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32-33卷
日常法师:菩提道次第广论讲记 第32-33卷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三十二卷A面
他那个大瑜伽师就是老师,慬哦就是弟子,换句话说这个阿底峡尊者的弟子跟再传弟子两位,他那个老师看见徒弟这么用功,这个老师本身都是绝端用功的人,就告欣他:“你稍为休息一下。”,不要小看这句话,我们现在这个老师后面盯著你,叫你努力努力一天到晚努力,你就是一天到晚在休息,就是努力不起来。你可以想像得到,这一种情况老师要叫他休息的话,这个徒弟用功的程度,而且那个都是正法时候的作风,这一点是我们要了解的,要把这个概念摆在我们心里策励。结果弟子怎么说?:“对的,师父啊!应该这样,但是我一想到这个暇满难得,我实在休息不下来!”所以真正古来的修行人都是这样,那怕累得再累,他自己觉得这难得的人身怎么可以稍稍浪费掉,那么这里他为什么有,我们为什么生不起来呢?这个道理今天我们听见了,为什么生不起来呢?想一想看为什么生不起来,我现在问你们,但愿你给我一个很好的回答。回头或者自习或者其他的时候,你们想起来了告欣我,要生起来应该怎么办?下面又说:
【“又如博朵瓦云:‘如昔坌宇有一雕房,名玛卡喀,甚为壮丽,次为敌人所劫,经久失坏。有一老人因此房故,心极痛惜,后有一次闻说其房为主所得,自不能走,凭持一矛逶迤而至,如彼喜曰,今得玛卡喀,宁非梦欤。今得暇满,亦应获得如是欢喜,而修正法。’”】
那么博朵瓦也说一个,这一些大祖师都好欢喜用比喻,实际上这种比喻就是当时他们感受到的,他经过一个比喻,立刻身心上体验到,然后这样的就立刻容易下脚行持。说那个地方有一个碉堡,碉堡就是我们现在打仗用的,这个碉堡叫做玛卡喀,那个碉堡非常坚固,而且非常壮丽,结果打仗的时候被对方抢了去,抢了去以后,很久时间坏掉了,那个老一辈的人,就是本来他自己的,听见了这个心里面痛惜极了,居然有一次听说这个碉堡又把它抢回来了,夺回来了,欢喜啊,那时不能走的老的就拿了一个杖,然后跑的去的时候,简直就是拖得去,看见了欢喜,说:“这岂不是梦吗?现在又得到了个碉堡!”现在我们得到这个暇满的人身,也是这样欢喜,这么难得的,这个梦呀?真是要得到了好好保持它要修行!这个是告诉我们祖师的一个榜样,他这样的。另外一个我们得到的应该如何?不管是我们用哪一个,总是不断的把上面这种道理,从道理开始,从经论印证,以及祖师的榜样,这样去观察、思惟、修习,修习到什么时候呢?等到你内心当中如量生起了可以了,还没有生起之前你继续的修,所以:
【“乃至未得如是心时,应勤修学。”】
等到一旦生起来了,它全部的精神推动你,拼命去修行,那自然那个时候你才可以修行,如果你修行的法门你是念佛,你不要急著要一心不乱,你就停不下来,叫你不念你都做不到,那有不一心不乱的道理?要参禅,叫你放你都放不下,那有参不出名堂来的,现在这叫你做你还觉得今天吃得太饱了昏沉,明天肚子饿了又不行,后天头痛又不灵光,再下来还有这个事情没有做,又那样,你等到那一天,说起来我这个生死心很切,叫我做这个不行那个也不行,要去修行,修行的时候又修不起来,原因在那里呢?就是这个,所以他这个次第的真正好的地方,就是告欣我们这些,只要你心里一旦生起来了以后那全部精神推著你,外面这种小零小碎的事情,这个人瞪你一眼,你少吃了一点,这个东西简直是风马牛完全不相干,你怎么会被他那个东西拉去呢?这不是很明白吗?你两脚一伸那些东西还有什么?什么都没有了。现在继续下去。
【“如是若于暇身,能发一具相取心要一欲乐,须思四法。”】
所以上面告诉我们这个道理,他这个道理主要的目地干什么?就是策发我们不要忙其他的,全部精神贯注在修学佛法。这个佛法是中心的、实在的,这才是重要的。内心当中真正好乐的就是这个,其他的都放掉,什么都不要,不要说世间的不要,现在这个地方一个大庙什么徒弟,什么信众那都是,等到你有了办法,你把那个了解的告诉他们,这个才是真实的,那么要想发这个这种取心要欲乐,要分四个主要的概念,所以说须思四法。
【“其中须修行者,谓一切有情,皆唯爱乐而不爱苦,然引乐除苦亦唯依赖于正法故。”】
第一个我们晓得一定要修行,为什么?说一切有情没有一个例外的,都是只想快乐,不想苦,这是千真万确的。但是你真正得到快乐去除痛苦,只有靠修行,你不了解这个时候,不了解这个道理的时候,我们错的,只是图一点便宜,这就现前的果上面去妄加希求,你真正了解了以后,那时候了解不,这个在因上面努力,要种这个乐因,要去掉这个苦的果,那个时候才能够得到快乐,去掉痛苦,那么这个事情只有修行,这个概念必须要有,你没有这个概念的时候谁愿意修行,那个苦事情,有了这个概念谁不愿意修行?因为他是快乐嘛!第一个。那么须要修行了,够不够?不够,第二:
【“能修行者,谓外缘知识,内缘暇满,悉具足故。”】
现在既然必须要修行,但是要修行必需要什么条件?外面要善知识的引导,里面要得到暇满的人身。这个暇满的人身,注意啊!暇满的人身。不单单是人身,单单人身不够,所以得到了这个人身,还要像昨天所说的要离八无暇,要得十圆满,这个人身就很难得,很难得喔!我们今天在座的诸位,我不敢说你们还没有得到,但是我所了解得到的人是寥寥无几,现在我们幸运的人他的随顺已经得到了,只要照著去努力的话,那很快就会相应,如果我们停在这里的话,对不起!还在门外空转。所以有的地方它这两项分三部份,说第一个要外面有知识,第二个呢要得到这个人身,还要第三个正法宝,实际上现在那个正法宝包涵在那个暇满里面,这个具足了,那么才行,那么现在我们晓得第一个要修行,第二个呢还要修行的条件,有了这个修行条件,还要够不够?还有下面的。
【“此复必须现世修者,现世不修,次多生中,暇满之身极难得故。”】
紧跟著要现世就要修,为什么?前面说过了,你前面有这个因才感得现在这个果,现在你不修,没有种这个业因,请问你将来凭什么?我们这一生不修善业的时候,造了什么恶业,造了恶业当然感恶果,你还能修吗?所以现在我们总是等到慢慢的慢慢的,绝不可能,不能拖到下一生。那么我说下一生不是摆在明天,摆在后天怎么样?不,第四点
【“须于现在而修行者,谓何日死无决定故。”】
要修行,今天马上要修,你怎么晓得你能够保证有明天啊?关于死这个,后面还有详细说明。
【“其中第三,能破推延于后生中修法懈怠。第四能破虽于现法定须修行,然于前前诸年月日,不起修行,而念后后修行,亦可不趣懈怠。”】
这个里面第一第二没问题,第三第四他的目地干什么?就是我们总是慢慢的以后再来修,这个是一个大懈怠,这个一定要破除,第四呢,说修是要修的,但是以后慢慢的修,这也要破除,你能够把这两个破除了,第一个修,第二个真正重要的还是懈怠,现在你所以不修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原因很多,总结起来一个专有名词,叫懈怠,请问这个懈怠的心在现行当中,你不经过修行他就自己能够对治了吗?自己就去掉了吗?当然绝不可能,你没有修行的话绝不可能,这个现行就是这样,所以你了解了这一点以后,自然而然理路上面这么清楚,你只有现在修,你不能说慢慢的来,现在这慢慢的一念这个就是懈怠,换句话这个就是恶法,让这个恶法在现行当中,他自己绝无可能转得过来,假定自己可以转得过来的话,那么佛法就没用了,为什么呀?他自己会转得过来,何必要佛法告诉你,你要苦苦修行,所有十方一切诸佛没有一个例外的,都是说明,都是经验,非要自己修,修改了才能够转得过来,既然我们信得过佛法,当然确定应该认识这一点。更进一步,我们现在观察一下我们自己的内心也晓得,这个懈怠的心里,没有一个特别的持戒,你就是改不过来,这种持戒可能有两个,一个外面的人,一件事情,另一个里面的,譬如说,你不想做这一件事情,但是外面逼著你去做了,那个时候有一种力量。第二呢,你自己晓得说不行啊!启发还是这个力量,所以不经过这个力量修改的话,他这个现在的状态不能改变,很清楚很明白,所以他真正对治就是懈怠,我们既然了解了,将来你还是要对治,那你为什么要等到后面,越等他这个越不能改,原因为什么?我举一个比喻,譬如说现在叫你去洗衣服,然后你不洗,这个不洗不是说留在这里让他去,而是脏继续的再接下去,你现在洗的时候,觉得这个不大好洗让他去,结果呢你就拼命把那个油腻肮脏往上面结,以后就方便了吗?有这个可能吗?对不对?我们越到后来修的力量相对之下是越来越减少,为什么?因为你的烦恼恶业是越来越增长,是这样的状态。所以你真正要了解了这个道理的话,绝对只有一个办法,现在就努力,这是为什么佛陀典型的例子。我们常常很多情况之下,倒为其他的事情拖,这种人根本就不谈了,说往往为了什么?现在的的确有很多作不到事情,这个小事情放不下,身体又不好,佛陀不是这样做的,佛陀不要说小事情,大小分得清清楚楚,乃至于舍弃生命他也要去努力,为什么要这样作?这个地方说明一下,这真正重要的观念就在你的意念上面,所以懈怠的真正重心就在你的心里面。你现在不管以什么因缘,把那个懈怠的这个业积在这个地方,它将来只有增长,尽管你现在说,因为这样的精进努力了把身体弄掉了,身体弄掉了有什么关系啊?可是那个懈怠的真正的精进的因给种下去了,将来你再得到人生的时候就是这个东西冒起来了,这佛的真正成佛就在这里,这个我们要了解的,所以我们现在谈修行的话,这个概念都没有的话,那真是好可怜,清楚吗?所以在任何情况之下要记住这个。
