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八十二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八十二天
为利益众生而愿成佛,为此而听闻佛法。下面要听闻的是《入行论》的第九品:智慧品。
昨天我们讲到“牟尼宝珠如意树,云何悉满诸希愿,所化愿力自在故,如来现身亦如是”。是说佛陀成佛后,虽然没有起心动念的分别心,但只要众生值遇佛的因缘、善根成熟,另一方面有佛陀的悲心愿力,这样的因缘一聚合便可以自然地显现、便可以值遇佛陀。佛陀也可以任运地做各种各样利益众生的事业。这样地利生,不需依于起心动念的分别。
亦如《现观庄严论》中说,“若善因成熟,于彼彼所化,尔时能饶益,即于彼彼现。”若善因成熟——众生值遇佛陀的善根因缘成熟;佛陀本身的条件都具足:具足无量的悲愿。只要众生的善根因缘成熟,他自然能够利益众生,在这些众生面前实现形形色色的身形去度化。
譬如大鹏金翅鸟 消毒灵塔昔曾修
久成过去仍感报 能息现前诸毒害
随顺于诸菩萨行 修成如来灵塔身
菩萨虽已般涅槃 亦能作诸义利事
若复诤言:“发那样大愿的人是过去的菩萨,他已过去非常久远的时间,怎么还会在佛果位时如愿实现呢?是不对的。”有人又诤论了,如我们说,这种有为的法都是刹那刹那变化,那发出这样大愿、修菩萨行的,都是过去的菩萨,他发愿时已是在他有学位之前多少劫,从有学位至其成佛,又经历了三大阿僧祇劫这样长的时间。时间这样久远,到成佛时,愿力怎么还能实现呢?时间长了应该就没作用了。
中观师答曰:“无过。如婆罗门‘普布’或‘香格’,为了消除一切毒害,以明咒修成大鹏金翅鸟的灵塔。”这里便回答:没有过失。时间再长,也照样能如愿实现。正如这个比喻:从前有一个婆罗门,为了消除一切毒害(或是一些龙族的伤害,或是其他伤害),就以明咒修成大鹏金翅鸟的灵塔,用种种的咒语作加持来消除各种毒害。“虽然那位婆罗门自己已去世很多年,但那座灵塔直至现在还有消毒的作用。”种种毒的作用都可以在他灵塔的加持下得到消除。“同理,诸位菩萨随顺于佛子大行,广积二种资粮,修成如来的色身灵塔。虽然菩萨自身证得无住大涅槃已经非常久远的年代,遮止了一切的分别,但依然能任运成办所化有情现前究竟的一切义利。”证得佛果需要极长远的时间,亦没有了一切的分别心,但仍然能够利益因缘成熟的有情,就像刚才打的比喻一样。
如《现观庄严论》中说:“如是事广大,故说佛为遍,即此无尽故,亦可说为常。”
若供无分别心者 云何亦能得果报
经言住世或涅槃 供养福德均等故
断除于彼产生的诤论。
声闻部有人诤言:“你所认为的佛,没有起心动念的分别心,”前面两句颂文,乃是声闻对中观师的辩论。他们说,你所认为的佛没有起心动念的分别心。因为我们知道,佛陀无时不处于定的境界中,而且是二谛圆融的根本大定,不是普通的世间禅定;又可以做利益众生的事业。既然没有分别心,“那么,向他供养时,他也不会有‘为我所用’的分别心,供养的人又如何会得到广大的福德果报呢?是不可能的。”
中观师答曰:“那样的佛虽无分别心,但作供养自会出生广大的福德。为什么呢?如《弥勒狮子吼经》中说,不管是供养现前住世的佛陀,还是不住世已示现涅槃的佛陀肉身舍利,所感得的福德同等无别。”不管是现前还是过去的佛陀,只要怀着一样的心去供养,一样得到福德。
世俗胜义供养佛 经言均能生果报
世俗供养,即是以名言安立的心来供养幻化的佛。在中观的思想,即是以观世俗一切法唯名言安立的心来供养佛;胜义即是把佛当成真实的,而且自己怀着执实的心去供养:佛陀确实在那里。这两种供养均一样产生果报。
“从供佛中出生福德的情况者:供养的对境——佛陀,不管是就世俗或名言上成就的佛陀,”无实如幻的佛,“还是如你认为的那样胜义成就的佛陀,自性有的、实有的、真实存在的佛陀,只要对佛陀作供养,就会出生广大的福德果报。这是佛陀于经中亲口所说的。我们二宗都应承许才对。”
如汝许于谛实佛 供养得果亦如是
若念:“虚幻的东西如何安立因果道理呢?”
