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一)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25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一)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

  《现观庄严论》圣慈氏菩萨造颂

  法尊法师由藏译汉

  《现观庄严论疏·总义游戏海》极尊却吉坚赞大师著

  任杰由藏节要译释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

  序言

  一、此论之名义

  二、学习《现观庄严论》者,首先应当了解汉藏所译《般若经》,因为《现观庄严论》是解释《般若经》的论著

  三、《般若经》与《现观庄严论》之注疏

  四、释《般若经》密意的两种见解

  五、《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的因缘和依据

  序 品

  一切相智品第一

  能表一切相智十法之一·大乘发心

  能表一切相智十法之二·大乘教授

  第一释大乘教授十法之一·教授修行自性

  第二释大乘教授十法之二·开示四谛

  第三释大乘教授十法之三·开示三宝

  第四释大乘教授十法之四·开示不怯弱

  第五释大乘教授十法之五·开示不疲劳

  第六释大乘教授十法之六·开示徧摄持

  第七释大乘教授十法之七·开示五眼

  第八释大乘教授十法之八·开示六通

  第九释大乘教授十法之九·开示见道

  第十释大乘教授十法之十·开示修道

  能表一切相智十法之三·四顺抉择分

  能表一切相智十法之四·释修行所依自性住种性

  能表一切相智十法之五·释修行所缘

  能表一切相智十法之六·释大乘修行的所为

  能表一切相智十法之七·意乐广大披甲正行

  能表一切相智十法之八·释趣入正行

  能表一切相智十法之九·资粮正行

  能表一切相智十法之十·释决定出生正行

  附录:《华严经》卷第七十八·入法界品第三十九之十九

  道相智品第二

  能表道相智十一法之一·释道相智之支分

  能表道相智十一法之二·知声闻道之道相智

  能表道相智十一法之三·知独觉道之道相智

  能表道相智十一法之四·大乘见道

  能表道相智十一法之五·修道作用

  能表道相智十一法之六·胜解修道

  能表道相智十一法之七·胜解之胜利

  能表道相智十一法之八·释回向修道

  能表道相智十一法之九·释随喜修道

  能表道相智十一法之十·引发修道

  能表道相智十一法之十一·清净修道

  一切智(体智)品第三

  能表一切智九法之一、之二·由智不住三有;由悲不住涅槃

  能表一切智九法之三、之四·于果般若遥远之体智;于果般若邻近之体智

  能表一切智九法之五·所治品一切智

  能表一切智九法之六·明对治品之一切智

  能表一切智九法之七·一切智加行

  能表一切智九法之八·加行相平等性

  能表一切智九法之九·大乘见道









|





 
【境】
一切相智

1、大乘发心
2、大乘修行教授
3、四顺抉择分
4、大乘修行所依
5、大乘修行所缘
6、大乘修行所为
7、披甲正行
8、趣入正行
9、资粮正行
10、决定出生正行
 

道相智

1、道相智之支分
2、声闻道智之道相智
3、独觉道智之道相智
4、大乘见道
5、大乘修道作用
6、胜解修道
7、胜解修道之胜利
8、回向修道
9、随喜修道
10、引发修道
11、清净修道
 

一切智
1、由智慧不住诸有
2、由悲心不住涅槃
3、无方便遥远之体智
4、有方便邻近之体智
5、所治品之体智
6、能治品之体智
7、体智加行
8、加行平等性
9、见道
【行】 圆满一切相加行 1、行相
2、加行
3、加行功德
4、加行过失
5、加行性相
6、顺解脱分
7、顺抉择分
8、有学不退僧
9、生死涅槃平等加行
10、严净佛土加行
11、善巧方便加行
顶加行 1、暖顶加行
2、顶顶加行
3、忍顶加行
4、世第一法顶加行
5、见道顶加行
6、修道顶加行
7、无间道顶加行
8、遣除邪行
渐次加行 1、布施
2、净戒
3、安忍
4、精进
5、静虑
6、般若
7、随念佛
8、随念法
9、随念僧
10、随念戒
11、随念舍
12、随念天
13、通达法无自性
刹那加行 1、非异熟刹那加行
2、异熟刹那加行
3、无相刹那加行
4、无二刹那加行
【果】 果法身 1、自性身
2、智法身
3、受用身
4、胜应身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

  《现观庄严论》圣慈氏菩萨造颂

  法尊法师由藏译汉

  《现观庄严论疏·总义游戏海》极尊却吉坚赞大师著

  任杰由藏节要译释

  上师极尊慈氏怙主足,以大恭敬顶礼而皈依。

  祈请大悲一切时摄受,所化诸众生界遍意乐,

  一切相智佛眼善观察,三转无上妙法事业轮。

  顶礼导师释迦(能仁)王!

