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歌仁波切:入菩萨行论讲记 第二十八讲(第7~8品)
雪歌仁波切:入菩萨行论讲记 第二十八讲(第7~8品)
雪歌仁波切讲授,法炬法师翻译
2006/01/15
刚刚我去跟大格西,梭巴格西跟他用餐,才知道我的前世也跟他是同学,我以前不知道,我就增加了「有前世,一定有」(笑)。我常常…一些老和尚他们说我前世是什么,他们这样子提出来的时候「确实前世是有啦」,就这样子想(笑),所以就一定有来世,要小心(笑)。他说八十三岁…他今天说我的前世,就是在雪歌寺那边,雪歌寺那边本身辩经很好,所以我的前世在雪歌寺那边读的时候,可以说很好吧,所以来到色拉寺的时候,色拉寺就让他跳级,所以跳级的时候,先会跳四年级、五年级,然后在那边待了一段时间又让他跳,就这样子,所以确滇仁波切与梭巴格西差太多了,梭巴格西比较大,但是我当过确滇仁波切的同学,梭巴格西又同学,他说跟他一起待了好像也是不少年;又另外一个叫堪珠仁波切,现在应该九十二岁了,他还在,所以跟堪珠一起考格西的,所以我跟梭巴格西一段时间,然后又跳上去,又跳上去高年级,那上面就一起考格西了。所以同学好像有很多的样子,以前那个喇嘛衮却格西,他也…我第一次来回去的时候,我去住新加坡那边,那个时候衮却格西还在,他也说「同学」(笑),他们这样提的时候,我心里那种「前世」上的信心就会增加,哈哈;有时候这种传世的名字有增加对于前世的信心,会帮助,这个有好处啦,哈哈。这位格西是色拉寺里面…按照我了解的来说,比他高年年只有一个,刚刚讲的九十二岁的这位堪珠,只有他,其他应该没有,他是第二,几年级那种班级来说他是…前任的色拉寺堪布也是他的弟子,那个前任的堪仁波切,现任的上次我们请他嘛,另外前任的堪布是格西腾月,腾月格西,他是我在四谛那边请过他,这里我们没有请他嘛?他也梭巴格西的弟子,年纪好像差不多,腾月格西是已经八十一岁吧,也是年纪很大。
我们现在是在讲入菩萨行论,我们都说我们是一位为了饶益众生而求证佛果者,所以我们必须要像菩萨一般,像大心力的菩萨一般,要去了解菩萨的行持,就必须要了解他的学处,菩萨的学处要透过闻思,才有可能入菩萨行的学处当中,所以我们来学菩萨行论就是要效法彼行,效法菩萨他们怎么行持菩萨行的… 我们也是一样,要用这种的效法他们的行持而修的意乐来听闻,不要想说我要来了解菩萨行,我只是要求取知识,或者说让自己成为一个学者,只用这种目的舍弃众生、有情的话,就跟学菩萨行相矛盾,也是奇怪的,所以我们要用善的、好的动机来听闻。
学习菩萨行必须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来修持,所以必须要生起很强力的,很强力的精进,这很重要的,生起精进的力量要非常大,这样才有可能经过三大阿僧祇劫来行菩萨行。第七品精进品就有讲到如何生起大精进力,要行精进必须断除三种违缘,就是三种懈怠,我们先前已经讲过,要去做四种顺缘,也就是「四力」,这四力上次有讲到,就是「信解力」、「依止力」、「欢喜力」以及「舍弃力」,我们现在应该是讲到「依止力」的部份。
讲到依止力,有说要生起「慢」、我慢的慢心,一个是对于业,一个是对于能力,一个就是对于烦恼生起慢心,现在讲到 188 页,对烦恼修我慢的部份。也就是对于烦恼处于任何时刻当中,我们都要生起「绝对不输给烦恼」这种心,也就是「我绝对要战胜烦恼」的这种心,这边就讲到「若居烦恼品类丛 应需多方修坚忍 如狐兔等避狮子 勿为烦恼所中伤」。
