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桑卻佩格西:现观庄严论明义释 5
洛桑卻佩格西:现观庄严论明义释 5
格西洛桑却佩讲授法炬法师翻译2008-04-03
上一堂课提到一个辩论,那并不是真有他人和狮子贤辩论,而是狮子贤想可能会有人起质疑,才提出的。这个质疑是在介于解释《现观庄严论》的三智礼赞文之后,尚未正式进入正文之间。若作礼赞文表示要撰写《现观庄严论》的话,所诠的内容是唯诠说基(或事)?唯诠说对治?唯诠说行相?若唯诠说基﹑或对治﹑或行相,则各有过失,三种过失之前已讲了,现在是回答:不是唯说基﹑唯说对治﹑唯说行相,而是三者皆诠说,所以无过失。
《现观庄严论》主要阐示三智。三智总摄一切道,声闻﹑独觉道全摄于基智中﹑菩萨道全摄于道智中﹑佛道全摄于相智中。三智总摄一切道故,一切对境都摄于三智中,蕴﹑处﹑界等对境都摄于三智中。当阐示三智时,也是阐示一切道﹑一切对境﹑一切行相。所以,没有「唯说基﹑唯说对治﹑唯说行相」的过失。下面将引经作证。
《现观庄严论》的第一事主要宣说相智,第二事宣说道智,第三事宣说基智,第四﹑第五事等宣说其他的现观,但也都含摄于三智中,例如:宣说第一事相智时,代表相智十法也被宣说,同様,宣说各智时,代表各智的法也被宣说。凡是成事(有)皆被《现观庄严论》之宣说所周遍,即没有任何法不被《现观庄严论》宣说的。
《现观庄严论》是《广中略三部般若经》隐义的解释,直示空性意义(显义)的解释已由龙树解说了。《现观庄严论》虽然主要解释《广中略三部般若经》的隐义,但在八事中偶尔会有开示空性的词句,可是主要阐示的不是空性。
就三智配合《道次第论》来说,宗喀巴大师写的《菩提道次第广论》,主要是根据《道灯论》,而《道灯论》主要是根据《现观庄严论》。《现观庄严论》中的基智都是「中士道」,相智﹑道智都是「上士道」,三智中没有下士道。
三士道是上士道﹑中士道﹑下士道。若诉求解脱,一定要有中士道,一定要有基智,没有基智不能解脱。只有基智才能引入声闻﹑独觉的解脱地。追求佛果,必须要有「能证得佛果之道」,依着「能引入解脱道」的基智是没有用的,必须要能引入佛果道的上士道﹑道智。
一位修行者,心中想着「我只要得到解脱就可以了,为了他人的利益,而成办佛果,我没办法!」,他若志在此,为能得到解脱,他必须有能证得解脱的方法「中士道」。
一位修行者,心中想着:「只为一己之私得到解脱,实在无意义,应令其他有情皆获得解脱生死轮回之苦,因而要成办佛果。」,他若志在此,就必须有能成办佛果的方法「上士道」。
《现观庄严论》配合菩提道次第的方法,就像刚才说的。接着,《明义释》怎么回答,从13页最后一段。
请看文,「彼非如是,何以故?以三智若依次含摄声闻﹑独觉﹑菩萨及无上正等觉之所有现观,亦已含摄此三项,」
「彼非如是,何以故?」意思是:《现观庄严论》诠说的内容,不只有基﹑对治﹑行相。为什么?三智依次含摄声闻﹑独觉的现观「基智」﹑菩萨的现观「道智」﹑无上正等觉的现观「相智」,三智含摄所有的现观,也含摄了所有的基﹑对治﹑行相。
《现观庄严论》含摄了一切的基﹑对治﹑行相,因此没有前说的过失。《现观庄严论》含摄了所有现观,含摄了声闻﹑独觉的基智,菩萨的道智,佛的相智。原因是以下引述的《广中略三部般若经》。
