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慧法师:心明学 第五章 七种心明
善慧法师:心明学 第五章 七种心明
乙四 七种心明 【七心明表】
心识亦可分为七种:
丙一 现前识 丙二 比度识 丙三 再决识 丙四 思察意
丙五 现而不定心 丙六 疑惑心 丙七 颠倒识
心明七分法 现比再决识
思察现未定 疑心颠倒识
丙一 现前识(现识)分二
丁一 性相
丁二 分类
今初
现识离分别 不错乱了别
离分别不错乱之了别,为现识之性相。
《释量论》中说:“现识离分别,成立现识性”
事相 如:缘瓶之眼识。
“离分别”简别“有分别”心。
“不错乱”简别“错乱识”,如见一月为二月之眼识,或见雪山为蓝色之眼识等,故仅无分别,然有病缘,如胆病者,有见白海螺为黄色之眼识,或余错乱因缘,如眼花者而有见“空花,金星”等之眼识,皆非是现识,以是错乱识故。
“了别”简别有色根,如有部许色根有了别。
丁二 差别 分二
戊一 现识分类
戊二 附述似现识 初中分四
己一 根现识
己二 意现识
己三 自证现识
己四 瑜伽现识
四差别谓根 意自证瑜伽
今初:
数量决定为四者,乃简别外道及下宗---有部及外道(无耳派)不许现量建立,顺世派不许瑜伽现识,及有部不许自证现识。
其中瑜伽现识唯圣者相续中有,故于后显,其余三种,因于凡夫与圣者二相续中皆容有,故为先示;又于其三者中,根现识与意现识二种是他证分所领受境,故为先说,自证为能领受,故于后示;又于二种他证之中,根现识是因,故最初立,意现识是果,故置其后也。
己一 根现识(根现前识)分二
庚一 性相
庚二 分类
今初
依不共增上 有色根而生
离分别不乱 了别根现识
依自不共增上缘之有色根而生,离分别不错乱之了别为根现识之性相。
庚二 分类 分二:
辛一 自性门
辛二 差别门
根现识分二 自性五根识
辛一 自性门分五
依自增上缘 所缘缘之境
而生离分别 不错乱之识
壬一 缘色之根现识 壬二 缘声之根现识 壬三 缘香之根现识
壬四 缘味之根现识 壬五 缘触之根现识
今初
壬一 缘色之根现识
依自不共增上缘之眼根,及自所缘缘之色境而生,离分别不错乱之了别,是缘色根现识之性相。
壬二 缘声之根现识
依自不共增上缘之耳根及自所缘缘之声境而生,离分别不错乱之了别。
壬三 缘香之根现识
依自不共增上缘之鼻根及自所缘缘之香境而生,离分别不错乱之了别。
壬四 缘味之根现识
依自不共增上缘之舌根及自所缘缘之味境而生,离分别不错乱之了别。
壬五 缘触之根现识
依自不共增上缘之身根及自所缘缘之触境而生,离分别不错乱之了别。
此五根现识,须依三缘生起,谓所缘缘,增上缘,等无间缘。
如缘色之根现识生起者,所缘缘为外境色法,增上缘为自眼根,等无间缘为眼识前刹那之识。
辛二 差别门分三:
前五种根现识,一一又可分三
现量再决识 现而不定心
壬一 现量——如缘色根现识之第一刹那。
壬二 再决识——如彼识之第二刹那等。
壬三 现而不定之根现识——如专心听闻妙声时所起缘色之根现识。
己二 意现识(意现前识) 分二
庚一 性相
庚二 分类
今初
意现识依自 不共增上意
离分别不乱 了他智为相
谓依自不共增上缘之意根,而生离分别不错乱之了他智,是为意现识之性相。
“了他智”即他证分了别,简别“自证现识”。
如:他心通之智
庚二 分类 分二
辛一 自性
辛二 差别
今初
意现识亦五 缘色等五处
同前意现识亦可分:
(1)缘色之意现识
(2)缘声之意现识
(3)缘香之意现识
(4)缘味之意现识
(5)缘触之意现识
辛二 差别
差别亦三种 量已决不定
意现识之差别也分三种:
(1)量——如他心智通第一刹那。
(2)再决识——如他心智通之第二刹那等。
(3)现而不定之意现识——专意注视妙色时所起缘声之意现识,即所谓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之境界,凡夫之意现识多属此也。
