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歌仁波切:入菩萨行论讲记 第二十七讲(第7~8品)
雪歌仁波切:入菩萨行论讲记 第二十七讲(第7~8品)
雪歌仁波切讲授,法炬法师翻译
2005/12/18
第七品〈精进品〉可以分为两个主要的部分,第一个部分是要断除精进的违逆品的对治法部分,第二个是要增长精进的顺缘的对治力的部分。所要断除的精进的违逆品可以分为三种懈怠,第一种是还没有开始做之前的贪味怠玩的懈怠,第二种是做时要断除贪着恶事(非法)的懈怠,第三种是真正做善法时要断除自认为自己做不来的怯弱。这些都已经讲过了,我们现在已经要进入到增长精进顺缘的对治力的部分。这个部分又可以分为以四力来增长,第一个是胜解力,第二个是坚毅力,第三个是喜力,第四个是舍力。我们现在正在讲第一力「胜解力」的部分。
在第 179 页将胜解力分为四个科判,仁波切讲的是三个,第一是胜解境,这是就对境而言而生起胜解,第二个是就果的方面,第三个是就因的方面来生起胜解。我们上次讲到第一八一页「胜解之因」,就「因」的这一点来加以思惟:我们只要发起精进的话,就必然可以得到精进的果报,现在要认知自己具有这个能力,偈颂就是第一八一 页的最后一句,「彼之根本复依于,恒修业果观异熟。」
譬如我们念一串六字大明咒,将来会感得现在念六字大明咒的果报,要如何知道我们会感得这个果报呢?就从现在念的这串六字大明咒的这件事的因上来了解,念这一串具有这个能力,将来可以感果。
我们要做任何的善行也是一样,就是透过在因上的了解在因位的时候有这个能力,我们就可以相信将来我们可以感这个善行的果报,用这种方式来生起信解心。
任何法都是一样的,任何的善行,「彼之根本」就是依于我们去观这个业果,「恒修业果观异熟」,修任何法将来会得到什么利益,透过我们在开始的时候去了解现在所做的这件事有这个能力将来可以去感这个果。现在无论我们修什么或念什么,将来会感什么果呢?就是靠我们去思惟业果的道理,就是你现在造什么因,将来会感什么果,透过业果的道理去思惟。
《广论》中谈到业果信心是一切安乐的根本,安乐的根本即是在对于业果的信心。科判是:
「一切善乐所有根本发深忍信。」
我们一直看我们做这个以后会感得什么果报,这样一直判断的话,我们学佛的心一直会增长,或是想修法的心一直会增长,就一直会很顺。所以,我们一直去看我们做的这个因会有怎样的果报,一直去看的话,这是修行佛法上面最根本的一个因,或者也可以说希求想修法的心从那边会生起,也就是会生起希求心。
甲曹杰的注解里面讲得很清楚,下一句的意思是说:对于业果的了解比思惟空性还重要,因为对业果的了解可以增长对于空性的了解。当你对于业果、缘起上面不断地思惟,你思惟得愈细,就愈增长对空性的了解,而对空性的了解不见得会对于业果的道理有所帮助。有一些人会认为想对空性了解很重要,而对于业果好像就不在乎,好像变成无业果,这是一种颠倒。所以,思惟业果可以说是修道的根本,可以使得我们生起想要希求修法的心,也可以使我们生起精进修持的心,可以说思惟业果是一切修道的根本。所以,这边才说
「彼之根本复依于,恒修业果观异熟。」
接着就是要加以思惟业果,首先思惟杂业果,再来纯白业果,第三思惟黑业果。在思惟黑白相杂的杂业果,首先提到黑业这一点,请看文
「一切诸苦心不乐,种种怖畏何由起,诸所欲求恒不得,皆由先业罪行生。」
