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雪歌仁波切:入菩萨行论讲记 第二十六讲(第6品)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09日
来源:   作者:雪歌仁波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雪歌仁波切:入菩萨行论讲记 第二十六讲(第6品)

 

  雪歌仁波切讲授,法炬法师翻译

  2005/12/04

  上述,佛清楚地讲到,连蚊、蚋、蝇、虻、蜂等之类,只要它们发起精进力,也可以证悟成佛。我们得到人身,有人的智慧,如果加上努力,我们的思惟和力量,将远胜于这些有情;我们应善用人的智慧,发起菩提心。

  接着说,「如我生于人类中,已知利害明取舍,若能不舍菩提行,云何不证菩提果」。这二句「已知利害明取舍,若能不舍菩提行」,是指我们除了知道佛法,还要去实修它;我们不但要知道如何做会有利益,如何做会有害处,此外,我们还要去实修菩提心,要实修不是光知道法而已,重要的是去实修它。下面说

  「若言须舍手足等,如是难行我所畏,我今怖畏但愚痴,不能辨别轻重尔」

  「曾于无数俱胝劫,经地狱苦百千返,割截焚烧并杀戮,未能令我得菩提」

  利弊既然知道了,就应行菩萨行。行菩萨行,就是把自己的手、足、头等布施出去。如果你害怕把自己的手足头等布施出去的话,如何行菩萨行?你不需要害怕!无始以来,我们在轮回当中,经过了无数俱胝劫,在无数的前世与今生当中,我们遭遇割截、火烧、杀戮等等难以言喻。现在我们有机会布施自己的手足头等,有利于自己证得菩提,我们应心生欢喜才对啊!过去我们也施舍过不少的手、足、头,今日又何必胆怯畏惧呢?现在我们将自己的手足头布施出去的话,有利于我们未来能获得菩提,因此我们应该要行持,应该欢喜而行。

  再说,虽然把自己的手足头布施出去了,可是我们会因痛苦而产生害怕,为什么会害怕呢?那是因为不了解布施可以助于我们获得菩提。如果知道这样的布施,真的有利于获得菩提,那我们将会欢喜的去做。

  仁波切举了《入行论》的例子,

  「是故悉除疲厌心,菩提心马为乘载,转从安乐趋安乐,心既了知何怯为。」

  要成佛,则必须在三大阿僧祇劫不断地累积资粮,而在长久的时间里,要累积大资粮,处在其中我们的心会不会退?辛不辛苦?如果我们已经生起菩提心的话,遇到这种问题时,我们会坚定不移地去看佛的功德。我们一直如此地修,心也一直跟着欢喜,因为这对成佛是这么的有帮助。为什么能生出这种欢喜的心呢?因为我们后面有菩提心,它会看,所以就一直会欢喜,一直修行;苦的时候,表面是苦,但是它后面有菩提心的缘故,就一直会欢喜,所以它会在成佛上面去看。

  比如说,刚刚布施了自己的手,接着它会去看菩提心,会看「这样修的话,我的目标马上会成就否?」,然后菩提心会给我们一个鼓励,心就一直欢喜。如此修法完全不会辛苦,相反地,心会很欢喜、很快乐。所以,我们骑的菩提心这匹马,它会带着我们走一条路,而这条路是愈走愈快乐、愈来愈往上走的路。这是一个谈到一边修一边快乐,一直往上带着走的一个偈子

  如果有菩提心,骑着心马在做布施手足的时候,心不但不会害怕,反而更生欢喜。对我们来说,我们还没有菩提心、没有希求成佛的心;我们对于来世或许有一些希求的心。我们会念经、礼拜或是做些累积资粮的事情,去忏悔并消除一些业障。在此之间,跟别人相处时,会遇到一些冲突的问题,自己会忍耐、不去生气。别人骂我们的时候,我们忍辱原谅了别人;表面上我们好似比较苦,但,我们要看的是希求来世的这个心,要看的是这个。当你去看的时候,心就会快乐。表面是苦,但是从果报去看的话,那就会快乐。这种快乐,依稀仿佛有一点点菩提心的样子了。然而,真正的菩提心生起时会更快乐,因为它的目标很大,所以只要对增长菩提心有帮助的话,它就愈快乐。

