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噶陀仁珍千宝·贝玛旺晴:究竟一乘宝性论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10日
来源:   作者:噶陀仁珍千宝·贝玛旺晴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噶陀仁珍千宝·贝玛旺晴:究竟一乘宝性论

 

  主讲者:噶陀仁珍千宝六世˙贝玛旺晴 仁波切

  地点:台湾噶举佛学院

  开课日期:2010年3月5日起

  《究竟一乘宝性论》或名《大乘无上续论》(简称《宝性论》)为弥勒尊者依佛陀教言所著,主题为“每位众生皆具有佛性”都具有成佛的种子,此潜能能显现,因此每个人都具有证悟的本领。

  证悟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不清净、部分清净部分不清净、全然清净。《宝性论》的主题便是解释证悟本质在此三不同开悟阶段的特性。

  本书计五卷,有系统地讨论佛性、佛性的理由、佛性与证悟的关系,

  第一卷 含本教化品第一,本佛宝品第二,本法宝品第三,本僧宝品第四,本一切众生有如来藏品第五,本无量烦恼所缠品第六,本为何义[二]说品第七,本身转清净成菩提品第八,本如来功德品第九,本自然不休息佛业品第十,本校量信功德品第十一。

  第二卷 略说佛、法、僧宝、佛性、证悟、菩提、功德、事业略说七种金刚句。

  第三卷 一切众生有如来藏,演说众生实有佛性。

  第四卷 依净不净时不变不异故说。

  第五卷 依八句义略差别说彼真如性无漏法身。

  以十种方式描述佛性、三个阶段说明佛性展现的过程。对七大金刚论佛、法、僧、佛性、证悟、功德、佛行事业将由浅入深而说。续论中明确指出学习、聆听、彻底了解七金刚论题的功德,非常殊胜,使无数众生由法教中受益,累积无量福德增长智慧,以此能舍一切应舍、获证一切应证知,揭显真实究究本性——佛性”。

  《宝性论释》的科判及解释,过去噶当派有多种不同的解释,觉囊派有多伯巴大师及多罗纳塔大师的解释,噶举巴内有噶m巴嚷穹多吉所著科判及蒋贡康楚仁波切的解释,萨迦派有融敦巴的解释,红派有巨木滂仁波切的解释,此次主依觉囊派多伯巴大师及蒋贡康楚仁波切之著作而讲。

  多伯巴大师的解释主依他空中观而作解,蒋贡康楚仁波切及噶m巴嚷穹多吉之法界赞与宝性论科判内容所依相同。

  -----------------

  大乘无上续论

  (宝性论)

  噶陀仁珍千宝˙贝玛旺晴 讲解

  2010年3月起

  于台北市「台湾噶举佛学院」

  大家都发一本书,里面就有科判,科判上有偈颂。这个科判是依据西藏大成就者觉囊派的祖师多伯巴大师解释的科判翻译的,是非常有名的一本书,是益西朋措上师翻译的,我们这次是依照这个科判讲解。

  这次讲的是《宝性论》,藏文讲的《大乘无上续论》。讲经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实修派的讲法,一是学术派的讲法。本身以前所得到的是觉囊派的所有解释《日光疏》的讲法和蒋贡康楚的讲法,就是实修派的,讲完后再讲一遍,然后自己的心和法对照一次,我们这次依据这样去讲。

  正式讲经文的时候,我们不要聊天,也不要讲笑话。以前我的上师夏札仁波切提到过,我们讲经说法的时候,所传达是佛菩萨的旨义,这不是开玩笑的,他说:「如果开玩笑,就可以用有关佛法内容的西藏戏剧,譬如:西藏的八部剧本全部是有关佛法的内容,以这种的方式也是可以的。讲经说法的时候,是传达诸佛菩萨的旨义,所谓对法的尊敬,大家都要抱持尊敬的心态去接受法。讲的人也好,听的人也好,对法尊敬的心去研究和讲这个法。」

  今天稍微简单的介绍无上续论。无上续论的部份,我差不多十四岁的时候接受过一次,后来也在黄教格鲁派上师朗加仁波切座下学习过,讲解传承的方式接受过一次。

  在台湾讲是第一次,以前在尼泊尔,有几个喇嘛想要得到觉囊派的传承,我在尼泊尔讲过一遍,这时候不是很详细的,就是所谓一般口传的方式去念一遍而已。

  我本身的传承是觉囊派的传承和黄教格鲁派所传下来的传承。觉囊派的传承我们有翻译出来,上面有传承祈请文。大乘无上续论、宝性论本身也有比较详细的传承,多罗那塔大师的他空中观传承祈请文里面也提到所有传承祖师们的功德和如何传授等。其它的黄教格鲁派的传承,这次藏文有打出来,但没有翻译中文,下次有因缘的时候,可以给你们。

  一般在藏传佛教,传承是非常重要,每个人都执着ㄧ个传承,因此变成很多种传承,噶举派、红派或其它萨迦派等等。为什么分那么多的宗派呢?就是因为对传承的尊重和重视传承上师的口诀、讲法和传规。

  基本上,所有佛教和藏传佛教都是印度再传下来的,基本教理没有任何的差别,譬如弥勒五论等,基本的基础显宗的部份都是一样,在密部的部份虽然有很多种本尊,但几乎每个教派都承认彼此的本尊和法门的,分成那么多宗派的原因,是因为传承和传承上师的口诀上分出去的。因此讲一个法门,传承是非常重要。这次讲法的时候,我会前面念诵弥勒菩萨的弥勒五论传承祈请文,然后再解说弥勒五论里的《宝性论》,结束的时候要念《慈氏愿》就是弥勒菩萨的祈愿文,用这种的方式去圆满一堂课。

  过去觉囊派的传规,都是这样去讲的,不管在那里讲,就是用这种方式去讲。黄教格鲁派的说法─学术派的说法来讲,前面有的文殊菩萨礼赞文,再供曼达拉,之后开始讲主要正行的部份,正行讲完后就是做回向,大部份经部讲的时候是这样,前面很多没有习惯念诵传承祈请文。在萨迦派很多讲法也大致跟黄教格鲁派相同。

  密部不同,密部讲的时候,萨迦派也是先念传承上师祈请文,再供曼达拉,再讲正文,正文讲完后回向,大部份是这样去圆满一堂课。这里是藏传佛教的佛学院,因此我想用传统的方式,不只是如法、还有象征的意义,今天前面加传承祈请文的原因是这样,传承祈请文念的时候也对弥勒菩萨、对传承祖师稍微认识。传承祖师背下来以后,不只加持方面,对历史方面的认识也有很大的帮助。

  后期的很多人背多罗讷塔大师的这个(祈请文),背下来后,印度的每一个朝代就很清楚,像中国的三字经一样,前面是中国的每一个朝代。像这样,上师祈请文背下来或了解,知道是如何传下来的。传承上师祈请文不会乱写的,一个一个加进去的,不会以前没有的突然间写下来,传承祈请文非常重要,对信佛想修行的人来讲更重要,尤其是学习密乘,要获得上师和传承祖师的加持。加持的入门是什么?就是信心,信心是加持的因,这样的情况下接受灌顶。

  你们看看密乘的很多仪轨前面都有传承上师祈请文,红派来讲的话,修持八大如来、金刚萨埵也好,先念传承祈请文、再修正文。任何法门前面都必须要(念)传承上师的祈请文,有些是比较广、比较长、有些比较简单,不管怎么样,都会修上师祈请文。因此学习密乘的人,传承上师祈请文是非常重要。

  在经部─有关显宗的部份,刚刚我前面讲的,习惯上没有念传承上师祈请文。但是弥勒五论,在噶mb壤穹多吉也好、蒋贡康楚仁波切很多过去的高僧大德,都认定他是显宗的究竟的意义、究竟的真理,在密乘的基础(是)密乘的入门,和显密的媒介、法门就是无上续论(宝性论)。这个〝续〞也是所谓密乘的一部份,前面如来藏性到最后的功德、事业,全部和密乘里面所讲的相同,密乘里就是实修、在显宗里是一个理论。譬如:弥勒菩萨的《宝性论》,前面讲的三宝的功德、事业部份,在密乘仪轨是修持,每个地方都(有)观想。

  因此,过去觉囊派的祖师多罗那塔大师等,认为显宗是理论、密乘是显宗的修持,因此我们平常说显密无二别,就不是不同的东西加在一起,是相同的东西,一个是理论、一个是修持。因此,在《大乘无上续》讲的时候,虽然是理论,也是里面提到有关佛性的修持,在弥勒实修派,它是一个禅修的次第─有前行也有正行,中间有打坐,最后就是回向等,一部完整的仪轨。看看蒋贡康楚仁波切的《他空中观导引文》里面,就完整的讲到弥勒五论《宝性论》修持的部份。因此他可以说(是)显宗、也可以说(是)密宗,是显密双修的人非常重要的一部论典。

  因此,我就用密乘的方式说这个,不管怎么讲,修持传承祈请文的原因就是这样的。

  我这次讲无上续论的缘起,是牟小姐邀请,也觉得对藏传佛教、台湾的佛教徒简单的解说显密的法门,希望对他们学习、修持方面都有一点点的帮忙,这样小小的发愿而来的,我的发愿没有很广、没有很大,虽然讲的是大乘的法门,但是我的发愿还是很小的,只是(利益)少部份、少数人而已,没办法利益遍虚空的一切众生。

  我来噶举佛学院之前,发愿、祈请希望能帮助遍一切众生或者有形、无形的众生都获得利益。这是做作出来的发心,不是自然而然本身具有的发心,一般菩萨就自然具有这样的发心,不用刻意去想。凡夫的人要刻意的想这种的发心,你们都是皈依三宝的佛教弟子,也是大乘行者,希望你们发同样的菩提心。

  弥勒五论正式讲的时候,前面会讲总义,你们就有些非常好、应该有显密的基础,这种的人是大概提到名相就会了解的,也不须要详细的解说。但是有些第一次听无上续论,这种的人什么是显宗?什么叫密宗?显宗有多少的分支?密乘怎么分?就大致上要了解,这样你们学习弥勒五论《宝性论》正文的时候,我想有一点点的帮忙。

  这个总义,一般已经有显宗的基础,或者对密乘的修持深入了解的人来讲,没有那么重要,因此很多讲弥勒五论《宝性论》的时候,大部份是夹在中间在每一个阶段去讲,不会单独分在前面去讲这些。但是蒋贡康楚仁波切的解释等,前面讲总义,因为这对一个初学的人─还没有学过《宝性论》来讲非常重要,不然等一下我们讲密宗的观修,密宗的密、续部续的意思也是没办法懂。

  西藏的习惯上显宗全部称为经部,密乘全部称为续部,经部和经续两个去分的。经部指的是那部经典?什么时候讲的法门?内容大致上是什么?都是没办法了解的,因此前面要讲一点点总义。

