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歌仁波切:入菩萨行论讲记 第三十八讲(第7~8品)
雪歌仁波切:入菩萨行论讲记 第三十八讲(第7~8品)
雪歌仁波切讲授,法炬法师翻译
2006/06/18
为了要证得无上正等正觉圆满佛果位的缘故,所以发起菩提心是非常的重要,菩提心就像根本一样,为了发起菩提心,可以依着自他相换的修持法来修持,自他相换的修持法是非常甚深的,而且加持力也是非常大的,在这当中寂天菩萨是为大众所顶戴的一位祖师,尤其是他所写的这部《入行论》,是为大家所着重的一部经论著,所以我们应该要生起这样子的动机,愿依着寂天菩萨所传下来的自他相换的修持法来修持,直至能迅速的证得圆满佛果。
上次讲到实际来修持自他相换,这当中从第 239 页「此身本无主宰我」到第 235 页「爱执自身若不舍」,此偈颂是在作广的解说,接着是摄义的辰一自他相换之理,今天从第 236 页辰二开始,辰二、辰三主要目的是讲,既然要来修自他相换的话,实际在透过身语在实践的时候,就不可以颠倒而行,也就是说不可与自他相换的修持颠倒而行,应该要随顺而行,辰二换己息违悖行,是指在交换时不可以有相违悖而行(颠倒而行),辰三不违悖行,是指如何不颠倒行。
第 236 页偈颂
「以彼自在眼根等,成办自义不应理,为他义故以眼等,于彼不应违悖行」
也就是说既然是来修自他相换,修自他相换之后,自己的眼晴就好像是成为他人的东西了,也就是自己已经舍弃了我爱执,而取他爱执,以利他行为主了。自己的眼晴已经成为他人的东西了的话,那就不应该以这个眼晴来作自利的事,「成办自义不应理」这是一个原因,「为他义故以眼等,于彼不应违悖行」,也就是我们所应作的仅仅是利他行而已,绝对不可以有丝毫的伤害其他有情的行为出来,这也是原因之一。
一般我们个人的手足眼耳,好像是用来保护自己、保护我的,而修自他相换就是要把他改变过来,要使得自己的手足眼耳等这些变成保护他人的东西、承侍他人的东西,在修自他相换时,地位就要交换。用自他相换的方式不断的去修心,最后可以舍弃自己的身躯,完全去为他人了,利他的思惟变得非常强烈之后,当在舍身为他的时候,完全不会想到自己的身躯,不会生起是自己身躯的念头起来。经过长久的累积资粮之后呢,等到证悟成佛的时候,就可以非常广泛的去利益到遍满虚空界有情的一切利益,就可作到这一点了,也能够圆满所有众生各个不同的意愿,他们的一切所求,能够达到这样的能力,绝对不是短时间就能达成的,必须要靠着在有学位的这个阶段,努力的去发起利他的心,而且去广泛无边际的去利益其他的一切有情,才有可能作到这一点,也就是必须要作无量无边的累积资粮,才有可能去圆满。等到资粮圆满之后呢?到了成佛时,要实际去利益其他有情的时候,可以说是无一不成就。
仁波切说:我们会说,佛的话对利益众生上面,没有一个不圆满的地方。他什么能力都圆满的,从利益众生的角度,这位众生需要救生命的,或需要 将疾病医好等各种的问题,在帮助众生的角度说,佛是否可以圆满,我们会说佛是可以圆满的。这个圆满不是只对一位众生,而是一切众生,从佛的能力而言,没有一个不圆满的。这个能力是成佛时突然冒出来的吗?不是的!是经三大阿僧祇劫这么长时间,对各种各色的众生,对各种各色的情况,对各种各色的问题,当中他发菩提心,一直不断的发菩提心,一直发菩提心,自他相换的在各种的情况上作累积资粮,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努力的累积资粮,累积资粮的能力愈来愈增加,后面一切的能力就都圆满了。成佛之后,从对境众生的根器具足的话,从佛的角度来说,因为佛的能力已经圆满了,不论任何不同众生的根器都可以圆满的。