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册 共中士道 思维苦谛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27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新译·菩提道次第广论:中册 共中士道 思维苦谛

 

  「思维苦谛」:

  发起求解脱心之法分二:(一)思维苦与苦集。(二)由十二缘起思维。

  辛一思维苦与苦集:

  「思维苦与苦集」分二:(一)思维苦谛生死过患。(二)思维集谛流转次第。

  壬一思维苦谛生死过患:

  「思维苦谛生死过患」分二:(一)显示佛说苦谛为四谛之首的意义。(二)正修苦谛。

  癸一显示佛说苦谛为四谛之首的意义:

  「集谛」是「因」,「苦谛」是它们的「果」,既然「集」是位于「苦」之前,为什么世尊会把次序颠倒而这样说:“比丘们,这是苦圣谛,这是集圣谛”?

  应知大师(佛陀)把因果的次序倒转,对修持是极其重要,所以没有过失。为什么呢?假如佛陀的弟子(所化)未能首先发起适当的希求解脱轮回之心,便会割断解脱的根本,这样又如何能够引导他们迈向解脱?所以佛陀的弟子当初是被无明愚暗蒙蔽,把本来是苦的生死轮回美事错执为安乐,正如《四百论》所说:

  如果这个大苦海是无边无际,那你们这些沉溺于海中的愚人为何会不害怕呢?

  佛陀先说其(生死轮回)实是苦而非乐,从而开示「苦」的多种形式,让他的弟子能厌离生死轮回,能认识到轮回是苦。由于这是必须具备的先决条件,所以佛陀首先宣说「苦谛」。

  当我们对苦有所认识后,便会看见自己已经沉溺于苦海之中,于是便明白到若要脱苦便一定要把它消除。而且,又会明了除非能把它的因消除,否则便不能令苦息灭,于是便会探究苦因,从而开始认识「集谛」。因此,佛陀才会在「苦谛」之后宣说「集谛」。

  然后,当我们知悉生死轮回之苦皆是「有漏业」所生,这种业又是「烦恼」所生,而「烦恼」的根本便是「我执」,于是便明了「集谛」。若我们看见「我执」是可以断除,那便会誓愿现证苦灭的「灭」(梵: nirodha。藏: ’gogs pa)。所以,佛陀在「集谛」之后宜说「灭谛」。

  (「有漏业」便是与烦恼相应的业。有漏,梵:sasrava。藏: zagbcas。「漏」梵:asrava。藏: zag pa,是烦恼的别名,意指流失、漏泄、漏落之意。贪、嗔等烦恼,昼夜由眼、耳等六根门漏泄不止。又烦恼能令有情漏落于三恶道,故称为「有漏」。若能达至断灭烦恼的境位,便是『无漏」梵anasrava。藏:zag med。在四圣谛之中,苦谛、集谛属于迷妄的果与因,所以属于有漏法。灭谛、道谛则为觉悟的果与因,故为无漏法。据《俱舍论》所说,有漏的别名有多种,如:即取蕴、有诤、苦、集、世间、见处、三有等。此外还有:有染、有染污、有覆、尘垢等多种名称。)

  (设问:)如果开示「苦谛」能引发求解脱的意欲,那么,佛陀在「苦谛」之后应该立即开示「灭谛」才对?

  (答:)佛陀没有错误。因为当我们已认识「苦谛」的时候,虽然已具有求解脱心,欣羡除苦之灭,但假如未能认清苦因,便难以看见苦因定能断除,于是仍难确认定能获得解脱,定能得「灭」。

  相反,若能确认定能证得解脱之「灭」,便会关注「道谛」,希望知道能达至这种「灭」的道轨。所以,佛陀到最后才宣说「道谛」。《无上相续论》说:

  对于苦、苦因、灭、道应要认知、断除、证得、修习,就等同于认识自己有病、断除病因、恢复健康、服用药物。

  有鉴于此,大乘和小乘屡屡开示四谛。由于善逝把轮回流转次第和还灭次第扼要总摄在四谛之中,所以这种教法对于求证自在解脱极为要紧,是至要的修行大嗢陀南,所以必须按照这种次序来引导后学。因为我们若未思维「苦谛」真实厌弃生死轮回,那我们的求解脱亦只是虚言,我的一切所作所为亦只会成为未来的「苦谛」。我们若不思维「集谛」而对生死轮回能取得妥善的了解,那就好像无的放矢,丧失正道的心要,从而便会把非解脱轮回的道轨错误的认作正道,于是徒劳无果。

  如果我们对于所需断除的「苦」、「集」没有认识,自然亦不会明了能息除「苦」、「集」的解脱,那么,所谓希求解脱亦只是妄自尊大罢了。(嗢陀南,梵:udana。藏:sdom tshig。又作嗢柁那、邬陀南、优檀那、尤陀那、鬱陀那。佛经的十二种体裁,亦即十二部经之一。旧有译作「无问自说经」,意指佛陀不待他人请问而自行宣说的教法。《俱舍论光记》云:「若言邬陀南,此云集散,集散说故;或言集施,集所说义,施有情故」。)

  癸二正修苦谛:

  「正修苦谛」分二: (一)思维轮回总苦。(二)思维别苦。

  子一思维轮回总苦

  「思维轮回总苦」分三: (一)思维八苦。(二)思维六苦。(三)思维三苦。

  丑一思维八苦:

  正如龙树的《亲友书》所说:

  国王陛下,应当厌离为爱别离、老、病、死等众苦生源的生死轮回。

  (文中的国王是指案达罗王朝Andhra,娑多婆诃族Sata vahana 的乔达弥普特罗悉达卡尔尼王,梵:GautamiputraSatkarmi,藏:bde spyod。又作禅陀迦王、明胜功德王、乐行王。)