譬如我们出生在这个世间,我们会感到身体的不乐、心的不乐,甚至会遭遇到人、非人的伤害,或是与亲友、财物相离,所有这些怖畏、不乐是从我们先前所造的罪业而来的。接下来讲到白业的部分,
「由善意乐修善行,随其生于一一处,于彼彼处彼福德,生功德果常现前。」
依于往昔所造诸善业,我们现在可以获得好的人身。往昔所造的善业就是能引的善业,之前所造的恶业就是能引的恶业,因此,虽然生为人身,仍会感到身心的不乐、受到伤害等等。现在由于往昔善业的关系,这一世得到好的人身,而且自己身心安乐,或者是财富、上供下施这一类的,这是由善业所引的。
「若作罪行欲求乐,随其生于一一处,于彼彼处彼罪业,现诸苦报兵杖侵。」
指出我们现在欲界增上人身的情形,我们知道造恶业一定是感恶果,造善业是感乐果的,如果想要得到安乐,绝对不可能由恶业而获得,也就是你造恶业绝对不可能有好的来生,你身心必然会有所不乐或受到伤害,我们在欲界的人身很多都是善恶掺杂在一起。接着来思惟纯白业果,
「安住广博芬芳清凉莲花宫。」
这就是指像极乐世界或兜率天、色究竟天等等净土,这是描述在净土那边的情景。在净土当中出生是在莲花中出生的,你的身躯是意生身出生在莲花里面,听闻的声音是法音,听闻法音就会心生证悟正念。
「餐饮如来妙音法乳长威光。」
「餐饮」不是指一般我们吃的食物,而是指尝饮佛的妙法的声音,「长威光」就是心生证悟。
「佛光开启莲花化生微妙身」
一般的莲花在日光照射的时候会开放,这边不是指这种,而是佛的光芒照射的时候莲花开启,他们就会在莲花中生微妙身,以意生身的方式出生。
「住如来前称如来子善业成。」
在这净土当中成为如来子、佛子,这是由纯白业而成就的。
会去造作黑白杂染的业是由人、龙、饿鬼,还有天、畜生(龙是属于畜生),这些众生会去造作黑白杂染的业。再来思惟纯黑业,会造作纯黑业的众生是堕到地狱中的,能引业是黑业,所引也是黑业果,此是讲堕到地狱的情形。
「閰魔狱卒尽剥皮肤无余堪怜愍,灼热猛火溶化烊铜热汁挹取注其身,炽然剑戟戈矛逼切身肢分裂成百段,抛坠极其烧燃热铁地上众多罪所成。」
「閰魔狱卒尽剥皮肤无余堪怜愍」,在地狱里面没有穿衣服,好像又被剥皮,被剥皮的情况很悲惨。「灼热猛火溶化烊铜热汁挹取注其身」,狱卒还会用熔化的热铜浇灌这个没有皮肤的身躯。「炽然剑戟戈矛逼切身肢分裂成百段」,他们的手上还会拿着武器来切割这个身躯。「抛坠极其烧燃热铁地上众多罪所成」,将这个身躯放在热铁所作成的地上。这一切是由纯黑业来引生的。
我们在造业的时候,一开始一定先处在加行的部分,也就是还没做之前的意乐动机,然后再进入正行,最后做完了就会有究竟的阶段。如果你在究竟阶段生起欢喜心、回向,代表你整个业就圆满了,不管是造纯黑业或纯白业都是一样。当我们在造善业的时候,例如造纯白业的时候,我们就要干干净净的去做纯白业,也就是要小心去做,做完后要生起欢喜心,能够生起愈强烈的欢喜心愈好,这样你的纯白业就会很圆满。
「故于善法应深信,亦应恭敬而修行。」
「故」字指的是前面已提及的三种业,在思惟了前面这个之后,就应于善法、纯白业深生信心,同时也应恭敬而行,恭敬的意思指的是要小心而行、谨慎而行或殷重而行的意思。
问:「午三思惟黑业」是属于思惟地狱道的部分,那么,「午二思惟纯白业」是指思惟天界的部分吗?
答:不是!主要是指净土。
问:「午一」是指人等五趣杂居的六道,「午二」是指投生净土,那么,「午二思惟纯白业果」有讲到「住如来前称如来子」,刚刚仁波切说是佛子这是指菩萨吗?
