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歌仁波切:菩提道次第广论·奢摩他 第37讲
雪歌仁波切:菩提道次第广论·奢摩他 第37讲
《广论奢摩他37》
讲授: 雪歌仁波切2008-07-04
思惟利益遍满虚空的如母有情众生,无论如何,一定要得到所得的果位之中,究竟圆满的佛果珍贵宝。就得到果位而言,对教法进行闻思修,是非常有必要的。
至尊大主在《证道歌》前程似锦里曾经谈到,初则进行广大听闻,中则义理出现为教诫,后则日夜精勤而实修。最初的段落要进行广大的听闻,中间的部份则是义理出现为教诫,这是指广大的思惟,经由广大的思惟,佛法中的义理就出现成为实修的教诫。最后把已经出现成为实修的教诫,日日夜夜经过一辈子的时间广大努力来进行实修,一分一秒都不浪费而作实修,如此来树立实修的宝幢,然后按照次第证悟就会逐渐逐渐产生。这是至尊大主在传记中谈到,如此来进行闻思修。
正如其中所谈到的,最初阶段进行广大的听闻,之后,所听闻的内容再由思惟成为实修的教诫,现在至尊大主所开示安止的内容,是完全根据大论,纯净的法源根据来讲说的,我们把这个段落来作听闻的话,当然就是做到至尊大主传记所谈到指示的,初则进行广大的听闻,等于是追随而行,所以追随往圣先贤的足迹而前进,就是前辈圣者他们一生的事迹,都是为了后辈学者应当按照这个方式而进行,等于是为我们所做的开示,因此至尊大主所开示安止的段落,我们如果好好的听闻思惟的话,等于是追随至尊大主的传记,他的事迹而来作学习。
这也是对至尊仁波切的一个供养,一定会使他的内心非常高兴、喜悦的,当然这个学习是有点困难的,因为意义都很艰涩,又不是那么容易了解,不过虽然辛苦却有很大的利益,这点一定要了解。因为一方面是满足至尊大主的心愿,一方面是追随他指示的方式而来进行,他的内心了解当然会非常的喜悦。使他内心喜悦这又是一个非常好的供养,这点一定要了解。
即使非常艰涩、很困难、很辛苦,也应当高高兴兴、喜悦、自动自发来学习,知道它有广大的利益,这样很愿意的、高兴的去学习的话,利益还更加广大呢!如此思惟调整自己的动机来听闻教法。
现在进行的大纲p365第三安住所缘之后,应当如何来进行观修,第三的意思就是已经进行完第一段和第二段,第一段和第二段的大纲是什么呢?第一段是安住于所缘之前,应该要作些什么事情?第二个大纲是正在安住的时候,应该要作些什么事情?第三个是已经安住所缘之后,要作些什么事情?也就是观修的时候当然要有一个所缘的对境,当然要安住在它的上面,在我心能够安住在所缘对境的时候,前面我应该要作些什么事情?正在安住的时候,要作些什么事情?已经安住完毕之后,接下来我还要作些什么事情?分成三段。现在已经讲到第三。
在修安止的时候,当然要缘取一个所缘,然后心专一安住在上面来进行观修,这是观修安止。首先在缘取所缘的前面,应该做些什么事情呢?所以就有第一个大纲。这是要把等持的利益再三思惟再三思惟,等持的功德好处有什么,再三思惟再三思惟,好好了解一下,这是安住于所缘之前,我要作一些什么事情,就是要作这些事情。把安止观修的这些功德利益、好处再三思惟都已经作了,作完毕之后,就要安住在所缘上。
正在安住的时候应该怎么作,这是上次已经讲过很多,正在安住的时候应该要怎么作呢?首先要认定清楚我要缘取什么?之后我的心要安住在上面。所以要缘取什么对境?就有一般的所缘对境,和修安止的这个阶段又要缘取什么?这个要作说明,这分成二个大纲。