「三智」应该好好的了解﹑认知它。认知的方式,印度的众学者,彼此有不同的观点,西藏的学者也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其中,宗喀巴大师写的《金鬘疏》和贾曹杰写的《心要庄严疏》,二者也有不同处。同样是解释三智,但因依据的印度学者的论着非常艰深难懂,作解释时,就各凭个人的理解,加以抉择解释,因此出现些微不同处。
若将一致公认,正确的部份,放在一起,则如「基智」是什么?主要是现证补特伽罗无我之智,也是现证无常等四谛十六行相之智。无常等四谛十六行相中最重要的是无我,基智是现证补特伽罗无我之智。要证得解脱,基智是絶对不可或缺的,没有基智,絶对不可能证得解脱。声闻﹑独觉之道全是基智的眷属﹑依靠,声闻﹑独觉之道全摄于基智中。解脱轮回定需能对治的补特伽罗无我,主要是基智。
「道智」主要是大乘圣者心续中之智:证空性慧﹑大悲心﹑菩提心。一般,大乘圣者心续中之智皆被道智周遍(都是道智),大乘圣者心续中之智和道智同义。但就「主从」而言,以证空性慧﹑大悲心﹑菩提心三者为主。大乘资粮道者﹑加行道者之智不是道智,因为是大乘凡夫之智故,但属道智的眷属。「相智」是圣者佛之智。所以,无任何道不被三智含摄之道(一切道皆摄于三智中)。
佛陀说法主要是引生来世的义利,此世的义利是附带的。佛未曾说过只为今生义利之法。所应得分为两种:一是暂时的增上生,一是究竟的决定胜,即解脱及遍智果报的究竟义利。佛说的八万四千法蕴,都是获得短暂增上生及究竟决定胜的方法,此世的义利只是附带而已,不以此为主。
成办短暂所应得「增上生」的方法,是断十恶业的戒。这并不是佛教才有的特色,外道也有,承许来世者多数都有此种戒。至于成办解脱﹑遍智果报的方法,只有佛教有,没有任何外道宗教有。佛教经论讲的成办解脱的方法,就是基智,声闻﹑独觉众之道是基智的眷属;道智是能证得遍智果报的主因。
以往的宗教,例如外道承许有来世的宗教,在印度最盛行的宗教,细看其宗义,多数谈的不外乎是「成就神通﹑变化﹑投生到上界」的方法,完全没有提到「解脱﹑佛果」,只有佛教才有,从历史可知,未来也不会有;要证得解脱﹑佛果就应学习佛法。如果目标只为了成办增上生的天人果报,或成就神通﹑变化,那不需要佛教,外道就够了。
神通﹑变化﹑奢摩他是所应得,虽然很好,得到这些并不足为奇,因为一旦不小心,很快会退失掉,就如人身,和畜牲身比较起来,人身是很好的。要得到人身,必须修持断十恶业的戒,虽然得到人身,若不小心,它仅能活七﹑八十年,顶多是八﹑九十年的时光,之后总会退失掉的。证得解脱﹑遍智果报,是永不退失﹑永不退堕的,只有往上增长而已。因此三智实在非常重要,对此务必知道。若修持三智得到所应得的话,只会往上增长,绝不会退堕。
三智能摄所有现观,在此引述《中品般若经》,《中品般若经》是《两万颂般若经》。
请看文,「以《中品般若经》云:『善现,一切智者,谓共诸声闻及独觉智;」
佛在灵鹫山宣说《中品般若经》。为何在经中先呼唤「善现(须菩提)」的名字?佛说法时,在衪身旁的弟子,虽有阿罗汉﹑菩萨﹑未入道的利根所化机,无量无边。但当时主要的弟子是善现。「一切智者,谓共诸声闻及独觉智;」一切智是「基智」,是声闻﹑独觉众的修行。
经文的意义是如何呢?「基智」是声闻﹑独觉众的主修,另外,非基智的声闻﹑独觉道有很多,都是基智的依靠﹑助力。说「基智是声闻﹑独觉主修之道」时,除了基智外,还有很多其余之道都是基智的依靠﹑助力。譬如证空慧和菩提心,菩提心是证空慧的助力;证空慧是菩提心的助力;故声独的其他道,皆摄于基智中。
