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日宗仁波切: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记 第15讲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21日
来源:   作者:日宗仁波切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日宗仁波切:菩提道次第略论讲记 第15讲

 

  2010年5月4日

  首先在还未听法之前,我们在场的每一个人,都必须要先调整我们自己的动机,为了利益一切的有情众生,我希望能够早日获得圆满的佛果,以这样的心,来听闻今天的大乘法。

  今天我们在这个地方,所要为各位介绍的,是宗喀巴大师所造的《菩提道次第略论》。我们上到的部分是「深信业果」的部分。在之前最基本的科判,在第120页当中有提到,一切善恶之本发胜解信,这个科判当中的内容分三,第一个部分「思惟业果的总相」,这个部分,在昨天之前,已经为各位简单的作介绍。接下来我们看到的是第二个部分,「思惟业果别相」。接下来请看到第140页的倒数第三行。

  壬二、思惟业果别相(140页)

  这个科判当中的最主要的内容,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要成办具足德相之身。在之前我们有稍稍的提到,透由持戒,能够让我们投生善趣。而在善趣诸多的身当中,最主要的,我们希望能够获得能修学佛道的人身。而在这个地方,更进一步的,除了获得人身之外,我们希望能够获得具有八种异熟功德的人身。如果我们能够获得八种异熟功德的人身,这时候透由如此殊胜的人身,进一步的来修学佛道,它的进展是比较快速,而且比较具力的。

  关于这个部分,在正文当中有提到,由断十种不善,虽能获得善妙所依,然若能获圆具德相、修习种智之所依身,这当中的「圆具德相」指的就是具备了各种殊胜的条件。「修习种智之所依身」指的就是能够成办一切种智的殊胜人身。修道进展非余能比,如果能够获得如此殊胜的人身,藉由这样的人身来修学佛道,它的进展不是其它的身能够相提并论的。故应成办如此所依。

  接下来这个科判当中的第二个部分,一、异熟之功德与作用。这当中所谓的异熟之功德的「异熟」,指的是我们昨天所介绍的,藉由能引业,尤其是善的能引业,所感生的异熟生。这样的异熟身它具备有什么样的功德跟作用?这是在第一部分当中,所要为各位介绍的内容。第二个部分,异熟之因。如果想要获得如此殊胜的异熟身,我们必须要在这之前,成办什么样的因。首先看到第一个科判「异熟之功德与作用」分八。

  此中分二:

  癸一、异熟之功德与作用(分八)

  子一、寿命圆满

  子二、形色圆满

  子三、种姓圆满

  子四、财势圆满

  子五、言词威肃

  子六、权势遍扬

  子七、具丈夫性

  子八、具有大力

  子一、寿命圆满(141页)

  接下来在介绍八种的异熟功德时,上半部所提到的内容,就是异熟的功德,它本身的特质。接下来所提到的内容,也就是下半部所提到的是它的作用。首先我们看到「寿命圆满」。往昔能引感得长寿,如其所引,长寿久住。这当中的「往昔能引感得长寿」指的是在过去生我们所造作的善业,能够让我们在今生感得长寿。「如其所引」就犹如同过去的善业,所累积的力量,而感得的这种果报,「长寿久住」寿命圆满,它有什么样的作用呢?由此而行自、他义利,长时集聚众多善业。

  子二、形色圆满(142页)

  外形色泽善妙、根无不全、体型匀称。故所化机见生欢喜,聚集于前,听彼教授。

  子三、种姓圆满

  生于世人所敬重、赞扬之高贵种姓。这在过去的时候,如果一个人,他本身的福德,够殊胜、够圆满,他就能够投生在王族。如果能够投生在王族,这样的一种种族,这样的一种种姓,是受到世人所敬重,而且赞扬的一种高贵种姓。由此所作教诫,皆能无违成办。

  子四、财势圆满

  具有广大资财、亲友、眷属。由此能摄诸有情众,令其成熟。

  子五、言词威肃

  以其身、语不欺他人,故诸有情信受其语。由于他所讲的话,他所表现出来的行为,并

  不会欺骗他人的缘故,所以其它的有情,都会相信他所说的话。由四摄法摄受有情,令其成熟。

  子六、权势遍扬

  具有勤修施等功德,故成大众所供养处。由此于一切事作为助伴,这句话指的意思就是,具有权势遍扬这个功德的人,他对于他人所需要帮忙的事情,他会主动的去帮忙他。他为报恩,速受教诫。而他人在接受了这个帮忙之后,为了要报答这个人,也就是具有功德的这个人,他的恩德,速受教诫。

  子七、具丈夫性(143页)

  具有男根。彼为一切功德之器,并以欲乐、精勤而成智慧广博之器。于大众中无所畏惧,能与一切有情同行,或住僻处无有阻碍。

  子八、具有大力

  由宿业力,本质无病,他害甚小;由现世缘,起大欢喜。由此能于自、他义利,皆无厌倦,欢喜坚固,能得观察慧力,速发神通。

  癸二、异熟之因(143页)

