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十六)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25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十六)

 

  辛二、广释行相

  (2)广释行相分三:

  1结合:云何能通达四谛忍智十六刹那行相理趣?这是从问门结合,是说何为四谛行相。

  2根本分二:

  〈1〉解说十六刹那:

  颂曰:色非常无常,出二边清净,无生无灭等,如虚空离贪,

  脱离诸摄持,自性不可说。由宣说此义,不能惠施他,

  皆悉不可得,毕竟净无病。断除诸恶趣,证果无分别,

  不系属诸相,于义名二种,其识无有生。

  〈2〉略摄:即:

  颂曰:一切智刹那。

  3解释分二:一、正说菩萨见道;二、兼说见道。

  一、正说菩萨见道分二:一、各各解说;二略义。

  (一)各各解说:即是无自性故等。

  (二)略义:如是行相,彼等一切智刹那者,即是诸菩萨的见道。

  二、兼说见道分:与诸声闻等相反,所修无常等清净行相者,是一切智见道。彼各各解说十六行相分为:苦谛、集谛、灭谛、道谛行相四种。

  1、苦谛四相:谓无常、苦、空、无我四相。

  1明无常:释彼之义即:“色非常无常”是说无自性故。若胜义中远离色等常与无常,即是非常亦非无常。(以下远离等皆指胜义中)

  2明苦:释彼之义即:“出二边”,是说由远离苦非苦性,即远离断常二边。

  3明空:释彼之义即:“清净”,是说远离空与不空故,即是清净。

  4明无我:释彼之义即:“无生无灭等”,是说由于非是我与无我体性,即名无生无灭,及非杂染,非清净等者,是苦谛之清净相。

  2、集谛四相:谓因、集、生、缘四相。

  1明因:释彼之义即:“如虚空”,是说因与非因虚妄性故,犹如虚空。

  2明集:释彼之义即:“离贪”,是说集与非集皆不具足故,即永断烦恼及随烦恼。

  3明生:释彼之义即:“脱离诸摄持”,是说生与不生苦都无系属,即名脱离诸摄持。

  4明缘:释彼之义即:“自性不可说”,是说缘离苦与非苦缘皆脱离故,名为自性不可说,是集谛的行相。

  3、灭谛四相:为灭、静、妙、离四相。

  1明灭:释彼之义谓:“由宣说此义,不能惠施他。”是说灭与不灭皆系属故,就词义说,不能惠施于他身中。

  2明静:释彼之义谓:“皆悉不可得,”是说无有寂静与不寂静,皆悉不可得。

  3明妙:释彼之义谓:“毕竟净”,是说远离妙与非妙故,超过二边,毕竟清净。

  4明离:释彼之义谓:“无病”,是说亦无出离与不出离故,名为不生一切病。是灭谛的行相。

  4、道谛四相:谓道、理、行、出四相。

  1明道:释彼之义谓:“断除诸恶道”,是说远离道与非道故,即断除诸恶道。

  2明理:释彼之义谓:“证果无分别”,是说理与非理不混杂故,由所证果义,于方便无有分别性。

  3明行:释彼之义谓:“不系属诸相”,是说脱离修行与非修行,即不系属一切法相。

  4明出:释彼之义谓:“于义名二种,其识无有生”,是说由无出离与不出离,则所诠与能诠体性之性相,所知法与声二者,名为其识无有生。

  (以上四谛十六行相,各有经文,尤恐文繁,故不抄录,当见《般若经》四三七卷五至七页)

  论义是说,大乘见道智忍十六刹那(有法),是此处正说的大乘见道,因为是此处正说的大乘谛现观故。现证四谛十六行相离戏论,是此处正说的大乘谛现观者,即是此处正说大乘见道的定相。又速能引发所超越的见道,是此处正说的能超越的谛现观,即是此处正说大乘见道的定相。若分有智忍十六刹那。

  (3)不说修道之何理:不说修道之因由者,因为声闻的道者是由菩萨应遍了知,但不作证,所以不说修道。如《二万颂光明论》云:“于一切智无修道故。”