所以我又想起来了,当年我刚开始的时候,出家的时候我老师跟我说,早晨听见那个铃一响,“碰!”床上跳起来,我现在一直觉得受用不尽,你问我起来坐在那个地方舒服不舒服?当然不舒服!可是我晓得这个舒服两个字无始以来的软暖习气,你随顺著它,注定你只有永远轮转生死,这个我们都不认识,然后讲佛法,讲什么佛法?是种一点种子这个非常好,所以我们不要去怪别人,很多大菩萨为那些人种种子,我们赞叹不已,可是如果你自命为修行人的话,这个地方要认识清楚,认识得非常清楚,是的啊!站起来这地方头又晕又这样,好啊!我现在这地方对治烦恼,就这样的,真正的努力都从这上头来的。反过来还有点烦烦恼恼的事情来了,这烦烦恼恼跑著去找人聊天玩一下,不!认得它,跑著去拜佛,拜佛拜得下吗?拜不下,拜不下我也要跟你斗,那个时候你就对了,至少你没有随顺著烦恼走,这个很重要,是精进从这个地方去讲的,反过来就是懈怠,就是放逸。所以现在在这个正确的理路还没有认识之前,我也只能说这一些,等到下面再讲下去的话这个概念就非常清楚了,那时候你的烦恼的相是什么你就晓得了,你的软暖的习气相你就晓得了,那个正法的行相是什么你就晓得了,对治的状态是什么你都了解了,那时候就修行来得容易。眼前虽然你还笨,并不正确的了解我们宿生的因缘,信得过大善知识的教诫,从今天开始我希望大家就照著去努力去做,越是当你觉得糊里糊涂提不起来的时候,越是告诉他,来了,危险来了,危险来了,是!你精神好的时候他不大会出大毛病的,到那时候糊里糊涂提不起来的时候,那是最危险的时候。然后我们通常碰见这种情况之下,最好找一个人聊聊天,这个是真正的恶知识,你平常那个脑筋里很清楚的时候,随便谈,不会歪到那里去的,然后你脑筋糊涂的时候大家聊得正起劲,那就害了,所以昨天晚上,昨天是八月十五布萨,看得真感动,有好几位同修出来忏悔,说这样,我们总共只有十几个人,结果忏悔的占绝大部份,说明大家真是肯有心努力,有的人各式各样的说不对,有的人说,我身口意三业不清净,有的说是非什么等等,忏悔干净了下面要不能再做,那么这个地方就告诉我们怎么个不做法,平常的时候你正念现起的时候不大容易做的,倒是今天不大舒服了,不管身上的也好、心上的也好,身上就是身体不好的人,通常情况之下坐在那里,最好人家来安慰安慰我,或著我找那一个人去聊聊天,因为什么?到那时睡也睡不著,坐也坐不起来,那个时候这个最好,心里面烦恼了尤其是觉得到了委屈了,那个时候是非常危险的时候,那时候谈的都是那些是非等等,如果这一点上面挡不住的话,那个忏悔都是白忏悔,这我们要了解的,关于这个我常常说这个白作的、白作的,你们想想真的会白作吗?你们难免会有这个怀疑?是!你们怀疑的好,到了后面我会每一个地方会交代得清清楚楚,佛法真正的美就在这里,你了解了以后,是非之间就这么一点你看得很清楚,这个法相。现在我们继续下去。说:
【“总摄此二为应速修,”】
把第三、第四这两个东西合起来的话,一句话─赶快努力马上努力,所以:
【“作三亦可,”】
前面四个条件你能够归并起来的话,作为三个条件也可以。第一个一定要修行,要修行的时候一定要这个条件,有了这个条件赶快修,就是这样。
【“是则念死亦与此系属,然恐文繁至下当说。”】
如果从这一个概念去说的话,念死这个,下面是个专门一科就是念无常,就是同样的可以并在那个暇满当中,但是怕太繁了,所以他下面分开来讲,等到我们正式取心要的时候,告诉我们第一件事情念无常,还没有取心要之前先劝我们怎么取,在我们得到这时候去努力,他每一个地方次第,这个次第正是我们心里面爬不上去的障碍,所以你照著这个次第把那个障碍去掉的话,他一步一步上去了,是为什么圆满的教法这么个好法,所以我常常感觉到,得到了这个好的教法,真不努力真可惜!所以我想你们在座的诸位,的的确确应该很珍重,这个都是佛菩萨的慈悲,没有佛菩萨的慈悲我今天不会跟你们讲这个,我听见了这个教法以后,我好高兴啊!我自己现在找到机会了要努力去修了,我老师跟我说不要不要,你回去跟他们去讲,我老师命令我,只好这样去讲,所以诸位才有这个机会,所以假定把我今天告诉你们的话喝斥你们,你们把成功他这个……这样的话,你赶快回去,不要在那边听,我也耽搁,你也耽搁,我但愿你们统统跑掉了我好修行,如果说你们觉得听见了这个话好好的努力的话,那我愿意把我的老命全部都送给你们,那我也感激不尽,我也报了我老师恩,这一点我想我很欢喜,我希望大家也跟我一样欢喜。下面我们继续下去。
【“如是若由种种门中正思惟者,变心力大,”】
他现在妙了!上面不是说我们要听、要讲,怎么办哪?正思惟者,这个道理我们都懂了,这个四句话,这个四个字,记住,你们的成就与否就在这里,得到了这个正确的认识的成就与否就在这里。第一个思惟,然后呢正思惟,你们是真正正思惟者,这样的一个人,产生什么效果啊?变心力大,我们为什么做不到?我们心就变不过来,就是这个老的习性摆在这个地方,现在你透过了正确的思惟,这个心里就转变过来了,转变过来了什么现象啊?求从懈怠、放逸、造恶业变成功精进策励,结善净之业,这么简单,善净之业到哪里去?至少保持人天,然后呢到极乐世界,最好的是即生成就,都在这个上头。
【“故应思惟如前所说。”】
所以这个才是我们应该做的。
【“若不能者”】
假如前面这个详细的一条一条,假定一条做不到,怎么办呢?
【“则应摄为,”】
把他总纲提起来,三样东西。
【“如何是为暇满体性,现竟门中利大道理,因果门中难得道理,”】
那么你把他分三个大纲去想它,第一个想像暇满的体性,就是暇满的特征是什么?什么是暇满?要不断的去想一想看,第二个呢说现竟门中,说得到这个暇满以后,不管眼前的受用,所以眼前增上生,或者究竟的或者究竟决定胜,什么是眼前增上生?生活一天一天比现在好,要事先去求的,乃至于我们出家的环境,现在说善知识找不到,到那时候善知识不但找不到,你找不到他,他来找你,而我们现在修行的环境不理想,那时候好环境都出来了,吃的也好,穿的也好,样样也好,施主也送钱来了,这就是现在的利益,究竟门中呢?就是眼前我们希望的究竟,说你参禅的─开悟,然后呢你念佛的─往生,而实际上这第一步,最后一步的话,成佛。都从这个地方开始的,都要得到了暇满人身以后去努力,这第二个是不管现在的,究竟的利益来看,第三呢?“因果门中难得道理”,说这个非常难得,那么观察那个难得分因门跟果门,下面就告诉我们,怎么做法。说
【“随所相宜从前说中,取而修习。”】
跟你们相应的哪一个相宜的,你觉得哪一个好的,你就照著这个去修习他。
【“其中因门难获得者,谓仅总得生于善趣,亦须戒等修一净善,特若获得暇满具足,则须净戒而为根本,施等助伴,无垢净愿为结合等,众多善根。”】
我们看因果,说为什么要难得呀?得到这个暇满的人身就是要什么因,说这个因很难得,要晓得得到人身的这个主要的因,总得善趣,就是说得到了人身当中能不能修行不管,单单得到人身须要一个戒,所谓戒,平常我们五戒,这个五戒就是做世间的一个好人,你要做到,要我们现在看看的话说实在的很难做到,不要说我们出了家了,仔细想想看,在家人更难作到,现在的世间的出家人妄语之难,真是难极了,我们不要说其他的好像容易,你仔细去分析观察的话,我们实在不容易!盗说我们不犯,粗的盗相是我们不会犯,千真万确的,可是如果你把“五戒相经千要”看一看的话,细的盗戒,我们还是一直在犯;然后妄、盗、淫,这个不大容易,我们是酒总不喝了吧?对,没错,酒是不会喝的,但是酒的遮的指的意义有一个特别的意义,对不起我们这个地方漏洞还是有,而要想更进一步获得暇满具足的人身,那单单这个不够,还要什么?要净戒为根本。上面只说戒,现在这地方要净戒,什么叫做净戒啊?我们这个戒经,略戒经当中,一共有三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个叫戒,下面一句“自净其意”,你有这个净戒,现在我们想想看“自净其意”我们净到了吗?至少我自己回想回想、观察观察的话,简直做不到,这个是根本,还不够喔!还要什么?施等作伴,不单单一样还要施等就是六度,还要这一个,够不够?还不够;还“无垢净愿为结合等众多善根”,还要这无垢的净愿,做的之前你先要这个愿,做了以后要有回向,这个愿跟回向要无垢,不是说我们现在:“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不是念一下,不是,而是心里面跟他如实相应的这个状态。这如实相应的状态就此较难,平常我们常常跟人家谈话的时候,我们往往看见对方要劝他的时候,我们常常说:“我这样说可是为了你好喔!”这个话倒是很动听的,你自己心里想一想你真的为了人家好吗?为了人家好需要什么条件?我在这里跟你们简单说一下。平常的时候单单有厌离心,你厌离心不管的外面天塌下来,你一心一意只要解决你的问题,你根本不会注意,进一步你很清楚的了解,说现在世间的一切是一无可贪,所以你舍弃,但是不忍自己一个人独享这个寂灭之乐,所以进一步要帮助别人,明明晓得这个事情,一切的好事情是一无可取,然后你有张开眼睛往水里跳这种精神,或著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这个精神,你心里就是一片慈悲心,同情怜悯他。绝对不是说他那东西办法你看不上眼,不配你的胃口,那时候你劝他,说我对你好,不,这个完全骗人,不是骗人,骗自己。心里面就是这样,我现在是一个悲心,的确是他这么作跟我根本了不相干,可是我看他这样去做的话对他不好,那时候浪费自己的时间劝他去,这个叫做无垢净愿,有吗?我想这个很难,要这些善根。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三十二卷B面
