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真堪布:哪些人还需要修四外加行
达真堪布:哪些人还需要修四外加行
为修持成佛要发殊胜菩提心! 为度化一切父母众生要发誓修持成佛!
为早日圆成佛道要精进认真闻思修行!
今天我们在这里谈谈最基础的一些修法。对一个初学者来说,这些加行特别重要,这是基础。如果没有基础的话,不管是净宗、禅宗还是密宗,都不好学。最基本的道理都懂了,最基础的修法也有了,然后修净宗、禅宗、密宗里属于正行的法,都能很容易学会、成就。如果基础没有打好,最基本的道理都不懂,最基础的修法都没有,直接去修正行,不可能有任何成就,这是白白地浪费了自己宝贵的人身。所以现在一切功夫都要下在加行上,尤其是四外加行。
现在很多人也学也修加行,但是直接修内加行,不修外加行。有的人根本不修加行,直接念佛求往生,直接打坐修禅,直接念咒修本尊,修密宗里属于正行的修法,这是不可能的。我们为什么总强调这些?这是一个严重的问题!我去过很多地方,也接触过很多人,都是这种情况,始终没有学好、没有修好,而且很多人都修偏了、学傻了。这是什么原因?必须要懂的基础的道理你没有弄明白,最基础的修法没有修好,所以没有成就,没有变化。
很多人念佛念了很多念,学佛修行很多年,但是没有任何的变化,没有任何的进步,烦恼依旧,习气依旧,个性还是那么强,烦恼还是那么多,痛苦还是那么重,什么原因?是不是学佛不管用?不是!是你没有如理如法地学修,学,不系统;修,没有次第。
很多人修得也很精进,天天看书,也念佛,也打坐,但是没有成就,没么变化。什么原因?学没有系统,修没有次第,东跑西颠。今天觉得这个好,然后来修这个;明天觉得那个好,然后去修那个,什么也没有学会,什么也没有修成。
佛法跟一般的学问不一样,佛法是从恭敬心、信心中得来的,你要有恭敬心、信心才能成就。恭敬心和信心是从哪里来的?要修行,消业积福。业障越小、福报越大,对佛法的信心、对上师三宝的信心越大。信心越大,加持越大;信心越大,成就越大。没有信心就没有加持,有信心才有加持。我们所说的“根基”也是信心,对上师三宝没有信心的人,就是没有根基的人。有的人对上师三宝的信心很足,有的半信半疑,根基中等的、上等的、下等的,这都是从信心来区分的。信心大,根基大;信心下等,根基下等;没有信心的人,叫没有根基的人。
对上师三宝有一个具足的信心,是很不容易的事,如果有了就行了,就可以成就了。什么叫信心?你要知道上师三宝的功德,学佛修行的利益,才能生起欢喜心,才能生起信心。你什么也不懂,什么也不明白,能生起信心么?糊里糊涂的心,这不是信心,这是一种迷信!佛法里讲的信心完全是觉悟,不是迷信。现在很多人都学佛修行,这都是一种迷信。没有信心,没有根基,怎么学也学不会,怎么修也修不成。
加行必须修好。你反复地听光盘,反复地看书,有什么问题立即问,然后去观修,一天最少观修一个小时,在日常的工作、生活当中也要想这些,这样才能提高,才会有进步。就这么修,从人身难得开始。
什么叫暇满的人身?暇满的人身有如何难得?怎么才能得到暇满人身?如何去珍惜人身?什么叫珍惜人身?心里就思惟这些。现在很多人不愿意想这些,尤其是寿命无常,因果不虚,轮回过患。你思惟这些了,观修这些了,对你的人生、对你的生活、对你的工作都一定有帮助,你的内心会安静、轻松、自在一些。
有的人逃避心特别强,一讲轮回过患,地狱、饿鬼、傍生有如何如何痛苦,都不爱听,不敢想,这都是逃避心啊!执着,患得患失!你把轮回看透了、弄明白了,才不会害怕。我们现在害怕这个,害怕那个,不敢面对这个事,不敢面对那个事,总是想逃避,都是因为我们没有弄明白轮回到底是怎么回事。如果弄明白了,不会这样害怕的,内心一定会得到一种快乐与安定。我们不是要逃避,而是要面对,我们敢面对、敢承担的时候,我们才没有畏惧,才没有恐怖。没有畏惧感、恐怖感,才没有烦恼和痛苦,没有患得患失就没有痛苦了。
人们都不懂,都不愿意想这些,都害怕,不敢想,将来爱怎么就怎么,现在好就行。现在能好么?不可能!所有的人都一样,都想过一个平平安安的日子,都想自由自在地生活,这是我们共同的愿望和目的。你怎么实现这个愿望,怎么达到这个目的呢?通过学佛、通过修行,我们的内心平静了,才可以过一个平平安安的日子;我们的心自在了,才可以过一个自由自在的生活,之前是不可能的。你内心不安静,总是患得患失,烦恼痛苦,能过一个平平安安的日子吗?内心不自在的话,你想过一个自由自在的生活,也是无法实现,不可能!唯一的方法就是学佛修行,如理如法地学,如理如法地修,一切一切都会好。身体能好,家庭能好,工作能顺利,一切一切能吉祥圆满。
