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二)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25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二)

 

  序 品

  释此论义分三:甲一、论前义;甲二、论正义;甲三、论后义。

  甲一、论前义分二:乙一、释论题;乙二、解敬礼。

  乙一、释论题

  现观庄严般若波罗蜜多教授论

  此论题的梵语:阿毗三昧耶,阿朗迦罗,那摩,簪扎巴 弥打,邬拔提沙,奢萨哆罗。

  华言:阿毗三昧耶译为现观,阿朗迦罗译为庄严,那摩译为名曰,簪扎巴 弥打译为般若波罗蜜多,邬拔提沙译为教授,奢萨哆罗译为论。即名:现观庄严般若波罗蜜多教授论。

  这里说的梵语,是指古印度四种语言[1]中的天语或善枸语。因佛曾在兜率天用此语说法,故名天语。论前用梵语是习惯语言,表示尊敬论源清净无垢,令身心中生起加持。用藏语华言,是表诸译师知恩报恩故。

  此论解释广中略三部般若经,这里主要是指《十万颂》汉为第一会四百卷;第二会玄奘法师译的七十八卷;鸠摩罗什译为《摩诃般若》三十卷;玄奘译为第四、第五会二十八卷合为《八千颂》;(鸠摩)罗什译为《小品般若》十卷,其密意是说由此论容易通达般若波罗蜜多经的方便,故名教授。

  由于具足整治救拔二种功德清净语,故名为论。是说此论有能整治所化众生的心识烦恼;能救拔生死恶趣诸苦具此二种功德,故名为论。如世亲菩萨的《正理疏》云:“整治无余烦恼故,能救恶趣三有苦,拯救功德故名论,此二功德他宗无。”

  “现观”者谓以现前智慧亲证或现见,譬如世人本来身相庄严,复以众多妙庄严具严饰,用镜照显更加庄严,倍生欢喜。此喻《般若经》本来自体妙善庄严,再用八现观七十义的解释而作庄严,在此庄严论中照显,见者能生欢喜庄严。如《庄严经论》云:“色严自性功德见镜内,诸人生起最极胜欢喜,如是善说恒常功德体,辨诸法义智者生胜喜。”

  乙二、解敬礼

  敬礼一切诸佛菩萨!

  此是译师在翻译之前先“敬礼一切诸佛菩萨”说明翻译敬礼,是顺先代法王所制定规则,为令翻译事业圆满究竟,息灭一切障难,令知此论主要所诠是增上定学,属于经藏所摄,及为证得无上菩提,故于翻译前“敬礼一切诸佛菩萨”。

  甲二、论正义分三:乙一、正申敬礼兼明造者之志愿;乙二、为乐广者分别广说;乙三、为乐略者更说略义。

  乙一、正申敬礼兼明造者之志愿

  颂曰:求寂声闻由遍智,引导令趣最寂灭,

  诸乐饶益众生者,道智令成世间利。

  诸佛由具种相智,宣此种种众相法,

  具为声闻菩萨佛,四圣众母我敬礼。

  圣慈氏菩萨于造论之前先礼赞三智者,是为令所化众生于此般若佛母发生净信,由此因缘当得解脱及一切相智。现在“正申敬礼兼明造论志愿”令究竟,如诸善士虽至命难亦不弃舍所愿故。此是释敬礼的所为(主旨,旨趣)。

  皈敬颂文义分两段为称赞与敬礼。赞又分二:初三句正赞三智功德,次一句赞四圣众之母。初三句的第一句是赞一切智,是说由诸声闻欲求寂灭,谓由一切智能引导所化众生趣证寂灭涅槃;第二句是赞道相智,谓诸菩萨由道相智能成办声闻独觉菩萨三种所化众生所求义利;第三句赞一切相智,谓由一切相智能转无上妙*轮。第四句“我敬礼”者(藏文四句,汉译八句),说明以三业至诚恭敬顶礼声闻、独觉、菩萨及佛四圣众之母——般若波罗蜜多,是说四圣众皆从般若波罗蜜多而生,故称般若为四圣众母。