  接下来我们所看到的是,成办八种异熟功德的因。这当中的因,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分为八种;第二个部分,分为三种。首先我们看到的是第一个部分,分为八种。正文当中,分八:初者,不伤害诸有情,修不害之意乐。这当中的不伤害诸有情,指的是不以身语的行为,伤害其它的有情,并且修不害之意乐,内心恒常修习,不伤害他人的意乐,所以这里面包含了身语意三门。又云:「善放待杀者,放生即将被宰杀的畜生,如是以命利,遮止害众生,将能得长寿。承事诸病人,善施医与药,不以石杖等,损众感无病。」透由这样的因,就能够成办寿命圆满的果。

  第二个部分,二、布施灯等光明、鲜净衣物。又云:「由依无瞋恚,施饰感妙色,这个地方有特别的提到「无瞋恚」。在六度当中的前三度,提到的是布施、持戒以及忍辱。透由布施,能够感得资财富饶的果;透由持戒,能够让我们感生善趣;而透由忍辱,能够让我们感得外貌庄严的果报。所以在这个地方,也有特别的强调,「由依无瞋恚」指的就是要修学忍辱。「施饰」施舍他人美妙的饰品,也能够感得妙色的果。说无嫉妒果,能感妙同分。」透由这样的因,能够成办形色圆满的果。

  接下来,三、摧伏慢心,于上师等及他人前,恭敬如仆。这个因是成办种姓圆满之因。

  四、于乞者施予衣食等;纵未行乞,亦作饶益。并于苦恼及功德田无资具者,前往供施。这个部分提到的是,成办财势圆满的因。

  五、串习断除语四不善。藉由此能够成办言辞威肃的果。

  六、发愿己于后世能成种种功德,供养三宝、父母、声闻、独觉、亲教师、阿阇黎及上师。藉由这样的因,能够成办权势遍扬的果。

  七、喜丈夫德,厌女子身并见其过,遮止贪着女身之欲。解救将失男根之有情众。藉由能够成办具丈夫性。

  八、他不能作,己应代作;若能共同成办,则作助伴,并施饮食。藉由此能够成办具有大力的果。

  接下来我们所看到的是「具足三因」。如是八因,若具三缘,能感殊胜诸异熟果。之前我们所提到的是,成办八种异熟功德的主因。在这样的八种的基本的因之上,如果能够具有以下所将要介绍的「三缘」,能够殊胜诸异熟果。其三缘者,这当中的三缘指的是,第一个心清净,第二个加行清净,第三个田清净。

  首先我们看到第一个部分「心清净」。一「心清净」中,观待自者有二,以自己的角度来探讨心清净的这一点,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一)修因所成众善,回向无上菩提,不求异熟。这当中的修因,指的是修学前面我们所介绍的,能够成办八种异熟功德的八因。「所成众善」所累积的众多善业,应该要回向无上菩提,不求异熟。虽然透由前面的八因,它是能够成办八种的异熟功德,但是我们自己在看待这件事情的时候,不应该是以追求异熟功德为主,而是应该将这样的善业,回向无上菩提,不求异熟。(二)衷心成办诸因,力量强大;并且我们应该要打从内心里,生起一种强大的动力,希望我们能够在最短的时间之内,成办这些诸多的因缘。这是以观待智者的角度,来探讨心清净的这一点。

  接下来,观待他者有二,以观待他人的角度来探讨心清净的话,他需要具备有什么样的条件呢?(一)见同行者上、中、下三,断除嫉妒、比较、轻毁,心生随喜。当我们看到同行善友的时候,有一些人他的功德比我们殊胜,有一些人跟我们是相同的。有一些人跟我们相较之下,是比我们稍差的,但是我们在面对上、中、下三种不同的同行善友时,我们应该要尽可能的,断除内心当中,嫉妒、比较、轻毁,而对于他人的功德心生随喜。(二)倘若不能如此而作,如果以上我们所说的这一点,你没有办法作到的话,亦应日日多次观察所应作事。这时候你也应该要反观内心,看看什么事情是该作的?什么事情是不该作的?来策励自己。这是第一个部分提到的是心清净。

  第二个部分加行清净。二「加行清净」中,观待自者,长时无间、猛厉而作;这当中有特别的提到,「长时无间」也就是在作的当下,我们的行为并不是只有一天、二天,而是要持续不间断,并且在作的同时「猛励而作」。观待他者,未正受行,赞美令受,已受行者,赞美令喜,如果他人短时间之内,他并没有学佛,或者是学佛了之后,他并不想要受戒的话,这个时候我们应该要赞美他人的功德,看是不是能够藉由这样的方法,让他接触佛法,更进一步的也能够受戒、持戒等等。「已受行者,赞美令喜」,如果他已经学佛了,或者是他已经开始在持戒了,这时候我们应该要赞叹他人的功德,让他人感到欢喜。恒常无间不应弃舍。

  三「田清净」者,彼二意乐、加行,能予众多善妙果故,等同良田。之前我们所介绍的心清净跟加行清净,就是我们这个地方所谓的「彼二意乐、加行」,这个时候,我们应该要不断的思惟,心清净以及加行清净,它能够带来众多的善妙之果。所以在修学的时候,应该要心生欢喜。因为透由修学心清净以及加行清净的这两点,它是能够成办许多殊胜果位的缘故,所以「等同良田」。所以田清净的内容,是已经包含了心清净以及加行清净的这两点,在这当中。

  接下来我们看到第三个部分,在之前我们简单的探讨了,思惟业果的总相,以及思惟业果的别相。接下来,在思惟业果的总别二相之后,思已应行、应止之理。在思惟了业果总别二相之后,什么样的事情是该作的?什么样的事情是不该作的?