  一切诸佛悲智摄一体,受持胜者(佛)长子菩萨法,

  得灌顶位住持佛圣教,恭敬顶礼补处圣者足。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

  《现观庄严论》圣慈氏菩萨造颂

  法尊法师由藏译汉

  《现观庄严论疏·总义游戏海》极尊却吉坚赞大师著

  任杰由藏节要译释

  上师极尊慈氏怙主足,以大恭敬顶礼而皈依。

  祈请大悲一切时摄受,所化诸众生界遍意乐,

  一切相智佛眼善观察,三转无上妙法事业轮。

  顶礼导师释迦(能仁)王!

  一切诸佛悲智摄一体,受持胜者(佛)长子菩萨法,

  得灌顶位住持佛圣教,恭敬顶礼补处圣者足。

  序 言

  一、 此论之名义

  《现观庄严论》或译《现证庄严论》,圣慈氏(弥勒)菩萨造,全称为《般若波罗蜜多教授现观庄严论》。圣无著菩萨因过去发大乘菩提心,承事供养无量诸佛,广修菩萨行,所积殊胜善根为增上,现生发大乘菩提心为担荷如来圣教,欲求亲见圣慈氏菩萨听闻教法,以期通达般若,住持正法。于是入山经十二年勤修慈氏观行,乃亲见圣慈氏菩萨,听受《般若波罗蜜多教授现观庄严论》等圣慈氏五部论着。由于《般若经》甚深广大,微妙难测,即由圣慈氏菩萨的教授教诫,以此论义能令闻者易于通达,故称为“教授”。

  “现观”有依智慧现前证得诸法之智义,这在圣无著菩萨的论着中有其广说,如《显杨圣教论》卷十六“成现观品”中详述现观次第,或四或六或七或八种现观,及其种相有十八种之差别,及《阿毗达磨集论》卷七建立十种现观。依上论义,现观只限于三乘人观察三宝四谛等境,断三界烦恼,以般若智慧观察修证为主,立名智现观。如《显杨圣教论》云:“于恶趣中不起现观,不能证得三摩地故,色、无色界亦无现观,唯一欲界人天二趣,有佛出世能起现观。”因此随顺三乘人闻思修在各个阶段由修行断证的智慧不同,其所立现观之名各异。

  总的来说,现观皆由五道十地所摄,如资粮道,又名信道和顺解脱分,即名法现观。法现观的“法”字,即十二分教法,在资粮位时缘此教法随顺闻思慧抉择诸法现观,因此现观是随顺解脱一分,故又名顺解脱分。加行道,又名顺抉择分和抉择支,名为义现观。“义”为抉择四谛法义,是修加行者为得见道所修之加行,故名加行道。见道名为谛现观。“谛”有真实不虚之义,此即见道者身中亲证之智,初证粗细无我及初证四圣谛之道真实不虚,故名谛现观。见道以后修道位中,称名随现观或后现观,是见道以后,修道者身中的智证无我之现观道。若依《显杨圣教论》卷十六所说,于修道位中有十六行,即欲界、色界、无色界所系于四谛各有四智,即成十六智。声闻得此对治三界杂染;菩萨所得对治十种地障,无学道名为究竟现观,是三乘圣人各自修道谛所证的究竟灭谛涅槃果位智德,故名究竟现观。但声闻现观和独觉现观与菩萨的大乘现观,有其根本不同的区别。因为菩萨为教化声闻独觉种性者,必须了知声闻独觉现观,不是取证二乘现观,若依《阿毗达磨集论》卷七所说,声闻现观与菩萨现观之差别有十一种。所以本论主要所说是大乘菩萨现观,从初发大乘菩提心入资粮道,历经修大乘加行道、大乘见道和大乘修道,乃至成佛现证法身果位的究竟现观智德,名为大乘究竟现观,是故唯佛乃能究竟圆满现证断德与智德。此即本论所说的大乘八现观之次第。

