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华严宗>>正文内容

宣化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8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01日
来源:   作者:宣化上人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宣化上人: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8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8

  上海佛学书局印行

  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

  卷十七 梵行品第十六

  卷十七 初发心功德品第十七

  卷十八 明法品第十八

  卷十九 升夜摩天宫品第十九

  卷十九 夜摩宫中偈赞品第二十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八)

  目 录

  卷十七 梵行品第十六..................................一

  卷十七 初发心功德品第十七..................................二九

  卷十八 明法品第十八..................................一一七

  卷十九 升夜摩天宫品第十九..................................一八五

  卷十九 夜摩宫中偈赞品第二十..................................一九四

  开经偈

  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

  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

  唐于阗国沙门实叉难陀译

  美国万佛城宣化上人讲述

  卷第十七 梵行品第十六

  梵行品第十六

  什么叫梵行?真境为梵,智慧为行。或者涅槃为梵,修因为行。浅言之,梵行就是清净行。因为在前边已经有了净行品的缘故,所以这一品叫梵行。梵行以何为体?以戒、四等、慧三种为体。戒能止恶防非,四等就是慈悲喜舍四无量心,慧就是般若智慧。这是菩萨所修习的清净行。怎样才能修习呢?在下边经文有所解释,这一品为本经第十六品,所以为梵行品第十六。

  尔时,正念天子白法慧菩萨言。佛子。一切世界诸菩萨众。依如来教,染衣出家。云何而得梵行清净。从菩萨位,逮于无上菩提之道。

  法慧菩萨说完十住品之后,在说梵行品这个时候。有位正念天子,很恭敬地长跪合掌,向法慧菩萨说:佛的大弟子!在一切世界中所有发菩萨心行菩萨道这些菩萨,他们都依照如来所教化的法门,穿坏色(不正色)的衣服来出家。怎样能得梵行的清净法门呢?从菩萨地位而证得到无上正觉的果位?

  法慧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修梵行时,应以十法而为所缘,作意观察。

  法慧菩萨对正念天子说:佛的弟子!菩萨中的大菩萨,修行梵行的时候,应该以这十种法作为所缘,要作意观察。也就是注意去所求道理,才能明白真理。

  菩萨修习梵行,身也清净,心也清净,口也清净,所谓“三业清净”,一切的一切,都是清净,所以叫梵行。如果有不清净的行为,那就不是梵行。不净有五种:①种子不净:我们的身体,是由父精母血和合而成的,所以说种子不清净。②住处不净:住在母亲腹中,胎胞里都是血水,所以说住处不净。③自体不净:自己的身体,是由三十六种东西所成,也就是由地水火风四大所成,所以说身体不净。④外相不净:我们身体的九孔常流不净的东西。两眼流出眼屎,两耳流出耳垢,两鼻孔流出涕水,口流出涎唾或痰,大小便处流出的屎尿,所以说外相不净。⑤究竟不净:人死之后,身体膨胀、青瘀、虫生、血流,最后变成白骨骷髅,所以说究竟不净。这是五种不净的现象。我们的身体是臭皮囊,没有可爱之处,所以修道人,要常修不净观,也就是白骨观,这样才能成就道业。

  所谓身、身业、语、语业、意、意业、佛、法、僧、戒。应如是观。为身是梵行耶?乃至戒是梵行耶?

  菩萨应该用这十种法来详细推求,注意的研究,研究什么是梵行?所说的十种法,就是①身:身是不是梵行?②身业:身所造的业是不是梵行?如果身体是梵行,可是,身体是不净的东西,它怎样可以算是梵行?这个问题,要仔细研究一番。我们人执着身体、爱护身体,有人骂一句,就受不了;有人打一拳,更受不了。若是梵行,怎会受不了?怎会发脾气?怎会被境界所转?所以观身不是梵行。身不是梵行,身所造的业也不是梵行。业有三种:善、恶、不善不恶。善业和恶业都是不清净,也不是梵行。③语:言语是梵行吧!言语也不是梵行。④语业:言语所造的业是梵行吗?也不是梵行。为什么?因为口能说出忘言、绮语、恶口、两舌种种不净的话。⑤意:意念是梵行吗?也不是梵行。⑥意业:意念所造的业是梵行吗?也不是梵行。⑦佛:佛是梵行吗?也不是。⑧法:法是梵行吗?也不是。⑨僧:僧是梵行吗?也不是。⑩戒:戒是梵行吗?也不是。菩萨应该像这样来作意观察。作意就是注意。阿罗汉想知前因后果的事,必须在定中观察,才能了知因缘。八地以上的菩萨,不需要作意观察,即刻就能明明了了。应该这样观察,身是梵行吗?乃至戒是梵行吗?这些问题,在经文有所解答。