这里就举了例子,狮子处在狐狸群当中,狮子绝对不会有害怕的心生起来,意思是我们面对众多烦恼也不应该心生害怕,我们更要生起战胜烦恼这种心,生起坚毅的心。也就是面对烦恼时,我们要生起勇气,如何让自己生起勇气呢?也就是你心中要有种种灭除烦恼的方便,心中要有这些,要先去学习用什么方便才能灭除烦恼,心中如果对于灭除烦恼的方便如果没有的话,你当然就不可能生起勇气了,所以这里说「应需多方修坚忍」多方也就是从各个角度,从各种方式学习灭烦恼的方法。
我们还没有生起烦恼之前,我们练习对治烦恼的方法,对治的方法要练习,所以练习的时候如果我生起这种烦恼的话怎么样、那种烦恼的话怎么样, 没有生起之前就先…很多的环境、情况,心里就观想,如果是这样子的话我怎么面对,他已经找到无量无边的方法,所以他无论在怎么样的情况下生起烦恼的时候,马上可以对治的,他能够可以对治。不然的话,我们安安静静(在)山洞里面没有烦恼,但是下来就开始了,所以闭关的时候,「如果我这样子情况出现的时候,我怎么办?这样子情况出现,我怎么做?我怎么对治这种情况?」这些已经完全准备好了就完全不用怕,那很勇敢,他就什么情况出现都不会怕,还有勇敢的力量、勇气。近分未至定这个里面有很多种嘛,分七种啦、六种啦、八种啦、九种,有这样分的次第啦,以后讲吧。…(藏文)如果这样分的话,程度,近分未至定这个就分的时候,第一个是我们达到奢摩他的时候,这是第一个;然后,随顺的毗婆舍那的时候,第二个;然后,真的得到毗婆舍那的时候,第三个;然后,开始对治欲界的烦恼粗的时候,可以说「大」,烦恼有「大大」「大中」「大小」,这个开始的时候就是第四个;另外,就是中的、中品(第五个);这个中的已经消掉以后,就开始观察我真的那些已经消掉了吗?他就开始出来,或是开始心里想起来以前贪心的对境,瞋恨心的对境特别就故意想、会不会生起这个贪心?那就看一看,他就会观察到「还有一点点」,「还有一点点」又回去了,这个观察也是一种,回去就开始小的、欲界的烦恼小的有三种,这个把它消掉,小品,那就算(第)七个;然后,第八个开始的时候,我们会算是「初禅」,第八个就是「初禅」。刚刚我要跟你们讲的是,要观察嘛,所以观察是,他有没有真的修持出来就看那些以前生起烦恼的那些对境,接触的时候还会不会出现?接触的时候会不会出现要观察,接触的时候就出现的话,那就还不对的,所以我们禅修、修行的时候,特别要各种各的角度要想,如果我是这样子情况出现的话,我怎么面对?这些准备好了,刚刚讲的这种勇气的力量会出现,他完全不会怕,他心里有一个勇气,我怎么样的情况出现,不会倒,我不会摔倒。下面就讲到
「如人猝遇大危险 第一先当护其目」
也就是说有时候我们会遇到一个非常危险的情境,那种情形就是我们会生起强烈贪瞋的对境,在那种时候我们都几乎快要输给烦恼了,这时候你就必须自己心中要很坚定,说「我绝不投降」、「我绝不输给烦恼」,要有很坚定的那种心,这种坚定的心就比喻成好像要保护我们的眼睛一样;比如说战争的时候,我们身上受伤,身上受伤的时候你就闭着眼睛,忍下来,就先闭着眼睛。遇到会让我们生起贪瞋危险情况的时候,关键时刻的时候,你心要下定决心说「我绝不投降给烦恼」。