所以我们以后需要如佛一样的圆满能力的话,在现在尚未成佛的过程中,要为处理众生各式各样的问题,我们要发菩提心,不只发菩提心,也要一直作累积资粮。如果这样的话,譬如说我现在要帮助你们将病医好,或者是帮助解决财务上的问题,为了这个我发菩提心,我常常发菩提心作一些善根,然后一直不断的发菩提心,这个力量在我成佛之后,对众生不论是疾病问题、财上的问题的解决才能圆满。我在还未成佛之前,在利益众生、处理众生的问题上,没有发菩提心的话,那以后成佛时就缺这个部分,在这个部分上就无法利益到众生。所以佛在发菩提心时,是各式各样的,而此处所说的自他相换,我们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要利益众生,以此发菩提心是一直要作的。所以在佛陀前世的传记里面,有些人用各种方式要害佛陀,如给佛陀吃毒要害佛,结果没有办法害到佛,佛就讲在他尚未成佛时的故事,修行的过程中有些什么,所以我现在变成怎样子。所以每一位佛的能力,与他尚未成佛之前的修行过程,累积资粮的过程,都一定有密切的关系。为了成佛时什么都要圆满,所以在我们还未成佛之前,要发各式各样的菩提心。
问题:请问仁波切,佛什么都圆满,可以利益众生,就是众生有什么需求都可以圆满,如众生生病或缺钱,不是因自己的业果吗?是业报的问题吗?仁波切以前有讲过,佛不是以水洗罪,不是用水将众生的罪洗掉,不是用手摸一摸就可将功德给众生吗?主要是要依法,此处就无法连接。佛本身圆满都很有能力,佛要如何去利益每一位众生,去满每一位众生的愿呢?所以就有人会说,佛经上说我读什么经多少遍,我的病就会好,可是为什么没有好,佛为什么要这样对我,就有这样的问题。
回答:这是我们一般都会有这种的问题,是常常出现的,但是以前的修行者,他们见到佛,见到什么什么佛,他们有没有得到加持,这是确实有的。 所以这个中间我们要如何判断呢?佛有加持众生,譬如佛是太阳,我们众生没有水的话,太阳就没有办法映在水里面,所以从众生的角度也要圆满,没有的话也不可能出现。佛的力量没有存在的话,以前的修行者,他们怎样修行也不会见到佛,佛也不会给他们加持,这也是有的,二边都需要的。所以我们现在的问题是要靠自己的根器,从自己方面,应该具足的没有具足,缺点在这方面。而现在这里讲的,主要是自他相换之后,为什么要那么严格,自己的东西都变成众生的样子,所有一切我的行为,我自己要作的,这些都是为了他人,为什么要这样子,这个跟我们以后成佛是非常有关系的。
「是故有情为主要,所有我身可得者,纵使彼彼悉夺取,何为利他饶益行」
意思是说,既然已经发起自他相换的心,那我们的一切所行,都应该与自他相换的修持相随顺而行,不应该颠倒行,不应该违悖行,不应该违逆而行。所以不论是自己的衣食等等,所有这一切都不应该为我爱执所夺,不应该屈伏在我爱执之下,所行应该是唯有为一切其他有情而行而已。
前面说过既然已经修持自他相换了,就应该依着所修的自他相换,使得所发起的自他相换的心能辗转增长;下面就要说如何让这种心生起,以及如何来修。寅二自他相换意乐随行之理,分二个科判,卯一总明,卯二别释。一般而言,我们依着我爱执的心,见到他人比我们还卑劣时,就会生起慢心,见到他人比我们高、比我们好的话,就生起嫉妒心,见到他人与我们相等的时候,就会生起竞争的心。在这里修自他相换的话,态度就要正好反过来,好像是站在有情的角度上,为了要灭除我爱执的心的缘故,所以要来与我爱执的心,对他生起我慢、嫉妒、竞争的心。
仁波切说:这个非常好玩,我们完全不会思惟这样子,就是一直替别人想,平常我们遇到别人时,会一直比较,马上从自己的位子(角度)比较,现在要替别人的角度比较,从自己的角度比较,而且我们会舍弃他,有点会害他的心,当下作比较。现在从他的角度舍弃他(自己),下面讲的他的是自己的意思,所以从他人的角度,这个是不好的,从他人的角度慢心要生起来,慢心要帮助消除我们自己的我爱执,嫉妒心要消除我们自己的我爱执,竞争心也要消除我们自己的我爱执,所以我们这里要修的慢心、竞争心、嫉妒心,跟一般的嫉妒心是不一样的,内就变成他的。