  已二、总结三智

  三、总结三智分二:经说与论释。

  一、经说:“善现,如是般若波罗蜜多,于一切法非有自在,非无自在,不取不舍,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又“善现,如是般若波罗蜜多,非过去,非未来,非现在,不趣欲界,不舍欲界,不住欲界。”乃至“不住无色界。”又“善现,如是般若波罗蜜多,于布施波罗蜜多,乃至般若波罗蜜多,不与不舍。”乃至“于诸佛法,不与不舍。”

  (二)论释分三:

  1、结合:如上已说三智圆满,其后总结三智,名为结合。如是广说后,由能摄一切义理,即名总结三智。

  2、根本:从释彼三段经文之义而总结三智。

  颂曰:如是此及此,又此三段文,当知即显示,此三品圆满。

  3、解释:就词义门释,接着所说之理趣,此即是一切智、此即道相智、此即一切相智,如是作为此三品三种智圆满。

  论义是说,广释三智之后,接着总结三智之因由者,谓仅由此三种相,当知是显示为希求解脱及一切智士夫,能修习一切义理故。作总结三智已于其余现观不作总结之因由者,主要是说三智能摄八现观一切义,故此中总结,于其余诸现观义亦当了知故。第一段经文(有法),是显示一切智圆满,因为是能显示总结殊胜行品的论义故。第二段经文(有法),是显示道相智圆满,因为是能显示总结二边清净品的经义故。第三段经文(有法),是显示一切相智圆满,因为是能显示总结善现品的经义故。

  《现观庄严论》集释

  (下)

  任杰 翻译选编

  五台山大塔院寺倡印

  西元二零零二年三月·北京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1

  圆满一切相加行品第四……………………………………………………………………………1

  释圆满一切相加行十一法之一·行相………………………………………………………1

  释圆满一切相加行十一法之二·加行………………………………………………………31

  圆满一切相加行十一法之三·加行功德……………………………………………………39

  圆满一切相加行十一法之四·加行过失……………………………………………………43

  圆满一切相加行十一法之五·加行性相……………………………………………………47

  圆满一切相加行十一法之六·大乘顺解脱分………………………………………………63

  圆满一切相加行十一法之七·大乘顺抉择分………………………………………………66

  圆满一切相加行十一法之八·有学不退众…………………………………………………70

  圆满一切相加行十一法之九·生死涅槃平等加行…………………………………………99

  圆满一切相加行十一法之十·严净佛土加行……………………………………………101

  圆满一切相加行十一法之十一·善巧方便加行…………………………………………102

  果顶加行品第五…………………………………………………………………………………109

  顶加行八法之一·暖顶加行………………………………………………………………110

  顶加行八法之二·释顶顶加行……………………………………………………………112

  顶加行八法之三·释忍顶加行……………………………………………………………114

  顶加行八法之四·释世第一法加行………………………………………………………115

  顶加行八法之五·释见道顶加行…………………………………………………………117

  广释十二缘起支……………………………………………………………………………139

  顶加行八法之六·释道顶加行……………………………………………………………158

  顶加行八法之七·释无间道顶加行………………………………………………………171

  顶加行八法之八·释遣除邪执……………………………………………………………173

  渐次加行品第六…………………………………………………………………………………179

  释能表渐次加行十三法……………………………………………………………………179

  刹那加行品第七…………………………………………………………………………………183

  释能表刹那加行四法………………………………………………………………………183

  果法身品第八……………………………………………………………………………………189

  释果法身四法……………………………………………………………………………………189

  能表果法身四法之一·自性身……………………………………………………………195

  能表果法身四法之二·智法身……………………………………………………………196

  能表果法身四法之三·受用身……………………………………………………………206

  能表果法身四法之四·应化身……………………………………………………………215

  圣慈氏愿……………………………………………………………………………………233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

  (下)

