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歌仁波切:菩提道次第广论·奢摩他 第47讲
雪歌仁波切:菩提道次第广论·奢摩他 第47讲
《广论奢摩他47》(国语复习)
讲授: 雪歌仁波2008-10-17
闻法意乐
首先调整我们的动机,皈依跟发心。透过这两个调整动机的话,这可以说透过皈依,我们的心变成想法是正确的。透过发心,我们的想法广大。皈依的作用,我们没有邪的想法,变成正的想法,正的想法是什么样子呢?是“如法的缘起”。应该这样说,我们心中的希求目标是解脱跟佛的果位,或者说最圆满的,这是我们的目标。为这个目标,需要什么样子因缘,才可以成办呢?因是皈依「法」,缘是皈依「佛」跟皈依「僧」。所以佛宝跟僧宝,是当我们的顺缘助伴,我们自己真正取舍的修行,是法宝,这是真正的因。
具足这样子因跟缘的话,可以成办我们心中的目标,这种的信心,是皈依上的信心。皈依是三宝能够救度我,或者是依靠三宝,我可以成办目标。这意思是具足那些因跟缘的话,可以成办这个果报,这是“如法的缘起”的想法。
所以“如法的缘起”的道理、想法,这是正确的,这是正的想法,它不是迷信,它不是一个不实在的想法,有这个皈依的心态,会变成我们的想法、意乐是正的想法,意思是在这里。
透过皈依,我们的想法、意乐会变成正的,再来我们有“如法的缘起”的道理、想法之后,我们还想更广大的缘起,是发菩提心。广大的缘起是什么呢?为证得最圆满的果,我们要证得的话,因的时候,也需要具足无量门的因跟缘。
所以三大阿僧祇劫当中要集聚资粮,对任一个有情我们要善缘,对任一个有情不可以有恶缘。可以说我们心中有舍弃任一个众生的话,不可能成佛的,所以我们选择,我要成佛还是我要舍弃这个众生。所以是要对一切众生,想利益他的一种心态,这个意思是什么呢?我要种下无量无边的因,怎么种下呢?对任一个善缘的众生,我们不是一直做一般的利益,而是做究竟的利益,这样子的想法,这样子的行为,我们三大阿僧祇劫当中一直做的话,因才会圆满,因圆满才会变成果报圆满,才能够证得圆满的果报。
所以如那么广的缘起道理,我们发心的话,我们的心这样子想,我们的心变广大了,这是发菩提心。发菩提心也可以说,最有智慧的、最如法的道理、最如法的想法,所以我们会说利根菩萨,声闻跟独觉小乘是钝根,原因是在这里,菩萨是利根。我们发起菩提心,这样子有什么帮助呢?我们将来能成佛,佛的果位能够成办,成办佛的果位上一定有帮助的。
我们透过这两种,皈依跟发菩提心,调整我们的意乐,我们平常需要这样子,大家要有这种意乐。这个意乐,我们要证得佛的果位,也不是那么容易,需要生起很多的阶梯,各种的证量,慢慢比如说依止善知识、下士道、中士道、上士道、生起次第、圆满次第,圆满次第里有五次第等等,我们要透过这样子才成佛的。我们这些证量怎么生起呢?每一个阶段止修跟观修,这两个双修才能够生起这些证量,现在我们是学习止修的奢摩他这一阶段。
正讲
今天下午讲到哪一个阶段呢?善巧所缘。你们有一些新来的人,我不会认(中文)字,所以你们比较辛苦,要有耐心。我们所缘这个阶段,有引佛经、根据佛经讲四种所缘:「周徧所缘,净行所缘,善巧所缘,净惑所缘」。还有另外一个段落,引《修次中编》又讲三种所缘,所以有两个阶段。根据佛经讲的四种所缘里面,前面三个部分已经讲完毕,现在是第四个「净惑所缘」。