  圣慈尊菩萨造论之前先赞三智,是所依补特伽罗声闻独觉种性,诸希求寂灭苦集二谛者,即由能遍知蕴处界法皆是补特伽罗无我的一切智,即能引导声闻独觉令趣入有余依及无余依寂灭涅槃妙果而赞礼彼一切智故。又就所依补特伽罗,谓求饶益诸众生之菩萨,由通达声闻独觉菩萨三道无我之道相智,即能成办世间三类种性众生之利益而礼赞彼道相智故。又诸佛由具足一切相智,现证一切相悉皆无我为说法之增上缘,宣说种种法藏诠表一切相,故于彼一切相智以三业至诚而敬礼故。此为释敬礼文义。

  乙二、为乐广者分别广说分三:丙一、论所为义;丙二、全论总义;丙三、全论文义。

  丙一、论所为义(旨趣)

  颂曰:大师于此说,一切相智道,非余所能领,于十法行性。

  经义住正念,具慧者能见,为令易解故,是造论所为。

  如是赞礼为先而造正论,是说此论所释为广中略三部《般若经》。其释之仪式,如世亲菩萨的《正理疏》云:“演说经义者,当先说所为,略义及文义,结合与答难。”是说为令易解经义,故以所为、略义、文义、结合和答难五支的方便而作解释。

  一、所为义:此中“大师于此说,一切相道智”等二颂是说易于通达经义的所为义,依彼建立略义。

  二、略义:“般若波罗蜜”至“四相正宣说”有十五颂,是说明全论的略义。是就经的略义门解说,依彼略明八现观七十义的略义、文义而广释支分。

  三、文义:“发心为利他”至第八品最后的“许法身事业,有二十七种”止,是说明全部经义之文义。

  四、结合:如初品中的“次一切智性”及顶现观品中的“次由入狮子”等的“次”字,是就经义结合门解说,即结合前后文义令相贯彻,说明前后正理并不相违,依此而作答难。

  五、答难:如初品中的“法界无差别,种性不应异”及道智品中的“若谁于何义,”及圆加行品中的“不可说性中”等颂文,皆是显示答难。

  由此五支释经,能令听者恭敬易了,断疑生信。如世亲菩萨的《正理疏》云:“由闻经胜利,若听闻受持,闻者起恭敬,故先说所为。成此由略义,略义由文知,次第前后理,由余二无违。”是说诸欲求经义者,由见现前及究竟胜利,乃于文义恭敬受持。(一)为令于经发起希求,故先说所为。(二)若以正量成立彼所为义者,必须粗知略义方可了知文义。(三)若欲详知略义,则须依论广学文义。(四)欲使论文前后文义贯属,则赖结合之义。(五)欲释前后所许无违,则须解释妨难。

  初释所为义中“大师于此说,一切相智道”二句,说明所诠内容法。“非余所能领”是说非外道小乘人所能领受,说明此法之差别。其次三句说明究竟所为之果。最后二句正明造论之意旨,是为令未闻法有情,容易了解如来所说般若之甚深义。系属结合之义,随其论文中暗述。

  总之,此论所诠内容,即佛在此广中略三部《般若经》中,分为八种现观(或八法八事)所说一切相智之道,发心十法。此所诠八种现观,非外道小乘等人所能领受,因为彼等未于方广大乘经典勤闻思故。此论亦有究竟所为之果,以于发心等十法行为体性之经,安住闻思正念,其聪慧菩萨即能现见证得故。今造此论与经无重复过,以依此论易解经义即是造论之所为义故。

