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十四)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25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十四)

 

  子三、随喜修道

  第九、随喜修道分二:一、经说;二、论释。

  一、经说:在回向处说诸善根摄为一,当说随喜之余。“尔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说,是善男子善女人等,随喜回向,于余善根,为最为胜。”“世尊,何说是随喜回向,于余善根,为最为胜,为尊为高。”“佛言善现,是善男子善女人等,普于过去未来现在十方世界,一切如来应正等觉,声闻独觉菩萨,及余一切有情诸善根等,不取不舍,不矜不蔑,非有所得。”乃至“以方便善巧于余一切功德善根”,“回向无上正等菩提。”

  二、论释分三:

  一)结合:回向修道后说随喜修道之因由者,谓由胜解所积善根,回向无上菩提,由自欢喜随喜令善根向上增长之因由,如是由善于回向现前增长,是名第三有漏修道之随喜作意。

  二)根本:释彼经义:

  颂曰:由方便无得,随喜诸善根,是此中所说,修随喜作意。

  三)解释:就词义门说,由极欢喜心,缘世俗方便诸善根,以胜义中无所得,应作随喜。

  略结此中略义者,谓由胜解作意来源清净,犹如金器,福德现行。回向作意者犹如金庄严具,能作正等菩提支分。随喜作意者谓自他所作福德,当得平等性,即是此处所说。

  自宗所说,欢喜修自他随一善根,能持名义结合,有分别的大乘随现观,是随喜修道的定相。若分有(自他)二种。界限:从初地至最后心。

  论义是说:第二地菩萨身中欢喜修自他善根的智(有法),是随喜修道者,谓欢喜修自他善根,能持名义结合,是有分别的大乘随现观故。

  癸二、无漏修道分二:子一、引发修道;子二、清净修道。

  子一、引发修道

  能表道相智十一法之十·引发修道

  ——《般若经》四三四卷一页至四三四卷十七页

  二、无漏修道分:一共结合;二释各各义。

  (一)共结合:有漏修道后说无漏修道之因由者,谓由有漏修道积集二资粮业,乃能出生摧毁二障功能之无漏修道,作如是说故;及由劣胜次第为增上作如是说故。无漏修道亦分:引发修道及清净修道二种,是说有漏修道后说二种无漏修道。

  是故自宗:若是无漏大乘随现观,成为自所得之证悟,能安立究竟成就,是引发修道的定相。差别分为五种。成为自所得之永断,能安立究竟成就者,是清净修道的定相,差别分为九种。此有无间道及解脱道二种。界限从初地乃至十地。说无漏修道之无漏,谓远离名义合一能取分别,是能作大乘修道。于大乘修道,有漏修道如前所说故。总则,有漏有多种,如《俱舍论》云:“除道余为有,有漏。”是说非道谛的一切法说为有漏。《明句论》云:“由无明习气所染的识说为有漏。”又如《集论》云:“云何有漏,几是有漏,为何故观有漏耶?谓漏自性故,漏相属故,漏所缚故,漏所随故,漏随顺故,漏种类故,是有漏义。”是说就漏六种门随一相属建立有漏。《俱舍论》中说,从所缘相应漏堪随增,说为有漏,有多种故。

  (二)释各各义分:释引发修道、释清净修道二种。

  1、释引发修道分二:一经说;二论释。

  (1)经说:如上通达无所得的般若波罗蜜多善根回向及随喜之余,经云:“尔时具寿舍利子,白佛言,世尊,如是般若波罗蜜多,能作照明,究竟净故,如是般若波罗蜜多,皆应敬礼,诸天人等所钦奉故。”(四三四卷一页至十七页)

