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法师法语格言:人间菩提(海涛法师)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08日
来源:   作者:海涛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法师法语格言:人间菩提(海涛法师)

  生命尽管是有缺陷的,

  但生活是需要赞赏的,

  一个人如果否定自己的特质,

  不可能拥有美丽的人生,

  也不可能拥有幸福。

  ◎为利益众生,实现佛法,付出心力,而生欢喜,谓之「法喜」。

  ◎布施若不是真正心存喜舍,非但没有功德,反增烦恼。

  ◎我们在读书或创业时,自己先要有一个发心,就是发「为人服务、为人牺牲奉献、永不退转」的誓愿,这叫做「不忘初心」。

  ◎有时我们常怪别人不听自己的话,其实自己何尝听自己的话,最不听自己话的人,就是自己。

  ◎古人云:不责人过错,不举人阴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可以远害矣!

  ◎聪明人得失心重,有智慧的人能舍,能「舍」就能得,得到无限的快乐。

  ◎心念有强大的力量,所以才有必要把心念拿来念佛,把我们的心念安置在最高能量,最欢喜、清净、慈悲的状态。

  ◎六欲天虽然享受福乐,没有痛苦、烦恼,但都有一个问题,就是死亡的问题。

  一场好梦总要醒过来,这是我们不选择诸天为归依处的原因。

  ◎学佛而能够深刻理解到学佛的根本意趣,进而感觉到非学佛不可,有这种坚强的信念,才能真正走向学佛之路,而不是在佛门边缘歇脚,或者走入歧途。

  ◎把自己的本分事做好,欢喜接受所面临的一切,过一分钟,即消一份灾。

  ◎心静自然人安分,人安分就能过着和乐的日子。

  ◎最平淡的日子,心里最安定,宁静最美,安定最乐。

  ◎勇气不可失,信心不可无,世间没有「不能」与「无能」的事,只怕──不肯。

  ◎以「妈妈的心」爱天下的众生,以「菩萨的智慧」教育子女。

  ◎要培养一份清净无染的爱,在感情上不要有得失心,不要想得到回报,就不会有烦恼。

  ◎爱要浓淡合宜,像清茶淡香,若是太浓,则苦的喝不下。

  ◎要谈情,就必须谈长情──觉悟的情;要说爱,就必须说大爱──解脱的爱。

  ◎爱得普遍,爱得透彻,爱得干净俐落,就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父母过分爱子女,会反射成为子女的烦恼,对子女要放心,他们才能安定成长。

  ◎人生能平安顺心并非是没有横逆,而是因为你有能力转化它。

  ◎一个人要先能够「忍受」,忍受失望、忍受怜悯、忍受瞧不起、忍受瞧得起、忍受爱、忍受迷失,然后才能自由自在的追寻自己的理想。

  ◎有许多事情,你要先「受、得了」,然后才能找出意义。

  ◎我们不要对目前的遭遇,存有任何埋怨的心理,应该以平静了业的心情来承受,并且要以更虔诚的心来忏悔行善,以弥补自己所造的业。

  ◎谨慎、警觉,是心航的导师;光明、柔和,是内在的佳侣。

  ◎不管佛菩萨再慈悲,业力再怎么化解,人终究还是有要走的一天,重要的是我们从人生里学到了什么。

  因为觉悟,让我们有重生的机会,有忏悔的机会,有在这个生命里重新得到启示的机会。

  ◎「随」不是跟随,是顺其自然,不怨怼、不躁进、不过度、不强求;「随」不是随便,是把握机缘,不悲观、不刻板、不慌乱、不忘形。

  ◎当我们年龄渐长,愈来愈觉得钱之可贵,就可能用钱去衡量一切,甚至衡量爱。岂知在这世界上,没有钱之前,早有了爱。当我们没有赚到钱之前,早赚到了爱,我们因爱而来到人世,有一天离开,带不走钱,只带得去满怀的爱。

  ◎网路联结了全世界的讯息,却接收不到人们心底真实的感情。

  ◎要想能够说出正面的话、良善的话、有意义的话,首要之务就要从净化自己的心灵开始,有净化的心灵,就会有净化的意念,有净化的意念才能说出良善美好的言语。

  ◎没有被日出万丈的光芒照过眼睛,没有与月光并肩同行过,没有听过树与风的合奏,你如何体会净土的美好?

  ◎生命尽管是有缺陷的,但生活是需要赞赏的,一个人如果否定自己的特质,不可能拥有美丽的人生,也不可能拥有幸福。

  ◎一个人能改善自己的缺点,强化自己的优点,这是个人成功的要务;一个老板如果能包容员工的缺失,甚至欣赏员工的优点,这是企业成功的关键。

  ◎求全之心,可用之责己,但不可用以交友;满足之心,可用之处境,但不可用以求知。

  ◎真正的慈悲,来自看见他人的苦痛。你有一种责任感,希望能够给予他人一点帮助。

  ◎佛法本来如是,并无所谓深不深、难不难的,如果说是深是难,那是难在众生自己,深在众生自己。

  ◎命运中没有偶然,一个人遇到顺境、逆境,完全是由自己创造出来的。

  ◎我礼拜,不求佛菩萨赐福给我;我祈求,让我得意时勿膨胀自我,挫折时心不萎靡,能够安稳如山,宽厚如地。

  ◎瞋是失佛法的根本、坠恶道之因缘、法乐之冤家、善心之大贼,种种恶口之脏腑。

  ◎智者事事反求诸己,愚者处处外求于人。

  ◎人之惑,惑于私,私除则明;人之病,病于惰,惰去则勇。

  ◎每个人都希望身处在高超、美好、清净的地方。但这种地方不是容易找到的。因为,我们的心不改变的话,环境是改变不了的。

  ◎义工,为贪婪自私的行为,留下了身教;义工,为争名逐利的人群,散播了开示;义工,为冷漠机械的社会,增添了光热;义工,为人情纸薄的潮流,注入了情义。

  ◎慈悲是温柔美好的世界,尊重是祥和欢喜的妙方,感恩是幸福安乐的泉源,赞叹是利人化他的法宝。

  ◎当我们被别人误解而产生不平时,先试试放弃戴在心灵的面具吧!

  ◎觉人之伪,不形之于色;吃人之亏,不动之于口。

  ◎学佛的人,处处希望他人好,虽然希望自己好,但希望他人比我更好,这才是佛教徒的存心。

  ◎修行是不随顺动念头,工作中专注学习不胡思乱想,学习替别人想,不为自己。

  ◎只要你愿意为大众写下「历史」的篇章,别人自然乐意为你留下「历史」的轨迹。

  ◎尊敬一个人,要散播他的善行;肯定一个人,要延续他的愿心。

  ◎从「小脑运动神经受损严重,导致重度脑性麻痹」的孙嘉梁,证明了:脑性麻痹可以征服,「心灵麻痹」才是群医束手的绝症。

  ◎「心无所住」,看到了只是看到,听到了只是听到,从不产生好恶。没有妄念,就没有烦恼心。

  ◎只有在天空最黑暗的时候,我们才能看到天上的星星。

  ◎对于凌驾命运之上的人来说,信心是命运的主宰。

  ◎热情让我们散发光彩,理想让我们甘于等待。

  ◎为真理服务最有价值,为众生服务最为尊荣。

  ◎生活的艰苦,可以从淡泊中度过;人事的不安,可从勤劳与谦让中改善。

  ◎用体谅的心,对待亲情;用结缘的心,对待友情。

  ◎年年不忘春耕,自然能够秋收;时时不离助人,自然能得人助。

  ◎眼睛要生在心里,观察自己;嘴巴要长在心上,评论自己。

  ◎生命中或许有「失望」,但一定不能「绝望」,总要满怀「期望」,而且永不放弃「希望」。

  ◎忍耐是做人第一法;礼貌是处事第一法;谦虚是保身第一法;宽容是用心第一法。

  ◎忍耐,才能和气致祥;悔过,才能提起勇气。

  ◎人的心念意境,如能时常保持开朗清明,则展现于周遭的环境,都将是美而善的。

  ◎我们最稳当的保证人,是我们自己的般若智慧。

  正 觉

  清凉菩提

  未来的是妄想,

  过去的是杂念。

  保护此时此刻的爱心,

  谨守自己当下的本分。

  ◎健时,常作病想,可以保生;富时,常作贫想,可以守家;少时,常作老想,可以力学;活时,常作死想,可以近道。

  ◎有德即有福,无瞋即无祸;心宽寿自延,量大智自裕。

  ◎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布施的人有福,行善的人快乐,时时心有法喜,念念不离禅悦。

  ◎菩提心就是大智慧、大慈悲、大愿力所结合的心。

  ◎信佛必须学佛,学佛必须效法菩萨精神。菩萨心中没有自我成就的企图,只有成全众生的悲愿。

  ◎慈悲是由本性生出来的,而爱是由感情发出来的。

  ◎学佛是心灵的净化,学佛是生命的解脱,学佛是福慧的圆满。

  ◎开悟后所获得的东西,便是放下一切,包容一切。能够放下是智慧,能够包容是慈悲。

  ◎往好处想的人,快乐满怀;往悲观看的人,痛苦不已。

  ◎用慈悲来处理他人的事;用智慧来处理自己的事。

  ◎所谓「放下」,并不是没有自己,而是指没有对抗心,没有舍不得之心。

  ◎佛法的价值观,就是肯定世间是因缘无常,人类应互助互容,任何的行动都必须指向内心的寂静,及贪瞋痴的止息。

  ◎我们的权利及自我中心可以「放下」,但是责任和义务一定要「提起」。

  ◎看破是大学问,放下乃是功夫,能彻底的看破放下,成佛可期。

  ◎用慈悲心来关怀他人,乃至遍及于一切众生;用智慧心来观照自我,乃至微细的每个念头。

  ◎自求解脱是慧业,助他解脱是福业,福慧双修是菩萨道。

  ◎成佛道的要件是「柔软心」。柔软心就是无恨心、慈悲心、吃亏的心、处处忍耐的心、知足的心、不执着的心。

  ◎修行重点是:改革你的内在世界,使你的内在变得更柔软、更谦卑、更有智慧。

  ◎修行是要使我们断除情欲,而不是要使我们变成一个无情的人。

  ◎生死解脱,不是今生不死,不是未来永生,是未来生死苦迫的不再起,于今生的苦迫中得自在。

  ◎佛法的入门是:「看得破、放得下。」从哪里下手?「布施」。

  ◎布施是放下,这是修功德;忍辱是成就功德,功德就不会丧失。

  ◎佛法是从一般恋世的自私人生,引向出世的无我人生。

  ◎你的心念佛时,就是向着极乐世界;心想财色名食睡,就是朝地狱钻。

  修 行

  ◎贪心是最猛烈的火,憎恨是最坏的执着,迷惑和错误的见解是最难脱逃的网,爱欲是最难渡过的河流。

  ◎学戒是学佛菩萨的行为,修定是学佛的心。

  ◎唯有无限的付出,我们才能真正拥有全部。

  ◎一切恶念不令生,处处忍让,处处学吃亏,当作还债想。

  ◎心地一尘不染才是恭敬,心里有杂念即不恭敬。

  ◎讲经说法、传播真理、转移社会风气,就是最彻底的慈善事业。

  ◎养生之道,以能戒除烦恼与忧悲为本,从清心寡欲入手。

  ◎不将烦恼是非带上床,不把忧悲苦恼带到明天,就是居家修行的不二法门。

  ◎家庭为烦恼之根本,出家要出烦恼的家及无明的家,才算真正出家。

  ◎有病才知生死苦,才会一心求解脱。《宝王三昧论》云:「念身不求无病,身无病则贪欲易生。」

  ◎如果自己是对的,别人硬说你不对,也要向他忏悔,修行就是要修忍辱!