  壬三、思已应行、应止之理(分二)

  癸一、总示

  癸二、特以四力净除之理

  癸一、总示 (146页)

  「总示」的这个科判当中分六,第一个部分,应于一切昼夜当中,生起修习正法之心。如《入行论》云:「苦从不善生,如何定脱此,我昼夜恒时,理应思惟此。」我们绝大部分的人都知道,也都承认,如果造恶的话,这会带来痛苦;如果行善的话,这能够让我们带来快乐,这是我们每一个人都知道,也都认同的一个观念。但是如果只是知道,或者是认同,但是你没有实际付诸于行动,这时候对我们来说是不会有任何的帮助。所以对于业的法则,不会只有了解,而是我们要更进一步的,在白天或者是晚上,多花一些时间来思惟。透由不断的思惟,对于业果如果能够生起强大的信心,这时候我们就会进一步的想要去行善断恶,这个部分是很重要的。因此在这个地方有特别的提到,「我昼夜恒时,理应思惟此」。

  又云:「能仁说胜解,一切善品本,这当中的胜解,指的是胜解信。对于什么样的法则要生起胜解信呢?对于业果的法则。导师释迦世尊,亲口告诉我们,如果能够对于业果,生起坚固的胜解信的话,这样的一种信心,它是一切善品的根本。又此之根本,恒修异熟果。」如何才能够让我们内心中,生起坚固的胜解信呢?这时候我们不断的要去思惟业果的道理。了知黑、白业果,其后应当数数修习。当我们知道了黑白业果之后,我们应该要多花一些时间,来修习业果的道理。为什么要修习呢?此是极隐蔽分,于此极难获得定解故。因为业果的法则,它是极隐蔽分。所以如果没有多多的去思惟的话,这时候想要对于这一点生起定解,是很困难的。

  相较于空性,业果的法则,更为深细。我们之前提到的空性,空性是比较容易获得定解。为什么空性比较容易获得解定?这是因为空性的法则,能够透由正理来证成。但是业果的法则,想要透由普通的正理来证成,这是不可能的事。唯有相信佛陀所说的教,是正量教,是没有错误、没有颠倒、不欺诳的教,我们才能够对业果的法则生起信心。所以这个地方有特别的提到,此是极隐蔽分。由于业果的法则,它是极隐蔽分的缘故,它藉由一般的正理没有办法来证成,所以唯有透由对于佛以及佛所宣说的佛经,生起强烈的信心之后,藉由这样的一种方式,才能够对于业果生起定解。因此业果的法则,相较于空性的法则,它是更深细的。所以这个地方特别的强调,「此是极隐蔽分,于此极难获得定解故」。也就是因为它的本质是极隐蔽分,难以获得定解的缘故,当我们了知了黑白业果之后,我们应该要数数修习。这是第一个部分。

  接下来第二个部分。对佛所说的业果法则,生起信心是很重要的。正文当中提到了,此复如《三摩地王经》云:「设月星从自处坠,具山聚落地坏散,虚空界虽变余相,然尊不说非实语。」假设说有一天,天空当中的月亮,或者是星星,从他们现今所在的位子,往下坠落。或者是具有高山、聚落的这些山河大地,有一天它都有可能会毁坏,「虚空界虽变余相」而现今我们所看到的这一切,它都有可能转变成另外的一种情形。我们大部分的人,都会觉得,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但实际上这是有可能发生的。

  但不管是在贤劫,或者是在末劫,任何的时间点,佛他都不会说「非实语」。也就是他都不会说欺骗我们的话。也就是外在的这些种种境界,我们看似不会改变的世界它都会改变,但是佛在任何的情况下,不管是在过去的贤劫,或者是在将来的末劫,任何的情况下,都不会对众生宣说非谛实语。于如来语应生信念而修;所以对于佛宣说的教法,我们在内心当中,应该要培养一定的信念。若未于此获得真实定解,任于何法,皆不能得令胜者欢喜之定解。如果对于佛所说的业果法则,没有办法在内心,生起强烈的真实定解。这时候不管你是作礼拜,或者是作供养,其实在这当中,我们很难透由行这些诸多的善行,而让佛生起欢喜,这是第二个部分。

  第三个部分,修习空性,有助于对业果产生定解。在这之前,有一类的人他们会说,之所以要修学业果的法则,这是因为不了解空性。当我们了解了空性,也就是一切的万法,都是无自性的空性法之后。这时候一切的法,由于它的本质是无自性,所以它是不存在的。既然是不存在的,那何必去在乎业果的法则呢?所以他认为,一切的万法,都是透由我们内心当中错误的认知,显现的一种面貌。所以他认为,在了解了空性之后,就不需要这么的去在乎业果的法则。其实这样的一种空,并不是真正空性的内涵,而是所谓的断空。所谓的「断空」指的就是,他认为在空掉自性的情况下,一切的法皆是不存在,但实际上空性的法则并不是如此。所以在这个地方有特别的提到。

