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洛桑嘉措:修心七义教授 第八讲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25日
来源:   作者:洛桑嘉措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洛桑嘉措:修心七义教授 第八讲

 

  修心七义教授  第八讲  一九九五年十月二十三日

  舍命护二戒

  律仪等经典中所讲总学处和此处所讲修心三昧耶。二戒就是修心学处及三昧耶。三昧耶即使舍命也要守护;以学处与舍命来说,宁死护学处,二戒重于生命。经说:「宁可为护戒而舍命,不可为存活而犯禁戒。」犯戒死后生生世世堕落地狱受苦,为了护戒而死,离开了现在身,仍可以得到另一身体。虽然今世生命结束,后世可能得到增上生善趣;因无犯戒,则生生能遇善知识,听闻佛法,也因此而能成佛,得到究竟的解脱。

  今生只是极短暂的,以三世来说,非常渺小,即使多活二十年,快乐与痛苦,时间也是非常短促,来世是无尽处。如果能持净戒,则能生生增上,得到生生的快乐。所以不可贪着短暂的快乐而犯戒,换来无尽的痛苦。戒的守护,有时取舍不同。佛说:「比丘不可灭生。」当时许多外道,为了考验比丘,是否依照世尊教诲实行,在路上有许多长草,全部打结,比丘经过,必然折断,解开也会断,看他们如何处理。因为前后草都打结,他惟有安然坐地去世。后来有人告诉世尊,世尊说:「这种并不是很重要的,不用牺牲生命。」为了微细戒而牺牲,今生可能造更大福德,而丧失了机会。世尊说如为了微细戒,损失更大的机会,破戒是无妨的。

  修心七义中的学处及三昧耶戒,我们要常起一种心:我要守护禁戒,即使舍命,我亦愿意。证量较高的修行者,可以知道来生的去处,绝不破细微戒,而宁愿舍命。我们今生未曾好好修,后世往何处,毫无把握;不得已破细微戒,而能造更大福德,更大的善业,那是可以的,否则宁愿为守戒而舍命。因此应观察利弊,衡量得失。

  三昧耶戒及总学处,事实上不可违犯,支分细则,也不可说:「违犯了不要紧,这是小节。」譬如遇到一位破戒还俗的人,为了安慰他,说还俗不要紧,以我的看法,是不该说的。若为了安慰他,应该说:既然破戒了,那应该努力忏悔。所以三昧耶戒一般不可违犯,口上也不该说。

  勤学三难事

  三难事是初知烦恼难,中对治烦恼难,后断除烦恼更难。我们在日常生活上,知道烦恼很困难,一天当中生几千万个都不知道,虽然知道贪心、瞋心、痴心的过患,却不晓得那个是贪心瞋心痴心,因而忽略了一般的烦恼。有时违犯修心学处,往往不知道,晚上反省不见得能发现:今天到底犯了多少学处,多少三昧耶。自己生起烦恼不认识,但可能知道别人起瞋心,就是很难了知自己生起烦恼,所以也很难对治。

  要断烦恼,先要对治烦恼,对治烦恼须先了知烦恼的过患;不知道烦恼过患,当然要对治更难。瞋心的对治是慈悲心;当一个人生气时,不可能立即平息,要平息之后,才能生起慈心和悲心。当我们观修:愿众生具足乐及乐因,愿众生永离苦及苦因。可是遇到瞋境时,就无法想到;那时现起的是希望他受到伤害,或者不幸等,那里有慈心和悲心。有的人虽修慈心和悲心,但对某种人生不起来。如行为不好,心地不善良的人,要生起慈悲心非常困难。所以认识烦恼难,要对治更难。