  ◎君子以良心为镜,学佛之人以因果为镜,圣人以本性为镜。

  ◎玄奘法师说:「凡僧虽不能降福,但修福须敬凡僧。」修行人应学唐太宗──「虽见小沙弥,犹如敬佛。」

  ◎学佛不守戒,莫谈了生死。能够守戒,才能得到佛法上的「清凉」

  ◎慈舟大师云:「持戒确是救我们法身慧命的金丹,如果觉得生死有趣味,那就是魔子魔孙。」一番提醒,一番用心。

  ◎常人总不见自己有过,圣人总不见自己有德。不见有过,故其过山积;不见有德,故其德天高。

  ◎印光祖师说:「想要学佛祖了生死,须从惭愧、忏悔、止恶、修善而来。」惭愧、忏悔的力量,足够让心中潜藏的贪瞋痴扫荡无余,进而实践止恶、修善。

  ◎有愿无求,就自在!

  ◎人在爱欲之中,独生独死,独去独来。

  ◎菩萨行里,最重要的课题是布施、忍辱。布施是放下、是舍。不肯放下、不肯舍,就不能忍。真正能放下、能舍,自然就能忍。

  ◎佛言「万法皆空,因果不空」,故佛陀教导我们要「远离众恶」。

  ◎顺境不动欢喜心,逆境不动瞋恚心,才能看到诸法实相。

  ◎障碍大慈悲心的是瞋恚,持大慈悲戒即可破除瞋恚障。

  清 心

  ◎再好的机会、福报,如不能把握因缘,一样会溜走。

  ◎作事不怕不成,只怕无恒心。

  ◎行善要及时,功德要持续。

  ◎遗失现在,未来就会后悔。

  ◎三兄四弟一条心,门前泥土化黄金。

  ◎逆境、是非来临,心中要持一「宽」字。

  ◎逆境现前,要欢喜接受,才能消除业障。

  ◎人都是向外追求名闻利养,其实最重要的是追求内心的清净平和。

  ◎要从「声、色」调习自己的一举一动,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境,都要和颜悦色、柔声细语。

  ◎欢喜心是一种涵养,能令周围的人都有如沐春风的喜悦感。 ◎做好事不是有钱人的专利,而是有心人的参与。

  ◎并非有钱就是快乐,问心无愧,心最安。

  ◎勇往直前为人服务,就是幸福。

  ◎难行能行、难舍能舍、难为能为,才能升华自己的人格。

  ◎人生不一定球球是好球,但是有历练的强打者,随时都可以挥棒。

  ◎心要像明月一样,有水就有月;心要像太空一样,云开见青天。

  ◎唯其尊重自己的人,才能勇于缩小自己。

  ◎「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思想、观念和行为。

  ◎屋宽不如心宽。

  ◎话多不如话少,话少不如话好。

  ◎对人要宽心,讲话要细心。

  ◎要批评别人时,先想想自己是否完美无缺。

  ◎要用心,不要操心、烦心。

  ◎人要自爱,才能爱普天下的人。

  ◎真正自爱的人,不会与人计较。

  ◎要看好人,自己要先做个好人。

  ◎心有定力,智慧自然产生。

  ◎「心美」,看什么都顺眼。

  ◎人的生命要不断发挥它的功能, 才算是有意义的人生。

  ◎知缘、惜缘,再造善缘!

  ◎生命无常,慧命永久;爱心无涯,精神常在!

  发 愿

  ◎愿是成功的起点!人生最需要的就是愿,也就是希望。

  ◎发愿要发好愿,说话要说好话。

  ◎愿──必须要发利济众生的大愿,并且必须随时随地身体力行。

  ◎只要相信自己有无限的能力,做什么事都会成功。

  ◎不要去管别人的邪恶,只要经常提醒自己,什么是该做的或不该做的。

  ◎常常抱着利益众生之心,就可永远不离喜乐。

  ◎欣赏他人,即是庄严自己。

  ◎要得到别人的赞叹,就得先赞叹别人。

  ◎七尺之躯不如一尺之面;一尺之面不如一寸之鼻;一寸之鼻不如一点之心。天堂地狱由心造!(心如工画师、法界唯心造)

  ◎好事我们要响应,坏事绝对要停止。(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成功是优点的发挥,失败则是缺点的累积。

  ◎人往往不是没有力量去做事,而是不肯去做。

  ◎土地是人耕出来的;有第一年的播种,才有第二年的收成。

  ◎「路」必须去走方能到达,「事」必须去做才能完成,而「苦」则必须去受才可消除。

  ◎站在半路,比走到目标更辛苦。

  ◎生活有朝气,活得畅畅快快!工作讲求效率,做得踏踏实实!

  ◎今日退一步就是日后进一步的本钱。

  ◎能原谅别人的人最快乐!当你原谅一个人的时候,当下心中的烦苦也同时消失了!

  ◎怕人知道的事不做,不该做的事不想。

  ◎遇到困难,一定要用更大的斗志面对,惟有勇敢面对困难,才有机会致胜。

  ◎人大都有名利之心,且好与人争、与事争。如果能与人无争,则人安;与事无争,则事安;人事无争,则世界亦安矣。

  ◎世间事都是彼此相对的,只要我们以真诚的爱心待人,以光明磊落的心胸接物,人生到处都充满了真善美。

  ◎以慈爱来感化怨恨,以良善来感化邪恶。以施舍来感化吝啬,以真实来感化谎言。

  自 重

  ◎一个人能被别人所尊重,且有能力为人付出,才是最幸福的人生。

  ◎读书求学不只是增广知识、技能,更要提升品格、改变气质。

  ◎理直气壮、得理不饶人者,不仅惹是生非、伤人伤己, 甚至永远无法化解仇恨、圆融人事。

  ◎好好调整自己的心,把恨人、瞋人的怨嫌心,转变成爱心、宽恕心。

  ◎别人强过自己,我要敬重他、向他学习;别人不如自己,我要谦虚他、鼓励他。

  ◎我不轻视自己,也不自大。

  ◎有多少力量,就做多少事,切莫等待,等待常会落空。

  ◎稻穗结得越饱满,越会往下垂,一个人越有成就,更要有谦卑的胸襟。

  ◎听到好话,要如海绵遇水,牢牢吸住!

  ◎为善抱持平常心,才能安然自在。

  ◎「孝」首重在顺从,要体贴亲心、声色柔顺,切不可不耐与嫌烦。

  ◎孝顺父母是子女应尽的天职,侍奉公婆是儿媳应有的孝道。

  ◎孝顺要及时,行善也要及时。

  ◎让父母赞美一句,胜过拿钱到处消灾,因为父母的赞美,就是最大的祝福。

  ◎儿女的欢笑,是父母的冬阳。

  ◎不要总是要求别人给我什么,要想我能为别人做什么。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因为没有人能离群独居。

  ◎要祝福别人,也要祝福自己,祝福自己就不要唉声叹气。

  ◎凡夫只看到别人外在的污点,却看不到自己内心的垃圾。

  ◎多原谅别人,能积福德;把心量放大,福气就大。

  ◎生出一念善,既可自救,又可以救人;起了一念恶,不但毁人,而且毁己。

  ◎别人若对不起我们,便怀恨在心,这就是愚痴,生活中能时刻观察因缘,便能破除愚痴。

  习 气

  ◎道德是提升自我的明灯,而不该是呵斥别人的鞭子。

  ◎要端端正正,不要嘻嘻哈哈;要谨谨慎慎,不要唏哩哗啦。

  ◎虽然摸不到、看不见空气、风、电的形相与颜色,但不可否认它的作用与功能。同样道理,对鬼、神、佛、菩萨的灵验,亦不可忽视,善恶有报,如影随形。

  ◎与人相处要牢记「默」字;与家相处要牢记「忍」字;与世相处要牢记「宽」字。

  ◎少欲少烦恼,安稳最大利。

  ◎不要觉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们更苦的人还很多。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勇于接受别人批评,正好可以调整自己的缺点。

  ◎与人相处之道,在于无限的容忍。

  ◎菩萨的感情广大无际,能普爱一切众生。

  ◎「念佛」是为扩大自己,转「凡夫性」为「圣人性」。

  ◎真药难医冤孽病,横财不富命穷人。

  ◎一个对自己内心有所警戒的人,能远离恶魔的罗网。

  ◎路是人走出来的!千里之遥的路,都必须从第一步开始。

  ◎做该做的是智慧,做不该做的是愚痴。

  ◎世界浊恶,只要爱心片片,自成人间净土!

  ◎有力量固然重要,更重要的还是要有心。

  ◎待人退一步,爱人宽一步,在人生道路中就会活得很快乐。

  ◎大错误容易反省,小习气不易除掉。

  ◎不能低头的人,是因为一再回顾过去的成就。

  ◎看他人的成功,犹如自己的成就,就是菩萨。

  ◎培养好自己的气质,不要争面子,争来的是假的,培养来的才是真的。

  ◎人人若能彼此沟通,就能相安无事,假如多心且猜疑,即成是非。

  ◎把握当下,就是用心。

  ◎是非当教育、赞美作警惕;嫌弃当反省、错误作经验;任何批评,都是宝贵的一课。

  清 净 心

  ◎一切法无我,去掉执着方做功课。真正下功夫就是去掉执着──离相无住,利他无我。

  ◎人不种因只求果,不耕耘只求收获,不付出只要获得,这完全不合乎宇宙法则。

  ◎发脾气能招魔,很沮丧会引鬼。不可告人的事断然不做,不可做的事断然不想。

  ◎把生命提升到纯生命,也就是成佛。佛者觉也,就是纯知觉,纯知觉就是不使任何东西,停留在我的知觉里面,什么都有,但什么都不许停留,这就是「无住生心」。

  ◎分别心就是「事情生心情」。

  ◎生灭心就是凡夫的相对心态, 一般人都有个内在的我主体和现象的客座,相互对立着,这种存有相互对立的心理状态,就叫生灭心,如果我们迄今不曾发觉到「烦恼纯属无明执着的生起,感受的当下并无实性,也无自性可得」,那已经是很严重的落在生灭心的状态了。

  ◎我们不能改变业报,但心性可以调和,情绪心态要稳定柔和,可以自主学佛。要调整心性,控制情绪,快乐的生活要从包容做起,用无相的心了知缘起无常,一切法无「能、所」,不被相所转,依报正报可能有缺陷,但心念可以自己做主。

  ◎不是心转物,物不能转,物是因缘法,怎么转,不被物转,放下即是转物。

  ◎「转」烦恼变菩提,「化」烦恼为觉性。

  ◎以烦恼心念佛,与佛不相应;用清净心念佛,与佛能相应。 因为本性是清净、是无量光无量寿,所有的生灭法不如一念的不生不灭心。

  ◎凡是执着有所得心,皆属戏论,离相才是佛法,无所得即是无所住,若有所得,皆是生灭法,皆是外道。

  ◎世间无一法,不被无常吞,当舍不净身,换取清净心。

  ◎一定要把「有」的事物,化成「无」的功夫,学佛必须要转化为觉性,把有的执着化为空性的智慧,就是真修行者。

  ◎从生灭法中放得下,当下是不生不灭,即是吾人本来面目,青山常不动,白云任去来。

  ◎众生皆在无明的见解中,所以不讲道理是正常的,不要在意。

  放 下

  ◎修行若是顺着贪瞋痴的习气,就要一直轮回生死。断掉贪瞋痴,放下三毒恶劣的习性,做逆生死流的工夫。

  ◎这个世间不值得我们这样痛苦、烦恼,不值得我们这样执着,不值得我们伤心、落泪,这个世间必须远离,必须放下。

  ◎执着是一切颠倒的根本,能放下执着,无始以来的生死即了。如果能从「如如不动、不取于相」下手,即是正确的方法。

  ◎「放光」的意思表示本性、表示平常心、表示真心,都在当下,佛放光是因为证悟到平等的真心。

  ◎放下就是道,放不下就没有道可言。凡夫圣人之分别在于「放下、放不下」。

  ◎当下无心,空性「不离当下」是说,我眼睛投射到那里所见的一切都是生灭的,但是「见」不会生灭。

  ◎相爱容易相处难,这个世界的山河大地,包括我们的情绪,每天都在变化,此即是轮回相,我们凡夫大都是无明的产物,相处久了,不可能不会冲突对立,意见不同是正常的,所以包容就显得特别重要。

  ◎世间有一样比阎罗王更伟大的,就是没有妄念,贪瞋全盘放下,任何人都没有你的办法,放不下则临命终时会很无奈,阎罗王就是看你的念头而来,没有念头就没有生死,修行就是修正自己的念头。

  ◎念头就是动,动就失掉本来的清净心,动到念头就离开了真心,修行一定适用这八个字,才能成佛道──「如如不动,不取于相」。

  ◎任何事情发生时,大修行人一定要做到无事无争,无争就是道,平等心与空相应即是道,「道在寂静无生之处」。

  ◎只懂得布施,不知道将烦恼舍掉,不是真布施者。

  ◎如何造褔?放下即是褔,没有烦恼即是大褔德的人。

  ◎情、欲是障道之根本,我们无始劫以来所以会轮回,主要是我们受欲望、贪爱的心所束缚,只要懂得放下,即不受轮回,此是修行的关键。世间没有放不下的事情,肯与不肯而矣!

