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六十六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六十六天
壬二、特修对治差别,分二:癸一、略示;癸二、详释。
初者,略示:
对一些比较特殊的对治法进行解说,首先概括性说明。其下有一个颂文:
劣等有情摄为我 自身易地为彼人
依无分别心修习 嫉妒竞争及我慢
劣有情,指各方面较自己差的有情。将有情分作三类:劣有情;与自己相等、各方面差不多的有情;功德、名闻比自己高的有情。以甲乙丙代称,丙为低于自己的有情,乙为与自己差不多的有情,甲为高于自己的有情。此时“自身异地为彼人”,自己变成对方,以对方的观念来看待自己——变成丙,以丙的眼光来看待自己,正好来修妒忌心;变成乙,以乙的观点来修竞争心:一定要超越他、战胜他;变成甲,以甲的角度来骄傲地蔑视自己,修我慢心。以这三种方式,分别对治嫉妒、竞争与我慢等。
“劣等有情摄为我”,自己换成对方的位置,从对方的角度来看待自己。“依无分别心修习”,自己换作这样的胜解心——无一点怀疑的确切之心,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待。下面会一个一个地去解说。我们平时常说,“设身处地想一想”,从他人的角度来看自己。怎样去看?看这个人怎么样?有三种不同的角度。“无分别心”,一方面可以理解为没有疑惑地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将自己当作另一个人来看待,毫无怀疑地这样去做;另一方面,就是心处在一种非常平静的状态里去观察,不要散乱、掉举。前面我们讲过:远离昏沉掉举,处在这样的状态修习自他等换。
癸二、详释,分三:子一、与劣者换,修嫉妒;子二、与等者换,修竞争心;子三、与高者换,修慢心。
此中分作三个方面:和低劣于自己的有情易位,修嫉妒心;和自己相等的有情易位,修攀比、竞争心;和高胜于自己的有情易位,修慢心、轻视心。共嫉妒、竞争和慢心三种情况。
子一、与劣者换,修嫉妒:
修嫉妒心。
彼得恭敬我独无 我得利养不如彼
对彼赞扬诃骂我 彼享安乐我受苦
“彼得恭敬我独无”,“彼”指原来的自己。位置交换后,现在较低的“我”来看待从前较高的“我”——菩萨得到那么多有情的恭敬、承事,得到诸多安乐的资具,而自己却没有。非但得不到,还受到有情的轻视、污蔑等等,而这位菩萨却处处受到赞扬、享受安乐!
我今辛勤作众务 彼唯自在安闲住
彼于世间享盛名 而我德能不显著
现在的“我”,用仰视的角度来看着从前的自己——这位菩萨可以自由自在,过着非常清闲舒服的日子;而我却不得不辛辛苦苦地劳碌奔忙,从事耕种或其他种种事务。他非常悠闲、轻轻松松,这个菩萨在世间上还有着广大的名称、功德,得到众人的赞叹。而我却因没什么功德而无人称扬。这样修持,来生起嫉妒心。世间一般之人,对名声、势力、才干等各方面超越自己的他人,往往会生起嫉妒的心。
我无功德当奈何 我等唯应修功德
“我”没有功德怎么办?应勤力地修功德。没有功德,各方面都会逊色。这就是站在对方的角度修嫉妒心。菩萨为何要修嫉妒心呢?这是为了藉由体谅卑下者那种心态,而对那些功德比自己逊色的有情,也能生起一种悲悯之心;因这种体谅的缘故,便能对治洋洋自得的我慢与骄矜。同时,亦希望自己的功德能够帮助别人。比自己差劲的有情有很多,希望自己的功德能对他们有所利益。
有余胜者彼不及 有余劣者我犹胜
谓坏律仪及见等 烦恼使然非我力
“有余胜者彼不及”,山外有山、天外有天,犹有其他有情胜过这位菩萨一筹,他比不上人家;“有余劣者我犹胜”,也有更为下劣的有情,比起他们,我犹显得高胜了。换位之后,自己这样想一想: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对方的功德殊胜,自己虽然不如他,可比起另一个又还有优势。
为什么功德方面不如?因为“我”戒律不清净、见解也不清净,所以功德比不上这位菩萨。换位后的自己,戒律废弛、见解衰退,烦恼令“我”比不上从前的自己。前面讲过,佛陀说即便是微小的虻虫,若发精进,也可以速疾成佛。而我们所得的人身,如果没有烦恼,自身也是很厉害的。只是因为烦恼的缘故,自己没有任何功德可言。通过这个也说明,自己没有生起功德,正因烦恼在作怪。但是一定要发起精进的力量猛厉对治烦恼。这样便会让自己生起种种的功德。
应须尽力救我等 自愿代受诸灾害
若于我等不能救 何反轻蔑于我等
对方——这位菩萨,是具有悲心的大菩萨啊!他应该尽力来帮助我们,我们的一切衰损、一切痛苦,他都应该竭力救助才是。一切伤害、一切难忍,他应该甘愿代受,为什么对我们这些较为低下的有情非但不去救助,反而还轻蔑我们?