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声闻人认为,若是虚幻,便没有办法安立因果,只有实有才能安立因果。中观师是这样认为:虽然虚幻如化,但一样有因果。如幻的因、如幻的果,缘生缘灭都是一样的。一旦承许因果道理,供养自然就会产生福德。“是可以的。”虚幻的东西也可以安立因果的道理,“比如,你认为供养谛实的佛能出生广大的福德果报。同样,在我的宗义中,供养无实如幻的佛一样会出生广大的果报。一切因果的安立顺理成章。”
庚三、证成大乘的殊胜,分二:辛一、证成大乘经是佛说;辛二、证成空性道是真对治。
初者:
见四谛等即解脱 求见空性有何益
这是除应成之外的他宗,主要是小乘,对中观师的诤论:认为见四谛即是解脱。
我们先概括地说一下,像中观自续派之下都把“人无我”分成粗细两种。粗无我,即是说常一自在的我是没有的。这种人无我是粗分;细分,则是独立实体的我是没有的。在中观自续派下,认为只要证得这种细分的无我,便可以证得解脱。若单纯追求解脱,则不用证得法空——不用证得空性,只要证得人无我,即独立实体的我没有,便可以得到解脱。而应成便不这样认为。不管“人无我”还是“法无我”,都是一种对实有的执着。在应成,把其他学派认为细分的“人无我”,亦判为粗分,认为那也是比较粗大的;补特伽罗不是实有的,才是真正的、细分的人无我。按应成派看法,“人无我”和“法无我”断的一样,所断都是实有,只是在人上面断的叫“人无我”,在法上面断的叫“法无我”。两者都是烦恼障。其他宗派将“法无我”当成所知障。而应成派把“人无我”和“法无我”都当成烦恼障去安立。
小乘认为:粗分四谛的无常等十六行相——独立实体的我没有这方面的内涵——只要证得这个就能得到解脱,没必要证得细分的“破除执着实有”。“他宗人有作是说:‘当见到粗分四谛的无常等十六行相,并一再串习,即可得到解脱,证得阿罗汉果。见到一切法自性空的空性又有什么用处呢?’”对方认为,要证得阿罗汉果只要证得细分的人无我(没有独立实体的我)就可以,不用证得一切法自性空。
我们常常提到“烦恼障”和“所知障”。烦恼障是什么?主要是对证得解脱的障碍;所知障,主要是对我们成佛障碍、对证得一切种智作障碍。
烦恼障当然亦对成佛作障碍,但主要还是障碍我们解脱。烦恼障分有现行的烦恼和不现行的烦恼两种。现行的烦恼一定是一种颠倒的心态,比如对外在的显现,我们当下执着的心态——把各种法执为实有,并已经生起来的心态;不现行的烦恼是指根本的种子,它现在就潜伏下来,为引生后来、让烦恼不断地生起来。现行是一种心识,不现行则只是它的种子。另外从其体性上去讲,有遍计的烦恼障和俱生的烦恼障;从所断的方面去讲,有见道所断的烦恼和修道所断的烦恼。
遍计的烦恼障,即是由后天各种各样宗派的思想影响所产生的执着。比如外道认为有个常一自在的我,即是受宗派的培养和熏习而产生的烦恼,他们可以通过各种相似的理由去证成。如果是俱生烦恼,就不需要宗派思想影响,它是无始以来就非常任运的,自然而然地产生各种执着。