  若身是梵行者。当知梵行。则为非善。则为非法。则为浑浊。则为臭恶。则为不净。则为可厌。则为违逆。则为杂染。则为死尸。则为虫聚。

  假设说身是梵行的话,那么,就应当知道梵行①则为非善:身是不清净,所以不善。所以是善。如果说梵行是身,那么,梵行就是非善。②则为非法:身体有时会做些不合法的事情。如果梵行是身,那么,梵行也是非法。③则为浑浊:身体是混浊不清的东西,梵行是清净无染的。所以说身并不是梵行,梵行也不是身。④则为臭恶:身体是臭恶。如果梵行是身体,梵行就变成臭恶。⑤则为不净:身体是不净,九孔常流不净的东西。如果梵行是身体,那么,梵行就变成不清净。我们应该作五不净观。在大智度论上有五首偈颂,形容五种不净:(A)种子不净的偈颂:“是身种不净,非余妙宝物,不由白净生,但从秽道出。”因为身体是从父母交媾时,有业的因缘,有识的果报,而去受胎,成为身体。所以种子是不净的东西,并不是最好妙宝物所成就的,而是父精母血所成就。它不是从清净的地方生出来,而是从母亲阴根生出来。所以说种子不净。(B)住处不净的偈颂:“是身为秽臭,不从华间生,亦不从薝卜,又不出宝山。”这个身体,是由血肉而成,又秽又臭,又不清净。胎儿住在母腹中,在生藏之下,熟藏之上,是个很肮脏的地方。不是从莲华生,所谓“华开见佛”既不是从薝卜香生出来,也不是从宝山生出来,所以说住处不净。(C)身体不净的偈颂:“地水火风质,能变成不净,倾海洗此身,不能令香洁。”这个身体,由地水火风四大物质和合而成,能变成不清净的东西。纵使用大海水来洗刷这个臭身体,把海水用尽,也不能把它洗干净,令他芬香而清洁。(D)外相不净的偈颂:“种种不净物,充满于身中,常流出不止,如漏囊盛物。”在身体里边有种种不净的脏物,充满在全身中,九孔常流出不净物,而不停止。身体好像一个有洞的布囊,盛着血脓等物,时时刻刻流出。(E)究竟不净的偈颂:“审谛观此身,必归于死处,难御 无反复,背恩如小儿。”要仔细来审谛来观察这个身体:它将来一定会死亡,没有法子能控制它不死。无论对身体如何的照顾,到时候,它便忘恩负义,逃之夭夭,好像小孩子一样,没有感情和道义。⑥则为可厌:身体是很讨厌的东西,令人不欢喜。如果说身是梵行,岂不是梵行是令人讨厌吗?不是的。梵行令人欢喜,所以说身体并不是梵行。⑦则为违逆:身体常常做出违背心意的事。好像心不愿意杀生、偷盗、邪淫、妄语、饮酒,可是身体偏要去做,不听心的指挥和支配,这就是违逆的行为。梵行不是这样,而是顺情合理去行事,所以梵行绝对不是身体。⑧则为杂染:因为身是由四大所成,所以为杂染。可是梵行不是杂染,而是清净,所以身体不是梵行。⑨则为死尸:因为身体将来会死,死尸是人所不喜。梵行令人欢喜,所以梵行不是身体。假设说身是梵行,那么,梵行岂不是成为死尸了?不是,梵行是清净的。⑩则为虫聚:这个身体是由许多虫积聚在一起而成的。我们人身是大虫子,在体内有千万亿小虫子,组织成一个团体,共同生活。在大娑婆论中说:“人身之内,并是虫聚,虫头在内,食人所食;虫尾在外,辫成人皮。”我们喝水吃饭,就是大虫替小虫做工。千万亿小虫坐享其成,不费其力,悠哉游哉,等东西吃,多么逍遥,多么自在!

