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歌仁波切:入菩萨行论讲记 第三十一讲(第7~8品)
雪歌仁波切:入菩萨行论讲记 第三十一讲(第7~8品)
雪歌仁波切讲授,法炬法师翻译
2006/03/19
修止的奢摩他是非常重要的,在还未修持奢摩他之前,必须要断除这些逆缘,逆缘分两方面,一方面要断除外在愦闹、一方面要断除内在的妄念,断除外在的愦闹是远离外境的吵杂,心中要舍弃贪着利养、恭敬和世间享乐的心,这属比较粗品的,这是第八品禅定品所说,除了外在愦闹的环境这一点,再来断除内在的烦恼,止恶、断除邪分别心,这一点更深细。
我们一起念诵197~208页颂文「如是精进生起已,应当心住三摩地,......无多忧恼常安适,一切散乱阶寂静」,做为我们这堂课的前行。
「是故应断世间法,亦当舍离诸分别」
这里贾曹杰将「是故应断世间法」把它分为科判子一,「舍离诸分别」就是断除邪分别,子一的离世间愦闹等,到 208 页之间是属于子一的科判。
前面的这个科判,最主要是讲到我们会起贪着,贪着于外在的利养、恭敬、名声这一些,内在是贪着有情,如果我们生起外在贪着世间名闻、利养,内在有情的话,会使我们吃亏,是没有利益的。这里还说:如果和这些愚夫一起同行的话,那就讲话讲不完,没完没了,非常的愦闹,没有必要跟他们同行,因为与他们同行会伤害到我们修”奢摩他”,是相互伤害,所以应该住与阿兰若,住阿兰若有何利益呢?前一个科判的好处是加行。可是这当中也述说如何遮止掉内心的贪欲,要遮止内心的贪欲,也要改变外在的环境,所以要舍弃愦闹的环境,依于寂静处。有一次尊者他曾经讲过,他的老师也就是仁波切的上师的上师,后来成为达赖喇嘛的亲教师,名号「乌滋磋尼」,一个蒙古的修行者,他的朋友也是一位修行者,他跟法王说,他的朋友以前发生过的事情,法王在大众中讲课也会提到,老师说些什么、什么的?因为很多人去求见,因很多人求见之故,情况很杂乱,他就在门口前写了二行字,「不见愚者众,心常得安乐」,这与入行论里面很多句意思一样的,「于彼愚夫当远避,暂遇欢喜作恭敬」是吗?200 页当中「善根不等能相引,依止愚夫何所为」,「一剎那间成亲友,于须臾顷复成仇」,真正在修行时,也不是说完全不跟他们往来,也不是那个意思,是说,防止自己生起烦恼的缘故,不要跟他们太亲密,如果你遇到麻烦的人物,你就写这二句放在你的门口上,这是寂天菩萨说的:「彼既不能利益我,我亦不能成彼义」。
在这里面说到修奢摩他的时候,并不是一定要你身体端正的坐在那里不动,主要是在内在加以思惟,让心住于”阿兰若”当中,如果发现心已在愦闹当中,即应转为宁静状态,如果我们要修奢摩他,必需内心宁静,远离愦闹,所以要说明愦闹之因,不然住一段时间,就想回来「入山一天,出山百年」,因此修奢摩他之前,心里要建设好,不然座垫未热已想下座。
第二科判,断除邪分别,分二:① 要思惟五欲享乐的过患,对五欲生起厌离心,② 修奢摩他的利益,对在阿兰若修生起欢喜心,遮止掉见身躯为净的心。欲界者最大的过患,有着强烈的贪欲之心,所以要修不净观,要对对境贪着之心修不净观,尤其对境是女生的话,颂文:
「初时殷勤好护持,后时惊愕何如此,先为他见或未见,恒以衣等覆其面,
汝昔迷恋贪著者,今仍如前现量转,鸟鸢啄去现其形,何故汝今欲逃避」
这是讲印度的例子,印度女子要外出时,都要罩上一层面纱,当这位男对这位女生,产生贪爱的时候,就会很想揭开那个面纱,看看他的卢山真面目,等他被鸟鸢啄开她的现行,那你还会想去揭开她的面纱来看她的真面目吗?你可能想要逃走不想看了。我们现在所贪着的身躯,死了以后身躯会在尸林当中,尸体会胀,会改变样子,可是同样是你贪着的身体啊,何以现在贪着这个,将来不贪着那个,密勒日巴就举了一个例子,同样是见尸体,今身上就有,就是未来所见的尸体,现在就有,见到尸体起害怕(密勒日巴尊者证道歌)。
我们要常常思惟,现在的身体是将来棺材里要放的身体,现在的这个身体,不是离得很远很远,现在的这个身体,就是将来我们要看到的很恐怖的身体,现在己经在这里了,我们要经常这样的去思惟。如果是对方的话,有了贪欲的对境,要去思考,当我看到对境时,想到尸体,连看都无法看,非常的恐惧,虽然现在贪着的对象不是尸体,但身体与尸体连在一起的话,自然就会遮止掉这个贪着的心。下面这里说到,贪着的对境,比如说这个女人,被其他人看到的时候,心中会生起嫉妒,无法容忍别人看她的那种心,要遮止掉这种心。