「净惑所缘」主要是两种,一个是用世间道,一个是用出世间道。用世间道,连外道也能够修的,他们有初禅、二禅、三禅、四禅等等,这种修行的方法,我们是讲世间道。出世间道,修无常、四圣谛…等等,这是出世间道。出世间道的意思,主要是修对治烦恼的时候,真正能够脱离世间轮回。世间道的意思是,譬如外道修的初禅、二禅…,没有办法脱离轮回,还是轮回里面一直转,他们可能这里修一修,然后到色界的初禅、二禅…等等,到什么地方,还是在世间(三界)里面,所以我们称它世间道。
世间道跟出世间道,两种是不是都净除烦恼呢?是。但是净除烦恼的方式不一样,一个是(出世间道)从根,从它的种子断除掉烦恼,从根的因、种子断除掉烦恼。世间道,它不是从种子,不是从它的根断除掉烦恼,它只是暂时去除烦恼而已。比如说一个用世间道对治欲界烦恼的话,欲界的烦恼暂时去除,然后投生在色界初禅,将来他还会再掉到欲界,所以他去除欲界的烦恼是一种暂时的角度。
「净惑所缘」分两种,这两种都有修奢摩他,世间道也好,出世间道也好,都修奢摩他。修奢摩他的所缘,净惑的角度,净除烦恼的角度来说,是分两种,用世间道净除烦恼、跟用出世间道净除烦恼两种。所以两个「净惑所缘」的意思,是从净除烦恼的角度分两种。
到这里四种所缘讲完了,后面宗大师说:「又以此等作奢摩他所缘之时,谓于诸境所现影像,随心决定任持其心不多观察。」刚刚前面讲的这些所缘,主要是后面的三个:净行所缘、善巧所缘、净惑所缘。总共有十二个所缘,讲五个净行所缘、五个善巧所缘、二个净惑所缘。这十二个所缘,有没有人修奢摩他的时候,把它当修行的所缘?有。宗喀巴大师说:「又以此等作奢摩他所缘之时」,所以也有修奢摩他的时候,把它当所缘的,也有修习十二个所缘。不会像前面讲的这样子,宗喀巴大师也说,有的地方讲善巧所缘,特别观察蕴、界、处、缘起、处跟非处,这些是观察的一种修行。
前面讲的时候,没有讲初期修奢摩他的人,初期修奢摩他是他还没有生起奢摩他的证量。有的是已经生起奢摩他之后,又修奢摩他,也有嘛!有的还没有生起奢摩他,为生起奢摩他初期修奢摩他,也有这种。所以宗大师后面讲的是,如果有人把前面的十二个所缘,初期修奢摩他把它当为所缘,生起奢摩他的证量,初期修奢摩他的时候,怎么样比较好呢?不多观察比较好。那些可不可以当所缘?可以,但是那个时候,不可以多作观察。
这些不观察是什么呢?首先当然要观察一下,我们先要了解嘛,了解了之后,我们生起定解,这个结论或是这个法不要继续观察,心一直安住在这个法上面,所以不多观察,有这个意思。宗大师这里为什么特别这样子讲呢?你们等一下会知道,后面是讲宗大师的建议,初期修奢摩他的时候,佛像把它当所缘,这是最好的,它有很多的殊胜,这是宗大师的建议。但是不可以说修奢摩他的时候,其他的完全不可以当所缘,没有这个意思,所以宗大师这里特别说,如果你们把它当所缘修奢摩他的话,怎么修?宗大师这里开示一下。
根据佛经这一段已经讲完毕了,现在我们讲《修次中编》这个阶段,「《修次中编》说三种所缘。」三种所缘是什么呢?「¹十二分教」这是一个,然后蕴等等「²或缘蕴等总摄诸法」这是一个,然后佛像一个「³或于见闻诸佛圣像」,总共三个,这是《修次中编》里面讲的。
首先第一个是「十二分教」,我们把整个经教当所缘然后修的话,这个境太多了,是吧?经教太多了,我们的心,面对那么多经教的时候,怎么把心收摄回来呢?,我们把整个经教分三个阶段:「十二分教,一切皆是¹随顺²趣向³临入真如,总摄一切安住其心。」这里解释一下,一切皆是随顺趣向临入真如,是吧?一个随顺真如,一个趣向真如,一个临入真如,共三个。