  “庄严”,如《大乘庄严经论》卷第一云:“譬如庄美质,临镜生欢喜,妙法庄严已,得喜更第一”。释曰:“譬如美质加严像,现在于镜则生胜喜。”“庄严妙法义入自心则生胜喜”该论为发大乘菩提心者又说五种庄严义:如金器、如花正开敷、如食美膳、如解文字和如开宝箧。如其次第,心向大菩提、受教大乘法、思维大乘法、修行大乘不可思议法和自觉证得无上菩提故。正喻《般若经》微妙甚深,自体本质本来美妙庄严,再加上《现观庄严论》的装饰妙具而显得更加庄严,能令闻思修者证受法味,于《般若经》生起清净信心,倍生胜喜,由此以般若为庄严之因缘,自觉求证无上菩提。

  若依圣无著菩萨的《瑜伽师地论》所说,佛教论典具有第一义谛、能令众生出离诸苦果和正行究竟三种功德,名之为论。此与本论所说,由通达甚深般若,现证空性第一谛;令诸众生发无上菩提心,解脱一切众生诸苦果;正修菩萨加行究竟成佛之功德,其义相同。此即略述《现观庄严论》之名义。

  二、学习《现观庄严论》者,首先应当了解汉藏所译《般若经》,因为《现观庄严论》是解释《般若经》的论着。

  我们的大师释迦能仁,最初发起殊胜菩提心,中间三大阿僧祇劫积集福智二种广大资粮,最后在菩提树下圆满正等正觉。因见一切众生皆被二十种萨迦耶见大山围绕,并遍布无明暗昧稠林,由种种恶见网而障碍解脱圣道,更受一切烦恼随增毒树苦果,忧苦愁叹,流转生死旷野大河。佛以大悲心为救度一切众生,为摧毁三有众苦,令安住于殊胜妙果,即于有缘所化众生宣说无量法门,其诸法门中具足最极广大甚深之法者,即是三世诸佛唯一共趣之胜道——《般若波罗蜜多经》。如《大般若经》四零二卷云:“具寿舍利子,菩萨摩诃萨欲速证得一切智智,欲速圆满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当学般若波罗蜜多。”又于最后在《嘱累品》说:“佛告阿难,随所尔时,般若波罗蜜多在世,当知尔所之时,有佛在世说法”(见《摩诃般若经》)。因此,学习《现观庄严论》者,必须对汉藏所译《般若经》有所了解,经与论结合学习。

  汉译《般若经》从后汉灵帝光和二年(公元179年)支娄迦谶译出《道行般若经》十卷三十品起,至北宋咸平六年到景德元年(1003-1004),施护译《佛母出生三法藏般若经》二十五卷止,相继传译约一千年。但这些经本多是《般若经》部之内的同本异译或别行本。唐玄奘法师所译《大般若经》六百卷,佛于四处说法,分一十六会,总有二十万颂,是一部完整的《般若经》。

  藏译《般若经》编入《甘珠》大藏经“般若”部的共有二十三种,共二十一函,每函约译三十卷,但没有异译本。藏地先德们分《般若经》为“母子十七分”,与汉《大般若经》十六会之分,有同有别。母部有六经:一、《十万颂般若》;二、《二万颂般若》;三、《一万八千颂般若》;四、《一万颂般若》;五、《八千颂般若》;六、《般若摄要颂》。此六部经称为“母”部者,是以《现观庄严论》八品分别解释的经。子部有十一经:一、《七百颂般若》;二、《五百颂般若》;三、《三百颂般若》;四、《理趣分般若一百五十颂》;五、《五十颂般若》;六、《般若二十五门》;七、《善勇猛般若》;八、《帝释般若》;九、《小字般若》;十、《一字般若》;十一、《般若心经》。此十一部经称为“子”部者,谓不是以《现观庄严论》八品分别解释的经,其所诠内容之类别是唯一单独解释的《般若经》,如《般若心经》。

  古德智者们说《般若经》分有广中略三部,彼三部又各分为三,即成九部般若。其广中广有五百卷;广中中有四百卷;广中略即《十万颂般若》。中三部般若即《二万颂》、《一万八千颂》、《一万颂》。略三般若即《八千颂》、《般若十八卷》、《般若摄要颂》。彼等《般若经》所诠内容的中心要义,是显远离一切实执戏论,与八现观七十义完全无有差别。