答:不一定是菩萨,佛子指的是佛的弟子,佛的前面的弟子,不一定是菩萨,也不一定是进入道里面,凡夫也有。
这里,我们思惟这三种结果,一个是我们会有对业果的信心生起,一个是对善行的深信会生起,另外一个就是当我们对杂业果、纯白业果、纯黑业果 很清楚的时候,我们造业时会特别小心,尽量要做干干净净的白业的希求心会生起。因此有二种,一是对业果的信心,希求想做善行的深信会生起,另外一种即是恭敬修行的心会生起。刚才说「故于善法应深信,亦应恭敬而修行」,一是深信,一是恭敬,完全不会让黑业进来,所以我们前面这三业果会产生二种作用:一是深 信,一是恭敬。
前面提到四力,胜解力、勇毅力等二力指的是你尚未做任何一件善行事之前就要生起来的,「喜」指的是你正做的时候,即正行之际,「舍」指的是做了之后就应该要休息。
第二力是坚毅力,即指还没去做一件事情之前要先去做观察,就是去观察自己做了之后将来是否能引生自己所要获得的果报,另外一点是你要去观察自己是否有能力做得到。如果观察之后,你发觉自己有那个能力做得到,你肯定知道自己可以做得到的话,就要下定决心去做,下定决心去做就是坚毅力。比如你要学《广论》,我们一年有365天,你下定决心要在365天之内学完广论。你可以自我观察有没有这个能力在365天内学完,若肯定自己有这个能力,就下决心去把它做完,所生起的这个力就是坚毅力。
《广论》里面有一些主要的主题,在一年当中,第一个月应该从那里下手去修行,第二个月要从哪一个部分下手去修行好,第三个月在什么部分要下手把它修行好,这样分一分,一年当中我一定会进步。每一月要想好要看什么书,一天当中看什么、思惟什么。这样分一分,自己会觉得好像我有能力,我有时间,我能够做到,这样看了之后就下决心,这种就是坚毅力。
「依于金刚幢经中,从初应修大我慢。」
你已经肯定自己可以做了,所以从一开始就要生起大我慢,这个我慢不是烦恼的我慢,而是「自认为自己有能力做到」的我慢,这种我慢是我们所需要的,应该是我们说的自信心。
请看注解
「广金刚幢经六回向云:『天子譬日光显现之时,不为阴云及山岭不平等过失所遮,于应照之处悉皆显现,菩萨为利他故出现于世,亦不为有情之种种过失所遮止。』」
阳光的照射不会因阴云或山峰所遮蔽,西藏谚语云「无法以日蔽天」。同样的,菩萨是为了利益有情、调伏有情之故才出现世间,即使有情非常恶劣,也无法遮蔽菩萨利益有情的心。因此,这边也就是鼓励我们要生起这种勇气,我们要去看有情的情形,有情是被烦恼内外所煎熬的,所以,当有情来伤害我们的时候,我也不可以因为受到伤害而心生退缩,反而要生起非常大的勇气。
「初于自力应观察,是应起行或不应,不应起行则不作,已起行者勿退舍。」
要做任何事之前,要先自我观察自己是否有能力可以做到,观察之后若发现自己有能力可以做得到的话,就要开始做,开始做了之后,就要从头到尾将它做圆满,未达究竟之前不应轻易地轻舍放弃、退舍。若观察之后发现自己没有那个能力去做,宁可不要做,不要明知自己没有能力做而又要去做,那就没有办法完成。所以,如果观察自己没有能力做的话,就不要做比较好。
如果观察自己有能力可以做得到,就要开始去做。在观察时,如果发现自己不能全部做的话,也不要因此而觉得既然不能全部做就干脆不做,也不能这个样子,应该是看自己能做几分就做几分。所以,我们对于这里讲的意思要清楚:「我没有办法做圆满,我就不做最好。」不是这个意思。而是我自己能力能够做到多少,对于这一点要清楚,内心决定我要做。就是我们要没有真正下决定之前,对于能够做到多少要清楚,不要把没有办法做到的混在一起,否则我们的精进心会退失。所以,这里主要讲的是精进心。
接下来,如果你观察自己有能力可以做,而且你已经开始做了,那就不可以半途而废或轻言放弃。「他生仍复如是行」,如果你已经开始做了而又半途而废的话,那么你可能就会因习气的关系,来世做任何事情或任何修行都会变成这个样子的半途而废,修行也修不圆满。这样子做了的话,就是「他生仍复如是行,罪业苦根感增长」,感受恶业的果反而会增长。「作余事及得果时,终无成就趣微劣。」因为你已经养成这样子的习性了,所以你的个性就变成那个样子,做什么事都是半途而废,这样子做绝对会做不好的。任何事一开始没把它做好,做做停停,果报要成熟的时间就拖得非常的远,所获得的果报也是非常微劣、微薄的果报。
当你正式知道自己有能力去做也正式地做了,在做的时候就要非常坚定而做、坚定而行。「业及烦恼作止力,于此三法修我慢。」正做的时候对三件事生起我慢(自信心)。第一个是对于你所做的事要生起自信心,第二对于烦恼,要有我可以战胜烦恼、对抗烦恼的自信心,第三是作止力,也就是生起我有能力可以做的自信心。所以,要对这三件事生起我慢(自信心)。
问题:业是指所做的事,第二个是可以战胜烦恼,第三个是作止力,我有能力可以去做。那么,第一个与第三个的差别何在?