  ◎要发愿做佛,以佛自许,以不生灭心来过日子,是心是佛,是心作佛。

  ◎佛法是心法,不要祈求心外之佛,内心达到最平等的清净无烦恼,才是无上的心法。

  ◎若不知心地法门,心外求法,虽然用功拜佛念佛,一样是外道。

  真 心

  ◎何谓常住真心?无所住就是常住,住于无住叫做常住,若有所住,即非常住,何以故?有所住即是生灭无常故。

  ◎佛的伟大是在于一切境界,不论顺逆都能了知,如如不动。我们应当惭愧,何以一点小事都不能放下、不能摆平、永远做不了自己的主人。

  ◎我们尽量给众生因缘、机会,但不一定能改变众生。

  ◎我们都想追求世间最伟大的事情,空性不生不灭,即是世间最伟大之处,永远存在的法身慧命,无量寿、无量光。(无有空间时间的束缚)。

  ◎发上品心得上品戒,上品戒即是无所住。

  ◎世间最坚固的东西就是「空性」,不见有少法生灭,即是一切事究竟坚固,首楞严大定也。

  ◎生死只是意识层面的转变而已,没有真正的生死。

  ◎恶劣的众生是让我们去同情、去观照、去度脱的对象,不是去恨、排斥、对立的。

  ◎念佛是念自己自性的清净心,念佛的目的是要让心清净,如果放下虚妄的执着,心就能清净,念佛即是佛,心净则国土净,心不清净,念到死也一样。

  ◎内心无恩怨是大修行,放下才是修行。有宽恕心的人是大修行,内心无所住的是大修行人。

  ◎平常心是平常心,是无相的心,平常心是摆平自己的心,没有高低起伏的情绪,无是无非,水在高处是平的,水在低处也是平的。

  ◎不昧因果──觉者知道因缘果报的存在性,接受因果的必然性。

  (1)欢喜承受现实果报的来临。

  (2)决不敢再造恶因、结恶缘,随缘度众生。凡夫抗拒果报,不敢接受自作自受的因缘事实,生起烦恼忧愁之心,更以恼怒怨恨之心再造恶因。

  心 念

  ◎「离妄绝相,照体独立」,修行用此八字。离开一切虚妄的因缘法,放下一切假相,用清净得本性。「照体独立」,就是不受根、尘、识的束缚,见性不受根、尘、世的迁制,灵光灼耀是自在人。

  ◎佛──空性(智慧)平等(慈悲)的心。

  ◎「无」是保安符,把一切无事贴在心中,是我们的保安符、仙丹妙药。

  ◎生命的幸福是从觉醒中来,非由追求而得。

  ◎为何不能了脱生死?因为受时空限制,空间是指心量的大小,时间是心念的执着。

  ◎佛陀教导我们忍耐与宽容,是超越痛苦的最上方法。

  ◎智慧的生活态度是避免苦,而不是追求快乐。

  ◎如果心念常带欢喜感恩,有正面的念力,免疫功能会上升。心打开,往光明愉快的方面想,身体就健康。

  ◎无求即心不生,无着即心不灭。若有所得全归生灭,无所得名为坐道场。

  ◎修行人要深信因果,但在因果当中要了解本体的当下是空性。

  ◎如果我们都不会死,「生命」就没有什么意义,因为有「死」才显出活着的珍贵。死亡是生命的一面镜子,告诉我们如何感谢生命的难得。

  ◎内心无妄想、无住、无着,临命终时,只有阿弥陀佛来接引,无有生灭的念头,只有本性不生灭的心,此是修行的方法。

  ◎只有一种方法可以让我们解脱,就是观空、观无常,除掉得失的强烈观念,很快就会解脱。

  ◎许多法门归纳起来,就是看念头,要训练不要随便起念头,但是要有先决条件,一定要让自己清净下来,让意念清净下来,自己看得见起心动念,你就慢慢作得了主。

  ◎无常的本身就是无自性,无自性就是空,空就是与常相应。

  法的礼物

  任他雪山万丈高,

  太阳一出化江水;

  任他愚痴烦恼长,

  心田一开化甘露。

  ◎微笑的表情,可以感受生活中每一刻的丰足与喜悦;乐观的心情,足以抵挡生命中每一次的挫折与打击。

  ◎任他雪山万丈高,太阳一出化江水;任他愚痴烦恼长,心田一开化甘露。

  ◎生命中所有事件的发生,不论当时多么痛苦、悲惨,都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赐予你智慧、力量与觉醒。

  ◎不要怕作任何决定,也不用怕作错决定,因为恐惧来自未知,一旦看清前因后果,自然就无须害怕,亦无须后悔。

  ◎幸福往往是事过境迁之后,你才体会到原来你已经有过的一种境地。

  ◎许多人一生都在「无法承受痛苦」的错误想法中度过,然而你已经承受了痛苦,尚未做的,只是去感受痛苦以外的其他觉受。

  ◎我们有烦恼?还是烦恼有我们?

  ◎一个人会觉得烦恼,是因为他还有时间烦恼;一个人为小事烦恼,是因为他还没有大烦恼。

  ◎在这世界上有一种东西完全属于你自己,那就是──你的心念;只要心念一转,你的世界也会随之改变。

  ◎法的礼物,胜过世间一切的礼物!

  ◎如果我们一无所求,那我们将得到甚么?答案是:我们甚么也得不到。无论我们得到甚么,都只是痛苦的一个原因。

  ◎每件事物都已完备而且圆满,所缺的,只是那些有足够信心来实践与分享的人。

  ◎只要能体会生命是无常的,没有得或失,只有变化与转化,就知道死不是一种结束,是另一层面的开始。

  ◎愤怒是弱者的武器。愈爱生气的人,其实自卑感愈重,生气只是他不克自制的反应。

  ◎当别人有生气的情绪时,我们不妨把他当成是一种求救的讯息──实他们的内心欠缺的是更多自尊及肯定。

  ◎龙树菩萨说:凡对因果有坚定不移之信心,乃为世间正见。

  ◎当一个人发现有人与自己一般痛苦,甚至有过于自己时,他的痛苦就会变得容易忍受,因为痛苦之不易忍受,乃是带有主观夸大的色彩之故。

  ◎人活着不是期待人生完全没有悲苦,而是要期待自己有所体悟,能超越悲苦。

  ◎逃避学习的后果,只会使这些课程,一再地出现在生命之中,你终究要练习到学会为止。

  ◎混乱升起的地方,也是宁静升起的地方。哪里有混乱,透过智慧,那里就有宁静。

  ◎「放下」,并不是不需要去修行,而是意味着必须遵循「放下」的法门修行。

  ◎修行,是为了要看到原本的心。 所以我们必须训练心去认识法尘,并且不迷失其中。

  释迦金言

  ◎宁静来自内心,勿向外寻求!

  ◎放下过去的烦恼,不耽忧未来,不执着现在,你的内心就会平静。

  ◎不嫉妒、不贪婪、没有私欲,在所有情况下,内心都持有那份宁静,这就是高尚!

  ◎不要把你所得的估计过高,也不要嫉妒别人。羡慕别人,就得不到宁静的心灵。

  ◎当一个人品尝到孤独与恬静的美味时,便不会产生恐惧的心理和犯罪的行为。

  ◎痛苦的根源是私欲,无论企求快乐、报复、或只企求长寿的欲望,都会导致痛苦。

  ◎欲望会导致痛苦,其主要原因乃是欲望永远无法完全满足。

  ◎从爱欲产生忧愁,从爱欲产生恐惧,拔除爱欲的人,既没有忧愁,也没有什么恐惧可言。

  ◎固执某一件事物(或某种见解),而轻视其他事物(或见解)是愚昧的,智者称它为「束缚」。

  ◎没有贪爱和憎恨的人,就没有束缚。

  ◎一个人应该舍弃愤怒,拔除傲慢,超越所有的束缚。不执着心灵和物质的人,内心可以得到真正的安宁,而不受外在的影响。

  ◎聪明的人说:铁、木头和麻绳所做成的枷锁,并不是坚固的束缚,迷恋金、银、财宝种种,才是最坚固的束缚。

  ◎所有的欲望,只有小小的甜味,而却隐藏着相当多的苦头。

  ◎沉溺在爱欲的人,宛如兔子困在牢笼那般惊恐,为束缚和执着所缠绑,长期受苦痛的折磨。

  ◎被不正确的思想所困住,爱欲强烈贪图享乐的人,欲望便加倍地增长,束缚也因而更坚牢。

  ◎人类潜在的真正思想──自爱。「如果真正深爱自己,就会将此心比他心,己所不欲的决不会加诸他人身上,这就是爱的本质。」

  ◎「知道他人之愤怒,需端正自己的信念,战胜自己,莫起了怨憎之心,如此方能战胜别人。」「要战胜自己内心愤怒之火。」

  ◎「怨憎会苦」需反求诸己。

  ◎不可只依据逻辑,推论,或事物的外表来决断事理。

  ◎如果没有爱那来的恨?爱与憎实是一体两面。释尊说:「只有被责备或只有被赞美都不是好现象」,褒贬都有,才是人类社会不变的真理。 ◎明知爱的果实苦涩,却又忍不住一定要尝的,正是我们人类性格中的大弱点。欲望是幸福的炼狱,它使人类有不怕幻灭、盲目的力量,它有使人无法拒绝的执着力与吸引力。情爱乃人类的宿命,自古英雄豪杰即已难逃此关。

  ◎爱与欲会成为人类痛苦的来源,就是因为「要把所爱之物据为己有」的心理所引起的,因此若要爱不带来痛苦,唯一的方法就是不要执着。释尊教导我们,不排斥父母的夫妇爱,不嫉妒媳妇的母子爱,不抗拒他人的利己之爱……种种能驾御「爱」的事才是人间的大爱。

  ◎释尊说:「不要看自己所爱之物。」

  ◎「健康是最大的利益,满足是最上的财产,信赖是最亲的亲人,心灵的安宁则是最大的幸福。」「寂静」是人类最高的境界。

  ◎人类潜在的自悔心,才是宗教所要寻求的真正的反省心。宗教的出发点就是对一切罪恶的自觉。

  ◎如果能无条件的承认自我的罪孽,并且抛弃虚伪的生活,人就得救了。忏悔之心是宁静的来源,也是人类进步的原动力。

  ◎「不除去内心污秽,只想穿袈裟,和不整顿自己心灵,不求真理的人,连摸袈裟的资格都没有。」要做个表里一致的人。

  ◎要警戒自己不要像无心的汤匙一般,是个不知学习,身在福中不知福的人。

  ◎释尊说:「人类的资格是有控制自我的能力。」

  ◎「杀生、说妄语、取非份之物、犯他人之妻、沉溺酒物,等于自掘根本。」

  ◎ 语言是精神的脉博,语言等于在一刻一划地雕塑着自己的人格,真是不可不慎啊!现代人言语混乱的原因,实在就是他们内心混乱的反映。

  ◎释尊对马胜比丘说:「不走就没有路,硬着头皮试试看吧!你将会发现自己有意想不到的能力。」拿出开拓道路的勇气吧!

  ◎智慧的大门,只为有探求心,上进心的人而开。综贯佛法而向佛道

  ◎佛法的多彩多姿,适化无方,凡不能统摄总贯,不能始终条理,都会犯上偏取部份而弃全体的过失。就如同取一滴水而弃大海,不能完整的把握佛法,以为法就等于一切,不需要广修遍学,所以一经一佛一咒的佛法,才大大的发展起来。这种家风,使佛教走上空疏贫乏的末运!

