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盛噶仁波切自传:如此活佛如此活 三、解 脱(2)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20日
来源:   作者:盛噶仁波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盛噶仁波切自传:如此活佛如此活 三、解 脱(2)

  爱因斯坦又说:“未来的宗教将是一种宇宙的宗教。它应当超越个人化的神,避免教条和神学,涵盖自然和精神两方面。它的根基,应建立在某种宗教意识之上,这种宗教意识的来源,是在把所有自然和精神的事物作为一个有意义的整体来经历时得到的经验。佛教正是以上所描述的这种宗教。”

  每个星期我都会为很多人讲法开示,让他们感受各种具有不同意义的灌顶。看到他们那种严肃认真的态度,我非常欣慰。在这个被金钱和利益驱使的时代,依然有这么多不被诱惑的人,真是难能可贵呀。他们信任我,跟随我,随着对佛法认识程度的一步步的提高,他们的心胸变得宽广了,同时也更能原谅他人、包容他人了。

  经过对佛法的了解,听过了我多次对佛经的讲解之后,他们对藏传佛教更感兴趣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理解,证明这些人都有着与生俱来的佛缘。其中的一些人对长寿佛、药师佛、菩萨等早有耳闻,可以说是心仪已久了,接触我以后,他们非常迫切地希望我能具体地向他们介绍。我理解他们的这些要求,因为他们都想用佛法解决现实人生中与他们息息相关的一些重大问题,这是无可非议的要求,这些要求与放不下一己之念也并不完全是一回事。更何况,佛教本身就是注重实践的学问,是净化人心的学问。所以有人说:佛教就是生活本身。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将佛教融入到我们的生活,那么不论遭到种种挫折或变故,他们自然能有效地摆脱困境,心中都会一直保持安详与快乐。

  记得有一次在我刚讲完《佛说观无量寿佛经》时,一位先生便将抄写得工工整整的《御制无量寿佛赞》拿给我看,他说在座的几乎每个人都抄写了一份。

  “听了您讲完《无量寿佛经》,再体会这篇《无量寿佛赞》,我才知道以前我们对长寿佛的认识真是肤浅呀!”

  《御制无量寿佛赞》是这样写的:

  西方极乐世界尊,无量寿佛世希有,

  能灭无始亿劫业,令彼苦恼悉消除。

  若人能以微妙心,常以极乐为观想,

  广与众生分别说,举目即见阿弥陀。

  佛身色相显光明,阎浮檀金无与等,

  其高无比由旬数,六十万亿那由他。

  眉间白毫五须弥,绀眼泓澄四大海,

  光明演出诸毛孔,一孔遍含诸大千。

  一界中有河沙佛,佛有八万四千相,

  一一相中复如是,作是观者随现前。

  以观佛身见佛心,众生忆想见化佛,

  从相入得无生忍,以三昧受无边慈。

  佛身无量广无边,化导以彼宿愿力,

  有忆想者得成就,神通如意满虚空。

  众生三种具三心,精进勇猛无退转,

  即得如来手接引,七宝宫殿大光明。

  其身踊跃金刚台,随从佛后弹指顷,

  行大乘解第一义,即生七宝莲池中。

  阿弥陀佛大慈悲,十力威德难赞说,

  称名一声起一念,八十亿劫罪皆除,

  以是济拔无有穷,是以名为无量寿。

  昔世尊居耆崛,与大众说妙因缘。

  离忧恼与阎浮提,超脱一切诸苦趣,

  净妙国即极乐界,修三福发菩提心。

  作是念者住坚专,故说无量寿佛观,

  如是功德不可说,不可说者妙光明。

  无量清净平等施,五浊众生咸作佛,

  断彼一切颠倒想,犹如以水投海中。

  湿性混合无不同,虽有圣智难分别,

  人人皆为无量寿,稽首瞻礼即西方。

  他要求我对其中几处他一时看不明白的地方进行解释。我解释完后笑着对他说:“学习佛法就应该有这股劲头。以后随着你对佛法的深入,你会发现佛法完全可以满足你的心愿。”

  不久,在大家的强烈要求下,我向他们讲解了药师佛、菩萨等他们急于想了解的相关问题。

  讲完这些,我问他们:“你们最急于知道的,我已经讲了,看起来大家也似乎明白了。但我现在要问大家一个问题,请随便回答,我说这个‘随便’,就是怎么回答都不为过。”

  大家等着我发问。

  我问:“各位急于想信仰长寿佛与药师佛的目的是什么呀?”

  一位平素很活跃的人马上站起来说:“每个人都怕死,每个人都怕病,所以我们首先想到的是长寿佛与药师佛,此外还有大慈大悲的观音……”

  我点了点头。更多的人也纷纷回答:

  “长寿佛和我们的寿命有关,药师佛和我们的疾病有关……”

  “想办法先让自己长寿,这不是度己吗?而我活得时间越长越有机会向其他人提供我长寿的方法,这不是度人吗?”

  “既然菩萨能解救众生,我们当然要信仰菩萨了……”

  我说过,我能理解他们,他们虽有佛缘,但毕竟刚刚接触佛教,难免有自私自利的观念在心中作祟。由此我也深感任重而道远——劝导众生、解脱众生,将是我毕生的事业。这不仅仅是因为我的活佛身份,更主要的是我对佛的诚心敬仰。其实,我在对别人的劝导中自己也同时处于不断的觉醒之中。

  这不正是自己一直所追求的生活方式吗?

返回目录

----------------------------------------------------------------------------------------------------------------

更多盛噶仁波切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