  有一类人,说于空性已获定解,然于业果未起决定且不慎重,乃是颠倒了解空性;有一些人他提到,他已经对于空性生起了定解,但是他对于业果的法则,既没有办法生起定解,而且他轻忽了业果的法则,其实如果是这样的话,就表示他已经颠倒的了解空性的内容。为什么?因为实际上所谓的「空」也好,「空性」也好,「自性空」也好,它所指的意思,是指它并没有独立的本性,也就是诸法在形成的当下,是必须要「观待他者」才有办法形成的。所谓的自性空,当中的自性,指的就是不需要观待他人的一种本性。而诸法在形成的当下,它所空的自性,就是空掉了「不需要观待他人」的这一点,也就是因此万法都是在缘起的基础之上,才有办法建立起来。

  这个地方我们所探讨的业果也是如此。我们想要追求的乐,它是藉由行善所感得的一种果报,我们所要避免的苦,它是透由造恶之后所感生的一种恶果。所以表示说,乐跟善,苦跟恶,这彼此之间是互相观待的。既然是互相观待,就是指它并不是完全不存在的空。

  对于这一点,法王在宣说佛法的时候,也时常的提到。以佛教徒的角度而言,佛教徒的教义,可以简单的分为「见」跟「行」这两个部分,所谓的见就是「缘起见」,所谓的行指的就是「无害行」。这当中有特别的提到,见指的是缘起见。所谓的缘起见,指的是万法它的形成,它的本质,都是在透由「观待他者」才有办法形成的,因此它并没有独立的本性,以这样的角度来解释无自性。所以从这当中,我们想要获得的快乐,想要避免的痛苦,也是必须要观待、依赖善恶的因缘,才有办法形成的缘故,所以这样的一种苦乐,它也并不是不需要观待他者,就能够独自形成的,因此它的本质就是自性空。

  如果以这样的一种角度,我们来了解空性的话,更进一步的,我们就能够对于缘起,或者是业果的法则,生起更强大的信心。但是相反的,如果你认为,自己已经了解了空性的内涵,而否定了业果的原则的话,就表示你所了解的空性是颠倒的空性。所以在正文当中,接下来提到了,若解空性,见彼即是缘起之义,则成于业果生起定解之助伴故。如果我们能够了解空性,并且我们所了解的空性,它的内涵是正确的话,这对于我们思惟缘起,思惟业果,应该是会产生直接的帮助。

  彼经中云:「一切诸法似水月,犹如幻泡阳焰电,虽死殁已往他世,有情意生不可得。这个当中第一句话提到了,「一切诸法似水月」「水月」指的就是倒映在水中的月影,这样的一种影像,它是存在的吗?它是存在的。它不仅是存在的,而且它的存在是观待外在的种种因缘聚集之后才形成的,它虽然存在,但是它不真实。一切的法,也是如此,一切的法并不如同我们所看到般,这么的真实,所以从这个角度来探讨,一切法它的本质就犹如同是水中的月影。虽然是透由众多的因缘聚集之后,而形成的一种法类,但是它的本质是不真实,是没有自性的。一切诸法似水月,犹如幻泡阳焰电。并且又提到了,一切的法,它不仅如同水月,而且它犹如幻化、犹如水泡、犹如阳焰以及空中的闪电。虽死殁已往他世,有情意生不可得。但是虽然一切法它的本质是不真实的,但是确实在这当中,也会有所谓的死亡跟投生。「有情意生」这都是指众生的另外的一种名词。不管是有情或者是意生,它的本质都是没有任何的自性。因而提到了「有情意生不可得」。

  然作诸业终不失,如其黑白成熟果,此正理门贤妙矣,微细难见佛行境。」这当中有提到的「微细难见」,业果的法则,跟空性的法则,相较之下,业果的法则是更加的深细,而且更加难以了解。「佛行境」深细的业果道理,是只要佛才能够亲眼看见的一个境界。由于深细的业果内涵,唯有佛才能亲眼看见的缘故,所以这时我们对于佛所宣说的业果法则,就应该要生起强烈的信心才对。(校稿中)

  接下来我们看到这个科判当中的第四个部分,若不思惟业果,光是了解业果的道理,是没有任何用处的。是故,应于二业及诸因果生起定解,常于昼夜观察三门,以此断绝恶趣。初于因果类别未能熟知,或虽了知少许,然将三门放逸而行,唯是开启恶趣之门。有一些人,一开始他可能不了解业果的道理,或者是了解了一部分之后,「然将三门放逸而行」自己想要怎么作,就怎么作。虽然了解业果的道理,但是他所了解的这个部分,跟他的行为是没有办法作配合的,而这样的行为,唯是开启恶趣之门。《海慧请问经》云:「龙王,诸菩萨众以一种法,能正断除投生险恶恶趣、堕颠倒处。一法云何?什么样的法,能够断除,能够避免让我们来生,投生在恶趣当中呢?于诸善法观察思择,念我如何度诸昼夜。」这时候,我们应该要观察思惟业果的道理之后,付诸于行动,努力的去行善。并且时常的扪心自问,告诉自己,我应该要用什么样的方式,来过我当下的生活。这一点不管是在白天,或者是晚上我们都应该去思惟。

