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二十五)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25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现观庄严论·选集要义释(二十五)

 

  断德自在分二:一、释缘起总建立;二、别释杂染品缘起。

  第一、释缘起总建立分四:一、性相;二、差别;三、甚深的因由;四、名义。

  一、性相:观待自分成就是缘起的定相。若是成实(真实存在的事物)悉是缘起,因为若是成实悉由缘起故,如《中论》云:“故非缘起法,少许亦非有,是故不空法,少许亦非有。”

  二、差别:总之,于缘起若分有:观待体性缘起,及名言安立缘起二种。初如依火生烟,及依种子生芽。二如观待彼山安立此山,及观待长安立短。又于缘起可分为:有为缘起及无为缘起二种。若是成为自己的因从三种缘所生(不动)无作缘,坚定不移;无常缘;能力(势力)缘或功用或性能缘;(或所缘缘、增上缘、等无间缘)观待自分成就,是初有为缘起的性相。此中若分:有外缘起和内缘起二种。若不由内身心相续所摄,观待自分成就,是初外缘起的定相。譬如器世间。若由内身相续所摄,观待自分成就,是第二内缘起的定相。如有情世间。此中若分有:杂染品缘起和清净品缘起二种。若不从自因生,观待自分成就,是第二清净品的定相。譬如所知障。

  复次,缘起差别有八种。如《大乘阿毗达磨集论》(后简称《集论》)云:“何等差别故:(一)谓识生差别故(眼色为缘眼识得生);(二)内死生差别故(依有情世间说,谓无明等为缘能生行等);(三)外谷等生差别故(谓种子缘芽,芽缘茎如是展转枝叶花果次第得生);(四)成坏差别故(一切有情共业增上力为缘大地等生故);(五)食持差别故(谓以四食为缘三界有情相续住故);(六)爱非爱趣分别差别故(妙行恶行为缘往善恶趣故);(七)清净差别故(谓顺解脱分为缘生顺抉择分,善知如是见道等,渐次乃至得阿罗汉果等。或外从他闻音,内如理作意为缘生正见,次第乃至诸漏永尽);(八)威德差别故(谓内证为缘发神通等最胜功德),是差别义。”这是说,主要成为果的杂染品缘起为增上,及主要成为因的杂染品缘起为增上,有八种差别。

  三、甚深的因由:有为诸缘起(有法),就五差别法(特征或优点)门说是甚深者,谓由因甚深;相甚深;由生甚深;由住甚深;由转甚深故。初、因甚深者,谓彼等法虽然离无因及离心造作的无作者,但即刻能生起故(为对治不平等因无因论故);二、相甚深者,谓虽然由补特伽罗我空,但有现似补特伽罗我的缘起故(是显无我相故);三由生甚深者,谓虽依仗其它不同因缘生起,但彼等缘无作者故(虽从众缘果法得生,然非彼所作故);四住甚深者,谓虽然于一一刹那坏灭,但现似住故(实无安立显现似住故);五转甚深者,谓虽从自因生,但于自他等生起规则,若从四边门观察实难通达故(因果流转难了知故)。如《集论》云:“何等甚深故,谓因甚深故、相甚深故、生甚深故、住甚深故、转甚深故,是甚深义。”(《维摩经》云:“深入缘起,断诸邪见。”《大日经》云:“缘起甚深难可见。”)

  四、名义:诸情器世间(有法),于汝说名缘起是有因由者,谓从相依或值遇和合或观待成就的因由,作如是说故。又缘起的梵语为:杂则得雅萨母扎巴打。译为相依、和合、观待之义。如《集论》中说缘起有十一种名义,《集论》云:“何等义故,谓无作者义,有因义,离有情义,依他起义,无作用义,无常义,有刹那义,因果相续不断义,因果相似摄受义,因果差别义,因果决定义,是缘起义。”(《杂集论》释此十一义云:“(一)谓离自在天等作者故,是无作者义;(二)以无明等为因故,是有因义;(三)无自然我故,是离有情义;(四)托众缘生故,是依他起义;(五)众缘作用空故,是无作用义;(六)以非恒故,是无常义;(七)生时过已无暂住故,是有刹那义;(八)因刹那灭果刹那生时分等故,是因果相续不断义;(九)不从一切一切生故,是因果相似摄受义;(十)从非一一类因一非一类果生故,是因果差别义;(十一)于余相续不受果故,是因果决定义”)。如是所说十一种名义的因由者,谓从许为无常、苦、空、无我四义所显作如是说故。初谓空义,第三谓无我义,最后三种谓苦义,其余六种谓显无常义故。