  修行是看果报、生欢喜心。同样地,精进的心也要生起。例如睡觉,表面好像快乐,但是一想起它的果报,心就会恐怖。想睡觉是没有修行的样子,没有修行就一直不会想去修行。死亡的时间一旦来到,那就完了。我们可以改变这种表面的快乐,我就站起来,去作功课、打坐以消除业障。这样做表面上看似辛苦,但以希求来世的心去看的时候,欢喜的心自然会生起,这也算是生起精进的心。

  布施手、足、头所受的苦算是小苦。在轮回当中,过去生曾经投生到地狱里,千劫累劫一直在那里感受到不计其数、种种不可思议的苦。投生在饿鬼道、畜生道也是一样,你必须经历千劫累劫去感受无量无边的苦。那些苦,次数非常的多,时间是非常长久的。

  然而布施手足头所受的苦,大小如何呢?可以说非常微小,而且受苦的时间也非常短,次数也少,所以才说「有限量」。

  「我为修行成菩提,但受此苦有限量,如人欲除心腹疾,令身略受针砭苦」现在所受的苦,是有限量的。为了证得圆满菩提果的缘故,要忍辱。

  下面的偈颂,引了一个例子来说明,

  「医人须以众手术,为不安者除病苦,为摧众多大苦故,轻微不适当忍受」

  这是说医生为了要医病,会帮病人打针,或者给非常苦的药。药虽苦,却能除病,良药苦口嘛!为了证得圆满菩提的缘故,我们去布施手足头,布施时所受的微小苦,如果可以灭除种种大苦的话,应当要忍受。下边说,

  「世间常医固如是,无上医王殊不尔,但以轻和微妙法,能疗无量沉疴起」

  佛陀为我们开示证得圆满佛果以及去除大痛苦的方法。世间的医生,为除病人外在身体的病苦,他会采取猛厉的方法来去除病痛。佛陀不以猛厉的方法来医治众生的病,而是以柔和宣说微妙法的方式。以此方式,就可以医治众生无量的沉疴烦恼病。

  真正修持佛法,是用心修持,而不是用身体。不是外道燃烧自己的指头那般去修持,也不是医生采取世间的猛厉医治疾病的那种方法。佛陀是用什么方法呢?佛陀用非常轻巧柔和的方式,宣说广大的法,来医治众生的病。修行主要是从内心去修的,既然是内心要修的,就完全不需要靠外在的身体去吃苦、作苦行。佛陀修行的方法没有像外道一样燃指…,我们没有这种的。

  医生用针治病,只能消除心外的、身体上的病痛而已。佛陀如何医病?祂要医治的是无始劫以来无止尽的轮回之苦,祂要把这种苦彻底的断掉。事实上祂所用的方法,没有一个会让我们吃苦!完全不会用医生打针的方式,不是这种的,而只要从自己的内心,转一下就好了。

  修行是从以下的角度来说,没有那么难,只要内心转一下就好,完全没有一个粗的方法,只要转一下内心就可以了,是很柔和的一种方法。

  当我们由内心看烦恼时,会发现烦恼是很可怜的,它的背后完全没有一个正确的理由,但,悲心的背后,却有很多,后面的力量是很强的,是很有靠山的!而烦恼就没有这种靠山,所以它就好像很可怜。因此,面对完全没有靠山的烦恼,我们就要对付它、跟它对抗。跟它对打,可说是很容易!这是一个角度嘛!我们也不需要准备盖房子啦!买枪啦!买炸弹啦!什么都不需要买,就自己内心转一下,它就消掉了!从这个角度来说,烦恼真可怜,因为好像没有力量可支撑它的。

  有此一说:烦恼是智慧…好像第四品的样子p.80,

  「烦恼以识烦恼慧眼断」

  就是指没有力量的烦恼,我们可以透由对它的了解,而将它断除。所以这里讲二次烦恼的时候,就能了解它是很可怜的。了解它是可怜的,就能灭掉它!可怜的意思是,它很容易被消灭。这个情况让我们了解到,我们可以很容易就消掉它,因为它没有靠山。若我们能这样了解,就可以把它灭掉,而且是马上灭掉它。

  ◎学员问:外道有燃指供佛,内道没有,可是经上不是也有讲一些菩萨,祂会以色身,燃肉身供佛,那这二个要怎么配合?