这时候有没有生起烦恼?有生起啦!但是我们不可以投降跟着它,我们心不可以投降它,已经生起了但是心不可以跟着它,已经生起了,生起是就心一边有生起,但是我们心整个力量,心的整个…心就一直跟随它,我们不可以跟随它,心还是心里想「怎么样我还是不会跟随它」我就一直会尽量保护我自己本身真正的内心;我们心里有两种,可以说真正的…我们会说有用「心」做事情,跟没有用「心」但是有做事情,有两种,所以「用心」的意思是内心、好像中心…做,就像这样子,所以我们这里就是这种用心…(不服从烦恼,应该可以说吧)不可以好像就…真正内心的那个就还是躲避它,保护它,外面的那个心已经生起烦恼嘛,但是内心、中间的那个心还是逃避它,逃避就是逃出去,现在讲的是保护它,主要是保护它,心里有生起烦恼,但心生起烦恼的时候,真正的不可以…中间的那个…我们心里,很喜欢的跟随,不可以这样子,不可以很喜欢跟随它,我们还是就…真正的我喜欢…从内心喜欢的这种心还要保护它,这个是我不可以…(如果)这个心都影响的话,那个人就糟糕了,就变成我们自己很糟糕了,所以生起烦恼,但是中心要保护它的意思。这个比喻就是,如我果们打针或外面去一些…或者是人跟人就打架的时候,我们还是(无论)身体怎么样,眼睛还是一直会保护,一点点出来,眼睛就一直闭着嘛,就像这样子,不可以伤害那个眼睛,所以不可以伤害真正的中间 的这个内心,不可以伤害,其他外面的那些心伤害还好啦,可以恢复啦!(笑)
所以我们要发起这种特别坚毅的决心,决不去屈服、投降于烦恼「如是若遭危险时 勿随烦恼自在转」,生起来这种坚毅的决心,就是
「宁可焚身或断肢 乃至断头亦易事 于彼烦恼怨敌前 终不甘心为低首 如是一切时处中 非如理事终不作」
也就是身体宁可被火烧、被断肢、被断头,身体不管被砍截成几段,(也)绝不投降,要生起坚毅的决心,遇到烦恼的时候,决不归顺于烦恼、绝不投降烦恼。
我们说这四种力,「信解力」也就是在还没有真正做之前所生起来的;「依止力」也就是你将要做、刚做的时候所生起来的;「欢喜力」是你已经做了,为了让你所做不觉得辛劳、疲累,要不断思惟你的所作所将带来好的果报,这个是欢喜力。
欢喜力又可分为希求异熟果,一个是不希求异熟果;如果站在不希求异熟果这一点而言,也就是在「因位」的时候,你一边做一边生起欢喜的心,就好像这边说的「如童稚求嬉戏乐 不问所作为何事」也就是像小孩子在玩耍的时候,一边玩它也不求什么,他就一边玩,可是一边玩的过程他就一边感到很快乐「彼于耽玩深爱乐 应当欢喜无厌足」,也就是说菩萨当他在精进于三藏的时候,在三藏做作闻思修的整个过程,他一边做一边生起欢喜的心,生起无厌足、一心去做的欢喜的心。
再来就是于果报有希求果报这一点而言,也就是
「为求安乐作诸业 得乐不得不可知 若作此业定生乐 不作安乐何由生」
就像世间人种田,他们种田是很辛苦的,可是他们为什么在种田的时候不会感到很累?因为他们想到种田将来的收成会好的缘故,想到将来他们有收成的缘故,做的时候心中就不会累了;同样的,菩萨在行菩萨行的时候想到暂时以及究竟无量无边的果报的缘故,所以他心中生起快乐,就不会觉得很累,所以说
「若作此业定生乐 不作安乐何由生」
就是菩萨在修菩萨行的时候,如果想到暂时与究竟无边的果报的时候,他心不生欢喜是很奇怪的,应该是会生起快乐的。
所以一般我们世间种田,种田是未来、明年会不会收成、会不会好是不一定,但是心里有这个希望就比较不会那么累,菩萨们的果报是一定有,不会不一定,一定会出现的,一定会出现那么大的果报的时候,怎么不会快乐呢?一定会快乐!一定会快乐的意思是,要生起欢喜的心。
问:菩萨在行持的时候,一个希求果报的心,一个不希求果报的心,两个会同时生起吗?
答:不可以说不希求,我们是说,从因的角度,没有看果报,从因的角度也要生起一种快乐;看果报的角度又要生起一种欢喜的心,所以欢喜的心可以生起两种。
问:一种从因的角度,一种从果的角度?
答:对。
问:不希求是从因的角度?