一切神通皆是意现识,故天眼通,天耳通,非是眼识与耳识,而是意现识也。
意现识三种生起之次第差别者:
一、交替生起
有许:根现识与意现识,二者交替生起,其次第者,第一刹那为根现识,次第二刹那为意现识、第三刹那又为根现识,如是等等。
二、三行生起
有许:根现识之第二刹那、意现识之第一刹那,以及同时感受此二者之自证现识,此三者同时生起。
三、相续边际生起
有许(自宗阿阇黎法胜):其许“唯于根现识最后边际而生意现识”。
《七部量论》:“异生相续上,眼识正于明了观色时,则无明见色之意现识。”故无间相续正生根现识时,以其根现识能了别显现色,由而遮障意现识了别显现色,而令意现识无从生起,而唯在根现识了别之最后际时方产生意现识,而其生起时间长短,无过时边际刹那之长,而于如此极短时间中所显现之境,异生心非能于此决定通达也。
《释量论显明解脱道论》:“异生相续上虽有意现识,然无意现量”。其义即指,异生相续上无有缘色之意现量,然其相续上,如他心通之意现量亦容是有。以他心通意现量无须依根现识生起故。而缘五境之意现识,则定须依根现识方能生起故。
如此缘五境意现识极为短促,仅为刹那,故其无第二刹那,是故亦无缘五境意现识之再决识。
己三 自证现识分二
庚一 性相
庚二 分类
今初
自证现识相 谓由离分别
不错乱了别 能取行相心
谓离分别不错乱之能取行相,是自证现识之性相。
自证现识与自证分同义。
庚二 分类
事如他心通 差别同前三
自证现识也有三种差别:
(1)自证现量——如领受眼识之自现识第一刹那。
(2)自证再决识——如领受眼识之自证现识第二刹那。
(3)现而不定之自证现识——如数论师及胜论师身中领受乐是知之自证现识,又如顺世外道身中受比量是量之自证现识等。
此中数论师、胜论师不承许乐受是识,故数论师、胜论师于其相续上所感乐受之自证现识,虽显现为乐,但不确定其为识也,以彼等不许乐是识故,故为现而不定。顺世派师则由不许比量,故感受比量之自证现识为现而不定。
复次,凡是识,皆有能感受之自证现识,以其识与能感受其识之自证分二者,观待境、时、自性,皆为成住同时,体性一如故。
于中“境”同者,自证分与他证分显现之境是相同故。
“时”同者,二者生住异灭同时故。
“自性”同者,二者皆为识,能了别同故。
“体性一如”者,非为二识,而是一识二分也。
又能感受他证分之自证现识,非皆能通达,亦有现而不定也。如时边际刹那之细无常,不能为凡夫相续上之自证现识所通达故。
己四 瑜伽现识 分二
庚一 性相
庚二 分类
今初
依自增上缘 止观双运生
圣者相续中 见自境真实
无错离分别 瑜伽现识相
谓依自不共增上缘之止观双运三摩地而生,圣者相续中见自境真实,离分别不错乱之了他智,是瑜伽现识之性相。
事相:如现证补特伽罗无我之智。
其中,所依是为止观双运,止有内外道所共,而此观者,唯内道不共之毗钵舍那,即缘四谛十六行相境之胜观。
“自境真实”者,为四谛十六行相之境或补特伽罗无我境。
“离分别”者,简别义共相,以加行道中亦得止观双运,然缘四谛十六行相之境是有分别之义共相,而此瑜伽现识是为现证,故离分别也。
“不错乱”简别有错乱,瑜伽现识之证境是为补特伽罗无我或法无我,离此,若着有我而修,是为错乱也。
“了他智”即他证分了别,简别“自证现识”。
此中由观四谛,修习之力,最终而生瑜伽现识,证无我之道,以断见惑,进而断三界修惑,从而解脱轮回系缚。
《释量论》:“故说无常苦 由苦故无我
非离贪有爱 依止诸发趣
非解脱惑业 彼名生死者
庚二 分类 分二
辛一 所依差别
辛二 分类差别
今初
所证有三乘 见修无学道
所依为声缘 菩萨佛余圣
若依道行所证安立则可分为:
(1)见道之瑜伽现识
(2)修道之瑜伽现识
(3)无学道之瑜伽现识