至尊大主在此处做了一个开示,当我们修安止的时候,缘取什么对境会比较好?通常观修的时候,当然一般来讲有一个所缘,但在修安止的段落,所缘又是什么会比较好?这是对于所缘,心正在安住的段落,应该要作一些什么事情?是这一个大纲。
正在安住的时候还要具足二个特色,要在二个特色的条件齐备之下,把心放在对境之上,二个特色就是心缘取对境的时候,一定要专一的安住在对境上,第二个是有境本身的明分还要具有力量,在这二个条件之下,心安住于对境之上,这就是心正在安住于所缘要作的事情,我们看一下大纲所谈到。
第二住所缘时应如何修p350,正在住于所缘应该如何修,应该要作一些什么事情呢?(一)明心住之所缘,(二)心于所缘如何安住。明心住之所缘,就是要说明心安住的时候,所缘的对象是什么?所缘的对象,一般来说,初又分二:(一)总建立所缘,总体而言所缘的对境理论应该是什么?总体来讲应该有些什么对境?(二)明此处之所缘,「此处」就是修安止的时候,要缘取什么对境比较好?这是第一个大纲。就是明心住那时候的所缘。
第二心于所缘如何安住,接下来心安住在所缘对境上面的时候,应当如何安住呢?要具足二个特色,即专一的安住和有境本身明分要有力量,在这二个条件齐备之下安住在所缘的对境之上,这个大纲也做好了,第二个段落也做好了,这些都做好了,就要进行到今天第三个大纲。刚刚P350是第二个大纲:正在安住所缘的时候应如何修。
P365住所缘后应如何修,已经住在所缘之后,应该要怎样修?按照前面讲的二个条件都齐备了,已经专一安住了,有境明分具有力量,已经安住了之后,又要作些什么事情呢?就是现在要讨论,前面谈到的应该先认定什么样的所缘比较好,对我修安止有帮助的所缘是什么?这个认定清楚了,具足二个特色也正在安住这也都作到了,接下来已经安住完毕之后,当然要逐渐进步发展、增长增广,要怎么做呢?接下来就是今天的段落,已经安住之后应该怎么作?有沉掉时应如何修?离沉掉时应如何修?分成这二个段落,有沉掉的时候怎么作?没有沉掉的时候怎么作?
安住所缘之后,应当怎样来修,就是把第一个大纲、第二个大纲已经做好了,接下来就要进行到第三个大纲,就表示前面二个特色条件已经齐备了,心也专一安住在所缘上面,有境有力明分全部都齐备了,都已经安住在所缘上面了,都达成之后,还有什么事情要作?有啊!心二个特色齐备,已经安住所缘对境,已经做好了,已经达成之后,可是在安住的情况下,偶尔有时候昏沉和掉举出现了,但是有时候昏沉和掉举又没有。假设昏沉和掉举出现的时候应该怎么作?这个要知道。昏沉和掉举如果没有出现,应该要怎么作?这个也应当要知道。
首先如果昏沉和掉举出现,就是前面二个特色齐备,安住在所缘对境上这个都达成了,但是坐一坐昏沉掉举出现了,这时候当然要想办法把昏沉和掉举排除掉,要了解这个要怎么排除。再过来假设昏沉掉举排除掉,也没有昏沉掉举了,此时心在二个特色齐备之下,正安放在对境上,且昏沉掉举已经排除掉,这时候是不是还要增添什么呢?还要作些什么呢?这跟前面总有些差别存在,应该要作些什么呢?最主要是昏沉和掉举假设没有的话,在这个情况之下就不要有作行,跟前面就不一样,跟只有单独具足二个特色的情况又有一些差别,这个也要了解,所以就要分成二个方面说明。
首先是有沉掉出现的时候应该怎么作?离开沉掉的时候应该怎么作?离开沉掉的时候应该怎么作跟前面具足二个特色安住的时候有一些些差别存在,所以还要再做一个说明。首先是有沉掉的时候应该怎么作?当然前面第二个阶段,正在安住的时候应该如何作,这都做好了,二个特色条件都齐备,安住在对境上也都达成了。可是稍微坐一下下昏沉和掉举又出现了,这时候我应该怎么作呢?这个要作说明了。