  有言此论有重复过,今依圣者解脱军论师所许,断重复过有七种:谓于修行、加行、补特伽罗、分别、修道、见道,及于加行道重复过有七种。

  一、修行:问:在教授处中说修行,及说有四种修行,即成重复。因为修行无有差别,为何再再宣说故?答:无过。因为一是就教授所诠内容分,二是就彼修行的自体及差别所显故。

  二、加行:问:一切智加行与圆加行,二者亦成重复?答:无过。一是就通达彼四补特伽罗我无生而修习,(注:四补特伽罗:从冥入冥、从冥入明、从明入冥、从明入明。)遮止远近加行能令增长,二就略修三道无生故。

  三、补特伽罗:问:初品中说二十种补特伽罗,第二品中又说“调伏诸天故,放光令隐暗,境决定普遍,本性及事业。”第四品中说“昔承事诸佛”,“是此不退众。”此成重复?答:无过。初在释三宝处是说二十种僧宝。二是就生道相智所依之补特伽罗。三是就独觉道所依之补特伽罗。四是就堪能听闻般若母法器的补特伽罗。五是为应当认识不退众的所依补特伽罗故。

  四、分别:问:初品中说加行道有四种分别,第五品中说见道所断分别,及修道所断四种分别,这二类有重复过?答:无过。一是显示大乘加行道的殊胜法,二是显示见道之所断,三是显示大乘修道之所断处故。如是于对治资粮处说八种分别亦不重复,彼是为显示对治资粮之差别故。

  五、修道:问:诸品中亦再再说修道有重复过?答:道智中说“修道”者,谓就应当生起一切道,显示不作证真实际,不住二边分。第四品中说“修道谓甚深”是就不退转相所显。第五品中说“修道”,是显修所断分别的对治分,在教授处名“修道”者,是显示教授所诠内容分。在对治资粮正行处名“修道”者,是显示为了知对治资粮之差别故。

  六、见道:问:诸品中再再说见道有重复过?答:无过。因为在教授处说“见道”,是就显示教授之所诠内容分,在资粮正行处说“见道”,是显示为了知对治资粮之差别故。第二品中是显示不依二边之“见道”。第三品中是显示超出声闻地之“见道”。第四品中说“见道中忍智”,是就“是此不退众”说,谓由十六刹那心显示比声闻特别殊胜故。第五品中说“见道”者,是就见所断分别之对治分故。

  七、加行道:问:诸品中再再说加行道亦有重复过?答:无过。因为初品中显示大乘“加行道”者,是就具足所缘、行相和因缘三种法分别遍摄持,有上中下三种差别,就六差别法门显示比声闻独觉加行道特别殊胜。第二品说二类四顺抉择分者,谓在声闻道智之道相智处,是就缘所缘色等、行相、空性无差别等之行相。在独觉道智之道相智处,是就缘所缘一切法唯假立名,与假立行相不相违,显示法性行相等,与彼三种显示后后胜于前前,所缘行相不同故。第四品中说“此暖等所缘”等者,谓就所缘有情及行相心平等门,以所缘不重复。第五品中说加行道者,是明顶加行无重复。此等是圣者解脱军所许,安立于《金鬘论》中。

  此论如何与经结合与结合理趣断诤。

  问:设若由此《现观庄严论》是摄《般若经》的一切义,何故此论中不摄《缘起品》、《慈氏问品》、《常啼品》、《法涌品》和《嘱累品》?。

  答:不摄《缘起品》的因由者,谓彼品佛说此《般若经》时,显示眷属集会法等易于了知,如是由诸所化众生自己即能证解,也不需要宣说彼故。不摄《极尊慈氏问品》的因由者,谓彼品是显一乘及一种性类,彼在《妙吉祥教授经》等经中多有宣说,及《中论》等论中作了说明,此处不需要宣说故,这是法友论师所许。不摄《常啼品》及《法涌品》的因由者,因彼二品是明弟子与善知识的本生传记,彼亦是为未来如是学习,显示往事密意,易于了知。不需要摄《嘱累品》者,因彼品为了应恭敬般若波罗蜜多,唯是嘱累教典故。