以修行地道功德之判分,即以此瑜伽现识获证时而立见道也。亦是凡圣之界限。故凡夫无瑜伽现识也。
以修行所证士夫可分为五种:
(1)声闻圣者相续中之瑜伽现识;
(2)独觉圣者相续中之瑜伽现识;
(3)菩萨圣者相续中之瑜伽现识;
(4)佛圣者相续中之瑜伽现识;
此中言佛圣者,而非说佛之义者,以若单言“佛”则亦可指其相续上之智,或如大乘中所说佛之四身,以及发指等,而佛圣者,则是指圣补特伽罗。
补特伽罗、有情、异生三者之差别:
补特伽罗:即士夫之义,一切凡圣皆为士夫,故佛以及其余圣者,为圣补特伽罗;
有情:为除佛圣者之外的凡圣;
异生:亦即凡夫,除圣者之外之有情众生,亦名数取趣。
(5)除彼等之外,其余圣者相续中之瑜伽现识。
如先于声闻乘中证得阿罗汉果,后回小向大,厌离舍弃小乘,然未发起菩提心入大乘前之圣者,其既不属声闻乘,又不属余乘,故安立为“其余圣者”。
辛二 分类差别
或分量已决 二许有差别
然佛遍相智 皆量非有余
(1)瑜伽现量——证空性之智,即根本智。
(2)再决识---见道十六刹那。此中有二宗:
一许有再决识,即见道后刹那心。
一许无再决识,以许瑜伽现识皆是量故。
此识必无“现而不定”者,以瑜伽现识于自所量境必能决定通达故
如《释量论》云:“大慧于所见 一切种决定”
瑜伽现识虽有“再决识”,然佛之遍智第二刹那,却非“再决识”,以佛遍智必是量,必是现量故。
以上为经部宗所许之义,若依唯识宗所许,则须再以“依习气所生”,谓
(1)根现识
依自不共增上缘之有色根依习气所生,离分别不错乱之了别。
(2)意现识
谓依自不共增上缘之意根依习气所生,离分别不错乱之了他智
(3)自证现识
谓依习气所生离分别不错乱之能取行相
(4)瑜伽现识
依于自之不共增上缘止观双运三摩地习气所生,离分别且不错乱之圣者心相续之智。
戊二 似现识分二
己一 性相
己二 分类
今初
于自所现境 错乱之了别
于自显现境错乱之识,是其性相。
似现识与错乱现识同义。
己二 分类
六种有分别 错乱与世俗
比度比量生 随念并计度
无分别分二 根四所依处
境及无间缘 意识梦中心
分二
庚一 有分别似现识
庚二 无分别似现识
今初:
如《集量论》:“错乱世俗智 比与比度生
意念及希求 似现有翳膜”
共有六种有分别似现识,及一种无分别似现识,以前六种皆是有分别,非离分别,故不是现识,是似现识也。
无分别似现识与无分别颠倒识同义。
六种有分别似现识:
(1)错乱分别——如计声为常之分别。
(2)世俗分别——如知声是无常之比量。
(3)比度分别——如缘因心之分别。
(4)比量所生分别——如比量后随起之分别。
(5)随念分别——如在今天追念过去事之分别。
(6)计度分别——如在今天预想将来事之分别。
庚二 无分别似现识分二:
辛一 根识无分别似现识
辛二 意识无分别似现识
今初
属于根识---有四种,根识无分别似现识,依着四种错乱根缘,发生错觉,成为似现识。
所谓四种错乱因缘为:
(1)所依上有错乱因——如眼中有翳,由所依眼根有错乱因,以致生起一月为二月之错觉眼识。
(2)处所上有错乱因——如乘船时,由船行动为错乱因,以致生起见岸上树木移动之错觉眼识。
(3)境上有错乱因——如旋转火把,由于火把速急旋转为错乱因,以致生起见火成环形之错觉眼识。
(4)无间缘上有错乱因——如极愤怒时,由怒火烧心为错乱因,以致生起见现前境物都为红色之错觉眼识。
辛二 意识无分别似现识
如:梦中见青色之梦识
《释量论》:“似现量四种(似现识) 三种分别识
从坏所依起 无分别一种
《集量论》云:“错乱、世俗智、比量、比量生、随念与计度,似现有眩翳。”
共说七类似现量。今此论中摄为四种,以说三种有分别识,及一种从染坏所依生起之无分别识故。
七种似现识,又可摄为三种有分别似现识及一种无分别似现识,如是共四种。
丙二 比度识分二
丁一 释义
丁二 分类
今初
依自之正因 所量隐蔽事
而生不欺诳 分别比度识
