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法空恩师讲《广论》105讲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22日
来源:   作者:法空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法空恩师讲《广论》105讲

 

  阿弥陀佛,各位大德、各位同修大家晚上好,今天又是我们一次殊胜的因缘聚集在一起,讲说听闻《广论》了,首先让我们做加行

  (略)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愿解如来真实意

  我今发心,为救度尽法界、遍虚空界一切如母有情于生死大海中,拔苦与乐而成佛,为求成佛方便而学此《菩提道次第广论》,愿广论昌明、正法久住。

  诸位大德、诸位同修、大家晚上好:

  今天,我们又一次殊胜因缘聚在一起,讲说听闻《菩提道次第广论》。首先让我们祈请历代传承师长、本尊、诸佛菩萨加持我们,在讲说听闻中,破除内外一切障碍,使每个人能迅速生起出离心、菩提心、清净见,速即成佛,为利如母有情,为使正法久住,发菩提心学此《广论》。

  前面我们已经给大家开示了:学佛的动机、发心,它(正确发心)的殊胜功德利益,它(错误发心)的不足之处是哪些。无非就是挽救自己心灵上的道德思想品质和修养,将我们的人格升华。太虚大师讲“仰止唯佛陀,完成在人格,人成即佛成,是名真现实”,佛法的道理就是要建立在慈悲与智慧上面。所以我们光是认识真理也并不一定是正确的。怎么说呢?就拿炸弹来说,科学家通过对真理的认识而创造出炸弹,但是它们在意识上和事实上是用来伤害别人的,所以造成很多的家庭,家破人亡,发生这样悲哀的事件。我们学佛修行,贵在发心,动机不能错了。如果我们学佛修行为了世间的五欲,祈求佛菩萨加持得到世间的五欲,那么,这种思想是错误的。我们学佛究竟的目的是为了解脱生死、离苦得乐、究竟成佛,不是为了世间的五欲。很多人不明白这个道理,学了佛,诵了经,就跟佛菩萨讨价还价,有很多的要求,认为一学佛就能得来很多的世间五欲。

  为什么很多人修行用功,反而得不到殊胜的世间的果报呢?是因为自己的业力,福报不够,并不是佛菩萨不灵、佛菩萨不加持。有的人很精进、很用功,但是不代表他学了佛以后,家庭就不会出事情。这就成了迷信了。家庭出现了很多的违缘,很多的障碍,很多不如意的事情,这个不能怪佛菩萨。学佛的人懂因果呀,懂业力呀,你的因没种好,怎么能有好的果收呢?所以说,在意乐上,在动机上,看你是如何对待别人的,这是重要的。

  所以单通过对真理的认识是不够的,还要再加上什么呢?清净的利他的意乐、发心不要忘了。

  由于了达了信息现象???等重要的缘故,所以在这二十一世纪这段时间当中,世界因为科技和各式各样的机器进步的结果,相互的贸易往来,就变得密切了。同样,也能立刻知道各种信息,同时也发现环境正在产生的危险,所以我们觉得世界越来越小了。与此同时,人与人之间相互依赖的关系就更加密切了。同样以环境来说,光是一个洲的环境和气候的变化,就跟整个地球有很密切的关系,相同的,以信息来说,我们通过各种方式,一个很偏僻的地方发生了什么事情,世界各地马上都可以知道。所以很快就会了解世界的整个实际状况,不论是经济问题、或者环境问题,包括现在看看每天都报导:洪水泛滥、各种灾难。所以除了从世界的整体角度去思维以外,如果说从个别的角度去思维,似乎并没有那么的恰当,所以意识上的转变,使得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近,越来越互相地依赖,但是我们基本上仍然会有这么一种从前的错误想法:这是我,那是他,这是我们,那是他们。而一直处在这种想法当中。以另外一个理由来看的话,我们说,人类并非个别的,个别的。

