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九十七天
入菩萨行论·阿扎仁波切讲记:第九十七天
为利众生而愿成佛,为此来听闻佛法。我们现在要听闻的是《入行论》的智慧品,最后一点了。
通过修行空性,可以让我们非常自然地出生利他的大悲心。为什么要对一切的有情升起大悲心呢?可以说,任何众生都希望得到快乐,希望远离痛苦。但往往不知道因缘,苦乐的因到底在哪里?如何去真正地取舍善恶?如果颠倒取舍,尽管想得到安乐,获得的却全是痛苦。即使能够得到暇满的人身,能值遇佛法,在这样的情况下,真正用来修行佛法的时间也都非常少。而且,对自己的暇满人身的认识也很难做到:比如人身的可贵、人身的难得,利益和意义的重大,能够知道这一点也很难。即便稍微有所知道,但能去修行佛法的机会、时间,也是非常有限。这样,便难得有修善的机会;稍微有,也往往是在散乱中度过时间,造很多的恶业,很难在善法上用功。
人身的得到,需要很多的因缘:过去善知识的摄受、开示善法,使自己能够积集各方面善法的因缘,才可以得到人身。得到人身是本身善业的果报。如果没有善加利用,一旦过去善业的果报受尽,而又没有造新的善业、造的都是恶业,只会堕入恶趣里面。所以在轮回中,如果没有证得解脱、没有证得空性的道理,只会在三有之中。“三有之中险难多”,三有之中到处都是陷阱,恶趣的陷阱,会由自己所造的恶业而堕入其中。所以想要究竟解脱轮回,一定要证得空性。只有空性才可以把轮回的根本——像实执、无明等——真正地破除,才可以对治。所以一定要在空性的道理上,多方面地下工夫。
在轮回里面,一定要多思维恶趣之苦、轮回之苦,乃至人天的果报,性质也是苦。通过这方面,才可能真正生起出离的心。一旦出离的心生起,才能发起更强的好乐心,去领悟空性、在这方面去闻思学修,这才会产生强大的力量。而且自己现在有足够的因缘,可以在这方面用功。在如今内外因缘都具足——人身、佛法、善知识都值遇的情况下,可以做到而不去做,以后再难以得到这样的机缘了。我们一再强调“人身难得”,未来再像现在这样有自由自在的光阴、值遇佛法等各方面因缘俱足的机会,是非常难以得到的。人身难得,不要把当下能够做到的事推到未来,推到下月,推到明年。这样推延的心不要一再生起。应该从现在起就在这方面用功。
正如这里两句颂文所讲的,“作善无力极微劣,暇满所依难保信”。
在我们难得的生命里,真正用来修行的时间确实很少。种种不同的因缘,有的为了生存,积集吃穿用各方面的物资;生病时又需要衣食汤药之类的服侍,心里也没有心力;饥渴、劳累、昏睡等各种各样的违缘都在把我们的时间分割,一点点地蚕食。难得有清静的时间去修习清净的佛法,在这方面非常好地去修持的时间确实很少。知道了这种情况,就应该发起誓愿,在法上好好把握住时间,真正地在寻求解脱、寻求利他、寻求菩提等的这些因缘上,多方面地用功,让内心积集力量、生起清净的佛法。这就是我们内心最好的善法,它会陪伴我们更好地走向光明。所以一定要发起这样的心愿:好好地把握时间,不要浪费,在清净的佛法上励力去修持!
此中复习为散乱 遮彼之道何由得
况复魔天恒勤求 令人堕落大恶趣
“若有这样的想法:‘得到善趣时,由修空性,不就能遮止轮回了吗?’”我们通过前面的学习也知道:通过空性的修习,就可以断除轮回,是很简单的事情。
下面回答道:虽然修空性是可以遮止轮回,但是,“即便在生于善趣的时候,我们执着诸法实有的实执与猥杂等散乱,是从无始轮回以来,一切生世中数数串习了的,极难遮止,哪里有遮止的方法呢?”这种恶的习惯势力特别强大,一切生中一直在串习。难得在空性上做闻思。像我们听一点都听得莫名其妙,真正在这方面做闻思的时间很少。而我们对实执的串习却这样强烈,“是很难立刻遮止的,因为顺缘稀少,违缘众多,”虽然通过空性修习可以遮止轮回,但就我们的修行本身来说,障碍重重。“即使想做一点善事,天魔等也是耍尽伎俩,百般阻挠,令堕入大恶趣中。违缘是这样众多,又是那么难以遮止。”如果我们做一点善事,没有出离心、菩提心的摄持,是非常微弱的。乃至于即使做点善事,也未必可以等到其果的成熟,中间就会堕入恶趣。天魔会用纷繁迭出的办法,让我们所做的善事功败垂成或者事与愿违;百般阻挠,令堕入大恶趣中。所以,即使想造作一点善法,天魔等种种违缘也非常多,不会让我们顺利达成。
此中倒引多歧途 犹豫徘徊难越渡
有暇人身既难得 大觉出世尤难遇