  第二、别释杂染品缘起分四:一、许刹那缘起宗;二、许分位缘起宗;三、许相属缘起宗;四、自宗。

  一、许刹那缘起宗:佛教自部有说:十二支缘起是从一刹那时成就者,谓以贪欲为等起(动机或念头)断有情命时,若在彼分位的愚痴者,即是无明缘起;若在彼分位的心者,即是行缘起;若在彼分位各各了别诸法者,即是识缘起;若在彼分位的五蕴者,即是名色缘起;若在彼分位有五蕴六根者,即是六处缘起;彼诸和合即是触缘起;领受触即是受缘起;贪爱彼受者,即是爱缘起;与爱相应的缠缚者,即是取缘起;在彼分位的身语行为者,即是有缘起;彼诸已生即是生缘起;彼诸成熟即是老缘起;彼诸坏灭立为死缘起故。如是于彼说名刹那缘起的因由者,是所谓由彼十二支以一刹那时成就作如是说故。

  二、许分位缘起宗:迦湿弥罗毗婆沙师说:我们是许分位缘起者,谓如前时(生)来至此,从此往至后的三时圆满十二缘起支。能从前时来至此时业等起的分位五蕴者,是无明缘起。如彼能积集业分位的五蕴者,是行缘起。此时入胎结生相续无间分位的五蕴者,是识缘起。从彼第二刹那所取(摄)六根未全出现之间的分位五蕴者,是名色缘起。出现六根具全所取,依眼根等以眼识等无功能取自境之间的五蕴者,是六处缘起。从根境识三和合有功能为所取行境。于苦乐舍三因食资具等无功能了别之间的五蕴者,是触缘起。从有功能了别彼所取境,但无功能行淫欲之间的五蕴者,是受缘起。从彼虽有功能所取,但未入寻求妇女淫欲境分位的五蕴者,是爱缘起。已向彼淫欲境所取,能作趣向来生业等起心的分位的五蕴者,是取缘起。能作积集趣往来生业分位的五蕴者,是有缘起。于后生中入胎结生相续无间分位的五蕴,是生缘起。从彼第二刹那所取,无功能行淫欲分位的五蕴者,是老死缘起故。能从前时来至此中的业等起心的分位五蕴,安立无明缘起的因由者,谓在彼分位由无明最胜如是建立故。如《俱舍论》云:“宿惑位无明,宿诸业名行,识正结生蕴,六处前名色。从生眼等根,三和前六处,于三受因异,未了知名触。在媱爱前受,贪资具媱爱,为得诸境界,遍驰求名取。有谓正能造,牵当有果业,结当有名生,至当受老死。传许约位说,从胜立支名。”

  论说缘起差别有四:刹那缘起:谓一刹那顷由贪行杀具十二支,痴谓无明,思即是行,于诸境事了别名识,识俱色、想、行、三蕴总称为名色,住名色根说为六处,六处对余和合而有名触,领触名受,贪即名爱,与爱相应诸缠名取,所起身语二业名有,如是诸法起位名生,熟变名老,灭坏名死。

  刹那连缚名连缚缘起,遍有为法十二支位,所有五蕴皆分位摄,名分位缘起。悬远相续无始说名远续缘起。言刹那者约一刹那说;连缚者约因果无间相续连起,因为情与非情皆有念念相续故。分位缘起约顺生受业及不定受业,三世十二支皆五蕴分位。言远续缘起即前分位约顺后受业,隔越多生无始远续因果。所以刹那、连缚、分位与远续四缘起,说明一切有情由业烦恼受生轮回的因果关系,有远近位次前后相连的因果关系。

  此十二支缘起有略广之分,如《俱舍论》云:“三烦恼二业,七事亦名果,略果及略因,由中可比二。”

  三烦恼谓无明、爱、取,以烦恼为性。二业谓行、有二支以业为体。七事亦名果者,谓除前五支其余的识、名色、六处、触、受、生、老死七支为事,是烦恼所依事,亦名为果义。就其余法亦名因,谓无明、行为因;识、名色、六处、触、受等五支为果;爱、取、有三支为因,生、老死二支为果。“略果及略因”者,后际略果者谓识等五支合为二果,前际略因,谓烦恼唯一,是说爱取二烦恼为无明一因,即名略因。中际广说因果,谓开识等五果,惑(烦恼)分无明为爱取二种。由中可比二者,谓释前妨难,由中际广可以比度前后二际。《俱舍论》云:“前后际各二,中八据圆满。”即前后各立二支,无明、行在前际,生、老死在后际,中八谓中际立八支,在现在世,据圆满者,中际八支,非诸有情皆悉具足,今言八者说历八支位名圆满。这是说十二支分位缘起的因由,是建立五蕴分位缘起,故作是说。

