936年第十七卷第四号)。
宗咯巴大师之“菩提道次第”,于整顿西藏佛教、保持佛陀整体教法的系统完备,贡献极大。“菩提道次”,由阿底峡传承自印度,至宗咯巴大师而集大成,发扬光大。就整体佛法而言,宗大师的菩提道法融恰了三个传承法统:一是从佛陀、文殊、龙树传续下来的深义般若法统;二是从佛陀、弥勒、无着传续下来的广义般若法统;三是从佛陀、文殊、阿底峡传续下来的修行加持法统。由此可见宗咯巴大师所弘扬之“菩提道次第”之渊深与伟大。正因如此,宗大师在西藏有“第二佛陀”之称。“菩提道次第”虽在西藏发扬光大,实传承自印度、源自佛陀,为佛法之心要、统摄大小乘经典,令一切经论皆能为修行教授,且能杜躐等妄行及执此非彼之诽谤过失,故称“菩提道次第”为能令佛法久住于世的教授。今欲重振汉地佛教,“菩提道次”实为重要资源,而作为“菩提道次”之精要的“三主要道”,则可为入手。以“三主要道”之佛法心要观一切法门无不洞然。禅门重见地,然“空性正见(“明心见性”)也当以出离心、菩提心为基础方为稳妥,明清狂禅之风、废驰经教戒律,蔽即在初步也;净土重往生,若出离心非真正具量,则口念悠悠而有“念佛者多、往生者少”的事实,并且倘无严格的菩提心的修持,则“净土”虽名为大乘,实际却有可能是“行在小乘”(太虚语)的。至于今日之主流“人间佛教”,若不?实“出离心”之根基,则可能演为“人天乘”乃至俗化成非佛法(通常所谓的“世俗化”现象);必有真实之菩提心,人间佛教才真正为“由人而菩萨而佛”之修行路径的大乘法门。故精研“三主要道”、广弘“菩提道次”,于融汇传统宗派及在新时期重振法门、维护整体佛教之不坠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也有着大量的工作需要去做。吾人倘明佛法心要,则可能存在的以“菩提道次”、“三主要道”为“西藏佛教”的误会或疑惑也将冰销。佛法是一味的,无分地域。“三主要道”乃一味佛法之心要,离此则非佛法,依此则不仅佛法之精髓在,且整体之佛法亦无缺。故宗咯巴大师对弟子说:“解说或听闻《菩提道灯论》一次,犹如解说或听闻三藏十二部一次”。谨作此文,愿能为整体佛法住世添一砖瓦。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