答:不希求的意思是我们就…不是「不要希求」的意思、「不可以希求」的意思,不希求的意思是他「没有希求」而已,他没有希求果报,他心里没有看果报,他只看这件事情做的时候就自然很喜欢。比如说小孩子玩的时候,这件事情开始就很喜欢了,完全没有看未来的果报,这个当时开始做事情就喜欢了,佛菩萨也是修行的时候,当时就会一个喜欢,这是不希求的意思,就是这个,不是「不可以希求」,一个是「要可以希求」,不是这种意思。
问:…不是要「三轮体空」吗?为甚么要去想果报会怎样?这是第一个问题;第二个问题是行善布施的动机与你「懂得佛法」去行善布施,差别是很多的嘛,一个只是世间的善法,只是有一个果报,是差很多的,这里的话怎么来看?
答:刚刚「不希求」的意思要清楚,「不希求」跟「希求」这两个都要修的,这里讲「不希求」的意思不是「不要希求」的意思,「不希求」的意思是那时候心就自自然然,很喜欢做这个事情,这种欢喜的心;修行的时候,自然就…本身这个事就很兴趣的了,(所以)两个都要,两个都要生起,一个是修行的时候,本身修行这个事情上面很喜欢,他没有看果报,他只是一个这个事情上面他很喜欢。
另一种,从果报的角度,就另外一种生起欢喜的心,这个比喻上面就比较清楚了,用这个比喻的时候,小孩子玩的时候他们有看一个目标吗?没有! 他们就事情开始他们就快乐了,这个玩的事情开始时就快乐了,没有未来…什么的,都没有什么想,他一开始这个事情…本身这个事情很喜欢了,这个清楚的话,你的另一个问题就才会清楚,这个没有讲清楚的话,那就可能会混在一起。刚刚另外那个是,我们布施的时候,自己没执着的心,菩提心或者全心全意的自他相换,这样心当下就照顾他的话,我心里是一直要帮他,生生世世想帮他,已经有这样子一个心,这个心当下没有…心里没有什么特别想这个果报「我要成佛」,我没有想!但是他心里就是全心全意把我们心里、我这个爱是生生世世一直重要…我们现在(自他)相换了之后,对他生生世世重要,对他的事情很重要,这样的心当下我们布施的话,没有特别想果报,他只是喜欢这个事情。
比如说,我爱执的时候,不需要特别想我来世是怎么样,我爱执就表示我很爱我啊,就像这样子对他,整个我爱转过来对他上面,转过来重视他,重视他的时候这样子很喜欢,这是刚刚第一个,没有、不希求就自自然然想做这个事情,这也是很正确的啦,那我们一般世间的也没有这样子,世间做的时候,我喜欢…我的想法很重要,没有(从)他的心的角度看,这是我喜欢做这个事情,所以我做的,这我的想法为主,不是对他帮助的角度,所以这个就又不一样了。
下面就看菩萨对于这些异熟的安乐生无厌足,不会厌恶的无厌足「如嗜刀锋所沾蜜 若于诸欲无厌足 异熟安乐及寂静 于彼福德有何厌」,就好像说在刀锋上一点点甜甜的蜜,这些苍蝇、蝇虫为了贪着刀锋上甜甜的蜜的缘故,不顾自己是否会被刀锋所伤就会去舔,都无厌足;菩萨可以获得异熟、安乐以及寂静的安乐,对于这些五欲,轮回当中色、声等这些五欲,又怎么会在乎这一些呢?他们所要追求的是更上一层的寂静、安乐。清楚吗?这是菩萨得到未来会得到的这个「乐」,这个圆满的乐是很殊胜、很不可思议的;我们凡夫众生,一点点的乐,不满足的话,不满足当下,一直欢喜的话…菩萨他们看到那么殊胜、那么无量无边、那么圆满的乐,看到之后当然就更多欢喜,不可以说不满足,不满足这个字眼有点贪心的感觉,一直会欢喜,一直会再来,一直会欢喜地做,所以这个意思是,主要是希求看到未来的果报的话,就还更欢喜的心、更强的意思。
再来讲到说,为了圆满果报的缘故,所要更努力去修行、去完成自己的修行,更努力完成所作,而使得这种无厌足的心更加强,对自己的圆满果报生起无厌足的心、更加强,就好像大象口渴的时候它也会要去喝水,很热的时候,它也需要去喝水,也要跳到清凉池里面去喝水,菩萨见到他圆满的果报,他会更努力去做他所该做的事,