  在大昭寺前有个人,曾经在辩经院当厨师,后来因为爱打架,被其他厨师赶走。他原在路边讨饭,我让他工作,付给工资。开始一年当中,也能好好工作,以后就常跟人打架,其他厨师要我把他赶走,不然他们走。我只好给他一点钱让他离开。他拿了钱喝酒吸烟化光了,后来求大昭寺给他工作。过了一年又开始打架,大昭寺赶他走,他拒绝离开,住在大昭寺一间房子里,睡着不起来,大昭寺就不给他饭。后来管理员对我说,他几天没有吃饭,快要饿死了,希望我给他饭。我说给他饭吃可以,但不要说是我给的。但他吃饱了,有了力气又打架,大昭寺认为这样不行,还是赶他走,但他赖在房中不肯离开,他们叫我不要给他饭,我说不给饭吃会饿死。他们找保安局打电话给我,劝我不要给饭。我说:「照常理这种人,连水都不应供给,但是这里是法王驻在地,而且法王教我们对众生要修慈心悲心,如果有人在这里饿死,一定会很奇怪。」他说:「对不起,我不晓得。」我继续给他饭,他身体恢复了健康,我叫他去工作,每天给他一顿饭。差不多一个多星期,又不去工作,照样睡觉,结果还是给他饭。世界上有些人心术不正,慈悲心很难生起。修心八颂:「彼虽非理妄加害,愿仍视为善导师。」想起这偈颂,还是给他饭吃吧!

  遇到一些行为及心地不善良的人,对他生起慈悲心,是非常困难,所以要常常思惟生起慈悲心,才有可能生起;对境要想可能是佛菩萨示现,考验我们慈悲心真的坚固吗?是否对众生起慈悲心。当自认蛮有修持时,佛菩萨可能显现一些相,一些心地不善的人,试探能否生起慈悲心。像常啼菩萨,他受到帝释天王的考验。

  通常自己心中生烦恼,偶而犯修心学处及三昧耶,也无法知道,知道了也无法对治。好比有人装得很穷,可怜他,给他工作,给他饭吃。后来他不但不尊敬,而且忘恩负义,可能就无法对他生起慈悲心,所以要对治实在很难。即使生起慈悲心,也很难把自己的瞋心去除。有一种心,慈悲的力量不够大,然后瞋心依止它,立刻生气起瞋心,这时连慈悲心也消失了。譬如首先同他相处,觉得很可怜,第二次一样同情他,协助他。当他接二连三伤害你时,立即想到已经受害几次,如果再受伤害,绝不放过他,心想不是第一次了,我要杀了他。瞋心太强烈时,即使生起对治的慈悲心,也无法压抑瞋心。即使生起慈悲心,能对治瞋心,可以暂时不令生起而已,无法断除瞋心。所以断除三毒根源非常难,必须证得阿罗汉果。即使暂时不生三毒,而且这颗心很稳固,也要得到加行道。修心程度很高的人,生起瞋心能够对治,令其不再生起。如果烦恼生起无法压抑住,应立即暂时远离面对的境。

  修心分三阶段,知道烦恼,对治烦恼,断除烦恼。先当烦恼生起时,如何抓住它,如果可以压抑住,就不会生起这颗心,但不能断根。要常常思惟烦恼的过患,再修慈悲心对治烦恼;当无法对治时,即使生起慈悲心,贪心瞋心仍旧很强烈,要暂时远离所对的境。慈悲心修持够量的话,烦恼生起,即能立刻以慈悲心对治它。但慈悲心无法断烦恼根源,断烦恼根源要修苦谛行相,无常苦空无我,最重要的是无我,这就是勤学三难事。

  取三主要因

  一、对具德上师遵奉教诲。二、对修行取顺缘信心,智慧精进等内顺缘具足。三、具足随顺内顺缘的所需。

  有些开始时就很难找到一位具相上师,有时虽有具足德相的好上师,想要依止,也具足信心遵奉教诲,但往往遇到障碍。左右侍者恶劣,诸如此类,要想请教上师一些问题,就有很大困难。以前在西藏很多这样情形,无法得到上师的指导。如同世间许多高位者,受左右包围,下情不能上达的情形一样。

  我们要依止具相圆满上师,愿意依教奉行,中间最好不要有阻碍。例如依止的上师地位太高,无法常常见到,有问题也无法解决。所以最好要依止能很接近,常可请教问题,也能知道上师要我们做些什么,用意何在。自己要虔诚寻找这种上师,先种下这种因,能遇到一位圆满的上师,自己能够依照上师教诲实行。

  修学佛法过程中,顺缘是很要紧的;资具缺乏无法修行,弟子太多无法修行,这些是外缘。自己内心的顺缘,对上师具信心,自己要有智慧,要有精进心,也要有坚定的出离心。对上师具信心,才能依教奉行;如果缺少智慧,无法了解上师教导内涵;虽有智慧,不肯精进也是无用,那时智慧就像四肢发达的身体,徒具强壮的外型而已。