基智是圣位声闻﹑独觉众心续中的圣智,现证无常等四谛十六行相之智,主要是现证补特伽罗无我之智。除此之外,声闻﹑独觉众的心续中的皈依佛法僧三宝的「皈依」,「四无量心」:愿一切有情远离一切苦该有多好的「悲」无量心(除了无大悲心及大慈心外)﹑具足一切安乐的「慈」无量心﹑不离无苦之乐的「喜」无量心﹑安住平等舍的「舍」无量心,四无量心皆有。声闻﹑独觉众的心续中也有欲求解脱之「出离心」,也有布施﹑持戒﹑忍辱﹑精进﹑静虑﹑智慧六者,但没有「度」,没有「六度」。这些道都不是「基智」,但是「基智」的助力,协助「基智」获得「解脱」的助力。同样,圣位菩萨依证空性慧能断除执实,证空性慧虽是成办道智的主因,但没有菩提心﹑六度当助力的话,无法证得佛果。
以外在的因果为例:苗芽生长的主因是种子,没有其他主因。苗芽要生长,除了种子外,还要有水﹑肥料﹑温暖(阳光)为助力,彼此相互协助,才能长出苗芽,唯有种子,无法长出苗芽。
请看文,「道智者,谓共诸菩萨摩诃萨智」
道智是菩萨众应修的。
请看文,「一切相智者,谓诸如来应(供)正等觉不共妙智。」
一切相智,是佛道(如来.阿罗汉.正等觉佛的修行)。
总之,三乘所有现观全摄于三智中:声闻﹑独觉道全摄于基智﹑菩萨道全摄于道智﹑佛道全摄于相智,三乘诸道全摄于三智中,所有现观也全摄于三智中。所以,一切诸法皆是三智之对境,抉择三智等于抉择一切诸法,所以没有「唯说基﹑唯说对治﹑唯说行相」的过失。
请看文,「善现白佛言,世尊,何缘一切智是共声闻及独觉智;」
善现向佛请示:「佛说一切智是声闻﹑独觉众的修行,为什么是声闻﹑独觉众的修行?」
请看文,「佛告善现,一切(智),谓仅此内外诸法等差别法门,彼等诸法,诸声闻﹑独觉亦能了知,而不能了知一切道相,及一切种相,由是之故,一切智是共声闻及独觉智。」
一切智即基智。「一切」是指内外一切诸法。「外法」是补特伽罗心续未摄之法;「内法」是补特伽罗心续所摄之法。内外一切诸法皆是声闻﹑独觉众能了知的,但声闻﹑独觉众不能了知一切道﹑一切行相。因此,一切智是声闻﹑独觉众之道(智)。
文字错误,就不好了,故应了解:一切智的「一切」是指内外诸法,彼等是声闻﹑独觉众能了知的,非一切道皆能了知。内外诸法的「我不成立」(我不成立就是无我)是声闻﹑独觉的主修。若说:「内外诸法唯声独二者能了知,其他的补特伽罗不能了知」的话,将会有人质问:「菩萨能了解吗?佛能了解吗?」所以应该说「声闻﹑独觉的主修,是内外诸法的“我”不成立,不是一切道﹑一切行相。」经文虽没有这样区分,但解释密意时,应这样了解。
简言之,内外诸法之无我是声闻﹑独觉的主修,不是道智﹑相智的主修。因此,安立基智为声独之道。善现再请问世尊:
请看文,「善现白佛言,世尊,何缘(以)道相智(道智)是诸菩萨摩诃萨智,」
善现请问佛:为什么佛说道智是菩萨智?道智的词义是了知一切道之智,什么道?了知声闻道﹑独觉道﹑大乘道﹑一切道之智。佛这样回答。什么是相智?了知一切行相之智。佛接着回答:
请看文,「佛告善现,诸菩萨摩诃萨应生起并徧知一切声闻道﹑独觉道及如来道,」
佛唤善现的名字。佛宣说佛法须要有请法者,佛才说法,善现是当时主要的请法者。诸菩萨于任何道应了知,诸菩萨于一切声闻道﹑独觉道﹑佛道皆应了知﹑皆应生起。菩萨于心续中,要了知一切道,生起一切道,故菩萨智名为道智。