依自所立正因,于自之所量隐蔽事,而生不欺诳之分别心,是其性相。
事相 如:依所作为因,成立声无常,通达之比度识。
凡是比度识,皆是量。比度与比量同义故。
《总义庄严论》云:“若是比度,则必须是对彼法引生新定解之识;然若是现识,则不必是对彼法引生新定解之识故。”
丁二 分类分二
戊一 自性门
戊二 言诠门
初中分三:
自性谓事势 极成及信许
(1)事势比度:
依自事势正因,而于所量有余隐蔽事,所生不欺诳之分别心,是其性相。
如:以烟为因,成立有烟之山上有火,通达之比度识,此是依于事法之势,间接之因者,如于有烟,则应决定有火,以若无彼火者,则彼烟必不生,以烟从火生故,离火则定无烟生故,谓是二者之自性也(火生烟),若无则不生,以此事相属关系之势,间接是为因,故称为事势之理也。
其事势者,其因与所立法二者,为系属关系,或为同体系属,或为因果系属,由此事物功能或势力而比度,即事势比度也。
(2)极成比度
依自极成正因,以名言或乐于安立之境,新生不欺诳之分别心,是其性相。
事相 如:以“有分别境”为因,而了知“怀兔可称为月”通达之比度识。
以怀兔或具清凉光者,言之为“月”,而有之名,以怀兔上,安立为“月”,是为随欲所起之名,此所谓安立之“月”于世间皆共为所知,依此增上,于世间分别心前,有此“月”也。
如立论式:
怀兔有法 堪称为月者以此分别境是有故。
极成即世许,为世人所共承许,世间人皆共极成之理由。成立此中,是不依于其余之因,而以世间极成为因而以成立也。以此极成正因所生之分别,称为极成比度也。
(3)信许比度
依自信许正因,而于所量极隐蔽事,新生不欺诳之分别心,是其性相。
如:以三观察清净教言为正因,于自圣言所示“施感受用,持戒安乐”之义,新生不欺诳之分别心。
三观察清净圣言者,如佛语量,三分宣说所量事物,于现前者,不违现量;于隐蔽者,不违比量;于极隐蔽者,不与前后自语相违。现量、比量、自语三不相违,过患清净,称为三观察清净圣言。
戊二 言诠门分二
或以言诠门 自义比度识
他义能诠声 为真能立语
(1)自义比度:自依于因推理比度,而于自相续上生起之通达。此与比度识同义。
(2)他义比度:为令他人生起比度智,故名他义比度。此与真能立语同义,谓由敌论者依此清净语于自相续上生起通达之比度,故是因立果名。非比度识,是能诠声也。
自义比度为心法,而他义比度则是声处,虽名皆曰“比度”,而真正比度者唯自义比度也。
丙三 再决识(已决识、再决智)分二
丁一 性相
丁二 分类
今初
通达已通达 了别再决识
通达已通达事之了别,是其性相。
即了知已了知之心。为对于自所生量已了知之法,再行了知之心识。
如缘瓶现识之第二刹那及通达声无常比量之第二刹那。前者为无分别之再决识,后者为有分别之再决识。
丁二 分类有三
分三现识五 根意自证识
瑜伽及俱非 分别现比量
除此再决识 如量后刹那
戊一 现识引生之再决识
戊二 分别引生之再决识
戊三 俱非彼二之再决识
今初
如缘瓶根现识第二刹那,四种现识皆有再决识,故现识再决识又分为五种:
(1)根现识再决识
初如缘青色根现识之第二刹那。
(2)意现识再决识
如他心智通之第二刹那。
(3)自证现识再决识
如领受眼识等自证现识之第二刹那。
(4)瑜伽现识再决识
如见道无间道之第二刹那。
(5)俱非彼四之再决识
如现识第二刹那。是中第五俱非彼四之再决识,是为抽象名词,其实体仍不能超出前四种之一。
戊二 分别引生之再决识有二
(1)现量所引分别再决识
如缘青色根现量所引生之决了青色之合理定解。“合理”一语,即显示再决识,是不错乱之认识。现量为因,再决识为果。
(2)比量所引分别再决识
如通达声是无常比量智之第二刹那。
戊三 俱非彼二再决识
如:量之第二刹那等。
以量是总称,因明中,以许量非是现量或比量随一,以量是总称故,然凡是量,则为二量随一,以除此二量,无有余量故。