  三、许相属缘起宗:谓经部与唯识二宗许相属缘起,此与有为缘起是一义。是故说相属缘起的因由者,谓由因果相属而生的缘起,是说由因果二者的缘起,许为悉是有为法故。和合义许为因缘和合,起义许为生,即因缘和合而生。

  四、自宗分二:一安立所释的经;二释彼经义。

  第一、安立所释的经:如《佛说稻秆经》云:“佛告诸比丘,谁见缘起彼即见法,谁见法彼即见佛。何等名为缘起?名缘起者谓此有故彼有,此生故彼生,谓由无明缘行(义为由无明之缘则有行,如此类推),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处(六入),六处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由生缘老死,老死缘忧悲苦恼(即忧愁痛苦,叫苦悲叹,痛苦,愁苦忧恼),及诸恼乱而生,如是生此纯大苦蕴。于彼由无明灭则行灭,由行灭则识灭,由识灭则名色灭,由名色灭则六处灭,由六处灭则触灭,由触灭则受灭,由受灭则爱灭,由爱灭则取灭,由取灭则有灭,由有灭则生灭,由生灭则老死灭,由老死灭则忧悲苦恼诸恼乱灭,如是则灭此纯大苦蕴。”

  第二、释彼经义分二:一、释经词义;二、别释杂染品缘起。

  一、释经词义:“诸比丘”乃至“见佛”之间,显示缘起总建立,“此有”乃至“此生”之间,正显杂染品缘起,附显还灭缘起。“由无明灭”乃至“灭此纯大苦蕴”,是正显清净品缘起,附显还灭缘起。如是显示(有法),是有所为者,谓是生死流转皆由愚痴,还灭是为应远离彼等愚痴故。如《集论》云:“何等顺逆故,谓杂染顺逆故,清净顺逆故,是说缘起顺逆义”。(《杂集论》云:“杂染顺逆者,或依流转次第说,谓无明缘行,如是等顺次第说;或依安立谛说,谓老死,老死集老死灭,老死趣灭行,如是等逆次第说。清净顺逆者,谓无明灭故行灭,如是等顺次第说;由谁无故老死无,由谁灭故老死灭,如是等逆次第说。应知是观缘生起义,一切皆是缘生。”)

  二、别释杂染品缘起分十:1总相;2略摄各各差别;3次第决定规则(理趣);4数决定规则;5成为缘的规则;6各自作用;7时圆满;8地相应之建立;9如何修习之理趣;10如是修习之果。

  1、总相:若是为自因三缘所生,即成为苦集随一的生死,是杂染品缘起的定相。约性相分为生死是有所为者,是为所应断除不净器世间杂染品缘起故;及有余涅槃身中的色蕴,彼是为所应断除故。初者,若是杂染品缘起,必须是内缘起故。第二者,因为在有余涅槃身中无杂染品缘起故,由彼永断故,因为十二支一切皆永断故。《瑜伽师地论》云:“云何阿罗汉永断支,谓三界一切行。”

  三缘者:谓无作用缘、势用缘、无常缘等故。是故在说有为缘起性相时,从无作用缘所生有所为者,因为情器世间不是从大自在等他心中作用施设建立,彼等是成为自因无作用缘所生,应知是有所为故,如《经》云:“此有故彼有”。《集论》云:“何等相故,谓无作用缘生故。”说无常缘生有所为者,谓不是由自在常及苦常等所作,彼等是成为自因无常缘所生,当知是有所为故。如《经》云:“此生故彼生。” 《集论》云:“无常缘生故”。说势用缘生有所为者,谓彼等不但为自因初二缘生,亦是为破除计执从一切是因非因,生一切是果非果的邪分别后,说明诸有为缘起是从自生势用(自有生的功能)与自同类因生,当知是有所为故。如《经》云:“谓由无明缘行”。《集论》云:“势用缘生故。”是说彼等由自生势用功能,自与同类因生譬者,谓如依无明有行缘起,依通达无我的般若慧,彼无明则不生。

  2、略摄各各差别分三:一差别;二各各体性;三略摄。

  (一)差别:若从杂染品缘起根本门分有二种,即成为彼杂染的苦集二谛故。于此若就支分门分有十二种故。如《集论》云:“何等分别支故,谓分别缘生为十二分,何等十二分?谓无明、行、识、名色、六处、触、受、爱、取、有、生及老死。”若就支节门分有无边,因为于无明缘起有能引善业为等起的无明;能此不善业的无明;及能引不动业的无明有三种故。于行缘起亦有能引欲界乐趣异熟蕴的福业,能引恶趣的非福业,能引上二界的不动业等有多种故。