  在观佛三昧海经上说:“佛成道时,魔王派三位魔女,来到菩提树下,拟破坏佛的道业。乃对佛说:‘我们是天上的美女,现在献身于你、侍奉于你,愿为你做一切洒扫的工作。’佛无言静坐,身心不动,而放白毫光来照魔女。此时,三位魔女,自观其身,肮脏不堪,九孔所流的东西,肮脏可恶。见自己的腹中,大肠小肠,生藏熟藏(食物没有消化为生藏,食物消化为熟藏)。有很多小虫在大小肠中游戏,游来游去很自在。三位魔女见这种情形之后,生大厌恶,便作呕吐,匍匐而去。

  若身业是梵行者。梵行则是行住坐卧,左右顾视,屈伸俯仰。

  假设说身所作的业是梵行,那么,身有行住坐卧的业,当然梵行就有行住坐卧。可是梵行并不是这样子。身能左右观看,前后顾视。屈曲伸开,低俯抬仰,这些动作,都是身所造的业。如果身业是梵行,梵行也是左右顾视,屈伸俯仰。可是梵行不是这样,没有这种动作,可见身业不是梵行。

  若语是梵行者。梵行则是音声风息,胸舌喉吻,吐纳抑纵,高低清浊。

  假设说言语是梵行的话,那么,梵行就是音声、风息。可是梵行不是音声,也不是风息。因为言语是用唇舌喉吻等器官而发出音声,而梵行并没有这种情形。言语有吐出纳入,抑压纵放,也就是言语有抑扬顿挫,语气有起承转合。可是梵行并不是这样。言语有高声,有低声,有清脆的声音,有混浊的声音,所以言语并不是梵行。

  若语业是梵行者,梵行则是起居问讯,略说广说、谕说直说、赞说毁说、安立说、随俗说、显了说。

  假设说语业就是梵行的话,那么,梵行就是起居问讯。可是梵行不是起居问讯,所以说语业不是梵行。或者简略的说,或者广泛的说,或者譬喻的说,或者直接的说,或者赞叹的说,或者毁谤的说,或者安立的说,或者随俗的说,或者显了的说,这些语业都不是梵行。如果说语业是梵行,这些说都变成梵行,可是,不是的,所以语业不是梵行。

  若意是梵行者,梵行则应是觉、是观、是分别、是种种分别、是忆念、是种种忆念、是思惟、是种种思惟、是幻术、是眠梦。

  假设说意是梵行的话,那么,梵行就应该是觉察、是观看。可是梵行没有觉察和观看,所以意不是梵行。意识善于分别,是种种分别,而梵行是没有分别。意识有回忆往昔的念,是种种的忆念,而梵行没有忆念。意识是思惟,是种种的思惟,而梵行没有思惟。意是幻术,意是眠梦,而梵行没有幻术和眠梦。如果说意是梵行,那么,这些岂不是都变成梵行了吗?可是不是的,所以梵行不是意。

  若意业是梵行者。当知梵行,则是思想,寒热,饥渴,苦乐,忧喜。

  假设说意所造的业,就是梵行的话,那么,梵行就是思想、寒热、饥渴、苦乐、忧喜。可是不是的。因为意能觉得思想、寒热、饥渴、苦乐、忧喜的分别。如果说意业是梵行,那么,这些岂不是都变成梵行吗?可是不是的。

  若佛是梵行者。为色是佛耶?受是佛耶?想是佛耶?行是佛耶?识是佛耶?为相是佛耶?好是佛耶?神通是佛耶?业行是佛耶?果报是佛耶?

  假设说佛是梵行的话,那么,色蕴是佛吗?受蕴是佛吗?想蕴是佛吗?行蕴是佛吗?识蕴是佛吗?这五蕴是虚妄,都是空的,都不是佛。那么,色受想行识都是空的,佛有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是不是佛呢?不是的。因为佛是无相,所以不是梵行。有神通是佛吗?有业行是佛吗?有果报是佛吗?都不是。若说佛是梵行,那就无有是处。

  若法是梵行者,为寂灭是法耶?涅槃是法耶?不生是法耶?不起是法耶?不可说是法耶?无分别是法耶?无所行是法耶?不合集是法耶?不随顺是法耶?无所得是法耶?