  ◎仁波切答:「我不知道,有这样子的吗?供自己身体,是不是?」

  ◎学员回答:「好像中国古代历史中就有。」

  ◎仁波切答:「前面讲到布施自己的手、头,但那需要达到一个时间点,内心改变了,改变了之后慢慢就可以去布施。不可以马上布施喔,时间点到了,才可以做这种事情。往往我们还没来到这个时间点,就去布施会让自己吃苦,那就不对了。只要时间点到了,布施手足头时,完全不会有苦受。为什么会不一样呢?那是因为内心增长了菩提心,就变成没有这种苦啊!这个后面慢慢会讲。

  要施舍出自己身体的手足头是很难行的。为了要遮除难行的觉受的关系。下面这一句「导师最初作加行,亦施菜羹糜粥等,此时修已后渐能,虽自身肉亦易舍」也就是说,布施初始,世尊先拿自己的菜肴、食物去布施,先串习菩提心,让自己的菩提心慢慢增长,珍爱他人的心慢慢增长之后,自我爱惜的心也就慢慢减少。之后,才能渐渐地将自己的肉、手、足布施出去。「此时修已」修,指串习,这个时候因为你已经串习布施这种心,渐渐地,会变成很容易就将自己身肉施舍出去。

  如果你是父母或长辈的话,能够教导、培养小孩、晚辈从小就习惯去放生或者到佛堂去作供养等一些事,当小孩子长大之后,他会因为小时候串习过这些习惯,而容易去作放生、供养这些事。

  如果我们慢慢串习,事情就会变得不困难。如偈颂云:「若时彼人于自身,能起犹如菜羹想,其时令施身肉等,彼于此事有何难」首先,以自己拥有的外在物品去作布施,就从自己拥有的食物、菜…等等开始。以这些东西去布施,慢慢地串习,等到你必须施舍自己身躯的时候,你不会觉得困难。你必须串习到某种程度,才可以真正去做施舍自己身躯的行为。

  我们身体有无痛苦,完全观待于修道时是否断除恶业。修道的次第不可以出差错,要作布施也是一样,不可以马上就将身躯布施出去,这样子做,就次第而言是错误的。从修道的角度看,一位善巧的布施,当他布施时,是不会担忧的,因为他已经没有错误了,所以布施的时候就不困难了。因此这边说「由断恶故即无苦,由善巧故即无忧,如是能害于身者,唯颠倒见恶思惟」,也就是说,断除恶业有利于净化身体的痛苦,因为恶业是苦的因。

  仁波切举施身法为例,修施身法,就是要将自己的身体布施出去,布施身体最主要目的即是对抗我执。「如是能害于身者」能害身者,就是补特伽罗我执。以这样子来布施自己身躯的话,可以对抗补特伽罗我执。「唯颠倒见恶思惟」这句话的意思是,补特伽罗我及我所之贪等分别和杀等恶心之想法。以上这一偈颂是在说明菩萨由于三门罪恶悉皆断除之故,因此能够以无垢清境的悲心为其意乐,所以在施身之时身无痛苦,也由于空性慧所摄持之善巧故所以再舍身之时,心亦无忧,基于这个道理可知,补特伽罗我我所之贪等颠倒分别及杀等恶心,损害其身,才是真正损害菩萨之因也。

  修施身法时,是将自己整个头、手、里面的筋肉、骨头,一直分、一直分,分给谁、分给谁,就这样一直布施出去,这个时候,平时执着心很强的我们,能这样给布施出去,则这个我执的对象「我」就不见了!这种方法有助于消除我执。

  另外一种,它有助于生起对众生的慈心和悲心,因此以前杀众生的业会渐渐消掉。刚刚讲杀生的业,一个是颠倒,另外一个就是恶思惟,意思是杀众生、不慈悲的、对众生的瞋恨心等那种恶思惟会消掉。还有呢?加诸于身体上面的一些不善业的果报,这也会消掉。

  一个往生的阿罗汉,对他本身而言是有帮助的,因为灭掉了以前所造作的业的那个五蕴身了,因此对他来说很有帮助。同理,当准备真正布施自己的身体时,可不是像刚才所说,在修施身法时用观想来布施的是自己的身体,如果能这样的话那么以前的苦蕴身就灭掉了。也因为他可以很善巧的知道修行的次第,很清楚自己现在已经可以布施身体、自己的生命,到了这个阶段,对他来说相当有帮助。同时,他亦可断除、消灭我执,增长悲心,恶思惟消除,自己的苦蕴也灭掉了,对他而言,会一直欢喜,是不会受苦。