要以净戒,这是单单根本,然后还要说随分的行种种的善法,布施、持戒六度等,还要无垢的这个愿,平常我们真正的大乘佛法,那就是菩提愿。这个愿一发那就相应了,这一点说起来,说起来真容易,现在我们不要说做到,连那真正菩提心是什么内容,知道的人是寥寥无几。名词大家都知道,不错总算有个种子,真实的内涵还有一段距离。要把这些东西整个的结合起来,要这样多的善根,那么说到这个地方这不容易,所以它是这个情形,这是因。
【“现见修积如是因者,极为希少。”】
眼前看看积这样因的人真稀少。
【“比此而思善趣身果,若总若别,皆属难得。”】
以这个推比、比度然后思惟得到善趣人身这个果报的时候,若总若别,总是单单得到人身,单单得到人身都不容易,别的话是特别得到暇满人身是难得极了,它现在这个时候,因为我们对于真正上面说的净戒,然后思、无垢净愿,它那个行相并不了解,平常我们一般的习惯总在文字上面转,这样,所以我前面不断的提出来,到现在为止,我也晓得,不是说让我们认识内容,可是这个里面有一点重要的概念,这个是我们要认识的,指出来,我们应该自己了解,至少晓得我们自己无知,你有了这点本钱,下面才有机会,能够修学佛法,这个行相指出来以后,反省一下,对呀!我在文字上面转,真实的内容还不知道,你有了这个,就肯上进去学了,否则总觉得自己很懂得道理,实际上在门外转。经上面一直告诉我们,这个自己晓得错的,那这个是个有智慧的人,他至少晓得自己错的,而我们凡夫浑身都是错误,还自己觉得自在,那真是愚中之愚这两个不大容易。我自己觉得很多年以前,那时候自己看了,觉得好高兴,懂了,那正知见,正见的重要,有一次法师就跟我说正见,你真的懂了正见了啊?我想了半天,我这……好像懂了吧?他就说了些道理,对了,真正的正见说起来大乘要到初地菩萨,应该怎么说呢?正知见,那我就谦虚一点说正知见,后来他又跟我说,你得到了正知见吗?第二次我就不像第一次那样的,自己反省反省好像似是而非,但是自己还是心里面觉得很懂的样子。以后我自己跑出去,然后跟人家讲,很多人听见了说欢喜,这佛法的中心─正知见,结果给他们讲讲,我自己居然把前面那个怀疑忘掉了,自己好像很懂的样子,以后还是自己的一位师兄,他就有一天告诉我,说这个讲道理真容易,做起来体会到是不容易!那么又随便谈起那个正知见,谈到我的行相,真正要体会到我这行相不容易!不要说我们细的,粗的都感觉不到,如果要细的我们根本没有可能。那位师兄是我一向非常佩服的,尽管他不像我那样能说善道,可是他平常要嘛不开口,开起口来都是非常有份量的,我真正的很多好处,都是因为他的提示。我就把那句话记在心里面东摸西摸,居然被我摸出一个名堂来,一看一点都没有错,下次好高兴跑去欢喜他,我说我现在真懂了你这一句话。懂了什么现象?发现一个道理,我以前根本对佛法是外行,他听了满欢喜的,但是你倒进一步说说看,我说了半天还是说答不出来,但那时候我发现自己没错,稍稍有一点进步,也只是稍稍,稍稍有一点进步,发现什么?自己原来一无所知,这是我亲身的体验,我们在平常起心动念当中?都在这个我相当中转,我相是无明的根本,都在这上面,我是什么?你根本见不到,完全不认识它,不要说细相,那粗相都不知道,在这种情况之下,说起来所以叫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菩提心是什么?觉,不要说觉他,你至少自己自觉了你才能觉他,要觉得什么?就觉得这些东西,那时候我才懂得原来这样的,所以我在这个地方告诉你们,真正让我们了解正确的行相,现在还不是时候,千真万确的,现在我所以碰到一个地方,把这个真正的行相指出来,只有一个目地,刚才说过了,假定听见了以后你们能反省,发现自己的确还在门外转,那时候我们就大进步了,就还有机会进步,现在就是个进步,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了我们修学佛法去掉了三过以外,还要什么?具六想,第一个什么想啊?说自己有过,听了很来劲,什么过呀?书本上面,那个没有用,那是修书本,现在到这地方,你慢慢的继续下去的话,什么过呀?就在这地方,原来我不懂,那个时候书本上道理已经用到你身上了,你修的不再是修书本了,慢慢的开始修自己了,这个一步一步,所以我在这个地方特别跟大家说一下,我所以这个地方提出来的原因,你认得了这一点你再去看的话,的的确确说我心里不具足,然后呢再能够仔细的观察大家,说能够结这个因的人少极了,既然很少的话,你能得到这个果报吗?当然能!所以这个因门当中观察,进一步呢?果门当中。
【“由果门中难获得者,观非同类诸恶趣众,仅得善趣,亦属边际。”】
说现在我们从果门当中,果就是已经结了果了,说看看他很难得,这个看看非同类─恶趣众,不是同类的,我们现在人说不同类的,不晓得多多少少,而想得到人身的话,一比之下的话,那是少之又少,所以恶趣众得到善趣的仅属边际,这是边上一点点。我们现在随便这个地方一看,不知道多少蚂蚁,不晓得多少蚊虫,是不晓得多少细微的,那晚上灯一亮第二天早晨看看,你那个灯下面是一大堆的死尸,那我旁边还有纱窗,如果你没纱窗的话,根本不晓得多多少少。拿我们看他们那个海里面说打鱼,几年以前他们到南极去捞那个鳞花,一网下去,捞下来那简直是网都拉不动,这样厉害!所以这个的的确确的真正旁生,地狱的真正的它那个所依处是海里,比起来所以果位当中看看人实在是少的不能再少。
【“观待同类诸善趣众,殊胜暇身极属希少。”】
然后呢?我们不要说恶道,然后看那个同样的得到人身当中,尽管得到的人身,得到的人身而特别得到暇满的有几个啊?这个比例还是这么少,这个四十亿人口当中有几个信佛的,信了佛以后真正了解佛法的有几个,了解了佛法如是修行的有几个,绝端的稀少,我们自己好好的努力思惟。这个才是我们下面应该做的。
【“如格喜铎巴云:”】
说这位铎巴告诉我们,格喜通常西藏话翻成我们就是说博士,就是法师,我曾经跟大家说过,真正要他们那边考一个格喜真不简单,他那个真正的你想要学,以黄教来说,这个三大寺,三大寺的平均单单三个庙的这个出家众有五、六万,每一个庙平均大概有一万多个人,然后要念十五年才能够考,那一年当中真正考取的,像不知道是色拉还是格登我就弄不清楚了,只有十五个名额,这样啊!一千个人当中还不到一个!我们现在那个出了家,剃了个发,跑了去就是说是法师了,我的天!然后说这个念了三年,那已经了不起了,他要念十五年,然后要考,一千个当中考出一个来,所以他这种法师,我们这个法师比一比的话,那的确有他的绝大的差别。这个我们要了解,所以他这个格喜告诉我们:
【“‘殷重修此,余一切法,由此引生。’”】
叫我们认真的去修,你真正这个修起来的话,下面都跟著来了。
【“故应励力。”】
我想这个概念我们很清楚,真正重要的现在怎么去思惟、观察,如果是不能进一步学到思惟观察之前,至少要学到一件事情,晓得我原来还这么差,那晓得这个,下面就有希望了。那么到前面为止这个第二卷也告一段落,还有呢正修的时候这个在摄取心要之前,劝勉我们应该做些工作。我们紧跟著继续下去,继续下去之前先看一看那个科判,那个科判还是前面第一张,第一张的反面,说亲近了善知识以后,修行的次第,第一张的反面,这个后半部。看,乙二,这个里面分两部份,第一个于有暇身劝取心要,不是说,亲近了善知识马上就修,第一件事情是也可以说是修,他修的真正重要的就这个,所以昨天晚上我们就谈,谈有很多说密教的仪轨,他说这密教的仪轨当中,前面第一个往往先念善知识的重要,第二呢就念那个暇满人身,我经常用的那个这样的:“暇满人身宝,难得而易失,得已应善修,莫令空无果。”这暇满的人身这是真正最重要的大宝,然后呢很难得到,很容易失去,得到了以后要好好的努力,不要让它空空的浪费,这样所以莫令空无果。下面还要念,念无常,平常的时候我们总觉得这个仪轨很好,是,你如果说真正的如法的修持,修持过了,你随便一提的话你心里的量都升起来了,如果没有修持单单念一下的话,这还是种一点善根,所以我们要了解的,凡是修持过的人,轻轻一碰,他心里面就有非常强烈这个,难得的得到的暇满人身,拼命去修这个量就升起来了,所以修下面这东西有绝大的力量,你如果说没有思惟修学的话,尽管你念了说这个是最好的,对不起,它好是好它的,我们还是没有用,那么有了这个以后,下面的才紧跟著来,因为你有一心一意要去修学佛法的这个,那么下面呢开始了。