首先如果我不去对付昏沉和掉举会有什么毛病出现呢?这个要说明一下,如果我不对付它,首先对昏沉掉举不认识,当然就没办法去对付它。如果不认识昏沉掉举那它出现了,毛病仍然还在,因为不认识所以没有办法去对付它。如果要把这个毛病去除掉,恐怕首先要认识,那就要说明昏沉是代表什么意思?会带来什么毛病?什么是掉举?它是什么意思?粗细有什么差别?这个也要先了解。
因为如果不了解当然不能把它排除掉,不能排除当然禅修就有毛病了,所以首先要了解昏沉和掉举是什么?它的粗细差别?有什么样的类型?这个要作说明,这个说明之后,表示我已经能够认识昏沉和掉举,但假设昏沉掉举出现了我认识它,我要用什么方式排除它呢?至少要运用到正知,因为正知就是沉掉有没有出现的检查者,它能够了知的。
假设不认识昏沉和掉举当然没办法排除它,其次就算已经认识,没有运用正知也不能把它排除掉。所以要运用正知去检查它,假设运用正知去检查、认识它,不去对付昏沉和掉举,不把它排除,又会有什么毛病?这些要知道,所以好好努力。
初又分二:(一)修习对治不知沉掉,首先第一个毛病沉掉根本不知道、不认识,根本没办法对付它,这个要先了解。(二)修习知已为断彼故对治不勤功用,再过来是已经认识沉掉,可是就算正知察明了,也没有把它断掉,这又会怎样呢?再做一个说明,所以分成二个大纲。
首先修习对治不知沉掉,不能认识昏沉、掉举,这是一个毛病,如何把它对治掉呢?修习对治。对治当然是要了知沉掉,如何去了知沉掉呢?了知沉掉当然是要把它做一个界定,明白它的意思是什么?已经知道沉掉之后,接下来要运用正知去检查,昏沉、掉举有没有来?因此就分成二个大纲。
第一个大纲是指如果不能认明清楚昏沉和掉举,(当然就没办法了),昏沉掉举有没有来当然就不知道。因为根本就不认识它,不能认明清楚。对治的方式就是要把它认明清楚,也就是要把它说明清楚。要先了解昏沉是什么意思?粗的样子?细的样子?掉举是什么意思?粗的样子?细的样子是什么?这些好好的做一个了解,内心就能够把它认明清楚,原来它是这个意思。因此要了解昏沉、掉举的性相,粗分、细分的性相、定义如何?这些都完全知道了。但是就算已经知道了,可是昏沉掉举来了,不运用正知去做检查也是不能够知道。
首先因为不认识它,不能察知它有没有来,这是一个毛病。已经认识以后,如果不用正知去检查,当然也不知道它有没有来,这也是一个毛病。因此要先学习了知昏沉、掉举,粗分、细分的性相,这个都明白了解,之后,把所了解的内容好好记在脑袋里,放在忆念之中记住不要忘记,这是忆念。在忆念能够记住的情况之下,接下来才能运用正知去检查,当我在观修的时候昏沉、掉举来了吗?这个检查是正知。假设不用正知去做检查,就陷入沉睡之中,(正知没有去检查)。首先是不知道的情况之下,不认识昏沉掉举,当然来了没办法知道,这是第一个毛病要克服。
第二个是已经了知之后,它有没有来也是要靠正知去检查,如何运用正知去检查,这是第二个大纲。这分成二个:初又分二:(一)抉择沉掉之相,说明昏沉和掉举粗分、细分,这样才能去认明认定清楚它。(二)于正修时生觉沉掉正知之方便,正在观修的时候,有昏沉和掉举当然要靠正知去检查,正知怎么去运用?怎么产生呢?(分成二个大纲。)
首先掉举,抉择就是把它认定认明清楚,掉举是什么?引用《集论》说明,「云何掉举,净相随转,贪分所摄,心不静照,障止为业。」《集论》谈到掉举,是指对于美好的行相,追随于后,属于贪念类型,心很不寂静止息的一种状态。它的作用是具有能够阻碍安止的作用力存在。至尊仁波切分成三个项目来说明,即所缘是什么?行相是什么?作用是什么?