  复次,经中有些补特伽罗授记及本事等不摄的因由者,因彼等易于了知,密意不摄故。这在狮子贤论师的《庄严光明论》、无畏论师的《八千颂释·难要月光论》中解说得极为明显。《慈氏问品》者,在狮子贤论师的《二万颂八品释》,静命论师《二万颂具清净论》与《殊胜心要论》,及无畏论师的《月光论》诸论中,安立断除颠倒,结合事业,所以《慈氏问品》不摄于《现观庄严论》。总有四品不由《现观庄严论》所摄。

  释经与论的建立分四:一释所说经的建立;二释能释论的建立;三经与论的作用;四观察经与论相不相违。

  第一、 释所说经的建立分三:

  一、定相:具足四种殊胜法的佛经或佛语,是佛语(经)的定相。

  四殊胜法者:(一)所诠内容:谓具足增上生与决定善解脱等功德;(二)能诠词句:谓远离一切过失;(三)作用:谓为断三界一切烦恼等随其所应能断除故而宣说;(四)所为:是为寂灭烦恼及诸苦的利益而作宣说故。如《宝性论》云:“若具法义相联系,能断三界烦恼故,寂灭利益作宣说,大仙所说余非有。”

  二、差别:若就能诠声,一切佛语可摄为十二分教,就所诠内容可分为经律论三藏,及有了义不了义二种。

  所为事业,若就所化众生门可分为大、小乘经二种,就增上缘分有三种佛语:(一)如来亲口所说的言教。如汇集经《般若摄颂》;(二)佛听许语。如《因缘品》,及如婆伽梵于《集法经》云:“诸比丘,于我之经首,当云:如是我闻一时”等。又云:“于文中间当加接续词而结集。”故佛示般涅槃后,诸声闻众,于经之首置“如是我闻一时”等,及于中间加接续词等。(三)佛加持语。又分为:身加持语,如《十地经》;语加持言教,如《除未生怨王忧悔经》;意加持语,又分为:1、意以三摩地加持经,如《般若心经》内的色即是空等;2、意以真实力加持语,如婆伽梵意宣谛实力,令山林墙壁等皆出妙音,天鼓大声所出的佛语;3、意以大悲加持经,如药叉天龙等各献自咒,佛以悲愍加持成生胜果之咒。

  三、释名:如《八千颂般若经》等,是佛善说语。

  第二、释能释论的建立分三:

  一、定相:具足整治救拔二种功德安住正理的清净语,是佛教清净论着的定相。由造论者无散乱意,作为解释佛语密意,安住正理显示清净语,与得解脱道相顺,是显示经与论二者清净论的定相。如《宝性论》云:“若谁唯由胜者教,意不散乱而解释,与得解脱道相顺,正如佛语头顶受。”安住正理讲说有所为者,如《声论汇集》,其所为是为所集佛教清净论着故。

  二、差别:分二:一释经总的密意;二释经的各各密意。

  (一)释经总的密意分为:能诠词句清净的论、所诠内容清净的论。

  1、能诠词句清净的论:如声论、语言词藻论、修辞论、声律论,如小五明[2]中的诗词、藻饰语和声韵。

  以上所诠内容清净的论,如法称论师解释陈那菩萨《集量论》着的七部量论。即:广谓《释量论》、中谓《决定量论》、略谓《正理滴论》、《因滴论》、《辩争正理论》、《观系属论》和《成他相续论》,此四为量论的支流论。

  (二)释经的各各密意分三:

  1、释初*轮的论分为:1主要正释见解部分及主要正释行的部分论。初如七部对法藏论,总摄彼义者有《大毗婆沙论》二百卷,更摄彼义者谓《俱舍颂》及《释》三十卷。七部对法皆阿罗汉造,如舍利子的《集异门足论》二十卷;大目犍连的《法蕴足论》十二卷;大迦多衍那的《施设足论》一万八千颂,此三足论是佛在世时造。提婆设摩的《识身足论》十六卷;筏苏密多罗的《品类足论》十八卷;筏苏密多罗的《界身足论》三卷。这三论是佛灭度后造,此为六足论。迦多衍尼子的《阿毗达磨发智论》二十卷,后称此论为身,为有部师所宗。其陈那菩萨的《集量论》,与法称论师的七部量论大部分顺经部宗。

  2主要正释行的部分论着,如正释根本经如《戒经疏》等论着。

  2、释第二*轮的论着,亦分见、行二种。

  初正释见解部分的论着分二:初主要直接正释见解部分的,如圣龙树菩萨的正理六部论。即:《根本般若中论》、《精研论》、《回诤论》、《七十空性论》、《六十正理论》和《中观宝鬘论》,以及圣天菩萨的《四百论》。二主要间接解释秘密义见解部分的如《现观庄严论》。

  二、解释行的部分:如寂天菩萨的《入菩萨行论》及月称菩萨的《入中论》及《入中论释》以及其它中观师的论着。

  3、释第三转*轮的论着,总的来讲与圣慈氏菩萨有关系。此亦分二种:初主要正释见解部分的,如《辩法界论》(辩法法性论)和《辩中边论》。二主要正释行的部分的,如《庄严经论》。不仅此论,还有圣无著菩萨着的《五部地论》。即:本地分、摄抉择分、摄事分、摄异门分、摄释分,此为《瑜伽师地论》的异名。及二摄论,即:摄共乘的《阿毗达磨集论》、不共乘的《摄大乘论》。还有世亲菩萨的八部论着,即:《二十颂品》、《三十颂品》、《注疏正理论》、《成业品》、《五蕴品》、《缘起经释》、《辩中边论释》、《庄严经论释》,世亲菩萨不仅此八部,还有《稻秆经释》、《十地经释》、《随念三宝经释》、《摄大乘论释》等多种。

  又就论的作用门分三:1、散集论。如《集量论》;2、次第汇编论。如根本经;3、能显明秘密的论。如《现观庄严论》。

  此中就劣胜门分有六相似论及三正论,共有九种。如世亲菩萨的《注疏正理论》云:“无义、邪义及具义,憍乱、离悲、断诸苦,听闻、诤辩、正修持,离六似论许正三。”1无义论。如《辩乌鸦齿论》;2邪义论。如说《无前后生论》;3具义论。如《现观庄严论》;4狡诈论。如诸外道诡辩论;5离悲论。如为得人天安乐以牲畜祭祀论;6断灭苦论。如《现观庄严论》;7听闻论。如外道的《吠陀论》;8诤辩论。如外道的《因明论》,此即数论、胜论、顺世、吠檀多,及离系裸形派的推理论着;9正行论。如《现观庄严论》等佛教论着。此为外道六似论,佛教三正论。

  又于此中显示五明处的论着亦有五种。

  1、主要说明“工巧明”的论着。如舍利子着的《形像尺度论》,叙述建筑、制造工具、绘画佛像,以及用线条绘画轮廓的图案论着,包括工巧技艺等论着,都属于工巧明所摄。

  2、主要说明“医方明”的,如古印度勇阿阇黎(马鸣)的《药方八支论》。凡叙述养育身体、增进健康、治疗疾病,及论述所治疾病、能治药物、医治手段、治病医生的医药学,都属于“医方明”所摄。

  3、主要说明“声明”的,如童子嘎底嘎着的《声义积分论》,大德月观的《声明论》、《妙音论》、《巴尼巴论》,为古梵文四大家的声明学论。如纠正扫除语言中所犯错误,以使语言规范化,和阐述梵文本质、结构、组合变化规律,及藏文虚词、动词等规律及音韵等,都属于声明学。