  (二)各各体性:从无明乃至老死有十二种。自宗分二:一释无明总建立;二别释此处所说的无明。

  《一》释无明总建立:总之对于无明,各宗派师所许不同有多种。毗婆沙师所许,如《俱舍论》云:“明所治无明,如非亲实等。说为结等故,非恶慧见故,与见相应故,说能染慧故。”[45]

  经部师许:通达补特伽罗无我慧的敌者,所治品的心所许为无明,如《释量论》云:“明所治品故“。许萨迦耶见为无明,故《经》说萨迦耶见与无明相应并不相违,因为萨迦耶见[46]与无明是同一品类,如甄叔迦树(紫梗树或苏木)森林。

  有部经部二师,对于无明许有遍计和俱生二种,而有部师许萨迦耶见悉是遍计。由此许见的五结(贪结、恚结、慢结、嫉结、悭结)为遍计故,及预流向永断萨迦耶见故,是故由愚自境的行相随转的心所,是无明的性相。此中就体性门分,有染污无知和不染污无知二种。就增上缘分,有成为根识的无明及意识的无明二种。就感觉门分,有邪知无明及非邪知无明二种。就所依门分,有三界的无明三种。就所缘境分,有愚业果无明及愚真如的无明二种。就对治门分,有见所断的无明及修所断的无明二种。

  {二}别释此处所说的无明分三:一定相;二差别;三观察体性。

  一、定相:属自与缘起一同能引业为等起,愚迷真如的心所,是十二缘起支内无明的定相。彼与无明缘起是一义。此中十二支内的无明,有非生死根本的无明,有是与俱是俱非四句。初如预流永断十二支内的无明,二如法我执的无明,三如一般凡夫异生身中十二支内的无明。

  十二支内的无明,与愚业果的无明不同分。若是同分,必须是愚迷真如的无明故。如《集论》云:“愚者有二种,谓愚果异熟及愚真如,愚果异熟者谓非福业现行,愚真如者谓福业与不动业现行。”论中所说并不相违。因为于果异熟等是愚业果的无明为非福业,仅就彼时能作等起所说,不是能作彼因的等起所说故。是故与愚真如不同,因为若彼业时的等起,必须与彼业相应,福业与不动业相应,无有愚真如无明故,因为若是福业与不动业随一必须是善业故。

  二、差别:三界的业有三种,谓福业、非福业和不动业。

  三、观察体性:十二支内的无明者,谓于善等三种中属无记,二种所断内的体性属修所断,约五蕴内是行蕴。若于谁补特伽罗身中有,即异生身中有,圣者身中无,因为圣者身中无有能引的业故。

  《二》行缘起:自宗分二:一释行缘起;二总标业的建立。

  一、释行缘起分三:1定相;2差别;3观察体性。

  1定相:属自与缘起一同的无明为等起心,自己所引后有,能引的心所者,是十二支内行缘起的定相。彼与行缘起是一义。

  2差别:此中行缘起的福业、非福业和不动业有三种。初福业有能引生四大部洲的人及六欲天的诸业;二非福业有能引生三恶趣的诸业;三不动业有能引生住色界十七天,及能引无色界四天的诸业。

  3观察体性:若是十二支内的行缘起,必须是五蕴内的行蕴故,若是彼行必须是与行蕴相应故,若是彼行蕴必须是心心所故。若约善等三内体性分是属无记,约见修二所断内体性分是修所断。

  二、总标业的建立:对于业总则就体性门分,有意业和思业二种。如《集论》云:“何等是业?谓意业故,思业故,此总摄业相。”彼二业亦有差别,谓意业即是心业,身语二业是思业故。如《俱舍论》云:“思即是意业,所作谓身语。”又随业的理趣门分,有身语意三业三种。

  身业有六种者,谓杀生、不与取及非梵行,是身业三不善业,与彼相反的身三善业,总有六种。语业有八种:谓妄语、离间语、粗恶语及绮语,是语不善业四种,与彼相反语善业四种,总有八种故。意业有贪心、瞋心、及拨无业果的邪见,彼等非业故,因为彼是烦恼故。如《俱舍论》云:“此中三唯道[47],七业亦道故。”