丙四 思察意(伺察意、伺察识) 分二
丁一 性相
丁二 分类
今初
思察未领受 不依于正因
定解真实境 新证之着智
谓于自境不经领受及不依于正因,定解真实自境新证之着智,是其性相。
“不经领受”简别现识,以一切现识皆由领受而生。此“不经领受”指“不经缘取外境”,以所有现识皆必经缘取外境方能生起,而此思察意则不经任何缘取而能生起故。
“不依于正因”简别比量,以一切比量皆依于正因生起。而此思察意则不依正因而生。
“定解”简别疑惑心。以疑惑为对境未认同决定故。
“真实自境”简别颠倒识。以颠倒识为于自境错误认知。
“合理”显示思察于所计之义理为正确之认知。其虽非现量比量,然其了别符合实义(客观真实之法)。
“新证”简别再决识,以再决识非新生之认识故。
“着智”简别无分别心。显示思察唯属有分别之觉智,不通无分别心。
此思察意,以未依正因而通达,仅依于自境判断,而对真实对境进行观察之计度心。
如:无正因理由而认定声是无常之分别。
此中分别者,非对于声无常之经验,无任何理由,而是无比度及正因成立故,仅对于自境之声无常之感受是有故。
此思察意虽是新证,以非是量,故为欺诳,其欺诳之义,是显其因或非正因,或因虽正,然未由自身量所抉择,仅是留于表面认知,非是依于正因善巧信解通达,任经几时,亦唯“新证”,非如现量、比量,于第一刹那生起定解通达,随后即非“新证”,而成再决识也。
如:闻他人之言,仅依自心信可而信三世因果,究其理由,或未认知,或非正因,以非由量成,以于后时,容生怀疑,故成欺诳。是为思察意也。
丁二 分类 有五
五种思察意 无理由相违
不定及不成 有理未决择
(1)无理由之思察
如闻说“声是无常”之宗,便计“声是无常”,如是思察,并未审思为何“声是无常”之理由。
故此实为“闻所生”之分别识,以仅依名言,能诠,而未审思谛观其因之认知。
(2)理由相违之思察
如以“无作用”为因,而计“声是无常”之宗,其无作用应是常,而与无常相是正相违也。
(3)理由不定之思察
如由“所量性”为因,而计“声是无常”之宗,其所量性即可成立彼宗,也可否定彼宗,是不定因也。
(4)理由不成之思察,
如由“眼识所取”为因,而计“声是无常”之宗,其眼识所取是色而不是声,不能成立彼宗。
(5)虽有理由未审决择之思察
如对于“声是所作性”及“凡所作性皆是无常”之理,未能以量得其决定,即由“所作性”为因,而计“声是无常”之宗,对于此因尚未审谛决择。
此五种,亦可摄为无理由及有理由思察两种,前者为无理由之思察,后四种为有理由之思察。
总之,若无理由,非理由,似理由等为依而生合理之分别,皆是思察意也。三慧中,闻所成慧即是思察意,以其是从闻所生故。
丙五 现而不定心(现而不定识)分二
丁一 性相
丁二 分类
今初
自所趣境相 虽显不定解
现而不定心 于境不决定
谓自所趣境之自相法明了显现,然不能引生定解之了别,是其性相。
所趣境,指显示彼心所对之境。其能明了显现自境自相实有法,然却不能认定自境自相之心。
事相:如眼缘妙色而起染著时,闻声之根现识。即所谓“充耳不闻”,耳根现识于所趣境――声,此自相法虽明了显现,以充耳故,然却不能引生定解了别,以不闻故,故此耳根现识是为现而不定识也。其自境虽明了显现,故为现识,然由未认定故,非成现量,以其无法引生决定智故。
《释量论》:“由贪著余义 识则无功能”
丁二 分类 分三
分根意自证 三种不定识
(1)现而不定之根现识
由专著一境时,余五根现识上,而成之现而不定识。
眼识转成所见上现而不定之识乃至身识转成所见上现而不定之识,共五种。
所谓: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嗅而不知,食而无味(不知其味),触而不觉。
(2)现而不定之意现识