【“第二如何取心要之理分二,”】
他这个摄取心要当中告欣我们两部份:丁一、丁二,是:
【“一、于道总建立发决定解,二、正于彼道取心要之理。”】
他先告诉我们对于这个道,我们要修的道,总就是总纲,对于整个要修学佛法的这条道路的大体要建立,换句话说要有产生确定的认识,而且这个确定的认识─决定解,你认识决不动摇,要有了这个,进一步然后再去“正于彼道取心要”,那个时候对于你所走的这个道路开始要去做了,那么现在我们啊回过头来翻到六十六页,关于道总建立发决定解,这一点我们平常不大注意,乃至于我们平常也很少听说,我们所以要修行嘛,你赶快这个人身既然这么难得,你赶快赶快念佛,赶快参禅,忙这些干什么?他有他的道理在,但是实际上,如果说我们要想走最完整、最快速的大路的话,确是走这个。所以真实的一般的教法当中告诉我们的时候,他往往一开头时候让我们认识几件事情。那边的黑板上面,因到果或者境行果或者是信解行证,这个地方我简单的说一下。
因地当中,你怎么建立起来要修行而不走世间路子的,对于这个因,如果所说正确的圆满的认识了,那么将来当然有这个圆满的正确的认识,要想达到这个圆满的果位,应该走圆满的道路跟著你也必须把握得住,然后照著这个正确圆满的道路去走的话,果位是当然一定如此,所以他说因到果。境行果呢?也是一样,所以这个境,现在我们所对的境是什么?也就是眼前山河大地,无不在我们所对的境当中,外境、内境,外面所对的境,所以这些色法里边就是心法,整个的这东西我们所制的万事万物,这样是杂染的,是痛苦的,然后这样是这个反染为净的,然后得到这个的,你对他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然后自思取舍,然后照著取舍去行,你为了要达到你的目标,你要有正确的认识,根据这个认识然后这样去做,这个就是行持。翻成功道也好,翻成功行也好,就是你在这条道路上面走,然后呢感得这样的果,跟前面这个不管他用的名字叫因叫境,就是说这个是你应该信得过的,然后呢进一步去了解的,这个才是,所以我们华严上有开为信解行证,你对这个内容有了正确的了解以后,然后你走的路的时候,完整无缺,所以他真正修学佛法,一开始的时候重要的是这个东西,因为他一开头的时候让你认得了完全正确,然后在这个完全正确的认识之下,指导你这条路本身也是绝对的圆满,这个绝对的圆满包含了知正、量圆、次第无误,所以你能够很快的走上去。即使不能像善财童子一生取办的话,他也三生两生及十生八生也应该成就,我们就不会转大圈子,所以这个概念是将来容或有很多不同的争论,这我们目前暂时不去谈他,不过眼前倒是我们可以立刻体会得到的一件事情。我们晓得修行难的有两样东西,第一个就是正确的知见不大容易建立,所以得到正见了以后,然后是见道,见道这个是对的,这个错的,尽管你见是见道了,可是以你的无始以来的习气还在,所以把你所见道的消容这个习气,所以见道然后修道,大彻大悟的祖师,他也这么说,我虽然大彻大悟见到了佛性,什么叫佛性啊?觉性,换句话这个才是正确无误的,但是我无始以来的习性还在这里,那个时候怎么办呢?就拿我所见的消容这个习气,话是不一样的,内涵还是一个见,然后修,这说明什么?我们现在真正重要的第一个要认得他,第二要去除他,请问现在我们在这个地方大家是修了个半天,你认得了吗?不认得,不认得你怎么去除?我说难道念佛错了吗?没错!可是现在我们不妨去衡量一下,现在我们的念佛是什么一个状态?当然有两种,有一种呢大祖师,通常说印光大师那是再来人,他是接引我们的,说实在他弘那个法门是应我们根器说现在这样的,他自己的本地风光如何修法,他讲出来的不一定是,我想我们大家信得过,或者有的人虽然讲的话我们不一定体会得到,所以一般对我们初机的人来说,只能说现在这个时候你看看那个世间这么糟糕,你只有一个劲儿的念佛,所以我们不管什么反正就是念佛去了以后,所以这个叫做什么?带业往生,这是很明白的说得清楚,那么当然有人提出来这个消业往生,这个各有他的理由,我们千万不要在这上面争论,我门把握住这个内容,所以实际上我们能去的,即使能去还带了个业,去了以慢慢的怎么办?你还是要走这个路,你要认得它,认得它了以后呢,然后你要净化它,这不是一个事实摆在这里吗?就这样,所以实际上面我们觉得在修行,其实对这个方便法门来说,跳出这个生死轮回来说,这是个最殊胜,最了不起的一件事情,可是直接当下的说净除我们的烦恼,然后呢要想慢慢的把那个烦恼的习染把它洗干净这一点,正面来说的话,还没有碰到,对不对?想想看是不是?所以概念很清楚很明白,为什么?因为我们对那个道的整体的内容,不要说整体谈不到,道是什么?不知道,我们只晓得,世间苦,反正你跟著它去,去了以后问题就解决了,是啊!居然现在说我们这个留学政策,这个比喻是非常好,到底你那里念些什么书啊?不知道,只晓得到那里才好的,反正你一个劲想办法去把英文补习好,然后护照拿到,去了,问题解决了,所以将来真正去学的东西可不是这个护照,可不是现在那些东西喔?这个清楚吗?很清楚很明白。所以我在这个地方也常常说,假定说真正要去念佛这是一个很好的事情,但是我们不必说,年青有为的出家人不要走这种念佛法门,应该走另外一个,还是要念佛,为什么?一方面我自己去,一方面要帮助别人,那个时候你要帮助别人的话,多多少少对道的内涵我们有一点认识,这个很重要,实际上呢这个是不是单单帮助别人,不是!你能够有的这个认识,然后你去的时候,那时候就不是带业往生了,当然了,我们弄的不好还是带业往生,弄的好的话你就可以上品上生了,这个情况就差了天差地远了,所以绝对不是不去,是正因为如此,我要去就要不但自己去,还要带著别人去,这样才好,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关于这个概念就很重要了。还有呢,你了解了这个,你修行的时候绝不动摇,要不然我们听见东风这个人讲东风东倒,他讲这样好,他讲讲那样好,你心里面就一点的把握都没有,这念书,在这个地方觉得不好,跑到那里,跑到那里又觉得老样子,又跑到那里,到最后说念书不好。修行,修了半天又觉得不会修,那要去念书,一生就这么浪费掉,所以现在这个地方告诉我们,要先把那个概念先建立起来,然后呢建立起来当然既然成为道,一定是没有错的,还要发决定解,你确定晓得,原来这样的。
记得不记得前面我们刚开始的时候就说,首先你把道的整个的内容经过善知识的引导,有一个正确的认识,然后呢找到我们下脚的地方可以修的进去,不可以修的千万不要以为现在不能修的原因而弃舍它,却却相反,我现在努力,把我现在的罪障净除,资粮集聚了,等到你能力慢慢的增上的话,那个时候你就可以步步向上,记得吗?我想大部份的还记得,如果不记得,前面的好好翻一翻。所以这个本论,这个次等你绝对不能乱,你乱掉了以后,有很多东西你就中间插进来不晓得在那里,学的很辛苦,那么记得这一句话以后,现在这个地方就告诉我们了,为什么到了时候你能够爬得上去,步步上升呢?因为你一开头的时候你已经把那个总纲已经有正确的认识,而且在内心上面发生确定不疑的见解,所以你现在找到你修行,不但如此,而且修行的结果,必定是会向上,向上你晓得下面怎么走,如果你不认识这一点的话,你现在根本不晓得到底修了不修,很多人自己一番好心,宿生善根,跑的来要修行,因为没有找到门路在那个地方空转,原地踏步,还以为修行。大行而真正修,修了以后一定是障碍慢慢的减少、净除,资粮慢慢的集聚,能力增强,向上去的以后又不晓得如何向上,不要说不得其门,没有指导者在那原地踏步,就是真正做,做对了以后,因为前面不认识,它还不得不踏在那个地方,不能上进,这个毛病都在这个地方。所以我们现在动不动就说这个一生取办没有可能!什么啊?你没有,不知道,然后自己还执著著自己不晓得的东西,偏偏以为这个对,怎么可能?所以华严说的清清楚楚,我们不是说一定要走到他那个样子,至少晓得这是一条,有这么一条路,现在我们心里面不妨先把以前这方面的障碍先把它清除掉,走这条路,探索探索看,这个时候我们就有个机会了,所以关于这个道总建立这件事情是非常重要,同时说到这里我们也可以想一想,譬如像华严,像很多大经,说起来也是最大的大经,它一开头就告诉你怎么修,华严一开头是没告诉我们怎么修,先说狮子妙言品它就说佛出世了,然后呢这个人出来赞叹,那个人出来赞叹,一赞赞了多少卷,真想不到,为什么原因?这个里边真实的说起来,有它特别的理由在。所以关于这地方我们真实想走这个完整的路子的,那么那个时候对于这个道的总建立,应该有这样,就算是我们现在一下不行,那么怎么办呢?因地当中记住,原来这样!所以我现在目前是障碍很大,然后呢这个地方也很苦恼,所以我努力要念佛到极乐世界,去了以后我确实是要走这条最正确直径的路,你因地上有了这个念头的话,然后到了极乐世界你不会很快的取证二乘果位,那个时你就会把你当年因地当中结下的这个正因,让它慢慢慢慢的增长,然后走这条直路,所以不管眼前也好,将来也好对我们最大的好处,这一点,那么发了决定以后,第二才正于彼道取心要,那时照著这次第一步一步上来了。现在我们看,说这个决定解,怎么样一回事情呢?