  假设说法是梵行的话,可是,法寂灭不动,所以法不是梵行。梵行是修行而成,法是本来寂灭的。涅槃也是法。虽然由修行而得到涅槃,可是涅槃不修行。梵行是修行清净,而成梵行。所以涅槃是法,并不是梵行。法是不生,虽然不生,并不是梵行。法是不生,没有个体性。梵行要修行,才能有清净梵行。不可说也是法,虽然不可说,可是并不是梵行。无分别也是法,虽然无有分别,可是并不是梵行。法既然离分别,无所行处。无所行也是法,但不是梵行。不合集也是法,因为法是本有的,不需要和合而成,不需要造作,可是不是梵行。法是不随顺一切的境界,所以不随顺是法,但是不是梵行。法本来是无所得,但是无所得并不是梵行。有上述这样多的理由,证明法不是梵行。

  认为法是梵行,那是不成立的。因为八万四千法门并不是梵行。为什么要这样讲呢?因为教你无所执着。不要执着梵行,有佛有法有僧,行所无事。修行不要有执着,如果没有执着,就证得实相。所谓“证得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真能修到无人无我无众生无寿者的程度时,人也空,法也空。自性了了,便证得实相理体。恒河沙数无间的罪业,立刻消灭了。如果没有破执着,一切有为法和无为法,都是存在。执着一破,一切皆空。这种境界,如人饮水,冷暖自知。这是证得实相理体,得到真正的受用。

  法有八万四千法门,可是门门是第一。为什么要这样来说?因为佛曾经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法是对机者,就是第一。不对机者,是不是第二?也不是的。不对你的机,会对我的机;不对我的机,会对他的机。你我他各有各的机,对机是第一,不对机是平等。无高无下,无胜无劣,既然是这样子,大家不要在法上自生分别,自找烦恼。所谓“分别名相不知休,入海算沙徒自困。”分别这个法,分别那个法,分别一切名相,没有完的时候。在一生之中,来分别名相,也分别不清楚。好像到海底去计算沙子有多少,是永远算不出来。那么,要怎样呢?就要选择相应的法门,欢喜那个法门,就依法修行,将来就会有所成就。

  假设研究这部经是真的,那部经是假的,研究几十年,等到死的时候,还是弄得不清楚。因为这个缘故,所以要选择一个法门,专心修行,就可以成就道果。佛住世时,有个最愚痴的弟子,名叫周利盘陀伽,其笨如牛,无论教他什么法,他都记不住。佛可怜他,只教他一法。教他念‘扫帚’二字。他天天扫地,口中念“扫帚”。念来念去,终于开悟了,证得阿罗汉果。怎样开悟呢?有一天,他在扫地,心在想,扫除外边的垃圾,也要扫除心内的垃圾,也就是贪瞋痴等不清净的尘垢。由这个公案看来,法无定法,对机就是好法。所以六祖大师说:“法本无顿渐,迷悟有迟疾。”法没有顿没有渐的分别。迷惑和开悟,有早有晚。由此观之,法好像钥匙,是开锁用的。若是把锁打开之后,钥匙就应该放下。如果不放下,就是执着。所谓“过河不需舟。”已经渡过河之后,不能背着船走路,要把船放在岸上,这才能自在、才能解脱。修行就要破执着,如果仍然有我执、人执、法执,就得不到解脱了。

  若僧是梵行者。为预流向是僧耶?预流果是僧耶?一来向是僧耶?一来果是僧耶?不还向是僧耶?不还果是僧耶?阿罗汉向是僧耶?阿罗汉果是僧耶?三明是僧耶?六通是僧耶?