  对这个道理,我们要了解,不清楚,认识颠倒错误,就会给我们带来对佛法的偏见、对五欲六尘的迷惑和颠倒。这些都是非常可怕的。

  那么我们以另外一个理由来看,不管是谁,决不可能独自一个人生存,都需要依赖着社会来生存,实际状况,我们的未来都是要依靠社会的。但是实际上,我们却是保持着:这是我们的利益,这是我们想要的生活方式……都是处在这种想法,这种颠倒上。所以,都有这样的想法:自己想法自然是非常重要的,而透过自己的想法去改善、改革也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个人的自由和社会有密切的关系,所谓个人的自由,是不能离开社会团体来谈的。所以不管走到哪里,在某一些地方、甚至一些国家,他们会有这样的一种思想,狭义的国家主义,认为只要照顾自己就可以快乐。你看在国外,在非洲以及南美洲,都有这种思想。之所以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是因为概念和现实它们之间有所差距,所以我们要了解、要认识,这是非常重要的。

  我们应该多去思维人类的未来,把人类当成一个整体来思维,这是很重要的。你要是只片面去思维,那就错了。所以我们经常把这种概念称为“地球村”的一种意识。对佛法来说,一切有情――我们常说的一切如母有情,就和这个有些类似,虽然发愿的时候会希望一切有情具足乐和乐因,我们常说:“愿诸众生永具安乐及安乐因,愿诸众生永离众苦及众苦因。”都会发愿,但是想到一切有情的时候,好像在其他的地方,跟自己很遥远,在做事的时候,完全想着自己,没有想着众生,跟这个地球上的人类没有什么关系,好象地球上的人类不属于在具足安乐和安乐因的一切有情里面,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没有菩提心,想得利,想求什么得什么,不可能!自私是得不到的。

  所以要想到绕益有情皆能具足安乐的时候,首先想的应该是我们同时住在地球上的有情,心量要广大。包括个人自己的家庭,所以要去认识真理,也就是认识真实实际的状况,再根据这个去研究出各种方法是非常重要的。这时知识和人的智慧就变得很重要,透过人的智慧去创造暂时性和永恒究竟的利益安乐,也是相当重要的。

  假如有时候暂时显得比较不快乐、比较痛苦,便会觉得这个比较重要,所以尽管从究竟来说,舍已利他??是有利益的,但仍会因暂时的痛苦,觉得这个比较重要,而不大去想究竟永恒这方面,快乐,透过智慧的抉择,如果对智慧和究竟两方面都有利的话,那当然不用说了。另外,只要对永恒和究竟有帮助的话,虽然暂时是不快乐的,但这也是应取的,总之如果暂时跟究竟的状况不相通,是必须要透过智慧抉择的,以智慧为重要。有些时候为了整体利益,必须舍弃自己以前的利益,或者为了究竟的大利益而去承担种种的大痛苦,或者为了一个大方向的利益而必须去承受痛苦,在这些时候,所谓的心力就很重要了。

  有时候在心中又要做这个、又要做那个,然后会有这个困难、又会有那个困难,在想这些事情的当下,假如没有心力的话,就会觉得沮丧、无聊,就会退失信心,没有自信,弄的不好有些甚至会跑去自杀,所以心力是很重要的。西藏人有一句很好的俗语:“断了九次,就接九次。”勇敢地去承担痛苦,遇到一个挫折继续努力,如果又遇到另一个挫折还是再继续坚持下去,这种做法是很重要的。有信心的话,我们就可以忍辱,面对现有的一切痛苦。所以在人类的社会当中,心力和意志力是非常重要的。

  在人类社会中,若稍微成功顺利的时候、稍微有点成就的时候,我们心中就觉得兴奋。反过来说,碰到了一点挫折,就会完全地失望,这就是凡夫,心如死灰,如果每当遇到人生起伏的时候,心中就非常的快乐、痛苦产生极大的波动、振荡,这是不太好的。

  如何让自己提升心力呢?是有方法的。怎样具有坚强的意志力呢?重要的基础应该可以说是作一个诚实正直的人,如果能真诚不虚伪,把内外都弄得明明白白,就可以提起心力;第二个因素,是善良的心,对他人如果能不起贪欲、嗔恨心,而是道德利益的心,也可以让我们提升心力。