  三、《般若经》与《现观庄严论》之注疏

  解释《般若经》的论着,汉译本不多,主要有圣龙树菩萨所著的《大智度论》一百卷,是解释《大般若经》第二会的文词义理微妙甚深实相之义,及解释第九会能断金刚分的《金刚经论》等。

  藏译解释《般若经》的疏释,编在《敦珠》大乘论藏中的经疏部,解释《般若经》与《现观庄严论》的疏释,总有十六函,三十八种。总的来说,在古印度共同许可的有二十一种。其中经论结合解释的有十二种,不结合解释的有九种。第一经论结合解释的十二种可分为五类:

  一、《二万般若颂》与《现观庄严论》合释的有四种:(一)、圣者解脱军论师着的《般若二万颂光明论》;(二)、大德解脱军论师着的《般若二万颂释》;(三)、师子贤论师着的《般若二万颂八品释》;(四)、静命论师着的《般若二万颂具清净论》。

  二、《八千颂般若》与《现观庄严论》合释的有三种:(一)、师子贤论师着的《八千颂释现观庄严光明论》;(二)、静命论师着的《八千颂释殊胜心要论》;(三)、无畏论师着的《八千颂释难要月光论》。

  三、与《般若摄颂》合释的有三种:(一)、师子贤论师着的《般若摄要颂释难易解》;(二)、佛智论师着的《摄要释难》;(三)、迦湿弥罗达摩室利论师着的《般若波罗蜜多藏键论》。

  四、迦湿弥罗达摩室利论师着《般若波罗蜜多十万颂广释》,此为独一合释《般若十万颂》的一种。

  五、尊者弥底论师着的《十万颂、二万五千颂、八千颂般若母三义顺同八现观论》,此为合释广中略三部《般若经》的一种。

  第二不是经论合释而是单独解释《现观庄严论》的九种者:

  一、师子贤论师着的《现观庄严论显明义疏》。

  二、法友论师着的《疏释明句论》。

  三、金洲法护论师着的《分别光明论》。

  四、般若生慧论师着的《略义》。

  五、六、尊者弥底论师和童吉祥论师着的二种《略义》。

  七、惹那格底论师着《现观庄严论释共称分论》。

  八、迦湿弥罗布达室利论师着的《般若灯鬘论释》。

  九、无畏论师着的《能仁密意庄严释》。

  以上论释,传译到西藏,主要是依师子贤论师的《现观庄严论显明义疏》为根本论释,因为此《义疏》文字精简、其义集中,最能显明经义,比其它论释特别超胜,是故西藏的许多《现观庄严论释》都依此《义疏》为根本依据。其次是依圣解脱军论师的《般若二万颂光明论》等作为参照研习。

  四、释《般若经》密意的两种见解

  在古印度释《般若经》的密意,形成了两种传承和两种见解。一是圣龙树菩萨释《般若经》的理趣;二是圣慈氏菩萨释《般若经》的理趣。如宗喀巴大师的《现观庄严疏·金鬘论》云:“正显空性义的正理六聚论,及间接显示空性义,为所化众生身心中以生起现观次第显示空性而作解释,此即由圣龙树和圣慈氏二者解释《般若经》的密意,由此而出现了两种轨则。”这两种传承,到了西藏,特别是传到了宗喀巴大师,即合二为一。圣龙树系一般称为“甚深见”;圣慈氏系一般称为“广大行”,以见行合一修学般若为主体,此即是般若中观甚深见,及《现观庄严论》广说菩萨修行通达空性的次第。因此,以圣龙树菩萨的正理六部论和圣慈氏菩萨的五部论作为必学之论着,这就是藏传佛教以《中论》和《现观庄严论》为主,兼学其它诸论以修学般若的方法次第。特别是格鲁派主张先学《现观庄严论》,修学菩萨广大行法及通达空性的次第,然后修学《中论》以抉择般若甚深空性而建立中观正见。这两种传承虽然修学的方法与次第稍有不同,但就修学的体性并无差别。