  (2)论释分:结合、根本、解释三种。

  1结合:以解释次第,有现前引发功德的定相而说引发修道,大乘无漏修道,于彼即是引发修道,及清净修道有二种故,名为结合。是故最初说现前引发的定相,名为修道。

  2根本:从解释经义门,说引发修道有五种。

  颂曰:此自性殊胜,一切无作行,立法不可得,是大义利性。

  3解释:就词义门说色等,若就经、根本颂、与解释的略义谓:1由谁能引发的自性;2观待所引发的功能二种。今初:由谁能引发的自性分三:一自性坚固是引发修道的自性,二果坚固是引发修道的定相,三作用坚固的引发修道,于一切诸法不作现行。1经云:“尔时舍利子白佛言”乃至“无法自性空,一切法由自性真实。”经义谓“此自性”,是说见色等不颠倒者即是“自性”。2经云:“世尊,应如是住般若波罗蜜多,世尊告舍利子言:如是应住般若波罗蜜多”乃至“无等无,无等等。”经义是说“殊胜”,其余未得佛者即名殊胜。3经云:“尔时舍利子白佛言,世尊,云何引发般若波罗蜜多,佛告舍利子,菩萨摩诃萨不为引发色乃至识故,应引发般若波罗蜜多”乃至“一切法无作、无生、无缚、无坏、无自性故,应引发般若波罗蜜多。”经义是说“一切无作行”。谓通达一切法差别无生加行者,一切皆无作行。

  2、观待所引发的功能分二:一分位功德坚固,能立现证一切法无所得;二究竟功德坚固能作广大义利。今初(经文不录)经义是说能依“立法不可得”。如是具足自性等道,一切不可得瑜伽在身中生起,名为“立法”。二究竟功德坚固,即是“是大义利性”。是说能作佛大义利故,名为“是大义利性”。

  论义是说:引发修道(有法),具五差别法者:1自性差别,2果差别,3作用相属差别,4分位功德相属差别,5究竟功德相属差别具足故。1引发修道(有法),自性差别具足者,谓现见色等一切法不颠倒,远离一切谛实戏论故。2引发修道(有法),果差别具足者,谓由汝不任持施等其它有漏应不得成佛故。3引发修道(有法),作用相属差别具足者,于缘染净一切法生灭差别,通达胜义中无以后,能修加行或能引发故。4引发修道(有法),分位功德相属差别具足者,谓由前三差别法及由具足彼功德,一切法相不可得瑜伽,能在修道身中生起故。5引发修道(有法),究竟功德相属差别具足者,谓所得胜义果广大即能成佛故。

  能表道相智十一法之十一·清净修道

  ——《般若经》四三四卷十七页至四三六卷九页

  子二、清净修道分四:丑一、因差别;丑二、境差别;丑三、果差别;丑四、自性差别。

  丑一、因差别

  2、释清净修道分:因清净、清净法二种。

  一)因清净分二:

  (一)经说:经云:“尔时具寿舍利子白佛言,世尊,若菩萨摩诃萨,于此般若波罗蜜多,能信解者,是菩萨摩诃萨,从何处没来生此间,发趣无上正等菩提已,经几时,曾亲近供养几所如来应正等觉,修习布施乃至般若波罗蜜多为已久如,云何信解如是般若波罗蜜多甚深义趣?”(四三四卷十七页至四三六卷十八页说,与藏本同)

  (二)论释分三:1结合:引发修道后说清净修道者,谓以义理、次第为缘如是说故,然在清净修道之前说彼顺缘与违缘者,是说顺缘遍所取,违缘遍弃舍,当得清净修道,为遣除对此生因与不生之因的疑惑为先所显,彼是所为故。此后由遍所取与遍所舍,当得遣除此生因及不生因之疑,是第二最极清净修道之定相。

  2、根本:释彼经义:

  颂曰:依佛及施等,善巧诸方便,此是胜解因,诸法衰损因,

  谓魔所魅著,不信解深法,执著五蕴等,恶友所摄持。

  3、解释:就词义门说:能作佛欢喜等。

  就经、根本颂与解释此等略义分为:生因及不生因二种。

  (1)初生因亦分三:1明外缘依佛等善知识并能亲近生欢喜。经云:“舍利子,菩萨摩诃萨从十方世界恭敬(亲近)供养无量无数如来应供正等觉,法会中没来生此间。”释彼经义谓“依佛”及能亲近令佛欢喜。

