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心之明性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15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心之明性

 

  我们必须有保持良好态度的习惯,但我们生起瞋恨等烦恼的习气,在这一方面构成很大的障碍。因此,我们必须认清各种烦恼,予以迎头痛击。若能逐渐习惯于控制自己不良的态度,那么即使是常发脾气的人,过不了几年也可能变得心平气和了。

  有人觉得,你若不任心随意游荡,而予以控制,即使丧失独立自主。其实不然;如果你的心走正路,那就表示你已经独立自主了。但是,如果你的心走邪路,那就必须予以控制。可能尽除烦恼,还是只能压制?从佛教的观点来看,心的常性是净光,所以烦恼非心本性所具;烦恼是外来的、暂时的、可以除去的。从究极的观点来看,心性即是无自性。

  假若瞋恨等烦恼为心本性所具,那么心自始就该怀恨,因为其性如此。然而事实显然不是这样;只在某种情况下,我们才会发脾气,若无这类情况,我们的脾气就发不起来。这显示出瞋恨之性与心性不同,虽然深一层讲,二者皆为意识,都有明性与知性。

  在靠什么情况瞋恨才能生起呢?瞋恨之起由于我们画蛇添足,把本无可恶或不良加在现象上。基于此,我们乃对违反我们意愿的发起脾气来。所以说,瞋心没有确实根据。爱心则有。有确实根据的心态若与没有确实根据的心态相竞争,时间一久,有确实根据者必定获胜。

  因此,你若能长期保持有确实根据的良好心态,习以为常,则没有确实根据的不良心态就会逐渐减退。体能训练,例如跳高,是以肉身为本,因此能跳的高度有其极限。但心体唯明唯知,故以心为修行之本时,即可靠逐步熟习而无限发展有益的心态。

  我们自己都知道,心能记忆很多事物;一件又一件,能记住很多。我们现在之所以未能记得那么多,乃是因为我们使用的只是意识的粗劣层面;如果我们使用意识的精细层面,我们就能记得很多。

  依心而有的品性,也能无限增长。多用对治烦恼的心态,不良心态就会相对减少,终至完全消灭。所以说,我们既有其性唯明唯知之心,我们就皆具成佛所需要的本质。

  佛教的一项基本论点是,心之本体唯明唯知,由此可见此心终将无所不知。从哲学的观点来看,此一论点支持良好心态可无限发展的主张。

  就日常修行来说,认清心的常性而转注之,极为有益。心性之所以难认,可说是由于我们自己的概念为障。因此,我们首先要不想过去,不念未来;让心自然运作,不为概念所蔽。任心自在而观之。起初这很难做到,因你尚未熟悉此法,但迟早心会像清水一般出现。这时你应跟住此无造作之心,不要起念。

  修行此法,最好是在清晨,那时你心已醒,并且清明,而你的感官尚未充分运作。前晚食不过量,睡不过久,也有助益;这样次晨你的心会更轻松、更敏锐。如是渐修,心会越来越稳定;注意与记忆会越来越明确。

  看看这个修法是否可是使你的心整天都更灵敏。就暂时的利益而言,你的思想会平静。随着记忆力的增强,由于注意力的增强,你能逐渐发展出天眼通。就长期的利益而言,由于你的心更加灵敏锐利,你可随意用之于任何方面。

  你若能每天修一修禅,把散乱之心收回,集于内在一点,那是非常有意的。在善恶等相对概念中打滚的思想可以得到休息。在无相对概念的境界中定一定神,休息一下,可有短期度假的作用。

标签:心之明性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