如凡夫相续中缘色等五处之意现识。以意现识仅一边际刹那生灭,如此极短时,凡夫无法通达认定也,故此识虽能显现所趣境,然无认定之力,是为现而不定。故凡夫缘色等之意现识,非为量故,故知现而不定皆为现识,虽能显现其境,然却无力认定其境也。
(3)现而不定之自证现识
谓凡夫领受心相续缘色等五处之意现识自证分,是为现而不定之自证现识。以凡夫心相续缘色之意现识是现而不定,故其上之自证分,亦是现而不定识也。
丙六 疑惑心(犹豫)分二
丁一 性相
丁二 分类
今初
疑惑由自力 犹豫二边心
疑惑即怀疑,犹豫。谓由自力犹豫二边之了别,是其性相。
事相 如:于声是否无常之疑惑心。
“自力”简别他力。表此识不依于相续中相应之其他识,而是依自力生起。如疑相应之心王及彼心眷属中受等心所法,虽亦对境有所犹豫,然其等是由疑惑之力而使其犹豫,非是自力对境而生之犹豫也。
不如理疑,即是分别颠倒识。其分别颠倒识与邪分别同义。
丁二 分类
如理不如理 等重等分疑
疑之差别有三种:
(1)如理疑——如“声是无常耶?之疑心,偏重倾向于无常。
(2)不如理疑——如“声是常性耶?”之疑心,偏重倾向于常。
(3)等分疑——如“声常耶?无常耶?”之疑心,于是常无常,等重持疑,而无偏重倾向。
复次,如于“声大概是常性”之不如理之疑,此疑也通颠倒识,以是有分别之邪智,邪分别故,属烦恼也。
丙七 颠倒识(邪智) 分二
丁一 性相
丁二 分类
今初
倒取自境心 颠倒识邪智
谓倒取自境之了别。
“倒取”指颠倒错乱执取。与真实境成为颠倒而执故。以是为非,以非为是之不符真实实义之颠倒执着。
事相 如执声是常住之识。
丁二 分类 有二
颠倒有分别 无分别为二
意识如梦心 根识有五种
戊一 分别颠倒识
戊二 无分别颠倒识
今初
倒取自境(于自感受境倒取)之著智(分别心之异名) 如计“声常”之分别,及执兔角之分别。
此与不如理分别同义。
戊二 无分别颠倒识
倒取自境,于自感受境倒取显现之了别,为无分别颠倒识之性相。
无分别颠倒识与无分别错乱识同义。
有二类:
(1)无分别颠倒意识
如梦中明见青色之梦心,此心是意识,是无分别识,复是邪智,如其次第,以是梦中心故,是离声义可合缘着智之了别故;是自境法处所摄色,实无青色,缘为青色之智故,然这种缘青色心,若就正在梦中之人来说,却是合理之根识。
(2)无分别颠倒根识
有五:无分别颠倒眼根识乃至无分别颠倒身根识。
如见雪山为蓝色之根识,及见法螺为黄色之根识等。
错乱识与颠倒识差别
此中当知,虽分别颠倒识与分别错乱识皆为错乱,不同者,以分别颠倒识为对所取境之错乱,而分别错乱识是对所现境之错乱。
以若是颠倒识,定为错乱识,能周遍成立。而若是错乱识,皆是颠倒识,则周遍不定。
如:通达声无常之分别识,是于自显现境——声无常之义共相成为错乱,然于所着境——声无常却非错乱,故其是错乱识,而非是颠倒识也。以此分别识,是将本非为声无常之声无常义共相,显现成声无常,故成为错乱识,然如是分别识,却于声无常不错乱,故是对所着境不错乱,或为自所着境,能够以量成立,故不是颠倒识。
【七心明表】
心明 七分法 |
性相 |
分类 |
性相 |
分类 |
摄颂 |
|||||||
【一】现 |
现 前 识 |
现识离分别 不错乱了别 |
四 差 别 谓 |
【1】 根
根 现 识 |
依不共增上 有色根而生 离分别不乱 了别根现识 |
根 现 识 分 二 |
(1)自性门
自性五根识 |
1、缘色之根现识 2、缘声之根现识 3、缘香之根现识 4、缘味之根现识 5、缘触之根现识 |
依自增上缘 所缘缘之境 而生离分别 不错乱之识 |
|||
(2)差别门 |
1、现量2、再决识 3、现而不定心 |
现量再决识 现而不定心 |
||||||||||
【2】 意
意 现 识 |
意现识依自 不共增上意 离分别不乱 了他智为相 |
(1)自性门 |
1、缘色之意现识 2、缘声之意现识 3、缘香之意现识 4、缘味之意现识 5、缘触之意现识 |