  2明内缘修行施等波罗蜜多:经云:“舍利子,是菩萨摩诃萨,已于无量百千俱胝那由多劫,于如来应正等觉,常勤修行施等波罗蜜多。”释彼经义谓“施等”,及能圆满施等波罗蜜多。

  3明方便善巧止观双运:经云:“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菩萨摩诃萨于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能精勤者,乃至长久修行。世尊告言,善现此应分别说(授记),善现,菩萨摩诃萨从初发心乃至执受,于此甚深般若波罗蜜多,以无, 所得而为方便能勤精进。”释彼经义谓“善巧诸方便,此是胜解因”名为善巧奢摩他者是生起清净的因。

  (2)明不生因分四:

  1明因往昔未做善业由魔作损害:以法衰损(感匮正法业)之因业,经云:(见四三五卷一至九页,九页说四因缘。)释彼经义谓“诸法衰损因,谓魔所魅著”。

  2明于甚深法不信解:经云:“于甚深法无胜解而不信。”释彼经义谓“不信解深法”。及于甚深法无有胜解。

  3明由实执系缚:经云:实执蕴等。释彼经义谓“执著五蕴等”。及执著于法。

  4明无善知识摄持:经云:“具不善根恶友所摄,具瞋恚行,自赞毁他。”乃至“恶友所摄,懈怠增上,随魔力行,精进微劣,失念恶慧,实难信解。”(四三五卷十二页)释彼经义谓“恶友所摄持”及于不善友及恶友摄持者是名不生因。

  论义是说:清净修道的顺缘有多种:1外缘依佛等善知识;2内缘有修行施等;3善巧止观双运的方便故。违缘者亦有多种:1由往昔未做善业即由魔损害;2不信解甚深法;3于蕴等执为谛实;4有随恶知识及恶友自在等故。能得自果清净修道的方便白法功德者,是清净修道顺缘的定相。若分有三。得白法清净修道,能作障难所显的缘,是清净修道违缘的定相。若分有四。

  丑二、境差别

  二)清净法分二:一、略标清净;二、释差别。

  一、略标清净又分为二:一经说;二论释。

  1、经说:经云:“复次善现,色清净即是果清净,受想行识清净即是果清净,界处缘起清净即是果清净”乃至一切相智类推。“复次善现,色清净即是果清净,果清净即是般若波罗蜜多清净,般若波罗蜜多清净即是色清净,如是色清净、果清净,般若波罗蜜多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异亦无断,乃至果清净即般若波罗蜜多清净,般若波罗蜜多清净即一切相智清净,如是一切相智清净,果清净,般若波罗蜜多清净,无二无二分,无坏无断”即名“果法清净性”。

  无二即能所无二,无二分者密意谓无有二分,心亦不能有能所取二分。无分或无异者谓无有自性不同多种,无断谓无有多种支分。

  2、论释分:结合、根本、解释三种。

  (1)结合:如是释当得清净修道的因与不得的因已,何为清净修道法?当前就总示清净法而作解说,名结合。如是释当得与不当得之因已总示清净。

  (2)根本:释彼经义

  颂曰:果法清净性,即色等清净,以彼无二异,不可分故净。

  (3)解释:就词义门说,若是圣补特伽罗沙门果法者,谓远离一切所治品清净,即是色等清净,因为果与色等皆清净者,即远离贪著色等为我等所显,即是彼等清净不坏不断,是说自相与共相皆不异,是故如是而说清净。

  四、沙门果不断,无二,能所取无二,无异,自性多种无不相同。

  丑三、果差别

  (二)释差别分:一道差别法;二究竟道差别。

  1、道差别法分二:(1)经说:“复次善现,我有情乃至知者见者清净,即色清净。”

  (2)论释分三:1结合:如上所说清净各各不分略示已,今者各各分说,名结合,是总说清净后而说差别。

  2根本:释彼经义

  颂曰:惑所知三道,断故为弟子,麟喻佛子净,佛一切最净。

  3解释:就词义门分,谓贪等烦恼。就经、根本颂、及论释。此等义分有:声闻清净、独觉清净、菩萨清净、佛最极清净四种。(各有经文不录。四三五卷十四页至十八页)