《集论》的内容可以分成三段,即净相随转,是指所缘的对象是什么?再来是属于贪念的部份,心很不寂静的状态,贪分所摄心不静照,这是它的行相。障止为业,这是它的作用力。后面至尊仁波切做解释,此中有三,一所缘,所缘的对象是什么?掉举所缘的对象是可爱悦意美好的对境,也就是指内心经常想起来、一直回想可爱悦意美好的对境。
第二个行相。掉举心它作用的方式是什么样子?心不寂静向外流散,掉举的情况是心不寂静,而且是心向外投射放射出去,是属于贪念的类型的一部分,趣境爱相。当心投射放射到另外一个对境上,本身就是一种贪爱,这是属于一种对于对境产生贪爱的一种行相。
再过来它的作用是什么?就是掉举产生的时候有什么作用呢?《集论》里谈到障止为业。阻碍安止这是它的作用力,能障其心安住所缘。所谓安止是心要安住在所缘对境上,里面有一个安住的部份,对安住的部份会造成障碍阻碍,这就是掉举的部份。
于内所缘令心住时,由贪色声等之掉举,于境牵心令不自在,贪爱散乱。于内所缘令心住时,这是安止。安止的力量让我们的内心安住在内在的所缘,所以令心安住于内在所缘,这是修安止的时候,已经达到这个样子。不过就在这个时候,由贪色声等之掉举,这是指掉举,是对色声等等悦意美好对境贪念之心的一种类型,它的作用力就是于境牵心令不自在,牵心于境令内心不能自在,牵引我们的内心跑到别的对境去,因此心不能够自由做主,把我们的内心牵引到贪念的对境,因此产生障碍。
掉举对于安止形成什么障碍,首先是心专一安住在所缘对境上,这是安止,不过在那个时候内心会想到其他的对境,色声香味触等等其他的对境,心会不由自主的跑到其他的色声香味触等等其他的对境上,不由自主的就散乱,这就是掉举。掉举的力量很大,内心的力量比较薄弱。内心不由自主,会被掉举迁着鼻子走,本来内心安住在所缘对境上,之后,内心为什么会跑到色声等等其他对境上呢?把心牵过去的力量就称为掉举,所以牵引内心跑到别的地方去,此即称为掉举。
内心的贪念是非常奇怪的,当把一个人放在房里的时候,他的心一直跑到外面去,想要到外面去,但是如果把他放到外面去逛逛街又一直想着要回来,不能一直安住在一个地方。到了山上的时候,心里一直想着城市的一切,要到城市去。等到到了城市,心里又一直想要到山上,内心的想法都是这个样子,所以没有办法专ㄧ安住在一个地方,就是坐在这个地方的时候,心始终想着别的地方,色声香味触等等。
当心安住在所缘的时候,为什么心会跑到别的地方去(色声香味触等等的对境)?把它牵过去的力量就称为掉举。心没有办法在一个地方,在一个地方的时候又马上跑到另一个地方,这是一种贪念之心的类型,由贪念之心来牵引内心,跑到别的地方去,所以掉举是属于贪念之心的一种类型,掉举的这种情况(作用力),不仅仅是前面《集论》(陈那所著)提到的。
后面又引《后悔赞》(月官居士所著)如缘奢摩他,令心于彼住,进行奢摩他安住的时候令心于彼住,修安止的时候,心安住在所缘对境上。可是惑索令离彼,惑是指烦恼,因为烦恼的力量让心就离开了,那就是贪绳牵趣境,即贪念的绳索牵引内心趋于其他的对境。《后悔赞》云:如缘奢摩他,令心于彼住,这是讲心已经安放在所缘对境之后,所发生的事情,惑索令离彼,烦恼的绳索会让心离开对境。不过烦恼的类型非常的多,所以烦恼的索当然类型也很多,其中正式把我们的心迁离开所缘对境,跑到别的地方去是什么呢?就是贪念,故说贪绳牵趣境,贪念的绳子把我们的内心绑住,然后牵到别的对境去,这里即在说明并指出掉举是属于贪念的类型。
问:修奢摩他要缘第六意识内心的行相,前面说初学者最好先从净行所缘开始,可是我们从广论P351净行所缘,除了第一个缘不净观的行相我们还可以想象,就说第六意识是可以想象不太干净、不太好看的东西之外,其他缘慈心、缘起、十八界等等,我们都想不出来,这样说起来我们就只能去缘不净观,而且还有一个问题,通常我们对那个有恐惧,好像很难安住在上面,不像缘佛像这么的欢喜,到底初学的人要怎样去缘内心第六意识的行相,后去安止在上面,因为我们现在对所缘的行相都不清楚,到底要怎样去产生一个内心的行相,如果净行所缘,其他缘慈心、缘起等等,光听这个解释实在想不出任何一个行相,到底要怎样产生一个行相,然后让心安止在上面?…而且即使是不净观我们会生起讨厌的心,不太想安住在上面?