  对于业就因门分为有漏业和无漏业二种,及彼二随一俱不是的业总有三种。

  一、有漏业:如仅由自因烦恼为等起的心心所。有漏业就作用分,有能引业、能生业及能满业三种。初如定能出生异熟体性的业;二如定能成就异熟体性的业;三如由能引业所引,由能生业所生成就的身,能引发各各苦乐的业。是故由能引善法所引,能圆满善法所圆满;由能引不善所引,能圆满不善所圆满;能引善法所引,能圆满不善所圆满;能引不善所引,能圆满善所圆满有四种。初如欲天及大部分人;二如大部分恶趣;三如人身受用缺少寿多病;四如龙身受用无量。

  又有漏业:就生起异熟理趣门分:有见法领受业、生余处领受业、于其它数次领受业、异熟生不定的业有四种。初如积集业时于彼定起异熟业;二如积集业时以后定起异熟业;三如积集业时后后生定起异熟的业;四如在第二刹由四种对治力(所依对治力、厌患对治力、返回对治力、现行对治力)。决定忏悔清净杀生的业。

  又就受异熟理趣门分:有乐受业、苦受业、及舍受业三种。初如第三静虑以下地所摄的善业;二如不善业;三如第四静虑以上地所摄业。

  又就界与意乐门分:有福业、非福业及不动业三种。初如能引生欲界乐趣成就的业;二如恶趣业;三如上二界,能引生上界成就的业。说明不动是有因由者,谓能引生上界成就的业不由散乱所动,或能引生上界的业与彼能圆满的业,由此于余界异熟及余地不动者,谓以不出生因由如是说故。引生欲界成就的诸业是动摇者,谓以供施广大施舍的异熟果受用圆满,施者若戒律清净具足而生乐趣身,又由犯戒为增上有生恶趣身故。

  二、无漏业:不是唯由自因烦恼为等起,如依自因所知障生起等起微细勤奋的心心所,此必须说明,诸声闻独觉阿罗汉受生清净刹土的因,及住三清净地诸菩萨为利他故而受生轮回的因。

  三、彼二俱随一都不是的业者,谓成为无分别根本智体性的业。

  又于业有白异熟业、黑异熟业、黑白混合的业三种。初如由意乐加行二种善法所作的业;二如由意乐加行二者俱不善所作的业;三如于意乐善所作,但由加行不善所作的业。

  又于业有所作不积集,积集不所作,所作积集二俱齐全,彼二俱不齐全的业有四种。初如梦中所作的业,及自己虽不欲作,但由他强制不自主所作的业;二如由杀生业造作加行,虽于对方伤损,但对方未死的业;三如正想作杀生业而究竟成就的业;四如意乐杀生加行,但彼后又欲求反悔的业。

  又于业有律仪业,非律仪业,二俱中间的业有三种。初如舍静虑心;二如自身中若具足一切律仪,在身中生起,但中间又相续生起中断障的业,此在屠夫与狱卒身中有;三如中间出家的律仪。

  《三》释识缘起:自与缘起同属能引业习气熏习无间的主要意识者,是识缘起的定相。彼与十二支内的识是一义。

  《四》名色缘起分定相与差别二种。

  1、定相:同属自与缘起能引的业,亦是所引的果,生有结生相续无间所取者,谓六根未全出现的蕴共同住种类,杂染品缘起者,谓除化生其它如其所应名色,是名色缘起的定相。

  2、差别:此中十二支内的名缘起,及成为彼名的色缘起有二种。若以胎生为缘,一般凡夫异生胎中结生无间所取者,如六根未全出现的分位异熟蕴,如受等后四蕴(受想行识)是第一,在彼分位的色蕴是第二。若以人为缘,成人分位受等后四蕴是第一,在彼分位的色蕴是第二。有成人与人之差别,在人分位有十,胎中分位一半与出胎后五位以上建立为成人故。分位有十者,谓:凝酥、膜疱、血肉、坚肉、支节,名胎中五位。幼儿、童年、少年、壮年、老年,名出胎后人生五位故。同属自与缘起能引的业,亦是所引的果,六根具全出现的所取者,谓根境识三缘和合后,但无功能所行境分位,亦是异熟蕴相同住种类,是杂染品缘起。

  《五》六处品类缘起的定相,若分有从眼处乃至意处有六种。同属自与缘起的能引业,亦是所引果,根境识三和合后能成为行境所取者,谓有苦乐舍三受因食(财物)等,但无功能了知因食(财物)等分位,亦是异熟蕴住种类共同的心所。