  我们应当依此修习。

  这里所说的修习厌离轮回,是指思维轮回乃是众苦的根源。(龙树在)论中已清楚说出「爱别离」(及老、病、死)等四种苦,而论中的「等」字亦指四种苦(生苦、怨憎会苦、求不得苦、五蕴炽盛苦),所以共有八种苦。世尊薄伽梵在多部经典之中阐释「苦谛」时,曾经多次开示这八种苦。

  在修习共中士的教法时,亦应采用我(宗喀巴大士)在「共下士」修法一节所说的共同教法,至于那些不共于「下士」的教法,慧力强大者,可按照下文所写的方法正确地修习。慧力薄弱者,可以把文中所引录的经文省略,纯粹修习我所扼要叙述的要义。

  虽然这些是属于观察修法(藏:dpyad sgom),但是,除了所修境外,我们不可攀缘任何善、不善或无记的所缘境,必须把意境中的「掉举」等遮止(即是要断除有碍成就奢摩他的五种过失:1.懈怠、2.忘失教授、3.沉掉、4.不作行、5.作行)。切勿任随自心被昏、睡或沉没影响,要以极为明净的意识状态继续不断修习。《入菩萨行论》(见「护正知品」)说:

  一切知(梵:sarvavit。佛陀的别号)曾说,即使长久进行念诵、苦行等修习,但假如是以散乱心来修习,便没有意义可言。

  《修信大乘经》(梵:Arya-mahayana-prasada–prabhavana- nama- sutra) 亦说:

  善男子,从这些细处即可知道菩萨们对大乘的信解,与及所有一切大乘所生的功德,皆是由不散乱心正思法义所生。

  此处的「不散乱心」是指除了「善所缘境」之外,不向其他所缘境驰散之心。「法义」是指文句及含义。「正思」是指以观慧进行思维抉择。此即显示修习任何功德均需要「不散乱的专注」及「观察思择」。所以,佛陀说要成就三乘所有一切功德,必须具备以下两种事情:

  (一)专住「善所缘境」,不向外驰散的「真实奢摩他」及其「随顺」。

  (二)善观察「善所缘境」,善辨「如所有性」和「尽所有性」的「真实毗钵舍那」及其「随顺」。

  (「真实奢摩他」及其「随顺」又作「其实止」及「随顺止」。「真实毗钵舍那」及其「随顺」又作「真实观」及「随顺观」。「随顺」是指与「真实止」或「真实观」相应的心境。详见下册「止观的本质」一节。)

  《解深密经》(梵: Arya-samdhi-nirmocana-nama-mahayana- sutra) 也有这样的说法:

  慈氏,应知道所有声闻、菩萨或如来的一切世间功德及出世间功德,皆是由修习「奢摩他」及「毗钵舍那」的成果。

  此处所说的「奢摩他」及「毗钵舍那」是包括真实的止、观与及它们的随顺。盖因三乘的所有一切功德并不一定全是「真实止」和「真实观」产生的结果。

  (一)生苦(梵:jati-duhkham。藏:skye ba’ i sdug bsngal ):

  「八苦」之中的「生苦」是分为五点来思维:

  (1).众苦相随故生是苦-受生为一向只是受苦的地狱、饿鬼,与及胎生、卵生的四类有情,在最初出生时便带有多种粗猛的苦受,所以出生是苦。

  (2).粗重相随故生是苦-由于三界一切诸行是带有「烦恼品粗重」,所以不堪(为善)亦不受操控。当我们一旦怀有三界有情诸行,便同样被「烦恼品粗重」所缚。总之,由于诸行是带有生、住、增长烦恼的种子,所以不堪为善,亦无法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控制它们。(粗重,梵:daustulya。藏: gnas ngan len。由于「烦恼业」的「随眠」梵:anusaya,藏:bag nyal 或「种子」梵:bija,藏:sa bon 现行,令身心不堪修道,故名「粗重」或「麤重」。)

  (3). 众苦所依故生是苦-受生于三界之后,便会因此而遭受老、病、死之苦。

  (4). 烦恼所依故生是苦-于生死轮回受生之后,便会对贪境、嗔境、痴境生起(贪、嗔、痴)三毒,遂令身心苦恼不乐,被烦恼以种种形式逼迫折磨。

  (5). 不愿离别故生是苦-当一切生中的大限来临时,就唯有无可奈何地受苦。

  所以,在我们出生时便与痛苦、粗重同时出生。「生」还会引来患病、衰老、烦恼、死亡等痛苦,故应思维这些导致受苦的道理。月官论师于《弟子书》又特别提到在住胎时所受之苦:

  我们在入胎后便被臭不可当的污物包围,陷入狭窄黑暗的环境中,全身屈曲,不能动弹,身处胎中就如在地狱一样,必须忍受猛厉大苦。

  上文的意义可从《入胎经》的描述而得知:

  胎儿处于肠脏上方和胃脏下方,到处充满便溺、脑浆、骨髓、痰涎等不洁物,在种种不洁物之间和两处极污臭的门道,与及骨骼之中的窍孔,还住有无数细菌虫类。胎儿面向脊骨,背靠胃壁。每月依靠母亲子宫的血液滋养。母亲用两排牙齿把咽下的每一口食物嚼烂,然后吞下。咽下的食物被下方及上方分泌的津诞口秽浸烂污染,这些变得像呕吐物般的残食从上方流进挤带的孔窍而助长(胎儿)发育,胚胎经过羯罗蓝、頞部陀、闭尸、键南、而逐渐转成手足完全之相。(传统佛教把胎儿从母体中受胎至出生的二百六十六日之间依次分为五个阶段,即:(一)羯罗篮,梵:kalala。藏:nur nur po。意译为凝滑、杂秽。指初受胎后的七日间。(二)頞部陀,梵:arbudam。藏:mer mer po。意译为皰、皰结。指第二个七日间。(三)闭尸,梵: pesi。藏:nar nar po。意译为凝结、肉段。指第三个七日间。(四)键南,梵:ghana。藏:gor gor po。意译为凝厚、硬肉。指第四个七日间。(五)钵罗奢佉,梵:prasakha。藏:bur po lnga。意译为支节、枝枝。即是手足已形成的阶段,亦即受胎后第五个七日至第三十八个七日一出生时一之间。《瑜伽师地论》把住胎分为八位,化地部、正量部则谓六位。)手、足、脸颊被胎盘包裹,如同陈旧秽布,恶臭难当。为漆黑暗冥所覆,上下移动,为苦、酸、辣、咸、辛、涩等食味刺激,犹如热炭。又如肠中的寄生虫,以不净液体为食。自觉犹如陷于臭秽泥沼之中,命根不稳。为母亲身体的小、中、大三品热力烤炙、烧热,身受猛烈粗恶,悲惨难忍的痛苦。母亲若有大、中、小三品动作,胎儿亦有同样的动作,如被五结束缚(即是把头、二臂、二足捆绑起来,亦即俗称的「五花大绑」)。或如被投入烧炭火坑,受尽种种猛烈粗恶,悲惨难忍,难以想像的大痛苦。

  同样,据说若母亲的饮食过多、过少、过泊腻、过辣、过冷、过热、过咸、过酸、过甜、过苦、过辛、过涩,又或放纵性欲,行走过多、过急、跳跃、游泳、蹲坐于火前,胎儿便会被胃脏及肠脏上压下推,如受五结束缚,又像被钉在木桩之上。此外,在临盆及婴儿出于胎外时,还有其他的痛苦。就如月官论师在《弟子书》所说:

  就好像榨油器把芝麻慢慢碾压,然后出生一般。但是,只要未当场夭折者,便一定要强忍痛苦。这一具在不洁物中成长的身体,浸渍于恶臭难当的污浊胎液之中,承受猛烈侵逼,其痛楚有如疮破裂或作呕的时候一般,令人丧失记忆。

  上文的意义亦可从《入胎经》的描述而得知:

  当胚胎长出头都和大小肢节(四肢关节)后,胎儿便在这恶臭难当,为沾染粪尿秽臭薰天,血水潺潺流滴,狭窄黑暗,十分可怕的「疮门」(指产门。据《俱舍论》所说,眼、耳、鼻、口、大便道、小便道等泄漏不净的六处门孔,是称为「六疮门」。若将耳、眼、鼻孔分别计算,则有九疮门。另有特指大小便道为二疮门者。又有把说六根是泄漏烦恼之门,所以亦被称为六疮门)之中,被夙业异熟所产生的风吹动,头下脚上,双臂屈缩,在被二骨轮(指母亲的两边盆骨如榨油器的二片齿轮,把婴儿挤出体外)之间被轻微地、适度地、全面地挤压,这种粗猛、难以忍受的痛楚把全身肢体弄得青瘀剧痛,如同痈疮初起一般。由于胎水干涸,全身器官乾燥炙热,口唇、喉头及心脏干燥,被迫身处这种难以忍受的苦境之中。但不管如何艰辛,胎儿也会被因缘及夙业异熟所生的风力驱出。婴儿出于母体之后,便会受空气刺激,就像把消炎药液涂在痈疮之上。与手或衣物接触时就像被利剑切割,受尽种种猛烈粗恶,悲惨难忍的大痛苦。

  据说初生婴儿被人抱起放在膝上等地方,又或触及冰冷及温热的物品时,会感受极为粗猛强烈,悲惨难忍的痛苦,就像被剥了皮的牛只被虫类嚼食,又或像患上痲疯,身体溃烂的人惨被鞭笞一般。

  在八苦之中,以上述所说的第一种苦及最后的第八种苦(五取蕴苦)最为重要,必须勤加修习。所以要像前面所说,用观慧屡屡观察修习。

  (二)老苦(梵:jatra-duhkham。藏:rga ba’i sdug bsngal ):

  「老苦」分五点思维:

  (1). 盛色衰退-腰背像弓般弯曲,头发白得像艾花 (藏: spra ba’i me tog)一般,额头如砧板一般布满皱纹,我们的容貌就是这样地衰退,变得全无吸引力。

  (2). 气力衰退-坐下的时候就像一个断了索带的布袋(腰难挺直)。站起来时就像要拔起大树一般(吃力)。说话语无伦次,举步维艰。

  (3). 诸根衰退-眼睛不能清楚看见色法等事物(即是青、黄、赤、白等显色及长、短、方、圆等形色)。记忆力和其他机能严重衰退。

  (4). 受用境界衰退-难以消化饮食,不能享受欲尘 (色、声、香、味、触)。

  (5). 寿量衰退-寿命将尽,快将步向死亡。

  应当屡屡思维上述的各点。如《大游戏经》所说:

  衰老令我们走向末路,就像大树被雷电击中。年老犹如残破危楼,令人害怕,能仁(佛陀)请快快开示脱离衰老之法。衰者令男女大众衰损,就像狂风扫毁娑罗树林(梵: sala)的藤蔓。年老能夺去我们的魄力、技能和长处,就像身陷泥沼之中。年老能令貌美变成丑陋。年老能夺去我们的权力威势。年老能夺去我们的安乐,受人侮辱。年老能夺去我们活力,令我们丧命。

  慬峨瓦说:

  死苦虽然可怕,但却为时短促,而衰老才是最可怕的。

  迦玛巴说:

  幸好衰老是逐步出现,假如它是顿时出现便难以忍受了。

  (三)病苦(梵: Vyadhi-duhkham。藏: na ba’i sdug bsngal )

  「病苦」亦分五点思维:

  (1). 身性变坏-意指肌肉消瘦,皮肤干枯等。

  (2). 忧苦有增无减-体内四大(地、水、火、风)失衡,颠倒错乱,遂令身心苦恼,每日每夜便是这样度过。

  (3). 不能受用悦意境界-若有人说这些悦意的事物会对病者不利,不可任意享用,活动和姿势亦不能随意进行。

  (4). 虽不甘愿然须强受不悦意境-病时要被迫服用难吃的药物或饮食等,还要接受火灸或手术等严酷的治疗方法。

  (5). 速失命根-由于得悉自己病入膏肓,因而悲苦难堪。

  应殷重思维上述的各点。如《大游戏经》所说:

  数百种疾病和病苦就像人类追捕兽类一般迫害我们。众生被衰老和疾病压制,请快快开示离苦之法。在严冬之中,大风暴雪夺去了草、木、林、药的蓬勃生气,同样,疾病亦夺去有情众生的活力,把他们的机能、容颜、精力毁坏。能耗尽千万家财及谷物。疾病常令我们轻蔑众生,损害他们,令我们憎恶美事,就像烈日当空般折磨他们。

  (四)死苦(梵: marana-duhkham。藏: ’cha ba’i sdug bsngaI):

  「死苦」分五点思维:

  (1).要和美满可爱的事物分离。

  (2).要和美满可爱的亲人分离。

  (3).要和美满可爱的朋友分离。

  (4).失去美满可爱的身体。

  (5).死时要遭受可怕的苦恼。

  在未生起厌离之前必须屡屡思维上述各点。

  何以前四者会是苦呢?因为当我们看见自己将会失去这四种美满事情时,便会感到苦恼。《大游戏经》说:

  我们死亡便要步向另一生,死时便要和漂亮和喜爱的人永别,就像枯树落叶或滔滔逝水一般,一去不返,再无重逢之日。死亡能令权力消失,能像河水运走木材一般把我们带走。由于自己的业是有果报,人们唯有全无自主,没有同伴,孤身上路。死亡俘虏无量含识(梵:sattva。藏:sems can。音译萨埵。意译有情、众生。指具有心识情感的生物。又作含灵、含生、含类、含情、禀识。一切六道众生皆具有心识,故称含识)。如同众生被海怪鲸吞,龙族被金翅鸟捕获,大象遇上狮子,又如草丛、林木、兽群被烈火吞噬。

  (五)怨憎会苦(梵: a-priya-samprayoga-duhkham 。藏:mlsdug ba dang ’phrad pa’i sdug bsngal)

  「怨憎会苦」分五点思维:

  (1). 如遇上敌人便产生痛苦忧虑。

  (2). 害怕被敌人折磨惩罚。

  (3). 畏惧他们恶言相向,毫不留情。

  (4). 恐惧死亡。

  (5). 由于我们的所作所为与正法背道而驰,所以担忧死后会堕入恶趣。

  应思维上述各点。

  (六)爱别离苦(梵: priya-viprayoga-duhkham。藏:sdug padang bral ba’i sdug bsngal):

  「爱别离苦」分五点思维。譬如,当我们要和至爱的亲人分离时,便会这样:

  (1 ). 心生忧伤。

  (2). 语兴嗟叹。

  (3). 身受损害。

  (4). 思念所失去的事情的功德,便会感到悲痛。

  (5). 过去所享有事情,不能失而复得。

  应殷重思维以上各点。

  (七)求不得苦(梵:yadapicchaya-paryesama-nonalahatetadapi. Duhkham。藏:gang ’dod pa btsal te ma rnyed pa de yangsdug bsngal ):

  「求不得苦」亦像「爱别离」一样分为五点。「求不得」的意思是指农业耕作没有收成,经商不能获得利润等。由于辛勤追求仍一无所得,所以沮丧失望。

  (八)五取蕴苦(梵:samksepena-pancopadana-skandha- duhkham。藏:mdor na nye bar len pa ’i sdug bsnga):

  佛陀说:「总之,五种取蕴皆苦。」其义亦应分为五点思维:

  (1 ).是未来众苦之器。(五取蕴就像一具满载未来各种苦恼的容器)

  (2). 是现时所有众苦之器。

  (3). 是苦苦之器。

  (4). 是坏苦之器。

  (5). 是行苦之器。

  这就是与「业」和「烦恼」所取的五蕴的性质,应当屡屡思维。

  当中的第一者(是未来众苦之器),是指由于受取这些「取蕴」,便会在未来生中引生众苦。第二者(是现时所有众苦之器),意指取蕴是建基于已有的五蕴而形成衰老、生病等状况。第三者及第四者是指取蕴是与这两种苦的粗重相连系。第五者是指取蕴本来就带有行苦的性质,因为一切依仗夙业和烦恼的「行」皆是行苦,此理在「三苦」一节将会详细解释。

  如果我们对轮回取蕴的本质不能产生真实的出离心,便无缘发起真实的求解脱心,这样就无法对于在生死轮回流转的有情发起大悲心。所以,不论我们进入的是大、小哪一乘,这种思维也是非常重要。即使我们要对生死轮回生起出离心,也要依循无垢的经典和具量的论释,先行求取正确的理解,然后便要长期运用观察修法,令自心产生强烈的转变。

  因此,我(宗喀巴大士)已根据圣无著的如理善说来解释薄伽梵为了令我们认知「苦谛」生死轮回过患,而开示「八苦」的密意。博朵瓦说:

  只要我们生于六趣的任何一趣,便要面对病、死等苦。有病因便会生病,有死因便会死亡,这就是轮回特征或本性,既非无理亦非偶然。只要我们身处生死轮回便没法脱身,我们若厌离这种状态,就必须断除受生。若要断除受生,便一定要断除受生的因。

  所以,应思维上述生、老、病、死等各种苦恼的生起方式。

  丑二思维六苦:

  (大慧论师的)《亲友书明句释》虽说「苦」有七种,但由于最后的一者只是重申每一者的过患,所以这里应当思维六种。

  (一)不固定的过患:

  在生死轮回流转之中,我们的父、母等近亲会在其他生中变为仇敌,而仇敌亦会变成我们的亲属。同样,父亲会变成儿子,儿子也会变成父亲。母亲会变成妻子,妻子也会变成母亲。这只是先后次序的转变,所以全不可靠。《亲友书》说:

  父亲会变成儿子,母亲会变成妻子,敌人会变好友,反之亦然。所以生死轮回之中的人事是全不确定的。

  即使在今生之中,敌人也会变成朋友,而朋友也会变成敌人。《妙臂请问续》說:

  敌人在短时间便能变为朋友,朋友则能变成敌人。同样,中庸的人(和自己沒有任何敌友关系的人)亦可以变成敌人或好友。有智慧的人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不会产生贪着,他们舍弃对朋友的喜爱,乐于专修善法。

  应如上文所说修习,遮止由分别敌友而产生贪嗔。要认识生死轮回之中的一切诸法是完全不可以信赖,应当厌离。

  (二)不满足的过患:

  《亲友书》说:

  我们每一个人所饮下的乳汁,多得可以充满四大海洋,但是随生死流转的异生,还要饮得比它们更多。

  (异生,梵: prthag-jana 。藏:so so skye bo 。凡夫轮回六道,承受种种不同果报,而且凡夫常起变异而生邪见造恶,故称异生﹒《大毗婆沙论》说「异生」意指起异类之见、异类之烦恼,造异类之业,受异类之果、异类之生。《成唯识论述记》说「异」有二义:(1).别异-圣者唯生于人天趣,而异生则通于五趣。(2).变异-异生转变为邪见等。生,意指生类,异于圣人之生类即称『异生」。)

  应这样思维:每一位有情过往皆曾饮下极多的母乳,假如今后仍不修学解脱道的话,在未来便会饮得更多。这只是一个比喻,当我们思维自己没有任何未经历过的轮回盛事或苦事,便会生起厌离。

  我们为了追求满足沉迷乐事,但是,不论我们享受了多少世间三有的快乐,亦永远不会满足,而且会令贪爱不断增长,从而令我们长夜漂流于生死轮回之中,在无量数劫之中,身受种种难以忍受的大苦,三有的快乐实不能及其万一。《亲友书》说:

  贪着欲乐就像痲疯病者被虫侵扰,于是靠近火堆来减轻痛苦,须知道这种做法是不能获得安乐的。

  《摄波罗密多论》:

  孜孜营求,念求愈多,永无厌足,还有什么会像这种毛病那么严重呢?

  《弟子书》亦说:

  有谁未曾受过多次痛苦呢?未曾拥有过像吉祥白牛尾拂(是大梵天王手持的宝物。《阿含经》及大乘经中常载大梵天王深信佛法、助佛教化等事,每值佛陀出世,大梵天王必先前来请转*轮,手持白拂,听佛说法。)这般珍贵的宝物?但是,即使拥有这些东西,他们的贪欲仍然不断增加,所以,他们所追求的事物是不能令自己满足的。有哪个众生有情从未以腹俯卧而睡呢(指有情受生为旁生时,俯卧而睡),为何他们仍未舍弃生死轮回的贪欲呢?

  必须这样思维。

  此外,若能依循《除忧颂》(梵:soka-vinodana。造者疑为马鸣,亦有说是世亲。)所说进行思维,这样便能生起极大的出离心:

  我们屡屡在地狱之中吞饮的烊铜汁,多得连大海的海水也没法相比。我们生为狗、猪之身时所吃下的秽物,堆起来比须弥山王更大。我们在轮回三界中,因丧失亲友而流下的泪水,即使大海也不能容纳。我们在战斗中被别人砍下的头颅,若堆起来可达至大梵天宫。我们在受生为虫类时,因饥饿而吞下的淤泥,可以把大海完全填满。

  《华严经》亦说:

  要紧记我们过往因为欲望而白白浪费了无量无数身躯。所以在今生必须真诚追求正觉,受持戒律,以此摧毁欲望。要紧记我们过往因为欲望而白白浪费了无量无数身躯,在数量如同恒河沙数劫中,从未一次令诸佛欢喜,从不听闻佛所说教。

  我们所获得的一切三有轮回盛事,悉皆虚幻不实。必须紧记我们过往已经白白浪费了无数身体,曾身受无量无意义的痛苦。我们若不努力修习,这种情况便会继续下去,应细思此理而发起出离心。慬峨瓦说:

  大德上师们,你们从无始以来曾获得多少具身体呢?可是你们就像现时一样,仍未修持大乘正法!

  桑朴瓦说:

  生死轮回之中的高低起伏不停转变,所以不可对它们有所寄望。

  在我们生起这种想法之前,必须不断思维。即使在生起后,也要不断保任修习。

  (三)屡屡舍身的过患:

  《亲友书》说:

  我们每个人所舍弃的骸骨,堆起来远比须弥山高得多。

  每一位有情众生在受取新的身躯时所舍弃的骸骨,若没有毁坏的话,便会比须弥山更高。

  (四)屡屡受生的过患:

  《亲友书》说:

  即使我们以大地上小如同柏树种子大的泥丸,亦不足以计算母亲的界限。

  先辈论师曾说论意是指一粒泥丸是代表一位曾成为我们母亲的有情,但这种说法并不正确。《亲友书明句释》引用佛经所解说:

  比丘们,譬如有人从大地拾取大小如同柏树种子的泥丸,然后逐粒取起,逐粒放下地计算:「这是我的母亲,这是我母亲的母亲...」比丘们,此土大地的泥巴将会取尽,但是,历辈母亲却数之不尽。

  意指我们自己的母亲,母亲的母亲等历辈母。又因龙树的论释是说「母亲的界限」足证先辈论师的看法是错误的。由《四百论》便可认识到这种说法能令我们生起厌离的道理说:

  我们就连一种果报的最初因也没法看见。若看见一种果的因也是这么庞大,试问谁会不害怕呢?