答:界差别的观想主要是调伏傲慢之心,把界差别的内容好好的仔细在内心思惟,因为界差别的类型非常的繁多、复杂,所以把界差别仔细分析想一想,这个部分我也不知道,那个部分我也不知道,当然傲慢之心就容易调伏了。界差别里面区分出来的项目、类型很多种,然后想一想这个部分细分的的意义我也不懂,那个部分细分的意义我也不懂,就会想到原来我的聪明智慧还有很多发展的空间呢!我还可以更加进步,这个也要学习,那个也要学习,这样内心傲慢之心,当然就能够降伏下来。
不过就傲慢之心降伏这个部份而言,可能界差别这部份的观修对我们没有那么迫切须要,因为这里界差别调伏傲慢之心,是指对于佛法义理博通而产生的傲慢之心,用界差别来调伏。因为把界差别想一想,发觉里面还有很多不懂呢!但是现在就我们而言,博通佛法的义理的部分当然我们还没有到达,所以博通义理产生的傲慢之心,我们就不是那样的强烈,因为界差别是什么我们都还不太知道呢!当然不可能博通义理,因此博通义理产生傲慢之心,对我们来讲没有那么迫切须要去降伏它。
不过傲慢之心类型很多种,界差别主要是对博通义理产生傲慢之心。除此之外还有很多傲慢之心,譬如财富产生的傲慢,身体健康、力气等等产生的傲慢,名气、权势产生的傲慢,才华产生的傲慢等等,这个方面的傲慢之心的降伏应该要想一想,财富比我更多的还有很多人,身体健康、力气比我更好的还有很多人,名气地位比我更好的还有很多人,做事情才干、能力比我好的还有很多人,这个人那个人都比我更好呢!这样想一想自己的傲慢之心就很容易降伏的,所以傲慢之心的降伏看自己是哪一方面的傲慢之心,把这个方面更好的例子想一想,傲慢之心比较容易调伏。
刚刚傲慢之心有一种降伏的方式,就是想一想自己的毛病也是可以的,这也是一种可以用的方法,想一想,我也有这个毛病,也有那个毛病,这个想一想当然傲慢之心也容易调伏。
再过来是缘起的观想,这个对治的是愚痴的毛病。但是缘起的观想,细分的缘起很困难,仔细分析细分缘起的意义,跟空性当然有关系,细分的缘起是跟空性配合在一起,很靠近空性的意义,这个部份要思惟分析非常困难。(这个)如果不容易进行的话,还有粗分的缘起,如我们所接触的社会、家庭、个人都有很多的痛苦、快乐,这些苦乐的原因是什么?从何而来?因是什么?缘是什么?仔细分析看看有哪些项目?这个因缘中每一项又各自有它的因、它的缘,再分析分析,这样来作一个广大的分析,或者说现在所做的事情,未来会成熟出什么果呢?仔细想一想做一个详细的分析,如果这样把因和缘详细分析的话,内心聪明的能力会越来越强烈,这是缘起的观想。如太过细分的缘起不能思惟,那分析一下粗分的缘起也是可以的,这样会逐渐逐渐能够对付愚痴的毛病。
慈心的观修,慈心实际上真正是愤怒的反面,真正对治的力量是慈心,不过讨论到慈心的观修方式,正式的观修,要产生一个十全十美的慈心、美好的慈心、完全性相圆满的慈心,这种观修方式一定要按照七因果教诫的慈心方式来作观想,因为比起慈无量心还要更加殊胜呢!因为就慈无量心而言小乘也有。但是大乘产生慈心的观想比起慈无量心还要更加殊胜,这部份慈心的观修方式要修自他等换,还有因果七教诫里的知母念恩报恩等等,经由这些观修而产生慈心,这样来观修慈心就不是那么容易做到,就有点困难了。但假设这个部份做不到,慈心要对付的是愤怒、生气,如果要把愤怒、生气降伏的话,前面谈到的慈心方式那么困难,《入行论》第六品也详细讲到,思惟的方式还有很多种,就是思惟愤怒本身有什么过失?它为什么不好?而且让我产生愤怒是因为这些导致我痛苦伤害等等的对境,这些痛苦伤害它有许多好处呢!想一想自动自发可以高高兴兴去接受这些痛苦伤害,假设前面所谈的慈心观修方式不能做到,按照《入行论》里面的思惟方式好好的想一想都会有很大的帮助呢!