意现识亦五 缘色等五处 |
||||||||
(2)差别门 |
1、现量2、再决识 3、现而不定心 |
差别亦三种 量已决不定 |
||||||||||
【3】 自证
自证 现识 |
自证现识相 谓由离分别 不错乱了别 能取行相心 |
(1)自证现量 (2)自证再决识 (3)现而不定之自证现识 |
事如他心通 差别同前三 |
|||||||||
【4】 瑜伽
瑜伽 现识 |
依自增上缘 止观双运生 圣者相续中 见自境真实 无错离分别 瑜伽现识相 |
(1) 所依 差别 |
依道行所证分为: 1、见道之瑜伽现识 2、修道之瑜伽现识 3、无学道之瑜伽现识 |
所证有三乘 见修无学道 |
||||||||
以修行所证士夫分五 1、声闻圣者相续中之瑜伽现识; 2、独觉圣者相续中之瑜伽现识; 3、菩萨圣者相续中之瑜伽现识; 4、佛圣者相续中之瑜伽现识; 5、除彼等之外,其余圣者相续中之瑜伽现识。 |
所依为声缘 菩萨佛余圣 |
|||||||||||
(2) 分类 差别 |
1、瑜伽现量 2、再决识 |
或分量已决 二许有差别 然佛遍相智 皆量非有余 |
||||||||||
似 现 识 |
于自所现境 错乱之了别 |
有 分 别 |
1、错乱分别——如计声为常之分别。 2、世俗分别——如知声是无常之比量。 3、比度分别——如缘因心之分别。 4、比量所生分别——如比量后随起之分别。 5、随念分别——如在今天追念过去事之分别。 6、计度分别——如在今天预想将来事之分别。 |
六种有分别 错乱与世俗 比度比量生 随念并计度 |
||||||||
无 分 别 |
1、根识无分别似现识 |
1 所依上有错乱因 2 处所上有错乱因 3境上有错乱因- 4无间缘上有错乱因- |
无分别分二 根四所依处 境及无间缘 |
|||||||||
2、意识无分别似现识 |
如:梦中见青色之梦识 |
意识梦中心 |
||||||||||
【二】比比度识 |
依自之正因 所量隐蔽事 而生不欺诳 分别比度识 |
【1】 自 性 门 |
1 事势比度2 极成比度 3 信许比度 |
自性谓事势 极成及信许 |
||||||||
【2】 言 诠 门 |
1自义比度 2他义比度 |
或以言诠门 自义比度识 他义能诠声 为真能立语 |
||||||||||
【三】再决识 |
通达已通达 了别再决识 |
【1】现识引生之再决识 |
1、根现识再决识 2、意现识再决识 3、自证现识再决识 4、瑜伽现识再决识 5、俱非彼四之再决识 |
分三现识五 根意自证识 瑜伽及俱非 分别现比量 除此再决识 如量后刹那 |
||||||||
【2】分别引生之再决识 |
1、现量所引分别再决识 2、比量所引分别再决识 |
|||||||||||
【3】俱非彼二之再决识 |
如:量之第二刹那等。 |
|||||||||||
【四】思察(思察意) |
自境未领受 不依于正因 具欺诳合理 著智思察意 |
1、无理由之思察 2、理由相违之思察 3、理由不定之思察 4、理由不成之思察, 5、虽有理由未审决择之思察 |
五种思察意 无理由相违 不定及不成 有理未决择 |
|||||||||
【五】现未定(现而不定心) |
自所趣境相 虽显不定解 现而不定心 于境不决定 |
1、现而不定之根现识 2、现而不定之意现识 3、现而不定之自证现识 |
分根意自证 三种不定识 |
|||||||||
【六】疑心(疑惑心) |
疑惑由自力 犹豫二边心 |
1、如理疑2、不如理疑3、等分疑 |
如理不如理 等重等分疑 |
|||||||||
【七】颠倒识 |
倒取自境心 颠倒识邪智 |
1、分别颠倒识 |
此与不如理分别同义 |
颠倒有分别 无分别为二 意识如梦心 根识有五种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