  开始就是念弥勒祈请文,大家准备好了以后,开始念弥勒五论的祈请文。中间希望不要聊天,我上师所讲的,佛法是非常甚深的,要尊重这个法宝。因此我们都对法、对佛要尊重,因此不要讲的变成戏剧化,也不要变成聊天的方式。

  一般没有证悟的人所讲的法,一半以上是自己的境界,不是佛的旨义。像今天我们讲《宝性论》,没有到弥勒菩萨的境界,很多都是自己的意思,或者有人怎么说,那个上师怎么说,这个上师怎么说,就是讲这些话而已,就没办法真正的讲弥勒菩萨他真实的意思。但是,我们尽量要学习和修持过去证悟者所讲的话,像鹦鹉一样重复一遍,放录音带一样重复、重复,就重复一遍跟大家讲。

  宝性论的偈颂和解释,大部份是依据多伯巴大师的解释。多伯巴大师的解释非常详细、理论非常多,因此每一个字、每一句翻译告诉你们,好像我也没那么多时间很详细的讲。但是我们就是尽量依照多伯巴大师的说法去讲。多伯巴大师的讲解非常有代表性的,所有噶举派和红派的上师们,大部份是依据多伯巴大师的解释去讲的,包括蒋贡康楚仁波切的解释,前面的总义或者是中间有些多伯巴大师讲的没那么清楚的,他解释更清楚以外,其它的都是跟多伯巴大师的广解重头到尾可以对照的。这样觉囊派不只是觉囊派,其它的所有教派,大部份是以多伯巴大师的解释去讲的,非常特殊的一个解释,我这次尽量用他的内容去跟大家讲。但是没办法正文全部讲,就是重点全部讲完。

  这个传承祈请文是觉囊派的更嘎卓秋写的,后面增补文就是觉囊派的多伯巴大师和蒋贡康楚仁波切他们加进去的,一直到我的上师都有。但是这个有其它的传承上师,黄教格鲁派的传承也是有的。蒋贡康楚仁波切他的传承,也是我噶陀仁珍千宝第二世的传承。

  现在开始要念传承祈请文,前面你们要想释迦牟尼佛,左、右边就想弥勒菩萨和文殊菩萨这两位,这对大乘弥勒五论来讲非常重要的,是我们所谓菩提心的传承、菩萨戒的传承,一位是胜观派的祖师、一位是广行派的祖师。再传承祖师能想的话就是想,没办法想的时候,全部是弥勒菩萨的身相在他的旁边,这样去想。我们祈请弥勒菩萨等所有传承祖师,希望我们内心中升起一个弥勒菩萨慈悲的心和欢喜的心,希望今生要显现本来具有的如来藏性的一切功德,不只是我们自己,还有所有遍虚空的一切众生,也能显现如来藏性的一切功德,发这样的愿,大家一起念诵。

  现在我们要讲《大乘无上续论》,要讲之前要发广大的菩提心,发愿在轮回中所感受痛苦的所有众生,希望证得正等正觉的果位,为了广大的众生,今天要接受弥勒五论之ㄧ《宝性论》《大乘无上续论》的法门,听闻这个法门、实修这个法,为一切众生证得弥勒菩萨的果位,要发这样的一个愿,再接受今天所传的法。

  壹、总 义

  分八。

  一、认识本论

  二、依据经论

  三、认识作者

  四、传承上师

  五、本论内涵

  六、教规之分

  七、整论摄义

  八、宣论利益

  这个法门前面有一个总义,中间有所谓正文。正文是《宝性论》的正文,我们用两个部份去讲。我们所谓总义就可以分为八种去讲。

  第一个、认识本论。

  什么叫做论?再来论的内容是什么?就是大概要了解这个。

  第二个、依据经论。

  所谓弥勒五论里面的《大乘无上续论》,依据什么样的经论去著作它,这个部份。

  第三个、认识作者。

  弥勒菩萨《大乘无上续论》这个作者虽然有很多种争议,但是在藏传佛教界上,大家都认同,它是弥勒菩萨的著作。

  第四个、传承上师。

  有细分和所谓粗分两种,这里我们要讲的是大致上什么(那位)上师接受过这个法?什么上师传这个法门、翻译成藏文,经过什么样的上师去传播等,就是传承上师简单的介绍。

  第五个、本论的内涵。

  我们一般《大乘无上续论》有讲十一或十种道理,或者分为五种就是三宝和功德事业,或者是七金刚颂、七金刚处去分的,有好几种分法,主要讲的是本文的内容是怎样的。

  第六个、教规之分。

  这个教规是传承,这个弥勒五论的部份,一个就是学术派的说法和一个实修派的说法,大致上有两种。

  第七个、整论的摄义。

  整论就是从头到尾主要讲的是什么法?就是这个部份简单的解释。如果你对整本有稍微的认识、有大致上的认识,你学习的时候也是非常容易的可以进入。一般后面部份还没讲之前,如果前面没有讲简略的总义,比较不容易懂整本的内容。

  一般在藏传佛教密法的部份,大部份是四讲─就是四次重复的讲,或者是三次重复的讲的,有很多种的这种的方式。譬如:萨迦派的道果,察巴传承就是讲四次、就是四次的重复,哦巴传承讲三次,三次重复去讲的。因此大部份实修派就是大部份讲两次或者三次,前面讲大纲,中间有详细的解说,最后就是会总结,就这样每一个地方大部份是用三种方式去讲的,重复三次去讲,当然内容是一样,但是内容的深度不一样。

  在这里面我们前面讲总义的原因也是这样的,总义里面大致上提到弥勒菩萨弥勒五论的部份,他有经部的关系和密部的关系,大致上我们就讲一遍。在正文讲的时候,详细的每一个句子,每一句子去解释,第五篇后面就是简单的整本内容就是要总结。这也是我们说的三次讲经和差不多一样。但是不一样的地方,没有整本都讲三次,如果是萨迦派的道果,就是整本都要讲三次。在过去噶举派的很多讲《解脱庄严论》也是三讲,三次重复的讲。

  在红派的现在巴智仁波切的注作《普贤上师言教论》,前面有一个偈颂,这就是总义,大致上讲到整个这一篇内容,前面简略的讲一遍,最后详细的解说一次,就总共讲三次,还有每一篇后面就有跋文,这个就是最后的总结。因此大致上就是《普贤上师言教论》讲解的方式,也是有重复四次的讲法。

  在弥勒五论我们所谓实修派的讲法,也是三次的讲法,前面要讲总义简单的讲,再详细的解说一遍,最后要总结一次,就是差不多有三次的这种重复的讲。《大乘无上续论》本身也是这样去讲的,《大乘无上续论》的前面,譬如三宝的部份就简单的讲,再要详细的讲,最后就是总结。你们看看这个论的本体,论里面的这个颂每一个讲法都是这样的,你们下次可以研究看看。

  第八个、宣论利益。

  说此部论的今生和究竟利益部份,要去解释。

  一、认识本论

  经论之分法有二:总分及细分

  一之一、总分

  总说法界无二别遍照之智慧,称为佛性或如来藏性,断净二障的客尘、证得二清净为法身的自性。为了获得二身,观修离一切戏论无分别的禅定,为道之自性。佛性、法身、道三种道理圆满善说的经典,称为佛经或甚深无上的教理,

  分为三种:

  善说的经典就是善说的非常清楚、没有错误,就是所说善说的经典。称为佛经或甚深无上的教理,这个教理分为三种:

  (一)、智慧之经典

  为诸佛自境自现之语音,无二智能能显现为任何法相,是为真义之经典,此称为自性清净或净果法身。

  这个智慧经典,佛本身语的一切功德圆满的关系,自然显现的一个法,就称为这里的经典。

  (二)、意境之经典

  圣人及补特迦罗的意境中,名言共相的方式所显现的词汇及文字,称为意境的大乘经典。

  所谓你背下来一部经典,这就是你的意境经典,嘴巴里面还没有读出来,就是你意境的经典。你所悟到的那个内容,也是意境的经典。

  以前黄教格鲁派的大格西们,(在自己)前面夹一个经夹的板子、后面加一个经夹的板子,自己绑起来,意思是我五部经论全部背下来了,到后藏地区各地方辩经的时候,跟他们讲:「我本身就是一个经典。」这种的,就是我们说意境的经典。

  (三)、音词之经典

  任何一位众生读诵经典的声音及现为文字相的一切经典,称为音词的经典、文字般若或喻法经典。

  有声音和文词的两种经典。我们所谓有文字、有声音这种的经典,可以称为音词的经典。

  意境及音词二经典,诸佛的发愿所生,与法身同体,能离二障,属于无漏法之体、菩提为缘境、圆成之自性。

  意境的经典或者是词意的经典,就是我们所谓诸佛菩萨发愿所生,与法身同体的,他是不是法身?他也是法身,体性是一样的,表现的方式或显现的方式不一样而已。

  这种的法功能,能离二障,就法本身来讲,属于无漏法的体、没有烦恼的这个法体,他是菩提为缘境,我们要成佛,要获得、证得菩提,这个法为缘境而修持,最后可以成为佛。因此后面我们讲佛、法、僧,就有这三种经典可以称为法、圆成之自性。法大致上就是这样。

  一之二、细分

  宝性论之正名为大乘无上续论,过去弥勒五论实修诸大德认为此论为般若乘之究竟真理,为般若乘进入密乘的法门,可说是经与密之媒介。此大乘无上续论之"大乘"为显宗、"续"为密宗,欲认识本论应略知此字义。于下浅显的介绍经续大义。

  宝性论之正名为《大乘无上续论》,现在我们看到的这本书是梵文版的、梵文翻译的。这里写Tantra、是续论,他是无上续论。因此,在西藏的翻译本或者是这个梵文,都是《大乘无上续论》。在中文用《宝性论》,有可能是他前面三宝的功德为命名。

  过去弥勒五论实修诸大德认为此论为般若乘之究竟真理,为般若乘进入密乘的法门,可说是经与密之煤介。此大乘无上续论之〝大乘〞为显宗、〝续〞为密宗,欲认识本论应略知此字义。

  大乘无上续论讲的时候,"大乘"的意思讲的是显宗,"续"讲的是密宗。因此,这里面就是显密的共同讲的、是如来藏性,一定要知道这个。

  经题里面包含整个经文的内容,因此经题不容易立的。写一部论文、写一本书的时候,他的名字不容易(立的)。尤其是在过去这种严格的管理之下所著作的,所有西藏、印度也好,这种论的题目是最困难的,立一个题目很困难。因为题目与他的内容一定有关系,尤其是那澜陀寺后期的这种论文。过去这个佛经的命名,有些是(依据)内容、有些是地名、有些是人名,它是不一定的,但是非常重要的。一看到这部论的时候,要认定他里面讲的显宗和密宗这两种的解释,就是弥勒实修派的说法。于下浅显的介绍经续大义。