「如象夏日行当午 遇清凉池即跃入 如是为成所作业 于彼事业应趣行」
这个就是菩萨。大象它本身就是要水的动物嘛,要水的一个动物,但是要水也有「希求」的心,会不会强是靠它的情况,比如说天气太热,口特别渴,这时候要求水的心就强,像这样子,佛菩萨就是看到未来的果报那么殊胜,一个佛陀的果位;看到了佛陀的果位之后,看到圆满的时候,他这个行为、菩萨行要赶快圆满,果报才会圆满嘛,所以他看到果报圆满的时候,就还更强,更想把因种圆满,赶快种得究竟圆满,把修行赶快修行好,因为他就刚刚讲的那个大象,天气特别热的时候,它赶快要…希求的心,赶快要水嘛,所以要水的心就还更强,就这个比喻。
以上是「欢喜力」,接下来是「舍力」,也就是说菩萨不可以依着他的欢喜力,因为要去圆满他的所作,就一直做一直做,这样子到最后可能会生起懈怠,反而会成为一种…到时候反而会生起怯弱;菩萨虽然要为了他未来的果报要努力去做,可是有时候也要给自己放假一下,这样才能让他的精进力持续,让他的精进持续做下去。
我们说「舍」就是「放下」的意思,放下可分为暂时的放下休息以及你完全事情做完了的放下,这不一样的;如果在持续精进的过程,如果产生了你无法持续精进的时候,你在这时候就要暂时放下,暂时休息,而不是说你不该休息的时候你去休息,不是个意思,而是在那种你已经无法持续精进下去的时候,你的精进已经快要退转的时候,这个时候你就要暂时放下休息。
好像我们一直精进的话,这个精进就会变成退下去,太用功了就会造成退、造成不想做、造成…正面的来说,精进太强的缘故就会累,应该就是会累!累是怎么样累呢?不想做的这种累,这种就不可以说是精进,这个时候,这种精进就障碍,那么强的精进力变成障碍,所以那种精进就要停下来,那种精进就有随顺刚刚那个…我们的精进就会「倒」,精进就会「弱」,所以这里有一点点…他本身看起来是精进,但是他就害到…摔倒,他就帮助…心里就会很累,不想做,这种心就生起,如果我们的精进会这样子跟这样子有关系的情况出现,有关系的话我们就停下来,不可以随时都可以停下来的,我们就说这是「舍力」,那我们「舍力」的精进什么时候要修,这个要清楚,那你们就会说「喔!我现在是『舍力』的精进」,那就常常会「舍力」的精进,哈哈!这个时间要清楚啊!
三种懈怠里面,第一种叫什么?不想做的这种。一个是完全不想做、一个是做但做的事情错了、另外一种是没有错但是做的时候觉得自己没有能力,有三种。第一个是完全不想做的,这是什么懈怠?那就「完全不想做」的懈怠跟舍力的精进不要放在一起。(就好像)睡觉也有精进喔,哈哈,你们想修精进的睡觉也可以(哈哈)。
刚才的暂时舍就是「若力疲极所随逐 为易作故当暂息」。再来讲「次第舍」,将它完全放下:
「善摄持者善完成 转希后后非所应」
也就是比如说我们对某件事已经了解了,你不需要再花时间去想、去学习,这样浪费时间,也就是对于你已经做完的事,你就应该放下,然后再往前走;已经完成的事就把它舍下、放下,再往尔后该做的事再往前走。
到这边为止,已经把四力讲完了,也就是说菩萨要行菩萨行的时候,要依于这四力而行,除了依四力而行以外,还要配合正念和正知而行。
刚才我们讲到要配合正念和正知,第一个就是「不放逸」,这边「敬慎恭谨」就是不放逸而言,这边不放逸就是「不涣散」的意思,
「犹如宿将遇敌时 临阵交锋兵刃接 应避烦恼利刀锋 对治尽歼烦恼敌」
也就是说要依着不放逸的心、不涣散的心,非常谨慎小心的让自己处在善心的状态中;也就是说当你面对恶业、或者烦恼的时候,跟恶业、烦恼在做正面对抗的时候,你要很谨慎小心,以不放逸的心来做。