  假设说僧是梵行的话,那么:①预流向是僧吗?不是僧。因为僧必需有四人以上成为僧,所谓“众者为僧”,那么,梵行不是僧了。预流是初果阿罗汉,梵语是须陀洹。又译为入流,“入圣人法性流,逆凡夫六尘流”。不入色声香味触法。未断尽三界见惑为向,就是趣向须陀洹之果位。什么是见惑?就是对境起贪爱。对着境界生起贪心和爱心。贪就是把境界揽为自己所有,譬如眼见色,就生出贪色尘的心;耳闻声,就生出贪声尘的心;鼻嗅香,就生出贪香尘的心;舌尝味,就生出贪味尘的心;身觉触,就生出贪触尘的心;意如法,就生出贪法尘的心。六根对六尘的境界,便生出贪心。所见的东西若喜欢,就生爱心。眼见色就爱法尘,这就叫见惑。 ②预流果是僧吗?不是的。那么,梵行也不是僧了。预流可以说预备参加圣流,可以作圣人。把三界八十八使见惑已断尽为预流果。证得见道位,又为有学位。什么是八十八使?因为三界的众生,对四谛(苦集灭道)的事理不了解,所以迷惑,发生十使。十使分为两种:一为利使,就是急性的烦恼。二为钝使,就是慢性的烦恼。利使就是身见、边见、戒取、见取、邪见。钝使就是贪心、瞋心、痴心、慢心、疑心。总共有十惑,能驱使众生流转三界。在欲界有三十二惑,苦谛有十惑,集谛有七惑,灭谛有七惑,道谛有八惑。在色界有二十八惑,苦谛有九惑,集谛有六惑,灭谛有六惑,道谛有七惑。在无色界也有二十八惑,与色界相同。又有十六心,就是苦法忍、苦法智、苦类忍、苦类智;集法忍、集法智、集类忍、集类智;灭法忍、灭法智、灭类忍、灭类智;道法忍、道法智、道类忍、道类智。到十五心,就叫预流向,到十六心,就叫预流果。证到初果的圣人,把八十八品见惑断了,对境界不起贪爱,可是对于理论方面还不清楚。初果的圣人有定力,不为境界所摇动,能把境界转过来,所谓“人能转境,境不转人”,这时候,眼观形色内无有,耳听尘事心不知,这就是入圣人法性流,但要受七番生死。③一来向是僧吗?不是的。那么,梵行也不是僧了。一来是二果阿罗汉,梵语是斯陀含。就是一往天上,一来人间受生。已断欲界前六品思惑。当断一至五品为一来向,已断尽六品为一来果。什么是思惑?就是迷理起分别。对理论不清楚,就生出分别心。心若想:“他没有智慧,我有智慧。他不会做事,我会做事。”这就是对事理认识不清楚而妄生分别。④一来果是僧吗?不是的。那么,梵行也不是僧了。二果是修道位,又为有学位,已断思惑六品。思惑有八十一品。三界有九地,每地有九品思惑。在欲界有一地,名叫五趣杂居地,有九品思惑。在色界有四地,名叫离生喜乐地、定生喜乐地、离喜妙乐地、 舍念清净地,共有三十六品思惑。在无色界有四地,名叫空无边处地、识无边处地、无所有处地、非想非非想处地,共有三十六品思惑。⑤不还向是僧吗?不是的。那么,梵行也不是僧了。不还是三果阿罗汉,梵语是阿那含,又译为不来。因为已断欲界后三品思惑,所以不来欲界受生死。当断七品至八品为不还向,已断九品为不还果。