  诸大乘经典总体上分为经与论二种,《天子问佛经云》:「诸法摄于经论二,善说法及义解释,此故释迦之教法,永恒常住于世界。」此经论所述之法称为殊胜或清净之法。

  梵文法一字含盖世出世间法,《南夏日巴论》云:「法为知识道,涅槃及意境,福寿及经典,未来定法宗。」

  如果佛法要长久常住在世界,在这部经里面提到要靠两种。一个就是靠经典,经典和经典的内容,讲解的传承要留在这个世界,就是佛法能常住。第二个、就是写论典~经典的解释。要透过这两个管道,佛教的教理可以留在这个世间上,有这种的说法。

  在这里,特别用殊胜或清净的教法讲的原因,在梵文里面这个"法"涵盖一切,因此就是一定要佛法,要用清净证法,梵文里面就是Samdharma前面加一个Sam。

  《南夏日巴论》云:「法为知识道,涅槃及意境,福寿及经典,为来定法宗。」

  这个南夏日巴是一部论,我还没有查到这个中文的名字。「法为知识道,涅槃及意境,福寿及经典,为来定法宗。」法的意思有这四种,同样的在《俱舍论》里面有讲到很多法的意义,法可以说世间法、也可以用于出世间法,法有很多种。我们这里用的"法"是证法、超越世间之法。

  总称为法的有十种。一般所谓法为各自的方法及方法所生知识,但佛法所说的法为改变凡俗的心念或治伏烦恼污染之意故,称为殊胜或妙法,可分三种:

  法是有改变的意思,改变我们世俗的一切看法和行为。还有法的意思是净化烦恼的污染,或者是对付烦恼、对治烦恼的作用,这种的就称为法,一般的方法就不能称为法。因此法的这个名字也很多地方有误会,像"方便"一样,藏文里面讲方便的时候,这个方便是一种殊胜的方法,在中文里面翻译成方便的时候,好像简单、可以随便做的就叫方便啊!这两个是不一样,方便和智慧双运讲的时候,很多人认为方便是指很简单、容易做的事情,是一种字面上的不了解、字义的误会。这里讲法和世间法,也有很多地方都是用错的。

  (一)、法相

  依菩提为缘境修持,即断障碍及增德的方法,灭诸苦、除诸障、得诸智,法为具见闻想触安乐之相。

  这是法相。

  (二)、法音

  为梵文的Dharma,有总持之义,具不使众生堕落轮回及功德不落失之意。

  另印藏诸大德常用Samdharma,Sam为殊胜、真实及奇妙,为殊胜的佛所说之殊胜法教,具善缘殊胜的修行人能受用之意。

  为梵文的Dharma,有总持之义,在蒋贡康楚仁波切的解释等,很多地方"法"讲的意思很多。(以)现在梵文学来讲,这个"法"的内容,很多地方没那么广,但是西藏传统的佛法上面,"法"的意思讲的非常广的,因此我用传统的说法。

  具不使众生堕落轮回及功德不落失之意。令印藏诸大德常用Samdharma,Sam为殊胜、真实及奇妙,为殊胜的佛所说之殊胜法教,具善缘殊胜的修行人能受用之意。讲法者~佛所说的这个殊胜之法,具善缘殊胜的修行人能受用之意,一般佛法要看缘份,没有缘份、没有殊胜的缘份,连佛法的一个字或者连一篇偈颂都听不到的,很多过去的高僧大德,佛教内部赞叹佛法是贤劫千劫很难得、很难闻到的。因此这里是能具善缘的殊胜人能修持的意思,讲的人也殊胜,说的法也殊胜,透过翻译也殊胜,修的人也很殊胜,因此称为Samdharma。

  (三)、法之分,含二,所诠及能诠。

  所诠之法为文词言语所指之法义,为证得灭谛之法,称为证法。能诠之法为相、声文字经典之表示,称为教法。《俱舍论》云:「能仁二妙法,教法及证法。」

  这里面的教法可以用文词去表达的,证法是能证悟的法门,所谓二法是这样的。前面讲的是教法。

  1. 证法,分二。

  (1).灭一切苦之法

  (2).证一切功德之涅槃法

  2. 教法,分二。

  甲一、总分

  甲二、细分

  甲一、总  分

  (1). 习气所生。

  如世间人安立的大象、马等称名,随顺之。

  随顺之;随便称的名称。

  (2). 解脱之因。

  如十二分教或十二部经,《般若八千颂释》云:「佛所说全部经数,依文体及含义归纳为十二部分:契经、应颂、记别、讽诵、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法、论议,共十二部。」

  这十二部经典很多地方都有重复的讲,为三转*轮的内容去分等很多种分法,后面有简单的介绍。

  甲二、细分

  含经部显宗及密部金刚乘两种。

  乙一、显宗

  又分经与论二种。

  丙一、经部

  1.经部的法相

  所诠具利益,能诠为妙法,能作者事,舍烦恼,最后之果获得解脱。

  说法者依佛陀之因缘而生。

  什么叫经部呢?经部法相是什么?所诠具利益,能诠为妙法,能作者事,舍烦恼,最后之果获得解脱。说法者依佛陀之因缘而生。

  佛经分很多种,不管是那部佛经,都是因为有佛陀的存在、佛陀的直接或间接宣说或加持,就出现这部经典,这里写依佛陀之因缘而生的关系是这样。

  2.经部的分法

  有六种。

  (1).依时间而分

  初转四谛*轮,所说的法为出离心、别解脱,主要经典为四部毗奈耶(律分别、律本事、律杂事及律上分)。

  二转无相*轮,所说法为般若禅定,主要经典为大般若经(有一百千颂或十万颂)、中般若经(有二十五千颂或二万五千颂)、小般若(有八千颂),般若佛母宝德经及般若心经等。

  三转广大分别确定轮,所说的法为光明如来藏,主要经典为华严经、宝积经、愣伽经、涅槃经等。

  这四谛法就是初转*轮的经典,世间上第一次(传的)佛法。

  二转无相*轮,所说法为般若禅定,主要经典为大般若经(有一百千颂或十万颂) 、中般若经(有二十五千颂或二万五千颂) 、 小般若(有八千颂) ,般若佛母宝德经及般若心经等。这有些是佛本身说,有些是佛加持而说的。

  三转广大分别确定轮,所说的法为光明如来藏,主要经典为华严经、宝积经、愣伽经、涅槃经等。

  如来藏性的全部是不是第三转*轮(讲的)呢?不是的。多罗讷塔大师的他空中观论里面提到,了义经典有些是天界(时)所说、有些是人间所说的,有些是二转*轮的时候已经提到。因此,他说了义经典不是完全是(依)时间上分的,大部份是第三转*轮的时候,但是有些不是第三转*轮所讲的。

  (2).所诠分别

  总体上分为了义及不了义两种。任何经典就因明学观察时,以同词异义的方式或世俗谛为主所说的法为不了义,同词同义所说或以胜义谛为主所说的法为了义。

  他空中观的一种说法,没有提到如来藏性的部份都是不了义之法,因此三乘所证悟的境相续的、常住的提到的经典,就称为了义。

  三种(含)声闻、缘觉、菩萨等各自证悟(互不相关的空性)属于是不了义的,在他空中观认为从声闻到缘觉、菩萨全部是如来藏性净化不同的层次而慢慢功德圆满。

  以三转*轮而言,萨迦班禅说:「初转*轮,为声闻的眷属所说之法为以不了义为主。二转*轮为菩萨的眷属所说之法以了义为主。三转*轮为三种姓所说之法为了义及不了义两种。」但觉囊派诸大师却认为三转*轮之法为确定了义论。

  不同的地方就有不同的说法。萨迦派的诸大德都承认如来藏是空性、如来藏是法界。觉囊派的诸大德承认如来藏性是法界体性智、是法界,这个部份都是一样的。

  果冉巴对多伯巴大师非常客气,他说证悟和功德无人能比的这个导师─多伯巴大师,前面一大堆的赞颂,最后说:「你的说法就是常见(中观)派。」前面留一个很大的空间,看起来好像是赞叹的样子,后面说:「你的说法常见派的(中观)思想。」

  这些所有以前反驳的人都没有恶意,他说:「为了经典的内容更清楚而反驳的。」意思是说(为了)佛法的内容更清楚而辩论的,辩论的人很有风度的,也不会随便用很多不好听的文词去骂。果冉巴大师认为(他们是)文殊菩萨的化现,所谓有些(是为了)佛法的内容更清楚而辩论。

  觉囊派和萨迦派的教理方面看起来有一些地方是有一点点的差异,但是实际上大家都承认法界体性智、承认如来藏性是法界体性智的时候都是一样的。

  (3).能诠的文词经典,如前面所说的十二部经典。

  (4).依对治烦恼方式分有三藏经典。经藏含十二部经中之契经、应颂、记别、讽诵,主为对治瞋恨心。律藏为十二部经中之自说,主要对治贪念。阿毗达磨藏(论藏,或称对法七论)含十二部藏经中之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法、论议七部,主要对治痴心。

  唯识宗提及:「若无对法七论,三藏不齐全。」经部派说:「对法七论为阿罗汉之著作、非佛所说,对法已含在其它经藏及律藏中,无须单独区分。」

  唯识宗提及:「若无对法七论,三藏不齐全。」经部派说:「对法七论为阿罗汉之著作、非佛所说,对法已含在其它经藏及律藏中,无须单独区分。

  依对治烦恼方式分有三藏经典。三种论典对治烦恼的时候怎么分呢?到下面有提到。经藏含十二部经中之契经、应颂、记别、讽诵,主为对治瞋恨心。律藏为十二部经中之自说,自说就是十二部经典是律说,这个主要是对治贪念。阿毗达磨藏称为论藏或者是对法七论,这个就含十二部藏经中之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希法、论议七部,主要对治痴心。大部份这个十二部经典当做是经,但是有些人的说法是不同的,譬如说:唯识宗提及:「若无对法七论,三藏不齐全。」经部派说:「对法七论为阿罗汉之著作、非佛所说,对法已含在其它经藏及律藏中,无须单独区分。

  (5). 依根器而分

  有佛为阿罗汉及菩萨所说法两种。

  (6). 依讲经方式而分

  有佛说、加持说、随许说三种。

  譬如说:藏传佛教里面讲的方式。中文上面也有很多种,但是中文部份,大家已经了解,因此没有加在上面。

  佛说为佛亲自说,如般若佛母宝德经等。

  加持说为身加持、语加持、意加持所说之法,如佛加持观世音菩萨所说的般若心经般。

  这个藏传佛教里面是没有任何的争议的,他是观音菩萨所说。就像陀罗尼里面大白伞盖佛母或佛顶身咒等等,有些是佛示现神通顶髻里面发出声音,有些是他加持菩萨说的,就这种的。

  随许说为佛允许菩萨及阿罗汉所说之法,含各经典的开首及后记等。

  这个佛随许就是阿罗汉和菩萨都可以说法,经典前面说:如是我闻到后记等等,很多都是当初结(集)经的时候加在中间。因此,非佛所说,但是佛随许所说的法。

  以上我们讲的就是经典的一种分法、经典的作用,我们白话来讲,经典的作用、经典的内容。

  丙二、论部

  分四而言:

  1. 论之法相

  作者不放逸清净意乐所著,内容为戒、定、慧三学处,作用为对治烦恼及脱离轮回之苦。简单的说,能净烦恼及救除轮回苦为佛教论典的两种特色。另种说法为离六垢(无义、错义、唯学、争斗、计谋、离慈)、具三德(具义、修持、离苦)殊胜之论典。

  很多人说论的定义不一样,我后面讲的(是)依据多罗讷塔大师和觉囊派的诸大德们的说法。就四种不同的论来讲,这个不是四种不同的论,论有四种含义。

  分四而言:

  1. 论之法相

  作者不放逸清净意乐所著,内容为戒、定、慧三学处,作用为对治烦恼及脱离轮回之苦。简单的说,能净烦恼及救除轮回苦为佛教论典的两种特色。另种说法为离六垢(无义、错义、唯学、争斗、计谋、离慈)、具三德(具义、修持、离苦)殊胜之论典。

  具足我们所谓离六垢、具三德的这种的就称为论典。现在我们说任何人都可以写书,(就)没有(写)论典的规矩,过去的论文写完之后就要辩论,辩论他如不如法,如果不如法,这部论典一定要烧掉,不能流通。

  过去很多萨迦派也抱持着这种的传统,他先著作完之后要寄到萨迦寺,萨迦寺的各堪布看一遍,觉得内容符合萨迦派的教理或者是符合佛教,才可以刻木刻流通,之前就是不可以的。

  以前所有西藏有这个规矩,现在黄教格鲁派里面,拉卜愣寺仍维持这样的传统。我所知道的1987年的时候,拉卜愣寺的几个年轻的人写一些有关佛教的论。好几个格西提议,大家都要辩论,有争议(就)不能流通,后来就是不让流通,有这样的一个管制,这是佛教的传统,传达佛教的内容的时候一定要正确。

  以前西藏都有这样的管理,因此大家都不敢写佛教的解释。红派现在四川的多智千法王的寺庙之前有四大堪布,有好几个人写一些(佛法的)解释要看这四大堪布通不通过,不通过就不让他们刻木刻。以前的德格印经院要刻经典的时候也是一样,不是你有钱就可以刻的,都要看内容,就这样管制论典,因此以前(管制)是非常的严格的。

  2. 论之作用

  广大的意义摄集、甚深的意义明分、颠倒的次第汇整。

  般若的解说、般若的内容(为)一部广大的经论、经典,内容过去的很多印度的论者也没办法分的详细,弥勒五论的《现观庄严论》就是大般若经的一个修持,全部就变成五道和十地的次第去写。里面一直再重复,大般若经典好像很容易背,前面的顺序全部背下来以后就一直再重复,以前西藏的一些经忏师可以背诵(整部)大般若经典,虽然有十六卷,但是比其它的容易,因为一直再重复,实际上它没有重复,每个地方都有用意的,不是佛很无聊的一直再重复的,佛是(具)如所有智、尽所有智,他不是说不出话一直再重复的。

  因此,广大的经论整理的时候要靠论文,他这里写的「广大的意义摄集的作用、甚深的意义明分的作用。」譬如说:一些甚深的意义、不容易了解的,(以)更容易了解的方式去写,这个(是)论的其中一个作用。颠倒的次第,是有些里面次第颠倒的这种的要汇整,论有这些作用。

  3. 着论之法

  尽所有法宣说之论典,如龙树菩萨的《般若百论》。如所有法宣说之论典,如弥勒菩萨的《经庄严论》。宣说解脱及遍智之道的论典,如《瑜伽师地论》。

  有哪些论典就是一个代表,代表性的一个论典,着论的话他讲的是哪一个着论,里面讲的是哪些法,譬如说:着论之法

  尽所有法宣说之论典,如龙树菩萨的《般若百论》。如所有法宣说之论典,如弥勒菩萨的《经庄严论》。宣说解脱及遍智之道的论典,如《瑜伽师地论》。

  萨迦派和觉囊派的诸大论师有这种的方法。

  4. 论之分别

  初转*轮以见部为主的论典为对法七论,此七论为发智论与六足论,说一切有部的七种根本论著,以迦多衍尼子着《发智论》为总为身,以世友着《品类论》、天寂着《识身论》、舍利子着《法蕴论》、目犍连子着《施设论》、拘瑟耻罗着《集异门论》、满慈子着《界身论》等六论为支为足。

  以行为为主的论典,如功德光所著的《律经根本律》及论师氐宿天着的《根本说一切有部毗奈耶颂˙花鬘》等。

  对法七论就是初转*轮主要的(经典)。

  二转*轮以见部为主的论典为龙树菩萨的中观理聚五论:《中论》、《回诤论论》、《七十空性论》、《六十正理论》、《细研磨论》。

  以行为为主的论典,如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行论》及《学集》。

  二转*轮以行为为主的论典,如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行论》大家都非常熟悉、台湾也是很多人在读,《学集》好像比较少人读,西藏传的人很少,只有口传的传承,好像没有讲解的传承,西藏讲解传承断了以后几乎不太会讲这部论典,他们就是供在佛前或者是研究参考的书,就这样的一个传统。

  但这也是不完全的,譬如说般若八千颂的解释以前也断掉过一次,后来班禅大师的导师咏西佳参开始就讲这部法,他传下来后,很多人在讲。这种的就是已经断了传承,还是后来有些人讲的,这个上师是大家都认同的上师那有可能。但是现在末法时期啊!大家都认同的法师、大家都认同的上师几乎很少的,大家都会找毛病,说这个上师那里有问题,大家都看过失,不会看功德。因此现在如果是已经断了传承的这种,有人开始讲经,我觉得除了达赖喇嘛以外,大家都会批评他的,藏传佛教里面有可能不太会接受。

  三转*轮以见部为主的论典,如弥勒菩萨着的弥勒五论:《现观庄严论》、《辨中边论》、《辨法法性论》、《宝性论》、《经庄严论》。

  但是《现观庄严论》也是第二转*轮的经典。

  以行为为主的论典,如古印度旃陀罗阁弥论师着的《律仪二十颂》。

  这些是行为(为主)著作的论典。前面讲到是经,这里讲到是论。论的定义、著作者的功德、内容符不符合原始佛教的经典等,好几个角度去看,它如果是一部具格的论典就可以解说或是可以广传的,后面有提到。

  著作者本身的功德,譬如说:龙树菩萨或者是无著菩萨,这些全部是登地菩萨,登地菩萨的论典,大家都非常尊重的、印度佛教或者西藏佛教界里面是非常尊重的。阿底峡尊者当初在西藏传法的时候,提到过:马鸣菩萨的祈愿文等,就是这种已经有语真谛加持的人所写的祈愿文都有加持、可以修持,其它的凡俗人所写的就是发一个比较不错的愿以外,他没有语真谛的加持、也没有什么功德。

  因此我们所谓要研读一部圣者的经典,这种是登地的菩萨的经典,就是与佛陀亲自讲的经典一样,我们要尊重。在《宝性论》的后面也提到这个部份。密部可以称为论、也可以称为经,密部有经和论有两种。密续的续,也不一定完全是佛陀所说的,有些是菩萨所说的。

  续也好、经也好、论也好,这种的名相是外道和佛教共同有的名词,Sutra(经典)不是全部是佛教的,外道也用这个名字。论典,也不一定是佛教的,外道也有论,Trantra所谓密续也不一定是佛教的,其它的外道也有。

  上次我看到一个人写有关密续的部份,他说:「密续,外道的文字里面就有密续,因此是非佛法。」但是这种的是自己的见解没有那么广、梵文也不懂,有可能没有读过印度的这些小说,因此他说这样的话。

  外道和佛教共有,不只是这个(密续),所谓佛教的律藏,我们认为是完全没有争议,原始佛教的很多戒律就是跟外道完全一样的,释迦牟尼佛对众生没有帮助、对修持没有帮助的部份,他去掉而已,其它的都是外道原来的或改良,譬如说有些对众生有利益、解脱的部份,加在这个出家的戒律里面而已。所谓剃度也是释迦牟尼佛还没有出世以前外道也有的,赤脚、乞讨也是跟外道都是一样的,很多规矩包括八关斋戒也是一点点不一样,我们的发愿不一样、追求的不一样,行为上很多都是跟外道相同的,因此不能用一个密续的续去解释他一定是外道,或者经典的经去解释。譬如说:印度的《易经》也是经,但是他的内容事实上非佛法。我们佛教全部的经典也是成为外道的,如果是这样子成立的话,不只是这个,我们说佛教的很多名相,都是跟外道是共同所有的。因此过去鹿野苑那边翻译《入菩萨行论》的时候,很多名相方面他们遇到一点点困难,有些名相跟外道用的不一样,有些名相用的一样,但是佛教要找到原始名相,一定要找有关佛教的记载、原始用的佛教名相,如果没有,有可能翻译以后成为外道的,有这种的问题产生。

  刚刚我们讲的论,不是写一本书就是称为论。佛教的论,刚刚前面讲的有三种作用全部要圆满,写论的人三种功德也是要圆满的,写论的本身要证悟空性的、或者是亲见本尊的、或者五明通达的,这三种的功德其中一个一定要圆满的。佛教的论最殊胜的地方就是内容、作者各方面都比其它的更殊胜的。因此佛教的经典、论,可以当做佛经去供奉、可以修持、可以读诵。

  今天我们讲到这里,下面我们再讲的话,好像是开高速公路啊!不然好像讲不完了。后面要回向,我讲的功德、你们听闻的功德和我们所有发愿的功德全部回向给众生,愿一切众生离苦得乐,发这样的愿我们就是做回向。

  先大家发愿,遍一切众生希望获得正等正觉佛陀的果位,为了这样的一个愿,今天要接受弥勒五论之ㄧ宝性论的课。也希望这宝性论里面所讲的内容正式实修,就是依法和自己的心相融,大家发这样的一个心态接受今天的课。

  今天我们最主要讲密部金刚乘的部份─第五页。

  乙二、密部金刚乘

  昨天我们讲完显宗的经论─经的定义和论的定义,今天主要讲的是密部金刚乘的部份。《宝性论》属于经的部份,为什么要讲这个续呢?昨天也是讲过,这算是显密的一个桥梁,或经部和密部的桥梁是这部宝性论。因此我们对经题《无上续论》讲的这个续的内容要稍微的了解。

  在宝性论的前面,我们说七金刚处来讲,是三宝佛法僧、如来藏性和菩提、功德和事业总共有七金刚处去讲的,在密乘的修持,每一部仪轨里面就有这个(些)部份,仪轨前面就一定会有皈依、发心,我们要以三宝为这个皈依处去讲的,因此佛法僧全部在皈依里面。

  如来藏性我们解释为法界体性智或法界智,修密乘的仪轨的时候,前面一定要诸境化为空性、在空性中观想本尊,我们说三种定、三金刚定去观想的,大部份红派的仪轨大都是以三定去观想一个本尊,所谓真如定、本因定、遍照定等三种禅定去观想的。前面的真如定是法界体性智、空性是如来藏性的部份,一直到遍照定最后就成为圆满本尊的身相功德圆满的身相。这个部份在《宝性论》里面可以说是菩提的部份,菩提圆满正等正觉的一个身相。