宗大师在《缘起赞》里面说,寂天菩萨在《入行论》的第九品开头也说,佛的一切圣教,为了让众生了解般若,或者是空性,有的是间接的,有的是直接的。间接的有两种,一个是随顺,一个是趣向。随顺的意思是,祂讲的这些方便的法门。趣向是什么呢?祂没有讲那么究竟的见解、空性的道理,比较粗的见解,比如说能取所取二空、唯识空性的见解;毗婆沙宗跟经部宗的补特伽罗无我的见解;还有中观自续派的见解。这些是一个趣向,趣向哪一个方向呢?它是趣向到真正究竟的空性上。真正的「临入真如」呢?真如指的是空性,临入真如是开始直接就是真正究竟的空性。所以佛的经教我们可以分三种,有的是讲随顺,这是讲方便的法们;有的是趣向,虽然有讲智慧方面,但是没有讲到那么究竟的智慧,这是趣向;讲出真正究竟的智慧,这是临入。所以整个经教把它收摄的话,共这三种。
这样子分出来,我们把整个经教归类,心有点收回来了。面对经教的时候,心不会散掉,有点收摄回来,这些也是修奢摩他的时候,我们所缘的做法,把它收摄回来。这也是一种修的方式,这是能说的佛经,这样子也可以取所缘。
现在所说的佛经内容,我们面对这个法,变成散掉了,法太多了,佛经里面讲的内容也是散开的很多,这些内容,把它收摄回来的话,怎么收摄回来呢?比如说,一切的有为法,收摄到五蕴「或缘蕴等总摄诸法」;也有不管有为法、无为法,一切的法收摄到十二处、十八界。这样修行的方法,五蕴、十二处、十八界也可以取出来,当修奢摩他的所缘。宗喀巴大师后面有讲,这是《对法集论》的口诀,「此即对法论之教授」就是刚刚讲的,第二个蕴等等我们把它当所缘,这是《对法集论》的一个教授。「其于蕴等住心之法,谓先了知一切有为五蕴所摄,次于五蕴渐摄有为,即缘五蕴任持其心。譬如观择而修,能生观慧。如是摄略而修,亦引生胜三摩地,摄心所缘而不流散,此即对法论之教授」
比如说我们面对这间房子,喔!这里有很多各种的颜色,各种的样子,乱七八糟很多东西,那个时候心一定会散掉,面对境太多的时候,心一定会散掉,怎么样把心收摄回来呢?这些境把它归类一下,这里面有的是木头做的,有的是塑胶做的,分类的话没有多少,几种而已,所以我们把它分类这几种的话,归类的时候,心有点收摄回来。
我们皈依境也是这样子,皈依境一看,好像太多了,然后分类一下,这是三皈依,这是皈依上师,这是皈依本尊,这是皈依佛,这是皈依法,这是皈依僧,分类的话,心能够有点安住,是吧?没有这样分类,直接看那么多佛菩萨,看皈依境的时候,心好像有一点散乱了。归类的时候,心有点收摄回来,像这一样的道理。
这边第一种也好,第二种也好,境归类的时候,有一种收摄回来,根据佛经里面讲的,哪一种比较相应呢?佛经里面讲的事边际所缘,跟这边讲的第一种、第二种相类似的,因为这边讲第一跟第二,也是事边际所缘里面,世俗谛上面的事边际所缘。胜义谛上面有事边际所缘,世俗谛上面也有事边际所缘,今天下午我们有讲嘛。所以《修次中编》里面讲的,第一跟第二,前面的这两个所缘,根据佛经来说,是事边际性所缘。你们记得吗?周徧所缘里面有四个,四个里面我们讲第三个,是吧?事边际性所缘。
第三个,是佛像「或于见闻诸佛圣像安住其心」,这里清楚吧?我们第一个科判(明住心之所缘)里面讲的,主要是这两个,根据佛经(四种所缘),根据《修次中编》讲(三种所缘)。为什么宗大师讲那么多?我们今天下午有讲,因为宗喀巴大师的广论,是以前在西藏其他教派没有写的一本书,创造一个新的(菩提道)次第,修行的一种次第。所写的这本书,大家看的时候,要有相信、可靠的感觉。所以他写的时候,如果比较简略的,主要讲的根据没有讲那么广大的话,人家有点不信,所以讲修奢摩他的时候,这些所缘佛经里面这样子讲,论典里面这样子讲,他认为哪一个对我们比较重要,我们取的是哪一个比较恰当,这样子讲出来,大家心里觉得,这个比较可靠,会有这种想法。所以宗喀巴大师为什么引那么多经典,原因是在这里。