  《六》触缘起的定相,若分有眼和合者触等有六种,彼触有了知功能所取者,谓乐苦中间如其所应领受分位,亦是异熟蕴共同住种类的心所。

  《七》受缘起的定相,若分有眼和合者,谓从触所生的受等六种。

  《八》爱缘起的定相,总则,贪欲与爱是一义。对于爱有贪著爱、刹那坏灭爱、及三有爱三种。初如欲与乐和合的贪著;二如欲离苦的贪著;三如贪异熟蕴的贪著。先爱缘起其余增长者,谓有能引业习气熏习能力的贪欲。

  《九》取缘起的定相,若分有成为彼取的欲取、见取、戒禁取和我见取四种。初如贪爱五欲的贪欲;二如贪六十二种恶见[48]的贪欲;三如贪断食五火炙身,贪牛戒狗戒猪戒等一切行人贪欲;四如贪补特伽罗我执及我所执的骄慢贪欲。先由爱取二者能引业习熏习能成就后有的能(成)生业。

  《十》有缘起的定相,总则,有与生死轮回的一义。若分有:中有、生有、本有和死有四种。初如前生的死有,与此生的生有二者中间生起的有名为中有;二如结生入胎无间分位的异熟蕴;三如成就生有的第二刹那乃至未成死有之间的有,名为本有。

  总之,三有与生有二者并不相违,因为佛经说往色究竟天的不还圣者有:全超、半超、遍没的三超越作证,由彼超越色界本有身作证涅槃故。于有分四彼二相违者,如烦恼与随烦恼。本有有多种,利益(药)、诸天威力、唯欲心思、依精血所生四种。初如枯树王;二如成就转轮(天)王;三如东方欢喜世界的人;四如现在一般人。

  死有者谓从此时往至后生时的有。由本有缘起力令生三有结生无间住的异熟蕴住种类,皆是杂染品缘起。

  《十一》生缘起的定相,若分有:化生、湿生、卵生和胎生四种。问:生处有几?答:生处谓人与傍生生处四种。地狱、天、中有诸有情悉是化生,一般饿鬼有化生及亦有胎生。如《俱舍论》云:“于中有四生,有情谓卵等,人傍生具四,地狱及诸天,中有唯化生,鬼通胎化二。”(如孔雀等从卵壳生是名卵生,如牛马等从胎藏生是名胎生,如飞蛾等生从湿气生是名湿生,如诸天等诸根顿具无而欻(忽)有是名化生。)人傍生具四者,人傍生趣各具四生。人卵生者谓如世罗(此云:大山)、邬婆(此云:小山,近山生故以山为名)(世罗生从鹤卵、鹿母所生三十二子,盘遮罗王五百子等)人有化生者,劫初之人是化生故。人有湿生者如顶生王故(是布杀陀王顶疱面生),人有卵生者,如婆娑论云:昔于此洲有商人入海,得一雌鹤,形色伟丽,奇而悦之,遂生二卵,于后卵开生二童子(大者名世罗,小者名邬婆),端正聪明,年长出家得阿罗汉果,如《戒经》说。

  傍生生处有四生者,如金翅鸟四生处,以龙为食。《阿含经》说:饿鬼有胎生者,如饿鬼母白圣者观自在言,我夜生五子,随生皆自食,昼生五子亦然,虽食尽而无饱。如《俱舍论释》云:“四生虽摄五道,但五道不摄四生,何等不摄?谓中有故。”如是色的中有是色界,因色中有是色界故,若是依色中有身作证涅槃的补特伽罗,必须是色身作证涅槃的补特伽罗故。(世罗鹿母,是弥伽罗长者儿妇有子名鹿,故名鹿母,从子得名,生三十二卵,卵各生一儿。般遮罗王有妃生五百卵,各出一子。)

  《十二》老死缘起者,谓成就生有的第二刹那,乃至未成死有之间异熟蕴,时分变异分是老缘起;及舍异熟蕴等流分,安立为死缘起。老死二者合为一支的因由者,谓彼二者次第生无决定,由此因由算为一支,是故经说在未老之间有死的密意。又如世间共许寿量发白面皱等多种,密意是说未老有死。未老中间不死者名老缘起,从成就生有的第二刹那生起故。忧愁苦恼等不摄为十二支的因由者,谓由业烦恼能作一切生死,彼等生起无决定的因由,如是不算作支数故。彼无决定者,谓具足律仪戒的一些比丘有意乐死故。彼等虽不摄为支,如经所说是有所为者,是为所化众生生起厌离生死故,如是而生此纯大苦蕴,于前后生往来的补特伽罗无我,假施设五取蕴之我或自我者,谓应通达业果之身是有所为故。是故彼等异熟分位变异,安立为老缘起合理故。