  对今世暂时的快乐,不生厌离心,往往顺着外境转,虽对上师具有虔诚心等缘也无用。有了出离心,内外顺缘虽不很圆满,内心也不会畏缩。以我们来说,不具足外在顺缘,很难修行;但有修持的人,虽未具足外在顺缘,因真诚精进修行,也能自然解决。我在拉萨认识一位住拉达克修行者,虽对佛法了解不多,但心地善良,也有修持。有次在山中修行,下大雪无法出外,生一场大病,想点火取暖,无法起床,外面也不可能有人来,心想死定了。后来有人敲门,他觉得很奇怪,但也不在意这个,他看到一个人进来,起火烧饭,一句话也没说就走了。吃饭之后,病也慢慢痊愈,慢慢雪也化了,那时村民们都以为他去逝了,前去看时,他还好好的,大家都很惊讶。后来他下山到村里降神问法,神说:「你生病时有个人帮助你,那就是我。」如果真诚精进修行,逆缘也会转成菩提道用,从这个故事可以知道。

  我们今生所领受的快乐与痛苦,都是前世所造的善因或恶因,所获得的果报。常作如是思惟,则能减少烦恼生起,以及消除业障有很大益处。即使目前无法承担他人痛苦,但要承担自己的痛苦。

  现在讲授取三主要因的上师,必须具圆满德相的,不是一般的上师。我们去听闻佛法,不用想他就是我的上师,先不要依止,要听他说的是正法或相似法,再去听其他的人说法,信从多闻来。观察他的行为,或者真的很有修持,再听学佛的人,他们的观感,如果是位好上师,人人都会称赞,要注意这点。有些教理不通,外表看不出来,从说法可以知道;有些教理精通,较重名利。有人问法称法师:「修行要有一位具德相上师,所以要知道谁是具德;修学佛法要知道法,学佛法要依止上师,那一个要先做?」法称法师说:「自己程度很高,可以知道上师的程度;初学者知道很少,同样的上师也不需知道很多,有能力教就可以。」

  我们可以观察上师的言行,听他说些什么法,能知道他是什么程度,先探听这位上师,再去依止;但也不能全靠外人传说,就立刻依止,要多观察他的行为,说的是不是佛法,是不是精通你所需要的,这点很重要。行为正确,无法知道,长久相处才能了解,自己认为可以依止才依止,如果不合乎当你上师的条件,那只是法友而已。

  修三不退失

  一、对善知识敬信心不退。二、修学菩提心教授的欢喜心不退转。三、护学处不放逸不退失,要有惭愧心。

  对上师不退的敬信心,要依靠观想上师的种种功德,才能生起。如果上师不具功德,无从观想他的功德,那么生敬信心就很困难。对上师生敬信心有二种方法:一是上师身口意的功德。一是上师所说的法,是非常尊贵,稀有难得的,因此上师也是尊贵具恩德的。如果迷信太强,也很危险,可能有很多机会获得非善知识。

  上师不能对弟子说:「你要依止我。」这是绝对不可以的。弟子认为应该依止,而自己愿意依止;上师可以教导该如何依止,但不可以说你要如何依止我。至于生起依止上师的心,不管这颗心有多么强烈,是由自己生起,上师不可以强迫生起。法王说:「『万行观善』这种看法是毒。」大家听了怀疑为什么是毒?法王的意思,如果自己可以观想别人所做的事,只是显现,这样是对的,是很好的修行方法;若用在公事上或对他人,那就是一种毒。敬信心要从内心修持,不是上师教导说:「你要尊敬我,遵照我的行为做。」可以观想:我依止上师,知道该如何取善心,如何断除烦恼,比财宝犹珍贵,因为珍贵的法,是由他说的。自然起敬信心,这些都是从内心做起,不是外在的。

  对修心不能生起,不退转的欢喜心,因为不知修心的功德,自然不会生起;经典所说的修心胜利,要常常思惟;了知修心的胜利,不教也会自动修持。欲为勤依,有了欢喜心,再困难也会设法克服。所以应常思惟修心的胜利,生起不退转的欢喜心。