【“初中分二。”】
分成二部份。
【“一、三士道中总摄一切至言之理,二、显示由三士门如次引导之因相。”】
第一个呢这个说现在本论讲的是三士,下士、中士、上士。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卅三卷A面
本论讲的是三士:下士、中士、上士,反过来说,也可以这么说,整个要学的道、要讲的内容,分这样的三个大纲。这三个大纲,把整个的佛法,主要的精要全部统摄,一点没有遗漏,所以说三士道当中,总共的含摄了所有的至言,至言就是圣者所讲的这个道理,我们首先要有个认识。那么其次呢,为什么要这个三士道?这样的一步一步引导的原因何在?你对这两个有了正确的认识,问题就解决了,现在简单一点说,实际上我们修学佛法的整个的内容是什么?就是这一些,那么就这些东西,你要做当然有个方法,就这些说明了两样东西,“质”本身绝对是纯正,“量”是圆满,那么这个东西,怎么变成为具体事实?去处理的时候,做的时候,还要有个完整的次第,所以这两者当中说明了这个。所以第二显示由三士道如次引导之因相就是讲明这点。现在我们继续下去,看文:
【“佛初发心,中集资粮,最后现证圆满正觉,一切皆是为利有情,故所说法一切亦唯为利有情。”】
我们现在不是要学佛吗?是,这个佛他真正的修行过程当中,分成三个步骤,初发心,中间是集聚资粮,最后现证圆满的正觉。发心,为什么发这个心?发些什么心?这个就是因地当中的,或者是净,他对于这个净,了解如何的。中间集资粮,就是开始的行持,最后证得这个果位。所有的佛这个无非是为了利益有情,他的目的就是利益有情,说到这里有的人自己觉得,现在这个时候利益有情真难噢!我自己先解决了问题再说。是,有很多有这种想法,即使有的人说我要学佛,可是潜在意识里边真正说要为利有情的这种心情还是很少,不要说要利益一切有情,现在这个常住,叫我去给大家服务一下,想起来很容易,教你去做的话,这个很难啊!还是马马虎虎自己解决了再说,我们真正的心里面说为利益有情的这个事情,不大容易生得起来的,那么这里要说一下,真正为了自利你还非要利益一切有情才能够圆满的自利,关于这个道理后面会详细说,现在不妨简单的在这地方说一下。就是说我们人人都从孩子这么长大的,那么我们孩子家庭里当中都有每一个人家庭,有的人当然父母,乃至于祖父母、兄弟姐妹都有,有的人不一定具足,不过每个人都有这样的过程,现在不妨把这个做一个比喻。通常一个家庭里边常说一家之主,这个一家之主,或者父亲也好,或者是母亲也好,他做一家之主有两种状态,有一种呢,他是物质上头的支柱依靠,还要精神上的依靠,这个是一家之主,他这两点都能够做圆满,他自然而然是最圆满的一家之主,这个是什么状态呢?他去外面赚钱,赚了钱以后,他就拿著来养家,然后呢他精神全部招呼那个家人,所以不管是物质上面、精神上面,他都这样做,这样做的结果,所有家里的人都是以他为主;自然的,这个因为爸爸在外面赚钱是为了我们,然后他回来的时候,一看见爸爸他处处地方照顾你,看见是爸爸回来了就欢喜,物质上面他也为你,精神上面也为你。做为太太的人也是这样,先生在外面这么辛苦,然后回来的时候还处处地方安慰她,看见了就欢喜,这是一种状态。反过来,假如这先生在外面赚了钱自己在乱花,一个人自己这样享受,然后回去时候,呵斥这个,呵斥那个,又要打太太,又要骂儿子,一回去大家看见,今天这个阎罗王回来了,赶快躲得远远的,我想我们大家都可以容易体会到这一点吧!为什么要说这个故事啊?假定你真的能够为别人,为别人的结果,所有那个受你恩惠的人,他全部的精神都倾向于你,对不对?那个家是圆满的家;你为了自己的结果的话,尽管同样的家,对不起,支离破碎,一蹋糊涂,是不是这样?现在我们造任何的业,你要想真正为你自己好的话,对不起,一个人好不起来的。当我们在这个团体当中,你真的为旁边,真正为他一点,他这个还报往往会远超过我们,这个你们要好好的体验。我们现在不必说以后,说以前的,成佛是干什么?说把以前的业障要消除掉,以前业障怎么造起来的,就跟人家人与人之间相处,今天造业障决不可能单独,你要净化你的业障你就能单独了吗?请问?不是很明白的道理吗?所以圆满把自己业障消除的话,同样的圆满要把跟你造业障相关的那个都要解除,这一点我们不深谈说这个利他,就是为了策发我们了解我真正要自利,还非从利他方面下手不可。现在我们这小环境当中,你去看看,假如这个人一天到晚只忙自己的话,你自然而然,不知不觉,这家伙自私自私,你就不要去理他,但是也没有办法;他如果能够真正全心全意地为你的话,你自然而然也愿意听他,愿意处处地方招呼他,是不是这个样?那请问?我们现修学佛法的人,愿意人人讨厌你,还是愿意人人帮助你?愿意做哪一个?这个不是嘴巴上面讲,不是为利有情愿成佛,这是你心里面很清楚很明白,你想这件事情,非常清楚、非常明白的想这件事情,这里随便一提,真正到后面的话会详细的告诉我们这一点。所以了解佛法真正特殊的地方,他因为要利益一切有情结果真正得到好处的,妙了!他自己,这话怎么讲啊?没有一个佛例外的,他都是要发这个心,说发什么心?为利一切有情,然后成佛,结果有情还是无量无边这么多,他却成了佛了,对不对?这是现世的最圆满的例子,所以我们真正要求自利,还非从这上面不可。反过来罗汉,他是说我自己解决算了,结果呢他证了罗汉最后还要转大圈子,还要成佛,真冤枉。我们现在说这念佛,可不是这样吧!对不起!一样的,你尽管现在去了,到了极乐世界到了证罗汉果,然后呢证了罗汉果,到那时候听阿弥陀佛给我们讲法华经,然后才来转了个大圈子,佛佛道同,所以你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晓得这个是冤枉路。不过这里我们现在暂时不强调这一点,如果说我们大家不想走这个路,下面同样的,这地方告诉我们更正确的,你现在想自利,它前面的还是一点都不遗漏的就让你现在自己自利去,现在我们继续说下去。
【“如是所成有情利义,略有二种,谓现前增上生,及毕竟决定胜。”】
那么上面我们就说过了,我们真正了解这个自利跟利他,实在可说分不大开,换句话说,你真正要想得到这个利益的话,现在有哪些内容呢?这个内容主要的有两类:第一个“眼前增上生”,第二个“究竟决定胜”,这个内涵我们早就了解了。
【“其中依于成办现前增上生事,尽其所说,一切皆悉摄入下士,或共下士所有法类。”】
那么我们要想得到增上生,成办、成就、办妥当增上生的那些内容,通通包含在下士这一类,或者叫共下士。为什么这个下士叫做共下士?因为的的确确有人叫你爬上去成佛,这个成佛很难,眼前得一点好处就行了;是,这一类是这样,可是真正要成佛的人,他眼前还是要的,所以这一部份是共同学的。说到这地方又有一个概念我们要了解,你看!他真正要成佛,他不是说眼前单苦,他眼前同样的可以得到增上生,你岂不是冤枉了吗?你得到了增上生以后停在这里,乃至于还要堕落;他得到了增上生,步步上升,而且这个永远不停地永远上升,到最后成佛。所以这概念我们要了解,所以这共字它大有意义在里面,对我们实际上一个大策励,处处地方让我们了解,只求眼前贪一点便宜,这是一个冤枉的事情,你肯放下来,全部求远大的目的去干的话,眼前样样都得到。
【“殊胜下士者,是于现世不以为重,希求后世善趣圆满,以集能往善趣因故。”】
殊胜下士这个是我们这里真正重要的,真正的殊胜的下士是什么?实际上这个地方引导我们的也是这个,如果你不了解这个殊胜的下士,前面那个下士就是三世怨的,得到一点好处亏了大本的;殊胜的下士的话,那个才得到的话,步步增上的,这个殊胜的下士,不拿现世为重,而要求什么?求后世善趣的圆满,因为他要求后世善趣的圆满,所以现在他造集的因是什么?都是能往善趣的因,因为他希望得到后世的好处,所以他修行,修行以后造了很多善业,将来就可以得到好的地方去。以我们现在来说,所以出家放弃这些社会上头一切的好处,为什么?不是贪著现在,觉得这个极乐世界美得很,现在这世间我不要,你就努力忙这个,实际上也的确是如此,你能够眼前稍微辛苦一点点,花出一点代价,那代价拿数字来衡量,说不定十万八万,将来去收入的话,那是无量无边,王永庆在你看起来,你根本不在眼下,这个王永庆算什么?一点都不要他,就是如此,所以这个叫什么?殊胜下士,这也是本论真正引导我们的。
【“道炬论云:‘若以诸方便,唯于生死乐,希求自利义,知彼为下士。’”】
那么下面引道炬论,道炬论就是本论的蓝本,阿底峡尊者的,实际上呢他所以引的话,特别有个意义,说表示这个圆满的师承。到这里大家记得哦!本论真正的殊胜是什么?从佛然后经过两个大菩萨,一个是弥勒菩萨,一个是文殊菩萨,一直传下来,经过龙树菩萨、无著菩萨,一直传下来,然后传到阿底峡尊者,这个有圆满师承。所以他这地方特别说明,我这不是乱来的,真正的佛说的最精要的精髓根据是这个。这个括弧里的很容易懂,假定说我们忙的这方便,都是为了求这个生死当中自己的快乐,那就是下士。这个上面说要求的这个增上生,所以下士;还有要求的义利是决定胜。
【“决定胜中,略有二种,谓证解脱仅出生死及一切种智位,”】
那么决定胜究竟是要得到好处的有二种,有一个呢单单解脱生死叫二乘,还有一个呢,一切种智,就是佛果。
【“其中若依诸声闻乘及独觉乘,尽其所说一切皆悉摄入中士,或共中士所有法类。”】
在这个两类当中,不管声闻乘以及独觉乘,他所有说的这个内容就在共中士或者中士或者共中士,共字意义也是一样,跟上面一样,那么在这个地方呢,共字我们要著眼,原来单单走中士那种人真是冤枉,因为你走上士,你也得到了,如果你不走上士单单得到你就上面得不到,所以共字著眼点,我们应该要了解的,那么中士内容是什么呢?