⑥不还果是僧吗?也不是的。那么,梵行也不是僧了。三果是修道位,又为有学位,从二果位趣三果位,还没有证得到三果位时,为不还向。已证得到三果位时,为不还果。三果阿罗汉,已断尽九品思惑。⑦阿罗汉向是僧吗?不是的。那么,梵行也不是僧了。阿罗汉是梵语,有三种义:一为杀贼:杀尽一切烦恼贼。二为不生:三界生死永断,已证入有余涅槃,所谓“不生不灭”。三为应供:应受人天供养。当断其余八地的七十二品思惑为阿罗汉向,已断尽八地七十二品思惑为阿罗汉果。⑧阿罗汉果是僧吗?不是的。那么,梵行也不是僧了。四果是证道位,又为无学位元元元,不需要再学习。这是不受分段生死,但还有变易生死。在四十二章经上说:“佛言,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慎勿与色会,色会即祸生。得阿罗汉已,乃可信汝意。”初果见道位,二果修道位,三果修道位,这都不可以信自己的意念。因为自己的定力尚未坚固,若是信自己的意念,就会错误的。要谨慎小心,不可和色会,如果和色会,也会生出祸患来。等证得四果证道位时,才可相信自己的意念。阿罗汉是比丘的果位。比丘为因,阿罗汉为果。在因地叫乞士,在果地叫应供。在因地乞食,上乞法于诸佛,以养法身;下乞食于众生,以养色身。比丘有三种义:一为乞士:乞食之士。托钵乞食,受人天供养,以养生命。二为怖魔:比丘在受具足戒时,得戒和尚问:“汝发菩萨心否?”答:“已发菩提心。”又问:“汝是大丈夫否?”答:“是大丈夫。”在这个时候,一切夜叉互相传报,地行夜叉传报于空行夜叉,空行夜叉又传报于天魔,传报什么?传报佛的眷属又多了一个,而魔的眷属又少了一个。魔王闻之,战战兢兢,骇怕不已,心想:“我们的力量一天比一天衰弱,佛的力量一天比一天增加。”于是发生恐怖心,所以叫怖魔。三为破恶:就是破烦恼恶,杀无明贼,无明烦恼是伤害法身慧命的根本,所以要破恶。⑨三明是僧吗?不是的。那么,梵行也不是僧了。三明就是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天眼明能知道未来世的生死相。宿命明能知道过去世的生死相。漏尽明能知道现在世的苦相,以及有断一切烦恼的智慧。⑩六通是僧吗?不是的。那么,梵行不是僧了。六通就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天眼通能看见天上、人间、地狱的众生,其起心动念,都能看见知道。天耳通能听见天上的神、地狱的鬼、世间的人所说的话,皆听得清清楚楚。他心通能知道其他人心中所思惟的念头。宿命通能知道其他人无量劫以前的因缘果报。神足通能遂心如意,游行世界,变化无穷,隐显莫测,有这种不可思议的神通境界。漏尽通能把一切习气毛病,无明烦恼,妄想欲念,统统断绝,没有执着。也就是无漏,无漏就不会再到三界来受生死。