菩萨于心续中,应生起一切道﹑了知一切道,这在之前讲到《八事七十义》的第二事时,讲到圣位菩萨心续中有三种道智:了知声闻道之道智﹑了知独觉道之道智﹑了知大乘道之道智。大乘圣者心续中不但要生起一切道,也要了知一切道。
请看文,「诸菩萨摩诃萨于此诸道,当令圆满,虽令此道作所应作,」
菩萨在心续中生起一切道﹑了知一切道,即足已?不,应当要实修使一切道达究竟圆满。
「当令彼等圆满」在心续中生起﹑了知之道,应当加以实修,使之圆满。了知声闻道﹑独觉道﹑大乘道后,应做道所应作之事。如何作?这与《八事七十义》第二事有关:圣位菩萨了知三乘道后,应作三乘道之事,因为菩萨的究竟目标是利他,为了利他,才求证相智。欲使其余有情远离一切苦,能做到的,除了佛外,余皆不能,故必须成就究竟佛果,求证佛果是成办利他的支分。成办利他虽有各种方法:布施﹑忍辱﹑发愿等,但主要是:依各根器﹑意愿随顺开示佛法,引入解脱及相智果位中,这才是主要的。世尊成佛后,为我们宣说八万四千法蕴,才是真正利益到我们的,其他例如佛展现神通,腾空而飞,神通变化,对我们有什么帮助?我们只有看戏﹑看热闹而已,对我们没有什么用的。若有用的话,看舞台上的唱歌跳舞,对我们也该有利益。因此只有八万四千法蕴,才真正利益我们。所以利他的主要方法是依所化机不同的根器﹑意愿,开示佛法,引之迈向解脱地。要依所化机不同的根器﹑意愿,开示佛法,自己必须先了知佛法,自己不知的话,可能讲出颠倒的法。故菩萨必须了知一切道﹑生起一切道,之后作所应作。要为声闻﹑独觉众说法,应依其各自的根器﹑意愿而说,开示其相应之道;若不这样,直接为其开示菩萨道,则与之不相符。故菩萨了知﹑修持声闻﹑独觉二道,是为了随顺摄受声闻﹑独觉二类种性故。菩萨应生起一切道﹑应了知一切道﹑应圆满一切道﹑应作一切道之所应作的原因,就在此。
总之,声闻﹑独觉所修之道,菩萨也修,可是菩萨并不是为了独自解脱而修,是为随顺摄受声闻﹑独觉众故。菩萨修持大乘道,主要是为利他,求证佛果故,简单而言,菩萨应修一切道。所以才称「菩萨智」为道智,菩萨的道智,是了知一切道之智,这是佛为善现作的回答。
请看文,「乃至若未圆满大愿,未圆满成熟有情,未圆满严净佛土,犹于实际未应作证;」
佛说:「菩萨应生起一切道﹑应了知一切道﹑应圆满一切道﹑应作一切道之所应作。」。小乘的解脱「解脱轮回」,虽然菩萨在证得初地时,即可获得,但佛说不该现行。为什么?因为愿望尚未圆满﹑诸有情尚未成熟﹑佛土尚未徧净,「圆满﹑成熟﹑徧净」三事完成后,才可现行解脱。未完成前绝对不准「现行真实边际」。「实际」就是「真实边际」指小乘的解脱。由此间接可知,完成后,可以现行解脱。
「愿望皆圆满﹑有情皆成熟﹑佛土皆徧净」的量(标准)是什么?这点非常复杂。总之,它的界限是菩萨的续流最后际。续流最后际时,即是「圆满﹑成熟﹑徧净」三事完成之时,之前则都未完成。菩萨要现行真实边际,必须要等到「愿望皆圆满﹑有情皆成熟﹑佛土皆徧净」之后。「续流最后际」之后就是佛地,意思是成佛时,才可现行解脱。