  《现观庄严论》圣弥勒菩萨造颂

  法尊法师由藏译汉

  《现观庄严论疏·总义游戏海》极尊却吉坚赞大师着

  任杰由藏节要译释

  圆满一切相加行品第四

  丁二、广释四加行分二:戊一、自在因果;戊二、坚固因果(顶加行)。

  戊一、自在因果分二:已一、自在因一切相加行;已二、果顶加行。

  已一、自在因一切相加行分二:庚一、一切相加行总建立;庚二、从顺解脱分释生起次第。

  庚一、一切相加行总建立分三:辛一、一切相加行自性;辛二、修加行德失;辛三、加行之性相。

  辛一、一切相加行自性分二:壬一、智相差别;壬二、明胜加行。

  壬一、智相差别分二:癸一、略标;癸二、广释。

  释圆满一切相加行十一法之一·行相

  ——《般若经》卷437·15-437·22页

  二、广释趣入四加行支分二:一、广释自在因果支;二、广释坚固因果支。

  第一、广释自在因果支分二:一、广释能自在因一切行相支;二、广释所自在果顶加行支。

  一、广释能自在因一切行相支分三:一、说联系结合;二、广释一切行相法;三、品结。

  (一)由联系结合:若说论身建立,谓“次一切智性,一切相现观”,是说三智后即说四加行的因由者,谓已了知初三品三智行相,所修三智行相,彼即需要由殊胜加行任持,而于此中亦需了知加行,所以三智后随即说四加行故。从四加行内,初说圆加行的因由者,谓第七品主要所说的是得坚固三智行相所得刹那加行。第六品主要所说的是为得三智行相坚固义,需得修渐次加行为前行。第五品主要所说的是得三智行相自在之果,需要得顶加行为前行。第四品主要所说的是为得三智行相自在义为修行的因,所以需要得圆加行为前行的因由,故作如是说。说名联系结合,遍知三智所自在故,亦是就一切相智、道相智及一切智略摄门,由能修三智圆满通达一切行相。

  是故,就略摄三智行相,以能修般若慧任持的菩萨瑜伽,即是圆加行的定相。若分有:一百七十三法。界限从大乘资粮道乃至最后心。从略修三智行相止观双运加行,是修三智行相义。

  (二)广释一切行相法分二:一、第四品主要所说是圆加行在自身中生起;二、于身中生起后修行的次第。

  [一]第四品主要所说是圆加行在自身中生起分四:一、加行相;二、修加行者补特伽罗;三、加行自体;四、加行前行法。

  1、加行相分二:一、经说;二、论释。

  (1)经说:加行殊胜品圆满。“尔时具寿善现白佛言,世尊,如是般若波罗蜜多,是无边波罗蜜多。佛言如是,譬如虚空,无边际故。”乃至“善现白佛言,世尊,如是般若波罗蜜多,是无动转波罗蜜多。佛言如是,住法界故”乃至“善现白佛言,世尊,如是般若波罗蜜多,是正等觉波罗蜜多。佛言如是,于一切法一行相能现觉故。”

  壬一、智相差别分二:癸一、略标;癸二、广释。

  癸一、略标

  论释分:一、略标;二、广释;三、略义三种。

  一、略标分:根本所说理;解释所说理二种。

  (一)根本所说理:就释经义门略说有一百七十三种。

  颂曰:“一切智差别,行相为能相,由三种智故,许行相为三。”

  (二)解释所说理:就能相门释,是说于常等执持等。“一切智差别,行相为能相”谓略标行相的体性。释彼之义,谓持常等所治品,能治法性的体性,即缘无常等智之差别,建立诸行相是名性相。“由三种智故,许行相为三”谓略标行相之差别。释彼之义,谓一切智三种差别,唯许三种行相。

  论义是说,就三智随一行相现起门,能修般若慧任持的菩萨瑜伽(有法),是菩萨身中能治品智相的定相,是彼之能安立故。此处所说的智相有三种者,谓一切智之智相,道相智之智相,一切相智之智相三种故。能摧毁自己所治品的智(有法),是此处所说能治品智相的定相,是能安立彼故。于彼菩萨身中类推。如《疏》云:“三智随一行相现起以后,名为能修的智,是此处所说能治的定相,彼是安立能治品这智的行相,若略摄类,许为三种故。”

  应知自宗定相等加行分四:1、行相的认识;2、经说;3、论略摄之理;4、如何修法。

  1、行相认识:此中显示所修的行相有二种者,即于彼有由所证四谛,及由能证者三智法的差别义相与智相二种故。如《金鬘论》、《明句论》云:“行相者谓差别,于佛地等法所有之差别为一。”是说杂染与清净法之差别,或显明诸差别。