  ◎如来出世的真实意趣──教导人类,由人生而直趣佛道。所以着重熏修十善正行,不废世间资生事业,依人乘正行而趣向佛乘,而不以厌离(如念死)为初学的法门。 人乘正行而趣向佛道,也就是摄得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功德而趣入佛道。

  ◎如来说法,总是先说「端正法」──布施、持戒、离欲生天(定)。然后对有出世可能的,授以出世法门。

  ◎以「五乘共法」、「三乘共法」、「大乘不共法」,统摄一切佛法,开显由人而成佛的正道。

  ◎「福德资粮,则人天具摄;智慧资粮,则声缘相协;律及经论,皆所依止;仅取一分,不成菩提」的全体佛教。

  ◎(一)「归敬三宝章」── 归依处处求,求之遍十方,究竟归依处,三宝最吉祥! 所说归依者,信赖以为体;归彼及向彼,依彼得救济。 若人自归命,自力自依止,是人则能契,归依真实义。

  ◎(二)「闻法趣入章」── 由闻知诸法,由闻遮众恶,由闻断无义,由闻得涅槃。 病想医药想,殷重疗治想,随闻如说行,佛说法如镜。 趣入正法者,应亲近善士,证教达实性,悲愍巧为说。 闻法而发心,随机成差别。下求增上生,现乐后亦乐。 中发出离心,涅槃解脱乐。最上菩提心,悲智究竟乐。 ◎(三)「五乘共法章」── 正信归依者,应修于正见,及修于正命,胜进不为难。 随业报善恶,五趣常流转;人中苦乐杂,升沉之枢纽。 勤修三福行(布施、持戒、修定),愿生佛陀前。依人向佛道,戒行为宗要。 系念佛法僧,戒施天功德;正念弥勒尊,求生彼净土。

  ◎(四)「三乘共法章」── 佛说解脱道,四缔与缘起,甚深诸佛法,由是而显示。 随业感生死,不出于三界。烦恼贪瞋痴,不善之根本。 佛摄诸烦恼,见爱慢无明。苦集相勾缠,死生从缘起。 解脱于痴爱,现证寂灭乐。三学八正道,能入于涅槃。 缘起中道义,不着有无见,正见得解脱。

  ◎(五)「大乘不共法章」── 不忍圣教衰,不忍众生苦,缘起大悲心,趣入于大乘。 菩萨之所乘,菩提心相应,慈悲为上首,空慧是方便。 依此三要门,善修一切行。菩萨之学处,十善行为本, 摄为三聚戒,七众所通行。总摄菩提道,六度与四摄。 退失菩提心,嫉悭与瞋慢。

  心的声音

  尊重大众的拥有,

  以共享福利代替自私自利。

  尊重天地的生机,

  以环保护生代替破坏残杀。

  ◎人生的一切际遇,无非是为了帮助我们灵性的成长。你的遭遇即是丰富人生的素材,你的处境更是获得解脱和智慧的踏脚石。

  ◎我们经常会发现,人们回答问题和所提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是先前我们已经告诉他们的那些。

  ◎没有人比不愿意听的人更聋。你的心是满的,又怎么装得下别的东西呢?

  ◎正如农田要经过休耕才会肥沃。学习首先要学会的就是,必需先将你的杯中之物倒光。

  ◎一个人真正的价值,首先决定于他在什么程度和意义上,自我解放出来。

  ◎尊重大众的拥有,以共享福利代替自私自利。尊重天地的生机,以环保护生代替破坏残杀。

  ◎人生不过是一瞬间的事,死也是一刹那的事。

  ◎综观每件事情、每个问题的正反两面之后,我们会发现,其实内心最深沉的恐惧,在所有状况明朗了解后,将会自行化为乌有。

  ◎心在自然的状况下,是清澄、洁净而不混乱的。它会变的混乱,是因为追逐法尘,迷陷在情绪当中!

  ◎以正念去接受时,则不会过份地快乐,而当事物破灭毁损,也不会闷闷不乐感到痛苦。因为在正念中,我们清楚地看清了事物无常的真相。

  ◎有时生活中最大的不幸,莫过于得到了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

  ◎修行真正的法喜,并不在于自己清净解脱的成果,而是根源于,愿意将此心得与经验的过程分享他人。

  ◎有时候,我们说了不该说的话,做了不该做的事,那么接下来,我们就应该去说该说的话,去做该做的事。

  ◎人的一生这么短促,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无论富有或者贫穷,愉快地对待生活是最重要的。

  ◎生活中有两个悲剧,一个是你的欲望得不到满足,另一个是你的欲望得到了满足。

  ◎要停止不做某事,比开始去做某事要难得多!如果你想去除不悦的想法,就专心致力于喜悦的想法上。

  ◎花呀!枝呀!叶呀!在大地母亲的眼里,都是她的孩子,没有什么不同。

  ◎经验告诉我们,停留在不愉快情绪的时间越长,会大量降低我们解决问题的整体能力。

  ◎当我们对别人有更多的了解,就会有深切的谅解;当我们对别人有真挚的同情,就会有更深长的道情。

  ◎修行菩萨道的过程中,即使我们生病或处于苦痛中,我们依然觉知。不同的是「感觉只是感觉,心只是心」,我们只与平静同住──超越苦、乐的平静。

  ◎「不受」并不是没有觉知,而是心无贪爱染着,于诸漏心得解脱,而不取受一切法,离于我、我所。

  ◎永远用同一个问题问自己:「设身处地,你会怎么办?」你将发现要化解问题真的不难。

  ◎「慧的解脱」是要用真理去「觉世间」,并从它解脱出来。

  和谐的生活

  ◎当我们在一起唱诵时,共同生活时,我们要注意到别人,感觉我们的一致性,而创造出和谐。

  ◎我们在世界所造作的,只是心灵的反映。创造和谐的第一步是从内在开始。心中和谐的感觉是来自知足。

  ◎知足不会来自外在的情境,因为外在的情况不会永远如我们所愿。

  ◎唯一的真实是无常、苦、无我。

  ◎要寻找完美的世界,须从内心去寻找。其中之一是「独立」,是情感的独立,不依赖别人的认同。 佛陀说:「我不需要和这世界争辩,但这世界会和我争辩。」他能接受有人对他或是教义有不同的意见。

  ◎情感的独立需要有爱心。寻找爱会让我们得不到完全满足。然而,去爱别人却可以带给我们情感的独立和满足。爱别人不需要考虑回报。爱和他人无关,爱是我们心灵的属性。

  ◎假如我们因为身体和心灵而受苦,那就永远不会有满足。 佛陀要我们回想,「我生来就是会患病的。」我们要去哪里找到满足呢?只有一个地方:那就是在我们心灵中。在心灵中,我们会了解别人的意义,而且能创造和谐,围绕在我们的心中,这也就是我们修行的地方。

  ◎有时候禅坐甚至会牵动深埋在心里的伤痕和恨。那是因为我们终于正视这些苦,而且会清楚地看到它。这会让我们生起对他人的慈悲,因为我们看到人生来就是要受苦。

  ◎知足取决于内心的和谐──美丽而开放的心灵,充满花朵、包含着爱、情感的独立、接纳自我。我们不必去追求爱或别人的赞美,而应该无条件地的付出。这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了。它使我们有宽大的心量。

  ◎假如我们能够正面地付出爱心,我们不会威胁别人,也不会感到受威胁。爱是和谐生活的唯一方式。

  ◎逃避是不善巧的方式。当我们开始跑,苦就开始追。苦不是住在特定的地方或是情境,它就在我们的心中。 它会和我们坐同班火车、飞机和船,如影随形地跟着我们。处理苦的唯一善巧方式是正视它,把它当作是学习的经验。

  ◎我们的心是善巧生活的训练场,因为和别人相处就有可能产生摩擦。我们应该知道别人眼中的自己,这样才能真正地认识自己。

  ◎要有内在和谐,我们必须接受苦是生命的一部份。而且,它是佛陀所说的第一圣谛。第二圣谛是苦的原因──渴爱:渴求我们所没有的东西,或者拼命想舍弃我们已有的东西。现阶段,我们可以把佛陀的话当作是修行的导引。

  ◎心灵的知足是来自于情感的独立,来自于爱别人,而不是要求爱。我们必须了解,所有的苦都源自于渴求,因此我们必须舍弃欲望。这就是解脱之道,这就是教法。

  ◎和谐是能与别人一致,也是和自己一致。成为完整的个体,也与世界、众生合为一体。

  深入自我

  ◎要深入真理的核心,我们首先要先深入自己内心。

  ◎能够舍离,这样才能深入到真理的核心。要远离执着,就不应该和任何人或事有所牵扯。这样既不会有爱恋也不会有憎恨,只有平等,对所有的生命都是平等地对待。

  ◎念头会到处乱跑,到处采集。

  ◎戒,是我们学习舍离的基本功夫,假如我们想要了解所有的生命的基本法则,就必须信守奉行。

  ◎四圣谛是转*轮的枢纽。佛法能带领我们到苦的尽头,永远地解脱,而不只是暂时的缓解而已。

  ◎舍弃感官欲望是通往涅槃的路。欲贪必须由极大的努力和内观才能净化的。若只是想:「欲贪是不好的,我应该舍弃它。」这样是不会有进步的。

  ◎只要我们认为贪念和瞋恨的冲动是从外在而来的话,就不会见到解脱道。我们必须了解反应是自己造作的;惟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处理自己的问题。这样的内观会帮助我们体谅自己和别人的苦处。

  ◎我们有无数的机会来了解自心的世界 。解脱的种种就在我们心中!

  ◎顾及自我的形象对内观有相当大的危害,因为它是建筑在「恒常」的幻象之中。所有的事物都不断地改变,包括我们自己,然而自我形象是假设有个「不变的我」。

  ◎甚深的理解可让我们从苦中释放出来。

  ◎内在的觉察,了解到这个身体和心灵是聚合物,只是现象而已,没有真正的主体。

  ◎「慢随眠」指对自己有些概念:例如是男人或女人、年轻或老年、漂亮或丑陋。我们知觉到自己的欲望、感受、思维、认知、所有物和行为。这些概念化产生「拥有」的感觉,我们就会对所有物、知识、技能和感觉产生骄傲的心,觉得自己与众不同。这种骄傲可能深藏在内心,成为整个人的特质,所以需要内心的深掘。只要「我」落于某种属性之中(男人、女人、小孩、傻瓜、智者),「我」就远离了涅槃。只要对自我概念化,就会阻碍自我的进步。

  ◎除了涅槃(极乐)之外,没有任何地方是安全的。

  ◎有些想法都是以「我」作为思考的出发点,而说:「我感到不舒服。」或者说「我痛死了!」或者说:「我好喜欢!」等等,这些皆名为「见随眠」,也就是错认一切事物都和「我」有关。我们应该说:「这只是心灵上的现象。」「这只是不愉快的感觉而已。」

  ◎真实的体验去除了我们的疑虑(疑随眠)。

  家庭是道场

  ◎大人的一言一行,都是小孩的榜样。

  ◎以美好的环境,孕育孩子美好的气质。

  ◎父母恩重如山,请快行孝报答。

  ◎孩子喜欢做家事,是家长的福气。

  ◎父母恩爱,孩子愉快。

  ◎身教最有效,妈妈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

  ◎万贯家财不如父爱,金山银海不如母怀。

  ◎父母的爱是不灭的灯,风吹雨打伴我行。

  ◎若问古今爱何在?尽在父母双眸中。

  ◎母亲的微笑,是孩子生命的原动力。

  ◎教好孩子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社会尽责。

  ◎孩子是一面镜子,照出父母的样子。

  ◎自己敬爱老人,子孙才会敬爱您。

  ◎您看着我长大,我陪着您到老;您疼爱我,我敬爱您。

  ◎关心、爱心、耐心,可以让老人开心。

  ◎现代孝行是多陪老人,多照顾老人。

  ◎不要在他人面前数落自己配偶或孩子的不是。

  ◎夫妻恩爱是无价之宝,子孙贤孝是无上幸福。

  ◎最慈最爱父母心,至真至诚表孝心。

  ◎夫妻常牵手,恩爱到白首。

  ◎所有的成功,都弥补不了家庭的失败。

  ◎在外面与朋友嬉游的时候,不要忘记家中孤独的老人。

  ◎孝顺父母,终有福报。

  ◎朋友:夜已深沉,妻儿在家里苦等,请您快回家吧!