  恶心会伤害我们的身躯,如果不善巧的话,是不应该作布施。所以,要善巧,善巧的话就没有这样的忧虑。因不善巧而作布施的话,可能会导致你本来发起的悲心退转。大心菩萨若能善巧的话则在布施身躯的当下,会让身体感到安乐。所以说大心菩萨「若由福德令身安」就像常啼菩萨即布施出自己的身体,斩断其手足,用祂的血洒遍大地,甚至将身躯施给帝释天。之后,常啼菩萨当然就死了,但又活了过来,身躯反而比以前的更好,所以这边才说,祂布施身躯所获得的福报,让祂得到更好的身躯。因此,由福德会获得身安。

  「由善巧故心安乐」

  由于善巧与空性的意义的关系,伤害了我执,破了我执之后,心当然就安乐了。

  「虽为利他处轮回,诸大悲者何忧患」

  为了利益他人,布施自己的手足,即使身处轮回之中,诸具大悲心者有何忧患呢?因为这样子做,身心皆安乐,何患之有?即便身处轮回,又何须忧虑?

  我们之所以能这么做,是源自于菩提心之故,因菩提心可以积聚广大福德资粮。菩提心分为1.世俗菩提心和2.胜义菩提心二种。胜义菩提心,即证空慧,证空慧则可直接对治我执、破除我执。发起胜义菩提心,第二剎那即可积聚广大福德资粮,并断除往昔的恶业,这些全都源自于菩提心的缘故。所以这边才说

  「此由菩提心盛力,尽能消除往昔罪,能积福德如大海,故言胜于诸声闻」。

  先前仁波切提到承许菩提心马,就是这个偈颂「是故悉除疲厌心,菩提心马为乘载,轻从安乐趋安乐,心既了知何怯弱」。疲厌心,指的是身疲惫、心厌烦这个心,而菩提心可以去除掉身疲惫、心厌烦,乘着菩提心马,可以安乐再安乐。心既然了知菩提心有大利益,我们又怎会生起怯懦心呢?

  菩提心能折服高涨、高举的我慢心,然而,如果我们的心非常退怯或畏缩的话,菩提心反而能让心力增长。因此,菩提心无论在任何时刻,对我们都有很大的利益。

  仁波切说,如果我们的心处在畏缩、退缩的时候,修菩提心会有帮助,能帮助我们提起心力。因为已成佛的这些佛,全是为了众生而发起菩提心成佛的,未来佛也同样地为众生发菩提心而将成佛,仁波切这边举例说…,那个偈颂的意思是p.56,

  「愿如地等四大种,亦如虚空常无尽,有情种类多无量,悉能为彼俱有因」

  也就是希望能利用种种方法去利益所有众生,佛的一切所作所为都是为了利益无量无边的众生,若我们稍做小小的修行,就生畏惧、退缩的心,这样是不可以的!要是如此,焉能成佛?我们尤其要思惟佛的悲、智、力、无碍、无边等不可思议的悲智力量,我们应鼓舞自己生起坚强的毅力才好。

  生起我慢时,为什么修菩提心可以将它灭除呢?因为,我们可以思惟珍爱他人的心,或者我们可以如此思惟:佛为利益众生而如此努力,且佛视众生胜于祂自己。有时候,想着珍爱他人的心,可以使我们灭除我慢心。

  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快乐,全都源自于众生,众生可以带给我们佛果。菩萨的修持当中,主要的修持是忍辱心,因此可以说众生对我们有很大的恩泽,我们所有的一切,都源自于众生。甚至于我们的皈依处--佛呢?祂也是依于众生才产生的啊。

  修持菩提心,不但可灭除我慢心,也可灭除贪、瞋、嫉妒心等。菩提心就好像是去除百病的一帖良药、万灵丹!