  4、主要说明“因明”的,如七部量论。是能折伏义理谬论之量学,消除客观存在的错觉,详细抉择所量外境,能量内心以及内外心境认识法的,都属于“因明”学。

  5、主要说明“内明”的论着,如《现观庄严论》等佛教诸论。即讲说戒定慧三学次第,开示调伏内心烦恼、断除烦恼所知二障的论以及密乘不共生圆二次第等佛教内学,如上所说三*轮的论着,都属于佛教内明。

  是故,欲求解脱应需善巧五明,因为欲调伏外敌,需要了知《因明》和《声明》;随顺摄受所化众生,需要《工巧明》和《医方明》。自己若欲善巧明处,则需了知此四明处;欲得解脱成就一切智智,需要了知《内明》。如《庄严经论》云:“若于五明不精进,佛说不成一切智,为伏他故随摄受,自遍知故应勤修。”是说不学五明即不能成佛。

  《现观庄严论》,说汝名论的因由,有能整治所化众生的心识烦恼敌、能救拔生死恶趣诸苦,由具足整治救拔二种功德,说明为论。如世亲菩萨着的《注疏正理论》云:“整治无余烦恼敌,能救恶趣三有苦,拯救功德故名论,此二功德他宗无。”

  第三、经与论的作用:经与论的作用特别殊胜者,谓依经与论讲说听闻,在此世间能令佛教长久住世故。如《天子请问经》云:“一切诸法摄集经与论,如来善说及释经密意,由彼为缘释迦能仁教,成为长久住于此世闻。”

  第四、观察经与论相不相违:经与论二者虽然分别名为经、论,但就总的来说经与论并不相违,因为若是论必须是经故,是经的论故,是受持修行彼经的论故。如《摄抉择分》云:“云何说为受持修行彼经的论?谓依佛的言教故。”

  丙二、全论总义分二:丁一、略标论体;丁二、随标广释。

  丁一、略标论体分二:戊一、标能所释;戊二、标能释数。

  戊一、标能所释

  颂曰:般若波罗蜜,以八事正说。

  《现观庄严论》以能诠八品文句及所诠八事内容,正释广中略三部《般若经》之义故。亦可释为所知境即三智为教,实修以四加行为道,以所得一切相智为果三种般若。亦可释为教、道、果三种般若,即文字、方便和究竟般若。

  “一切相智道”是总显,“般若波罗蜜,以八事正说”是说广中略三部般若母的主要所诠经义内容,即是以八类事数义决定。广中略三部般若的差别者,若约所诠内容而略摄于五蕴,能诠词句亦略者,即名为略。义广而词句简略,即名为中。词义二者俱广者立为广故。彼广《般若经》若就品类法句而分,有一百零八句法。

  《般若经》中一百零八句法可分为两类:

  一、属于杂染品者有五十三法:此即:五蕴、六根、六境、六识、六触、六受、六界,十二缘起支。

  二、属于清净品者有五十五法,此即:谓修行的道,为六般若波罗蜜多,见解的道,为十八空,合为二十四句。瑜伽道,为三十七菩提分法,合为七句,即七菩提分。奢摩他止道,有六句:四圣谛、四静虑、四无量、四无色等至、八解脱及九次第定各为一句。毗婆舍那观道,即三解脱门为一句。殊胜功德道,有三句:谓六神通、四三摩地、四陀罗尼门各为一句。就果道,有六句,谓十力、四无所畏、四无碍解、佛身大慈、佛身大悲、十八佛不共法,各为一句。就补特伽罗证道,有五句,谓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及独觉,各为一句。智有: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为三句。如是染净法共为一百零八句,这是就词义广略而分,以上所说广中略三部般若是就经文卷数义理而分的。

  以下注释一百零八句法:

  五蕴: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

  六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意根。

  六境:色、声、香、味、触、法。

  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六触:根境识三和合所生眼触、耳触、鼻触、舌触、身触、意触。