再来讲到要用正念和正知,「正念」也就是指「不忘记」,也就是你要做某件事之前,你必须先有所计画,第一步要怎么做、第二步要怎么做;比如说要对抗烦恼,我们应该要如何对抗烦恼的这些方法,就不忘记这些方法,这就是正念。真正在做的时候,你的心有没有照着你的计划,如计画进行,或是你的心有没有涣散到外境去,这时候就要用「正知」去侦查、察觉,如果察觉得到就马上将心钩摄回来,所以像这边说的
「如人临阵坠其刀 怖畏仓皇急拾取 如是若遗正念刀 怖地狱苦急持念」。
如果正念的力量退失掉的话,就好像中了毒一样,将会被烦恼所侵入,这边说
「如毒箭伤身出血 罪毒速疾遍全身 如是若得小睱隙 罪毒速疾遍人心」
就像毒进到我们血液当中,这血液很快就会遍满我们全身一样。
正念很重要,这个正念的意思是怎么样对治烦恼,或者是我以前的规划、我这样子情况出现的话我怎么对治烦恼,这种一直记在、心里一直粘在一 起、记住、或者心就一直粘的方法,这种方法也可以说是「正念」,那我们这样子一直粘,心就一直没有这样系住…所以我们心就没有这种方法跟心粘在一起,是谁粘在一起?正念让我们粘在一起!没有正念的话,心里面没有正念的缘故,烦恼就会进来,所以没有正念就很恐怖,没有正念就没有一个保护,保护心的一个…这个就不在,所以烦恼随时都可以进来,一进来又没有挡住它,挡住的力量就没有,挡住的力量没有,烦恼一下子就会遍布全…就像刚刚那个比喻一样。
我们要如何依止正念?就像这边说的
「如人擎器满盛油 脍者持剑伺其后 溢即杀之愕然怖 持戒谨畏应如是」
就好像有人在后面拿了一把剑,某个人要倒油,如果稍微溢出一点点,他就要杀他的话,他一定会谨慎小心去倒油;菩萨也是一样,菩萨在修菩萨行的时候也是一样,随时随地依着正知正念观自己的心,看自己的心是否有离开菩萨行,随时用正知正念来提醒。
再来讲到如果我们没有小心谨慎地做的话,可能就会产生想睡、懒惰这些懈怠,这些懈怠就是生起烦恼的因,所以要去除这一些懒惰、懈怠的时候, 就好像这边比喻说的
「如有毒蛇来怀中 急当狂骇而惊起 睡眠懈怠若来时 亦当如是勤遮止」
就像蛇入怀中的时候,我们一定马上站起来赶快把它抖掉一样,同样的,如果睡眠或者懒惰、懈怠生起来的时候,如果我们不赶快将它断除的话,那我们就会引生懈怠这种情形。
睡、懈怠不可以说它本身是不对的,但是它会带烦恼,所以蛇有毒嘛,不可以说蛇本身不对,蛇有带毒,蛇有毒,蛇我们为什么怕它,它有毒;我们这个也是一样,想睡、懈怠那些不可以说它本身有问题,它会带烦恼,它来的话就马上站起来,跳起来,洗澡、头要冲水啊!也可以(想)我们心里比较欢喜的,一想到会欢喜的一些想法,就把它想一想啊。
如果发生有懈怠、睡眠的时候,我们自己应该马上思惟它将会带来什么样的过失、果报,然后要自我诃责,或者说:「我怎么可以这样子做!」也就是要自我敦促,同时要自我许诺尔后不要再这样子做,所以
「一一罪堕出生时 恒应于己严诃责 思维我自今以往 无论如何不再作」。
以上最主要就是讲到要好好运用正念和正知,如果能够运用正念和正知,我们的修行一定会好的;如果能够善为运用正念和正知的话,我们将可以值遇大乘善知识,即使没有亲自值遇大乘善知识,我们也可以追随他所宣说的法而做闻思,这边也就是生起「即使我没有值遇大乘善知识的话,我也要努力追随他宣说的法而做闻思」的心,就是「应思云何于此时 能得修行持正念 以此为因于善士 或如理事起欲心」。