  (三)略摄分四:一、摄为四支;二、摄为三烦恼;三、摄为苦集二谛;四、摄为因果二分。

  一、摄为四支:十二支缘起摄为四支者,谓无明、行、识三缘起合为能引支;名色、六入、触、受四缘起合为所引支;爱、取、有之缘起合为能生(成)支;生、老死二支合为所生支故。如《集论》云:“何等略摄支故?谓能引支,所引支,所生支。能引支者谓无明行识,所引支者谓名色六处触受,能生支者谓爱取有,所生支者谓生老死。”

  二、摄为三烦恼:十二支全为三烦恼者,谓无明、爱、取三缘起,摄为烦恼杂染;行、有二缘起摄为业杂染,其余七支摄为生杂染,或者寿杂染或摄为苦杂染故。如《中观缘起心要颂》云:“初八九烦恼,二及十是业,余七皆是苦。”如《俱舍论》云:“三烦恼二业,七事亦名果。”又如《集论》云:“何等支杂染摄故,谓若无明若爱若取,是烦恼杂染所摄;若行若识若有,是业杂染所摄;余七是生杂染所摄。”是说识缘起为业杂染(识支为若,此处说为业,故下解说),谓在因时的识缘起是能引业习熏染的所依事,故于彼假立业名。

  三、摄为苦集二谛:十二支摄为苦集二谛者,谓无明、行、爱、取、有等,摄为集谛,其余是为苦谛故。

  四、摄为因果二分:十二支摄为因果二分者,谓摄为能引因果,及摄为能生因果二种故。因为无明乃至受是为初者,爱乃至老死是为第二者故。

  3、次第决定规则:由一分缘起所摄十二支,彼的次第决定规则者,谓初无明缘起,彼后行、彼后识、彼后爱、彼后取、彼后有缘起。彼后名色、彼后六处、彼后触、彼后于受缘起,生缘起与成就名色缘起是同时生,老死缘起从成就名色缘起的第二刹那生故。这也是由无明为等起而积集业,安立业习识上,后有业习识缘起生。能引业的习气即是由爱最初熏习作用,彼后即爱缘起生,彼爱殊胜增长业,由取缘起生,其后名取缘起。由爱取二者能引业习熏染,能生后有的业功能势力而生起有缘起,彼之于后生中则出生六种果故。

  4、数决定规则:杂染品十二缘起支数决定之因由者,谓一切众生皆由业烦恼受生轮回,分为能引因,所引果,能生因,所生果,四种数决定。以初为缘立无明、行、识三种。以第二为缘立名色、六处、触、受等四,以第三为缘立爱、取、有三,以第四为缘立生、老死二种故。

  以初为缘立三种的因由者,谓从能引业为增上立行缘起;由彼业为等起增上立无明缘起;由业习熏习之所依事为增上立识缘起。以第二为增上立四支的因由者,谓引发即引发身,及引发受用有二种故。初引发身为增上是立名色,引发身圆满为增上立六处。于受用有受用因及受用事二种,以初为增上立触,以第二为增上立受缘起故。以第三为增上立三支的因由者,谓能生亲业为增上立有,于彼业习为增上立爱、取二缘起故。以第四为增上立二支的因由者,谓成就亲果为增上立生,缘彼果的过患为增上立老死缘起故。

  在谛现观圣者身中无行缘起,因为圣者身中无有能引新积业习故。于离爱的阿罗汉身中,十二支一切皆无,因为阿罗汉已断尽生后有的业种子故。

  5、成为缘的规则:由前前支为后后四种缘,随其所应,如《集论》云:“何等建立支缘故?谓习气故、引发故、思惟故、俱有故,建立支缘随其所应。”(依四缘建立支缘,且如无明望行前生习气故得为因缘,由彼熏习相续所生诸业能造后有故,当于尔时现行无明能引发故为等无间缘。由彼引发差别诸行,流转相续生故,思惟彼故为所缘缘,以计最胜等不如理思惟,缘愚痴住为境界故,彼俱有故为增上缘,由彼增上力令相应思颠倒缘境而造作故,如是一切,随其所应尽当知。(见《杂集论》))

  6、各自作用:如《集论》云:“何等建立支业故?谓无明有二种业:一令有情于有愚痴;二与行作缘;行有二种业:一令诸有情于诸趣中种种差别,二与识作缘;由熏习故识有二种业:一持诸有情所有业缚,二与名色作缘;名色有二种业:一摄诸有情自体,二与六处作缘;六处有二种业:一摄诸有情自体圆满,二与触作缘;触有二种业:一令诸有情于所受用境流转,二与受作缘;受有二种业:一令诸有情于所受用生果流转,二与爱作缘;爱有二种业:一引诸有情流转生死,二与取作缘;取有二种业:一为取后有令诸有情发后有识,二与有作缘;有有二种业:一令诸有情后有现前,二与生作缘;生有二种业:一令诸有情名色六处触受次第生起,二与老死作缘;老死有二种业:一数令有情时分变异,二数令有情寿命变异。”