  六受:眼触为缘所生受、耳触为缘所生受、鼻触为缘所生受、舌触为缘所生受、身触为缘所生受、意触为缘所生受。

  六界:地界、水界、火界、风界、空界、识界。

  十二缘起: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老死。

  六波罗蜜多: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般若。

  十八空:内空、外空、内外空、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无散空、本性空、一切法空、自相空、不可得空、无性空、自性空、无性自性空。

  三十七菩提分中:

  (一) 四念住:身念住、受念住、心念住、法念住。

  (二) 四正断:未生不善法令不生正断、已生不善法令断正断、未生善法令生正断、已生善法令增上正断。

  (三) 四神足:欲神足、精进神足、心神足、观神足。

  (四) 五根:信根、精进根、念根、定根、慧根。

  (五) 五力: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慧力。

  (六) 七等觉支:念等觉支、择法等觉支、精进等觉支、喜等觉支、轻安等觉支、定等觉支、舍等觉支。

  (七) 八圣道支: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

  正念、正定。

  四圣谛:苦圣谛、集圣谛、灭圣谛、道圣谛。

  四静虑:初静虑离生喜乐地、第二静虑定生喜乐地、第三静虑离喜妙乐地、第四静虑舍念清净地。

  四无量:慈、悲、喜、舍。

  四无色: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

  八解脱: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空无边处解脱、识无边处解脱、无所有处解脱、非想非非想处解脱、灭受想定解脱。

  九次第定:四静虑与四无色八种根本定,加上灭受想定。

  三解脱门:空解脱门、无相解脱门、无愿解脱门。

  六神通:神境智证通、天眼智证通、天耳智证通、他心智证通、宿住随念智证通、漏尽智证通。

  四种三摩地:健行三摩地、狮子奋迅三摩地、虚空藏三摩地、无垢三摩地。

  四种陀罗尼门:忍陀罗尼、咒陀罗尼、法陀罗尼、义陀罗尼。

  十力:处非处智力、业异熟智力、种种胜解智力、根胜劣智力、种种界智力、遍趣行智力、染净无障碍智力、宿住随念智力、死生智力、漏尽智力。

  四无所畏:说断德无畏、说智德无畏、说障碍法无畏、说对治道无畏。

  四无碍解:法无碍解、义无碍解、词无碍解、辩无碍解。

  大慈、大悲:是说以一切相智为体之大慈大悲。

  十八佛不共法:六不共行、六不共证、三不共智、三不共业。六不共行:身行无失、语无喧杂、念无妄失、意无不定、无种种想、无不观舍。六不共证:欲无退失、精进无退失、念无退失、定无退失、慧无退失、解脱无退失。三不共智:了知过去法智无障碍转、了知未来法智无障碍转、了知现在法智无障碍转。三不共业:四威仪教化众生之身业以智为先随智慧行、说法语业以智为先随智慧行、慈悲意业以智为先随智慧行。

  五种证道之补特伽罗:预流、一来、不还、阿罗汉、独觉。

  三智:一切智、道相智、一切相智。

  此诸名数在《般若经》中处处宣说。若是总说从“色蕴”乃至佛果的“一切相智”的一切法,皆是但有假定客名。若依名数计算,虽不止一百零八句法,但以诸法体类相摄《现观庄严论》的注疏中皆摄为一百零八句法来解释。

  实际说来,一百零八句法是初学佛法的人所应学习的基本法数,特别是学《现观庄严论》的人更应放在重要位置学习。

  戊二、标能释数

  颂曰:遍相智道智,次一切智性,一切相现观,

  至顶及渐次,刹那证菩提,及法身为八。

  此论所诠内容之义,谓一切相智、道相智、一切智,圆满证一切相加行、至顶加行、渐次加行、一刹那现证菩提加行,及法身果。这是略标此论八事或八类、八法、八现观的数。以下广明八事七十义的体。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