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能海上师: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证庄严论显明义疏清凉记 第十讲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24日
来源:   作者:能海上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能海上师: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证庄严论显明义疏清凉记 第十讲

 

  第十讲  八月十六日

  次七十义之二、亦一切种智十法行之二、明教授教诫。

  【狮子贤义疏】:

  此教授教诫之名诠赓续分辩者,为於如是菩提心,最初发起之诸菩萨等,彼时如其所有事义,能作寻求,获得菩提心生起。及此增加法行成就之故,能得功德完全,保持事义,由此现法增益所作之故,是教授者能作之教言也。

  颂云  行所缘谛等  佛等宝之三  无贪完全易  大道悉能持

  五眼六神通  见道及修道  谓教授教诫  体性十应知

  颂如是云者:谓菩提心精细分辩,如其分辩所语,明将来成就中,世俗与胜义二谛之明辨,令彼未超涅槃诸声闻等了知。并开示非共同无所缘之理,以此为初入行之所作,是有学类修行成就之教言也。

  【清凉记】:

  作师者与人授菩萨戒,当先教以发菩提心。发世俗菩提心扼要教授,摄在文殊根本念诵法及上师瑜伽等中。既发世俗菩提心,当教以胜解发心之二十二种性相。颂文惟说譬喻,其所具事义,论未广说,当参读六度集经、佛所行赞、佛本行集经等。(智幢大师所集颂文说佛本生事,亦宜译出。)般若每法相皆含摄多法,显法不孤起也。发心法含多事义,悉应寻求趣入,方能生起真菩提心,今所修之法行增广进益。大般若三智四圣之功德完全具足。故学论必读经文,至少般若第五会应读。护持菩提心,必须有实践之事义,总谓六度及别解脱戒。“现法增益”者,谓应有常修之法,参禅念佛亦能增益。依本宗所修,文殊法、上师供、大威德仪轨是为一套,悉应加入菩提心之修行也。

  为令所发菩提心守护不退,且能增长,故应为说修行之教授教诫,此中分十:

  一、 修行之教授,即胜行发心。修行之体性,总为世俗谛与胜义谛。此中注重於诸声闻弟子开示无所缘法空之理,正修深般若之所应修,不在说明诸谛之性相也。

  【狮子贤义疏】:

  依色(苦)等中成就苦等之果,性即是空,空性与般若波罗蜜之体真实如性,同一自性。

  即依此说(集),集之空性,及色等因,成就之体,亦无异色等之性,集与灭,与遍行诸惑,与清净白洁俱有诸法,皆非实有。

  即依此说(灭),灭中空性,生、及遮止遍行烦恼、及清白洁净,败坏、及利益等,及随心欢喜之色无,乃至无明生亦无,无明灭亦无,大觉亦无,於其中间菩提亦无。

  依此所说(道),道中施等般若蜜多,坚牢之我,内空性等,外空性等,前后边际互相俱有,及不俱有,如是等性,皆不成就也。此是依真谛法门之教言也。

  【清凉记】:

  二、修行所缘,即二谛四谛之教授。此中不注重明四谛十六行相(前已学修故),而重在於十六行相上明法空义。苦集二谛,苦为果,集为因。苦谛者,即色等,为苦果之一分。色等谓色受想行识等五蕴,及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略如心经,广如大般若经广说诸法。明此等法,性即是空。空性即在色等中,空性即般若,亦即真如。诸乘所证同一如性。此中义广,论文简略,应对经文读。集谛即色等为因之一分。集功德亦是集,凡缘起法皆集所摄,是此中不共义。空性与集谛所摄一切色等法无异,是集谛之教授。遍行诸惑,即是无明等诸有漏细而遍一切行之染污法。清净洁白俱有诸法,即出世间无漏净法。总即能断与所断。集、灭、染、净、各为一对。般若说法相皆对举,无孤立之法。言染净皆空,恐人堕於恶趣,故不许妄谈般若。於净法亦空,为令我执无处可藏。若有尘许法有自性,皆可为我执根本也。灭谛即是空性,理解空性说名灭谛生起,亦即由遮止染净等而说为生。“遮止”即灭。“败坏”即退减。“利益”即增长。此义即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也。“色无”即色空。即无明灭,说明灭谛。智明生起,无明即灭。明生与无明灭为一对,无“明生”亦无“无明灭”,即灭谛空也。由灭谛空故,能证之人及法亦空,故大觉及菩提亦空也。道谛以六度为主,或说十度。六度等中夹杂我执,如家贼难防,亦如投机分子混入人民内部。且各人所杂我执行相不同,最为复杂,若欲除之,又恐损功德。以最为难治,故名坚牢之我。依内空等,能除如是我执。“前后”谓三世,“边际”谓十方。“不俱有”即是空,“俱有”即不空。说施等非空非不空,谓行施等当空我执,依空义而行施等也。初说施等,是为不能行施者等说。能行施等,又於施等上起执,故为说施等空也。如说灭谛空,亦是为已学四阿含。婆沙、俱舍等之人说,今未学而说空,如令穷人舍财,故为甚难。现应补课学习。然虽未学,而能依稀仿佛知四谛空义、功德亦甚大也。