  这个科判当中的第五个部分,如是思已,遮止恶行之理。正文当中,如是思已,遮止恶行之理,《谛者品》云:「大王汝莫作杀生,一切众生极爱命,是故欲护寿命者,意中永莫思杀生。」这时候有人告诉大王,也就是一国的国君。大王!如果你想要获得长寿的话,这时候你应该避免杀生的行为,因为一切的有情众生,他们都是非常爱护自己的生命,所以不仅不能造作杀生的业,而且你的内心当中,也不应该生起这样的一种动机。于十不善等诸罪恶,虽仅动机亦莫现起,对于十恶业来说,不要说是付诸于行动,就连我们内心当中,想要造恶的动机,都应该要尽可能的避免。应多修习防护之心,而作串习。

  第六个部分,应依照噶当派的先觉们所说而作。康隆巴谓朴穹瓦云:「格西敦巴说唯业果最为重要。然今于此讲说、听闻、修习悉皆视为不值。我念唯此极难修持。」这时候,康隆巴就对朴穹瓦说到:在过去我们的格西敦巴,他时常都会说:业果的法则,是相当的重要的。但是现今不管是讲法者,或者是听法者,对于业果的法则,不管是讲说、听闻,或者是修习,他们都觉得这是不重要的内容,所以没有人对于业果的法则加以重视。「我念唯此极难修持」,但是康隆巴他自己就觉得,业果的法则,其实是很难修持的。朴穹瓦亦云:「实尔。」又敦巴云:「大德,心思莫粗大,此缘起微细。」这时候格西敦巴,又对着一个人说,大德!你的心千万随便的认为,业果是很简单,或者是造恶没有任何的关系,因为业果的法则是相当的微细。

  朴穹瓦云:「我至老时,所作皆与《贤愚》一致。」朴穹瓦这位上师,他平常都是阅读《贤愚因缘经》。到最后,他告诉弟子说:「我至老时,所作皆与《贤愚》一致」,我到老的时候,我的所作所为,都能够《贤愚因缘经》当中的内容。夏惹瓦云:「任有何过,佛不归咎是方位恶、宅舍所致,皆说是由作如此业,生于此中。」最后一段,夏惹瓦他曾经说:佛在他的佛经当中,从来没有提过,今天我之所以会遭遇这样的一个问题,是因为我住的这个地方不好,或者是水土不符而造成的。他都会说:我今天之所以会痛苦,是因为我过去在什么样的时间点,造作了什么样的恶业,而感得了这样的一种果报。我之所以能够感受到快乐的果报,也是因为我过去,在什么样的情况,造作了什么样的善业。但是我们现今大部分的,如果身体不舒服,你就会觉得,我最近可能是水土不符,或者是我住的房间可能有问题,或者是地理位置不好。所以还跑到上师的那个地方去卜卦,是不是要换一个地方住?或者是我必须要用什么方式,避免外在种种的干扰。但是很少会想到,我们之所以会遇到这个问题,是我们过去造下了什么样的业,而感得的果报,所以我们都是把箭头指向外面,认为我住的地方有问题,或者是今天的天气不好,所以我才会生病。但是佛在他的佛经当中,却不是这样说,他告诉弟子们的,就是说到了:你不管是快乐,或者是痛苦,这一切都是来自于你过去所造的业,而感得的果报。

  癸二、特以四力净除之理

  这个科判当中最主要的内容,分为六个部分,第一个部分,诸恶以及堕罪,要按照佛所说的各种方法净除。在之前我们有提到,造作不善业会感得苦果,这是佛亲口告诉我们的。但是在此同时,佛也亲口告诉我们,如果我们在造恶之后,能够如实的忏悔,透由忏悔,能够净化我们之前所造的恶业。所以这两点,都是佛亲口说的。所以在这个地方有特别的提到,如果我们造恶,这时候要按照佛所说的方式来作忏悔。正文当中,如是虽欲励力不为恶行所染,然由放逸、烦恼炽盛等力所使,若生过失,不可置之不理,如果因为放逸,或者是我们内心当中,烦恼非常炽盛的缘故,而造成了我们造恶,或者是产生了种种的过失。这时候,我们内心里不应该觉得:反正这是小事,或者是以后我有时间再来忏悔,这就可以了,我们心里面不可以有这样的念头。须励力修大悲大师所说还净方便。这时候,我们应该要努力的去行持,导师释迦世尊所说的还净方便。

  这个科判当中的部分,「堕罪还净」。世尊所说的两种还净方便的第一种,此复「堕罪还净」之理,所谓的堕罪还净之理,指的就是我们在接受了三种的律仪之后,如果因为放逸,或者是不小心,或者是烦恼炽盛的缘故,而造作了恶业,这时候必须要藉由堕罪还净的方式来净化他。所以这边提到了,应如三种律仪各别所说而作;这当中的三种律仪,指的就是别解脱律仪、菩萨律仪以及密乘的律仪。佛在制戒时,也会分别说犯戒之后,应该要藉由什么样的方式,才能够净化恶业,所以这时候我们应该,如同佛所说的各种还净方便,而净化我们在持守戒律之后,所造的恶业。这是第一个部分「堕罪还净」。

