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华严宗>>正文内容

南亭法师: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解 三十六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14日
来源:   作者:南亭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南亭法师:仁王护国般若波罗蜜多经解 三十六

 

  南亭老和尚

  “时彼众中第一法师为普明王而说偈言:‘劫火洞然,大千俱坏,须弥巨海,磨灭无余。’”

  此引斑足王文中第二、偈颂也。颂前为引言。“第一法师”,众中之上首也,有道、有学,是善知识,故能对普明王有合乎般若至理的开导。

  合有八偈:一、二偈,诸行无常观,分二:一、依报。“劫火”之“劫”,据佛经所说,我们所依止的这一地球,有成、住、坏、空之四大劫。以人寿八万四千岁至十岁,一增一减为一小劫;集二十增、减为一中劫;集四中劫为一大劫。而成、住、坏、空,则各有二十增、灭也。“劫火”之火,为水、火、风三大灾之一。世界之坏,皆三大灾。所谓火烧初禅,水淹二禅,风刮三禅也。劫火祗是指三灾中之火灾而言。劫火起时,七日并出,时经二十小劫。一物皆无,名为“洞然”。所以名为洞然者,以三千”大千”世界,一时“俱坏”。三千大千世界中,包括了一百亿个须弥山、日、月、四大部洲。彼时百亿”须弥”山,须弥山四周之“巨海”,皆“磨灭无余”而进入空劫。你这一个小小国家还有存在余地吗?

  “梵释天龙,诸有情等,尚皆殄灭,何况此身?”

  第二、正报。正报指众生身体而言。“梵”指梵天,“释”是帝释天,“天”泛指诸天,“龙”为八部护法神之一;“诸有情等”泛指六道众生。意思是说,劫火起时,不但依报的三千世界化为灰烬,即正报的六趣众生,下至阿鼻,上至梵天,“尚皆殄灭”。“何况”区区你一个人的血肉之“身”,有什么值得留恋的呢?

  “生老病死,忧悲苦恼,怨亲逼迫,能与愿违。”

  二、二颂,诸受唯苦观,分二:一、苦果。上一偈“何况此身”句既结束上文,也是生起下文。何以言之?血肉之身固然是微不足道,何况它还担负了许多痛苦呢!所以说诸受唯苦,而教我们观察。诸如“生、老、病、死”。“生”是凡夫之所欢乐的。殊不知,一个婴儿孕育在母胎中,一住,就是十个月,和人体的直肠隔了一层肉壁,饮母血以为营养,腥臊、臭恶、肮脏、龌龊,难以笔墨来形容。最后从产门里挤出来,这是多么丑恶的一件事!佛陀以慧眼看穿了,这一幕无有可喜,祗足悲伤。至于老、病、死苦,我们祗要到殡仪馆、医院里一看,就会恍然大悟了。此外,还有台风、地震、山崩、海啸、大水、大火,飞机、车、船的失事、盗贼的窃抢,造成我们多少的“忧悲苦恼”。“怨”家的”逼迫”是理想中的事。至于“亲”有什么逼迫呢?这要问在家人,才能洞悉。以我所知,诸如一位有佛教信仰的老妇人,她要念经、拜佛,却被那些孙男孙女吵得要命,儿媳又都有职业。这老妈子的事,就到了老太婆身上了。你能推开不管吗?佛教也不教人放弃家务而学佛。果尔,就于事有碍了。所以国事、家事,皆“能与”你的“愿”心相“违”背,使你虽有怨气而无法发泄。

  “爱欲结使,自作疮疣,三界无安,国有何乐?”

  第二、苦因。我们再观察:这些苦果从何而来的呢?“爱欲结使,自作疮疣”。“爱欲”,因欲而有爱,其根本则在于贪、嗔、痴三毒的“结使”。结,纠缠不清也。它能迫使我们贪着生死,但其性本空,如水上之泡,而是我们飞蛾投火,“自作疮疣”。所以“三界无安,国有何乐”呢?

  “有为不实,从因缘起,盛衰电转,暂有即无。”

  三、二偈,诸有皆空观,分二:一、总明法空。这是申明上文无常、苦观更深一层的理论。“有为”是世间法,是”不实”在的。其理由是”从因缘起”。亲能生起为因,疏能助长为缘。譬如稻子为因,日光、空气、水、土、人工、肥料为缘,有稻苗生。我们固然不否认稻苗的存在,但寿命短促,转眼成空。我们也不否认富贵荣华的存在,但一“盛”一“衰”,有如闪“电”一样,“暂有即无”。“暂有即无”,就是“转”变。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秦始皇在位三十七年,其淫威冠绝古今。死后,秦国也就旋踵而亡。假如有人说“三十七年到底有三十七年的享受呢!有何不满?”这才是真正的消极、悲观呢!

  “诸界趣生,随业缘现,如影如响,一切皆空。”

  二、界趣空,此是法空的引申。“诸界”,三界也。“趣”,六趣也。“生”,四生也。所有众生受报好丑,皆“随”各个众生所作的善恶“业缘”而显“现”,“如”光”影”、声“响,一切皆空”。

  “识由业漂,乘四大起,无明爱缚,我我所生。”

  四、二偈,诸法无我观。“我、我所生”者,显无我故,又无主宰也。我们的“识”心,虽说是诸法之大本,但它是毫无主宰的。它完全“由”于善恶的“业”因牵着它的鼻孔,“乘四大”而“起”。或上天堂,或入地狱,或投驴胎,或入马腹,“漂”浮在水面上,看波浪的起伏而显着高低。所以然生来死去、永无了期者,“无明”的绳子、“爱”的枷锁,捆“缚”得结结实实,无法接近到解脱的边缘。《楞伽经》云:“譬如巨海浪,斯由猛风起,洪波鼓冥壑,无由断绝时。”又曰:”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巨海、藏识海,皆心识也。风,五光十色的境界也。海水遇到猛风,滔天的波浪无有宁息之时。生死轮转,可怕也夫!