  外在的表情和内在的想法不同的时候,就在自欺欺人???。当我们在骗人的时候,内心一定会有一种愧疚的感觉,除非真的脸皮非常厚,那当然又令当别论了,就是因为说这个也不是,说那个也不是的缘故,心力才没有办法提起来,而且假使我们在内心深处想要去伤害别人、欺骗别人,很自然地那种所谓真诚的心力,就没有办法真正地提起来。有时候我们说谎,甚至搞到他人都快哭的时候,感受到那股力量――狂妄,同样的,去伤害别人,欺负弱小的时候,也会觉得有一股勇气产生,这种勇气心力是由嗔恨心而产生的。因产生嗔悔恚心的勇气是一种愚痴、鲁莽的勇气,有的人遇到挫折的时候,或者说别人不顺自己的意的时候,动不动就想要生气,在生气的当下,内心觉得愤怒,能帮助自己,保护自己,一股勇气的存在,借着这一股愚痴的勇气而去说出不好的语言来,难听的话都出来了,包括和别人打架,发生冲突,甚至再严重一点就会去伤害、杀害别人,最后自己被法律制裁,被别人羞耻、唾笑、鄙视、看不起,而感到十分的后悔。由此可知,当时内心的这股勇气是愚笨的勇气,到头来还是会让自己吃亏的。我们偶而会忽然觉得嗔恨心、无名火是自我保护,而且能会去消灭那些伤害我所爱的亲友的人。但是仔细去想的话,所谓的嗔恨心,其实不一定会对别人造成伤害,但是却已经伤害了自己。怎么说呢?原本你很安祥、很安静的内心,都因为由于这个嗔恨心而造成了起伏,令你没有办法再平静的安住,如果一直持续嗔恨的话,那么就会弄的自己吃不好也睡不稳,总是处在去烦恼那些没有必要烦心的事情当中,到后来连身体也感到不舒服了,你的嗔恨对别人不一定会造成伤害。内心的愤怒是没办法伤害到对方的,却因为嗔恨,想了很多阴谋要去陷害对方,这些计谋也不一定真能发挥它的功用,因为在嗔恨产生的时候我们是不太会去动用理智的,不要理智,而变得象一个疯人的时候,虽然本意是要找对方报仇的,是要去伤害对方的,但是反而成为他人嘲笑的对象。所以表面上我们虽然觉得嗔恨心好像在保护自己,是可以战胜损害对方的,是让自己得到快乐的一个后盾,或是一种依靠,但是实际上嗔恨心除了伤到自己以外,是不会伤到对方的。

  有一个善于收藏??的人,某一天,他因为生气的缘故,他把他最心爱的一个古董瓷器给砸了,隔一天,面对那些砸坏的瓷器碎片,他心痛地不知道怎么办好。以前一个居士,有一位帮他开车的司机,他有些秃头,某一天在车底下修车的时候,一不小心,撞到了头,于是他很生气,就用自己的头再去撞车,还一面很生气的说:我就撞你,我就撞你。由于嗔恨的心,所带来的结果,只是让他的头上长更多的疙瘩,越碰疙瘩越多,除此之外,完全没有其他的好处,

  一般来说,父母都是非常疼爱自己的子女的,但是如果父母亲的脾气非常暴躁的话,虽然是出于疼爱在呵斥、管教孩子,责骂他自己的子女的时候,有时候会不小心打错地方,甚至于造成终身的遗憾,这是有可能的。假使真的在教训自己的子女的话,首先自己不要生起嗔恨的心,好好地去了解实际的情形,看看是不是有必要处罚,如果真有必要处罚,也得先让自己冷静下来,这时就算去打他一巴掌或者捏他,我相信,这个方法一定是正确的,因为你的理智没有丧失。

  从前,我小的时候,常去修一些小东西,曾去修一块小手表,因为他不走了,但是不管我怎么弄,怎么修, 手表就是不动,一气之下,把手表扔到一边去了,往地下一摔,往边上一碰,结果它开始走了,你怎么修它就是不走,但是你一碰它,它走了。嗔恨心会让一个人疯狂,而且也会对身体的健康造成负面的影响。相反的,爱心、对他人的爱心,对“我”非常的有帮助。

  有时候我会仔细地看一下,就觉得爱他人就只会为他人牺牲,自己获得不了什么。但实际的状况不是这样的,一个人真正生起了爱心的时候,这个心中带着爱心的人,他的内心是和平而充实的,并且感到有一股信任产生出来的这些帮助,至于是否会让他马上获得利益,这就必须看所帮忙的对方了,因为单就个人的悲心说,是不一定能利益到对方的。虽然偶尔我们会以慈悲的意乐,去做出帮助他人的事情,但是有时候,因为对方多疑的缘故,反而会觉得:你为什么要好好地消耗呢??,会有这种情况。