【“中士夫者,谓发厌患一切诸有,为求自利,欲得度出三有解脱,以趣解脱方便之道三种学故。”】
他这个内容就是这样,发了个厌离心,他这个厌离心,平常我们单单说厌离心,厌离心是什么呢?对于一切诸有,这个诸有包括三有,欲界固然是非常的厌恶,为什么?他有种种的过患,乃至于色界、无色界,色界天上那快乐的不得了,无色界都是晓得它的大过失,产生大厌离,但是他那个厌离只求自利的,自己解决了,一心一意要度脱这个三有,那么他为了达到度脱三有,所以找这个方便道,也就是这个,方便道是什么呢?就是戒定慧。这个统统包含在中士当中。这地方顺便提一件小事情,这个真正的中士道,他得到定,我们不要小看那个定,那定比起世间来的话那是不得了的好,我为什么要提这个?现在我们修行,往往稍微有一点,听懂了一点,欢喜的不得了,然后念了几声佛,自己得到了一点境界,然后呢拜几下佛,等一下觉得这个好,然后做梦也觉得好,作的时候觉得舒服又舒服,大家就觉得好的不得了,就不向前了,你一觉得这个好,你就不向前了,这个我们要了解;所以佛法的内涵,你没有正确认识,必然产生,难免产生碰到一点好的境界,就停在那里就上不去了。实际上这种情况比起定的境界那差得不晓的多多少少,你念佛念到一心不乱,还没有真正进入色界根本定,要得到念佛三昧,那个时候才得到这个色相应的这种快乐,当然念佛的话,你一定可以去,但是他这个得到了真正念佛得到的念佛三昧以后,他不会对它执著的,他真正的目的不是执著在这个色界的快乐,他要求极乐世界,所以这个真正能不能往生,信愿在愿上面,不在定上面,所以我们现在如果不了解这点稍微得到一点点,觉得执著得很,对不起,那这个很危险了,顺便一提。下面也同样的引道炬论。
【“道炬论云:‘背弃诸有乐,遮恶业为性,若惟求自静,说名中士夫。’”】
那么,他现在对三有的种种的快乐,背弃这样的,所以真正的修行这个二乘的人士,你不管什么快乐给他,他绝对不要,这个特质,然后呢因为他一心要求这个,所以他要修道。在这种状态当中,他的行持,遮恶业,这个恶业比我们现在的善恶业要高一等,这个我们现在的善恶业是以三善三恶为标准的,就是堕落三恶道的叫恶业,现在修学二乘的行者的恶业,要跳出轮回的这个才叫善,沉在这里边的叫做恶业,所以这个略戒经的三句当中,自净其意是他的衡准标准,如果你做了很多的善事,心里面连连难舍放不下的话,这个是恶业。所以他真正重要的是什么?若为求自净,那个要求自己寂静的,这个还是中士夫。
【“如○○所造摄行炬论云:‘尊长佛说依,密咒度彼岸,能办菩提故,此当书彼义。’”】
○○阿底峡尊者造的摄行炬论里边说:“尊长佛说”,我的前面的尊长,这个实际上就是十方一切诸佛传下来的精要,是什么呀?真正要想澈底解决一切问题,要圆满你这个大菩提心有两条路,那两条路?一条是显教的,一条是密教的,密教叫密咒,显教是度彼岸,现在本论所要引导的,这个地方要说的这个,所以我现在说这个道理,此当书彼义,就是前面是上面说明,三士道的内涵根据接他的传承。
【“谓修种智方便有二,谓密咒大乘及波罗蜜多大乘。”】
真正修佛道一切种智有二个方法,显教、密教。
【“此二摄入上士法类。”】
那么这两个统统包括在上士里边。
【“上士夫者,谓由大悲自在而转,为尽有情一切苦故,希得成佛学习六度及二次第等故。”】
那么什么是上士呢?这个由于他大悲心自在而转,我们现在是什么东西自在?烦恼自在而转,经过了修习以后的我们心里面时时起来的都是会大悲心,一心要救别人,这样;那么你要救别人的话,要有救别人的方法,没有方法的救别人是救不起来的。譬如说我们家里边母亲都是最慈悲的,可是教育孩子教不起来,没有一个母亲例外的,都是希望望子成龙,结果弄了半天就偏偏不行,为什么?溺爱骄纵。所以我们说,这个真正的没有正确方法,悲心不行,所以我们平常有一句话爱见大悲,你大悲心有了以后,如果说你没有真正的空性,一实相跟它相符的话,那还在爱见当中,跟著烦恼相应的,这个败坏菩萨,不行。所以你有了大悲心,既然要救一切众生,还要有救一切众生的方法,那怎么办呢?那个时候一定要成佛,所以发菩提心叫为利有情愿成佛,所以必须具足几个条件,大菩提心必须具足的条件是大悲、大智、大行。你没有悲心不想救别人,有了悲心你没有智慧是救不成,你然后真的有了智慧,你开始去行持就对了,等到那个行圆满的时候叫大力,好了,那么真正要想达到这个,要去学什么?学两样东西,六度及二次第,或者是单单学六度,或者是六度上面还加上二次第。二次第以前讲过了,生、圆两个次第,生起、圆满二个次第,这是无上密当中的。
【“道炬论云:‘由达自身苦,若欲正尽除他一切苦者,是为胜士夫。”】
还是说要体会到自己的苦,然后呢推己及人,要帮忙别人,还要尽除所有法界有情的苦,这个就是最殊胜的人,这个就是发大菩提心的菩萨。
【“此士所修菩提方便,谓波罗蜜多及咒,下当广说。”】
这上士要学的内容,这是因为这里正说的,下面详细说。好了!根据上面这个内容,我们看一看整个的佛法内容,统统在里头了。所以现代的我们的太虚大师说人天五乘,实际上这个都有根据的,印度的经论里边说得清清楚楚,你仔细一点分五乘,再不然三乘,乃至二乘,乃至于最后法华上面只有一佛乘,但是不管怎么判,内容都是这个,再也没有例外,你所对的境,就是这些。人天当然我们轮回当中,人人不希望到地狱去,人人不希望做畜生,希望享受,那么享受是人天,这个是统统包含在下士,你这样做的话,你就可以得到人天。但是人天当中又不圆满,弄了半天,三世怨,再堕落,还是要跳出来;单单跳出来部份的话,声闻缘觉共中士,虽然跳出来,我真正要想做一个世间的好人,还要管管别人,帮助帮助别人,现在你要修学佛法的人,居然自己跳出来了不管别人,这个算什么呢?这世间稍微好点的好人,他总是上面父母、妻儿、子女、亲戚、朋友帮忙别人,你现在修学佛法的人,什么都不管只管你自己然后还要修学,不行不行,推己及人,那么这个叫上士,所以总共包括在这里。
说到这个地方,我也想起一件事情,那个当年我的老师常常骂我的,我现在真是感激不尽,我不妨把我老师对我的教训在这个地方。我那时候常常自己觉得我是一个修行人,总觉得这个也不愿意做,那个也不愿意做,我来修行的。然后自己总觉得我放掉了一切跑来修行,老师说:“你修行,你要修行,你关在山里面,你为什么跑到我这里来吃我这东西,住我这个房子?我欠你的啊!”我听了,我当时听了半天,觉得这些人怎么好像不慈悲,“慈悲、慈悲,你不是要学佛吗?要你慈悲,我就是个凡夫。”当时一直不懂这个话,一直不懂话,这个话一直不懂,现在慢慢地了解,的的确确的,而我们自己觉得我要修行,你要修行修谁呀?修你自己,要修你自己你为什么跑到我这里,还要吃我的东西啊?这个是千真万确事实!然后还觉得好像顺理成章该吃的,好像他做完了以后要养你这个样的,他为什么不会修行他要来帮你忙?我想了半天,没有错啊!单单如果只管我自己的话很正确的,大家只管自己的话为什么我要烧了饭给你吃,为什么我要做了东西给你,那只好大家拿了一个钵去讨饭,讨到了吃饱了就坐,讨不到只好饿,那个还情有可原,本来你只管自己。今天我说过要帮一切人解决问题,问题不解决还要人家来侍候你,侍候的不对,还要指责别人,我想了半天,越想越不对,也许我可以说现在刚刚开始不对,是嘛!刚刚开始是要这样,可是因地当中你已经弄错了,菩萨!后来慢慢的了解这个话了,所以现在我的的确确的,在那个地方看见别人忙我真感激,我绝对不会想那些人不会修行,不是,幸好他那些忙,今天我在这里可以心安理得,我真感激!如果有空我起来一定帮他忙,大家去做好,实际上,做好了是为我自己,现在才渐渐的了解。你有了这个认识以后,责备人的心慢慢减少了,到最后减到最低限度,真正到最后的话完全找不到,那个时候,大概多多少少可以走上去。所以我现在感觉到,有的时候不骂还不行,总是这个样子想,一直想了好久,后来被他骂了几次,当时骂的时候还觉得心里很起反感,老师怎么搞的这个样的?但是妙了,如果说你不能跟法相应的话,你始终想在那边的话,这句话永远没有效果,我那时候幸好的是慢慢己经懂得有的时候反省。
菩提道次第广论翻译第卅三卷B面
