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三十三天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12日
来源:   作者:阿扎仁波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三十三天

 

  我们现在所讲的是《入行论》第五品之“以正法摄受众生”。

  於劣慧说深广法 无男子共教女人

  於大小乘诸法要 等应恭敬悉修行

  对于根器低下、意乐心量狭窄的有情,为其讲述甚深、广大的法,不可;比丘说法时,如果没有其余比丘或世俗男子作伴,为女子单独讲法,不可。

  对于大乘、小乘的诸法,都应恭敬、平等地去对待和修行。不要妄加分别,说这个好、那个不好。根据自己的意乐来分别法的好恶,便成了谤法,有断灭佛法的罪过。对于一切大小乘的法,都应该恭敬去对待。

  对于自己相应的法门,当然应去认真地学习。对于其他的也不要诽谤,都应去全面地学习了知。以此为由来诽谤他法,是绝不可以的!

  一些小乘的法,的确不适合菩萨修行。但也应学习、了知,而不是舍弃。《现观庄严论》中说,菩萨以道种智成办众生的利益。能利益世间的道种智,其中就摄含了对小乘法了知的智慧。如果需要用小乘法来摄受众生,便需要了知。菩萨需要遍学一切法,都要知道,而不是舍弃。

  若已转为大乘器 说小乘法非所宜

  如果对方已进入大乘根性,为其讲授小乘法,便不适宜。昨天文殊菩萨的公案中,听法者可以转为大乘根器,小乘法于他们而言就不是利益了,应该用大乘法来引导。

  一切戒行无弃舍

  对一切戒行皆应继续修行。律仪戒、别解脱戒属于小乘戒律;修学菩萨行,其中有个律仪戒是相应的,这个也应修学。对身三、口四的防护,对身语意三门的防护,菩萨也并非说可以随便。

  有些身三、语四的恶业,在小乘来说应该制止;对于菩萨,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可以开许,因为他可借此成办更大的义利,对自己、对他人都有很大帮助。比如声闻中,比丘戒规定男众不得触碰女众,比丘尼戒规定女众不得触碰男众,但菩萨救护他人时、遇到危难时则可以开许。如果以此为借口,说自己是菩萨道行者,故而对于一些微小的戒律可以不在意守护,是不行的。要开许都需要一定条件,对自利和利他都有很大作用,才可以开许。如果毫无作用,只是随意开许,对律仪戒、别解脱戒不去清静地守护,亦是不可。

  有些人以修密宗为借口,随便喝酒、任意做其它不善业,这也是不准许的!不管菩萨戒或密乘戒,最基础的仍是律仪戒,即我们所受的别解脱戒。出家众都得以这个为基础,如果没有,上面的都无法建立。

  勿以经咒惑他人

  如果对他人说,光念某部经典或念某个咒语便能得到很大成就、就能成佛,这样不行。对广大的闻思修不去进行,只说念某一部经或一个咒即可让自己的罪业清净、乃至于成佛,仅这样说,便有欺骗之意。要念咒、念经产生效应,需要许多条件——最起码应具足经咒的信心、对三宝的信心,以及对佛法道理已大致明白,这样去念诵,功德自然会很大。如果这些条件不具足,光念一遍经文或咒语,是达不到预期效果的。

  其三,以威仪饶益众生。共六个颂文。

  讲述为令众生对佛法产生信心,为守护其信心,不令他们退失信心产生罪染,而应注意的一些事。

  凡弃杨枝及涕唾 应择背人隐蔽处

  “杨枝”,即牙木。过去以杨枝来刷牙洁口,相当于现在的牙刷牙膏。用过的牙具之类、以及鼻涕唾液不要随地乱弃。应扔在背人的地方,用土掩埋一下。不可随地吐痰等。

  大小便行作净水 弃近人处所应诃

  大小便,乃至唾液鼻涕等污物,不要倾弃在别人取作饮用的河水、乃至别的洁净之水中;或者别人会去游玩嬉戏的草地,也不能在上面随意擤鼻涕、吐痰、大小便等。

  “近人处”,就是近于人所居处。“净水”,清洁的水中,如附近的干净水潭,便不能将脏污物倒在里面。水中如果住有龙族,他们会很愤怒。“所应诃”,不仅是人诃斥,诸位人、天、非人都会诃斥这种行为——把脏东西倒在花坛里、洁净的草坪上或者干净的水里。这些行为都是不应该的。

  下面是吃饭时候的威仪。

  食时勿含饭盈口 嚼饭作声张口食

  吃饭时嘴张得很大,一口塞满嘴巴,这是不允许的。有失威仪,让别人看了觉得不好。咀嚼时也不能发出声音。“张口食”是说食物尚未递到嘴边,就早已张大口等着了。应该等食物送到嘴边再张口,不要太早。饮食方面,戒律里也讲了很多。

  舒足蹲踞非威仪 二手交摩亦不应

  这是坐时的威仪。“舒足”就是把腿伸展开。如果是盘腿坐,伸开腿一定很不雅。坐在椅子上,腿伸得很长也不好,别人走路容易被绊倒。因此,舒足——把腿伸得很长,是不行的。“蹲踞”,蹲着也不好,非威仪。在洗澡的时候,“二手交摩亦不应”,这样也不好。