宗大师后面,真正取所缘,佛像是比较好,他会取这个所缘。后面宗大师讲,那些不同的所缘,有什么目标,有什么作用,讲这个部分。先讲「净行所缘」,它有什么作用,净行所缘,宗喀巴大师说易得胜三摩地,这是他的作用(P353/L2「又,净行所缘,上品贪行等易除贪等,依此易得胜三摩地,故是殊胜所缘」)。所以这是殊胜所缘。净行所缘是什么呢?前面有五个嘛!不净观…等等,这前面的五个所缘,宗大师说这是殊胜所缘,为什么它是殊胜呢?把这些当所缘,我们修的话,比较容易得到三摩地。
「善巧所缘」它有什么作用呢?你们知道它会增长智慧,是吧?特别有什么样子智慧呢?对哪一个上面有帮助呢?对了解无我,补特伽罗无我跟法无我,这些上面有帮助。这些「善巧所缘」我们把它当所缘修的话,会对这些帮助了解。还有毗钵舍那可以很容易生起,这样子的缘故,「极善奢摩他所缘」,这是它的作用。它有什么作用,知道了吧。「能破离彼诸法之补特伽罗我,随顺引生通达无我毗钵舍那,故是极善奢摩他所缘。」
修「净惑所缘」它有什么作用呢?它有对治烦恼上面的作用,它没有特别针对什么烦恼,它是总的烦恼。「净行所缘」针对不同烦恼。所以修「净惑所缘」,它的作用是什么呢?「能总对治一切烦恼,故义极大。」
再来另外一个,是「周徧所缘」「徧满所缘」,它有什么作用呢?宗大师说这个「周徧所缘」,没有跟前面那些所缘另外区分(跟前面那些所缘,没有区分成另外一个),所以它也没有另外特别的作用,它是含摄到前面的三个里面。「离前所缘非更别有,故当依殊胜奢摩他所缘修三摩地。」
然后宗大师说什么?「有缘块石草木等物而修定者,自显未达妙三摩地所缘建立。」所以我们需要什么目标?我们自己要什么?自己要会选所缘,不可以自己缺什么,我要什么,自己都不清楚,随便选一个所缘,不行。所以看自己现在要的是什么?我缺的是什么?从这样子配合我们要取的所缘。
后面宗大师说,前面有些根据经论,有的人随便讲,你们念一下:「又有说于所缘住心,皆是着相,遂以不系所缘无依而住,谓修空性。此是未解修空之相。」所以宗喀巴大师说,其他的一些把它当所缘,这是没有什么意义的。后面是破除他宗的一些想法,这个部分我们不需要特别讲。(自己看「……故于住心之所缘,应当善巧。」)
宗大师这些破除了之后,我们一定要根据大经大论,我们要了解怎么修这些奢摩他,一定要善巧,我们一定要了解这些。不然的话,他宗误解没有根据,没有大经大论乱讲,这样子乱修。所以宗大师一直破除,破除了之后,宗大师说,我们一定要好好学习大经大论,修奢摩他怎么修的方法,一定要好好根据大经大论,要好好学习,这个意思。
第一个科判已经讲完毕,再第二,「显示何等补特伽罗应缘何事。」哪一种人取哪一个所缘比较好呢?这个意思。首先讲「净行所缘」,净行所缘非常重要,因为大家心散乱主要是烦恼,以前过去烦恼的习气很重,所以心一直散乱,修奢摩他或者修个三摩地的时候呢?都没有办法心静下来,所以先自己不好的习惯,把它改一下,这是非常重要。比如说,这边有五种烦恼都很强;还有是五种烦恼都比较轻;还有是没有什么烦恼,烦恼非常少的,共有三种人。