从前,我们曾轻蔑过比我们低劣的有情。现在反过来,处于他的位置,通过这样思维来反省自己:处在菩萨的位置,应该尽心地帮助比自己低劣的有情,甘愿代受各种各样的苦行来利益他们。怎能去轻视、用傲慢的心来对待比自己低劣的有情呢?!
彼有功德我何益 彼自有其功德耳
于住恶趣毒蛇口 诸有情类无悲心
反欲以功德骄人 于诸智者竞高低
换位之后的自己,看待原来的自己:那位菩萨有功德,对我有什么好处?他的功德是他自己的,对我们这些低劣有情没有一点利益。那位菩萨对我们这样坐在恶趣毒蛇口的有情没有一点悲心,反而用他的功德来骄傲示威、处处炫耀、争强好胜,还想超过其他具有更高功德的智者。“后时回向诸智者”,可以改为“于诸智者竞高低”。
通过这样思维来反省自己:应对其他有情生起悲心,不应处处以骄傲之心对待他人,也不要和其他智者有攀比和竞争之心。
子二、与等者换,修竞争心:
和与自己相等的有情易位,修攀比、竞争心。
观待与己相等者 云何令我胜于彼
或于名利或恭敬 不恤斗诤决令成
与自己各方面相匹敌的菩萨,怎样才能超过他呢?通过各种手段、各种方式,甚至不惜与他争吵斗争,也一定要让自己的名利和所获恭敬超越他。
云何能令我功德 普遍显扬于世间
彼之所有诸功德 任何一人不令闻
“我”要尽力宣扬自己的功德、名闻天下,在所有人面前显扬;而这位菩萨的功德,希望任何一个人都不要知道!
这是多可怕的想法,然而很多人都是这样。通过这样去反省:作为一个菩萨,应该多方面称扬他人的功德,而不是隐藏;自赞毁他——赞美自己功德诽谤他人,这样的做法定要断除!应该希望他人之名闻超过自己,不要这样竞争的心。
我之过失令覆藏 供养于我彼不尔
“我”不仅到处宣扬自己的功德,让人人皆闻;相反有什么过失,还要马上隐藏起来,不令他人知晓。而对于这位菩萨的过失,“我”却正好相反:哪怕他只有一点点缺点,我都恨不得赶紧说出去!对于供养,别人供养予自己的越丰足越好,对于这位菩萨便不要这样了。
通过这样地反省,设身处地地想一想:作为一个菩萨,自己的过失便不要覆藏,而应发露忏悔;而对他人的过失、隐私,种种难为情的事,则不要去揭发。菩萨的心肠与常人的心态相反,这样思维,以达到正确的处理态度。
彼遭横逆恒拂意 我当欣然久乐观
彼为众人所讥笑 亦复相与作诃厌
这位菩萨遭遇了各种不如意的事,而“我”却隔岸观火,幸灾乐祸地去看待;这位菩萨为痛苦所折磨,“我”欣然乐见其长久沉沦。而且,“我”还希望这位菩萨处处受到众人的嘲笑、被别人诃斥责备,具备各种各样的缺点。
颂文中之“彼”,指原来的自己,即文中所一概代称的“这位菩萨”;而“我”则是换位后的自己。这样返观,作为菩萨便反省自己不应如此,希望他人都不为别人所讥笑,都能获得他人的称誉赞叹,对于自己的功德也不要骄傲。
子三、与高者换,修慢心:
站在超胜于自己的有情角度,以一种轻视傲慢的心来看待自己。有四个颂文:
彼惑迷故于我等 敢言欲与相抗衡
慧闻色力及富贵 彼与吾曾等不等
这个愚痴的人,他竟敢和“我”竞争?敢说要和“我”比拼、要超过“我”!不管是地位、听闻的广博、形色、种族、财产,他哪方面配和“我”比呢?根本没法匹敌抗衡。他竟然还敢和“我”竞争,真是太愚痴了!