  此颂是说:贪等烦恼及所知障一分所取境分别;永断三乘道三障故,如其次第,是声闻、独觉、菩萨清净。烦恼、所知障习气一切永断故,是最极清净从法界出(生)者,许为是无上佛陀。

  论义是说:声闻罗汉身中的灭谛(有法),是声闻清净者,是永断烦恼障之声闻离系故。独觉罗汉身中的灭谛(有法),是独觉的清净者,谓永断执色外境分别的独觉离系故。菩萨修道身中的灭谛(有法),是菩萨的清净者,谓三乘道的所断,如其次第永断,是菩萨的离系故。佛圣者身中灭谛(有法),是最极清净者,是断尽二障习气之离系故。

  是故,自己能得方便的无间道,断障的择灭,是清净的定相。若分有:声闻清净、独觉清净、菩萨清净、最极清净四种。自己能得方便无间道前断障的声闻离系,是声闻清净的定相。彼与声闻灭谛是一义。似彼一样独觉离系者,是独觉清净的定相。彼与独觉离系是一义。似彼一样菩萨离系,是菩萨清净的定相。彼与菩萨灭谛是一义。永断无余二障之离系,是最极清净的定相。彼与佛地的灭谛是一义。

  界限:从声闻见道乃至佛地。

  丑四、自性差别分二:寅一、是否清净之差别;寅二、立佛清净为最极清净。

  寅一、是否清净之差别

  2、释究竟道差别分:道差别法;断诤。

  (1)道差别法分二:

  1经说:清净修道下三品,经云:(经文长不录。)

  2论释:一问,二答。

  〈1〉问:以上主要是说菩萨清净,附说“佛一切最净”,是说佛最极清净。论说“惑所知三道,断故为弟子”,是何因由说:声闻独觉非最极清净,道相智处附说清净,佛与声闻等清净,如其次第说最极及相反非最极清净,是何原因?

  〈2〉答分二:一、根本;二、自宗

  一、根本:

  颂曰:对治九地中,上上等诸垢,谓由下下等,诸道能清净。

  就九段经文释彼之义门,说佛清净为最极清净,说其它非最极清净的因由谓“对治九地中”一颂。第二就彼词义门说,欲界、静虑、无色定,于九地上上所治品等,有九种对治的体性,如其次第有下下道等九种一切行相,及清净的因故,所以名最极清净与非最极清净。

  论义是说:佛清净是最极清净,声闻独觉清净非最极清净应有差别。因为大乘修道无间道有下下等九种,彼是各各的二种障亲对治无间道,声闻独觉无间道下下品等则非如是故。

  二、自宗分二:1、释由谁所依身为增上:是欲等九地修道的所依身,而此中所释是清净道的所依身。《广释》云:“若说欲界色界无色界,由欲界等九地是修道所取,欲界及有顶。”释彼之义谓无色初三种及静虑六地[22]者为九种,依三界九地说二道并一切行相,此二作为后者,现前上下二者相顺。

  2、释菩萨修道由九无间道如何断法:由菩萨修道无间道九种,有断除修所断九种实执分别之理趣者,首先是菩萨修道生下品三类,其后生中品三类,其后生上品三类。由彼等如其次第能断修所断上品实执三类,中品三类,及能断下品三类故。下品能对治,及所断上品次第,而建立的因由者,谓于对治有劣胜次第,及能断所断有难易次第,如是建立故。

  (2)断诤分二:1诤;2答难

  1诤:上品修断九种次第,能对治下品次第后,生起的大乘修道九种,能清净彼垢杂染,若是如是,由彼等佛果清净应非最极清净,因为断与对治次第不合理故,因为上品所断由上品对治,由下品对治下需要下品断故,请彼答疑,何为最极?