「昔日若为他眼见,汝心悭惜极防护,云何今为他啄食,汝心不惜不防守」
当你贪爱的对境被鸟啄食的时候,你何以心舍弃她,不在乎别人去看他呢?讲的修行者本身没有这种想法,事实上,没有这种贪心的问题,但是我们的烦恼会随眠,我们何时会断除烦恼呢?就是见道,修道时才会断除,之前修行时会将烦恼变成随眠,烦恼还没现起在睡觉,如果烦恼随眠不理他,将来有机会他会现起,修行人不会让他睡觉,要将烦恼捉出来,捉出来将他修理一番。
修行者有时候虽没有发生对境,但是他会从各种角度自己去观察思惟,观察到烦恼在那里,不然的话,烦恼就随眠,烦恼随眠我们会无法注意到它们的存在,就会一直放着,当它现起时,对抗它很麻烦,所以修行时将烦恼觉醒,不是真正的生起哦,内心用一种想象的方式,如果它现起时如何如何?去对治它。
例如:我是老师,你们是学生,我有一种执着的心,如生活中,我是爸爸、妈妈,你们要听我的话,会有上、下的执着心,如果小孩很乖,你看不到这种上、下的执着心,这就是烦恼随眠,有一天小孩不乖反对我们的时候,我们的内心就会觉得,怎么会这样子?那烦恼就呈现了,来不及了。
所以修行时,将烦恼的执着捉出来治疗它,以后发生问题时,就会不怕。像我自己是老师,你们是学生,执着一个上、下的心很强的话,我不知道你们的想法,但我自己很执着心,有一天当你们不听或反对时,我会觉得「啊!怎么一回事」,怎么会这样!此时我就被烦恼打倒了。所以还未发生事情时,将烦恼捉出来,对境时,要如何面对!各种角度,不可有执着心,有时会觉得修行有点无聊,为什么修行要这样,因我们处在烦恼随眠当中,如果不理它,就会发生这种问题,修行不是安安静静,不要管那些,那不叫修行,增长对境的处理,才是修行,不是远离尘嚣,要增加对治烦恼的”免疫力”,在未生起烦恼时要做准备。 210页:
「若见如斯朽肉堆,乌鸢狐狸所食啖,何于鸟兽肴膳前,花鬘栴檀庄严供」
对于我们所贪着的对境,现在会去将他装扮得很美,但他也仅仅是未来鸟兽的食物而已,就像在鸟兽的食物上去装饰他之意,这也可以用在我们身上做思惟。我们都会害怕疆尸,但我们贪着的对境也跟疆尸一样啊,刚刚我们是想象尸体,现在想象他好像尸体站起来的样子,当看到对方就好像尸体已经来到这里的样子。我们之前已经练习了很多阶段,就可以想成这个样子,像这样就可以完全没有贪欲的心。在遮止掉贪欲之心,最主要是修不净观,当我们在思惟无常的时候,要舍弃贪着此世执实的心。
身体接近尸体,不净观的角度也可以修的,无常的角度也可以修的,但是修的时候有些不同,无常不是对治贪欲的心,是常法的执着心要断除,我要准备来世的角度而言,而尸体是以恐惧、不净的角度来修的,所以尸体也可以用不净观或无常的角度来修。
「久死尸骸不动摇,故今见之犹怖畏,全身摇曳如起尸,汝今见之何不畏。」
讲尸陀林的尸体,如果尸陀林动起来,我们决不会生起贪着的心。
「若其覆蔽犹贪着,何不贪爱未覆者,若于尸骸非所乐,何故抱持衣覆者。」
我们会去贪着身上的种种衣服,但是尸体上也穿着种种的衣服,为何我们不去贪着,用这个比喻来告诉我们,不应贪着身体穿的各式的衣服。
刚前面配合起尸体来讲,现在是配合起活着的人来讲。211页
「同依于一食物中,出生便溺及津唾,此中便溺非所爱,汝于津唾何爱乐,若其乐着唯细滑,兜罗棉枕何不贪,谓无气味及漏泄,欲者唯为不净迷,诸具欲贪下愚人,谓兜罗棉虽细滑,不能两两相交会,由斯不乐兜罗棉」
这是讲贪着于触觉,很容易明白。下面是破除对对方的清净想,
「若谓所贪非不净,唯余骨琐筋络缠,血肉污泥涂其外,此物何故置怀中,汝身自具多不净,即被堪供汝受用,何故于他不净囊,贪求不净生贪欲」
我们不应该贪着不净、污秽对境,我们的身躯,就好像是不清净的皮囊,西藏人的皮囊好像是牛肚的样子,在里面装酥油等等的东西,我们的身躯就好像是皮嚢一样,不喜欢装不净的东西,又何以去喜欢别人不净的皮囊呢?如果你不喜欢不净的皮囊,又何以会生起贪着别人的不净囊呢,自己的身躯就已经不净了,又何以去贪着别人的臭皮囊呢?