  经常思惟我是修心者,不能做些愧对自己,愧对他人的事。心的力量是很强的,常起惭愧心,行为就会善良,不会放逸,自己应做的立刻实行。世尊说:「不放逸是甘露的根源,放逸的人,如同死尸。」不放逸如同甘露的盛器,一切功德都能积聚;放逸的人如同行尸走肉,只是外表像人。惭是对自己,愧是对别人。认清自己的身份,应尽自己的责任。譬如自己是比丘,不能做些违背戒律的事,已经对三世诸佛承许,应尽遵守承许的责任,否则对不起自己,而且诸佛菩萨也不高兴,师长父母伤心,所以应立即停止恶行。我是修心者,不应违犯修心学处,以及修心三昧耶,如果违犯,就不能获得好的果报,同时遭到他人毁谤,对不起自己,对不起他人。没有惭愧心的人,犹如裸体行,不但世人讥笑,自己也会觉得羞耻。有了惭愧心,自然不敢放逸,修学佛法也能不断增长。

  具三不舍离

  修学佛法不离身口意三业,身业是供养礼拜,供品可以观想所得到的一切,供养三宝,这是内心供养;自己所得一切物,供养三宝,这是外供养。西藏人都喜欢礼拜及供养。家中设有佛堂的话,常供油灯、花、烧香、水等。餐前先行供养,这样做一直都在增长功德。供水意义很大,而且人人都能办到,烧香拜佛、绕塔、忏悔,随时随地均可行,这都是身业。

  读诵经典,以及常念皈依,赞佛功德,持诵文殊菩萨、观音菩萨心咒,祈愿文等,这些是口业。心中常修慈悲空性,生起欢喜心等意业。因此,供养礼拜、念诵、修慈悲空性这三个不可舍离。

  于境无偏党

  如果对亲人、欢喜的人,生慈悲心比较容易,对仇人、讨厌的人,要生慈悲心较困难,所以要特别着重这些境修心。其实有些并不是自己的仇人,可能因为行为见解不同,然后变成仇人;有的因为上一辈的怨隙,自己变成与他有仇;有的因为朋友的仇人,变成自己的仇人;有的因为自己前生伤害他,而今生对自己不友善;有的是前生没有爱他,于是现在讨厌你。如果对以上的境修慈悲心,自然修心不会退失;所以面对这些境,要不断串习修心。如果对境无法修慈悲心,那先暂时离开他,慢慢的再观想,用种种理由思惟,然后对他生起慈悲心。西藏有一种牦牛,如果跟其他牦牛斗输了,它会离开到很远地方,吃草练身,然后回来找原来的那只牦牛斗,如果输了又离开到远方,吃壮了回来再斗。放牛的人最怕他们斗,输了跑掉,赢了吼叫,所以给它们吃好草。我们修心也一样,对境无法修心时,先离开一下,回头再面对他。

  对自己的上师、父母要特别思惟功德修心,要有敬信心,才能增长福德;上师于法上对我们有很大恩德,没有敬信心,会造很多恶业,父母也一样。像电一样,善巧应用,可以得到很多益处,不晓得使用,则会受到伤害。我们不要变成:「世间所有人都能对他生慈悲心,唯独这个人我办不到。」如果这样修心就会退失。

  不待众缘备

  修心不是依靠外境,顺缘或是逆缘;有的人遇到顺缘才能修,遇到逆缘就无法修,随着外境转。不管外境逆顺,针对自己内心改善,不断增长。有时真的遇到逆缘,诸如生场重病,就无法修心;有的修心时,有许多困难阻碍,自己灰心丧志。不管外境如何,内心如何,顺缘逆缘,都是修心的机会,要一直不断串习,才能增长。

  今当修诸要

  已经听闻修心学处,自己相信是可行的,从今日起应决心好好修持。假使知道了修心的胜利,不修的过患,而迟迟不肯努力修持,那真是罪业重大,从此永无脱离轮回之期。不知如何修心之人,情尤可原,但佛菩萨会觉得他们很可怜。我们既然知道了,修心的胜利与过患,而且也知道修心方法,应该决心从今日起,立刻实行。西藏有个故事,有一个人在山中断了腿,变成残废,他的同伴先走了,一个人坐在路旁,下面是悬崖,他想自杀了结,纵身一跃,恰巧有只斑马经过,掉在斑马身上,他就骑着斑马边走边唱,斑马跑的很快,其他同伴看他骑斑马唱歌,问他为何那么高兴。他说:「今生有幸第一次骑上斑马,不唱歌等待何时。」我们既然知道修心方法,不立刻修,等待何时?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