我们是第一种人,烦恼多,什么烦恼都很强的,我们取的所缘是什么呢?五种所缘都要修。五种都修,现在是哪一阶段呢?也是前行喔!什么的前行?根本不用说奢摩他的前行,这是肯定的,奢摩他之前九住心,九住心之前无过三摩地,无过三摩地之前的前行。无过三摩地之前的前行也是有,无过三摩地之前我们先取一个所缘,在这个所缘上面一直修,这边宗大师讲的是取佛像,把佛像当所缘,修无过三摩地,然后生起无过三摩地。这个之前的前行喔!这个之前我们先要修净行所缘,净行所缘修好了之后,人的习气有点变好了,人的个性已经变了,这个变了之后,才选佛像比较恰当。
我们现在有办法选佛像,是吧?我们的心,好像佛像观想不出来,看到、想到其他的,都一直想到其他的,这是为什么?就是我们没有修净行所缘,前面净行所缘没有修好,那就没有办法修了,所以净行所缘是我们第一个要修的。现在有很多修闭关的,虽然讲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我们有这样子说啦,这没有错。但是修的时候,没有那么标准的修习。我听一般外面没有像这些论典比较正确标准的修行,正确标准的修行也不是那么容易的。因为我们说观身不净,应该苦谛的道理要清楚,真正修的话,苦谛的道理要很清楚。观受是苦,能够修集谛的道理非常圆满,这个法,这个道理,能够修观受是苦的道理,和整个集谛的道理都要连接。能够修观心无常,这里面心的本性,包括心的世俗谛本性、心的胜义谛本性,透过这样子,我们要配合灭谛的道理都圆满。观法无我,是跟道谛的道理连接来修。
真正讲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这样修的话,修四圣谛的道理非常圆满,要能够修到四圣谛圆满。这样子的话,是真正的标准,修道的一个标准。我常常听外面一些修行的方法,没有那么标准,是比较简单的方式、善巧的方式。
所以观身不净这个内容,一般外面讲的修行方法,它是比较简单一点,一般外面讲的观身不净,不是讲四念住,不是讲苦谛,它只是一个去除「出入」的贪心而已。这边我们有没有讲,净行所缘里面的第一个是不净观,是吧?所以第一个不净观,跟外面讲的观身不净差不多。我现在跟你们讲的是,观身不净跟「四念住」法连在一起是不对的,但是外面一般讲的观身不净是可以连在一起,因为它是比较简单的修行方法。一般「四念住」里面讲的观身不净不是那么简单的,真的要达到标准的话,不是那么容易的。这边讲净行所缘里的不净观跟外面一般讲的不净观可以连在一起,一样的。
不净观是为修奢摩他前面、前面的一个前行。还有这里净行所缘第五个阿那波那―数息观,这个也是一样,是前行、前行、前行的一个前行。所以这些事我们要清楚,以宗喀巴大师的标准次第来说,哪一个阶段我们要清楚,但是也不可以说,这些是前行,所以也没有什么了不起,不可以!什么也没有修,我们从头到尾都要修,也是我们要修的。这个数息观也好,不净观也好,我们都要认真的修,还是要修。但是我们要理解,它是哪一个阶段,哪一个阶梯,这是我们要清楚的,宗喀巴大师把它分为哪一个阶段我们要清楚。
透过这样子,自己平常不好的习惯,这种心态,非常有出入的这种心态,把它改一下,这是一个前行。这个之后,我们真正的缘取佛像,佛像的意思是,我们心能安住的话,同时集聚资粮,它有很多功德。所以宗喀巴大师这里有讲,有多少功德,有四种殊胜等等。他这里提出来四种殊胜,他说…等等有很多的功德,这是后面我们会看得到。