回答:第一个指的是事情,从事情的角度看,不管多大我都要去做。第三个是指自己能力上面,认清楚自己的能力的我慢心。另外一个是对治,我们要对治的烦恼上的一种任何时候我都要战胜它的慢心。
问题:也就是说:业指的是对境,作止力指的是有境,烦恼指的是有境烦恼的对治?
回答:对!
接着看「午一事业之我慢」
「谓此是我一人事,是为事业我慢性。」
当见到自己所要做的事,不管它有多大,生起我都要去做它、绝对不会假手于他人、我绝对要由一个人去做的心,生起这种自信心、慢心出来。所做的事就是利生的事,利生的对境是有情,有情是无法自我成办自利的,要成办有情的利益必须由我来做,要生起这样的思惟。
「世人惑缚无自在,不能成办自义利,能作他利不如我,是故我应作此事。」
虽然有情是无量无边的,看到要去利益有情这件事是这么的大,可是,心还是不生退转、退缩,而能生出一种自信心、慢心。
你要去做利益他人的事情时,要生起事业的我慢,做的时候你也不可以自己抬高自己。虽然这边要生起事业的我慢、自信心,你不应认为自己做得到而他人就不行,把他人贬低,不可以用这种态度去做。譬如要帮助一个病人,你不可以认为这个病人是被我所帮助的,所以我的姿态比较高,他的姿态就比较低,不可以这个样子,而是要对我所帮助的对象举高,我是用着去做事的自信心去帮他。
所以,慢是从事情的角度看的,不是那个人没有学佛很可怜、我比较高、我有学佛,不是这种的慢心。这个慢心是这个事情是我要做的、这个事情是我能够做的、这个事情不管多难我都会做到的一种慢心,并不是做事情的时候去跟他比的话,觉得我修得很好,并不是这样子。我们做的时候,好像他是比我更高的,我们一直以很尊敬、很恭敬的角度去帮他忙,这个就是事业的慢心,我们做的时候也要清楚。
「他若作苦操贱业,我今云何可安坐,若由我慢不肯为,我今宁可无我慢。」
当见他人正做低贱的工作时,我们不去帮忙又怎么可以呢?如果是因为烦恼我慢的关系而不肯去做,也就是因为自认为自己很高而他人做的是很低贱的工作而不去帮他的话,「我今宁可无我慢」,那么,我宁可没有事业的我慢。因为我们修行主要是要来折服烦恼的我慢,如果自认为自己比较高尚而他人比较低贱,因为这样的我慢心而不去帮助的话,宁可没有做事时的自信心、我慢。
接着看「未一于能力无我慢之过失」,这件事自己有能力去做,可是你却没有生起去做的慢心或自信心,会有什么过失呢?
「若与死蛇相遇时,胜彼如金翅鸟行,若我对治力微劣,小堕亦当受大伤,由怯弱故舍精勤,云何能免于困厄。」
当我们与烦恼对抗的时候,若心中想着:「烦恼的力量实在太大了,我们实在很难跟它对抗。」因此就生起怯懦心而把它舍下,因为没有生起我慢心 去对抗烦恼,所以你是无法免于困厄的,就是无法从烦恼当脱离出来的。
乌鸦在印度很多,这里讲的是乌鸦,乌鸦是很怕蛇的,西藏的说法是「金翅鸟很会吃蛇」。但是,蛇死了之后,乌鸦就不怕它的尸体了,它就会像金翅鸟一样的勇敢。同样地,我们的心就像蛇的尸体一样,因为没有清楚自己的能力,所以心就没有这种慢心,总是觉得我没有办法做,我没有办法对治这个烦恼。如果这样子的话,小小的烦恼都像金翅鸟一样,虽然它本身是乌鸦,就会像金翅鸟一样来。意思是:我们要认清楚自己的能力,在能力上面的慢心要生起,如果没有生起的话,我们就好像蛇的尸体一样,连乌鸦也会来欺负我们。
如果我们怯懦的话,那是无法从烦恼当中解脱出来的,所以对于自己有能力这件事情要清楚知道,并且要生起慢心。
「若已勤修生我慢,虽有大力亦难胜,是故应以坚毅心,勤行摧坏诸罪垢。」
我们应该生起对抗罪堕和烦恼的我慢,
「我今若为罪堕胜,求三界尊真可笑。」
我们都受了菩萨戒,自称是菩萨,如果在对抗烦恼、罪堕的时候却退缩了,那么,胜出三界的圣者们是会取笑我们的。刚刚说三界的佛菩萨会笑,另外,我自己已经答应「我要出离三界轮回」,而当真正面对烦恼的时候,心却很怯懦的话,这样是不是很好笑呢?