  在这里,我想作一个总结,我们内心当中一直认为:快乐是来自于物质,满足也主要是由物质带来的。所以我们我们现在所努力的、所付出的都是为了这一切而做的,就现在来说物质的提升是一定要有的,这对人类是有很大的利益的,但是假如你认为,光是透过外在物质上的改变就可以解决人们的问题并满足内心的话,这是错误的。内心的满足,最主要的是来自于内心的一种思想。如果忽略了这一点,只是纯粹地向外去寻求的话,这些是个人没有办法满足的。因为外在的物质的改善,要在众多的因缘;可是去想去思维,用于内心的满足这一方面来说,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的,不需要依赖其他人,这个道理我们要清楚地认识。所以在这点上,假如说,有办法提升外在物质,而且能够通过自己情绪上的一种改变,令自己获得安乐、满足的话,那就真的厉害了,我们的人生也就能够过的更有意义了、更充实了。

  要多多去想嗔恨心的种种过患和缺点,尽量令自己不要嗔恨、不要生气,不要让自己的愤怒所控制,离嗔恨心远一点,多多地保持慈心、爱心,去想说:这对我是有帮助的,我也要这个,而试着去接受它,我就觉得这么做是很重要的。而这么做却不止是信仰的问题,是就为了让我们生命更快乐的角度来说的。宗教上的说法,是这样没错,但是一个没有宗教信仰的人,却依然因此是自己的生命一天比一天快乐,这是很大的一个要点???,而要做一个高尚、真诚的人,他的根本基础就是不去伤害别人。不要因为嗔恨去伤害别人,而能够处处帮助别人的话,就是所谓的高尚的人了。真要做到这样,那么自己也快乐,在家庭或者社会里面,大家也会更快乐,对所有的人都有好处的。

  所以吸取二十世纪的经验,在二十一世纪这个时代,如果一方面提升物质,另一方面能多在各种方法上去增添自己内心的安乐的话,是很好的。关于这些我们在世界感观上面要认识。今天我们通过网络讨论了解这些,所以要开示海公上师说的话:“通圣言而遍寰宇,导世界以趣大同。”这样去思维、这样去发心,就对了。

  以我的经验来说,也遇到一些很有钱的人、富有的人,他们物质上的享受非常丰富,但是还是不快乐。很有钱,但是不快乐,可见这是真的,透过别人的状况和自己的经验,能了解人一生下来,就有思考的能力,所以就应该好好运用这种能力培养智慧,提升内在的思维能力,让内心产生更多的平和,我觉得这才是真的有意义的,这是我和我所认识的朋友们的经验。假使说对这个值得尊重、值得思考的话,请大家多多的观察,假使透过观察之后,觉得没有帮助的话,放弃也无所谓,这不是什么誓言,不一定要去做,如果感到没什么必要,那就抛弃它。但是我个人认为,这个很对的,从我们的思想动机到现象,??是非常重要改变的一个环节,无论是自己还是他人,包括一个小虫在内,都是有着一种不需透过思考什么理由,自然而然就会冒出的“我”的心识,因为有这种缘故,常念的“我”的这个心,导致对自己的爱著,而这个常念“我”的这个心,也会产生一种,觉得这是存在的一种想――就是观念,而配合着这种想又造成的苦受、乐受,最后透过这样的受和想,就会在内心中产生一股想离苦得乐的心来,我执很重呀。

  那么我们发心,出离心、菩提心是广论上给我们开示的。我们成佛靠的就是菩提心,修行靠的就是正知见来指导。菩提心的殊胜我们已经了解到,学佛的正确发心是发菩提心。但在佛教界,不少人仅仅将发心作为口号,却不曾付诸行动。原因在哪儿呢?我想,应该是对菩提心的重要性缺乏认识。就我个人而言,过去对菩提心的认识也很肤浅。通过广论的学习,善知识的引导,虽然时常会提到发心,可也和很多人一样,并没有真正落实到行动中。我们读过《华严经》的都知道,《华严经·初发心功德品》开示菩提心的力量,每个人读读这一章会有所震撼。回顾多年所学,并进一步翻阅大乘经论,才真正地意识到发菩提心的意义所在。

