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密宗>> 藏秘>>正文内容

能海上师: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证庄严论显明义疏清凉记 第二十四讲

       

发布时间:2013年07月24日
来源:   作者:能海上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能海上师:般若波罗密多教授现证庄严论显明义疏清凉记 第二十四讲

 

  第二十四讲  九月十八日

  【狮子贤义疏】:

  如是於不随顺品等之名诠,乃至彼体行相修为,凡其加行,云何加行者?

  颂云  色(境)(一)等无常(二)等  未圆圆满贪(三)  於彼贪无性(四)   行遮止加行

  不变(自性)(一)能作(二)无  难作(三)三加行  得果(作用)具勘能(一) 有果乐欲者

  而非他所使(二)  能知显(喻一)七喻(共十)

  此颂颂云者,一切色等之法,及彼性是无常,与空性等各各未圆满与圆满性,无有贪性(一)。於他之未成就者,性无能作之者(二)。一切智性三种,如其次第了知大义体性之大(三)。应作加行能作等等,创始之难性,如何相续,如其果道能得不空过性,

  一、别事因缘不能移动。    二、完全成就修行。   三、平等资粮。

  四、错背违缘。            五、因缘。           六、不死。

  七、无可信托无能作者。

  如是等显明了知此之七事修行,是完全智慧净洁之门,若诸菩萨於彼加行十种完全行门,乃至依止能力速急者,於声闻等所说之业,是还灭不退之加行也。

  【清凉记】:

  “色等无常等”二颂半,明根本智之加行。此示发生根本智之加行要点有十。

  其中属於境者有四:

  一、从色乃至佛等。    二、无常等十六行相等。

  三、未圆满及圆满。    四、无实贪性。

  於此四种境上破除实执。贪法亦是我慢。贪亦无实性。无贪法心仍应努力修行,有贪法心亦不应焦急。知此意用处甚多。

  属於自性者有三:

  一、不变。谓无退转,於般若久学无厌,虽转移环境修法而不离其本。

  二、无能作者。即於作者不执实。若守宗义不能前进,应以法空对治。

  三、三种难行。(一、所为难行,别事因缘不动。二、所行难行,完全成就修行。三、作业难行,空无不可得无智无得——编者)

  属於作用者有二:

  一、如所化根性能令得果不空。“勘能”者,得法身果之条件,即五善根,大般若经说是多劫得诸佛加持。

  二、非他所使。

  属於譬喻者一。即梦幻等七喻:串习所现故,如梦;不可执取故,如幻;虽现而非实故,如阳焰;业行显现故,如谷响;因果不虚故,如影像;无可信托故,如寻香城;曼茶那等修行方便,如变化。“智慧完全洁净”是证真谛之智慧。

  【狮子贤义疏】:

  此平等性之门,是体智加行修行之须要,加行基础平等性者。

  颂云  色等无爱染  彼四相等平

  此颂所云者:於色等现前失实,青蓝等色之量,照射等证知,沾附爱著,行相一切无所缘者,加行之平等性也。

  【清凉记】:

  “色等无爱染”等半颂明平等性。此段是当下用功之法,应如话头看。即是大止大观大瑜伽。以四相平等为摄心之法。证空非唯一次了知便是,要再再修。“现前失实”即法我不空。如以绫绢为花,花唯是假名,见彼是花即失实。此是相分。取青蓝等相是见分。“照射证知”是自证分。“沾附爱著”是证自证分。於此无所缘即中观。观沾附爱著是谁,在无所缘上起作用,久修即能见道。

  【狮子贤义疏】:

  加行之平等性各各证知,於见道修行之旨趣见道。

  颂云  於苦等谛中  法智类智等  并忍刹那性  见道遍知理

  如是颂云者:於谛等各各法智忍,及法智类智之忍及类智者,如彼十六刹那之体性,是一切智性之品类中之见道也。

  此上是一切智加行之果,以下广解此中行相。

  彼体之行相云何?

  颂云  色非常无常(苦) 超边性清净  无生无灭等   贪等断若空

  执持悉解脱(集) 名诠无自性  云何义所诠(灭) 於他施者无

  所缘无能作    极寂静无病  恶道断及果(道) 所作现未证

  相等不随行    於名实之二  能知无生者(结) 刹那遍知性

  此之颂云者:

  一、无自性故、於色等常与无常等离,常亦非是,无常亦非是。

  二、受苦者与苦非是断常及离苦性之断常之边等并离,空与不空应离故,本性清净故。

  三、有我无我之自性是无生无灭。

  四、遍行烦恼不是,行相清净不是。如是等所说者,苦谛是本清净故也(初一颂)。

  一、因与因,非有集积性故与虚空相似。集者与集不可得,俱非有故。烦恼及随烦恼一切断除,炽盛生者,与寂然无生二者不离,具足摄持之业。解脱等因缘非因缘作业行相解脱故。

  二、自性与名诠不可得。如是所云者,集谛是也(半颂)。

  一、何故云灭,灭者无也,彼彼不联属故,灭谛名诠之义。

  二、与他相续施等不可得。

  三、寂灭与非寂灭无所缘,能作财势富有非富有俱离弃故。

  四、超过二边而复清净,决定出离与非决定出离无,无亦不可得,故诸病不生。如是云者,灭谛之理是也(一颂)。

  一、道及非道是非俱离,故恶趣断止。种子种子相应未有,不合和故。现果所作之事义种种才能无可证性。

  二、修行与修行者未有故。

  三、种种业解脱一切诸法之量,与主体无联属。

  四、决定拔济与决定拔济未有无性故。

  五、如是名诠能作之自性之相,所知与音声二者之知无生。如是等云,是称道谛者业。

  六、如彼种种行相具有,是刹那遍知性体者也(一颂半)。亦是菩萨等之见道之称也。彼诸声闻等转业者,於无常等(观为)清净修行所作,是此遍知性之见道是也。声闻道菩萨是应完全所知者,此等之义现尚未作,以后修道详尽指示也。

  如是广教中义(总括三智),尽诸所有一切智性三种,摄持契入总摄者。

  颂云  如是此与此  又此等三相  此之三类等  完全教圆满

  如是颂云者:此中所说无疑之理,种种一切智性,与彼道智性,及一切智性,如是等三品之相,三者完全圆满竟。

  般若波罗蜜多教授现证庄严论显明义疏根本智第三品释竟。

  【清凉记】:

  “於苦等谛中”等五颂为见道。见道经十六刹那,最后刹那见道,说名渐教。实则十六刹那一一刹那皆见道。所谓顿教利根刹那顿悟者,彼一刹那中仍具十六刹那,不如是则十六刹那所断无明,不能彻底。后四颂十六行相,是由声闻知见转为菩萨知见。声闻观色等无常,菩萨则观色等非常非无常,皆如梦幻泡影。心有所寄则无苦乐。此所说十六行相,皆在空观上用,此大小乘合修之见道。由小乘转入大乘,即法华涅槃意。菩萨度生不怖畏生死,以见苦相空,不净转净故。十六行相空,是平等方便善巧,不可执空,当善应用,善应用即般若。

  以上清凉记根本智竟

  以下讲圆加行

返回目录

----------------------------------------------------------------------------------------------------------------

更多能海上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