  2答难分二:一、经说之理;二、论释之理。

  〈1〉 经说之理:经云:“舍利子白佛言,世尊,清净者非生欲界。”

  〈2〉 论释之理:

  颂曰:由断诤门中,道能量所量,由是平等性,遍对治三界。

  说根本与解释。

  此中分:能对治理、通达境理、断诤三种。

  一、能对治理:经云:“舍利子白佛言,世尊,清净者非生欲界,佛告舍利子,最极清净故。”乃至“世尊告舍利子言,无色界由自性不生故,名清净不生。”释彼经义谓“遍对治三界”。是一切对治的体性故,是建立佛最极清净。

  二、通达境理:经云:“舍利子白佛言,世尊,清净者不求无有,佛告舍利子言,最极清净故。”乃至“舍利子,由自相空故一切法不知。”释彼之义谓“道能量所量,由是平等性”。谓由了知三界行相及所知皆不可得,即是“平等性”。

  三:断诤:经云:“舍利子白佛言,世尊,般若波罗蜜多者,不作一切相智,不作损害。佛告舍利子言,最极清净故。”乃至“佛言,道相智故,此善现者,是诸菩萨摩诃萨般若波罗蜜多。”释彼之义谓“由断诤门中”。此中对治谓上上等所治品者,于下下等理谓诤,如洗除衣物微细垢染,要勤加努力乃能永尽,而说修道最极。

  论义是说:圆满佛的清净者是最极清净,谓所量与能量一切空乐,通达离戏论的最后心无间道,是正对治三界一切障故。如洗除衣物微细垢染,需要设大劬劳,洗除粗垢染无需要设大劬劳,断除微细所断,需要上品对治故。

  一切智(体智)品第三

  戊三、释净道智之支一切智分二:已一、一切智体;已二、总结三智。

  已一、一切智体分三:庚一、释远近道;庚二、一切智加行;庚三、修加行之果。

  庚一、释远近道分三:辛一、远近道之理;辛二、成立彼理;辛三、所治能治之差别。

  能表一切智九法之一、之二·由智不住三有;由悲不住涅槃

  辛一、远近道之理

  第三、广释能得清净道智广释体智之支分分二:一、建立联系结合;二、广释能表体智之法;三、总结。

  一、建立联系结合:论身建立:“道智,次一切智性。”释道智之后,随即释体智的因由者,谓以共中士道次第所摄,在未通达无常等十六之道,则不能获得以上士道次第所摄的道智,以如是因由建立联系结合。是说由不遍知一切事,不善遍知道,即名一切智。

  是故体智(一切智)分四:

  一)定相:若是补特伽罗,自身相续中现证补特伽罗无我以般若慧任持的智,通达小乘住种性,是体智(一切智)的定相。

  二)差别:此中有对治品的体智,及所治品的体智二种。

  三)界限:一切圣者身中皆有。

  四)兼说三士道的建立:自己为解脱恶趣苦,唯修增上生安乐,正精进的补特伽罗,彼即是下士;自己为解脱一切生死苦,唯修习安乐(涅槃)正精进的补特伽罗,彼即是中士;为解脱一切众生的生死苦故正精进的补特伽罗,彼即是上士。彼三士道如其次第,谓唯能修习增上生的安乐;唯能修习解脱乐;为一切有情利益,能修一切相智的诸意乐。彼诸意乐有士夫的量者,谓自己欲离恶趣苦;自己欲离生死苦;欲离一切有情生死苦的诸意乐,若心决定,由彼等安立三士故。生起彼诸意乐的方便者,谓缘恶趣过患;缘一切生死过患;从见一切有情唯有垢染,彼等由生死苦所逼恼,依此意乐则利他心生起故。

  第一、由智不住诸有之体智。

  第二、由悲心不住涅槃之道智。

  二、广释能表体智法分六:一、一切智体性;二、安立远近之因由;三、所断与能治之差别;四、如何修习之理趣;五、如是修习之果;六、释总结三智。

  一、一切智体性;