  我们最主要断除的就是精进的违逆品--三种懈怠1.断除贪味怠玩之懈怠2.断除贪着恶事之懈怠3.断除于善法怯弱之懈怠。

  接着,谈到增长精进的对治力。首先,应以四种力量来增长精进。第一句

  「为利有情集四军,胜解勇毅及喜舍」

  四军即四力。四力为胜解、勇毅、喜、舍。

  胜解,即生起胜解心。必须生起畏惧轮回之苦,透过思惟,才能生起胜解心而起精进。应该在还未开始修行之前,就能生起胜解心。以修菩萨行为例,还没修菩萨行之前,首先,我们应思惟轮回的痛苦而生起害怕的心,然后思惟精进的利益,之后才能生起胜解心。

  勇毅,前面已生起胜解,于还未正做之前更进一步作观察,让心生起非常坚固的决定,这个就是勇毅。

  喜,真正要做的时候,不可以像小孩子玩家家酒一样,这边玩一玩,那边玩一玩,不可以这样子。仁波切说:也不是这样。有的人有这样的个性,很喜欢新鲜。只要看到一本书,「喔!」一声,这边看看,看不到几页,就另外再找一本新的或是较有名的书,那本书又看了看,也没有看完,这种个性的人,都一直喜欢找新的,这种个性叫什么?有始无终,我们不可以!

  刚刚所提过的,第一是胜解。这是还没有开始着手,内心知到必需要有这个,在做之前,就要先好好观察,是做或不做?这要好好观察,最后作决定,这样子才会坚固,这是第二点。之后,已经开始做了,就做了一点点就放掉,以后再开始看的话,那就忘了。比如说一本书的话,那就忘了,可能他会一直看新的新的东西,所以他就忘掉了,这个就不可以!这是第三种力量,喜(有始有终)。

  舍,要了解什么时候要休息。我们说休息是为了走更远的路,所以要有这个力,若完全没有休息也会出问题。所以休息是为了走更远的路,这是第四个力,舍。

  真正开始做的时候,需要后面这二种力,就是要一直不间断,真正确实的做完的力;另外一个是,一直要欢喜心要生起,这是刚刚前面讲的,一边布施一边看,它的果报有多好多好,然后欢喜心也跟着生起,如果这样子的话,就会有第三种的力出来。如果一直做,好像就要摔倒,会累啊!所以就要休息。

  前面所说的四力,胜解、勇毅、喜和舍,由这四力可以生精进,这四力是生精进的方法。「由思惟彼功德故,诸怖苦者生胜解,如是断诸相违品,胜解我慢及喜舍,以恭谨自在转力,增精进故应勤修」,这里的「胜解」是指断除违逆品;「我慢」不是指烦恼的「我慢」而是指作事情的自信心而言;「喜」是指勤奋无间; 「舍」是指暂息无间。如果四力能自在运转,就可以增长你的精进,故应勤修。

  见到善果报的利益,会让我们生起胜解,因而发起精进心。同理,眼见恶果报的过患,也会让我们生起胜解。「自他罪恶多无量,我曾誓愿悉摧毁」,我们都曾经许下诺言要去摧毁众多的恶业,因此,对于自己的誓言不可藐视之。

  「是中仅唯一一罪,亦经劫海难消尽」,自己所造的无量罪业中,仅其中之一分罪业,都足以让我们受很多的苦。以贪为例,我们不可能马上将它灭掉,必需经过累劫的努力才能做到,所以说「是中仅唯一一罪」,即便只有一个罪,也必须经多劫、累劫才能灭除,其实还尚难以灭尽哪!

  「精勤消除罪障事,于我纤毫未见有」

  然而,至今我丝毫没做任何该消灭这些罪障的工作!如果现在不灭掉这些罪过的话,未来一定会入恶趣,在地狱中感受无边的苦。

  「无量众苦出生处,我心于此能不裂」

  要生起追悔的心。若想到将来投生地狱之种种恐怖的情景,心岂不破裂?

  总之,我们必须看清楚这些罪恶的过患,想想自己所造的种种罪恶,至今为止,连一分也未曾消灭,将来一定会投生到无间地狱受苦,所以不能不起精进、不能不去修持而安然过日子啊!

  刚才思惟的是我们的罪过,属负面的,现在则进行正面的思惟。

  「自他功德广无边,我曾誓愿悉修行」

  我曾许下诺言,要修持饶益自他的所有善行,因饶益自他可以积聚无量无边的功德。

  「是中仅一分功德,亦须修行经劫海」

  然而,即使一分功德也必须经劫累劫地修持才能获得。

  「我于如是功德分,纤毫亦未修生起」

  这么多的功德,想一想,自己到现在却连一分功德都未曾积聚啊!