  若戒是梵行者。为坛场是戒耶?问清净是戒耶?教威仪是戒耶?三说羯磨是戒耶?和尚是戒耶?阿阇梨是戒耶?剃发是戒耶?着袈裟衣是戒耶?乞食是戒耶?正命是戒耶?

  戒,梵语为尸罗,戒是止恶防非,也就是防禁身心的过失。戒有多种:五戒、八戒,是在家人所受的戒律。十戒是沙弥所受的戒律。十重四十八轻菩萨戒,是在家人和出家人皆可受的戒。又有具足戒,是出家人所受的戒律。比丘戒有二百五十条,比丘尼戒有三百四十八条。这些戒都是教持者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戒又有四种:就是戒法、戒体、戒行、戒相。戒法就是佛所制之法。戒体就是领纳戒法于心,生止恶防非的功能。戒行就是随顺戒体,而身语意三业如法所作,不犯过失。戒相就是五戒十戒具足戒等。

  佛在世时,以佛为师。佛入涅槃,以戒为师。所以戒非常重要。修道人,一定要依照戒律去修行,不可违背戒律。世间的法律,能治理犯罪后的身,但戒律能调伏犯罪前的心,使守法,作个好国民,也作一个虔诚的佛教徒。

  假设说戒律是梵行的话,①受戒的坛场是戒吗?不是的。要有十方诸佛来传戒,那才是戒。②问清净是戒吗?不是的。在传戒的时候,羯磨和尚就问受戒人:“你在过去做过不规矩的事吗?如果做了,能否改过自新?恢复清净?”问清净不是戒,所传的戒律才是戒。③教威仪是戒吗?不是的。在受戒的时候,教授和尚亲授受戒的戒子,学习行住坐卧四大威仪。所谓“行如风,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出家人行走时,轻如风一般,不可东张西望,更不可蹦蹦跳跳。站立的时候,身直如松树一般,不摇不动。坐的时候,好像大钟一样的稳重,端然而坐。不可像钟摆那样荡来荡去。卧的时候,要作吉祥卧的姿势。右手托腮,左手搭胯,面向西方身弯如弓一样。威仪有三千威仪,八万细行。所以出家人,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合乎威仪的标准。就是有威可畏,有仪可敬。换言之,无论是行住坐卧,或者是出入往还,都要合乎法度,合乎戒律。④三说羯磨是戒吗?不是的。那只是一种仪式。在传具足戒的时候,得戒和尚问三次,羯磨、教授、尊证答三次。这是三番羯磨,也就是郑重三次宣读,谨慎三番通过。⑤和尚是戒吗?不是的。和尚是替佛传戒者。和尚译为力生,就是三乘道力,五分法身,皆由师力而生。⑥阿阇梨是戒吗?不是的。他是矫正弟子的行为,为其轨则师范,所以为轨范师。出家受戒要经过三坛大戒,第一坛是受沙弥戒,第二坛是受具足戒,正式成为比丘或比丘尼。第三坛是受菩萨戒。在家出家均可受此戒。还要有三师七证,方为合法。三师就是得戒和尚、羯磨和尚、教授和尚。还要有七位尊证。得戒和尚是所依得出家者。羯磨和尚是传规矩的仪式者。教授和尚是讲戒的规律者。七证就是有七位律师来证明,才完成具足戒的法度。⑦剃发是戒吗?不是的。这是比丘相。出家之时,要举行剃发的仪式,表示没有烦恼、没有骄慢,远离世间有为法,净修出世无为法。⑧着袈裟衣是戒吗?不是的。袈裟译为不正色,有五衣、七衣、九衣等的分别,也就是五条、七条、九条的布,披在身上。⑨乞食是戒吗?不是的。比丘过托钵乞食的生活,乃是为资养色身,令无贪心。⑩正命是戒吗?不是的,比丘都要过正当的生活。要用清净乞食来维持生命。不可用五邪命来生活。

  什么是五邪命?就是(A)诈现异相:现出特别样子,与人不同,企图求利养。(B)自说功德:自我宣传,我有什么功德,我做什么善事,目的为求大众利养。(C)占卜吉凶,及为人说:用占卦相面,批八字,推命理,为人说吉凶,为求利养。(D)高声现威,令人畏敬:故意高声说话,现出大威德的样子,令人生畏惧心和恭敬心,为求利养。(E)广说供养,以动人心:对人说受某居士如何的供养,某居士乐捐多少香油钱,令闻者动心,自动捐献。这都是不正当的谋生之道。凡是用邪因缘来维持生活,就是邪命。要乞食或自炊的方式受人供养,方作为福田僧。

  某一次舍利弗尊者到城中托钵乞食,得食之后,坐在树下而食。这时,来了一个梵志,名叫净目。乃问舍利弗尊者说:“你是下口食吗?”答:“不是。”又问:“你是维口食吗?”答:“不是。”净目又问:“食有四种,我现在问你,你都说不是。我实在不了解,请你慈悲,今为解说可以吗?”舍利弗尊者,便对净目梵志说明四种食的道理。便说:“出家人,合汤药、种五谷、植果树为生活,这是不净活命者,名为下口食。观视星宿日月,风雨雷电,说吉凶为生活,这是不净活命者,名为仰口食。到处攀缘,曲媚有钱有势,或者通使四方,巧言多求,这是不净活命者,名为方口食。学习咒术,卜算吉凶,来维持生活,这是不净活命者,名为维口食。”又说:“我不堕于这四种食,而是用清净乞食活命。”净目梵志闻听之后,生大欢喜心,信解舍利弗尊者所说的法,而证得须陀洹果位,也就是初果罗汉。比丘没有这四种食的现象,才是正命。比丘要修八圣法。就是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修种种法都是正的,所以不堕落在五邪命中。持清净的戒,才是真梵行。清净梵行不属于前边所说的十种法。因为这种缘故,所以要把戒相看空,不要有所执着。