  2、经说:经云:“如是般若波罗蜜多,无有波罗蜜多”乃至“善现,一切法一切相能现觉故”。此中经义大致有:一切智相行相二十七,道相智行相三十六,即成六十三。一切相智的行相者,随声闻弟子有三十七,随顺菩萨有三十四,唯佛有三十九三类,即成一百一十,总成一百七十三法。

  3、论略摄之理:《现观庄严论》慈氏菩萨造,说“始从无边相”等,由从此至此之间,显示一切智及一切相智行相作为一段落(章节),于道相智行相不正作段落的因由者,谓由一切智与一切相智始终所摄,在彼之中间皆是道相智行相,密意易于了解,所以不正作段落故,即于道相智行相是得段落义者,谓离贪欲所摄,至无法自性之间,当得从义所生故。

  4、如何修法:问:若尔,智相与义相,此等如何所修?答:由智相一百七十三法,于义相一百七十三法,断除增益执即是所修,即是所修的义相与智相二者。譬如若修习有为法无常,通达的心是正修故,然此中主要所修许为智相。如《金鬘论》云:“然佛说密意是从论文由加行修习行相,主要是修智相显现。”又云:“如是名修无我与大悲心是修行境,有境之体性是能修心,此二中取后者有境心为主要。”

  二、广释(上三页)分二:结合与释义二种

  一、结合:总明三智行相各各不分,今者说各各差别,是说总明一切行相后,今者说差别。

  二、释义分三:一、广释一切智行相;二、广释道相智行相;三、广释一切相智行相。

  癸二、广释分三:子一、一切智相;子二、道相智相;子三、一切相智相。

  子一、一切智相

  (一)广释一切智行相分四:一、结合;二、略标;三、广释;四、略义。

  [一]结合:明三智行相,暂且初明一切智行相,此中从了知一切为缘,此后虽有解释但取为结合。

  [二]略标:如前所说第一段经文,就释彼之义,说一切智行相有二十七种。

  颂曰:始从无边相,乃至无动相,三谛各有四,道中说十五。

  [三]广释分二:一、三谛行相;二、道谛行相。

  1、三谛分经说:从无相乃至无生有十二种行相。苦谛四相:即无常、无生、远离、不能屈伏;集谛四相即:无住、如虚空、不可说、无名;灭谛四相即:无行、不可夺、无尽和无生的行相者,如其次第有十二种,是苦谛等三谛无常等的清净定相。

  2、道谛行相分二:一、所依道之差别;二、能依行相差别;三、就数门略义。

  1所依道之差别:烦恼障之对治无漏道一;由一切智性亦摄独觉,是故彼等所知障之对治,是有漏修道及由无漏二者说三道相。

  2能依行相之差别分为:四差别、五差别、六差别三种。四差别从彼三道之内,初有无漏四行相。彼中之初:谓无作者、无知者、无移转者、无调伏之行相者,如其次第是道等的清净定相。五差别者,二道有漏行相有五:如梦、如响、如影像、如阳焰、如幻五种行相,如其次第谓:无性、无生、无灭、本来寂静、自性涅槃之定相。总则是所知障之对治。六差别者三道无漏行相六种,谓:无杂染、无清净、无染、无戏论、无味着、无动转。此六行相如其次第,谓所知障:杂染、清净、烦恼习气、于色等戏论、自证、退转,是通达诸相各各决定的能对治。

  3就数门略义:如是道谛十五相,于第四略义,总则,一切智相有二十七种。

  论义是说:体智行相有二十七种者,谓依初三谛的体智行相有十二,依道谛的体智行相有十五种故。是故,由能修体智行相般若慧所任持的菩萨瑜伽,于菩萨身中体智所缘法,是邪品增益的增益对治的定相。所修体智行相之圣者身中的智,通达小乘住种类,是体智智相的定相。若分于三谛各各有四,依道谛行相有十五种,即成二十七种。初苦谛行相,谓通达无常苦空无我四种行相;集谛行相谓通达因集生缘四种行相;灭谛行相谓通达灭静妙离四种行相。后十五种下当解说。