首先,净行所缘非常重要,我们这个要清楚一下。再来,他说善巧所缘的话,又讲哪一种补特伽罗选哪一个善巧所缘。但是我们现在,善巧所缘可以说有点遥远,有一段距离,我们没有到这个位置。还有净惑所缘,我们也还没有到那个位置。所以这些先跳过去好了。
第三个科判,「显示所缘异门。」这个是什么呢?有很多跟所缘不一样的名字,但一样的意思。宗喀巴大师把这些引出来,因为有的时候,我们一些用的名字不了解时,没有办法了解这个法的内容,用这个名字时,就卡住了,没有办法了解。所以宗大师跟我们讲一下,「所缘」就佛典里面用的时候,有各种各(不同)的辞的方式。特别我们要理解的是「影像」,影像这个是非常重要,我们要理解影像是什么意思?我们以前讲过了,你们上过课的就讲的这些。
「影像」是什么意思呢?我们修的时候,是不是用五根识修的?不是嘛!修奢摩他不是用五根识修。用五根识修的话,不用影像,直接看到这个境修就好了,看到的这个境直接修就好了,所以不是用五根识修的。我们用什么修呢?用第六识修的。用第六识修的时候,它是眼睛闭了之后也可以修的,是吧?眼睛闭了之后,我们看一看,修的时候是真正的那个境吗?不是,我们第六识当中有一个印象(义共相),我们修的那个印象,所以这是影像的意思,我们修的是影像。
我们取所缘佛像的时候,也是佛像的影像,我们缘第六识当中显现出来的这个境(佛像的影像),把他当所缘,然后心一直安住这个上面,这个是影像嘛。所以修奢摩他的时候,所缘是影像,这边讲影像跟所缘是一。
我们也不可以说,我是第六识修的,所以我眼睛都不要张开,一直不看,也不可以这样想。五根识也可以把它当助伴,看一看这个佛像,这个释迦牟尼佛像多庄严啊!用眼睛好好的看,看的同时第六识也是一直跟着走嘛!一直跟着它嘛!然后后面慢慢好像不管它了,不管眼睛了,不管它了。眼睛看的时候,第六识跟着它嘛!跟着它的时候,我们跟随第六识,我们就不管眼睛了,就不理它了,它前面有帮助,后面不理它了,我们跟随第六识,然后一直修,所以五根识它是一个助伴。
(p350)整理一下,第一个是正明所缘,这个科判里面,根据佛经跟《修次中编》解释几个所缘。第二个科判,这些所缘里面,我们是什么样子的人,选什么样子所缘比较恰当,这里要清楚,我们是要选什么样子所缘的人呢?我们是要选净行所缘的人,我们这样子了解,是吧?第三个阶段所缘异门,宗大师让我们了解,所缘是第六识当中的义共相,我们要了解这个,或者可以说,佛典里面用的各种各种(不同)的辞―所缘,这个要了解,不然的话,我们常常会误解。总建立所缘这三个科判我们已经讲完了。
现在到第二(p356)「明此处所缘」这个阶段,这个意思是什么呢?我们要明确的了解,我们现在要取什么样子所缘,这个意思。「此处所缘」的意思是,我们现在选出来是哪一个所缘,让我们明确的了解,这个意思。这里面宗大师讲的:「二.明此处所缘者。已说如是多种所缘,今当缘何而修止耶?答如前经说,无有限定,需各别缘,以补特伽罗有差别故。尤其上品贪行者等修奢摩他时,所缘个别决定。」这里你们看一看应该知道,内容讲一下,这边是像前面的经教,我们没有特别的一个所缘,一定要选什么样子的所缘,没有特别固定一定要选一个。如果我们贪瞋痴等等烦恼习气比较重的话,一定要选哪一个所缘,是我们先要修的,这一定是固定的,一般没有什么固定。但是这个人他烦恼比较强的话,这个净行所缘一定要修的,这个意思。所以我们现在净行所缘一定要修的,这里面有这个意思。