  第二个部分,这个科判当中的第三点,诸恶还净。「诸恶还净」之理,所谓的诸恶还净,就是除了堕罪以外的其它恶业,最主要指的就是,我们并不是在持戒的过程当中所造的一些恶业。「诸恶还净」之理,应由四力而作。如果我们是要净化堕罪以外的种种恶业的话,这时候必须要透由四力来作忏悔。

  此中分四:

  子一、破坏力

  子二、对治现行力

  子三、遮止罪恶力

  子四、依止力

  子一、破坏力(148页)

  于无始以来所作不善,多起追悔。我们造恶不是只有这一生,从无始以来,我们都不断的在造作恶行。我们所造的恶行,就犹如同是国王的宝库。国王的宝库当中,有各式各样的宝物,同样的一种宝物,它的数量也相当的多。相同的,无始以来直至现今,我们所造作的恶业,也是各式各样。甚至同样的一种恶行,我们造作的次数也相当的多。甚至我们造作投生等活地狱的某一种的恶业,它的数量都是难以想象的。所以对于从无始以来至于现今,所作的一切不善,内心当中应起追悔。我们的内心当中应该要感到,这是非常羞耻的一件事情,内心当中对于过去所造的恶业,要感到相当的懊悔。欲生此者,应须修习感异熟等三果之理。如果我们在内心当中,想要生起这样的一种追悔心,我们就必须要去思惟,造作了恶业之后,它会感得什么样的异熟果,什么样等流果,以及什么样的增上果?修持之时,应以《胜金光明忏》及《三十五佛忏》二种而作忏悔。

  子二、对治现行力(分六)

  这边所提到的「对治现行力」,最主要是在佛经以及论典当中,有明确指出来的六种对治现行力。但实际上如果我们的动机,是为了要忏悔恶业的话,这时候我们以这样的一种动机,所作的任何善行,它都能够称之为对治现行力。这当中就包含了:

  丑一、依于甚深经典

  丑二、胜解空性

  丑三、依于念诵

  丑四、依于形象

  丑五、依于供养

  丑六、依于名号

  丑一、依于甚深经典(149页)

  受持、读诵《般若经》等契经文句。这当中有提到《般若经》等契经文句,我们有时间,我们可以作背诵,也可以作读诵。甚至我们没有时间的话,我们也可以把它放在干净的地方,诚心的来作供养,这都有相同的效果。这是第一点「依于甚深经典」。

  丑二、胜解空性

  对于空性的法门,内心当中生起坚固强大的信心。趣入无我光明法性,深信本来清净。

  丑三、依于念诵

  这个科判当中的内容分二,第一个部分,在未生净罪相前,要精勤念诵。也就是净除罪业的征兆,还没有显现之前,我们要精勤的来作念诵。如同仪轨,念诵百字明咒等殊胜陀罗尼。《妙臂请问经》云:「如春林火猛焰炽,无励遍烧诸草木,戒风吹燃念诵火,大精进焰烧诸恶;犹如日光炙雪山,不耐威光而消融,戒日光明念诵炙,罪恶之雪亦能尽;如黑暗中燃灯火,能灭黑暗尽无余,千年所集诸恶暗,以念诵灯能速除。」此复直至见净罪相。也就是在还没有看到净除罪业的这种征兆之前,我们都应该要精勤的来作念诵。

  第二个部分,净罪之相。什么样的征兆,它能够称之为是「净罪之相」呢?净罪之相,《准提陀罗尼经》云:若于梦中梦吐恶食、或饮或吐酪及乳等、眼见日月、行于虚空、见火炽燃、制伏水牛及黑人、见比丘及比丘尼僧、爬至出乳树、象、牛王、山、狮子座、美妙屋上,或梦听闻正法。如果你在作梦的时候,时常会作以下的这些梦的话,就表示你的忏悔是具力的,而且它能够呈现出净除恶业的这种征兆。

  丑四、依于形象

  于佛获得信心,塑造形像。

  丑五、依于供养

  于佛及塔作种种供养。

  丑六、依于名号

  听闻、受持诸佛及诸大佛子之名号。这当中有提到「听闻」,所谓的听闻,如果我们能够在临终者的旁边,或者是有一些畜生,有一些动物,牠们即将要死亡的时候,能够在他们的耳边,念诵诸佛的名号,或者是读诵像《般若八千颂》等等的经典的内容,让他们听到这些声音的话,其实对于他们来生不堕入恶趣,都会有直接的帮助。所以在这个地方,正文也有提到:听闻、受持诸佛及诸大佛子之名号。此等唯是《集学论》中已直接宣说者,余者尚多。

  子三、遮止罪恶力(151页)

  「遮止罪恶力」当中的内容分三:第一个部分,正文及其利益。是正防护十种不善。我们之前在第一力的时候,提到的是破坏力。所谓的「破坏力」,就是对于往昔所造的恶业,心生懊悔。这个地方所谓的「遮止罪恶力」,更进一步的对于来生或者是之后,不再造作同样的恶行,要心生防护。所以这个地方在正文当中有提到,「是正防护十种不善」。