所以我们的正念跟正知…要得到正念跟正知的力量,要增加正念跟正知的力量,那些要增加、要得到的话,比如说要得到正念,我们先要了解,没有了解一个法的话,怎么有一个正念?正念是了解了之后不会忘掉就是正念,了解了那些把它规划下来怎么做,这种是正念,所以我们要有正念,或者说我们要增长正念的力量、能力,一定要有老师,或者我们要听老师的宣(说),他所写的那些论文我们都要看,所以这里讲的是正念跟正知很重要,正念正知很重要,当然老师很重要,因为正知要有正念,才有正知;要有正念前面要有了解,不了解不可能有正念,要了解当然要有老师,像这样子一个次第。
以上就讲了正念和正知,在正式修行的时候,我们虽然有了精进、正念、正知,可是修行要能够自在的话必须要有轻安,所谓要有「轻安」也就是在正式修的时候,不会感到疲累。
「昔人云何作善事 事事鲸勤具雄力 如是无逸念先哲 自身振奋而轻举」
刚刚前面是「精进」、「不放逸」、「正念」、「正知」我们刚刚这样有次第来,所以那些都要生起,心里生起那些,生起了之后就像欢喜醒过来精神非常好的样子,醒过来就进入善行里面,进入菩萨行里面,所以这里就讲好像醒过来…第四句讲…振奋,精神非常好;所以如果是这样子的话,那慢慢就会「完全不累」…「完全不累」靠的是精进的心,精进欢喜的心一直增加的话,后面就会生起「轻安」,后面就完全不累,这个会出现。
我们做任何善事的时候,不单要有前面说的这四种力的精进,同样的也要有不放逸、正念、正知,也要有轻安,也就是要有这种欢喜、好乐的心,对于所要做的善事要有欢喜、好乐的心,就好像早上醒过来的时候,那时候精神奕奕、非常有精神、精神奕奕那种振奋,用这种精神去做你要做的善事,而且这种心态要不断的,数数去做。
我们心会不会累、会不会生起轻安的力量,靠我们做这个事心,我们修这样一个心的时候,修行的时候会不会欢喜的心,欢喜的力量多强,欢喜的力量很强的时候就完全不累,「轻安」的力量才会出现,所以我们欢喜的力量越弱的话,那就后面的「轻安」不可能会出现,为什么呢?没有欢喜的心的话很容易会累,当然,累的话就不可能有轻安了。欢喜的心增加的话,心(就)不累,心不累,就会身体不累,先生起心里的轻安,然后就身体的轻安--身轻安,身轻安后面 —「身轻安乐」,身轻安乐后面就「心轻安乐」,心轻安乐后面就还更欢喜,另外一种欢喜。
如果已经得到身心轻安的话,就可以做善事、善行的时候就可以非常自在了,就比喻「如风飘扬去复来 于兜罗棉自在转 由欢喜心自在转 成办善事亦如是」,这边就比喻好像是羊毛,风吹来就飘过去,吹过去就飘过去这样子,如果身心得到轻安的话,那么身语意三门不论所作是何、所作的时间多长,都不会觉得累,因为是「由欢喜心自在转」的关系,所以怎么做都不会觉得劳累。
所以,棉花它不会说:「风太大了我累了,我一直现在飘到南边,飘到南边了我太累了!」不会想嘛!风吹到哪里,它随风飘的。
所以一样,我们得到轻安乐以后,我们的身语意就不会什么累,我们带到哪里,他们就会跟着走,他们不会说:「我累了!」所以那时候就圆满精进的力量,精进的结果是轻安,我们应该有讲…奢摩他里面应该有讲,「奢摩他」里面是先有信心、欲求、勤(精进)、轻安…在断除五过失、勤修八断行中的「五过失」里面第一个是懈怠,对治懈怠有四个,四个是刚刚讲的,信心、欲、精进、轻安,所以这个轻安是精进的结果,这四个有次第,信、欲、精进、轻安这四个圆满的话,懈怠才会断掉,所以第七品讲要断掉懈怠,要断掉懈怠我们就要有这四个,所以现在最后面讲「轻安」原因在这里。
入菩萨行论广解佛子津梁释明精进品第七。
问:昨天讲「缘起赞」时,翻译不断提到「缘起」,一切法都是缘起,可是我们知道一切法里面有世俗谛、胜义谛也有常法及无常法,他们缘起上都是一样的吗?以「缘起」的角度来谈的话,都一样吗?