  菩提心的殊胜

  和许多大乘经典一样,《初发心功德品》亦以校量的方式来讲述发心功德。经中运用了十一个比喻,就是我们《五字真言》上所说的,分别为:利乐众生喻、速疾步刹喻、知劫成坏喻、善知胜解喻、善知诸根喻、善知欲乐喻、善知方便喻、善知他心喻、善知业相喻、善知烦恼喻、供佛及生喻。

  本品主讲者为法慧菩萨,当机者为帝释天。经文开篇,帝释天即向法慧菩萨询问:菩萨初发心功德究竟多大?法慧菩萨首先是以利乐众生喻进行说明,经文大意为:假使有人以一切乐具,就是说能为众生带来利益安乐的物质资生用品,供养十方世界中多达十阿僧祇的众生,历经百劫;然后教化他们修习十善道,以此法供养历经千劫;然后教化他们修习四禅,长达百千劫;然后教导他们修习四无量心,长达亿劫;然后指导他们修习四无色定,长达百亿劫;然后指导他们依解脱道修行,令他们得须陀洹果,长达千亿劫;然后又指导他们修行,令他们得到斯陀含果,长达百千亿劫;然后指导他们安住阿那含果的修行,长达那由他亿劫;然后指导他们阿罗汉果位的修行,长达百千那由他亿劫;然后又教化安住成就辟支佛道的修行。

  法慧菩萨运用这一系列比喻说明之后,反问天帝释:佛子!你看此人功德有多大?天帝释答言:此人功德实非凡人可以想像,唯有佛陀才能知晓。

  法慧菩萨接着说:此人功德虽不可思议,但比之于菩萨初发心功德,却不到百分之一、千分之一、百千分之一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之一。这是我们在经典上常看到的比喻,换句话说,菩萨初发心功德超过以上功德的百倍、千倍、百千倍、优波尼沙陀倍。优波尼沙陀是梵语的数量单位,为最大的数量词。

  接着,法慧菩萨又连续演说十个比喻,层层递进,以此校量菩萨初发心的功德。在这十个比喻中,后后功德胜于前前。故每一喻皆以“且置此喻”作为开端,舍置前前,更举后后,以此标举菩萨初发心功德之殊胜难思,至高无上。

  了解到初发心的殊胜功德,我们在心向往之的同时,或许也会产生一丝疑惑:菩萨初发心为何具有如此功德呢?菩萨初发心究竟与凡夫、二乘人的发心有何不同呢?针对这一疑问,法慧菩萨进一步作出说明:

  天帝释!一切诸佛初发心时,不仅以一切资生用具供养十方世界中一切众生;也不仅教化众生修习五戒、十善,修习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并帮助他们获得须陀洹、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初发心菩萨并不以此为满足,更在此基础上,发心令如来种性不断并传播到所有世界,发心度化一切众生成就佛道。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菩萨初发心与凡夫、二乘人发心的根本区别,在于前者是以无限之心行广大善行,而后者却是有限的。此处所说的有限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数量有限,尽管“十方十阿僧祇”这个数字已大得难以想象,但毕竟还是有限的;二是成就有限,无论是以资生用具令众生获得安乐,还是指导他们成就声闻四果乃至辟支佛道,皆是有限有上的果位,非为无限无上的佛果。

  从有限的发心出发,度化有限的众生,成就有限的果位,最终成就的功德必然是有限的。再多的有限相加,不过是更多、更大的有限,绝不能和无限相比。而菩萨初之发心,是以无限的众生为利益对象,以无限的佛果为成就目标。

  或许有人会感到不解:众生如微尘般数不胜数,诸佛菩萨可能度尽吗?久远劫来,已经有无量诸佛成就佛道,若诸佛皆须度化一切众生后方证菩提,为何还有无数众生沉溺于生死轮回之中?众生并未度尽,而诸佛已然成就,此又作何理解? 在金刚经上讲:“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我们要知道,菩萨发心度化一切众生成就佛道,并不意味着要等众生全体成佛之后,功德才能圆满。如是这样的话,恐怕无人能成就佛道。因为众生是无限的,就像地藏王菩萨,他发了大愿:“众生度尽方成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实际上地藏菩萨早已经成佛了,所以说,因为众生是无限的,而佛菩萨之出世度众生,还需因缘具足。唯有众生自身的善根福德因缘成就了,佛菩萨才有能力度化他,否则也是枉然。想度他也没办法,度不了。

