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海上师: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证庄严论显明义疏清凉记 第十一讲
能海上师: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证庄严论显明义疏清凉记 第十一讲
第十一讲 八月十九日
【清凉记】:
次总结教言十法要义。
【狮子贤义疏】:
如是等云(总说),发菩提心及其完成法之自性,即是般若波罗蜜全分修行成就。凡此种种皆是无所缘。及彼所缘悉是四圣谛。及此所依悉是三皈。及殊胜有情而略具小贪等。及不背行持之因。凡此大因完全无息,不依赖於他,悉知行道之因者,完全摄持。不依於他之指定,悉皆能行之因者五眼。凡种种一切智性,完全迅急圆满之因者,即是六神通。若凡始终究竟之因者,见者及修者合成之体。如是等一切,即教言类之指示者。於彼上义一切具足圆满资粮,转成摄持,其教为十种也。
【清凉记】:
一、从修发菩提心乃至完成圆满菩提,及此中一切法自性空,所有世俗胜义二谛之修行,皆以无所缘而修。
二、修行之所缘,悉摄於四圣谛。
三、修行之所依,即三皈依处。
四、殊胜行之因,谓不贪身等福德性。
五、不退行之因,谓无疲厌。
六、不依馀乘(小乘)而行之因,谓於大乘道能完全摄持。
七、不依赖他而行之因,谓五眼。
八、能速圆满一切种智之因,谓六神通。
九、十、始终究竟之因,谓见道及修道。
由此十法,即能圆满一切种智之事义。作法师者教人,即应如是教也。
次为令了知僧宝名相故,顺明二颂。
【狮子贤义疏】:
复次(二十僧),於此僧宝名类使其易解之故,於分位中颂词各各分二,所谓
颂云 根钝及利等 信见至家家 一间中生般 行无行上流
三超顶解脱 色贪断见灭 法寂身现证 缘觉等二十
颂云如是。此中分别所成者,是道智性所摄也。依见道十六刹中,有随信行、随法行之分别,是预流入门之初有二种也。若此以下是随流向入也。从此以去,是依天家家、人家家、生处分别之二种也。从此以下钝根利根信见获得果体有二,而向唯一种。从此以下一间即是一来,以有他性一次之障碍故。此中亦如前信及见至之向,得果三种是也。此下是不还中般、生般、现世有行、现世无行、悉般涅槃之四种所为也。此下是不还不退之究竟行者,超、及半超、及一切住位上超,上升性之别馀三种也。此下者,是於彼三有顶究竟解脱者,及色贪与离弃者,是见法寂灭、与身现能作证之别馀二种也。由此以下阿罗汉性入果之趣向是也。此下缘觉等二十也。
【清凉记】:
此中所说,是菩萨僧配合声缘果向位次而说,为令了知菩萨乘人,亦须依根本乘之次第而修证也。二十种之数,注家有不同之算法。依狮子贤疏意,预流向有二,谓钝根(一)随信行及利根(二)随法行。(实则一切果向皆有钝根利根二种)。次预流果(三)有一,次即预流果於欲界人天辗转受生死者,生天上者名天家家(四),生人间者名人家家(五),此分为二种。次信解为钝根,见至为利根。此二者合为一来向(六),惟算一种。次一来果(七)。次一间(八),即一来之再受一次欲界生死者。次不还向(九),亦有信解见至之分。次不还果有九种差别:谓中般(十)、生般(十一)、有行般(十二)、无行般(十三)四种。於色究竟天证不还果者三种,即全超(十四)、半超(十五)、遍殁(十六)。於有顶证不还果者二种。(现法寂灭(十七)、身现证(十八))次阿罗汉向(十九)(即为尽断烦恼障而精进修行之七地菩萨)。次缘觉(二十)(即十地菩萨)。此中不说阿罗汉果,以大乘阿罗汉即佛宝故。菩萨未证无上菩提,终不中道取涅槃故。预流果者,谓於根本乘修四谛十六行观,至第十六刹那道类智心,名为见道,永断三结(身见、戒禁取、疑)。住此位中,未能进求一来果者,入於圣人之流,故名预流。一来果者,谓已断欲界修所断九品烦恼中之第一至六品者,必须再受一次生死,故名一来。不还果者,谓已尽断五顺下分结(三结、欲界贪、瞋恚)者,或说已断欲界修所断九品烦恼者,不再受欲界生死,故名不还。