“另外,想做一点善事的时候,也多被邪知识所欺骗,令堕入常断二边中,”在此论着的前面,有很多的破立:破外道,佛教内部自续见下的宗义师也去破。为什么要这样去破?就是让我们清楚地了解常断二边。彼等或堕常边,或堕断边,认识清楚后,在我们今后的修行道路上,便能够稳稳地把握住中道,远离常断二边。如果不小心,开始时被邪知识、外道的思想所迷惑,便很容易认为是正确的。所以,须认得这样的歧途。“这样的歧途也非常多,或者令对清净道心生疑惑,徘徊不前,”生起疑心:解脱道、菩提道,有没有这回事?犹犹豫豫,生不起决定解。总是疑心重重,就不会一心一意地修持。“难以超越多疑的误区,因为能够斩断疑网的外缘——善知识的摄受,内缘——明辨是非的智慧等,实难获得故。”为什么会有多疑、堕入常断二边等这样的现象?正是因为没有善知识的摄受。一旦有善知识的摄受,就可以斩断怀疑等各种各样不好的思想的结。疑网、内心的疙瘩,可以通过外在的善知识的开示而被断除。另一方面,就我们自身而言,智慧又甚难获得。若有能够明辨是非的智慧、正知正见的智慧,也能很清楚地明白自己的所作所为。如果这两者都不具足——内无智慧、外无善知识,完全一片黑暗,就很难超越如前所说的常断二边及疑心等。
“在得到贤善的人身能够修法的这个时候,若没有修习一种清净的正法,以后就再也难以得到有暇的人身,而且圆满具足大觉应化世间等的顺缘也是无比难值难遇。”人身难得,佛法难闻。佛陀应化世间、善知识的摄受,这些条件都是非常难以再遇的。要想真正断除轮回、得到解脱,又一定需要这样的条件。所以在能得到的时候,就励力去用功。即便我们修行时,具量的菩提心难以生起;但最低限度,我们可以尽力生起一个利他的心。对他人的利他心、关爱心、慈悲心,稍微有所生起也是非常好的事情。而像皈依、业因果等,一再强调,是因为非常重要。要使自己确实生起完全依托于三宝的皈依心,以及对因果深信的心。这贯穿于修行的整个过程。一旦抓住这个,最低限度就不会堕落下去,并可以趣入菩提道、解脱道。这是非常基础的,而且是贯穿始终的法。
惑业洪流截止难 呜呼众苦恒相续
有情沉溺众苦中 如是众苦不自知
“在得到上师善知识摄受的时候,若内心上没能令生起证悟甚深空性之道,则很难截止汹涌的惑业洪流,”空性能断除最根本的烦恼,如果没有证悟空性,不间断的惑业苦会一直流转下去。“很难连根拔除三有的根本,因为除此空慧外,再没有其它的对治法。”要想断除三有的根本,一定要证得空性才可以。虽然对我们来说,证悟空性很难,但我们要在因地上去用功,慢慢地积资净障、祈请加持,对经论中的空性思想进行闻思学习。在这几个方面去努力,就有希望生起空慧。倘若没有在这几方面用功,就很难有生起的方法。
“若未断除三有的根本,唉!轮回的痛苦就会像水波一样,层出不穷,没有穷尽的时候。”三有的根本未曾断除,生老病死、三苦八苦等等,就会生根发芽、层出不穷。
“像这样漂流轮回的众生,常受众苦交煎,却执苦为乐,不知道自己受苦逼恼的愚夫,恒时地沉溺于大苦暴流中。”众生虽然在轮回中受苦,却愚痴颠倒,不知道自己真实的处境。轮回就如同水车般不断高低轮转,以此比喻三界众生,上上下下,自己没有一点决定的权力,没有一点自在。
大苦暴流中安住 噫嘻岂不堪悲痛
譬如有人数数浴 数数投身大火中
安住如是极大苦 仍复矜炫自为乐
“见到这种现象,悲心凄切难耐:唉!怎不让人感到无比哀伤?”这是寂天菩萨的悲心。
“就如有些被邪知识欺骗的外道,一再地洗浴,然后又一再地投身大火中,受这样的难行所逼恼,”这样的外道很多。戒禁取见是一种邪见,不是清净的、导致解脱的戒。但外道认为是正确的,一再去洗浴,或者躺在刀尖上、或者一再以火焚烤自身;或者奉行各形各状的、他们认为可以得到解脱的戒,象牛戒狗戒之类。这些外道认为通过这样的难行,便能得到解脱。“处于极度的痛苦中,还自诩为安乐,妄认为这样的苦行就是投生善趣与证得解脱的因呢!”完全是一种颠倒。如果被邪知识欺骗,就会产生出这种徒劳无益的苦行。
各种各样的宗派,无论是外道还是佛教内部,都是想得到远离痛苦的安乐。但在如何得到安乐的方式上,产生种种不同的认识。我们一方面要自己去学习,一方面要自己去领悟。像我们的萨伽耶见——坏聚见,如果没有彻底拔除它,各种苦会永远不间断地产生,因为它是根本。只要有我执,就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痛苦。将我执断除,才能得到解脱、得到安乐。
宛如不知有老死 如是行于一切处
定为死亡所刑戮 堕落难堪恶趣中
“像这样的凡夫俗子,虽没有从生老病死中解脱出来,但却如阿罗汉一样,似乎超越了老死,没有忧伤怖畏,优游度日,放逸而行。”虽然一直受着生老病死的折磨,却从不想如何脱离,似乎和阿罗汉一样超越了生老病死,对未来没有忧伤、怖畏,悠闲地度日、行动放逸。这样地愚痴而迷茫,根本没认识到自己的处境,长时受苦而不自知!
“愚痴的人啊,死王定会在他们最初以为还不至于死的时候,突然来临,不可遮止地把他们杀害,令堕入恶趣,尝受无尽的痛苦。”一旦堕落恶趣,就失却自由,完全是苦的境界。一失人身,万劫难复,从此一直漂流于痛苦中。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