接着讲到「应安住对治之我慢」,
「我于一切皆超胜,不许有人胜于我,一切诸佛狮子儿,应当如是住我慢。」
对于一切的烦恼,我都应自认为自己胜于这些烦恼,不许有任何的烦恼战胜我。狮子儿即是指佛子,一切往昔的诸佛、佛子都是住于如此的我慢而行,我亦应如是。这里的我慢是比较接近烦恼的慢心,但是,主要是从自己的能力的角度去看的,有点困难去区分。
刚才讲的是有能力对治的慢心,接着讲的是「未四不应起烦恼之我慢」,这种慢心是自认为自己比其他有情殊胜的慢心,这是烦恼的慢心。
「有情若为我慢摧,是烦恼非大我慢。」
对自己的能力有信心而生起的慢心是可以摧坏烦恼,但是,自认为自己比有情殊胜的慢心则是烦恼,它是会增长烦恼的慢心,并不是前面所说的能力的我慢。
「大我慢者不随敌,烦恼为敌所自在。」
「我慢」的藏文是「我赢」的意思,能力的我慢就是我战胜了烦恼的意思,这样的大我慢是不会随着烦恼而转的。可是,自认为自己比其他有情殊胜的这种我慢是随烦恼所转的,是为烦恼所自在的。
接着看「申二明其过患」,
「若由烦恼慢起骄,我慢牵引入恶趣,摧坏人中诸胜乐,为他豢养做奴使,愚盲可厌体衰羸,一切处中受轻侮。」
我慢是「我赢了」,但烦恼的我慢却是「我输了」,因为你有了烦恼的我慢,你的异熟的果报就投生到恶趣,即使投生在人当中,你的心也绝对不会快乐,因为你随时都会生起嫉妒的心,随时都有心病,担心东担心西,处在众人当中,也不为众人所欢喜,只要有他在的地方,就会有麻烦在,因为他会去扰乱别人的和谐。因为他的我慢心之故,造成别人不晓得要把他摆在高的地方或低的地方,不知道应该如何去处置他,等于是扰乱他人的和谐。因为我慢的缘故,他将别人看得很低,所以,来世的果报就会自己变得很低,当别人的仆人。又因为我慢之故,经常会去认为别人都比较不好,他自己比较好,所以他会去指责别人说:「你怎么那么笨!」他来世就变得笨笨的。身体也会非常羸弱、弱小,成为一位人见不爱的人,会长得很丑陋且被他人所轻视。所以,烦恼的我慢并不是「我赢了」,而真正的是「我输了」。
接着看「申三应断我慢」,
「我慢骄矜修苦行,若彼亦称大我慢,是为大可悲愍处,熟有下劣过于此。」
如果以烦恼的我慢去修持,即使自认为自己有在修持,事实上他只是在修烦恼的我慢而已,他是全盘皆输了,如果是这样子的话,再也找不到比他更下劣的人了。
所以,前面一直说能力的慢心要和烦恼的慢心区分开来,烦恼的慢心不是真正的「我赢了」,藏人讲的「慢心」是「我赢了」,而烦恼的慢心永远是 「我输了」,而不是「我赢了」,事实上是烦恼赢了。所以,烦恼的慢心就不可以称为「我赢」。这是前面所说的,现在讲的是:如果一个修行者认为自己有修能力的慢心,实际上却是生起烦恼的慢心,这就不属于「我赢」的阶段,没有比他更下劣的,他就变成大输家了。所以,我们修行时自己要认清楚:如果我是这样子的话,我就是大输家。所以就要断掉这样的想法。
接着看「未五对治品我慢之功德」,
「谁人为胜我慢怨敌修我慢,此即具大我慢普胜大勇者。」
这里的「谁」就是指修我慢这个人而言,他如果为了要战胜烦恼的我慢而去修能力的我慢的话,那就表示他就具足了大我慢普胜的大勇者,他就变成了一位大我慢者,另外一个名词就是称他为大勇者,大勇者就是我们说的英雄。原因是「此人于我慢敌能作摧坏故」,因此称他是一个我慢者,另外我们还称他为大勇者,原因是「如众生意胜者之果速圆满」,就是他圆满了自利和利他,所以,他已经圆满了佛的果位,因此称他是一位大勇者。
藏文的「我慢」是指「我赢」,这是以傲慢的目标的角度去讲的,但是,真正就字面上去解释的话,「我赢」就不是「我赢」,意思上面「我赢」就 是「我输」的意思。中文法本将这里翻成「我慢」,觉得有一点怪怪的,「修行人可以称为我慢者」感觉怪怪的。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