  【狮子贤义疏】:

  如是法宝之性者(三宝),大觉等,与大觉,及菩提性相能作大觉之法,如其性相种种一切智性无所缘中,色等无之加行,所缘及能缘性正知所作者。及於一切智性三种所摄之根本,及对治,及行相究竟所摄之体。总摄一切法自性是无也。佛宝之性者,僧宝所摄,除阿罗汉果不属,於中入住分别之大士夫有七,加入缘觉成为八类。以钝根等故之分别数成二十种,是菩萨圣者之有学故,不背诸法无生性之行作者也。

  【清凉记】:

  三、修行之所皈依,即是三宝。佛宝即一切种智。“大觉”者即能证之佛,“大觉性”即所证之菩提,“大觉法”即能成菩提之五道十地等法。此三者合为一切种智。依色等乃至菩提等诸法皆无所缘,了知能缘之佛智与所缘之法皆空,是依佛宝之教授。法宝即三种一切智性所摄之一切智(体)、道种智(道)、一切种智(果),称为“根本”、“对治”及“行相”。其所摄之一切法皆无自性,是法宝之教授。大乘僧宝不摄阿罗汉果,大乘阿罗汉即是佛宝故。除阿罗汉外,馀三果、四向、加缘觉为八,开为二十。此间所说僧宝,谓相当於诸果向之诸有学圣者不退菩萨。於此三宝,悉契入无生,是三宝之教授。

  【狮子贤义疏】:

  如是於经教中所记三宝沉没之警诫,及精进少欲之成就(无贪)。从始至终,如其所说之义利能作努力者。然彼关於身等之福德性贪,现时少有错失转起,或无错失,令知身聚空无自性所指示之教言也。

  【清凉记】:

  四、欲修行不失坏,须无贪著。不能精进持戒少欲知足,是令三宝沉没之因。若能如教精进修行而希望福德,即是贪著。贪身福德,即贪身之受用,故应了知身为聚积所成,空无自性,是为无贪之教授。

  【狮子贤义疏】:

  长时(完全易)恒时吸取修行之新所作,乐欲於未成之事义,及於其中成就不成就私心忧悔之念虑除灭,亦不作最极之疲困,於色乃至正等圆满菩提,若有所得应远离骄慢显示等之教言也。

  【清凉记】:

  五、长时修行,须无疲厌。修行发心,非一次便了。应长恒如一,不变不减,日日增进。修行方法,闻思等事,喻如大海,不自满足。所修事义未成就者,必令成就。听闻读诵为人演说,必始终其事。若不成就,仍坚稳敬慎,观一切法空,修行不息。不可心生忧悔,悔则退堕,忧则招魔,总以成就事义为要。事义完成,心即安定。亦不可过渡疲困,令身生病苦或心厌倦。於色乃至正等菩提一切法中,悉远离骄慢。骄慢即显示,显示即出障,出障则疲厌退失所修。故无骄慢即无疲困之教授也。(以此而作法空之教授也)

  【狮子贤义疏】:

  十方常住诸佛之事业等(能持大道),各各道修行之记经事义之所作,心无恐惧,於道完全受持。自己依法不生过失,生则速舍之教也。

  【清凉记】:

  六、於大乘道悉能摄持。学十方佛修行,五道十地各各事义,如六度集经等所说,诸佛舍头目手足等难行能行,必须领会其意,虽不能修行,亦当如是发心,不然则奋勉之心不足。於成佛之道必须完全摄持,不可只取某一支分。修行作事,悉依佛所教之法,则不生过失。生过失者,皆由我慢,师心自用,自视比佛还高,如是私心,即违大乘。应化为大心,一切随佛教而行,是为全持大乘道之教授。