  在密乘的仪轨虽然有很多不同的观修,但是不管自己观想或者对面观想本尊,都是一个种子最后要圆满一个身相,不只是本尊的身相,身圆满和外境的净土等要圆满的观想部份我们这里说的菩提。

  修持本尊的阶段,中间要供养文和礼赞文这两个,完整的仪轨不能缺少的一个部份,这里所谓的七金刚处里面功德的那个部份。再念诵咒语,最后就是我们说成办四种利益,譬如说息增怀诛等等成办四业、要观想集散事业钉,这个部份我们可以说是在这里面事业的部份。     因此,在《宝性论》里面所解释的就是密乘整部仪轨的内容。

  金刚乘于经续内有多种不同的称谓,如金刚乘、密咒乘、果乘、内乘、不共乘、方便乘、大密乘等。

  金刚乘于经续内有多种不同的称谓,所谓禅定也好、咒语也好,很多都是因为如来藏性为基础,因此讲到金刚的这个字。任何东西都不会毁坏所以用金刚这个字。同样的,我们这里七金刚处也是用金刚,密乘很多不同的名字。

  密咒乘,譬如说:身密、口密、意密,我们说三密,这个密很多种含意,称为秘密乘、密咒乘。

  果乘,我们所谓佛的境界。一般我们先修因最后有果,但是在密乘金刚乘里面现在在果的阶段,在一个修行人的瑜伽士的定中,可以感受或者是享受佛果的各种功德。譬如说:修一个本尊跟本尊的相应的时候,你所住的地方,你自己的定中是一个净土,亲自显现在你的眼前。还有你也是息增怀诛等成办利益众生的各种事业的能力,类似菩萨和佛的果位在凡夫的阶段也可以显现的,密乘称为果乘讲的原因是这样的。

  内乘的这个部份,我们分为外、内。外部的理论就是身口的各种行为为主这种的的乘派就称为外乘。内乘,是以三昧耶和瑜伽行的那种禅定为主的这种经典或续部,这里称为内乘,内是三昧耶定就是禅定。

  不共乘,(与)声闻、缘觉不共同,唯有上根利器的人所学的、所修的这个部份就是不共乘。

  方便乘。昨天也讲过有各种去渡化众生和利益众生的方式,不一定每个人都要学同样的法门,也不一定每一个人都要做同样的事情,密乘里面有诸多方便的法门。譬如说:生圆二次第和息增怀诛的事业等有各种方法。这种方便的方法称为方便乘。

  大密乘。正等正觉的佛陀所谓意义的部份赤裸的显现出来,以佛陀的意去修持,这个意的禅定去修持和学习,所谓大密乘。大密乘(就)根器来分,譬如说:八大菩萨的这种的上根利器的人的境界可以称为大密乘。但是也不是说除了这种高的层次以外不能学习的,我们凡夫有信心坚定的人也可以学习、可以获得成就。

  于时轮金刚的《无垢光疏》内说及:「金刚为不衰、不灭,故名大金刚乘。」

  于时轮金刚的《无垢光疏》内提起,这个无垢光疏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部论书,藏传佛教里面提到,他是香巴拉国王的著作,有翻译成藏文,也可以说是时轮金刚最多的一部论书解释。在这里面提到金刚为不衰、不灭,故名大金刚乘。

  密咒乘之意,《金刚顶续》云:「密咒之法相,诸佛之真意,成就法精要,真实之法界,是为密咒相。」因此诸佛菩萨意不二的智慧,称为密咒。密咒是本尊、亦为本尊之称号,非利器者不得宣说,此故而称"密"。

  密咒有很多种意思,有时候这个密咒字面上没有什么意思的,它是一个代号,也是我们说语真实谛加持的一个代号,念诵就获得加持这种的一个咒语。有时候它是本尊的名号,用梵文念的时候完全它是一个法号。譬如说:嗡阿日阿巴札纳帝,大家都会念文殊菩萨的咒语,这个文殊菩萨的咒语是一个代号,很多字凑起来的一个咒语,它不完全是一个名称。如果我们念度母的咒语: 嗡答瑞 度答瑞 都瑞梭哈,这是一种度母的佛号。这种的有些是佛号,有些是一个代号。这个非利器者不得宣说,此故而称〝密〞。

  密咒乘内分密咒(梵文为Mantra曼陀罗)及密续(梵文Tantra旦陀罗)。

  这两个密续里面,密续是指经典,里面就有密咒,也可以说先有密续再有这个密咒。

  丙一、密咒(梵文为Mantra曼陀罗)分三种:密咒、明咒、陀罗尼咒。其"曼"的意思为意识及空性,"陀罗"的意思为拯救及方便。完整的意思,于因地将修行人由烦恼意识中拯救出来。

  密咒的部份,米滂仁波切的大幻法网续的前面有密咒的解释和秘密的含义,红派的说法有详细的,但是我这里面大部份是用觉囊派和萨迦派的各种说法。

  依咒语的自性而言,为方便与智慧空性合一。《密集金刚后续》云:「"曼"为无相空,金刚萨埵云:是为大智慧。"陀罗"为拯救意,如来所宣说,空性及大悲,无二别自性。」

  密集金刚等等所提到,「咒语的内容很广,不只是一个念诵的佛号,里面包含方便和智慧所摄的一切法。」

  1. 密咒

  对未成熟之根器者不得宣说而名密咒,《吉祥和合续》内云:「非遍入、大自在天、梵天、声闻、缘觉之境故,即说为密咒。」

  这里所说的未成熟的根器和非根器者,这两个一点点不一样的。完全对密乘没有信心,还有些对密乘有邪见的,这种就是非根器者。

  未成熟讲的话,虽然没有排斥,但是他没有经过密乘的灌顶等仪式的,我们称为是未成熟者。在十四根本堕里面:未成熟者宣说密法是第七堕、这是第七条戒律。譬如说:没有接受过灌顶的人,跟他讲密乘的仪轨部份,秘密的部份给他看或者是跟他解释,这样是犯戒的。就像一个没有受过比丘(戒)的人面前讲比丘的戒律一样,一般比丘和比丘尼的戒律还没有受的居士不能看,也不能读诵。像这样,密乘也是还没有成熟的人,不能看、不能说,因此它称为密咒。

  2. 明咒

  净化过失及明了智慧之意,《金刚顶续》云:「灭处贪黑暗,亦治诸烦恼,回遮无明障,宣说为明咒。」

  有净化过失和清净智慧能力的称为明咒。但明咒的解释也有很多种,有些的说法也不是这样,我大部份是以《金刚顶续》和觉囊派的诸大师的说法去讲的。

  3. 陀罗尼咒

  诸功德不漏而总持,故称为陀罗尼。《金刚顶续》云:「能持诸佛法,亦能持诸法,故说总持咒。」

  总持就是不忘记或者是把它留住、不要让它漏失的意思。

  《金刚顶续》云:「能持诸佛法,亦能持诸法,故说总持咒。」

  佛法和佛法的一切功德可以留在一位众生的心续,这种的把它留住都不忘记的功能就称为陀罗尼咒。

  丙二、密续(梵文Tantra旦陀罗)之分法

  1. 分为二续,内续及外续。

  阿阇梨无畏生主张:事续、行续、瑜伽续称为外续,无上瑜伽续为内续。《大日如来幻化续》云:「欲知分续部,分为外内续。」

  续部可以分为两种、也可以分为三种、四种等等,这里有分好几种。

  2.分为二续,内续及外续。

  阿阇梨无畏生。梵文里面讲的阿比阿嘎拉 ─ 印度的一位大成就者、《金刚鬘》汇整的导师,他分为二续事续、行续、瑜伽续称为外续,无上瑜伽续为内续。一般我们所谓〝事〞的意思,就是身口事业为主的,这种意思上、戒律方面都是以身口两个为主的就是事续。

  行续,身口意三种同时进行的就是行续,后面应该有提到这个部份。

  瑜伽续就是以内在禅定为主。

  《大日如来幻化续》云:「欲知分续部,分为外内续。」

  阿阇黎无畏生应该是根据《大日如来幻化续》去分的。

  2.分为三续

  佛密大师云:「续部分为三,事行瑜伽续。」阿阇梨更嘎宁波云:「分为事续、行续及无二续。」阿阇梨欢喜金刚、阿阇梨释迦友等都是如此分法。

  阿阇黎更嘎宁波是印度的一位导师,(对)大日如来的法门的解释有著作,提到过分为事续、行续、无二续三个。

  阿阇黎欢喜金刚和阿阇黎释迦友等等,这些都分为三续,三续里面包含一切密续,就这样去分。

  3. 分为四续

  《金刚幕续》云:「事续为劣根,此外事瑜伽,上根瑜伽续、无上瑜伽续。」

  以佛陀慈悲摄受外道四部,宣说此四续 - 具贪念之大自在天行者宣说无上瑜伽续,为具嗔念之遍入天行者宣说行续,为具痴心之梵天行者宣说事续,摄受此三种行者而宣说瑜伽续。

  《喜金刚续》等的说法,为渡化欲界不同贪念众生而宣说四续。为了渡化他化自在天见即满足之贪念,宣说事续;为了渡化乐化天笑即满足之贪念,宣说行续;为了渡化时分天及知足天一触即满足之贪念,宣说瑜伽续;为了渡化三十三天、四大天及人类欲根结合的贪念,宣说无上瑜伽续。

  龙树菩萨等主张《智慧金刚集续》之说法,认为此四续亦为佛教四大见地之密意而宣说:

  《金刚幕续》云:「事续为劣根,此外事瑜伽,上根瑜伽续、无上瑜伽续。」

  金刚幕是(有关)喜金刚的经典。

  以佛陀慈悲摄受外道四部,宣说此四续 - 具贪念之大自在天行者宣说无上瑜伽续,为具嗔念之遍入天行者宣说行续,为具痴心之梵天行者宣说事续,摄受此三种行者而宣说瑜伽续。

  看来密乘的四续全部是为了渡化外道的众生所讲的一样,但是每个众生都有三毒贪嗔痴慢,譬如说大自在天行者(是)依据他的种性而不只是信仰,还有类似这种的人去分的,也不完全是(为了)渡化外道而讲的法。

  《喜金刚续》等的说法,为渡化欲界不同贪念众生而宣说四续。为了渡化他化自在天见即满足之贪念,宣说事续;为了渡化乐化天笑即满足之贪念,宣说行续;为了渡化时分天及知足天一触即满足之贪念,宣说瑜伽续;为了渡化三十三天、四大天及人类欲根结合的贪念,宣说无上瑜伽续。

  为了欲界的众生渡化而宣说四续,欲望、贪念深度不同、强烈不同,因此宣说这四续,是净化贪念的法门,这个贪念为执着,执着是轮回的根,这种的说法很多续里面有提到的。因此所谓贪念不只是一种贪念,它是一种执着。