  此义是说,相同作用与不同的作用二种。初如由无明生行,乃至由受生自果的爱等,由前前支能生后后支故。二如由无明愚痴见实际境,或障碍门作诸有情烦恼,由行起后有种子门作诸有情烦恼。由识引后有门作诸有情烦恼,由名色遍持身门作诸有情烦恼。由六处身圆满门作诸有情烦恼,由触行境门作诸有情烦恼,由受受用异熟果门作诸有情烦恼,由爱贪著后有门作诸有情烦恼,由取生后有加行门作诸有情烦恼,由有生后有现前门作诸有情烦恼,由生老二者苦门作诸有情烦恼。

  7、时圆满:十二支有于第二生圆满者,谓于人的身,于前生中由无明为等起,能引发生天之积业,业习气在识上建立,即于下生由依爱取二者熏习业功能力而成就有。在彼后生中生天者,谓六种果有一种现前故。亦有第三生圆满者,先已成就故。此十二支受生处,若是积集业,有第二生圆满,若不尔者第三生必须圆满。如《俱舍论》云:“一业引一生,多业能圆满。”初句是释引业,后句是释满业。是说唯有业力能引能满,一切善不善有漏法,皆由引满,说明业胜故。《集论》中亦说:“亦有由一业能引多身,亦有由一业能引一身故。”[49]

  8、地相应之建立:从三界九地生九地有八十一种[50]。从九地随一生欲界,彼生十二支地相应者,谓生一切皆属欲地故。从九地随一生初静虑除无明支,其余诸地相应,彼生一切皆属初静虑地故,与无明支不相应,因此生无明是由欲界地所摄故。从九地随一生第二静虑,彼生除无明支,其余一切地相应,因彼生一切属第二静虑地,彼生与无明支不相应,彼生无明属初静虑地故。从九地随一生有顶,彼生除无明支,其余一切地相应,彼生一切由有顶地所摄故,因彼生与无明地不相应,谓彼生无明由无所有处地所摄故。如是类推。

  彼等能生者,谓从九地随一生欲界,彼生无明属欲地者,谓能引欲界异熟业等起,彼无明即是属欲界地所摄故。从九地随一生欲界,彼生之行缘起者,是由欲地所摄,若彼生能引欲异熟业,其余地的业不引其余地异熟故。彼生识缘起者,谓是能引欲地异熟业习熏习之所依事,主要是意识故。彼生名色(名色、六入、触、受)等四,谓彼等能引欲异熟业的所引果,其余地的业不能引其余地的异熟故。彼生是爱取二者属欲地者,若是彼二能引欲异熟习气烦恼,其余烦恼能引其余地异熟业习故。彼生是有缘起,若彼能生欲地异熟业,由其余地的业,不生其余的地异熟故。彼生老二缘起者,皆属于彼,若能生欲异熟业的所生果,余地的业不生余地异熟故。其余类推。

  9、如何修习之理趣(规则):《集论》云:“何等顺逆故?谓杂染顺逆故,清净顺逆故,是说缘起顺逆义。”如是《杂集论》说“杂染顺逆者,或依流转次第说,谓无明缘行,如是等顺次第说;或依安立说,谓老死,老死集老死灭,老死趣灭行,如是等逆次第说。清净顺逆者,谓无明灭故行灭,如是等顺次第说;由谁无故老死无,由谁灭故老死灭,如是等逆次第说。应如是观缘生起义,一切皆是缘生。”若结合诸谛建立,说杂染品缘起顺逆者,谓地之本事。何以故?谓缘起从老死所取显示顺逆次第,生与老死是苦谛的差别故。其义是说若老死生即是生等,老死灭等分别有所为者,是为应当善巧苦谛与苦谛灭的灭谛,因老死二者是苦谛故,彼二是业烦恼的究竟异熟故。说由无明为缘而生行等,及由无明灭则行灭等有所为者,是为应善巧集谛与道谛故,因为无明与行二者是集谛,能灭彼集谛者即是道谛故。

  10、如何修习之果:如是修习已通达,有特别殊胜功德利益者,谓善巧流转生死与还灭生死,于彼生死作为取舍修习,是生起一切利乐之生源,有得佛位的殊胜功德利益故。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