「劣等有情摄为我,自身易地为他人,依无分别心修习,嫉妒竞争及我慢」
就是说一般而言,当我们见到比我们还低劣的,我们会生起慢心,在这里修自他相换时,就是要换过来,如果对方是没有学识、什么都不好的话,相形比较之下,好像自己是比较高,一般人就会生起我慢想,在修自他相换的时候,位子就换过来了,我们就变成对方,本来是我们比较高,对方比较低,现在我们与对方的角色换过来,我们就变得比较低,对方变得比较高,一般从低看到高,就会产生嫉妒心,现在就是要对自己产生嫉妒心,因为角色已经换过来了,换成变成他人了,用这种角度来对自己起嫉妒心,用这种方式来灭除我爱执。
仁波切说:用修他人的嫉妒心灭掉自己的慢心。
「彼得恭敬我独无,我得利养不如彼,对彼赞扬诃骂我,彼享安乐我受苦」
因为是在修自他相换,修自他相换时角色已经互换了,我已经变成他,他已经变成我了。当彼(本来的我)得恭敬,我(有情)独无(没有),一般而言,如果我们看到别人得到恭敬,而我没有得到恭敬,我们心里会生起嫉妒心,心里面有点痛痛的嫉妒心会生起。我(有情)得利养不如彼(我),当有情得到利养的时候我不如彼,这时也是一样,会见到他人得到利养而我没有,心里也是会产生痛痛的嫉妒心生起。对彼(我)赞扬诃骂的(有情),也就是对我得到赞扬而诃骂有情,在这个状况之下,我们也会心里生起痛痛的嫉妒心。彼享安乐我受苦,好像是他享安乐我只有苦而已,好像他这一世都非常快乐,我这一世都一无所有、都受苦,在这种状况之下,会生起嫉妒的心,这就是角色互换的自他相换的思惟。
仁波切说:但是我们不要误会,这不是真正的嫉妒心,这里要说的是,当我们遇到一位在任何情况、任何角度都比我们差,我们遇到这样子的时候, 我们心里马上会生起我是比他好,这就是我爱执的问题。如果我们马上生起从他的角度,他该要有的是什么,我遇到他时,要从他的角度去思惟,他该要有的是什么,我们现在有这样子,我要如何能够给他,这是从他人的角度位子,从我这边该要给的,这种心要生起来。好像他人没有这样子的话,会不会很可怜,从他人的角度跟我比的时候,一定会有一些要的东西,他跟我比的时候,他一定会缺很多东西,一定会有想要的东西,所以我们从他的位子、他的角度,他该要的是什么,我们应该从这个角度要去作思惟的。我们内心不可以生起,我跟他比我是好很多的想法,因为这种想法好像是他人是可以舍弃的,我是我的,他是他的,这种念头是自他相换不可以出现的念头,自他相换马上要从他们的角度,他该要的是什么,他跟我比的话,他需要的是什么,要从这个角度一直思惟,这样子的话,自他相换的修行就一直会增加。所以这个不是真正对他的嫉妒心,但嫉妒心的目标是一样的,嫉妒心的目标是不是他希望比我好,嫉妒心的目标是我也要跟他一样好,没有的话我会受不了,而不是又要对他要生起嫉妒心,否则就惨了。
「我今辛勤作众务,彼唯自在安闲住,彼于世间享盛名,而我德能不显著」
如果就一般而言,我们遇到某个人,他有作戒、定、慧三增上学的修持,而且他又有广大的去听闻经藏,具有非常高的学识,遇到这种人的时候,我们会生起我也要像他那样子的心。