例如对方来伤害我的时候,从佛法的方面来仔细分细一下,对方伤害的方式是在自主的情况下来作伤害的行为,还是不由自主的状况下来作伤害的行为呢?把这个部份好好的思惟一下,心就比较容易忍受,这是安受法忍。而且对方受到的痛苦逼迫,在痛苦的逼迫下他完全不能忍受,他挑不起这个痛苦之故,可能有导致他自杀死亡的危险,现在他为了排除自己的痛苦,采用的手段方法,是来伤害于我,不过我就算受到他的伤害也没有把我害死,可是他的痛苦却能够除去消灭,因为他除去这个痛苦之故,他不用走上自杀这条路,想一想他也非常可怜,假设他的痛苦没有排除掉,他的内心像火一样煎熬,最后他可能自杀死亡发生危险,那不是更加糟糕吗?所以从这个角度想一想他自主而作吗?不自主而作吗?好好的分析想一想,自己的内心就比较容易忍受的。三种忍里面,《入菩萨行论》每一项都讲得非常详细,安受痛苦之忍、安受法忍、还有损恼戒不作意忍,在《入菩萨行论》理每一项都详细作说明。
不净观的观想部份,是降伏我们的贪念之心,不净观的观修,想的内容当然内心会产生恐惧害怕,这就是不净观的观修目标达成了。因为内心产生害怕,当然不会产生贪念之心。贪念之心是看到对境、接触到对境的时候,贪爱执着,因此一直想着我要拥有、要得到多么的好,再三的去思惟想想,这是贪念之心。如果观修不净观能够达成的话,就它的反面,反面的话就是我能够拥有它,跟它在一起根本就不愿意,连想到我都害怕,想都不敢去想,就表示修不净观的目标已经达成了嘛!贪念之心没有产生,这不是更加的好吗!这应当是成效已经出现了。
有时候我们一般人的想法,总是觉得轮回之中贪念之心给我带来很多的快乐呢!好像没有贪念之心就不会给我带来快乐,一般有这样一个想法。当然贪念之心是给我们带来一些快乐,说他丝毫没有给我带来快乐,那也不是,贪念之心好像也给我们带来一些些快乐,不过实际的情况是贪念之心给我们带来一些些快乐,但是给我们带来更多的痛苦。贪念之心虽然带来很多的痛苦,可是总是带来一些快乐,对于这点我们没有仔细分析,因此被它欺骗了,内心迷惑错乱了,以为贪念之心给我带来很多快乐,其实不是,不知道一点点的快乐其实形成很多的痛苦,对这点不了解。
与其如此,不如把这个小小的快乐也舍弃掉,那些更大的痛苦全部都没有了,不是更加的好吗?这样的话还要更加的快乐呢!圣天提婆在《四百论》里讲了这么一个例子:就是皮肤病发痒,痒的不得了的时候,抓抓抓觉得非常的快乐,因为皮肤病非常痒,去抓觉得非常的快乐,但是与其得到这种快乐,还不如一开始根本就没有皮肤病,那不是更加大的快乐吗?因为皮肤非常痒,抓它觉得非常快乐,因为想要得到这个快乐之故,发愿我生一个皮肤病,然后我可以抓一抓带来一种快乐,这不是大笨蛋吗?应该是根本就没有病,抓它的快乐也没有,这应该是更加大的快乐嘛!应该是这个样子。如果抓抓会给我带来快乐,发愿我长很多皮肤病,那这是一个笨蛋。
贪念之心给我们带来快乐,其实它带来很多的痛苦,这个快乐的基础,安立在这个贪念之心上面,其实它也一样会形成很多的痛苦,还不如一开始所带来的快乐没有,这个基础贪念之心不存在,舍弃这个小小的快乐,让这个基础也不存在,贪念之心也没有的话,那这个快乐还更加的大呢!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