愿其如是遍称许 自身功德若闻时
身毛坚立生欢喜 悉皆享受大安乐
这个人想要和“我”竞争,那“我”就希望他听到“我”的功德——“我”的功德名闻天下、万人称颂,这个人还想和“我”竞争?那他就到外头打听打听,知道“我”的厉害、“我”的殊胜。希望他听闻后能够生起欢喜心与信心,放下竞争之心,汗毛直竖、欣喜若狂。
虽或彼自有利养 若为我等作事业
于彼仅令足支身 余皆我力应受用
这个人尚有一点功德可言,自有一些财物等利养受用。他若是为“我”做事——菩萨要为有情作一些利益之事,也只给一点足够维持生活的受用即可。其余的,均是“我”应该受用的。这样他永远也超不过“我”!
作为现在之“我”的有情,比起原来的自己是比较高胜的。经这样蔑视的角度来看待从前的自己,希望他虽然为有情做了种种事业,各方面有个生活保障即可,其余的“我”均设法夺取,令他永远也无法超越自己。这样来修慢心。
应令彼失安闲乐 常时为我所损恼
“我”希望他毫无一点安乐幸福可言,不仅如此,还为种种的苦恼所折磨。即是,指使他去做种种事业、没有安闲可言;常时被“我”施以种种伤害和损恼,让他得不到安乐。
这是易位后的自己观待从前的自己。为什么要这样去思维?为什么要这样对其咬牙切齿呢?还是考虑到其内心上的我爱执对自己的伤害。下面便说我爱执的过患。
因此于百千生中 生死轮回损恼我
内心的我爱执,在百千生的时间里,在非常长远的轮回中,对自己造成了诸多的伤害和痛苦。
壬三、换已如何修,分二:癸一、柔和教导;癸二、猛烈治罚。
癸一、柔和教导:
以柔和的方式教导,有十三个颂文:
汝心唯欲求自利 纵复经于无数劫
历经无义大辛苦,汝唯造作生死苦
在过去,我们一心一意只打算自己的事情,虽然经过了无数劫的时间,自他的利益却未有一点成办,而且无意义地饱尝了形形色色的痛苦——生生世世以来,经历极大辛苦,但都毫无意义;不仅没有意义,在轮回中制造的全都是痛苦。辛苦且不必言,但劳作出来的全是痛苦。应当这样去思维,继而对过去的我爱执生起一种追悔的心。
如是决于利他事 以胜解心力趣入
能仁教示不虚诳 如是功德后当见
思维之前所讲之我爱执过患、他爱执功德,对于自他相换便应去励行修持,去成办利他的事业。因为佛陀的教典,在任何时候也不会欺诳我等。我们在未来登地之后,可以非常清楚地看到自他相换的功德。
若汝昔时曾修行 作此自他相换业
不成正觉圆满乐 如斯之事决非有
倘若很早以前你就在修行自他相换法,现在你一定已经成就了佛陀的圆满果报,无有任何痛苦。正因为你未曾修行自他相换,所以不仅没有得到佛陀的圆满,现在还饱受种种的痛苦。从前所受诸苦都没有什么意义。从现在开始,应全心投入利他的事业。
是故如汝于他人 精血和凝成色体
执以为我未为难 如是应修自他换
通过上述原因,便知现在就应尽力修行自他相换。为什么?这个父精母血凝成的色体,通过我们不断串习,便可当作自己的身体一样去对待;同理,对待其他有情,也将他们执为自己去爱护、关怀,串习时间一长,爱他之心也能任运无造作地生起来。
于他有情修大观 我身遇何可欲乐
即从自身而夺取 汝应于他作饶益
如是经过意乐修行——思想上的修行,在行为上则应该时时刻刻观察有情的义利。我们应该如何利益有情?应从自己所做之事有没有伤害到有情来观察。自身若有好的衣服、饮食之类物品,应该将这些从自己这边夺过去、利益有情。把我爱执、我所执的心,认为“此是我物”这样的执着心舍弃,而去饶益有情。
若我欣乐他不欢 我居高胜他低劣
我作饶益他不尔 云何于我不嫉妒
复次,当自己对自己修嫉妒,舍弃这种我爱执心。我变得非常快乐幸福,其他有情并不像这样快乐;我具备强大的力量和权势,地位极其高贵,其他有情非常低劣,各方面都无法与我相提并论;我知道行持种种饶益自己的善法,而其他有情却并不知道这些。在这种情况下,我为什么不嫉妒我自己呢?
我当舍离诸安乐 他人之苦加于我
若问谁人令如是 当观自身之过失
自己衣食受用、诸方面的种种安乐都悉皆远离,悉皆布施给了其他有情;其他有情的一切痛苦,则让自己去代为领受。经常返观自己,若自己做了损害有情的事,便问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来责备自己、返观自己的过失。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