里面的意思我们也偶而来观修一下,如果我们的身体,有如塑胶带一样,一看过去只是包着骨、肉、血、筋,一看过去就只有这些,只会害怕而已,我们要生起这样的思惟。
下面是身心别别非所贪爱之处,
「若谓所好为肌肤,妙着美观为所欲,肌肤色质本无心,汝于是中何可乐。」
我们所贪爱的是对方的身躯,有时会生起贪爱对方的身躯,想要拉对方的手,碰碰对方,如果只是喜欢对方的身躯,身躯只是一团肉而已,我们何不去外面买一团肉回来。
「若贪其心是何物,不可触知不可见,谁能触见所未闻,无故抱持何所为」
如果说你所喜欢的是对方的心,对方的心,你又碰不到,摸不到,你碰到的只是对方的身躯而已,何以喜欢对方的碰不到摸不到的呢?虽然这样想,但我们还是不习惯,因为我们正在生病,烦恼的病,怎么讲也听不进去,不是有智慧的,不会用实际上的角度,实际上的角度来说,是这样子,因心有毛病,不过不断的串习可能会慢慢的转过来。因为我们听不进去,一直在串习烦恼的关系,即变成烦恼的脑筋。
刚才所说是在他人身上来观不净观,现在由自己的身上来观不净
「他身自性唯不净,若不了知未为奇,自身性亦唯不净,若不了知深可怪。」
在他人身上观想不净,转到自身来作观想,迅速即可生起不净之心,自己要告诉自己,在他人身上来思惟不净观,你不了解他人身上不干净,没什么好希奇,可是自己对自己身体的不清净不了解,才是奇怪的事,这是自我在告诉自己。自己上面的不净观是非常有帮助,自己不信的话,当然会对他人也不信,自己完全没有信心,对别人也不会有这种看法,我们的心就衰弱了,自己看到自己,不喜欢自身,若没这种看法,当然对别人也不会有这种心。一个人对自己没有信心,会完全没力量与能力,对任何事没有”精神”的样子;主要是有信心时,才会生起有精神,若没有信心,就会变成没有精神能力。我们有烦恼是要有精神,烦恼才会生起,我们一般的贪心、瞋恨心,是因为有一种,我要、我能的想法的当下,比如说,我信心强时,我要什么的心就比较强,若没有信心,就没有一个贪求的目标,什么都不想做。自己上面要有信心,才会有一种贪求的目标,这有关系,贪求上面的烦恼,跟精神有关系,但不是说所有一切烦恼都跟精神有关系,刚刚说的贪欲,我们觉得很干净,很圆满,贪欲这些烦恼对自己上面,要有这种,有一点自己身体上面的贪心。自己身体上面的贪心,才会有一种要什么的冲动,比如说:我自己身体上面完全没有一种希求,完全没有一种贪心的话,我也不会对别人的身体有贪着心生起。自己上面的不净观是非常有帮助的,自己看到自己的身体完全没有贪着心的话,对别人的身体就不可能有贪着心。所以这个也是非常有帮助的。
刚才讲的对是触的柔细产生的贪爱,下面所讲的是贪着于形色,相貌,
「离云净日照开敷,新茁莲房偏弃置,未知汝贪不净心,耽斯秽窟有何乐。」
最漂亮的样式、形色是莲花,何以对新开放的莲花不去贪着,而去贪着于不干净的秽窟。前面所说的,就是要去遮止掉贪着现前对境,下面要说的是去遮止掉,贪着不可见的对境,就是因果的部份,以前面遮止掉贪着现前可见对境的因,成立起下面去遮止掉贪着不可见对境的果。
「地面若为不净污,偶一触之生厌恶,他身不净出生处,汝今何故欲相触。」
