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学诚法师·学修笔记:从内心寻找苦乐源头 三、如理作意护初心·自心求法方转境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30日
来源:   作者:学诚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学诚法师·学修笔记:从内心寻找苦乐源头 三、如理作意护初心·自心求法方转境

 

  (7月19日)

  1、如法对境观自心·增广初心善守护

  【对境观心】:

  ——大家到寺庙里边来,我们整个的环境很好,这个山非常的雄伟,晚上的时候常常能够看到月亮,早晨也能够看到日出,傍晚也能够看到彩霞等等,还有寺庙里面古老的石桥、古老的银杏树等等,以及还有这么多的法师在修行,在带动大家,还有好多好多的义工发心护持等等。

  ——所有这些都是非常殊胜的,所以,我们要用心去观察,用心去注意它,全神贯注于我们所接触的这些境界。

  ——如果我们不细心、不专心去看待、去感受外在的这些境界,那么外在的这些境界就不容易在我们自己内心当中产生作用。

  ——也就是,面对境界的时候,我们内心的这样一种认识是非常重要的。

  【如理认识】:

  ——内心的状态、内心的起伏,它是有标准的,也是有境界的;

  ——外在的人、事、物、环境,有形有相的东西,也是有标准、有境界的。

  ——也就是,一个是外在的标准,一个是内心的标准,心里面的标准,内心里面的功夫。

  ——反过来说,只有我们内心的标准建立起来,内心的标准好了,比较高,我们对外在的评判才不会有错误,才能够有个好的结果;

  ——如果我们内心里面本来就没有标准,或者说标准很低、很差、不规范,外在再好的东西我们都会认识不清楚。

  【破斥邪见】:

  ——我们有些同参道友在庙里面住得时间长了,他就会觉得,在庙里面住好像跟在家里面住没有什么两样,刚刚开始的时候,觉得这庙多好多好,住久了他觉得和家里差不多。

  ——而实际上,这两个环境是大大不同的。

  ——只是因为你自己刚刚开始的时候,很喜欢,很喜欢这个环境,到一定的时候,你不喜欢这个环境了,你内心当中喜欢的还是原来世俗的那种环境,在庙里边你这样一种心又开始在起作用。

  ——这样,不知不觉你就会觉得这样一种环境不是自己所要的,自己要的还是原来那种环境,这样的话,这个标准就模糊了,就错乱了。

  ——而实际上,这都是我们自己的内心在起伏、在变化,都是一种无明在起作用。

  ——所以说,学佛法、修行、用功,它固然同时间有关系,但是不等于说我们学得时间越长我们的功夫就越好。

  【学佛要旨】:

  ——为什么佛经里面常常告诉我们要不忘初心?

  ——因为,最初的发心是最重要的,最初发心学佛法那样的一颗心是最重要的。

  ——所以,我们学习佛法就是要把自己最初对佛法追求的那颗心一直保护下去,让它持续下去,并且还要让它增长广大,那么最初这颗心就是善良的心,出离心,菩提心。

  2、对境自省莫外求·心能转境依三学

  【反观自省】:

  ——当我们认为外在的环境有问题的时候,当我们认为修行不修行界限模糊的时候,当我们看到别人有很多很多问题的时候,那么我们就要反观自己,就要问自己,为什么我们自己会有这些想法?这些想法它是怎么出来的?这是很重要的。

  【显正破邪】:

  ——所以,我们学习佛法,不是为别人做主,我们是自己为自己做主。

  ——这什么意思呢?就是我们自己内心当中对这些善恶、是非、烦恼、菩提很清楚。

  ——同时,对外在其他的同行道友,其他的居士们,我们尽量去关顾,去帮助,去启发,这也是我们的一份发心和责任。

  ——而不在于说外在的人有问题,有错误,因为这仅仅是在我们看来,这些人的一些行为有错,用我们的标准看,他们有问题,以我们的观点看来不应该,但实际上是不是有问题,是不是不应该,那又是另外一回事。

  【如法思维】:

  ——我们一天当中要面对和接触的人、事、物是非常多的,我们只有培养了一种能够很好去忆念不同的人、事、物这样一些差别境界能力的时候,我们内心才能够保持如如不动,不动摇,不会受外在的环境所影响和左右。

  ——如果我们内在的戒定慧的功夫越来越充实,那我们反过来还能够去影响外在。

  ——也就是说,外在的人如果有问题的时候,就说明我们自己内在的戒定慧的力量不足以去影响别人,我们的功力还不够,所以不能去帮人,我们要这样去认识问题。

  【反求诸己】:

  ——我们回到家里面去也是一样的,不要总以为说别人有问题。

  ——别人有问题,我们有没有去帮助别人?我们有没有发过这种心?有没有具体的行为?我们在帮人、利人的过程当中,这些方法得当不得当等等?

  ——我们只有在这些方面,不断不断根据佛法来修行,来用功,来对治我们内在的无明状态,我们这种功夫才能够不断得到培养和增长,否则的话,依然还是自己未学佛以前的那种动机和心态,佛法依然离自己很遥远。

  『附录·思考题』:

  1.面对外境时,我们该如何建立内心的标准?

  2.我们该如何善护并增广自己的初发心?

  3.当我们看到外在环境有问题,对修行产生迷茫时,该如何内观自省?

  4.我们靠什么去影响外在环境?

返回目录

----------------------------------------------------------------------------------------------------------------

更多学诚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