  在释《般若经》与《现观庄严论》的论释中,如上所说,古印度有二十一论释,也有不同的见解,虽然多是以中观见释,与圣龙树菩萨的中观相顺,但多是以中观自续见释。如静命论师、师子贤论师和佛智论师等,他们都是顺瑜伽行的自续中观师。以中观应成见释《现观庄严论》的唯阿底峡尊者。

  这些论译传译到西藏,西藏大德们的论着很多,究竟有多少,现还无人统计。特别是格鲁派从宗喀巴大师起,都继承阿底峡尊者的见解,以中观应成见释《现观庄严论》。如宗喀巴大师的《金鬘论》;甲操杰大师的《心要庄严疏》、《现观庄严论修法·开胜乘眼》、《八现观七十义释及修法》和《现观庄严略义宝鬘论》;克主杰大师的《现观庄严论显明义释·难解光明论》及《现观庄严论究竟应成派正见释》。其后有极尊却吉坚赞大师(1469-1544)依《金鬘论》和《心要庄严疏》的难要之处着《现观庄严论疏·总义游戏海》二函,为学《现观论》者必学之教本。今本文多依此论而成。因此,格鲁派诸大德继承阿底峡尊者,依宗喀巴三师徒的论疏为主要圣典,形成以中观应成见研习和解释《现观庄严论》的一宗之学风。

  五、《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的因缘和依据

  《现观庄严论》是藏传佛教学习圣慈氏菩萨五部论中最主要的论典,是学法相者考取格西学位必学的课程。它的传译历史较为悠久,藏地注释也很多,弘传极为普遍,至今弘盛不衰。

  《现观庄严论》传译到汉地,是在本世纪三十年代,一是法尊法师译此论为《现观庄严论》,并依宗喀巴大师的《金鬘论》,及法师学经上师扎迦大师的论着而节译《略义》,得到太虚大师的高度重视。大师并将此论与《大般若经》第一会、第二会和第四会详加对照,作序述其大意。序云:此论“皆经文固有之义层也”,“次第纶贯经义,若网之在网,有条而不紊”。又云:“得斯论而般若之眉目朗,瑜伽之精髓充矣”,将经与论之关(要)作了精辟论述,但法尊法师未曾讲授过此论。二是能海上师从西藏回汉地在五台山译此论为《现证庄严论》,并多次讲授。“现观”“现证”,其义相同。(法)尊法师译为“现观”,是依玄奘法师所译现观的固定译名。

  海公上师非常重视现观,最初是1936年在五台山为学法弟子们讲《现证庄严七十义》,其后在四川成都近慈寺亦讲此论,1952年在上海金刚道场译讲师子贤的《现证庄严论显明义疏》,1954年、1955年在五台山清凉桥吉祥寺复讲此论,其后又讲过一次,隆莲法师笔录为《清凉记》。

  1948年、1949年海公上师亲自到北京迎请五台山扎萨克罗桑巴桑老喇嘛在四川成都近慈寺讲授甲操杰大师的《现观庄严论·略义宝鬘论》,同时隆果法师译讲福称大师之《现观庄严论大疏》,系以辩论式讲,但只讲完第一品。

  近年来不少乐于学《现观庄严论》者多次反映说,法尊法师的《略释》及海公上师的《清凉记》及其《义疏》,文略难解,希望有个易懂的注释。由此因缘,为报上师三宝教授此论之深恩,故从极尊却吉坚赞大师着的《现观庄严论疏·总义游戏海》中选译出此释。《总义游戏海》是解宗喀巴大师的《金鬘论》,甲操杰大师的《心要庄严疏》二论的要义,文广义深,共有二函。为了适合汉地学人的实际情况,今从《总义游戏海》中选译其主要部分,以解释《现观庄严论》颂文的词句义理,对于批判各种异说及错误见解的部分,则未选译。并依法尊法师所译《现观庄严论·略释》及其科判为主,不另立科文,在此基础上对《现观庄严论》的法相文义加以解释,作为初学现观的教学课本。在上师三宝的加持下,此论释历经三载终于编译完成。并应陕西省五台山佛教协会会长请佛法师和五台山塔院寺方丈寂度老和尚的邀请,在五台山塔院寺讲授此论释。若欲进一步广学,则期待于现今学习藏文的法师和居士们,日后传译有关般若现观的广释,以供乐于学习现观者广泛研读。

返回目录

没有相关内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