所知障也有现行和不现行两种。现行的所知障就是在二现的错乱显现上去安立的。我们总认为有内在的和外在的显现,世俗的外在的法和我们的心总是有一定的距离。现行的所知障,导致内心有二现的显现,认为心外有各种各样的世俗的显现,即能取所取的世俗的显现。如果是不现行的所知障,也是它的种子。它会在未来不断地衍生,由前面的所知障引生后面的所知障。潜伏在内心的种子就是不现行的所知障。所知障不是心识。现行所知障为,其类生于无余断尽烦恼障的学位圣者心续中,对于自己的境色等显现为谛实成就的二现错乱分。微细所知障为,由自因实执所安立的不共功用所出生,是自果二现错乱的近取因,其类生于无余断尽烦恼障的学位圣者心续中。
如果一开始修学大乘,一旦修到八地,便会把烦恼障全部断掉。虽然断尽烦恼障,也不能称八地菩萨为阿罗汉。因为大乘阿罗汉者,一定是佛。在小乘,断尽烦恼障就可以成阿罗汉;在大乘,断尽所知障后,大乘阿罗汉便是佛。若本身是小乘的阿罗汉,回小向大,也不能成为大乘阿罗汉,而是菩萨。他断尽烦恼障,发心积集福德,接下要断的是所知障。至于开始发心小乘,后又回小向大,从何处入大乘——如从资粮道进入,还是从加行道进入,有各种各样的不同情况,就不细说了。
中观应成派特别强调,“人我执”和“法我执”都是烦恼障;烦恼障的习气是所知障,所知障只有在八地的菩萨才开始断。下面便有个问题:如之前说小乘证得阿罗汉果者,回小向大,有种说法说彼一发心入大乘,即登八地菩萨。这是不对的,发心后还是要培福、积集资粮,从大乘资粮道开始,一步步上去,当积集到与八地菩萨相当的福德资粮时,才是八地菩萨。关键是,小乘阿罗汉回小向大,登地后断什么烦恼障?因为烦恼障在证阿罗汉时已经断尽,所知障要到八地开始断,那么从初地二地三地到七地,彼断什么呢?
有一种说法:我们从初地登二地时,一定要把阻碍证得二地的障碍断尽,将初地中存在的障碍净化,当初地功德圆满之时,方可以登二地。但断的这种障碍既不是烦恼障,亦不是所知障。另有一种说法是,断的是所知障。总之,阿罗汉一发心回小向大,即登八地,这是不对的。还是要一步一步断、一步一步登。
上面他宗诤言:既然证得了粗分的四谛等十六行相就能解脱,空性又有什么用呢?下面回答说:
经云未得此道时 不成三乘菩提故
中观师答曰:“若未证得一切法自性空的空性,是无法证得从轮回中解脱出来的解脱。原因何在呢?在《般若经》等经中,佛说若无证悟诸法自性空之道,则不能证得三种菩提。”三种菩提是声闻菩提、缘觉菩提和大乘菩提,就是声闻阿罗汉、缘觉阿罗汉和大乘阿罗汉。
“如《十万颂》中说:‘若有实想,则无解脱’。如果有执着实有的思想存在,就无法得到解脱。欲学声闻地,亦当学般若波罗密多。”你若想证得声闻菩提,也要修学般若波罗密多啊!“如是等等,其义是说,三世圆满正觉,预流乃至独觉,皆依修此般若波罗密多而证得。”比如,何时有了对五蕴实有的执着——法我执,就会有人我执——执着“我”的存在。有人我执,即不能得到解脱。既然要解脱,就须证得人无我;要证得人无我,就须证得法无我。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