  ◎勿贻亲忧,为孝之首。

  ◎兄友弟恭敬如宾,父慈子孝举家亲。

  ◎ 把孩子教养好,就是最大的功德。

  ◎手牵手、心连心,夫妻互信互助,共筑美满家庭。

  ◎成功的家庭教育,是给子女最大的福气。

  ◎千经万典孝为先,劝君及时尽孝养。

  ◎家庭充满情爱,孩子不会变坏。

  ◎父母健在最宝贵,忤逆父母最不该。

  ◎事毕赶快回家,展笑颜、面双亲,承欢表孝心。

  ◎「家和万事兴」,家庭的和谐,亲人的平安,是事业成功的基础。

  ◎世上任何事业的成功,弥补不了家庭的失败。

  ◎家庭和睦,人生最快乐。

  ◎老人是智慧的宝典,小孩是快乐的泉源。

  ◎夫妻以和为贵,争吵无益,赢了理常输了情。

  ◎儿女是家中的瑰宝,要疼惜。父母是家中的城堡,要孝顺。

  ◎家,永远是提供你最后安全靠泊的心灵港口,应珍惜它!

  ◎美满婚姻的秘诀是互敬互信、互忍互让。

  ◎爱护自己家庭,莫破坏他人家庭。

  ◎会做夫妻是缘分,不可随意说离婚,珍惜缘分享天伦。

  ◎今世夫妻前世缘,莫为小事而翻脸,一旦离婚,无辜儿女最可怜!

  ◎兄弟本是同根生,勿为财物伤感情。

  ◎百年修得同船渡,千年修得共枕眠,不求富来不求贵,但求相惜到白头。

  ◎多少财富,比不上夫妻的恩爱和家人的亲情。

  ◎夫妻是缘,子女是缘的结晶,夫妻的悲欢牵动子女的心。

  ◎夫妻若会和,赚钱免惊无。

  ◎容忍缺点、欣赏优点,乃是夫妻相处之道。

  ◎在爱中长大的孩子,就会懂得去爱人。

  ◎夫妻恩爱是给予子女的最好身教。

  ◎儿女在家倚门盼,父母下班莫迟归。

  慎 言

  ◎语言是心的镜子,不诚恳就不传神。

  ◎仁者施惠言,义者重诺言,勇者敢诤言,智者绝谣言。

  ◎莫说他人长与短,说来说去自招殃,若能闭口深藏舌,便是修行第一方。

  勤 俭

  ◎住,不过容身;不过三餐;钱财莫强求。

  ◎怠惰是贫困的制造所。

  ◎青菜豆腐营养好,大鱼大肉不宜多。

  ◎懒惰是生命之果最大的害虫,勤劳则是最佳的肥料。

  ◎一勤天下无难事,百忍堂中有太和。

  ◎黄金无种子,惟生于勤俭之家。

  ◎懒惰是贫穷的难兄难弟。 智慧语录 贪心是最猛烈的火, 憎恨是最坏的执着, 迷惑和错误的见解是最难脱逃的网, 爱欲是最难渡过的河流。

  ◎印祖云:「每天愚夫愚妇,颛蒙修持,所得利益,较聪明人为多者。一则以竭诚尽敬,专心一致;一则以悠忽疏散,虚妄计度之所致也。」雪公亦云:「斋公、斋婆,老实念佛、拜佛,至诚恭敬,便得往生。而高谈法理者,往往不重实行,反落在愚夫愚妇之后。」

  ◎雪公云:「吾等参加红白事,要穿整齐,此乃恭敬人之礼。礼节是教人何者该办?何者不该办?俗云:『宁要大家奴,不要小家女』,以小家女所见世面小,疏于礼节;在大家庭任职之奴婢,所见世面多,懂得礼节,有错稍加指正,就改过来了。」

  ◎写书法就是一心不乱!

  ◎能不食肉,杀念乃除;能除杀念,慈心斯成;能成慈心,祥和可致;能致祥和,灾厉自无。于是人生仁寿,皆可期于贤圣,世界清净,永能保其安乐。(太虚大师)

  ◎有情肉身皆淫欲生,全身血肉皆淫欲种,人若食之增长淫欲,因淫欲故愈贪食肉,因食肉故愈贪淫欲,遂令人身变成畜身!愈淫愈杀,愈杀愈淫,妄杀妄死,乱淫乱生,生死死生,不获解脱。人所食肉,皆从杀来,杀习沿传,杀机时动,遂令杀念不去人心,由微而着,从物及人。炮火弥天,刀光蔽地,人之与人,杀以继杀,尸积千里,血流百川!由人杀人,供禽兽食,杀生食肉,因果如是。因有食肉之人,遂有渔猎、屠刽之者,使人类中有此一专以杀生害命图利谋财者,皆食肉之人致之也。(太虚大师)修行

  ◎一般人都说,心好就好,何必学佛?雪公云:「一切众生贪、瞋、痴充满,何能夸心好?日日口说妄语、绮语等,身作杀、盗(不与取)、邪淫等,何可自赞是好人?信佛正是求觉悟,不学佛焉有清醒之日?」

  ◎堂上有佛二尊,懊恨世人不识,不是金彩制成,非是栴檀雕刻。即今现在父母,就是释迦弥陀,若能时时供养,何须别求功德。

  ◎自处处人,就像在画圆,以自觉、自度为圆心,以慈悲、利他为半径,所画出来的是一个人生时空的圆。

  ◎何谓修行?修养自己的身行、口说、意念,修得一份心境美,一切处境都是美。

  ◎佛陀是人类的救星,佛法是济世的良药,三宝是苦海的慈航,皈依佛教方得解救。

  ◎佛告弟子,欲得报恩。为于父母,书写此经。为于父母,读颂此经。为于父母,忏悔罪愆。为于父母,供养三宝。为于父母,受持斋戒。为于父母,布施修福。若能如是,则得名为孝顺之子。不作此行,是地狱人。(佛说父母恩重难报经)

  ◎如果我们能够打从自己的心理,制造光明的见解,芬芳的思想、洁净的观念,生产阳光、花朵、净水般的语言,与他人共享,就能拥有一个丰美的人生。 ◎养成大拙方为巧,学到愚时才是贤。真正的笨拙,就是灵巧的根基,真正的灵巧是从笨拙中增长的。

  ◎古德言:「今生一照面,多少香火缘。」

  ◎精进勤劳,是善德、是财富;懈怠放逸,是罪恶,是贪穷。

  ◎读书的人,要口到、眼到、手到、心到;有「四到」的人才会读书。修行的人,身要礼拜,口要称念,心要观想;能够「三业」接触佛心的人,才能蒙佛庇佑。

  ◎「止水易生虫,滚石不生苔」,「动」才能创造无限的活力,才是安身立命之道。「忙,才是保重。」因为将来我们都有一个永远休息的时间。

  ◎气功师练功,一日不练,十日无功;十日不练,百日无功;时断时续,断送气功。如果是钢琴家,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同行知道,三天不练,外行知道。如果是作家,一日不写,笔重十斤;两日不写,笔重百斤;三日不写,笔重千金;久不动笔,笔重万金。

  ◎从勤奋中打发时间。用工作来充实,从工作中去修道、去体会出生命的力量与发挥生命的意义。

  习 气

  ◎宁拜人为师,勿好为人师。

  ◎只要有心,小事也可以做成大事;只要有爱,毁谤也可以转为赞美。

  ◎不管任何人,只要满足于现状,就不能不断超越自我,一旦脚步停滞下来,就无法登上生命的顶峰,眺望峰峦之下的瑰丽美景。

  ◎让我们不祈祷在险恶中得到庇护,但祈祷能无畏的面对它们;让我们不乞求我们的痛苦会静止,但求我们的心能够征服它。

  ◎造成生命不断沉沦的主要原因,是我们太自私自利,忙着为自身的利益奔波,缺乏对他人的关怀和同情。

  ◎聚精会神地聆听博学多闻的人谈话,不仅能增进自己的人际关系,获得志同道合的朋友,也可以从中萃取丰富人生所需的养分。

  ◎知感恩、懂珍惜,是富有之人;有肚量、能包容,是豁达之人。

  ◎做事要有头有尾,全始全终;做人要有情有义,全心全意。

  ◎有福莫享尽,享尽见贫穷;有势莫使尽,使尽冤相逢;福宜常自惜,势宜常自恭;人间势与福,有始多无终。

  ◎一直停滞在昨天、过去,就会产生杂念和执着顾恋之心。人一旦时时刻刻回忆往事,便会痛苦、怨恨、不甘心。

  ◎解决困难的最好办法是努力克服困难;获得快乐的最好办法是真心给人快乐。

  ◎明知自己的坏习气,偏偏就戒不了,这就是凡夫俗子的病态!豪杰之人、出尘之士说戒就戒,不容许有坏习气伤身害命!

  ◎能真诚地彻底做到为别人欢喜,也就做到了佛法上的随喜法门。

  ◎真正慈悲的态度,不会因为对方的伤害或敌对而有所改变。

  ◎当面对会让自己心跳及发怒的情境,却能够不心跳、不发怒,就表示这个人有定力,其心不受干扰,这就是心的清净。

  ◎世间事不是一味执着就能进步,留一点空间,给自己转身;余一些时间,给自己思考,不急不缓,不紧不松,那就是入道之门了。

  心 法

  ◎正道的生活是不让烦恼得到滋养、或不造作会起烦恼的生活,因此,除了以空心生活外,就没有其他了。

  ◎世间充满着生、住、异、灭的事物,执着就苦,不执着就不苦。

  ◎我们的一切信仰行为,应在于使自己的心柔软、慈悲、无苦。

  ◎为了世界的和平、安乐,请忘掉自我吧!

  ◎心是缘起的,所以有生灭;贪痴也是缘起的,也有生灭;我们不需要为着贪痴的生灭,起落而轻举妄动。

  ◎人的智慧并非来自研究伟大的学说,而是来自对平凡事物的观察。

  ◎顺境如果让我们骄慢刚强;逆境如果使我们加倍的宽恕与爱人,那么,我宁可选择逆境的成长,拒绝顺境的迷失。

  ◎单纯地安住于当下,心终会契入生命原先的和谐状态。

  ◎平时我们的心不能静下来,是因为心无时无刻都沦为思想、情绪、感受的奴隶。

  ◎不计较小事,才能卸下心灵的负担。

  ◎见人有难,不可旁观;见人沉沦,要能提携。

  ◎觉人之伪,不形之于色;吃人之亏,不动之于口。

  ◎不因穷困或富有而改变态度,不因礼遇或违逆而改变尊敬,不因成功或挫败而改变信念。

  ◎真诚勤勉,用以任事;慈悲发心,用以行善;平和无私,用以做人;超越名利,用以处世。

  ◎对于意志永不屈服的人,没有所谓的失败。

  ◎伟大的成就,往往源自于微不足道的小事,每念及此,我总认为世上没有所谓的小事。

  ◎天堂和地狱,都是由心和行为所造作的。我们不要怕地狱,要怕的是心的偏向。

  ◎为儿孙作未来计,十望九空;为社会作众人谋,点滴有功。

  ◎天底下没有完美的办法,但一定有更好的办法。

  ◎能够「以退为进」则是不争,懂得「以无为有」则是富足。

  ◎处事不可太任己见,应明白事之常理。

  ◎每日所存的心意,要有祝福他人的好心;每日所走的道路,要能走出社会的光明。

  ◎佛法无他事,净化世间以进趣出世之寂灭而已。

  ◎「道」是要把你的身心放在一举一动上,而「不执着」欲望。

  ◎如果父母能接受孩子目前的表现,先从喜欢他的起点开始做起,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爱及鼓励,自然会想要让自己变得更好。