  骑乘床榻等坐处 不应与他妇女共

  骑马时,或者坐于车乘、床榻等地方,对于出家人而言,应独自坐,不要与异性坐在一起。有些事情一定要有自己的同参道友在边上才可以。

  能令世人不信事 知就防止勿令见

  总得来说,只要能让世间人不敬信三宝的行为,都应防止、不要做出来。一些地方有独特的风俗习惯,自己应在观察、询问他人后,随顺当地习俗避嫌。不知道的,应问别人;知道的就应行持威仪之事,不要让他人由此产生邪见。

  自己的威仪也是教化世人的一种方法、一种方便。世尊圆寂后,诸大德中,世亲菩萨背诵的经文是最多的。世亲菩萨一百多岁时,一次前去一个偏远的菩提塔去朝拜,地点是现在的尼泊尔。在绕塔时,他看见有些的出家人在营作一些在家人之事,有的喝酒,有的耕地,如此之类。他感到佛法非常衰弱,自己教化众生的因缘已没有什么发展,由此因缘便示现涅槃了。具足威仪,不仅可以使世间人生起信心,也可以得到高僧大德们的赞叹。

  作为一个出家人、佛弟子,我们可能无法作出广大的事业、对佛教有大贡献,最起码也不要由于自己的因缘对佛教造成伤害——这是一定要制止的。如今世上不信佛法的人很多,对方就想从各方面挑剔毛病。我们能按戒律行事,自然让他人生信,不要以此为因对佛教造成伤害。

  若欲於他作指示 勿用左手而指麾

  当具恭敬举右手 指示道途亦应尔

  “指示”,是说为别人指路,或者指示别人做什么事时,不应用左手,用左手不恭敬。应用右手、且不用单用一个手指,这样亦不恭敬。应将右手手指全部伸直去指示,这是一种很恭敬的手势。指示道路也应如此。

  宗大师在世时,克珠杰大师前往色拉寺拜访宗大师。当时克珠杰大师对宗大师有些信心,但并不猛厉,只想去参访一下。到达色拉寺后,他遇到一位出家人,是个持律的大德,便询问宗大师住在何处,可否带他去拜见下?大德起初并未说话,而是先在屋里燃香,在将克珠杰大师领到宗大师处,然后将香枝插在某处,并顶礼三次,然后说师尊的名字不能随便说,他的功德广大、难以言说,今日因为有些事不得不称呼其名讳——善慧名称大师,便住在此处。这种极其恭敬的、完全如理如法的对师长的敬信心,令克珠杰大师看呆了。他原来的信心并非很大,现在通过一个弟子对师父如此地恭敬,行为和戒律都完全符合依师法、极其如律如法,由此而推断宗喀巴大师本人的功德更是不可思议。自己连他一个弟子都比不上,宗大师本人的功德就更不可言说。从此,克珠杰大师便一生依止宗大师去学修了。

  不可轻躁猛摇手 不可粗莽出高声

  我们有时会着急地大幅度、快速摇手,这样非常轻躁;或者声音很大、大呼大喊。这样会令别人觉得轻躁,不会予人以安详感。应该怎样做呢?

  轻动其手微弹指 否则不顺威仪行

  手势要轻柔。如藏地的老僧人,有事需召唤徒弟或侍者时,轻轻弹下指就可以了。说话声音很大、或猛烈摇手,会让人觉得心不调柔、不顺威仪,无法令人生起信心。

  身体的姿势幅度很大、语音太过响亮,会让人觉得我慢心大、或非常狂傲。声音太低微,让人听不到也不适宜。身语意各方面要适量:让他人看到、听到,又不会惊扰他人,亦不会造成误会。有时别人呼喊我们,如果声音短促洪亮,我们会猜度对方是不是生气;小孩哭时,如果声音很大,说明他不高兴,故意哭得很大声向大人示威。如果我们声音温和、声量适宜,别人听了便很舒服,也就不会产生别的想法。

  应如世尊涅槃时 向所欲处狮子卧

  正知速疾思早起 最初定应如是行

  这是睡眠的威仪。睡觉时,我们应以狮子卧,右腿蜷,左手放在左腿上,左脚放在右脚上,右胁而卧。

  “向所欲处”,即是说要定好自己脑袋的朝向。脚不可以对着佛像。

  “正知”,我们睡眠时作光明观。观想在光明中睡眠,思维着法义、念着佛号密咒也好,如此去入眠。还挂住一个念头,明天要为了修行而早起。

  “最初定应如是行”,在睡眠之前,要有以上这些思想准备。

  睡眠不是定性的法,它本身既不是善的,也不是恶的。如果我们在睡眠之前思维着法义,观光明、念佛、思维三宝的功德等,在这样的状态下进入睡眠,则整个睡眠过程都是善法的修行。相反,怀着很大的嗔心进入睡眠,整个睡眠过程就转为不善法。临睡时的起心动念决定了整个睡眠过程是善的还是不善的。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