  月称论师于《四百论疏》说:

  面对这片广大无际,难以测量的生死轮回旷野,无明密林令我们寸步难行。应当常存厌离之心和相应的做法。

  (五)屡屡由上而下的过患:

  《亲友书》说:

  即使我们成为世所尊崇的帝释天,仍会因为夙业而再度堕地。即使我们贵为转轮圣王,但是在生死轮回之中,仍会再次变成他人的奴仆。尽管长时享受天女丰乳纤腰的乐触,但后来却会再次遭受地狱刑具碾磨、砍割、撕裂等难忍苦触。纵使长居须弥山顶,享受足踏柔软地板的安乐,到后来还不是要忍受在煨坑和尸粪泥地狱游行的难忍痛苦。虽曾享受在美妙园林为天女相随嬉戏之乐,后来还不是要再次在地狱的剑叶林中,耳、鼻、手、足惨遭凌迟。虽然曾和美丽的天女身处长满金莲花的徐流河中,到后来还是要再次身陷无极河的难忍沸水之中。虽曾获得欲界善趣天人的大喜乐或梵天的离欲之乐,但是仍会再次堕入无间地狱,成为烈火的柴薪,不间断地受苦。(据《奥义书》所说,大梵天是具备:实有、知、妙乐三种性格,是常、一、自主的绝对真理。佛教则认为梵天等外道诸天仅属世间的欲界及色界。梵界是位处色界的初禅天,通常分为三处与四处。《大智度论》所说的三处是:梵众天、梵辅天、大梵天。《长阿含经》所说的四处是:梵身天、梵辅天、梵众天、大梵天。梵天天众已离欲界的男女之欲,受用禅乐。但此处所说的梵天离欲乐,有认为是总指色界天人及无色界天人的禅定喜乐。)虽曾身为日天或月天,身上的光华普照一切世间,后来还不是要再次回到海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的地方。

  文中所说的碾磨、砍割、撕裂三种地狱刑具,是分别设于众合地狱、黑绳地狱、烧热地狱之中。天女相随是指受天女们侍奉。欲界善趣天人之乐是指「三十三天」以上的欲界天人(「三十三天」又名「忉利天」此天是位于欲界六天的第二天,是帝释天所居的天界,此天位居欲界第二天之须弥山顶上,四面各为八万由旬,山顶之四隅各有一峰,高五百由旬,由金刚手药叉神守护此天。中央的宫殿名为「善见城」或「喜见城」是帝释天的住处,城外周围有四苑,是诸天众游乐之处。在城的东北隅有圆生树,花开妙香薰远,西南隅的善法堂是诸天众聚集评论法理之处。四方各有八城,连同中央的一城,合共三十三天城,故名「三十三天」。据《正法念经》所载,佛的母亲摩耶夫人命终后即生于此天,所以佛陀曾上升忉利天为母说法三月)

  至于日月光华是就世人的习惯而说,所以没有把「能依」(天众)和「所依」(天众的宫殿)作出区分,假如要作出区分的话,那「光华」便是日月宫殿的光明。

  应以上述的譬喻思维所有一切由高处下堕的道理。三有轮回的一切盛事终必衰败,所以我们应当厌离。《律本事》说:

  聚集的事物最终必会消散,崇高的事物最终必会堕落,会合最终必会分离,生命最终必会死亡。

  (六)无人作伴的过患:

  《亲友书》说:

  由知过患,愿取三种福德的灯光,独自步向日月也不能照破的无尽黑暗之中。

  「由知过患」意指像上文所说一般,自知必定死亡,愿取福德光明。「三种福德」是指身、语、意三门的善法,又或能引生福德的布施、持戒、修习等三种善事。「无尽黑暗」便是无明痴暗。至于「无人作伴」的意思,如《入菩萨行论》(见「静虑品」)说:

  子然一身来到这个世间的时候,和我们一起出生的骨骼血肉,在坏灭时尚且要各散东西,何况其他亲友?我们在生时独自出生,死时也是独自死亡,既然没有人能分担我们的痛苦,那亲友的羁绊又有何用处呢?

  上述六种过患又可归纳为三种:

  (一)在生死轮回之中没有堪作依靠信赖的地方。

  (二)不论我们能享受多少生死之乐,最终仍不能带来满足。

  (三)我们从无始以来已落入生死轮回之中。

  第一者(在生死轮回之中没有堪作依靠信赖的地方)又分为四部分:

  (1).所得之身是不堪依靠信赖,因为我们会屡屡舍弃这些身体。

  (2).能作损害者或利益者是不堪依靠信赖,因为他们(的身份)并不固定。

  (3).所得的美满盛事是不堪依靠信赖,因为高者必堕。

  (4).同伴是不堪依靠信赖,因为在我们逝世时,没有人会结伴同行。

  第三者(「从无始以来已落入生死轮回之中」)是指屡屡不断结生,生生相续,了无边际。我们也要运用这三种摄义来进行思维。(结生,梵: pratisamdhi。亦即转生或受生。凡夫异生由「中有」托生母胎时,心中会生起颠倒的想法,于是对来生父母先后产生贪爱、嗔恚,「中有」从而与父母精血和合,「中有」灭而「生有」起,故名「结生」。如《俱舍论》所说:「中有为至所生,先起倒心,驰趣欲境,彼由业力所起眼根,虽住远方,能见生处父母交会而起倒心,若男缘母起于男欲,若女缘父起于女欲,翻此缘二俱起嗔心。彼由起此二种倒心,便谓己身与所爱合,所憎不净泄至胎时,谓是已有,使生喜慰,从兹蕴厚,中有便没,生有起已,名已结生。」颠倒想只会出现于凡夫心中﹒相反,有证悟的菩萨在趣入母胎时,心不颠倒,于父作父想,于母作母想,俱相亲爱,无有异心。)