  颂曰:非此岸彼岸,不住其中间,知三世平等,故名般若度。

  就随转门说有大乘之体智;就退转门说有小乘之体智二种。

  1、就随转门说有大乘之体智,即“非此岸彼岸”等二句,由殊胜方便智慧二者任持门,修现证无常等十六的智,即是正说“知三世平等”的修法,彼即是正说修果般若母邻近道。释彼之义,谓通达三世诸法无生平等性,彼即是与诸佛菩萨邻近的般若波罗蜜多。如经云:“世尊,诸菩萨摩诃萨的般若波罗蜜多者,非此岸非彼岸,彼二之中间皆不可得。佛告善现言,最极清净故。”是说生死与涅槃,胜义中不住。释彼之义,谓由殊胜方便智慧二者任持,现证无常等十六的智,是正说彼的修法。

  “非此岸彼岸,不住其中间”释彼之义,是说由般若不住此岸生死,由悲心不住彼岸涅槃,如其次第由不住断常的性相及彼等中间,即是不住诸生死及不住寂灭涅槃。经云:“善现白佛言,世尊,何以故,菩萨摩诃萨的般若波罗蜜多,非此岸非彼岸,彼二中间皆不可得。最极清净故。佛告善现言,三世诸法平等性故。”释彼之义,如前修法即是正说修果般若母邻近之道。

  “知三世平等,故名般若度”释彼之义,是说三世诸法。

  2、就退还门说小乘之体智:由初二句颂,就远离殊胜方便智慧二者门说,是附说现证无常等十六之智的修法,释彼之义,仅以自己通达,远离般若波罗蜜多悲心与智慧故,由缘有法与无法,当知即是住诸有生死,及住寂灭涅槃。后二句颂修法,彼即是附说修果般若母遥远之道。释彼之义,是说声闻等不知三世平等故,成为与真实般若波罗蜜多遥远。

  论义是说:1、现证无常等十六之大乘见道(有法),不住三有边者,因为以能灭三有边之般若慧任持,是大乘圣者之智故。2、彼(有法),不住寂灭边者,因为以能灭寂灭边之悲心任持,是大乘圣者之智。3、彼(有法),三有寂灭二者之中在胜义中皆不住者,因为以现证三有寂灭谛实空之般若慧任持,是大乘圣者之智故。4彼(有法),于佛菩萨身中是邻近者,因为以现证三世谛实空之般若慧任持,是大乘圣者身中之智故。

  自宗分二:一、释此中所说二种道智;二、此中所说释住三有涅槃边义。

  一、释此中所说二种道智:观待世俗事能灭三有边之现证住种类的大乘圣者之智,是由智慧不住三有之道智的定相。譬如现证补特伽罗无我之大乘见道。观待世俗事能灭寂灭边现证住种类之大乘圣者的智,是由悲心不住寂灭边之道智的定相。譬如菩萨见道身中的大悲心。

  二、释此中所说释住三有寂灭边义:谓以业烦恼引发的生死,即是此处所说观待世俗的三有边;此中就分位所说,是观待世俗住三有边义。彼就般若说,是此岸生死常远的定相。小乘涅槃者是此处所说观待世俗为寂灭边,安住于彼,即是此处所说观待世俗住寂灭边义。彼以悲心是离彼岸边涅槃的定相。执生死谛实,观待胜义是三有边。于生死一边所舍实执,即此中所说观待胜义住三有边义,当知由彼缘有法即是住生死。执涅槃谛实,即此中所说观待胜义的寂灭边;及于小乘涅槃所取一边执为谛实,即是观待胜义住寂灭边义,当知彼由缘无法即是住涅槃。如《道业论》云:“于三有涅槃边,观待世俗及观待胜义有二,初者以业烦恼为缘于三有结生相续是堕三有边;唯断生三有业所得的涅槃边,及得彼涅槃名堕寂灭边。三有边即三乘种性皆应灭除,彼寂灭边唯有菩萨断除。三有边前已破除,由悲心及愿力为增上受生者能修涅槃故。观待胜义随三有涅槃边者,谓于三有涅槃所舍所取执为谛实,彼由菩萨通达空性的般若慧断除。若如许声闻独觉有证法无我,则观待胜义虽非堕边,但观待世俗即名堕边。”

  能表一切智九法之三、之四·于果般若遥远之体智;于果般若邻近之体智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