  ◎在大天地里贡献最大的,乃是在小天地里做事尽心尽力的人。

  ◎每个孩子都有其优点及缺点,如果父母一直强调孩子的缺点,漠视孩子的优点,可能会让孩子认为自己真的一无是处,导致他越来越自暴自弃。

  ◎每一天都是做人的开始,每一个时刻都是自己的警惕。

  ◎对子女、家人最大的爱心,应是帮助他们寻找到生命的真正意义,让人生不再迷茫,并远离对生老病死的恐惧。

  ◎正法的久住,要有解脱的实证者、广大的信仰者,这都要依和乐清净的僧团而实现。僧团的融洽健全,又以和合为基础。

  ◎世间一成不变之好人少,一成不变之坏人亦少,大多皆是可上可下、可好可坏之人,所以教化最为紧要。

  我 执

  ◎说话,要让人听后欢喜;做事,要让人知后认同。

  ◎对世间要有感恩的美德,对生活要有勤俭的习惯,对物质要有知足的修养,对他人要有喜舍的布施。

  ◎没有修养的人很容易就动怒、动气;有智慧、有修养的人,则能观察到无我、无人;既无辱者,也没有受辱者,两无挂碍,自然没有苦恼。

  ◎忘记自我利益,是圣人;摆脱私人利益,是伟人;看重自己利益,是凡人;忽略他人利益,是小人。

  ◎身不做暴行,常以手脚服务大众;心不起怨恨,常以柔软沟通彼此。

  ◎如果,今天我很努力地学习、过得很充实,晚上我将睡得很安稳;如果,我一生都很努力、充实地过活,我将能安稳地长眠。

  ◎君子不苦人所不好,君子不计人所不便。

  ◎修行人大忌说人长短是非,乃至一切世事非干己者,口不可说,心不可思。但口说心思,便是昧了自己。

  ◎为人服务者,总散发光热;利益别人者,总散播快乐。

  ◎每一种工作都蕴藏着无穷的乐趣,只是有些人不懂得怎样去发掘它们罢了。

  ◎在任何状况下,诚实还是最好的策略。人若能摒弃虚伪,则会获得极大的心灵平静。

  ◎拿掉「不可能」,让自己的梦想永不幻灭。

  ◎良好的幽默态度是处理一切难题的良方。

  ◎善良与品德兼具,有如宝石于黄金,两者互为衬托、益增光辉。

  ◎生命中最重要的就是要让自己活在当下。

  ◎乐观可以减轻病苦、乐观的人善于解决问题、乐观能成就一切。

  ◎人生应该发菩提心走「菩萨道」,利益众生而庄严心灵。生活应该要肯承担、要「随缘消业」,随顺因果而勇敢无怨。

  ◎想过快乐幸福的人生,应该从认识自己、关心别人开始努力。

  ◎为别人的事比为自己的事容易有智慧。

  ◎如果不能用柔和的语言让对方信服的话,当然也无法用严肃的话去征服。

  ◎敌人对我们很有益处,我们需要修练容忍、宽恕与耐性等控制忿怒的方法,来培养我们的慈悲心。一个制造问题的人,给了我们学习容忍、宽恕与耐性的机会。

  舍 得

  ◎自己喜欢的,不一定是好的;不喜欢的,也不一定就是不好。人生在世,有时要牺牲自己的喜好,把兴趣转为责任,去做利益大众的事情。

  ◎只有当我们不贪恋、不执着时,痛苦才能免除。

  ◎身体上的病痛,可以请求医师来医治,但心理上贪瞋痴的大病,再高明的医师见了也会束手无策。

  ◎人生所以患了贪病,就是一切都为着自己,不肯利益别人。

  ◎真正的舍,要像蜡烛一样,虽然自己是牺牲了,但只要他人得到光明,也就够代价了。

  ◎修行人不怕贪瞋痴种种习气,怕的是对佛法的正知正见没有建立。

  ◎真正善心的心量是从四正勤而来,在大众中生活修行、相处之间,必能逐渐把自己的习气转恶为善,显现出清净的佛性来。

  ◎一个人只要用心,生活中处处都是佛法,工作中事事都可觉悟。

  ◎我们除了忙于生活上短暂的荣华富贵,还要忙于未来。想一想,假如天黑了,晚上要到哪里去?假如大限到了,要到哪里去?

  ◎对世间要永远付出慈悲心、关怀心,不要有怨恨心,也不要对任何人失望,这才能功德无量。

  ◎有真心、有热心,一定可以赢得人心;有正念、有道德,一定可以击败邪念。

  ◎求知要进一步想,处事要退一步想。

  ◎唯有觉得「一切都是我的」,才能产生源源不绝的动力;唯有觉得「一切皆非我的」,才能享有随缘自在的欢喜。

  ◎「耐烦」是一种艺术,「有恒」是一种希望。

  ◎惭愧反省,是进德的阶梯;惭愧反省,是自修的功课。惭愧反省,是悔过的勇气;惭愧反省,是自知的镜子。

  ◎能干者,则要多受一点折磨;不能干,则要多受一点委屈。

  ◎别人的善言懿行,自己要能感动;自己的所言所行,也要感动他人。

  ◎一张笑脸可以引起无数张笑脸;但一张哭脸却永远孤独。

  ◎处事不可太分明,一切贤愚好丑要包容。

  ◎你说、我说、他说、大家说??,很少有人愿意安静下来,超越言语的屏障,听听对方的心声。

  ◎「战胜增怨敌,战败卧不安;胜败两俱舍,卧觉寂静乐」,这是佛陀对侵略者著名的教诲。

  ◎佛陀的一切教法可用两句话来表明。第一句:「你必须助人」,这包括了所有的大乘法。 第二句是:「若不助人,亦应不害人」,这是全部的小乘法,表达了一切道德的基础,那就是不害人。

  ◎吃亏即是占便宜,是因为我执会愈来愈淡泊,怕吃亏即是我执愈来愈强。

  ◎了解一个人需要的不是时间,而是彼此撤去心防。

  ◎小时候,我希望摘下星星;学佛后,我把整片星空挂在心里。

  ◎一个最不幸的人,如果精神不错乱,也没有死,这种人智慧最高,看得事情更深入。

  ◎施人之恩,莫大于助人为善;害人之甚,莫大于引人为恶。

  ◎宽恕能恢弘气度;包容能促进和谐;慈悲能助长道德;喜舍能增加人缘。

  ◎一位文学家请问一位名雕塑家:「你以高龄八十,想必知道成功的秘诀,请问成功的秘诀是什么?」答:「成功的秘诀就是找一件事做,把这件工作当成一生的职志,让你投入一切,投入生命中的每一分钟,最重要的一点是,这件工作必须是你办不到的事!」

  ◎我根本没有在劳动的感觉。因为不管做什么,我都觉得相当有趣。(爱迪生)

  ◎人之所以可贵,应该是在人所拥有的「觉性」,可以觉察到自身的不完美及个性上的缺陷,进而忏除前过,悔不再犯。

  ◎人生如梦,这场梦不论是美梦、恶梦,我们都是这场梦的主人,可以选择在美梦里不迷失,陷入恶梦里保有醒觉的能力。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它的长久,而在于它为后人所带来的典范。

  平等心

  正见的根本意义是: 没有分别, 视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

  ◎永远别浪费时间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健全的心灵,胜过强壮的外表。

  ◎贪欲、憎恨和无知是疾病的三大要素。

  ◎正见的根本意义是:没有分别,视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

  ◎阳光与雨露,对世间的一切生命都一视同仁。

  ◎平等必须先放下我见。

  ◎打破对一切顺逆境的分别,就是在修苦行。

  ◎眼见不生分别,耳听不生分别,是为「自净其意」。

  ◎我们自身的光明要像太阳光一样,对万物一视同仁,无物不照。

  ◎好也笑笑,坏也笑笑,好坏是分别出来的。

  ◎远离爱憎,住平等舍。

  ◎执相心着魔,离相心自在,一切平等观,无取亦无舍。

  ◎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菩萨。

  ◎不畏贫从富,不舍贱从贵,大慈平等,都无选择。

  ◎治瞋心重者,教修慈悲观;治散乱心重者,教修止观;治业障重者,教修念佛观;一切如来三藏十二部经典,皆不可思议,不得于此中有所偏轻偏重。

  ◎心能平等,我们就能处于一个和谐的世界。

  ◎真正的苦行是修平等心。

  ◎圣人的伟大,在于他的平等心。

  ◎智慧是平等心,聪明却是分别心。

  ◎「自大」是心灵的毒药,「平等」是心灵的乐声。

  ◎不分别诸境,是真调伏心。

  ◎好和坏,苦和乐,皆因自己的分别心而来。

  ◎观自在者:于法无取无舍,于根尘境识无障无碍,得大自在。

  ◎无量功德,即是一心。

  ◎道心者,无一切心。

  正觉之道

  ◎佛教是一种理性的、深奥的探讨人生之道,它不着重外在事务(物),而强调个人对内心发展的责任。

  ◎我们的处境充满希望:解脱的种子就在我们心中。

  ◎佛陀说:「你是自己的主人,一切全依你而定。我是老师,就像医生一样,我能给你良药,但你必须自服,必须照顾自己。」

  ◎佛教的基本法教:对他人仁慈,减少自私,分担他人的痛苦。

  ◎佛陀始终强调「悲智双运」;好头脑与好心肠应携手合作。

  ◎我们企求制心,能制心的修行就是「法」。

  ◎佛教的主旨是:基于悲心与爱心的利他。

  ◎培养悲心以及希求证悟最大的障碍──瞋恨他人。

  ◎「我愿皈依佛、法、僧,直至成就开悟之境经由布施及种种善,愿我终成佛,以造福一切有情。」

  ◎菩萨所持之戒主要是「戒自私」。

  ◎修道三要: (1)解脱轮回的决心──出离心。(反复思惟、业因、业报、轮回之苦) (2)对空性的正见──般若空慧。(力求悟缘起之法) (3)为利他而愿成正觉──菩提心。(因果七要义)

  ◎「贫有二种:一者财贫,二者功德法贫。功德法贫,最大可耻。」

  ◎有什么能比奉献和清净的一生更为高尚呢?

  ◎宗教导师的力量就在于──忍辱。

  ◎当知归依有四正行。一者亲近善士,二者听闻正法,三者如理思惟,四者法随法行。若有成就此四正行,乃名归依。(瑜伽师地论)

  ◎对菩萨来说:度化就是快乐、快乐就是度化。

  ◎善知识十相:戒、定、慧、教量、证量、德增上、善巧说、具悲心、具勤勇、不怕厌烦。中等五相:戒、定、慧、证量、具悲心。下等三相:德增上、以佛法为重、重后世。

  ◎弟子之根本要件: (1)正直往 (2)具智慧 (3)强大希求 (4)恭敬。 永恒的生命 ◎自在、无碍才是学佛的目的。

  ◎如来──如如不动来度众生。

  ◎学佛就是要你认识自己,找到永恒的生命。

  ◎人活着,唯一的任务就是净化自己,发觉生命的唯一真实。

  ◎修行要有耐性,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佛法就是唤起生命觉醒的一种方法。

  ◎修行人应当「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一个人宁可死上千百次,也不可以在无知的状态,卑贱的活着。

  ◎真正的开悟就是认知、肯定自己,找回迷失的自己,完成了生命的觉醒。

  ◎真实的悟,只是生命的觉醒,只是认知了原本自心,即原本的自己。

  ◎众生皆有佛性,所以我们要信佛、学佛、念佛、成佛。

  ◎学佛,就是要指引你认识原有的智慧与真实的心。

  ◎甘于淡泊,乐于寂寞,功到自然成就。

  ◎修行须是铁汉,着手心头便判,直趋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

  ◎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

  ◎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

  ◎直心直行,直取无上菩提,可谓真大丈夫之所为。

  ◎若欲修行,在家亦得,不由在寺。在家能行,如东方人心善;在寺不修,如西方人心恶。

  ◎不见一物是名见道。

  ◎时势创造世间的英雄;觉悟诞生出世的大雄。

  ◎佛法就是完成生命觉醒的方法。

  ◎信而不解,增长无明,解而不信,增长邪见,故知信解相兼得入道矣。

  ◎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

  以爱来奋斗

  ◎我们出生来到世上,是要为人类的幸福与快乐而努力的。

  ◎要发挥强烈的人类爱,与众生界共苦,与所有生命界同悟。

  ◎唯有爱心才能对治瞋恚。唯有慧剑才能斩断无明。唯有慈爱才能克服仇恨。唯有教化的心灵,才能拥有快乐、健康的举止、言语和想法。

  ◎修行的要领是观察动机、审视心灵。从心开始、从心出发、过心生活。

  ◎世界和平唯有靠人格的完成。以完成人格为目标的宗教则是佛教。人格的完成, 唯赖智慧、慈悲与勇气三者之调和方可达到。

  ◎唯有透过心灵和平的开发,才能达成我们个人及世界的真正和平。

  ◎血迹不能以血洗净,怨恨不能以怨恨止息,唯有忘掉怨恨才能止息怨恨。「不可久看,不可短急,怨恨唯独以无怨恨才能消除。」(长寿王对长生王子所说)