阿罗汉果者,谓一切烦恼皆已永断(此中不摄)。已得彼果之无间道,无间能证彼果者,名彼果向;或进求彼果者,亦名彼果向。例如,得初果后能进求证二果者,即名二果向也。若依第一解,惟依见道十六刹那修者,得名初果向。若依第二解,预流四支,皆得名为初果向也。预流四支中,亲近善士听闻正法,即起闻慧;如理思惟即起思慧;法随法行即起修慧。此三慧皆为起五善根。若惟具信进二根,念力薄弱不能增修定慧者,名为钝,然由信勤力强,可修行转成利根也。若具信具勤,念力强盛,定慧敏速,名为利根。或以为随法行之利根似可不具信,是大错误。若不具信,当在佛法门外,尚不得称为钝根,况利根乎。“信解”即胜解五善根,“见至”谓於五善根能起应用;他论以为得果之钝根利根差别,狮子贤以为是一来向及不还向中之钝根利根差别也。住预流果后,至多可历七次欲界生死,方证一来果。於此生死中,渐次断欲界修所断一品至五品烦恼,若断欲界修所断六品烦恼,名一来果。从一来果胜进再受一次欲界生死,於此中断七、八品烦恼,名为一间。以是一来果进求不还果故,亦得名为不还向。(从预流果后乃至一间,皆家家所摄。)为断欲界修所断第九品烦恼而起之无间道,正是不还向。得断尽欲界修所断烦恼之解脱道者,名为不还果。若具勤修力者,才生色界,便得彼解脱道,名为生般。若随眠力薄,不不待生色界,即於色界中有便得解脱道,名为中般。若其次者,要生色界已,方得不还果。若无速进道力者,生已要经长时修行方证彼果,名有行般。若有速进道力者,不待长时修行即证彼果,即无行般。西藏所谓转世者,亦即此般般之类也。由修法身力,能超死有苦;由修报身力,能超中有苦;由修化身力,能超生有苦。死后生前障碍较小故,易证解脱。本有证解脱,须经死去活来,障净即法身现也。凡现生不经修行而证悟者,皆依前生修行力。不修而证者,决定无有,不可侥幸不劳而获也。上流,谓生於色究竟天而后得不还果者。此中分三:全超,谓生梵众天后,迳生色究竟天者;半超,谓从梵众天殁,次生下净居天随一受生,次生色究竟天而证不还果者;遍殁,谓从梵众天乃至色究竟天渐次历色界诸天受生,,而后於色究竟天证不还果者。顶解脱者,谓於有顶方证不还果。此中分二:谓得不还现法寂灭,及不还八解脱定力现证(智慧幢百辩钥说如是)。或依根分二:谓钝根色贪断,利根见灭。菩萨不求受无色界生,顶解脱者,谓离色界贪之菩萨也。见灭者,无智亦无得也,亦色无色之见灭也。三超中全超者,有杂修故;遍殁者,无杂修故,爱味定故;前是观行,后是止行,乐慧乐定有差别故。杂修者,谓於九次第定,顺逆间杂不依次第而修,或於无漏中修有漏,於有漏中修无漏,能随心出入,定力强也。法寂身现证,依俱舍不列入果向中。俱舍谓:法寂即灭尽定。若不还果人身中有灭尽定起,名为身现证。依三无漏学立果向名。灭尽定,心灭故不能立三学,故不属于果向,非学亦非无学。法寂是教,身现证是证。
八解脱中,初内有色想观外色,次内无色想观外色,由不净相转成净相,即有漏无漏杂修。由贪瞋痴转成戒定慧,即圆觉等诸经之义也。此依初禅二禅而起,不从不净观而起之净观,不稳固也。次净解脱依四证净起,依於三禅。身作证者,如自成本尊是也。至第四禅,由贪灭故无灾患。次四空定,次灭受想定,由厌背受想起。厌背受想者,不与受想随行也。有说由此解脱定障,定障即最细之沉掉。非想非非想处极细沉掉,要极细之定方能除。如窗隙中可见大山,念珠孔可见佛相,芥子纳须弥,小中见大,明点中现本尊,本尊心间又现明点,乃至三四重及微细器杖之修法,皆用以调定障。微微心,即非想非非想处极细沉掉,此细沉掉灭,即入灭定。从灭定出或起有顶净定心,即证阿罗汉者所起之有顶定心;或起无所有处无漏心,是有退阿罗汉也。
----------------------------------------------------------------------------------------------------------------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