  我们所谓轮回的开始是什么?有些以为轮回的因是分别念,有些人以为是无明─我们所谓痴心,有些认为所谓执着,不管怎么样,都是有对境的执着产生,最后就形成轮回,为了净化这种的执着而佛陀说这四续。

  龙树菩萨等主张《智慧金刚集续》之说法,认为此四续亦为佛教四大见地之密意而宣说:

  佛教四大见地,下面有提到。

  (1). 因声闻上座部、一切有部等,以为过去、现在及未来三时诸法其体皆有,色蕴以外,承认不一与不异的自我实有故,宣说以外身及语的事业为主之事续,即承认自生尊及坛城尊以外的智慧尊。

  所谓的自生尊,自己观想为本尊这种的大部份是自生尊。坛城尊,坛城里面要观想本尊等,这里称为对生或坛城尊。智慧尊,就是从法界中迎请过来的,以信心的力量、三昧耶的力量、禅定的力量等等各种力量去迎请过来的这种的本尊,就称为智慧尊。因此自生尊、坛城尊、智慧尊,密乘里面很多这种的名相,基本上是同一个本尊。方位上面、还有观想的层次来讲,这些都是不一样的。

  (2). 克什米尔的声闻乘及经部派,承认内心及外境皆实有,如外境微尘实有及内心剎那实有,故宣说外事业及内禅定同部进行之行续。行续中承认自身三昧耶萨埵及对生智慧萨埵二者同时存在。

  就是两个可以同时观修的。

  (3). 缘觉乘寻缘起道理,通达人无我、法无我各半,承认世俗谛能取所取皆有,胜义谛无执取境,但剎那念为实有,故宣说真实意禅定为主之瑜伽续。此续中承认本生三昧耶尊,迎请智慧尊融合,其后送归智能尊,意理相同。

  这里先要迎请智慧尊,当初自己观想的本尊就(是)三昧耶尊,这两个合而为一。仪轨结束以后,智能尊我们送回去、送回法界,有一些仪式跟缘觉乘的一些观想相同的。

  (4). 菩萨乘承认世俗谛上有能取所取,胜义谛上没有所取境,因此没有能取之心,能取所取二现皆空,故宣说无上三摩地定之无上瑜伽续。此续中承认智慧尊及三昧耶尊无二平等。

  所谓三昧耶本尊是当初自己观想出来的这个部份,智慧尊是我们刚刚前面讲的从法界中迎请过来的本尊,所谓事续和行续是有一点点分别的,尤其是行续,一位国王、一位仆人的方式观修的,无上瑜伽续来讲是无二别,世俗谛上面就有做这样的一个(迎请的)动作是为了缘起,本来是相同的。

  刚刚前面我们讲的四续,有些续里面提到是为了渡化外道的众生而说,有些是说为了净化欲界的贪念,有些说佛教内部有四种不同的见地,为了渡化这些众生而说,有几种分法,这些也是不相违的,因为(从)因和行为各方面去观察的时候,这些都是内容相同的,分法一点点不同而已。

  4.  分为五续

  《智慧金刚集续》等说及密续分为五。《金刚遁地续》等为经续,《秘密总续》等为事续,《大日如来现证续》等为行续,《真意总集续》等为二合瑜伽续,《密集金刚续》等瑜伽续为无上瑜伽续。

  二合瑜伽续,两个合在一起的就是(二合)瑜伽续。

  《密集金刚续》等瑜伽续为无上瑜伽续。

  他这个分法以经典去分的,不完全是(依)内容去分,但是后面说的《真意总集续》经典的说法和事续、行续、无上瑜伽都一点点不一样,因此它单独分出来。

  5. 分为六续

  那洛塔巴等主张的五续为经续、事续、行续、瑜伽续、无上瑜伽续、究竟秘密胜乐金刚续计六续。

  那洛塔巴是那洛巴大师、噶举派的祖师,主张分为五续。五续里面其它的都一样的,胜乐金刚为最殊胜的本尊法门,为母续之王,因此就单独分出来的。经续、事续、行续、瑜伽续、无上瑜伽续,无上瑜伽续里面分出究竟秘密胜乐金刚续计六续。

  6.  分为九续

  莲花生大士及毗玛喇目札等说:九乘次第中之内三乘各分为三种,如大瑜伽的大瑜伽续、大瑜伽的随类续、大瑜伽无相阿底续等,许多分法。

  在红派里面内三续分为九乘,大家共同的一种分法,大部份以修持的次第和主要的禅定两个不同而分。但是,在无相阿底续,这个阿底续可以称为阿底续但能不能称为阿底乘,有一些争议的。譬如萨迦班禅以为阿底瑜伽大圆满是一个见,它不能称为乘,因为承认它是无相见,它是一种见地。红派的很多上师承认阿底瑜伽可以称为乘。内在的智慧称为乘的也有很多种的分法。

  虽有种种分法,但都是由四续的分法中分出,基本教法为有相及无相两种法门外,没有特殊处。

  有相和无相两种法门之外,没有一些特殊的分法。所谓有相就是有一个观想的对境去观想的,譬如说观想一个本尊,这种有缘境的都称为是有相。无缘境的譬如说大手印、大圆满,称为是无相法。

  一般一个灌顶来讲,由第一个灌顶宝瓶灌顶到智慧灌顶、密灌顶这三种,属于有相的法门;第四的词意灌顶是无相的法门,不管是那个教派这里所讲就是无相的部份。我们所谓密乘二次第,第一个生起次第,主要是观想本尊的部份生起,智慧、禅定的力量一直增长的一种方法称为生起次第。

  圆满次第,多罗那塔大师的讲法,所有剎那间对凡俗的意念和执着转化、消灭和剎那间圆满智慧、功德,这种的称为圆满次第。因此,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里面包含一切密乘的法门,不管怎么分,都是二次第里面包含一切密乘的法。

  在事部,有没有真实的生起次第呢?也是有一点点的争议的,有些人认为事续没有真实的生起次第,只有比较接近生起次第的一些观修以外,没有真实的生起次第等。

  其它不管是那个续,生起次第和圆满次第大部份都有的,无上瑜伽续更重视圆满次第,特别讲圆满次第的部份。前面的事续、行续这两者,实际有没有生起次第就有争议,行续有类似生起次第的部份。瑜伽续以生起次第为主的。无上瑜伽续圆满次第为主的。下面要讲密乘的殊胜处。

  乙三、金刚乘殊胜处

  金刚乘于诸多法门都较般若因乘更殊胜:

  这个是很多金刚乘的导师们、上师们共同所说的法,大家都是这么说的、很多续部里面也是这样说的。

  (一)、三广大殊胜

  阿阇梨贤德巴尊者说:「于胜义谛上,般若乘与金刚乘并无差异。于世俗谛上,有三广大殊胜的差异:一切现分观为本尊身相,为观想的广大殊胜。以摄持三世诸佛菩萨大乐三昧耶,生起殊胜加持,为助缘广大殊胜。现世行利益众生及受用清净净土故,是行为广大殊胜。此三为较般若乘更殊胜之法。」

  阿阇黎贤德巴尊者,印度的一个导师。

  他这里讲胜义谛上没有差别,世俗谛上有差别。但是红派前译派的认为胜义谛上也有很大的差别,红派以乐空无别的见为主,不管是大手印、大圆满、般若乘有很大的差别。

  萨迦班禅等很多萨迦派的导师们,般若乘以外的没有其它的,密乘以方便部份殊胜,见地都是以般若乘相同的,就这种的看法。

  他这里讲的第一个殊胜,身体观想本尊以后,自己的境界也可以观为本尊,别人的眼前也可以亲见的这种。般若乘所无的、大部份是没有这种观修。因此观想方面很殊胜。

  第二个,以摄持三世诸佛菩萨大乐三昧耶,因此可以获得加持,这个加持为助缘,因此助缘很殊胜。经部来讲,加持、灌顶这种就是比较少的。

  现世行利益众生就是第三个殊胜。凡夫的阶段也可以做各种利益众生的事业,可以代替诸佛菩萨去做事情,瑜伽士的境界中,现在我们所谓身相、受用、事业全部就是清净的净土一般,这种的观修是般若乘所没有的。因此殊胜。

  昨天我们讲过的,显宗为理论、密乘为实修的方法,这样讲非常符合的。譬如说:华严经等等,不可思议品里面就有很多种境界,密乘里面它变成一种观修。阿弥陀经里面八功德水、所有净土的各种功德,(是)密乘里面无量宫旁边要观想的那个部份。七珍宝造成的无量宫,这些在显宗里面是理论、有这样的境界,密乘里面有真实的观想,譬如说一座坛城的四个门,东南西北各有不同的颜色,从这个地方开始要观想。因此我们说显宗和密乘两个,一个就是理论,一个就是实修的方式,这样就是显密圆融,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别的,只是方法上有差别而已。

  (二)、十一种殊胜

  阿阇梨迦纳殊利说:「如何说密乘较显宗般若中观更殊胜,观想、修持、智慧、精进、摄受众生、加持烦恼、加持迅速、速得悉地、速断烦恼、意乐、行为等,无上方便殊胜的十一种特点。」

  因此密乘更殊胜,观想、修持、智慧这三个就不用说了。精进,我们所谓般若乘的很多菩萨就是三大阿僧祇劫非常精进的修持。为什么精进殊胜呢?精进的方法殊胜,不是精进本身上面有差别。

  摄受众生,譬如说般若乘,菩萨戒为基础再摄受众生的。在密乘里面,有很多的方式可以摄受众生,譬如说三昧耶物去摄受众生,咒轮、经轮、法相还有三昧耶物,吃的东西、戴的东西、穿的东西什么都有去摄受众生种下善根,有很多法门。

  加持烦恼。一般般若乘来讲,烦恼和智慧两个是对立,用对立的方式去净化烦恼。密乘来讲,可以对立,也不需要对立,不舍烦恼而获得菩提,譬如说:贪念的众生他用贪念去获得菩提,有嗔念的人用这个嗔念可以证得菩提,这种的贪嗔痴慢具五毒的众生各有方式去渡化,傲慢心很重的人,他修持本尊的佛鬘成为本尊,这个傲慢可以迁移就变成本尊的佛鬘,那么他的傲慢也可以利用啊!贪念重的人,贪念的受用譬如做荟供等,吃的东西当做荟供品,一直在观想供养诸佛菩萨、布施众生,用这种方式去利用你的贪念,可以获得菩提、可以积聚资粮。

  很在意你身体、很执着肉身的人来讲,譬如说:肉身转为光身、观想为光身也可以,还有身体布施譬如施身法等,不是真实的给别人,意念中一直再给的时候,最后你身体的执着也会减少,很多断法、施身法里面就是修持观想自己身体的肉、血、骨头全部布施,这个也有很多次第,也会积聚资粮成为菩提之因。这种就(是)贪嗔痴慢各有转化的方式。