佛有禁止现行真实边际的原因,佛告诸菩萨:声闻﹑独觉道应了知﹑应生起﹑应修持,但不可现行声闻﹑独觉的所应证「解脱」;现行的话,在未成佛前就先解脱,寂灭遍行苦,获得灭尽定现行,净土身依的解脱,进入根本定(等至)中,感受无比安乐,将会滞留其中,经劫累劫,离佛果将非常的遥远;但若修持空性,代替入彼等至,后得位时,修持菩提心,反而比较快成佛。故未成佛之前,若现行声闻﹑独觉众的所应证,寂灭遍行苦,住灭尽定中,陶醉于身心之乐受,要成佛将会很久很久,因此佛予以禁止。成佛时,一起现行,就没事了。所以在「圆﹑熟﹑净」三事之后现行真实边际,是被允许的。之前现行的话,很有危险性,成佛的时间会拖很久。
譬如,一位是先现行声闻﹑独觉阿罗汉果的菩萨,另一位是直接进入大乘的种姓决定菩萨,二者在同一天进入大乘道,就最后成佛的时间来看,后者会快很多。后者比前者证得佛果的速度快上好几大劫,原因是:前者已寂灭遍行苦,事先现行真实边际,陶醉其中,于等至中享受身心乐之故,两者差距极大。有此危险性故,佛禁止菩萨说:尚未「圆满﹑成熟﹑徧净」之前,不准现行真实边际。
请看文,「由是之故,道智是诸菩萨摩诃萨智。」
由此可知,圣位菩萨心续之智称为「道智」。
请看文,「善现白佛言,世尊,何缘一切相智是如来应供正等觉不共妙智,善现,诸行﹑状﹑相能表诸法之诸行状相,如来如实能徧觉知,由是之故,一切相智是如来应正等觉不共妙智。」
善现再请问佛:「世尊,为何您说相智是佛智?」佛答曰:「诸法之行相﹑状﹑性相是体性﹑果﹑因,能究竟了知者唯有佛,故称佛智是相智。」简单而言,相智唯佛才有。为什么呢?佛诠说诸法的体性﹑果﹑因,所说的「诸法之体性﹑诸法之果﹑诸法之因」,能完完全全的了解者是谁?只有如来佛而已,故说相智即是「佛智」。
请看文,「《略本般若经》亦云:『欲学声闻地亦…』」
《略本般若经》是《小品般若经》即《般若八千颂》。「欲学声闻地亦…」这是《般若八千颂》的经文,在这段之后的经文是「…亦应学习般若波罗蜜多」其他的论师对这一句各有不同的解释,狮子贤对这句:「欲学声闻地亦应学习般若波罗蜜多」解释为:「欲学声闻地的〝菩萨〞亦应学习般若波罗蜜多。」其他的论师则不这样的解释,他们解释为:「欲学声闻地的〝声闻〞亦应学习般若波罗蜜多」,不说「菩萨」而说「声闻」,这是应成派的解释法,应成派认为声闻﹑独觉也应学习般若波罗蜜多。
请看文,「《广本般若经》亦广为宣说。」
《广本般若经》是《大品般若经》即《般若十万颂》。在《般若十万颂》里也详尽的提到这点,这边没有引述经文。如果引述出来将会非常多,会多于《明义疏》这本书的内容,故没有全部引述。
再说明前段的意思。应成派认为:声闻﹑独觉众一定要了悟空性,因为他们也须要学习般若波罗蜜多,《般若八千颂》说「欲学声闻地亦应学习般若波罗蜜多」,意为「声闻﹑独觉众也应学习空性」。狮子贤说「欲学声闻地的菩萨亦应学习般若波罗蜜多」,意为:「菩萨亦应学习声闻﹑独觉道」狮子贤只简略解释经文,是我多作解释。下面是狮子贤作的解释。
应成派认为声闻﹑独觉也应了悟空性,故应学习般若波罗蜜多。狮子贤认为欲学声闻地的「菩萨」亦应学习般若波罗蜜多。
请看文,「彼中,一切智者,是于色等之法,生起无常等之智(能依者),彼果是断除惑我。」
「一切智」是基智,主要缘于色等内外诸法,行相是无常等四谛十六行相,结果是断除补特伽罗我执,断除于「我」的愚蒙。
基智的所缘色等内外诸法,行相是无常等四谛十六行相,果报是断除补特伽罗我执。「能依者」是指「行相」。这里将「能依」全都翻成智,不是很正确。「能依者」虽有不同的解释,但在这里是指「行相」。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