  是故,若烦恼障与所知障随一为主,在得解脱中能作障碍的障住种类,是烦恼障的定相。若分有六根本烦恼[25],及二十种随烦恼[26],主要在得一切智的中间,能作障碍的障住种类,是所知障的定相。若分有粗细二种者,谓执色外境能取分别有二种故。

  子二、道相智相

  二、广释道智行相分四:1、结合;2、略标;3、广释;4、略义。

  (一)结合:体智行相之后说道相智行相,名结合。彼后说道智行相。

  (二)略标:就如前所说释第二段经文义,就略标道相智行相三十六种门释。

  颂曰:于因道及苦,灭中如次第,说彼有八七,五及十六相。

  (三)广释分:1、次第断诤;2、释有次第之行相。

  1次第断诤:依杂染品与相反另一品类,说集谛与道谛是因,苦谛与灭谛是果故,是就义理门显示。

  2释有次第之行相:1、就数门略标;2、就体性门广释法有二种。

  初就数门略标,明集、道、苦、灭谛如数有八种,说为应了知。

  2、就体性门广释法分:1集谛八相是就断与对治门释;2道谛七相是就宗与合理门释;3苦谛五相是就自共相门释;4灭谛十六相是就利益门释。

  初集谛八相是就断与对治门释:谓远离贪欲、无住、寂灭无贪、无瞋、无痴、无烦恼、无有情等行相者。如其次第是因者,谓希求、贪欲、欢喜。是集者,谓贪瞋痴。是生者谓一切分别,是缘者谓贪著有情。彼等对治谓三三一一,如是因谛有八种。

  2道谛有七:无量、不系二边、无异、无见取、无分别、无数、无贪之行相者。如其次第启发开示一切有情为道,如开发一切有情,所有正理即是理,如是所有修行是名行,所有出离是离,彼等体性二、二、二、一,如是即是七种行相。

  3苦谛:谓无常、苦、空、无我四相,第五无性相之行相体性,即是苦谛五相。

  4灭谛:灭的行相体性者谓:内空、外空、内外空、由诸法灭,谓内空、外空及内外空的行相有三种。寂静行相的体性:谓假名我空、器世界、胜义、有为、无为、常断边、生死无始终、通达的无散灭除贪著,谓: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无散空有八相。妙的行相由灭除遍计作者谓:自性空相。离的行相谓外境错乱的假体,由灭除相与时错乱谓:一切法空、自相空、不可得空有三相,唯出离相由自性灭,即无法自性空一相。如是灭谛相有十六种。

  (四)略义:总则,道相智行相有三十六种。

  论义是说:此处所说道相智行相有三十六种者,谓依集谛上的道相智有八种,依道谛有七,依苦谛有五,依灭谛有十六故。是故由能修道相智行相的般若慧任持的菩萨瑜伽,于菩萨身中道相智所缘的法,是增益颠倒品之增益对治的定相。由修能得自己方便的道相智加行力,所得的大乘圣者身中的对治智相,是菩萨圣者所许修行功能义者,是道相智之智相的定相。若分有三十六种者,谓从远离欲行相乃至无有情行相之间,是依集谛四相之道谛的智相有八种。从无量行相乃至无实质,是依道谛四相的道智之智相有七种。从无常相乃至无相自性相之间,依苦谛四相的道相智之智相有五种。从内空相至无性自性空,依灭谛四相的道相智之智相有十六种故。

  1、依因相谓离贪欲相、无住相、寂静相有三。依集相谓无贪相、无瞋相、无痴相有三。依生相谓无烦恼相有一。依缘相谓无有情相等有一故,是集谛八种。

  2、依道的行相谓无量相、无系二边相有二。依理之行相谓无异相、无见取相有二。依行之行相谓无分别相、无量相二种。依出离相有无贪相一种故。即是道谛七相。

  3、依苦之行相谓无常、苦、空、无我有四相。彼四相悉是共的无相自性相有一种故。是苦谛五相。

  4、依灭之行相有:内空、外空、内外空三智相。依静之行相有:空空、大空、胜义空、有为空、无为空、毕竟空、无际空、无散空八种。依妙相有:本性空一相。依出离相有:一切法空、自相空、不可得三相。灭谛体相依出离相有:无法自性空等一相故。是灭谛十六相。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