  如果菩萨发心度脱一切众生,并在修行中逐渐成就这一发心,那么,当他能对一切众生生起无限、平等的慈悲时,也就圆满了诸佛所具有的心行和品质,当下便与佛无二无别了。反过来说,若在其心目中还有一个众生被厌弃,菩萨就不能圆成无上佛果,因为他的慈悲心还不彻底。

  在佛教界广为流传的《普贤行愿品》,正是普贤菩萨为我们成就诸佛无量功德所提供的修行捷径。《行愿品》的核心内容为普贤菩萨十大愿王: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十大愿王我们在讲《上师供》普贤菩萨七支供的时候就涵盖的讲了,这就不说了。所以说,从以上内容看,似乎也很平常,这十大愿多数佛教徒都不会感到陌生。然而在《普贤行愿品》中却被尊为“愿王”,原因何在?

  《普贤行愿品》出自《华严经》,其修行立足于华严境界之上。这一点,主要表现在每一愿的开端和总结。如“礼敬诸佛”,开始:“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结尾:“虚空界尽,我礼乃尽;以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礼敬诸佛”,似乎多数学佛者都会。但一般人从狭窄的凡夫心出发,礼敬的内涵亦很狭窄。而在普贤菩萨之广大行愿中,是以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一切诸佛作为礼敬对象,并且不是礼敬一天、一年乃至一生,而是尽未来际永不间断。纵使海枯石烂、虚空界尽,恒常依普贤行愿修持礼敬的法门也不退转。

  其余九愿的境界,皆亦如是。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普贤行愿之所以被尊为“愿王”,关键就在于它立足于无限,以无限之心行无限善行。礼敬诸佛是以一切诸佛为所缘,度化众生同样是以一切众生为所缘,并且都是尽未来际。在对象上是无限的,没有任何一个众生被排除在外;在时间上也是无限的,既没有停息之时,也没有结束之日。

  依《华严》的见地发心、修行,是以无限为起点,而“无限”二字,正是菩萨初发心功德不可思议的关键所在。依有限的发心,即使做再多的利生事业,成就终归还是有限。若想成就佛果的无量功德,必须建立于无限的发心之上。我们知道,任何一个数字乘以无穷大之后,结果必然是无穷大。同样的道理,以无限之心修持善行,所行虽然有限,所获的乃是无限。所以,若初发心菩萨以无限之心行利生事业,便能于念念中成就无限功德,圆成佛道资粮。

  所以这是很重要的,我们天天念经,天天修法,天天做善事,但是我们的心,是否发到这个程度了呢?是否如理如法?你的心是自私的自利的,还是菩提心?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这都是很关键、很重要的。所以修行贵在发心,不管那一件事情,从心力上改变,从心行上提升,从习性上净化,这样才能圆成佛道。所以修行要把方法吃透、道理明确。真实地去实践,这样才能成就佛道。所以,希望在座的大德法师、同修道友,能够共同弘扬以《菩提道次第广论》为首,提倡出离心、菩提心、清净见,使每一位佛子走向究竟解脱成佛的道路。因为这条道路很长远,没有正确的方向,没有方法,那就会误入歧途,永无解脱。所以我们开讲三遍,目的使让大家吃透,学明白了,才能行持到位,身体力行。我们现在要成立的速成班,也是为了传授在学修上、在生活中,如果用《广论》净化心灵、改变自身的心性、成就解脱。所以不要小看,这些道理虽然看似简单,行持起来不是容易的事情。所以我们不要小看,光能学完这部大论,就这个堪能心都了不得,真正学佛,没有很广大的心,是学不透,学不到底的,甚至于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是不会有成就的,所以这是很重要的。

  将来,我们该破除的就要破除,该行持的就要行持,这样才能圆成佛道,这是诸佛的心髓,祖师的经验,佛法中的清凉法语甘露,只有用这个滋润自己的心灵,发菩提心,勇猛持戒,无限的、广大的才能成就。今天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就讲到这里,明天晚上八点钟继续开讲。下面的时间就是回答问题的时间了……

  回向……

  寒冬恭敬整理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