  丑三思维三苦:

  (一)坏苦(梵:viprinama-duhkhata。藏,gyur ba’i sdugbs ngal):

  生死轮回之中的所有一切快乐,就像把冰水敷于发炎的痈疮时所产生的乐受。当这种短暂的乐受过去后,痛苦便会再次现身,所以称为「坏苦」,不仅这种感受是「坏苦」,「心王」和相应的「心所」,与及能引生这种感受的种种有漏所缘境,皆是「坏苦」。(「心王与心所」简称「心心所」,「 心王」是指眼识等心识。「心所」是从属于心王,与心王平等相应的各种心理活动,又名心数、心所有法。「心王」 仅认取对象的全体,亦即「总相」「心所」则认取对象的全体与部分,亦即「别相」。「 心王」与「心所」的相应关系,据《俱舍论》所说共有五种: 1.所依平等、2.所缘平等、3. 行相平等、4. 时平等、5. 事平等。)

  (二)苦苦(梵dukha-duhkhata 藏:sdug bsngal gyi sdug bsn gal):

  当发炎刺痛的痈疮受盐水等物刺激时,便会极度痛楚,这就是我们认识苦受的方式。以肾痛为例,只要这种苦受一出现便会令我们的身心苦恼,所以名为「苦苦」。又如上文所说,「苦苦」并非单指感受。

  (三)行苦(梵:samskara-duhkhata。藏: Khyab pa’du byedkyi sdug bsngal ):

  有漏的「舍受」(又作「无记受」)就像发炎的痈疮没有触及镇静物或刺激物的时候。由于这种感受是与「粗重」并存,所以名为「行苦」。如前所说,行苦并非独指感受。在「行苦」的范围之中,不但会遭受夙业和烦恼侵迫,还与能引生未来众苦烦恼的种子或遍行粗重并存。

  所以,当我们产生乐受时,贪欲便会增加,当产生苦受时,嗔恚便会增加。当我们把本是无常、为粗重的一部分的非苦非乐之身,错执为常时,愚痴便会增强。贪欲能引生未来受生于五趣的种种苦,嗔恚在现世能带来忧悲等苦,在后世则能导致恶趣之苦,而愚痴亦以类似的方式能令前二者(贪、嗔)所产生的各种苦恼延续下去。所以,于「乐受」应观为苦而灭除贪欲。于「苦受」应思维这些「蕴」是「苦因」的聚集,它们就像色身烦恼一般,能引生种种苦受,从而灭除嗔恚。于「舍受」应观它们的本性是无常坏灭,从而灭除愚痴。这样便不会从(苦、乐、舍)三种感受引生(贪、嗔、痴)三毒。以上各点是依据《摄抉择分》及《瑜伽师地》解释。

  以身负重担的人为例,他们背着担子有多久,不乐感受便有多久,背负「取蕴」重担的情形也是这样,只要我们带着「取蕴」便会受苦。由于诸蕴是深植于苦和烦恼的粗重,所以即使有时不会生起苦受,但是「行苦」依然存在,所以随时会以各种不同形式产生多种苦恼。因此,「行苦」是遍及一切诸苦,而且是其余两种苦(坏苦、苦苦)的根源。故应常常修习,令我们厌离「行苦」。

  还有,能令贪欲增加的现时乐受,大多数也是基于苦恼暂时止息而产生的错觉,这绝对不是由「除苦」而产生的自性乐。举例说,当我们身受长途跋涉之苦时,只要坐下来便会产生快乐的感觉,同样,当先前的大苦逐渐止息,便会逐渐产生乐觉。但是,如果我们坐得过久,又会像先前一样产生苦恼,假如行、住、坐、卧、饮食、待在阳光或树荫下等活动是自性乐之因,那应该做得愈多便愈快乐,但很明显,这些活动只要时间一久便会产生痛苦。如《入胎经》所说:

  难陀,在行、住、坐、卧各种威仪之中,应一一认知它们是苦。假如修定者能观察这些威仪的本质,便会知道如果整日行走不休,不坐不卧,便只会受苦,经验到粗猛难忍及不悦意的感受,不再产生「行是乐」的想法。

  同经在讨论其他三种威仪(梵:vidhacara。藏:spyod pa广指一切身体行为,又可总摄为行、住、坐、卧四类活动)之后又说:

  不过,难陀,由于某种威仪的苦暂时中断,于是他们便把其他新起的苦错执为乐。难陀,当这种有漏乐受生起时,只是「苦」在生起,当它灭时,也只是「苦」的停灭。当它再次生起时,也只是「行」的生起,灭时也只是「行」的停灭。

  圣天论师于《四百论》说:

  快乐增加时便会看见它变成痛苦,但是当痛苦增加时,却不会看见它变成快乐。

  子二思维别苦:

  「思维别苦」分四:(一)三恶趣苦。(二)人苦。(三)非天苦。(四)天苦。

  丑一三恶趣苦:

  六种别苦中的三恶趣之苦,上文已经作出解释。

  丑二人苦:

  从上文可以得知,人趣之苦是除了饥渴、冷热等不悦意感觉,及劳碌营生之苦外,还有上述已经说过的生、老、病、死等七种苦(其余三者便是「八苦」之中的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至于「五取蕴苦」是总苦,而不是人的别苦)。又可由下两论所说来认识人苦。世亲论师于《资粮论》(梵: Sambhara-parikatha) 说:

  人类显然也具有所有一切恶趣的苦,就像地狱的有情一样被痛苦折磨,亦像处于死主炎摩界中的有情(即是饿鬼)一般贫乏。人趣亦有旁生之苦,强者对弱者损害欺凌,其苦犹如洪水暴流。有人因贫困而受苦,有人因不满足而受苦。由于渴求之苦极难忍受,令人们争斗仇杀。

  《四百论》说:

  有权位者心意苦恼,常人却身体受苦。这两种痛苦日复一日地侵损这个世间。

  丑三非天苦:

  《亲友书》说:

  非天们(阿修罗)由于生性憎恨天人的荣耀,所以心中极感苦恼。虽然他们具有慧力,可是由于本身的「趣性障」而不能见谛(证悟实相)。

  (「趣性障」亦即异熟障,梵:vipakavarana。又作报障、果报障。众生由夙世烦恼业因而招感今世生于恶趣或上趣,但是生性不堪闻法修习,从而障碍圣道及其加行善根,故亦称为异熟障:如北俱卢洲及无想天等果报皆是一例。)

  也就是说,非天被自己的嫉妒心折磨,难堪天人的富饶。遂与天人战斗,从而遭受肢体割裂等痛苦。他们虽然具有才智,可是却因为夙业的异熟障而不能在这一期生命之中见谛。《正法念住经》说非天是属于旁生,而《瑜伽师地论》则把非天置于天趣之中。

  丑四天苦:

  「天苦」分二解说:(一)欲界天。(二)色界天与无色界天。

  寅一欲界天:

  欲界天之苦分三种:(一)死殁下堕之苦。(二)惶恐畏惧之苦。(三)砍裂杀害及驱逐之苦。

  卯一死殁下堕之苦:

  「死殁下堕之苦」分二:(一)死殁之苦。(二)堕下处之苦。

  辰一死殁之苦:

  《亲友书》说:

  在天界的天人虽然享有很大快乐,但是死时的痛苦却远大于此。所以了解这个道理的智者是不会贪爱危脆易坏的天趣之乐。

  天人在临终时,发觉自己出现五种死相,其所受的痛苦远远大于过往享受天界妙欲的乐趣。正如同书(《亲友书》)所说:

  身体的色泽变得不可爱,觉得座位变得不舒适,花鬘枯萎,衣服发出臭味、身体不寻常地流出汗水。这五种征相便是暗示天界中的天人,快将逝去的预兆,这就好像地上的人类死期将至的预兆。

  (天人的五种死相传统上是称为「天人五衰」,天人在寿命将尽时会出现五种异像。通常分为大小两类。大五衰相是:(1)衣服垢秽-诸天衣服光洁常鲜,于福尽寿终时,自生垢秽。(2)头上华萎-诸天宝冠珠翠彩色鲜明,在福尽寿终时,头上冠华自然枯萎。(3)腋下汗流-诸天胜体微妙,轻清洁净,于福尽寿终时,两腋自然流汗。(4)身体臭秽-诸天妙身殊异,香洁自然,于福尽寿终时,忽生臭秽。(5)不乐本座-诸天最胜最乐,非世所有,于福尽寿终时,自然厌居本座。以上五种大衰相显现时,天人将必死亡。小五衰相为:(1)乐声不起-诸天音乐不鼓自鸣,于衰相现时,其声自然不起。(2)身光忽灭-诸天身光显赫,昼夜昭然,于衰相现时,其光不现。(3)浴水着身-诸天肌肤香腻,妙若莲花,不染于水,衰相现时,浴水沾身,停住不干。(4)着境不舍-诸天众欲境殊胜,自不耽着,衰相现时,取着不舍。(5)眼目数瞬-诸天天眼无碍,普观大干,衰相现时,其目数瞬。以上五种小衰相显现时,若能值遇殊胜善缘或可不死。)

  辰一堕下处之苦:

  《亲友书》说:

  他们(天人)必须辞别天界,若他们的福德已经享尽,只能无奈变成旁生、饿鬼或地狱的有情。

  卯二惶恐畏惧之苦:

  福薄的天人看见拥有广大福聚及上妙五欲的天人时,惶恐畏惧,心感极大忧苦。

  卯三砍裂杀害及驱逐之苦。

  天人和非天战斗时,身受肢体断裂或被杀之苦。若他们的头颅被砍断,便会丧命。若身体受伤或四肢截断,则能复原。驱逐是指权力较大的天人在发怒时,弱势的天人便会被逐出自己的家门。《资粮论》说:

  享受欲乐的天人心里并不快乐,他们被欲望影响,受内火焚烧。这些心意散乱之辈怎会有安乐,他的心意全不自在,即使一刹那亦不能远离散乱。他们的生性扰乱放逸,永不能安静,就像有干柴烈火被狂风所吹。

  同论有说:

  就像大病初愈的人,吃了不适宜的东西便会旧病复发。

  寅二色界天与无色界天:

  「色界」和「无色界」的上界天人虽然没有上述这些痛苦,但他们死时仍有烦恼和障碍,不能主宰未来的住处,所以仍会因「粗重」而受苦。正如《资粮论》所说:

  在色界和无色界的天人能超离苦苦和坏苦,他们以禅定的快乐为本性,能不动摇地安住一劫的时间,但这可绝不是究竟的解脱,之后便会再次从这里下堕。虽然他们看来已超越恶趣的恼乱,但是这就好像飞鸟不能永远留在空中,或像一枝以小孩子的力度射出的箭,终必还堕地上。他们就像一盏长时点燃的油灯,时时刻刻步向息灭,被变易行苦侵迫。

  应这样思维五趣或六趣的总苦和别苦,当我们对生死轮回生起厌离时,便会希望知道生死之因,心里会这样想:「究竟生死轮回的因是什么呢? 」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