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兰根迥仁波切:关于功德、业障、信心与智慧
德兰根迥仁波切:关于功德、业障、信心与智慧
所谓的功德和业障都不是在你死亡的时候才显现出来的,而是时时刻刻就在你的内心当中。比如说,如果我们具足一些功德,这些功德并不是在我们死亡的时候才有一个正义的审判者打开你今生所做功德的大门,然后一一罗列你曾今做过多少功德;业障也不是在你死亡的时候,有一个审判者推开你今生造作恶业的库房的大门,然后一一数落你曾今造了多少的恶业,不是这样的。所谓的功德,是你时时刻刻心中有着利益众生的期望,所谓的业障是你心中存在为自己谋取私利的那一种心态,当我们心中的功德逐渐增加的时候,业障就渐渐的离我们远去,我们离法性的距离也就越来越近了。
比如说我们做慈善,你们千万不要想到做慈善有很大的功德,我要是好好做了慈善,一定可以积累很大的福报,这样自己就可以获得今生和来世的安乐,紧跟着自己的傲慢心也出现了,我执也随着增加了,就变成业障了。你们应该想,我做慈善是真心的希望能帮助到众生,而且这些做慈善所获得的功德,我最后也一并奉送给众生,全心全意,一心一意的希望众生获得利益,自己什么也不图,这才是正确的。
同样的,你们现在闻思了这么多佛法,真正放在你们自己的念头上的有多少?佛法不是放在脑袋里面的,也不是放在心里面的,是放在你们的念头上的,当然,今天的这种开示方式有点接近空性了。比如说,你们很多人都有头屑,看看这些落在自己肩上的头屑,虽然每天都有新的头屑落下来,但是外面的风轻轻一吹,就全部掉落了。你们现在的闻思也是这样,佛法根本没有用上,只是听听而已,就像你们今天在外面打工挣了100元钱,马上就挥霍掉了。明天又早早的出门去打工,别人问你做什么去,你还很充实的样子回答:”哦,我出去挣钱去”。结果刚挣来的钱又马上花的一干二净了,修行不是这样的,你们想去西方极乐世界,就要老老实实的给自己的念头中“存款”,存什么呢?存佛法的慈悲与智慧!去西方极乐世界是可以刷卡的,刷什么卡?刷你们念头中的“智悲卡”,当然,能去西方极乐世界的卡和世俗中的银行卡可不一样,世俗的银行卡是可以用完的,西方极乐世界的银行卡是永远也取之不尽的(上师意指无漏的智慧与慈悲是不会穷尽的)。
修行佛法一定要具足信心,为什么以前那么多高僧大德都成就了呢?因为他们对上师三宝具足信心,他们的心是笔直的,没有弯,直直的对着目标奔去,所以,成就也是最快的。不管外境的风怎么吹动,他们对上师三宝的信心都不会有丝毫的动摇,这样,就可以很快达到目标!如果我们的信心不坚定,那就是今天信心具足,明天一阵风吹来就不知道到哪里去了,后天好像又有一点信心,再后天一阵风吹过,又不知道到什么地方去了,这样何时才能成就?也可以这样理解,具足信心的时候,内心就不会留什么空间给烦恼,烦恼也就无从升起,你们自己想想,是不是这个道理,你们听明白了没有?能理解吗?
其实一切都是你们自己的一个念头而已,你们对这些不断出现的念头产生了执着,就导致了轮回。比如我叫你“王世傅”,然后你就觉得“王世傅”就是在叫你,其实这只是你的一个念头而已。修行好的人,即使死亡来临的时候,也只是感觉死亡是一个念头而已,高僧大德在经历死亡的时候,就像爬过一个小山包一样,不会有什么困难和痛苦的。没有修行的人就不是这样了,死亡的时候,因为对许多的东西有太多的执着,死亡的时候就会十分的痛苦!全知晋美林巴尊者圆寂前曾说过“对于我来说,死亡仅仅是一个念头而已,而我却时常安住在法性的境界中,无有执着。”
现在的一些上师们,一见到弟子就把手放在弟子头上,口里念念有词:“加持你身体健康,加持你财源滚滚……”我说这个根本不是加持,为什么呢?上师这样念的时候,弟子心里面那种“我执”的念头就马上起来了,我执起来以后,怎么可能获得暂时和究竟的快乐呢?
真正的加持,就是让弟子明白无常随时会到来,死亡很快会降临在他的头上,这个在世间当中是最不吉利的话语,但是在佛法中确实是最大的加持,为什么呢?因为这样弟子才能真正对轮回升起厌离心,真正开始寻找解脱的方法。显而易见的,在佛教里,最吉祥的祝词就是无常,就是死亡,为什么这样说呢?本师释迦牟尼佛在世传法之时,一开始就宣讲的“苦、集、灭、道”,告诉我们这个世界是痛苦的,难道说释迦牟尼佛也是大脑不正常的?喜欢说不吉利的话?肯定不是的,因为佛陀具足大智慧,佛陀知道这样讲法才能真正利益到轮回中的众生!
——疯和尚德兰根迥仁波切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