我那时候幸好的是慢慢已经懂得有的时候反省。不妨想著,听听他的话想想看,一想觉得有道理,千真万确的,现在我们随便说,你们要修行,你愿不愿意损失一点时间帮别人去,不愿意,那么为什么别人要来帮你忙啊?为什么?你有没有想过这一点,有没有想过这一点请问?这个问题非常简单,修行人世间讲道德的人,你这样自私自利算道德吗?算道德吗?所以我想想不管你怎么想,想到后来是越想越惭愧,所以我告诉你们我以前那个眼睛生在这里,头顶上,为什么?就一方面这个道理慢慢的多多少少多听一点,一方面被骂,骂了以后还有好处,我多多少少还肯自己反省,所以如果说诸位今天觉得听得进我这个话的话,我告诉你们反省非常重要,你肯反省的时候,那情况就不一样了,慢慢的我的眼睛到这里,到最后眼睛到这里,为什么到这里啊?不敢看了,的确不敢看哪,你回头一想的话,觉得一无是处,你简直是拼命忏悔都来不及,看见那些人就惭愧,这是千真万确的事实。所以随便说到这个时候,我也随便提一个经验,到那时候不管你说为自利也好,为利他也好,你就没有一点点让你发脾气看不顺眼的地方,没有了!你能够真的看不顺眼那个时候,好处谁的?妙了!好处是你的!好处千真万确是你的,前面不是说吗?我们在一个菩萨前你发一点嗔心的话,你就受害,到那个时候你看看,样样看得顺眼,要你发脾气你发不起来,发不起来你的心里什么?柔软嘛!你要去忍耐就很容易忍耐,结果这个好处是你的,妙了!你相信不相信?就这个,如果你不相信,试试看,我就怕你不试,那么这个是顺便一提,下面就说三士。
【“三士之名,摄决择曰:‘复有三士,谓有成就正受非律仪非非律仪所摄净戒律仪,亦有成就正受声闻相应净戒律仪,亦有成就正受菩萨净戒律仪。其中初者为下,第二为中,第三为胜。’”】
他为什么下面要说明这个,我这地方先说一下,因为我们前面讲的那个道的总建立,讲的那个三士,包涵所有的,可是现在瑜伽师地论摄决择分上面他也立三士的名,立三士名的内容,是不是有不一样呢?所以我们这地方要辨别一下。这个话为什么要这样讲?如果我们平常单单看这个书,你也看不见为什么要这样讲,记得不记得我前天跟大家说过,在圆满的教法当中他把我们所要学的内容,一定在事先决择的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点没遗漏,如果你有遗漏的话你觉得做对了,跑到半路当中万一出了毛病,当初你在决择,换句话说,当初你在学习的时候,你没有学到,到那个时候你出了毛病,你就没办法可想了,对不对,所以现在这地方,处处地方圆融,他现在三士不管是性宗,不管是相宗,不管是那一派,不外乎这个。事先没有一点漏洞通通做好了,到上去做的时候千稳百当,这个才是道总建重要的地方,清楚吗?这个以后我跟你们说,后面像修行六度什么等等不讲你自己看看也可以,可是这个地方如果不讲的话,你那个书本上面绝对看不见,它是个大漏洞,这个我们要了解的。那么它那个上面怎么说?说那个三士就是受那些人,“成就正受非律仪非非律仪所摄净戒律仪”,律仪为什么叫非律仪非非律仪呢?我告诉你,这个就是普通的我们一般的好事,这第一条。
关于三士的这个名,他为什么这么提一下呢?那就是有的时候,同样的名有内涵不一样,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意思说可能有遗漏,如果说有遗漏的话,那么这个就不圆满了,所以凡是圆满无垢的教授,他一定把这个概念一开头的时候,分辨的非常清楚,这个是我们这里应该认识的,将来诸位如果走下去,自己觉得自己是一个强者,真正的是有力量的大丈夫,那么那个时候决定要走这个最正确圆满的路,那个时候关于这个教授的圆满非常重要。这是所以凡是这种圆满的教授,他前面一定有辨,譬如说瑜伽师地论他第一个本地分下面紧跟著摄决择分,要辨别这个里边的差别何在?乃至于很详细的一部分说明,总要把它所说的这个道,一点不遗漏,一点没有剩余,你能够有这样的认识,然后你走上去的话才是千稳百当,如果你有一点遗漏的话,做到一半觉得不对了,重新来,那这个就绝大的浪费。那么现在他呢说这个三士的名在瑜伽师地论上面,摄决择分也有,下面就应这个文“复有三士,谓有成就正受非律仪非非律仪所摄净戒律仪,亦有成就正受声闻相应净戒律仪,亦有成就正受菩萨净戒律仪。其中初者为下,第二为中,第三为胜。”他这个地方也有三士,这个三士跟上面所说的三士好像名词不一样,实际上它的内涵却是一样的,那么在这个地方关于律仪非律仪我简单的解释一下。律仪通常也就是说这个是戒律;那么为什么称它为律仪,为什么称它为非律仪非非律仪所摄净戒律仪呢?这个律仪普通就是指戒善,他这个能够发最善的上品的无表业的,换句话说,这种一定是最好的善净之业。那么另外一种叫非律仪或者叫不律仪,那是一定感得上品的恶业,所以上品的善业它一定会超生、生天,最起码的话一定保持人身,如果我们以这功德回向净土的话,那一定会往生,这就是戒,所以你真正得到了这个戒体只要如法去做的话,往生那稳得不得了。同时那不律仪的话一定堕落,什么是不律仪?我们叫恶戒,这个概念我们不大清楚,这个地方简单说一下。通常有三种状态可以说,第一种这个出生的家庭譬如说,出生的家庭像我们这里不大有,印度它这个是家族传下来的,譬如说他那个是婆罗门种、刹帝利种、檀陀罗种,或者杀猪的、宰羊的,他这职业本身就是祖上传下来的,就该这么做。所以换句话说,这一种是专门讲杀生的,杀猪宰羊就这个样,所以他那个概念从小当中就应该这么做,其实我们现在这里还是有这种,譬如说有很多外道,他觉得就要这样做的,我在印度听见过这么一个,他那个宗教的说法,就是说告诉我们去杀人,杀人他不是说强盗这样几个人先一付好面孔,看见一个陌生人来了,他就很亲善的来帮忙你,你相信他了,然后他带你到每个地方去,然后几个人围上来把你弄死,把你的东西通通拿去,而且因为他是一个宗教,所以那个政府简直没办法他,到现在这种还有,这个宗教就有这么力量,这种就是恶律仪的一种。还有一种就是我们现在,因为受了世间的这个不正确的说法,譬如说,我们现在说这个东西,很多动物天生来就该我们吃的,那么你就要去,拿了这种概念,以及我们往往就是一种错误的概念,颠倒的概念,拿著概念觉得要那么做,那么我们举一个比喻吧!就是这宋朝有一个很有名的一户人,梁山坡,宋江那伙人,他可不是说我在这做强盗,他打出来那个招牌叫什么?替天行道,那他的确是,然后呢在社会上这个侠义觉得还很那个的,他专门什么?专门就是做这个,你说他一无可取吗?他好像还很讲道理,说他讲道理吗?那都像你这样的话,那个国家是一点办法都没有。就是这种人,受了这种概念,他就这样去做,那么在这种情况这个叫恶律仪。那么还有一种,好的也、好坏的也好,这个地方,单单指好的就是说,他并不是有特别的这种戒善,而是说他本身譬如说我们世间的人觉得这个事情该做这个好的,那世间大部份人道德操守,道德标准觉得该这样去做的,那么通常呢我们说戒善跟性善,就是属于性善他也认真的这样去做,或者就算是那个戒善的话,这个戒不是跟出世很强有力的,这种就是非律仪非非律仪所摄净戒律仪,譬如我们世间上来说,仁义礼智信,乃至于说我们受五戒,这个五戒有两类,假定说你为了出世而受这个五戒的话,这个五戒就属于净戒律仪所摄最起码的根底,我们不了解这个特质,就这样随随便便做的话,实际上也没有得到这个真正的内涵,这种情况都是做好的,但是呢实质上不够,那么这种就是在这个里头。所以这个说明了什么?说第一类那就是得到人天果报,这样,第二类的话决定是出世的,所以声闻相应的。第三类呢,走大乘菩萨的,所以三士这个的名虽然不同,内容是一样。
【“与此义同,复说多种上中下士建立道理。”】
有各式各样的建立,那么下面说
【“如道炬所说,世亲阿阇黎于俱舍释中,亦说三士之相。下士夫中,虽有二类,谓乐现法及乐后世。此是第二,复须趣入增上生无谬方便。”】