仁波切说:譬如我们自己是修行者,戒、定、慧修的非常圆满,三藏的广大听闻学问都非常的强,在这当中,周围的人都非常的赞叹自己。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遇到另外一位,他是完全没有修行,也没有广大听闻,什么都没有具足,如我们出家众,在我们出家众当中,有很多修行好的、学问高的,也有因根器的关系,智慧有差,他自己的精进有差,所以学问修行各方面都有差,因这样子的缘故,没有得到任何人的赞叹、恭敬。一位是修行非常好的,一位是非常差的,譬如我们自己是修行非常好的,听闻也很广博的,当我们遇到另外较差的出家众时,呀!我是比他好那么多,他怎么差那么多,如果一直这样意念,这不是修自他相换的修行者。我们遇到他时,马上内心里面要生起,如果他能像我一样这么好、这么有名、修行各方面都非常圆满的话,那该会是多么的好。要从他人的角度去想,内心里马上要如此想,如果这样子的话,就是刚才所说的修嫉妒心。修嫉妒心的意思是,修他人嫉妒心的目标,我们有如此思惟,譬如:遇到一位比我修行还差的出家众时,我内心要生起从他的位子、角度去思惟,他该要的是什么?我要思惟他内心里,有跟嫉妒心一样的受不了;因为那么多人一直赞叹我,而他自己呢,学也学不好,修也修不成功,所以我们遇一位非常差的修行人时,他的心里也会希求,我如果像他一样修行的那么好该多好,在这里面一定有嫉妒心,所以这是嫉妒心的目标,这是我们现在要修持的嫉妒心,从他人的位子角度思惟修嫉妒心。
「我无功德当奈何」
站在有情的立场,我代替有情生起这样的思惟,我都没有任何的功德,那我该怎么办呢?
「我等唯应修功德」
所以我应该要努力的来修功德,我们现在是在作角色互换的角度在说的,所有的「我」都是指有情,生起代有情作这样的思惟。
「有余胜者彼不及,有余劣者我犹胜」
是说有一些是比我好的,也有一些是比我不好的,此处的「我」仍然指有情而言,站在有情的角度而言,有一些是比我好的,有一些是比我不好的, 生起这样的念头时,多多少少也有一些嫉妒的念头在。我们知道嫉妒心又可分为:有希望的嫉妒及没有希望的嫉妒,有希望的嫉妒是说,我有希望可以成为跟他一样的嫉妒心,另一种是嫉妒心生起,但没有办法达到跟他一样的嫉妒心,是没有希望的嫉妒心。在这边的嫉妒心应该是要生起有希望的嫉妒心,因为有一些是比我还差的,所以要生起有希望的嫉妒心。
仁波切说:不是有一些比我差的,有希望的嫉妒心是,我有能力可以作到跟他一样的好。不止有希望,内心还要有勇敢的心,心不可以怯懦。这是我 们代替别人、替他人着想,我们替别人着想时,要有信心,心不可以怯懦,不可以怯懦的是什么呢?比你差的还有很多,你不要那么怯懦。有一点慢心生起的话,哦!比你好的也很多,来灭除自己的我慢心。
「谓坏律仪及见等,烦恼使然非我力」
也是站在有情的角度来说的,当看到有比我好的时候,我们要生起嫉妒心,为了要调伏这种心的缘故,所以要对自己说:「菩萨你呀,事实上你并不是很卑劣的,你会自觉很卑劣,对他人起嫉妒心,那是因为烦恼使然,因为烦恼使然,你才会有这种心生起。」如果将烦恼跟我们的心分离开的话,那当我们想到要以我们的心对治烦恼时,会有勇气一点。
「应须尽力救我等,自愿代受诸灾害」
这里是菩萨对着自己讲的,因为前面在修的时候,是代替有情对自己生起嫉妒心,在实修的时候就不需要代有情来修了,是要对自己来修了。然后就要要求自己:「为了利益其他一切有情的缘故,所以菩萨你呀,应该要来作利他行。」,这是菩萨对着自己这样讲的。「你也应该去除其他有情的痛苦呀,即使要行艰难行,也要甘受其行」,要这样子对自己讲。
「若于我等不能救,何反轻蔑于我等,彼有功德我何益,彼自有其功德耳」
也是一样,菩萨对着自己讲说:「如果你不去造作利益其他有情的行为的话,又怎么可以去轻蔑其他有情呢?何以如此呢?不仅如此,菩萨你的功德是用来利益众生呀,如果不用来利益众生的话,那你又怎么可以堪称为一位有德者呢?」,这就是菩萨对自己的责骂。
「于住恶趣毒蛇口,诸有情类无悲心,反欲以功德骄人,后时回向诸智者」
也是一样菩萨对着自己责骂说:「那一些可怜的有情,他是处在非常悲惨的情形,有可能堕入三恶趣里面,而你呢,又自称是菩萨,可是如果你没有悲心,而自己骄慢,自己有功德,自以为自己胜于其他有情的话,这样子是不可以的,菩萨你呀,不可以这样作。」