  《日藏经》中,说此能摧往昔一切自作、教他、见作随喜杀生等之三门业惑及正法障。这个科判当中的第二个部分,至诚防护,非常的重要。如果我们忏悔的方式,只是口头上面说说的话,其实它的力量是不足够的。我们必须要打从内心里,很真诚的,希望能够防护之后,不同再造作相同的恶业,这一点相当的重要。

  《律经广释》中云:若无至诚防护之心而作忏悔,仅成空言。由思此意,故律中问:「后防护否?」是故,后不再作之防护心至为重要。然生此心,复赖初力。在《律经》当中有特别得提到,对于造恶的人,这时候我们要问他:你在造恶之后,你是否有看到造恶会带来的过患?而更进一步的也让他了解:你之后是否能够防护?第一个问题,最主要要阐释的内容,就是我们之前所说的「破坏力」。也就是问到说:对于你之前所造的这些恶行,你是否有看到它的过患?如果有看到它的过患,你的内心应该要感到懊悔。第二个部分,「后防护否」。在之后,你是否能够防护三门,不再造作同样的恶行?这个部分指的就是「遮止罪恶力」。

  对于这个部分,在过去的传承袓师,他们的讲法中,有两种不同的讲述方式。有一派的上师,他会认为在生起「遮止罪恶力」,或者是「防护力」的时候,要打从内心里,告诉自己说:我从今天开始,我完全不会再造作相同的恶行,内心要生起一种强烈的定解,他们认为说,如果能够生起这样的一种定解,四力是比较具力的。这是第一种说法。第二种说法,有一类的上师,他们认为,其实并不需要如此。在承许的时候,你就承许:我自己本身,我觉得能够断除的部分我先断除。甚至所谓的防护力,你不见得是从今天开始你都完全的不再造作,而是告诉自己说,我可能在今天,或者在这个礼拜,或者在这个月,把它的时间范围缩小,并且告诉自己说:我在一天,或者一个礼拜,或者一个月当中,我一定不要再造作相同的恶行。这时由于这样的恶行,你比较有把握不会在短时间内再造作,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作思惟。

  刚刚的那句再重复一下好了,对于比较小的恶行,我们应该在内心当中,生起一种「我从今天开始,绝对不再造作」这样的一种念头。但是对于比较难防护的,或者是你比较容易犯的恶行,这个时候,你可以告诉自己说:我在今天,或者是在一个礼拜,或者是在一个月当中,我不要再造作相同的恶行。

  所以可以将恶行它分成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你比较容易断除的部分,这时候你所生起的遮止罪恶力,就可以生起那种我从今天开始,完全不再造作相同的恶行的心。但是如果这样的恶行,是你平常容易犯的,这时候你可以告诉你自己说:我在今天,或者是在某一个时间点之内,我绝对不要再作相同的恶业,以这样的一种方式来作思惟,其实也是可以的。这个部分所提到的是遮止罪恶力。

  最后他有提到说,「然生此心,复赖初力」,如果我们想要生起具力的遮止罪恶力的话,最主要的关键,是在于能否生起具力的破坏力。虽然我们有提到四力忏悔,但是在四力当中,最主要的就是第一力的破坏力,以及第三力的遮止罪恶力。而这两力当中,又以第一力的「破坏力」为主。如果我们能够看到造恶,他有可能会带来的种种过患的话,这时候我们的内心不仅会生起懊悔,而且会更进一步的想要去防患,我们不再造作相同的恶行。所以这两力的关键,是在第一力的破坏力。

  子四、依止力

  修习皈依及菩提心。这个地方的依止力,有些人会将它解释为造恶的对境。也就是说,我们造恶的对境,有可能是佛,有可能是一般的有情,以这样的一种角度来解释所谓的依止力。但是我们在这个地方,在解释依止力的时候,并不是以造恶的对象来作解释的,我们是以皈依以及菩提心这两个角度,来解释所谓的依止力。为什么要以皈依以及菩提心这两种的角度,来解释所谓的依止力呢?就犹如同是,如果我们是在地上跌倒的话,这时候我们就要依靠着「地」,我们才能够爬起来。相同的,我们所造作的恶行,可以分为两类:第一类是对于三宝所造的恶行,第二类是对于有情所造的恶行。比方说我们对于三宝,没有办法生起恭敬,或者是对于三宝没有办法生起信心,而造作了种种的恶业,这时候必须要透由诚心的皈依三宝,以及具备前面的这三力,在四力具足的情况下,来忏悔对于三宝所造的种种恶业。相同的,如果我们所造的恶业,是对于有情所造作的,这时候我们就必须要生起「为利有情愿成佛」的菩提心。以这样的一颗心,作为基础,配合三力,具足四力的情况下来作忏悔。

  其实在菩提心当中,它也包含了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就是面对一切的有情。第二个部分,他所趣向的目标是佛果。所以在菩提心当中,其实他已经具备了「有情」跟「佛」的这两个部分,所以提到了,「为利益有情,而愿成佛」。所以在菩提心当中,他已经包含了,我们造恶的两种对境。其实生起菩提心的话,也可以代表这个地方,我们所谓的依止力。但是如果详细的来作区分的话,在依止力当中,最主要的内容,提到了是皈依以及菩提心。