然后这个科判当中,宗喀巴大师引了一些《修次中编》《修次下编》等等,后面《道炬论释》引完了之后,我们看一下,有没有观想佛像的道理?有吧?这里念一下,他讲出来四种功德,「其缘佛身摄持心者。随念诸佛能引生无边福德,若佛身相明显坚固,可做礼拜供养发愿等,积集资粮之田及悔除防护等净障之田,故此所缘最为殊胜。又如《三摩地王经》说,临命终时随念诸佛不退失等功德,若修咒道于本尊瑜伽尤为殊胜,有如是等众多义利。」
这里我分一下,一个是会增长我们的福德。还有是我们平常拜佛也好,供佛也好,佛菩萨面前发愿也好,还有是观想这些资粮田面前忏悔等等,这样子做的时候,我们对佛像上修三摩地,或选佛像的所缘,然后一直修定的话,我们对佛菩萨像上面,信心会增加,信心增加是什么呢?我们修这个所缘佛像的时候,我们不是看佛像是一个像,我们是把祂看成,祂是真的佛存在的样子。所以我们把佛像看成真正的,一尊活的佛在我们的面前,这样子修嘛!这样子活的一尊佛的影像,影像的意思是第六识当中,我们观想,它是真正的一尊活的佛,在我们的面前存在,一直这样子修。一直这样子修的结果,我们对祂,对这尊佛像,我们平常在佛堂里面,信心一直增长,对祂好像真正的佛的这种看法,一直这样子的看法,一直增长,在祂的面前我们所做的功课,或者是礼拜、或者是供养这些事,它的效果一直会出现,所以这是第二个,是吧?
讲第三个,像《三摩地王经》当中所说的一样,我们这样子串习的结果,连我们临终的时候,也自然会看到佛菩萨,有这种作用,这是第三个。特别将来我们修密咒的生起次第、圆满次第上面,也帮助相当的大。因为宗喀巴大师的《菩提道次第》,主要是让我们修什么样的次第呢?主要是连接密续的生起次第、圆满次第。所以我们修奢摩他跟毗钵舍那的这个阶段,要能够跟密续连接是非常需要的,这是最快速成佛的一个方法。所以我们修奢摩他的时候,对境这个佛像把祂当所缘的话,这时候世尊祂不是那么复杂,是吧?祂的佛像,我们观想的话,不是那么的复杂,这样子修了之后,将来这些本尊,这些佛菩萨比较容易观想,它是一个训练。还有是真正佛菩萨的这种想法,也有训练这种观想的方法,所以有这些好处。
所以这里说等等,不止这样子,还有很多殊胜功德。在这个科判当中,我们主要要了解的是,宗喀巴大师建议我们,取佛像把它当所缘。再来,宗喀巴大师引《修次下编》,然后说什么样子的佛像,或者是对佛像,我们要怎么样子观想,这些引出来。现在已经确定了,我们的所缘是佛像,佛像当所缘的话,对祂怎么观想呢?后面开始引文,宗喀巴大师也说,我们不可以当这是一张画,做出来的一尊佛像,不可以这样子想。要把祂看成真正的一尊活的佛,是吧?所以我们要这样子修。
然后再来,我们修这个的时候呢?不可以先观想特别细的部分,先比较粗的观想。不可以这样想,我现在不清楚,所以一定要非常(清楚)祂的眼睛怎样,祂的眼睛里面有没有黑黑的,有没有白色,不用这样子想,先想粗的就可以了,所以我们不可以有这样的要求。特别重要的,我们的所缘不可以改变,所缘佛像的样子不可以今天先想白色的,明天想黄色的,不可以这样子。或者是今天想大的,明天想小一点的,不可以这样子。祂一定同一尊佛像,还没有生起奢摩他之前,一定不可以换,这个境不可以换。但是这个之前,前行可以换啰,这个之前我们是前行,净行所缘的时候,这个我们一定要换,我们所有的烦恼要对治嘛,所以一定是不同的境,一定要不同的境。整个人的习惯改了,比较静下来,然后我们真正的、认真的为生起奢摩他,我们选一尊比较庄严的佛像,这里也说我们要选比较庄严的佛像。