  速得悉地,就是密乘很迅速的所谓即身成就等,很多地方都有讲这个功德,即断烦恼的功德也是一样,断烦恼的方式有很多种,密乘里面不一定要舍弃你执着的对境,譬如说你喜欢的那件衣服转成为供养,所谓无尽、无漏的供品,当做你自己(是)本尊去受用。每次受用的时候,任何供品先要转化为空性,空性中供养的,你最执着的那个东西化为空性以后,就是减化这上面的执着,有很多种的修持,是所谓发愿的行为。

  (三)、四种殊胜

  阿阇梨智布札嘎玛喇尸罗的《三理趣》内说:「一义不迷故,方便无困难,依于利根故,密乘更殊胜。」

  很多密续、很多密乘讲(到)殊胜的时候,就是用这四句,如果你们接受过很多灌顶或者是接受过很多密乘法门,有可能已经背下来了。在这个部份下面我有解释。

  1.    一义不迷的殊胜

  般若因乘于见道以下,无法证得法性之义。金刚乘内降智慧第三灌顶及第四词意灌顶表示之法,生起喻智慧法性。因此同一法义有多种方式以开悟,以方法殊胜故,不迷。

  我们要证得法性,或者是要见到所谓真实谛,不一定要透过理论,透过理论解释最后悟到空性的也是有的,但是密乘有很多种方便法,譬如那洛巴大师是五明通达的一位大班禅,也是那澜陀寺北门的守护者、非常有名的学者,但是他怎么思维也没办法悟到法性真理,最后他依靠乞丐帝洛巴大师证得空性。经过十三种苦修等,帝洛巴大师打他,昏倒醒过来以后他证得空性,一般的人没办法用这个(方式),帝洛巴大师也是登地菩萨,他用这种的方式去让一位众生开悟。

  密勒日巴大师也是一样,大家都读过他的传记,他经过很多苦修,最后证得空性。当初他的发愿为护持上师和利益众生的,这种心念去做任何事情都是净业障、集资粮,最后他证得空性。他不是一位学者,他也不是经典的理论很精通的一个人,一般的眼里他只会念一点藏文吧!他当初受皈依戒的时候,也不懂皈依的意思但是最后证得空性,这也是密乘的所谓方便法门。这种的不一定要每一个人经过(同)一条路,就是有各种法门,法门无穷,八万四千法门不是无意义的,在密乘里面可以用得上。不迷就是不愚痴。

  2.    方便的殊胜

  于般若乘所有方便基础上,金刚乘有无量之方便法,如息增怀诛四业、咒语、药物、观修、三昧耶手印,为了证悟广大世俗谛的生起次第法门,证悟甚深胜义谛的圆满次第法门等。

  有非常多的法门,法门无穷的、方便、很殊胜的。譬如息增怀诛:

  息业有很多种,譬如治病的、息灭病的方法、除障碍的方式、消业障的法门、消除烦恼的法门。

  增业来讲,就是增长寿命、增长福禄寿和增长智能、增长禅定、增长证悟力等等。

  怀业,怀是外在有形和无相,怀是自、他的心转变等,恶业转为善念的,怀法也有很多法门。

  诛业,诛杀内心的烦恼、外面的敌人、修行上面的障碍,诛法也有很多种法门。

  譬如说药物、咒语、加持过的各种法药等等,这个也变成缘起物可以帮助修行,其它的观想三昧耶、手印 ─ 密乘认为是身体气脉明点的自性,要揭开气脉明点要经过身体的手印和幻轮,透过身体的动作,可以增长智慧、也可以净业障、集资粮、证得菩提的因,有很多殊胜的法门。

  3. 无难的殊胜

  般若乘为圆满布施波罗蜜以色身、手脚布施;为断色身之执着修持不净观、抛舍世俗生活,以此等难行苦修只能成为增上缘。

  密乘以咒语及禅定的力量而圆满福德资粮,不舍衣食等世俗受用成为供养以积聚资粮,以幻身修持不舍色身之道而断对色身之执着,等等诸多善巧方便法门。

  4.  利根的殊胜

  密乘法门于《文殊阎魔敌续》内说及:密乘为信心坚定或具智利根器者成就的法门。

  于般若乘,上根利器者经三大阿僧祇劫,中根利器者经三十六阿僧祇劫,下根利器者经无数阿僧祇劫修持,最后证得菩提。

  密乘经由灌顶、加持、信心、观修、禅定、三昧耶、甚深行为,上根利器者即生成就,中根利器中阴解脱,下根利器者七世解脱,下下根利器者经十六世获得金刚总持果位。

  密乘法门于《文殊阎魔敌续》内说及:密乘为信心坚定或具智利根器者成就的法门。

  这里面讲两种人修持密乘可以获得菩提。一个是信心坚定的人。一个是智慧就是非常无上的人、利根器者,这两种的人修持密乘法门可以获得菩提。因此密乘修持的人也不一定是八大菩萨,虽然利根者的比喻是像文殊菩萨和金刚手菩萨这种,但是这种的非常困难的。一个信心坚定的人修持密乘法门也会获得成就的,密勒日巴是一个例子。

  于般若乘,上根利器者经三大阿僧祇劫,中根利器者经三十六阿僧祇劫,下根利器者经无数阿僧祇劫修持,最后证得菩提。

  密乘经由灌顶、加持、信心、观修、禅定、三昧耶、甚深行为,上根利器者即生成就,中根利器中阴解脱,下根利器者七世解脱,下下根利器者经十六世获得金刚总持果位。

  密续里面所讲的。

  显密所证悟同样为离一切戏论的法界胜义谛,果位同样为究竟断证功德圆满的大觉佛,如此果位同样是佛陀、断证功德也同样,又有何特别殊胜处?

  三乘所求最后究竟的菩提虽然相同,但断证的方法有差异。有些经论提及断证的方法一样,这种说法意指显密共同的发愿是为一切众生获得圆满正等正觉的果位,故以菩提之因发愿相同而说。

  有些经论里面讲显密的断证方法和功德全部是相同的,这部分也是很多人譬如萨迦派的导师们写着很多论典,但这种是发愿相同而分的,不是基道果全部是相同的。

  所谓经部和密部最后的果位相同,这也是有一些争议的。譬如说十地菩萨的时候要接受灌顶,这是很多论典里面所讲的,最后获得大光明的灌顶证得菩提。大光明的灌顶是一种密乘的入门,灌顶是密乘的一个特殊的法门,因此最后必经之路是密乘的法门,进入这个就获得菩提,很多过去的高僧大德看法也是这样的。

  二、依据经论

  依据经论,这个解释依据那些经论?

  DB法王二世嚷穹多吉(1284-1339)及多伯巴等大部份觉囊派论师,认为宝性论主要依据诸了义经典,多罗讷塔大师说:「虽了义经典大部份为三转*轮所说之法,然部份非为三转*轮时所说。」

  有些是三转*轮说的法,大部份是没有错,但有些是第二转*轮的时候已说。因此他觉得了义经典不一定是三转*轮的时候所说的。这样我们所谓宝性论的依据了义经典,不一定是完全三转*轮为依据,第二转*轮的部份,也是宝性论根据的经典。

  萨迦派荣敦巴大师说:「宝性论内容,不只依据三转*轮之经典,为所有宣说了义经典之总摄,包含《大悲经》、《妙法莲华经》等。」明示之经典计十五部之多。

  我这里没有全部都写,用他的解释,这里面差不多有十五种经典的名字。

  总说,正等正觉佛陀了解众生具佛性,亦了解众生具对法的瞋心等四种障碍(即上品贪欲障、外道障、小乘声闻障及小乘独觉障),蒙蔽本具之佛性,以不了解自具佛性,以畏缩及侮辱等五种过失而堕落轮回。

  这四种障碍等,后面就有详细的解释,到时候讲就可以。

  为了渡化此种众生,依据众生之根器演说众生本具佛性浅、详细或极清楚等诸多不同的经典,此内最明了究竟的法门,传给已修共同乘且心续成熟的利根众生,佛说法性真实谛常住不灭共同的经典为《解深密经》、《愣伽经》、《大乘密严经》、《华严经》四部经典,亦称为唯识四经。

  对心续有没有成熟一些前行的法门正在做的人,有些正行所谓法无我等不能讲的,般若乘也有这样区分。

  在宝性论的传承祖师里很多都是唯识宗,在西藏也是很多人以为他空中观是唯识宗,唯识宗以外没有什么他空中观,但是多罗那塔大师说:「不是唯识宗,是中观没有错。」唯识宗的导师们就有对外传法和对自己内部耳传的法门,因此认为这个不完全是唯识,他提到过很多种根据。像这种的,经部也有一些共同和不共同的法门,虽然经典是显宗也是有时候讲共同、有些不共同的法门。他空中观在红派的大师认为也是唯识宗,但木滂仁波切觉得是中观、中观里面最了义的法门。红派内部的很多上师对他空中观的定义也是有些不一样的。

  为了渡化此种众生,依据众生之根器演说众生本具佛性浅、详细或极清楚等诸多不同的经典,此内最明了究竟的法门,传给已修共同乘且心续成熟的利根众生。

  宝性论里面主要讲的是佛性,佛性有些地方讲到是生灭性,有些说常住不灭,佛说的经典里面说常住不灭的这种经典:《解深密经》、《愣伽经》、《大乘密严经》、《华严经》四部经典称为唯识四经,藏传佛教唯识派非常重视的。

  藏传佛教各宗派都学唯识派,但单独唯识宗是没有的,中国才有,藏传佛教里面大部份所谓中观派分为三种,自续中观、应成中观就是自空中观,再他空中观这三个,所有藏传佛教八大修派,藏传佛教不只是四大教派修派、有八大修派,所有大致上这些宗派的(见地)分就这三种,一种是自续中观、一是自空中观、一是他空中观。红派的很多人认为红派的见地是应成派,但也是承认自续派,因此萨迦派和红派都常常用双运中观的名称。。红派的导师就师君三尊寂命大师的传承,完全是自续派。但红派的格则班禅等觉得自续派和应成派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别、是相同的,一个是“明”的地方讲,一个是“空”的地方讲,红派的很多上师认为都是相同的。印度(的学者们就)有很大的差别、互相反驳。

  后期的很多藏传佛尤其是红派的上师认为是一样的没有什么差别,一个地方讲的不清楚,另外一个地方讲的更清楚的,实际上是一样的,但是应成派大部份不承认法性常住不灭这个部份。

  佛说如来藏性、清净法界、不变法身、永恒之自性等不同名相,众生本具真实义诸功德等。不共秘密介绍如来藏性的经典,有《如来藏经》、《大法鼓经》、《大集经之宝女品》、《指鬘品》、《陀罗尼自在王经》、《大涅槃经》、《宝云经》、《最胜寂经?》等,佛性常住之理有清楚详细的记载。

  佛说如来藏性,有很多不同的名相去表达如来藏性,佛说如来藏性、清净法界、不变法身、永恒之自性等不同名相是同样的意思,多罗那塔大师说这些都是同一个意思,多伯巴大师的山法了义海里面就是用了很多种的名字,有二十多种名相都是全部是一样的,很多密乘里面讲的不灭法身和常住大乐(是不变大乐),这里说的法性清净、如来藏性都是一样的,他有用很多比喻和解释。