  【狮子贤义疏】:

  肉眼、异熟之天眼、般若慧眼、法眼、佛眼(五眼),如次释之。对种种实物各各决定,见一切众生死此生彼,一切法清净无疑问,圣者补特伽罗一切所证,一切法种种一切现圆菩提之境,具足诸义如一之性得成就者,如是教授五眼之说也。

  【清凉记】:

  七、五眼之教授。肉眼能了别各各实物。异熟所生之天眼,为业报所感,天龙鬼神亦有之,能见一切众生死此生彼。慧眼见一切法空。法眼见一切圣者所证之地位(即道至处智力)及其所修之法相。慧眼见深般若,法眼见广般若。此二眼合即为佛眼。故佛眼实空。由具如性,故称如来。具如性者,即能见诸法缘起性空也。五眼之义,般若经中广说。

  【狮子贤义疏】:

  神境(六通)、天耳、知他心、宿住随念,现量能作业生之天眼、知漏净。现知震动神通等,於世间一切住者及其他大小音声悉能闻知,他心乐欲及俱有等悉能了知,自他长劫以来之经过随念,一切粗细色能见,烦恼及所知二障能作断障等,最初乃至寂止性之观证所作者,是开示六神通之教言业。

  【清凉记】:

  八、六通之教授。一般神通由修定发,大般若说神通由刻实修行六度发。神境通能作六种震动等。天耳通能闻世间远近大小一切声音。他心通能见他心所现影相,心动时,往昔种子即现起影相,故可见也。他心智能知道所至处,惟佛乃具,以佛曾修行也。宿命通即宿住随念智通,能知自他长劫之经过。通、所知之时劫有限,智、则能忆无量时劫。天眼通,此谓由修行所生,非由报得,能见极大极小之色,如须弥极微等。漏尽通能断烦恼所知二障。此六神通由了解缘起性空,修十遍处八胜处之力,依教修行即起,犹如幻化,然於所知境现量而知,非如鬼通有实有不实也。六通之相,如大般若及大小持戒犍度等广说。

  【狮子贤义疏】:

  见道者(见道),见四谛所摄之十六刹那自性法,及随行之智忍等,及智主宰之性於大瑜伽一切无自性。无性之证,犹如幻师幻化,依於一切现量决定,实无身及俱有等所断之实事,於此错失、执著,能作对治之清净行相修行次第,所谓指示见道之教言也。

  【清凉记】:

  九、见道之教授。依四谛十六行观,起无间道之八忍及解脱道之八智而入见道位,是正常之次第,如仕之有正科甲也。无间道者,不能中止,必入智位,若中断即不成无间道。解脱道者,如已过关无留难也。修大般若之瑜伽者犹如幻师於幻化事都无执著,於身执及我所等所断之事,能断之智,悉见为如幻,而能於身执等错失之对治次第修行,是见道之教授。见道非从智慧入手,应从对治入手,即应先从戒入也(附三表)。

  【狮子贤义疏】:

  调伏(修道)与非调伏,自性一性,彼此各各有性异体,不能成立诸法如如。如其所说,见道现量所作之实事不异修道为所缘故。见与修体转变成就不异,谓言别有修道之性相种种将来者无之。即以此中之因果缘起法性,以此断所作之实事对治性之行相能作修行者,所谓修道之教言也。

  【清凉记】:

  十、修道之教授。调伏非调伏,即有为无为。见道之所见,是诸法空性,是无为。修道地地辗转增上,是有为。故或以为见道修道性异,而谓未见不能起修,或说见修无有差别位次,皆非正理。有为无为,自性不异,性异即非如如。见道所见之实事(即空性),修道亦即缘之而修,见道与修道仅深浅不同,所缘皆四谛十六行观。如所学科目相同,仅教材深浅不同而已。以所缘同,故不另建立修道之性相。然由因果缘起法性,见道与修道所断不同。见道惟断三结(身见、戒禁取、疑)。修道则能断欲贪及瞋(与前三合为五顺下分结,谓能系缚有情受欲界生死也)与五顺上分结(色无色贪、掉举、慢、无明所系缚有情,受上二界生死)。故於见道之后,则说修道之教授也。

返回目录

----------------------------------------------------------------------------------------------------------------

更多能海上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