现在解释一下,除了这个摄决择分就是瑜伽师地论,其他地方还有,乃至于就是这个道炬论当中也引,引这个世亲菩萨在俱舍论当中也说三士相,不过不管在那里,总之我们现在这里所说三士已经包含了佛所说的一切,实际上呢佛所说的一切,也包括了十法界,所有的没有一点遗漏了。那么这个下面呢,特别一个解释,这个解释就是我们一开头要深切认识的,这个是我们下脚的第一步。下士有两类,下士的特质是什么?就是求增上生,增上生就是我们在世间的生活慢慢的改善,这个意思。那么这个慢慢的改善,分两部份,有个呢现世,求现世改善,有个呢求后世,现在这个地方真正引导我们的是第二,第二求后世的,最后有一句话注意哦!就是求后世,还要趣入增上生无谬的方便,你求后世,这个也不要弄错,弄错的结果是什么?后世得到的,再后世就不行了,三世怨,这个非常重要,你把握住这一点的话,说无谬的没有错误的增上生,于是你一直在增上,一直在增上,他永远不会掉下去的,增上到最后是什么?报身报土,这个佛法真正殊胜的地方,他并不是叫你放掉现在一切,不要,后面会详细说明,我们的的确确需要这东西的。可是有很多似是而非的需要东西,那就害了,你觉得有点甜头,那个尝到了以后马上叫你送命的,所以佛法的真正高明的地方,他把每一个地方是非就辨得非常清楚,我们所以颠倒所以错误的话,因为没有了解事情的真相,换句话说具慧这个条件不具足,在我们看起来往往把错的事情看成对的,那就受害了。关于什么是不错误的增上生?等到下士道的时候它会很正确的告诉我们,现在呢这个就是第一点,我们正式要了解,这整个佛法要学的道,要修的这个道整个的内容,也是这些,那么我们了解了,那为什么这个道,要照现在这个本论这样子的话,一个一个下中士这样引导呢?在这里说明它。
【“第二显示由三士门如次引导之因相分二,”】
那么第二说明,为什么照著这个次第引导的原因,那也分成共两个。
【“一、显示何为由三士道引导之义,二、如是次第引导之因相。”】
第一个说明,这个三士道引导的内容是什么,什么是三士道引导?就这样。第二其次再说明,为什么要这样的次第来引导?第一个说明三士道引导些什么的内容,第二为什么要这样的引导法,这样一来的话整个的这个内涵,我们就非常清楚非常清楚。
【“今初,如是虽说三士,然于上士道次第中,亦能摄纳余二士道无所缺少,故彼二种是大乘道或分或支。”】
上面虽然说的是三士,但是真正说起来,这个上士道次第当中同样的也把下面的下士跟中士,两道所应的内容完全包容,一点不缺少,一点不少,就像造房子一样,说我现在造的是一百层楼,虽然造的是一百层楼,你下面那个基础,下面一层两层完全有,绝不会少,所以这一个下面,这个下士以及中士是什么,是大乘道的一部份,所以说故彼二种是大乘道的或支或分,支跟分是一样的,就是一部分。
【“马鸣阿阇黎所造,修世俗菩提心论云:‘无害与谛实,与取及梵行,舍一切所执,此是善趣行。”】
下面就引这个论,这个论上面告诉我们,头上面的这个东西就是无害,就是不杀,这个不用不杀了就无害的话比较广义的,平常我们单单指杀,实际上严格说起来,就是不要损害人家,不要伤害人家,最严重的伤害就是杀,你犯了这个东西那你就没办法忏悔了,如果仔细来说的话,就是不要说杀不可以,然后伤不可以,乃至还不能让人家感到小小的伤害。所以平常的时候为什么这个戒律里边它真正的戒律,它处处地方是顾虑到不要损害别人的身口意,身口的话就是我们身体上的受伤。意的话使他感觉得不舒服,不要恼他人,那么我们说为什么在很多地方佛呵斥别人呢?我们要了解,他这个对人家的伤害不伤害是指什么?究竟意义来说,佛之所以呵斥别人,真正还是帮助别人,所以他完全基于悲心,他晓得这样做对你有好处的,就像一个父母,这个小孩子是无知的,那么在这种情况之下你让他去,等于伤害就是呵斥他这个不可以的,佛陀不会说呵斥些莫明不相干的人,他绝不呵斥,他所呵斥的就是他弟子及其余跟他的,这一点我们要了解,佛戒的特质,那么到后来呢,譬如僧团当中凡是碰见事情的话也是这样,那个上座他真正呵斥有个条件,他的内心一定要居于什么?居于善心,善心就是悲心,怜悯心以及无记心,为了维护它,维护这个僧团,那个时候才呵斥,不是我们恶心。这个无害是比较广泛,实际上这个无害的基础才能够慢慢的一步一步上去,与谛实,乃至我们晓得的与取梵行,那就是不杀不妄不盗不淫,舍一切所执此是善趣行,所以最后一句话舍一切所执,实际上呢它真正的就是说这一点也可以说从酒戒,他酒戒是为什么?就是引发我们颠倒的,舍一切所执,就是这样子才是正确的,所以我们了解马鸣阿阇黎这个所以不用五戒,用五个的话,那是含意很深广,整个的佛法的真正的要守戒的基本精神都在这里头的,二百五十条也好,三百多条也好,把握住这个细则的话,那个二百五十条可以说通通在里头了,那么可是这个东西,这个单单这个什么?善趣行。因为你把握这个内容,根本是有了,可是细的,从这个基础上面,这个则是增上生的。
【“遍观生死苦,断故修谛道,断除二种罪,此是寂静行。”】
然后更进一步,虽然你得到了善趣,但是善趣还不究竟,善趣还在生死轮回当中,所以进一步,更进一步去观察的话,恶趣固然可怕,善趣还在生死轮回当中,发现还是苦的,那不行,一定要断除这个,所以为了断除整个生死轮回,那么要修这个相应的道谛,无误的道谛,然后呢要断除那两种罪是性罪、遮罪,性、遮二罪当然有不同的开合,换句话说,这样一来的话包览无遗,此是寂静行,那么这个就是可以了脱生死的,超脱生死的,这个就是共中士。
【“亦应取此等,是出离道支。由达诸法空,生悲众生流,无边巧便行,是胜出离行。”】
更进一步,下面更进一步,就是把下面一步就是大乘道,虽然是大乘道,可是上面这东西一样要修,所以说亦应取此等是出离道支。就是把上面那个共下共中的一起做了。更进一步达诸法一切法空,然后呢生悲众生流,而且悲悯一切有情,在这种状态当中,有无边的种种的菩萨的六度万行,解决一切众生的痛苦,那个才是殊胜的出离之行。所以大乘跟二乘不同的地方什么呢?他同样的出离,一个出离就自己出离了,一个出离是要所有法界一切有情都出离,那么所以说
【“是故此中非导令趣,唯以三有之乐,为所欲得下士夫道,及为自利唯脱生死,为所欲得中士夫道,是将少许共彼二道,作上士道引导前行,为修上士道之支分。”】
那么从这个上面我们晓得他马鸣阿阇黎说得很清楚,前面一个那个是善趣行,第二个是寂静行、出离行,那么修大乘道的时候呢?他还是要学上面这两样东西做为上士道的支分一部份,然后呢进一步所达到的目的就是殊胜的出离心,要帮助法界一切有情解决生死轮回痛苦。所以说他并不是单单讲下士道,并不是单单让你达到下士得到人天,讲中士也不单单是叫你自己进一步解脱生死,而是要把下面这两个共同基础做为上士道的基础。引导这个一步一步的上去,这个是我们要了解的,所以他真正用三士道引导的目的,为什么要这样引导呢?目的何在呢?还是引导我们能够达到最殊胜的出离行,圆满一切问题,圆满的解决一切问题,圆满的得到一切功德,这个是他所要的。
【“是故若发如前所说取心要欲,”取心要之法,如中观心论云:‘谁不将无坚,如蕉沫之身,由行利他缘,修须弥坚实。上士具悲故,将刹那老死,病根本之身,为他安乐本。具正法炬时,断八无暇暇,应以上士行,令其有果利。’”】
下面是解释,我一起念一起简单的说一下。
【“谓应念云,我身无实,如蕉如沫,众病巢穴,老等众苦所出生处,应以上士所有现行度诸昼夜,令其不空而趣大乘。”】
所以说我们真正要修学佛法的,要取得心要,这个善法欲是什么呢?就是这个下面中观心论上面告诉我们的这一个,那么这个括弧里的论文,下面的解释就是这样。我们应该这样的想,说我们现在身体无实,这是虚的、是空的,那么快非常快速又无常的像芭蕉一样,芭蕉是什么?就是普通的芭蕉树,看起来一棵树,如果你拨开来的话,发现像那个一层一层拨到后来里面没有空空如也,外面看起来好像有的,里面却是没有,那么我们身体我们以为这是我,也是一样,原来这是什么?色受想行识,拿掉这个东西,你找不到了,又像一个泡沫一样,泡沫看起来有的,一碰就破掉了,不但是说泡沫说它里面是空而且非常快速,随便一下就破掉了,它本身既没有实在,又这么快的消失,却在没有消失之前,又什么个状态?众病巢穴,所有的病苦的根本就是从这上面来的。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