  有些认为这是不一样的,因为密乘里面所谓常住大乐是一种有为法,和所谓法性不变也是完全不一样的,有这样反驳。但是觉囊派的很多上师认为这些不管是显宗用的名相、密乘用的名相,意义都是一样指的是如来藏性。

  众生本具真实义诸功德等。不共秘密介绍如来藏性的经典,有《如来藏经》、《大法鼓经》、《大集经之宝女品》、《指鬘品》、《陀罗尼自在王经》

  《陀罗尼自在王经》是宝性论最主要的根据,后面我会解释。

  《大涅槃经》、《宝云经》、《最胜寂经?》这个是不是这样,我还没有查到这个名相,到时候再说。

  佛性常住,这几部经典里面讲的是佛性常住之理,有清楚的详细记载。

  于此甚深的见地,唯佛之境界,非声闻、缘觉等能知,如本论内所说:「一切种智之行境,如来非是三慧境,是故当知此智慧,一切有情不可思。微细故非闻慧境,胜义故非思慧境,法性甚深故亦非,世间修慧等行境。」

  多罗那塔大师和多伯巴大师说:「这个甚深的见地是佛的境界,声闻、缘觉都没办法了解这个境界。」在宝性论里面也提到,如本论内所说:于此甚深的见地,唯佛之境界,非声闻、缘觉等能知,如本论内所说。不可思议和无法了解的原因是后面讲的微细故非闻慧境,胜义故非思慧境,法性甚深故亦非,世间修慧等行境。。因此凡俗的智慧是有限的,越接近真谛的时候,越无法表达。因此,在很多经论里面讲到:「真实谛的境界是超越言语。」不只超越言语,有时候是超越我们的意境,原因是我们也看不出有生灭自性,如果认定是不可思议、超越言语之境,确定没办法推理出生灭的自性。

  因此劣根者以无法了解甚深之义,会产生误解。虽为具智慧者,然未获得了义经典口诀,广大经论内容无法融会贯通,而此论(宝性论)摄收各广大经论教理分为七种金刚处而说。

  佛讲了那么多的了义经典,要融会贯通,须透过了义经典的口诀-口耳相传这种的教授,不然没办法融会贯通。譬如大般若经典般若经是非常广大的一部经典,一个人从凡夫到佛果间的一切修持是没办法了解。因此,后来的现观庄严论是大般若经等内容全部融会贯通后成为的一部论,从一个凡夫开始到最后的修持,菩萨道的部份写的非常清楚的。

  我们这里所说的宝性论也是一样,宝性论是依据很多经论的内容全部合在一起,从皈依到行菩萨道,最后证得佛,不只是得到佛果,还有渡化众生的事业等,菩萨道的一切修持全部讲的非常完整的,靠我们菩萨的智慧和了义经典的口诀,因此就产生这种的经典、论典。

  三、认识作者

  一般依造论者本身的条件,分为上、中、下三种,但大乘无上续论的作者定为上首条件者。虽然对此部论的作者有几种不同的说法,藏传佛教认定为弥勒菩萨所著。

  如果他是弥勒菩萨所著作,他是十地菩萨,一定就是上首、最好的条件具足的。在这里我们说上、中、下的条件,一个是所谓证悟的登地菩萨,有登地菩萨、证悟法性的这种的人作论就有加持,以他的愿力,见闻想触的人也获得利益,经典的内容也不会错、不会有曲解、不会自己的见地及宗派去污染,因此作论的第一个条件是证悟者。

  中根的条件,譬如本尊允许的,像无著菩萨一样修持弥勒菩萨,最后亲见弥勒菩萨,这种的就是所谓本尊的允许所作的经典。

  下根的条件,所谓五明通达,尤其作一部论,相关部份的经典全部通达这种的可以作的。

  基本作论的条件,如前面我们所说的这些,包括意境所谓内在的条件、佛法里面的定义要有净化烦恼和救渡众生的能力。这个论的作者,藏传佛教内就没有任何怀疑,认定他是弥勒菩萨所作,不管是远传的祈请文或者是近传的祈请文,里面都提起弥勒菩萨,因此是弥勒菩萨的著作。

  今天我们念的传承祈请文里面,释迦牟尼佛之后就是弥勒菩萨。但是其它有很多种看法,以为弥勒就是弥智巴的另外一个名字,这个也有根据,弥智巴当初修持的时候,看到一座佛塔里面出现光,他挖掘的时候找到了这部宝性论,祈请弥勒菩萨传给他这个法,属于一个伏藏法,就有这种的说法,因此有些人认为是弥智巴所作的,噶举传承的相片就会有弥智巴大师。尤其是现在就有好几种说法。

  其一说法,这部经典怎么来的,下面提到好几个说法。

  其一说法:大乘佛法结集之作。

  印度阿阇梨无畏生说:「为大乘佛法结集时汇整而出,应属于经部。」虽如此说,但结集者为弥勒菩萨。

  弥勒菩萨于大乘佛法属八大菩萨之一、登十地之大菩萨,了义上,无数劫前已证得佛果,现称为佛陀替代者,与佛无别的各种化现,渡化南瞻部洲的众生等,将来出世为贤劫千佛之第五佛。

  弥勒菩萨所著的弥勒五论中,《现观庄严论》内提示了义中观的大纲,《经庄严论》、《辨中边论》、《辨法法性论》三论清楚叙述如来藏法性常住,《宝性论》内就如来藏性常住不变之秘密真理赤裸叙述。

  印度阿阇梨无畏生说:「为大乘佛法结集时汇整而出,应属于经部。」

  印度阿阇黎无畏生阿比亚嘎拉说:「为大乘佛法结集时汇整而出,应属于经部。」

  他说这是大乘佛法结集的时候,弥勒菩萨所结集的一个法门。

  虽如此说,但结集者为弥勒菩萨。

  这样算是弥勒菩萨的著作、结集的也好,就是承认弥勒菩萨。

  弥勒菩萨于大乘佛法属八大菩萨之一、登十地之大菩萨,了义上,无数劫前已证得佛果,现称为佛陀替代者

  了义上,八大菩萨全部早就成佛,但是现在示现为菩萨相,弥勒菩萨也是一样,无数劫前已经证得正果,但是现在就成为释迦牟尼佛的代替者,他是将来之佛。

  与佛无别的各种化现,渡化南瞻部洲的众生等,将来出世为贤劫千佛之第五佛。

  弥勒菩萨所著的弥勒五论中,《现观庄严论》内提示了义中观的大纲,《经庄严论》、《辨中边论》、《辨法法性论》三论清楚叙述如来藏法性常住,《宝性论》内就如来藏性常住不变之秘密真理赤裸叙述。

  就是非常清楚的提到过如来藏性的部份,如来藏性为主体的一部论典,所有论里面宝性论算是最清楚、最明了的一部经典,不只是弥勒五论,还有其它目前所看得到的印度论典翻译成藏文里面,宝性论是最清楚的叙述如来藏性的一部论典。

  其二说法:为了无着大师而作。

  印度阿阇梨狮子贤大师说:「弥勒五论为弥勒菩萨为了弟子无着大师而作。」

  印度阿阇黎狮子贤桑阿巴达,桑阿巴达他说「弥勒五论为弥勒菩萨为了弟子无着大师而作。」

  很多现在像藏传佛教的\四大教派大部份是以这个说法为准、以这个说法为主。

  其三说法:无着大师所著。

  印度阿阇梨贤德巴所著《庄严中论》内提到:「无着大师为三地之菩萨。

  他说无着大师是具足作论的各种条件具足的三地菩萨。

  《文殊根本续》内亦提到:「比丘称无着,精通诸论藏,了义非了义,分辨诸多经,世间因明通,亦达诸经论,成就陀罗尼,驾驭萨喇史,密咒之法力,生起殊胜智,为法常住故,结集诸经义,住世一五十,尔后登天界,为利轮回者,常行乐自换,大尊临终期,证得菩提果。」

  萨喇史是我们说一种鬼神、一种天神。

  住世一五十;一百五十岁活在人间的意思。

  天界;就是我们说兜率天弥勒菩萨的欢喜境土。

  为利轮回者,常行乐自换,大尊临终期,证得菩提果。他里面有提到过这样的一段,《文殊根本续》里面,无著菩萨、无着大师的授记,前面讲到他是第三地菩萨。

  无著菩萨十二年修持弥勒法门,亲见本尊带往兜率天住人间五十年,听闻一切大乘经论,迎请弥勒五论返回人间,著作《瑜伽师地论》或名《五部地论》,含本地分、摄抉择分、摄事分、摄异门分、摄释分名之,另着有详细《宝性论疏》,为后续所有关于如来藏论著之主要依据,藏文大藏经丹珠(论部)即载有此部论疏,口传及讲解传承亦未间断的沿续至今。

  这部论疏,蒋贡康楚仁波切解释里也提到过,很多地方都用这个解释,《宝性论疏》是解释宝性论最多的一部经典。

  弥智巴大师是和马尔巴洛札(是)同一个时代的人,这中间就相差很多年了,可以说有些经典是一位上师在其它地方取出来,但在其它地方也没有间断这个传承,还有其它地方人跟人传这个法,这种的很多的。

  西藏的律藏的传承: 当初在西藏朗达玛灭佛的时候,西藏中部拉萨地区几乎没有出家人,换装的换装,有些去其它地方,一部份在西康和现在的安多地区传戒、竖立法幢、建寺庙等等,东藏正式生起弘扬佛法,这个时候西藏中部和东部没有直接的连系,西藏东部也不在朗达玛管辖,因此很多法门没有间断,但就西藏中部的历史来说是已经间断了。

  同样的,印度回教的历史上面写着,佛教在当初回教灭佛的时候,所有出家众已经不存在印度。但这个时候印度很多出家众譬如班禅释迦师利等逃到西藏来,在西藏建立那澜陀寺及传戒,萨迦班禅也是当时在那澜陀寺最后的堪布释迦师利座下受比丘戒的。

  因此,《宝性论》是弥智巴大师取出来,也是有可能的,很多历史里面是这样提到。但是,因为无著菩萨有作这部论,无著菩萨死的时候这部论是存在的,当然无著菩萨的这部论也是一直相传下去,传到西藏的也是没有间断的,讲解的传承没有断的时候,根本颂也是一定存在的。印度也是那么大的一个地方,因为佛的事业无穷,每个地方就出现不同的传记,这是有可能的。因此是弥智巴大师的伏藏取出来或者是无著菩萨人跟人传下来的,到现在为主都一样(存在),在我们弥勒五论传承的祈请上非常清楚的记载人跟人的传承。

  (发愿在轮回中沉迷的一切众生,希望脱离苦海、证得佛陀的果位,要达成这样的一个目标,今天接受弥勒五论《宝性论》的课程和修持这个法门,愿一切众生证得弥勒佛的果位。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