刚才所讲的是属于辰一,对于高胜修嫉妒心之理。接着看辰二,于同等者修竞争心之理。看文
「观待与己相等者,云何令我胜于彼,或于名利或恭敬,不恤斗争决令成」
是说当遇到一位与己相等者时,这时候要站在他的角度上来修,以他所需的思惟角度来修,对自己生起竞争的心,站在他人的角度上,对自己生起竞争的心。这里全部是站在他人的角度上想,所以在修自他相换的时候,如果遇到与己相当的人时,如果对方得到他人的恭敬承事、利养时;比如有二个人彼此差不多一样,一个受到供养,而另外一个没有受到供养,一般而言,没有受到供养的,对有受到供养的会起嫉妒心。那我们现在是站在他人的角度在想,也就是说对于他(指自己)有受到供养,现在站在别人的角度,对他来修嫉妒心,也就是对于得到恭敬、供养的这一位生起竞争的心。这是在二者功德、学识都差不多的情况下,一位有得到他人的供养,另一位没有得到他人的恭敬利养,这时候,修自他相换的人,就应该站在没有得到的那一位人的角度来想。
仁波切说:我们现在世界会讲人权,每一个人要有人权,主要是站在自己的角度想这是平等的,我们对他有没有人权比较不会想,我们自己有没有人权这个非常注重。这里是众生平等的角度来说,他有没有人权这个角度我们应该要想,现在这里是以修行者来作比喻,以自他相换或菩萨行的修行者来说,他是修行者,跟他平等的修行者遇到时,我们自己内心里马上会比较,在那一方面我们是差不多,我们会这样想。在相差不多时我们内心一定有我爱执,我跟他差不多,这个心也是我爱执,还有在我们遇到大众时,大众尊敬他,看一看尊敬他多少,尊敬我多少,这样子的念头出现时,就已经非常我爱执了,这个内心里面,我要什么的希求心,现在把这个舍弃掉,而要一直从他的角度替他想,人家有没有尊敬他,人家有没有供养他,就一直从他的位子角度想,至于自己有没有受到尊敬供养完全不要想,这是我们遇到跟我们平平的时候,我们要有这样的想法,遇到平平的时候没有竞争心,自己没有竞争的心,而且从他人的角度竞争的目标要有想,我们现在这里要修竞争心,要修竞争心的意思,是要从他人的位置角度生起竞争心的时候,是他人要什么、希求什么、缺什么的希求心,我们要修到这种的希求心,在内心里面要修这个。而我们自己要什么,内心里希求什么,要舍弃掉,这就是要修竞争心的意思。如果他人的角度有点缺的话,讲话的人是我,我要站在他人的角度上说,他需要别人的尊敬,他需要别人的供养。「不恤斗争决令成」是站在他人的角度为他争取名利,所以我们要纠正自己。对功德名闻之争:
「云何能令我功德,普遍显扬于世间,彼之所有诸功德,任何一人不令闻」。
还是一样站在他人的角度在想的,也就是代替他人想,这个「我」也是一样指的是他人。想着说:如果站在别人的角度想时,他人的功德名声是那么的大,现在我应该要让他的功德名声,不令任何一人知道,这是站在他人的角度想的。
仁波切说:譬如二个修行者,A修行者(指自己),B修行者(指他人),AB二位修行者的学问修行都是平平的,当别人在赞叹时,有时是赞叹B 修行者比较多,有时候又是赞叹A修行者比较多,这时A修行者(我们自己)内心里竞争的心就会生起,这竞争的心就是我们内心里的我爱执。而现在我们自己内心里的竞争心要破除掉我爱执,我要别人对我的名声要多高的这种希求,要把它去除掉;然后从他人的角度竞争心生起的时候,有什么希求,目标是什么,他的名声要非常的广大,我的名声完全没有这是最好的,人家都不知道自己的名字,这样是最好的,应该有这样的希求。所以我们现在从他人的希求上我们要作,如果这样作的话,我们自己的我爱执就会破除掉,我们自己我爱执的目标就会完全没有了,而且相违的他人的希求就一直有作,如果这样子,对自己在自他相换的修行上,就非常有帮助。所以后面我们要作的是什么,在大众之间一直赞叹他人,自己的一些好处都不要讲,都把它盖起来,希望别人都不知道这个事情,这样作的话,就是自他相换的一位修行者。