  就一生而言,修行的时间非常短暂。如此短暂的修行中,我们应当努力去修持能够成佛的因,也就是去修持能成佛的功德。如果没办法做到,岂不惭愧?岂不羞耻?现已得八闲暇、十圆满的人身了,若不去修行,岂不是很羞愧吗?所以说

  「此生获得何其难,我令无义而已矣。」

  未来之事不可得知,故无法估计未来,深刻反省自己曾经做过的事当中,我们都会以为自己做了不少,可是真正算一算,实际上并没有做到什么。所以这边说「我未供养诸世尊,亦未曾设大施会,圣教所示未随行,贫匮意乐未令满,怖畏者未施无畏,衰损者未施安乐,唯于母人胎藏中,生起大痛奇苦耳」。一旦来到这个世间,一旦入了母胎,等于一开始就给母亲带来痛苦了,之后,无论你做什么,都只有带给她麻烦而已。想一想,既然过去都没做,而现在可以做,那么我就不可不做!这种思惟会让我们生起胜解。

  「我由昔时及今日,于如来法舍胜解,故遭困厄有如此,何可于法舍胜心」

  过去虽遇佛法,可是没有修持,结果呢?使得自己现在事事不顺、遇到种种不吉祥、自己的愿望无法达成,甚至家业不成,目标没法达成,这些都是以前遇到佛法却没有修持的征兆。因此,现今既然遇到佛法,就不应该舍弃法。「何可于法舍胜心」。

  为什么胜解如此重要?为什么我们应该生起胜解心?因为胜解心是一切善法的根本,这是能仁说的!所以说

  「一切善法之根本,是胜信心能仁说。」

  追究胜解心的根本,它是什么呢?就是去修持业果、观异熟,这边说

  「彼之根本复依于,恒修业果观异熟。」

  无论我们听闻佛法也好,做任何善行也好,动机非常重要,动机就是指胜解心。我们若想得到善的果报,就应该有正确的、善的胜解心,即正确的动机。若你想获得解脱,则你所发的胜解心即属中等。果报可分为,遍智果报、解脱果报和来世果报。其差别,完全观待于你的动机和胜解心。因此,一刚开始的前行会影响到你的正行,前行即指动机、胜解心的阶段。

  ◎问:刚刚仁波切一直在讲胜解这个名词,胜解是指胜解心所呢?还是指我们对于恶果的了解?因了解精进心之功德,所生起的真正的了解,是属于那一种?是心所?是五别境当中的一个心所?胜解是哪一种?

  ◎答:胜解之前一定要有信心。先有信心,然后才能生起胜解心。信心是属于了解这个阶段,了解的这个阶段是信心,之后才有胜解的心。在这阶段,就信心而言,我们不一定要以现量去了解,它也有很多的次第啊!有伺察识的了解、比量识的了解、现量识的了解等,有很多的阶段。

  信心也有很多种,它后面的胜解心也有很多种。例如,我学《入行论》,对未来有那些帮助?先对这个了解,才具有信心。比方说,我相信学习《入行论》,对修心上面会有帮助,慢慢地就会生起菩提心;依着《入行论》去修行,也会很好,这是一个果报。我若相信这个果报,那么对于现在我们的学习就会有生起一个信心,然后胜解心就产生了。我喜欢这个果报,这个是胜解心,在尚未生起胜解心之前,应该先要有一个信心,相信做了这件事情以后,一定会有什么结果出现,像这样的彼此之间有一个什么的关系,就是这个信心要生起。

  ◎问:听起来应该是属于,我们对一件事情了解之后生起的一种信心,那么跟我们讲五别境当中的胜解就不完全一样?

  ◎答:也是有一点一样。比如说,当我认知、了解这个碗的同时,我的识里面也有一点点喜欢它的,喜欢的阶段,我的心就跟它连在一起不会错开,喜欢的阶段就算生起了。刚刚这里讲生起的力量比较强的时候就称它胜解。以业的顺序来说,那种思的顺序一直在,当它的力量很强的时候,我们就称为业,若它的能力没那么强,我们就不称它为业。

返回目录

-----------------------------------------------------------------------------------------------------------------

更多雪歌仁波切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