  “识随业迁,身即无主,应知国土,幻化亦然。”

  偈中初二句指正报色身而言。”识”既”随业”所”迁”,当即无我、无我所、”无主”。正报既然如此,依报的”国土幻化亦然”。

  三、普明王悟解

  “尔时法师说此偈已,时普明王闻法、悟解,证空三昧,王诸眷属得法眼空。”

  “王”及“眷属”闻第一“法师说””偈”以后,各各豁开心地,“悟解”宇宙万有缘起正理、无我、无我所,而王则”证”到了“空三昧”,眷属们则都得到了“法眼空”。王之悟解深刻,于真空之理一定不移,故曰三昧。眷属们则于诸法之缘生无性认识清楚,故曰“法眼”。无性,即空也。王及眷属,都是有福报的人。有福,即有智慧。历朝以来,帝王、贵人,不肯亲近佛学者,财色、权势蒙蔽了他的智慧。朱夫子熹言:“祗为人欲所蔽,则有时而昏”也。

  四、诸王悟解

  “其王即便诣天罗国诸王众中,而作是言:‘仁等!今者就命时到,悉应诵持过去诸佛所说般若波罗蜜多偈。’诸王闻已,亦皆悟解,得空三昧,各各诵持。”

  “其王”,普明王也。普明王既得空三昧已,欢喜踊跃,思有以度人。于是很快地回到“天罗国”,见过顶生王后,马上跑到被囚禁的”诸王众中,而作是言:‘仁等!今者就命时到。’“就命”,如《孟子.梁惠王章》:“齐王曰:‘舍之!吾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中的“就死”来讲,非常适合。我已闻说《般若经》偈而开解,视死如归,诸”仁”者亦可向我学习。于是就教他们”劫火洞然”的偈语。诸王皆非常人也。一闻偈已,“亦皆悟解,得空三昧”。于是”各各诵持”偈语不已。

  五、斑足王悟解,分三

  “时斑足王问诸王言:‘汝等今者皆诵何法?’尔时普明王即以上偈答斑足王。王闻是法,亦证空定,欢喜踊跃。”

  一、闻法悟解。“斑足王”有时会到囚禁诸王的地方看看。奇怪呀!他们的嘴巴不断地挪动,好像是在念什么!于是亟”问诸王”:“汝等””皆诵何法?”“普明王即以上偈答斑足王”。真是奇迹!斑足王听过偈语以后,亦悟解而“证空定”。于是“踊跃欢喜”,以其闻所未闻也。

  “告诸王言:‘我为外道邪师所误,非汝等咎。汝各还国,当请法师解说般若波罗蜜多。’”

  二、改过而遣诸王。斑足王大彻大悟了,知道过去的错误,而且错得离奇。于是”告诸王言:‘我为外道邪师所误。’”以暴力加诸汝等,实在地说,“非汝等咎”,你们是无罪的。“ㄒ汝各还国”,修习般若。般若的威力太伟大了!

  “时斑足王以国付弟,出家为道,得无生法忍。”

  三、弃国修道。文显易解。“无生法忍”者,诸法皆从因缘生。因缘分散,则各归消灭。无有能生之者,亦无有能灭之者,更没有我和我所存在其间。忍可安住于此理者,即无生法忍。斑足王有此勇气,故成就亦大。我国历史上以帝王而出家者,固不乏其人,然皆穷途末路,借此以逃死耳。南宋灭亡,末帝随元军北去,封天水公,后来曾请求出家,诏许之。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凤阳。青年时年荒榖贵,父母双亡,无以为生,乃出家于皇觉寺。明建文帝,皇位为燕王棣纂夺,亦逃而出家。传说清顺治帝,以母后下嫁多尔衮,以为耻辱,亦逃五台山出家。此事正史所不载,传说而已。此外,大权在握、皇威巩固时,弃国舍世荣为求道而出家的,则阒其无人。

  “大王!过去复有五千国王常诵此经,现生获报。”

  三、引过去诸王。“过去”当然在世尊以前。古人笔记上记载:诵经或念观音圣号,获消灾、灭罪、得福者,指不胜屈。

  五、大慈付嘱

  “汝等十六诸大国王修护国法,应当如是受持、读诵、解说此经。若未来世诸国王等为欲护国、护自身者,亦应如是受持、读诵解说此经。”

  世尊大慈,在引证过去诸王解经获福以后,复苦口婆心,叮咛付嘱,现在世的“诸大国王”固应如是行,即未来世的诸大国王也应当如是做去。既“护自身”,也保护了“国”土。而且护国,即所以护我黎民也。

  六、闻法得益

  “说是法时,无量人众得不退转,阿修罗等得生天上,无量无数欲、色诸天得无生忍。”

  这是本品结束的文字,也是表明听众获得的法益,以增强我们的信心。一、“无量人众得不退转”者,这是人间的人众所获得的利益。”不退转”者,功德善根愈增进而无退失或退转也。有位不退、行不退、念不退之别。(详见《佛学大辞典》六○○页)此中没有明文规定是那一种不退转,我也不必武断。二、“阿修罗等得生天上”者,“阿修罗”译言非天或无德,以其因中带嗔心而修布施,性好斗争,有天福而无天德。他的居处在须弥山之四周海底。因闻此品,而得生天上。三、“无量无数欲、色诸天得无生忍”者,“欲”,欲界六天;“色”,色界十八梵天。这些诸天,俱因闻此品而得到无生忍。断人我执,名无生忍;断法我执,名无法忍。诸天仅得无生忍也(待续)。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