答:「缘起」这个字的意思很广,所以「所有一切法都是缘起」这个讲的是对的;又另外一种,我们用缘起当空性的理由,这种就是角度很宽的缘起,所以主要的是什么呢?主要的是我们心所有的对境、法,我们从内心称它,内心称它,它才产生的,我们内心安立它,主要是这个角度,这个是最细的,缘起比较细的;它本身怎么产生,也是有从内心影响的,比如说前几天我们有讲「十二缘起」是粗的,比空性理由的缘起跟我们平常讲的十二缘起,这两个缘起也有关系啦,所以十二个缘起我们看一看,我们讲十二缘起的时候,无明造作出来就变成后面很多环境,轮回就会出现了,所以外面的那些环境也是跟心有关系,跟我们内心有关系,所以十二缘起我们看一看,也是有从内心安立它或者从内心造作出来对境…这个轮回,也可以这样子讲,所以刚刚讲的「比较细的缘起」,主要是讲「内心安立它的才产生」,法是怎样产生?是由内心安立它这个为主,所以一切法上面涵盖,可以包含所有一切的法;十二缘起讲的只有「无常」,它只有事物上面,没有常法,常法上面没有关系,你讲的是这个吗?
问:在第二个科判里面有谈到说,赞美佛、思惟去造作了解缘起就是空性,为什么要特别提到思惟这个部份?是指佛还没有成佛以前的修行过程的赞美,还是特别是成佛以后宣说的时候要再造作?
答:「思惟」这个我就有问题了,应该不可以说「思惟」,应该是可以说「同意」,有一点点同意,好像我们…或者是他认(同)这样子…比如说,有很多宗派、导师,宗派的意思是,我很广的讲,宗派的意思是佛教、有很多宗教…我们这个世界有很多的宗派,有很多的导师,他们也会讲法的本性、本质,也会讲空性,但是他们不会同意空性是缘起的,所以佛本身就把这个连在一起,同意的当下就讲出来。
问:他是宣说空性与缘起是「同义」的?
答:他「认同」,我们常常讲是「主张」。有很多导师不主张这样子,所以释迦牟尼佛他(主张)法的本性很深的空性,我们一般用的「缘起」,意思不会分开,他就连在一起,他主张这样子当下就讲出来,所以我们赞叹他的语言,不是赞叹他的智慧,我们主要是他讲的时候,他自己有这样子一个主张当下讲,这个很神奇,藏文字看的时候就有一点点…藏文「写」是讲「主张」,主张的意思也有一点点是…主张的意思是看「写」的时候,看「讲的时候」,不要「写」主张 「是不是他信什么」,我们不要(这样)讲嘛,这个他「写」、或者是他讲,这个时候,他有这两个是相同的,这两个意思好像是「同」,相同的这种,他主张,所以主张的意思是,也是赞美他的「语」。
问:所以第二个科判就是特别赞美佛陀「语」的功德?
答:对对,他这样子讲是很神奇,很神奇,看那么多的导师,那么多宗派的导师都没有讲这样子,所以这个讲法是他主张的,就很神奇,主张这样子当下讲的时候,当然就融在一起会讲嘛,好像这两个意思就同义。
问:还有一个问题,昨天讲到第十六偈,特别在这地方讲如果能够了解缘起、空性的周徧关系的话就可以得到解脱,又加一句 「可以得证阿罗汉果」为什么这个地方要特别指「阿罗汉果」?它这个是有次第性的讲法吗?
答:应该不要说「阿罗汉」,藏文里面只有讲「解脱」。「解脱」是什么?佛也是解脱、阿罗汉也是解脱了,阿罗汉是可以当例子。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