  ◎不必太在意死后的事,只需重视眼前所发生的事,然后一一克服,如此也等于在解决未来的事。

  ◎将觉醒放入心中,如果心是觉醒的话,它将安住于平静之中。

  ◎真认自己错,莫论他人非,他非即我非,同体名大悲。

  ◎爱惜自我,是一切苦难之源;爱惜他人,是所有功德之本。要多修习自他相换法门。

  ◎系住这一颗心,就系住所有老虎、狮子、象、蛇、仇敌、地狱的守卫、巫魔。(寂天菩萨)

  ◎人生真正的快乐,始于爱惜其他众生。一旦你开始为其他众生过活,在你把关心的对象,从自己转换为其他众生的时候,内心顿时放下自我爱惜,便解脱自私心的束缚,内心便获得真正的解放、自由及满足和安宁。

  ◎《大宝积经》云:「满设恒河沙界,珍宝供养佛,不如一日中,出家修寂静。」有为有漏,无解脱分。无为法是无漏。出家以修寂静为主,其它是副。出家修寂静,远离爱瞋二苦。

  ◎世间人终身忙碌奔波,只是不愿意放弃欲望所产生的乐受,而甘愿作牛作马,因为不知道出世间的快乐、三昧乐、涅槃乐。

  ◎修行人在我空智慧未生起之前,诃责很重要。诃责惭愧为修行之主,崇重贤善,轻拒暴恶,对恶法永远生起轻视的心。诃责自己为什么生起如此之心,怎可不护己灵。烦恼的现前,主要是靠惭愧心对治。

  ◎当做徒弟的自己准备好了,老师──该出现的老师──就会立刻出现。

  ◎如果对自己的恶法,没有生起惭愧心,没有诃责,就是不深信因果。尊重善法,轻贱恶法,修行才能上路,否则没救。

  ◎一个有使命感的人,它就有一股正念的力量,来对治自己的烦恼。放逸的人,就不容易对治自己的烦恼,所以菩提心的发起很重要。

  ◎以一念归依弥陀的心忆念弥陀,一心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佛的愿力光明会摄持你。忆念弥陀,即是众生心投大觉海。我们烦恼不能自主的心,与弥陀清净大悲心就接触了,可得佛力加被。

  ◎成功的人,很少抱怨,抱怨者很少成功。

  ◎没有人与你做对,只是角度不同。

  ◎真正的快乐是没有欲望的束缚,真正的幸福是内心有智慧的真理。

  ◎感恩、反省、转念。

  ◎纵然不能入空观,若能深知五欲是罪,心常觉照,则能不随妄转。

  ◎紧张什么?没有什么过不去的,以平常心看待人生中的无常。

  ◎有些事情你明明知道不对,你也不可以说,很少人会承认自己的过失,除非你有能力度人。

  生命之歌

  ◎生命之美,在于开启心灵;人生之最,在于心灵教育。

  ◎迷信和无知,是觉知事物本然(真理)的巨大障碍。

  ◎「精神的解脱」是所有人类的职责所在。

  ◎人世间最美的事是「信心」。

  ◎人对生死大义有所了解,就能活出庄严的人生;对信仰有所体认,就能活出希望。

  ◎宗教的主要目的,不在于让人进入天堂,而在于让天堂进入人的心中。

  ◎高级的宗教,在引发一个人实践爱和智慧,在随缘之中不断省觉,并领悟自性世界的伟大。

  ◎彻底调伏「我慢」是无上的喜乐。

  ◎保持觉醒与观照,脱离「我」、「我所有」的念头,就能解脱苦。

  ◎信仰带给人生力量,也带给生命希望。

  ◎自在、解脱才是真正的佛法。

  ◎佛法的真正精神,并不是外在的宗教仪式,而是来自于内在的自我觉悟,内观自省。

  ◎金钱化妆你的外表,佛法启悟你的内在。

  ◎如果有人认为学佛是一件辛苦的事,这样是不对的,因为六道轮回比学佛更辛苦。一个人无论寿命多长,都应该学而不倦,以学佛为乐才对。

  ◎学佛是让我们认识人生的真理,从我们的心里彻底去觉悟,进而透视境界,于一切时空当下皆放得下。

  ◎信仰是理智的延续,不是感情作用。

  ◎学佛不是对死亡的一种寄托,而是当下就活得自在和超越。

  ◎佛陀的伟大,在使人从生命的根源上,得到彻底的救度、解脱。

  ◎佛是感性与理性升华到最高点。

  ◎信仰──如实的接受生命的本身。

  ◎有信仰的人最富贵,具道德的人最安乐,肯修行的人最安心,有智慧的人最可敬。

  ◎渴思甘露,饥思美食,病思良医,众蜂依蜜,我等亦如是,愿闻甘露法。

  ◎医生能治一切病,不能治命尽之人;佛能度一切人,不能度不信之人。

  ◎暮鼓晨钟,惊醒红尘机里客,经声佛号,唤回苦海梦中人。

  ◎信为道源功德母,佛法大海唯信能入。

  ◎忧道不忧贫,为法不为名。

  ◎生命的真谛是在于心灵的开启与升华。

  ◎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

  ◎种树培其根,种德培其心。

  ◎至大无外,至小无内的就是心灵的空间。

  生命共同体

  ◎如果自己的心灵没有足够的和平,那也没有办法把和平带到他人的心灵。

  ◎我们需要在自己身上灌溉和平、喜悦、快乐的种子。

  ◎情,维系着人与人之间的活动与存在,宛如是润滑剂,使人活的更有意义。但是情爱的执着之所以会造成烦恼,主要是因为其中只有感性,缺失了理性,表现出自私、以自我为中心的要求。

  ◎从佛法的角度来看逆境,逆境是增上的助缘,是成长的助力;所以在遭遇到逆境时,应以欢喜心来积极面对处理,对给我们阻碍、打击的人,应心存感激与感恩。

  ◎年轻人跟我说,父母亲给他们的礼物,最珍贵的便是父母亲自己的快乐。如果做父母的自己感到快乐,孩子的意识就会收到快乐种子,当他们长大后,他们也会知道如何让别人快乐。反之,便是战争的根源。如果孩子不快乐,他们就会寻找和战争一模一样的东西,像是酒精、毒品、赌博,某些电视、电影节目,以及其它暴力的「文化产物」。

  ◎体悟「生命共同体」的真实感受,发挥人饥己饥、人溺己溺的人道精神!

  ◎对于心外的空间不必去争执、占取,重要的是,必须去体会内心的空间。

  ◎发心,才能把事情做好;立愿,做事才有目标。

  ◎真正的幸福其实不在于财物的多寡,亦不在于地位名誉的高下,而在于我们是否能珍惜每一个当下,疼爱每一个与我们今世有缘相聚的众生。

  ◎布施,是自己发财之道;持戒,是自己平安之道;忍辱,是自己做人之道;精进,是自己成功之道;禅定,是自己安心之道;般若,是自己明理之道。

  ◎众生身心上的苦,即是菩萨心中的悲。

  生命课本

  ◎人生最大幸福事,半夜挑灯读藏经。

  ◎要学习「事忙人不忙,人忙心不忙」,要藉事链心,但不管多么忙,书总是要读。

  ◎《金刚经》云:「若有善男子善女子,以七宝恒河沙数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其福不及此经,乃至四句偈等,为他人说?。若是经典所在之处,即为有佛!」转述四句偈的功德胜过财宝的布施。财富是有限、有为的。佛法的慈悲、般若、忍辱、结缘是无限的。

  ◎人生最妨碍读书时间的就是俗事太多;最妨碍养生之道的就是欲望太多;最妨碍处世之道的就是话语太多;最妨碍立德之道的就是奇智多谋;最妨碍治家之道的就是开销太多。

  ◎要按时用功,日日温习,如同吃饭,每日三餐!

  ◎能不念旧恶宿怨,才能化阻力为助力来成就大事业,这也是身为领导者最根本的风范、气度。

  ◎有错误,别人敢指责你,敢说你的缺失,你才会进步。没有人敢指摘你的不如法,那将永远在错误中轮回。要虚心接受人家的批评,才会成长。

  ◎世上应没有「运气」这回事,至多只有顺境或逆境,顺境是我们努力的成果,逆境是未能预见的情况,故我们要以平常心来接受「顺逆皆一半」的未来。

  ◎持身不可太皎洁,一切污辱垢秽要茹纳得。处事不可太分明,一切贤愚好丑要包容得。

  ◎集体的力量可以帮助我们成就愿望,期望每一个人都能懂得融入大众,以壮大自己的力量。

  ◎一个好人,不管他做得再怎么好,一半的人赞美他,另一半的人还是要诽谤;一个坏人,不管他做的再怎么坏,一半的人不屑理睬,另一半的人仍要为他说好!

  ◎人有一分器量,便有一分气质;人多一分器量,便多一分人缘。

  ◎佛观一粒米,大如须弥山。若人不了道,披毛戴角还。

  ◎佛经上说:「菩萨求法,当于五明处求。」五明,就是五种技艺:声明、工巧明、医方明、因明和内明。菩萨勤学五明,是为了利益众生。

  ◎人生应有福,可惜不知足:思量事累苦,闲静便是福;思量挥霍苦,节俭便是福;思量孤独苦,亲友便是福;思量老病苦,健康便是福;思量多疑苦,有慧便是福;思量挫折苦,结缘便是福;思量计较苦,放下便是福;思量嫉妒苦,包容便是福;思量烦恼苦,欢喜便是福。

  ◎「心中无事一床宽」,经常保持一颗无事的心,必能享受没有梦魇的宁静。

  ◎作百佛事,不如活一人;活十方天下人,不如守意一日。人得好意,其福无量。

  ◎人不能自伏意,反欲伏他人意。能自伏意,他人意悉可伏。

  ◎养量的方法──意自满者,其局量必不大,所以要戒骄满。见人一善,要忘其百非。若是只看见别人缺点看不见别人优点者,无法有器量。不为不如意事所累,不如意事来临时,能泰然处之,不为所累,器量自可养大。

  ◎「心」──纵此心者,丧人善事,制之一处,无事不办。

  ◎面对社会人情冷暖,我们要用智慧慈悲、忍耐、柔和去克服;只要我们心中能包容一切众生,就不会斤斤计较荣辱得失;只要我们心中蕴藏富贵法财,就不会汲汲营营于蝇头小利。心中有力量,不计较、不比较,自然超然于称讥毁誉之外,昂首于富贵淫威之上,快乐地过着奉献服务的人生。

  ◎心常随人,人莫随心,心者误人,心杀身。心取罗汉、心取天、心取人、心取畜生虫蚁鸟兽、心取地狱、心取饿鬼作形貌者,皆心所为。

  ◎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净则国土净。

  掌握生命

  ◎在现实人间,虽然有苦有乐,有悲有喜,有成功有失败,有圆满有缺憾,有舒服与不舒服的时候,但是在我所行走的每一步,都有我的思想、我的意志、我的选择。

  ◎一个人若能不被世俗羁绊,就能得到真正的自由,一个人若能从忧虑和困扰中静心,就能得到究竟的解脱。一个人若能处在空的状态,就能得到完全的无碍。

  ◎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对自己缺乏信心是失败的主要因素。

  ◎你的想法,决定你的生活和人生。

  ◎「好情境」和「急性子」是矛盾和相反的。最高级的餐厅,上菜总是缓慢的,这样舒缓的气氛,才能品出食物的美味。最好的艺术馆和博物馆,总会让人忍不住放慢步伐,去享受空间和品味艺术。最美丽的花园,会使人不自觉的轻轻散步,怕惊动花木,和花上的彩蝶。最好的生活,应该也是舒缓的吧!有深度的品味,有宽广的空间,有细腻的觉察,有安静的思维,因此,要学习每天有一段路,要慢慢的、轻轻的、静静的散步。

  ◎龙树菩萨在他所造的四百论中:佛法是心法,主要不是在于展示语业或身业,而是在于心,因此如果能够调伏心,就是修法,如不能调伏心,就不是修法。 ◎无我不是说我们不存在,而是存在于不断的在改变,因为是无常,不要有自我中心,常想到别人。

  ◎「无所住」是没有自我中心,不为我要怎么,不要怎么对自己。「生其心」是随类希求,随缘救济做过即放下,不放在心上。「实相」即是「无相」、「空」。空是无常,无常变化叫做「空」,而无常变化的本身就是实相,因为经常在变化,所以叫「无相」──没有不变的一个现象。无常的本身叫空,空的本身就是无相,无相的本身就是实相。

  ◎一个大修行人,临终时是欢喜自在的,因为身心是苦恼的境界,正好离开五浊升净域,何有一丝挂恚?