修行就是修心,修一个平静的心。我们的心态不好,不安静的时候,外在的东西,营养、卫生,搞得再好,对身体也有伤害。所以我的心态平静了,内心有安静,心情好了,身体自然而然就好。我们学佛修行,就是要学习关心照顾对方,我们要饶益众生,更要饶益自己的家人、亲戚朋友。我们真正能够真心地对待他们,没有要求、不要回报地付出、关心、照顾的话,对方不可能不感动,这样家庭自然而然就和了,工作也能顺利。心放正了,一切都会一帆风顺,内心里没有那么多邪知邪见,也没有那么多妄想执着。
没有妄想,不是什么也不能想,而是不该想的都不能想。好好地观察一下自己的心,我们想的大部分都是不该想的、没有用的,我们所想事情总是想不到位,做什么事都不顺利。心自在了,一切都自在了,一切都会顺利,一切都会吉祥圆满。不用特地为健康长寿、升官发财,求不到!如理如法地学佛、修行,自己该做的事情要做,该尽的义务要尽,认认真真地去做,这样自然而然就会好,不用特意求,不用特意修,世间的福报自然而然就会有。
怎么学,怎么修?从基础开示,从人身难得开始,我们现在已经铺上路了。内加行、外加行都是通向大圆满的路,我们一步一步地走,就会达到大圆满的境界,那个时候就都有了,都自在了。真想解脱的话,就是修四外加行,从人身难得开始,反复地看,反复地思惟。四外加行修不好的话,无法生起出离心;没有出离心的话,无法生起菩提心;没有菩提心的话,无法生起智慧。没有智慧,断不了烦恼,有烦恼就会造业,造业了就一定要感受恶报。所以一定要扎扎实实地修四外加行,从人身难得开始。
我们搞百日共修的时候,每一个部分修了七天,每天最少观修两个小时,最好是四个小时,这是最起码的了。还要反复看、反复听,反复思惟,反复修,慢慢你内心就会有一种感受和智慧,修到那个时候才行。那个时候你不可能不精进,不会这么懈怠、懒惰、放弃的。
什么是精进?精进不是一种刻意,不是一种勉强,而是内心里的一种欢喜,特别愿意念,特别想修,每时每刻都不会忘掉。以前我们打过一个比喻,饥饿的牦牛吃草的时候,特别用心,前一口还没有吃完的时候就盯着下一口,那么用心、那么认真、那么珍惜。我们现在上课、做课、学佛修行都是一种勉强,一种刻意。真正的精进不是这样的,而是对佛法有兴趣,特别迫切,特别喜欢,内心有一种渴望能学能修能得到。这个叫精进,不是你勉强地做一些事情,不是不愿意做还勉强地做。这不叫精进。
念佛也是,心里不平衡,然后也念;做课也是,不是那么愿意做,但是不做还不行。这不是精进!很多人都根本没有希求正法的心,有的人也有一些,但是不强烈,对佛法没有太大的兴趣。原因是什么?加行没有修好。都会说人身难得、寿命无常、生死轮回、三世因果,这是会说而已,但是这些道理没有明白,他就不会珍惜,不会那么精进。真明白了,不会再虚度光阴,不可能浪费时间,每时每刻都会珍惜,都会抓紧的。轮回过患的道理弄明白了,你不可能对世间这么贪恋。因果不虚的道理真的明白了,你不可能轻易地造业,都是因缘果报,你也不可能无缘无故地怨别人、恨别人。
你心里有没有怨恨?如果有的话,就说明了三世因果的道理没有弄明白。怨就要怨自己,恨就要恨自己,自己给自己造成的么!自寻烦恼,自找痛苦。这些道理都没有弄明白,所以心里总是有怨恨,学佛修行的事也是一拖再拖,过日子也是马马虎虎地混,没有懂得人身的价值。
有的人问,我还需要修四外加行么?问你自己。我已经给你们讲清楚了,在你的相续中有没有出离心?如果没有的话,你还需要修四外加行。如果真有了出离心,你可以不修。但是真有了也不可能不修。什么是出离心?对轮回、对世间没有丝毫的贪恋就行了,你就有出离心了。如果你对世间还有贪恋,就说明了你的出离心还没到位,还需要继续学修。
从人身难得开始,多听听光盘,多看看书,反复听,反复看,反复思惟,慢慢就能修成,一定要这样。不要虚伪啊!四外加行没有修好,就要修四外加行,其他的不着急。四外加行修得越好,做早晚课的效果就会越好。过几天,我可以把法本里的传承都传给你们。我们百日共修里也传过,你们听光盘接受传承也行,上网跟管理人员联系,让他们给你播放也行。想得到传承,主要是发心,你发心去听,去接受传承,通过光盘、网络,也能得到。今晚就讲到这。此福已得一切智,摧伏一切过患敌。生老病死犹波涛,愿度苦海众有情!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