他身是不清净的源头,何以你要生起贪欲(欲相触)。这边就举了不净的东西,比如说屎、尿、呕吐的东西,是依着身体而有的,当贪爱某个女人的时候,你一定也不会去贪爱他的屎、尿、呕吐物、或者是他的鼻屎,这些是不会贪着的,所以要遮止掉贪着。下面讲到所贪爱的女人,这个对方,她是她的父母亲的精血所产生出来的,那她父母亲的精血,你连摸都不想去摸,何以从精血产生的女人,会生起贪爱之心呢?就是要遮止掉。
「若于不净既憎嫌,从不净田所出生,从于不净种子出,他身何故置怀抱。」
所以就讲到因果,因是不净的,所产生的身躯果也是不净的,彼因不净,由彼所生身躯亦不净。从他出来不净的话,她也是不净,从果报角度,就认她不净。从不净那边出生,也当是不净的。从苍蝇大便那边出来,我们都会觉得它是脏脏的,这是个比喻。
「从不净生不净虫,于彼少虫非所喜,众多不净自性身,从不净生何可乐。」
就像仁波切刚才说的,从粪堆上飞来的苍蝇,我们会觉得那只苍蝇很脏不喜欢,我们的身躯是由三十六种污秽所构成的,而从粪堆飞来的苍蝇,仅仅是一个不净物而已,对于我们身上有的三十六种不净物,何以要贪着它,这三十六种,有如:血等等三十六种,在这里不讲了。
「汝今非唯于自身,不净自性不诃厌,乃复于他不净囊,贪求不净生贪欲。」
自己的身躯已经不净了,看不到自己的不净,更去贪求别人不净的身躯呢?前面依于种种理由,成立起他身不净的观点,现在又依此理由成立自身不净,所以不要贪着于自身。
「龙脑栴檀可意香,香粳时蔬诸美食,但令入口复吐之,地亦沾污成不净。」
比如说外在的东西,如龙脑,可以装脏,也可以当成药,可以吃的,或则香粳、时蔬这些物品本来是很好的,但这些东西吃到我们口里,再将他吐出来时,就会说,吐出来是脏的,但是都不会说身体是脏的。要遮止掉自身躯吐出来这一点而言,比如说:西藏供养的东西,像吉祥饭、干果等这些东西,我们觉得很干净,拿来吃一口,但是若吐出来,就会觉得很脏,东西一进去嘴里,再吐出来就变得很脏;前面那些东西在供佛时是很干净,很庄严的,但一进入口再吐出来就很脏了,所以要承认身躯是很脏的。
「现见不净有如此,若有于此心狐疑,当往观于尸林中,所弃他人不净体。」
我们都会认为身躯是干净的,但前面讲过是不干净,你若有疑惑的话,应该到尸陀林去看看所遗弃的尸体。雪歌寺有个尸陀林,尸体都会在那儿切割,应该要去那儿看看,有看跟没有看是有差别的,没有看要思惟不干净的感觉,与看了以后去思惟是不一样的,雪歌寺是天葬,所有的出家众都要轮流,尸体不管是出家、在家人、小孩、大人都是一样会送到雪歌寺,切尸之前会先诵经、回向,尸体要扛着,然后要切开,一块一块的给秃鹰吃,所以我看过一次,他们会将尸体趴着,然后再切开,头有脑浆,会沾粘粑,然后给秃鹰吃,当我一个一个看的时候,会去体会身躯的不净,几天会吃不下饭,会觉得很恐怖,但是在台湾比较不知道,感觉尸体很漂亮,实际上是怎么样?有的会放几天,有的会放很久,尸体会膨胀、也会臭臭的、有尸水、气等等。
问:好像外国人不让人家去看吗?
答:可以看。但是你们可能那几天会无法吃饭,晚上做恶梦,今天到这里。
同学:那我们要存钱跟仁波切去看。
仁波切:你们也可以轮流,加上一个出家众。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