  接下来看到152页,之前我们在介绍148页,特以四力净除之理,这个科判当中的内容分六,我们看到的是第四个部分,四力当中具备了「对治恶业之理」。此中,胜者为初学者虽总说种种净恶之门,然对治圆满者,即是具足四力。这当中的「胜者」指的就是佛,佛对初学者,虽然有说种种的净罪之理,或者是净恶之理。但是这当中,对治恶业,力量最圆满的,就是我们这个地方所介绍的具足四力,这样的一种方式来作净罪的话,它的力量是最圆满的。

  第五个部分,净化的方式,而这当中的内容,又分为三个部分,第一个部分,由净罪者对治圆满与否而定。正文当中:净恶之理:诸能感生恶趣中之极大苦因,令其转为感微苦因;就比方,我们之前所造的恶业,可能会让我们来生投生在炎热地狱,但是透由四力来作忏悔的话,这时候能够将恶业的力量减弱。而将感生炎热地狱的因,变成是感生有近边地狱的因,所以它的苦相较之下,就会比较小。所以这个地方提到的是,「诸能感生恶趣中之极大苦因,令其转为感微苦因」,或者是说投生地狱的因,把它转变为是投生在畜生道的因。如果你忏悔的方式真的是具力的话,也能够将投生三恶趣的因,转变成是在人身上,藉由头痛,或者是发烧等种种的病痛,而就将它完全的净化,这也是有可能的。

  或虽投生恶趣,然不遭受恶趣诸苦;或者是说,有些人他纵使投生恶趣,但是他投生的时间非常的短暂,就犹如同是我们把球丢在地上,它会马上反弹一样的。所以有些人,他在忏悔了之后,虽然当下他还是投生恶趣,但是他投生恶趣的时间,非常的短暂,并且在投生的时候,他并不需要承受恶趣的种种痛苦。或于现今之身仅是头痛,即能净除。如是诸应长时受者,或成短暂,或全不受。或者是说,你受苦的时间本来是很长的,但是透由忏悔之后,你受苦的时间可以缩短,或者变成完全不需要承受这些痛苦。而是否能够呈现出,以上我们所说的这个特点,它的关键是什么呢?此复是由净罪之人势力大小,所谓的「净罪之人势力大小」指的就是忏悔者,他本是是菩萨,还是凡夫,他有没有受戒,受戒时他是比丘,还是沙弥等等,也就是净罪人,他本身所具备的条件是什么。四力对治圆满与否、虽然每一个人都是藉由四力来作忏悔,但是四力本身圆满对否,这也是必须要考虑的一个关键。力量强弱,在忏悔的当下,你是不是具力的。为时长短等门而定,或者你忏悔的时间长短,都会关系到你忏悔之后所得的果,到底会呈现出什么样的一种现状?故无定准。

  第二个部分,虽定受业亦可根除的道理。诸契经及《律经》皆云:「诸业纵百劫不失。」意指未修四力对治;在经当中有提到,我们所造作的恶业,纵使经过百劫这么长久的时间,他也不会无缘无故的消失,这是指在这段时间当中,如果都没有藉由四力来对治的话,确实是如此的。若如所说,而以四力对治净除,虽定受业亦能净化,此为《八千颂释》所说。但是如果在这当中,我们能够藉由四力来净化的话,纵使是定受业,它也能够完全的净除,这一点是八千颂的释论当中所说的。

  在这个地方,仁波切有提到一个公案,但是不知道这个公案,是在夹杂在哪一个部分?所以讲这个公案就请各位自己想象。过去有一个比丘,这个比丘他很擅于说法,但是由于他在受了比丘戒之后,由于犯了堕罪的缘故;在加上他自己本身,没有忏悔干净,所以这时候,他所犯下来的堕罪,是会让他感生在地狱当中的。而这个比丘,由于他本身精通佛经,所以有一天,他到了一个地方,为当地人宣说佛法。他为当地的人宣说佛法之后,当地的人决大部分都获得了罗汉的果位。但是这位比丘在讲经完不久之后,他就临终了。临终了之后,由于他之前造作了堕罪的缘故,由于这样的一种力量,让他投生在地狱当中。而这时候,由于他的弟子们都获得了罗汉的果位,所以他自具备有神通。所以他们很想知道,我的上师他到底投生在哪里?决大部分的人,都是往天界去找,但是都没有办法找到他的上师。这时候才有人发现,原来我的上师现在是在炎热地狱当中受苦。并且他们看到他的上师,是在炎热地狱当中打坐。在打坐的时候,他的上师会觉得,奇怪为什么我的四周围,这么的炎热?所以这个部分,我个人认为,虽然仁波切在讲这个公案的时候,他是夹杂在「诸业纵百劫不失」的这个后面讲的。但是我觉得这个公案,他比较像是之前我们所说的,纵使你投生在炎热地狱当中,但是你不见得,会获得炎热地狱当中的,这样的一种果报。也就是说这位上师由于他自己本身,还是具备有某一些功德的缘故,但是由于他造作了恶业,让他投生在炎热地狱,但是他投生之后,他还是能够在那个地方打坐,但是他所受到的苦,跟相较于其它在炎热地狱的众生而言,是比较轻微的。

  我们今天的课就上到这个地方。(校稿中)

返回目录

-----------------------------------------------------------------------------------------------------------------

更多日宗仁波切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