后面有没有讲,不可以改变,不可以换来换去,是吧?这个你们念一下(p358)「尤为要者,谓如下说乃至未得如欲定时,不可多迁异类所缘修三摩地。若换众多异类所缘修三摩地,反成修止最大障碍。」对,到这里,所以我们要清楚,这是宗喀巴大师的警告。
刚刚这个下面,有没有找到所缘的量?定义?这里念一下,「如是初得摄心所缘之量,谓先次第明了攀缘一头二臂,身体余分及二足相,其后思惟身之总体。心中若能现起半分粗大支分,纵无光明应知喜足,于彼摄心。」「于彼摄心」,所以我们是不可以要求太高,好像我要非常清楚,不可以这样子想。但是我们「粗」的意思是“什么都不清楚”吗?不可以这样子。好像一个样子,连头也不清楚,连祂的手啊!什么也不清楚,这也不对的。所以大概一个,粗略的要清楚一下,「粗」的意思是,好像不可以连头也不清楚,不是这样子。「粗略」怎么样呢?先祂的头开始,然后手,慢慢这样子;先祂的脸嘛,慢慢这样子。所以这里「粗」的意思是祂的脸怎么样,大概就可以了,不是毛发一根一根怎么样子,不是那么清楚,祂脸什么样子,然后手什么样子,大概就可以了。
这样子找到的话,这是「初得摄心所缘之量」,「得」是什么意思呢?我已经有佛像了,这不需要得到,这本来就得到,是吧?不是这个意思。得到是我第六识当中有没有得到。我面前就有佛像,这是我的佛像,已经有得到。现在这边讲得到,是我的第六识当中有没有这样子一个所缘影像。没有问你家里有没有所缘?不是,是你第六识当中有没有所缘,是这个意思。所以你现在有没有得到一个所缘的量,是什么呢?就是不需要要求那么高,它是比较粗的,大概样子就可以满足。
后面有讲,有时候祂的颜色,祂的样子,祂的量,还有祂的大小等等,这些心里面好像一直不同的出现的话,这是不对的。我们心这样子冒出来,各种各种境的时候,我们心不可以跟着这些境哦,一定要维持在前面取到的这个境为主。不可以又冒出来另外一尊佛像,又冒出来另外一尊佛菩萨,我的心跟随、心缘在那尊佛像,不可以缘在其他的佛上面,不可以!所以祂的颜色不可以变,其他的样子也不可以多或少。这里有讲嘛,我们心不可以缘这些,其他一定会出现,初期嘛!所以修缘释迦摩尼佛的时候,一定会冒出来旁边一些其他佛菩萨,或者旁边其他脸出来。那个时候心不可以缘在其他,不可以跟随那些所缘上面。这里我们第二个科判,已经讲完毕了。
刚刚有讲嘛,第二个科判里面,主要是透过两种特色,一个是安住,一个是明晰,非常有精神的样子。本身是清楚也不够,还要有一个抓的力量。比如说,我们眼睛看得清楚,(还要)敏锐吗?这两个都要的。所以主要是这两种特色,这里是讲如何安住,如何安住是透过两个特色安住,我们这里念一下就好了,「此中所修妙三摩地具二殊胜,一.令心明显具明显分,二.专注所缘无有分别具安住分」对,有两个。「专注所缘无有分别具安住分」?现在是什么?第一个是什么?(学员:令心明显具明显分)第二个是「专注所缘无有分别具安住分」?这里没有藏文的意思。
比如说,从内心的力量,有的时候看得很清楚,但是心没有力量,我们没有力量给它。清楚跟有没有力量给它,是另外一回事。现在是又清楚,我们又一直给它心的力量。这个力量的意思,非常有精神的,力量的意思是,它的观察有力量,非常有力,是吧?心非常有力的这种力量,所以心对它非常清楚,非常有精神,也没有跑到其他的境,第二个是安住,没有跑到其他的境就是安住,还有对这个境上面,又清楚,又给它非常的力量。后面破除他宗的时候应该会很清楚这些。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