  用行动去爱

  ◎人可以凭着他的意志、决心及今生的行为,去改变自己的命运。

  ◎与其改变别人不如改变自己,因为改变自己比改变别人容易。事后要能把消极的仇恨抱怨,转化为积极的检讨自省,学习宽恕与包容,化逆境的绊脚石为快乐成功人生的踏脚石!

  ◎人必须依凭他自己的努力,去克服所有的问题和困难,而不是透过诸天鬼神、星宿和算命的媒介。

  ◎以意志战胜疾病!

  ◎人是自己监狱的狱卒,他为自己盖了一个监狱。

  ◎我们大多数的人在财富、奢侈、高级职位和上流社会中找寻幸福。我们把影子当成实质。人必须从内心的幻梦中觉醒,所有世俗的幸福皆是一种幻觉。

  ◎要了解生命真正的目的,人必须转向宗教。佛教是奋斗者的表现,是人们最伟大的力量,它逐渐领导人去完成自我。它使卑贱者变得崇高;使自私者变得无私;使自大者变得谦逊;使傲慢者变得节制;使贪婪者变得慈悲布施;使残忍者变得善良;使主观者变得客观。

  ◎「整个世界是以心为先导。」心是世界的制造者;工作室就在你的内心。

  ◎一切幸福都源自善心;所有痛苦都源自恶心。让心回到自己美丽的家。

  ◎唯有教化的心灵,才能拥有快乐健康的举止、言语和想法。

  ◎为他人的福祉牺牲自我。史怀哲医生说:「只有知道如何奉献的人,才能够得到真正的快乐。」德蕾莎修女说:「不管人们怎样,总是要爱他们。」

  ◎弘一大师说:「庵门常掩,勿忘世上苦人多。」「将自己奉献给众生,愿众生早成佛道。」寂天菩萨说:「只要哪里有苦难,我就在那里降生。」

  心好命就好

  ◎做事要有恒心,做人要有爱心。

  ◎记人好处,能忘恨;记人坏处,会生怨。爱心生,百恨消;邪念动,万恶来。

  ◎不想坏事,心乐;不说坏事,意乐;不做坏事,身乐。

  ◎怕苦,苦一辈子,不怕苦,快乐一辈子。困苦是激素,能吃苦才能有成就。

  ◎以德为富,以道为贵;以安为福,以仁为寿。

  ◎只要怀有慈悲心,人人皆是观世音。

  ◎说话的方式有五种:实际的或不实际的;真实的或不真实的;柔软的或不柔软的;有意义的或无意义的;慈悲的或愤怒的。

  ◎人活着要能为家人服务,为邻居、朋友及社会上的人做些事。否则,我们为谁而活?当然,在服务他人的同时,也别忘了要为自己而活。

  ◎保持微笑是最好的良药。微笑的人做事舒服,大家都喜欢他。每天要计划今天我要微笑,不笑的话,精神会分裂。佛教徒是最快乐的人!

  ◎一个不快乐的修行人,对众生是没有利益的。

  ◎尝试把自己的想法全部倒掉,用别人的想法。

  ◎我们要当「心」的主人,带领心,降伏心,而不为心所降伏,不要做心的奴隶。

  ◎所谓高品质的快乐,就是「自在」。

  ◎人总是不讲道理、思想谬误、自我中心;不管怎样,总是要爱他们。

  ◎微笑是一种真理的火花。多微笑较容易接近真理。从今天开始,让我们把从过去到现在的苦都交给无常,让苦在无常中转化掉。

  ◎如果你做善事,人们说你自私自利,别有用心,不管怎样,总是要做善事。

  ◎如果你成功以后,身边尽是假的朋友和真的敌人,不管怎样,总是要做成功。

  ◎你所做的善事,明天就会被遗忘,不管怎样,总是要继续做善事。

  ◎诚实与坦率使你易受攻击,但不管怎样,总是要诚实与坦率。

  ◎以坚定的意志处世,用柔软的心情待人。

  ◎你耗费数年所建设的,可能毁于一旦,但不管怎样,总是要建设。

  ◎人们确实需要帮助,但是如果你帮助了他们,却可能遭到攻击,但不管怎样,总是要帮助。

  ◎这个世界有太多的苦难与不平,需要我们付出善心的爱与温暖的手。

  ◎爱是一种关系,而爱如果没有他者来爱是不完全的。

  ◎将你所拥有最好的东西献给世界,你可能会被踢掉牙齿,但不管怎样,总是要将你所拥有最好的东西献给世界。──录自印度加尔各答的儿童之家墙上(德蕾莎修女)

  ◎你要别人对你做什么,你也要对他们做什么。

  ◎「我找到了我自己!」人要做自己命运的主人。

  ◎任何恶事是本于以「我执」为中心的贪、瞋、痴。

  ◎爱你的邻人如爱你自己一般。

  ◎战胜自己的人是最伟大的征服者。

  ◎智者每天检讨他自己的言行。

  ◎忏悔包括改过!

  ◎痛苦的根源是私欲、占有、控制。

  ◎宁静来自内心,勿向外寻求。

  ◎往往跟你最亲密的人,却常常让你痛苦、挂怀;反倒是一些忤逆你的人事,却成了砥砺的利器。问题全在于你用那种心态面对。

  ◎没有贪爱和憎恨的人,就没有束缚。

  ◎不执着的人,才是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他能真正拥有一切,整个宇宙都是他的财富。(心包太虚,量周沙界)

  ◎忍是天地间最宽大的包容能量。

  ◎智者失去财富,尚能继续生存;富者缺乏智慧,生不如死。

  心的修行

  ◎苦有两种:导致更痛苦的苦和导致苦止息的苦。

  ◎别去做会造成苦的事。接受它→去除它→不造作它。

  ◎快乐是痛苦的伪装。

  ◎你是你自己的老师,审视你自己去寻真理──真理在里面而不在外面。认识你自己才是最重要的。

  ◎很多的思考而没有智慧是极痛苦的。

  ◎戒就是惭愧心。所谓清净,就是超越一切的疑惑。

  ◎解脱是智慧与慈悲的根源,也是佛陀教法的真实动机。

  ◎正精进和持戒,是不间断地持续你内在的觉醒与收摄。

  ◎有毒的香蕉,你会去吃它吗?当佛陀告诉我们,感官的快乐是有「毒」的时候,我们为何还去「吃」它呢?

  ◎在佛法里,我们不为任何收获而做事。我们练习不去得任何东西,只是让心平静下来,这就够了。

  ◎一颗「空心」的意思,并不是说里面空无一物,而是指空掉恶的,但却充满智慧。

  ◎提醒医生,「小心,因为死也将要找上你。」 佛陀才是唯一的生命医师。

  ◎「我是为什么而生的?」为生而哭?如果没有生,就不会有死。

  ◎我们是为了不要再生而生。死,是紧紧地挨着呼吸的。

  ◎「觉知者」清楚地知道,一切因缘和合的事物都不是牢固的,他不会去追逐迁变的因缘。住于当下,与当下的真理同在。

  ◎身体会说:「你不是我的主人,知道吗?」。诸行(和合事物,有为法)都不属于我们,它们会随顺自己的自然法则。我们所能提升和美化的,就是这颗心。

  ◎事实上,并没有一个「恒常自我」的东西存在。

  ◎时间就是我们当下的呼吸。禅坐就是你的呼吸。

  ◎佛教是心的宗教,如此而已。为了净化心而修行的人,就是修习佛法的人。

  ◎什么是法?无一不是。「法」必须藉由内观自己的心而得。必须阅读自己的经验。

  ◎只有一部书值得一读,那就是──心。

  ◎心是愉悦的,在任何地方都会是快乐的。当智慧在你的内心中觉醒时,不论你看哪里,都会见到真理。

  ◎强化心不是健身般,只要动一动就好,相反地,是将心带到一个「止」的状态,使心得到休息。

  ◎用你的「心」来听闻佛法,而不是用你的耳朵。

  ◎「向内挑战」,「战胜自己」。只管衡量自己,别去评论他人。

  ◎圣者的语言,「一切事物都是不稳定(无常)的,不要去执着任何事物!」

  ◎诸行(和合事物)是透过无常变迁而存在的,怎样也阻止不了它。想一想:你能只呼出而不吸入吗?我们希望事物都恒常不变,那是没办法的!

  ◎如果你真实而清楚地看见不稳定(无常),你将会见到稳定(常)。所谓的稳定(常)是:一切事物绝对是不稳定(无常)的,而且不会有其他意(例)外。

  ◎看佛教古迹圣地时,看到龟裂了;即看到佛陀教的法了。

  ◎业──以为别人看不到,自己却看到了,业在看着我们。善有善报。

  ◎如果他不修行(禅坐修习),纵使他就睡在佛陀身旁,也看不到佛陀。

  ◎所谓稳定的修行,是在每一刻中,不论行、住、坐、卧,都保持正念──莲花心。

  ◎所有的禅坐,就在当下你的内心;当下的你,内心里就有生、老、病和死的存在,我四处追寻,停下来时,才发觉我一直在寻求的,就在自己的心中。

  ◎我们不是为了见天堂而禅坐,而是为了要结束苦。

  ◎我们必须先学习才行(禅坐)。唯有当我们尝过柠檬后,才会知道它是酸的。

  ◎我教导弟子们去审视自己的心境,去和他们自己面谈。

  ◎理论和实践──草药的名称;亲自去寻找它,使用它。

  ◎平静就是烦恼止息。平静,是在我们内心里的烦恼和病苦中找到的。

  ◎禅坐有很多法门,最后都回归到一点──让一切随其本然。迈向清凉之地而远离斗争。试一试吧!一切事物到最后,不过只是生、灭罢了。

  ◎如果我们善于寡言、满足一切,我们就会看见自己,也不会受到干扰。心将会具备戒、定和慧的基础。

  ◎戒、定和慧一起促成了「道」,是佛陀真理的外表,它是导引我们到达这个真理的道路。当我们增长了这三个因素时,其结果是最完美的平静──涅槃。

  ◎切记!我们不是为了「得到」而禅坐,而是为了「舍弃」。我们不是以欲望来禅定,而是以放下。放下爱恨,然后顺其自然。

  ◎声音──鸟鸣声与车子吵杂声。放下声音吧!去注意「主题」——你的修行。

  ◎我们必须学习放下所有我们的欲望──即使是觉悟的欲望。惟有如此,我们才会解脱。

  ◎我们真正的归宿,就是内心的平静。不是房子、车子、感情,那是世俗的家,会随顺世间的法则──无常变化。

  ◎往自己以外看,是比较和分别,这样是找不到快乐的。如果你花时间去寻找一个完美的人,或完美的老师,也一样找不到平静。佛陀告诉我们去看「法」──真理,而不是去看别人。声音,鸟呜与车子吵杂声。放下声音吧!去注意主题,你的修行。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