修自他相换时,就是要令所有有情的功德善扬世间,令自己的功德不让任何一个人知道。接着更细一点:
「我之过失令覆藏,供养于我彼不尔」
「我」泛指有情,有情的任何过失我们都要将之隐藏起来,要使有情成为别人供养之处,而自己不要成为有情的供养之处,自己的过失要到处张扬。
应该要让其他的有情成为供养处,让大家能够去供养有情,在修自他相换时,自己不要冀望,自己将来会成为他人的供养处,也不去冀望得到别人的供养,就好像《修心八颂》里面的「任于谁等会具时,施给教诸他人悲,从心深处视众生,恒常尊他为最胜」。「从心深处视众生」不是只有口头说说,表面上的而已,而是要从自己的内心深处看待众生,愿所有的众生在未来都能够成为被尊敬、为最胜的。
倘遇损害当生欢喜,
「彼遭横逆恒拂意,我当欣然久乐观,彼为众人所讥笑,亦复相与作诃厌」
「彼」指我,「我」指有情,此处是指转恶缘为道的修持。也就是当遇到不吉祥的恶缘时,我们都应该利用这些来对抗我爱执,来伤害我爱执,这种修持是非常甚深的自他相换的修持法,这种修持法是有利于来对抗我爱执的,像这种甚深的自他相换之道,是我们应该修的。
仁波切说:他是我们不顺利、不吉祥、各种违缘,别人都不喜欢,都一直批评,都看不起我们时,这些都害到谁呢?害到我爱执。也可以说他先直接伤害到我爱执的目标,而我爱执的目标是什么呢?是我的名声要好,我什么都要好,因害到我爱执的目标,就害到我们的心,很注重我爱执目标的心上面也有害到,所以害到我爱执的心的话,就有帮助到修行自他相换。帮助到修行自他相换的话,可以说是修行里面很殊胜的一个法,所以我们能够将恶缘转换成为道用。
阿底峡尊者说:最胜的口诀是观自心,最胜的行持是不随顺世间行,最殊胜的悉地是烦恼降低,最殊胜的修行征兆是少欲,最胜的善知识是能揭发我们的过失,最胜的激励是怨敌、障碍、疾病等。
仁波切说:《广论》里面有四个殊胜,第二个是一切圣言现为教授殊胜,这个意思是我们常常看书时,会有缺失,没有办法变成圣言教授,这是我们的缺点。所以我们看《广论》、学《广论》的话,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呢?一切圣言都会变成教授,意思就是可以帮助度我们的烦恼。现在讲的教授跟口诀是一样的,会不会变成教授,会不会变成口诀,最殊胜的口诀是,看书时透过观察自己的心来看书,这就会成为最殊胜的教授,所以最胜的口诀是观察心,原因就在此,如果没有观察心的话,就不可能成为教授、成为口诀。最胜的行持是不顺世间行,是完全不照顾自己的目标,不照顾我爱执的目标,完全破除我爱执,就世间人来看,这完全是神精病,所以最胜的行持是跟世间相违,意思在这里。在这六个里面比较不清楚的是最殊胜的修行征兆是少欲,这个是指真正学佛的修行者,应该有的征兆,是没有烦恼的代表者,其他的手印、脚印不一定是征兆。所以最胜的征兆是没有欲望、没有贪心,这个即是正量的征兆,其他的外道有神通的,也有各种的征兆,手印、脚印他们也会,所以这个就不一定是征兆,因外道也会有。最胜的善知识是揭过失。最胜的激励是怨敌、障碍、疾病。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才会想到法王,就是这个意思。
问题:在藏文里有二句未翻译出来。
回答:此二句是
「我将获得令善得,我将受敬彼不尔」
意思是我今善得衣食等利养,他人于我恭敬,而于彼无如是事也。(此处翻译说不知翻的是什么)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