  如是观已,于身无所取。于修无所著。于法无所住。过去已灭。未来未至。现在空寂。无作业者。无受报者。此世不移动,彼世不改变。

  像前边所举出来十种观法之后。①于身无所取:在自身上来观察,也找不出梵行的所在。②于修无所著:若是修行,不应该住在梵行上。若是心中有一个执着:啊!我修的是梵行。这就是没有到人空和法空的境界。③于法无所住:对于一切法也没有执着。④过去已灭:过去世已经灭了,而不存在。⑤未来未至:未来世还没有到来。⑥现在空寂:现在世甚么也没有了。⑦无作业者:既然三世都空,身也空,心也空,世界也空,一切所有皆空;当然没有作业者。⑧无受报者:既然没有造业,又有谁去受报呢?所以没有受报者。⑨此世不移动:这个世界也不移动。⑩彼世不改变:其他世界也不改变,还是那个样子。

  此中何法名为梵行。梵行从何处来。谁之所有。体为是谁。由谁而作。为是有,为是无。为是色,为非色。为是受,为非受。为是想,为非想。为是行,为非行。为是识,为非识。

  在这里边详细去推求,那一种法叫做梵行呢?没有的,都是空的,一切法都不是梵行。那么,梵行是从甚么地方生出来?这个梵行是属于谁所有呢?谁是它的主人?皆没有的。这个梵行的本体到底是谁?谁造出来这个梵行?再观察这个梵行是有?还是没有?这样辗转的推求,推求到极点,就发觉本来是空的。色受想行识是五蕴法。色属于色法,受想行识属于心法。梵行是不是属于色蕴?在色蕴中没有梵行。梵行是不是属于受蕴?在受蕴中没有梵行。梵行是不是属于想蕴?在想蕴中没有梵行。梵行是不是属于行蕴?在行蕴中没有梵行。梵行是不是属于识蕴?在识蕴中也没有梵行。

  如是观察,梵行法不可得故、三世法皆空寂故、意无取着故、心无障碍故、所行无二故、方便自在故、受无相法故、观无相法故、知佛法平等故、具一切佛法故,如是名为清净梵行。

  这样来观察。①梵行法不可得故:梵行法是空无所有,这种法是了不可得的缘故。②三世法皆空寂故:过去世、未来世、现在世一切法都是空寂,没有一个实体的缘故。③意无取着故:在意识中也没有一个所取,也没有一个执着的缘故。④心无障碍故:心中也没有一切障碍的缘故。⑤所行无二故:所修行的都是不二法门和中道了义的缘故。⑥方便自在故:这个法既方便又自在的缘故。⑦受无相法故:一切的一切,都是无相。色受想行识五蕴法,都是空的缘故。⑧观无相法故:能观察无相法的缘故。⑨知佛法平等故:知道佛法、心法、众生法都是平等的缘故。⑩具一切佛法故:一切众生具足一切佛性,一切法性,无欠无余的缘故。像这样没有执着,扫一切法,离一切相,这才是真正清净的梵行。

  我们在修行的时候,要达到一念不生。一念都没有了,又有什么法可得呢?如果一念不生,就具足一切法。一切法都是空寂,这就是清净的梵行。

  复应修习十种法。何者为十?所谓处非处智、过现未来业报智、诸禅解脱三昧智、诸根胜劣智、种种解智、种种界智、一切至处道智、天眼无碍智、宿命无碍智、永断习气智。

  在前边所说梵行是虚妄没有实体的。菩萨所修的梵行,是清净光明而无形相。可是明白这种道理之后,又应该修习十种智慧的法门。这十种法门又叫如来十力。因为有了这种智慧,所以才有这种力量。有了这种力量,才能断惑证真。能断惑证真,就因为有这十种力量的缘故。什么是十种智法?就是所说的:

  ①处非处智:处有多种的讲法。佛是处,地狱是非处。佛是觉处,地狱是迷处。在觉处就得到光明,在迷处就得到黑暗。又有一个讲法,在大智慧照了诸法实相,这是处。无智无慧的愚痴人,在三界中不知出离,这是非处。又有一个讲法,处就是觉悟的处所,非处就是迷惑的处所。总而言之,证得圣果,就是处。堕落三恶道,就是非处。明白一切诸法实相是处,不明白一切诸法实相是非处。断妄证真是处,迷惑不悟是非处。一个智慧能分析无量的道理。佛有能知道是处非处的智慧。

  ②过现未来业报智:菩萨应该修习这种法,观察在过去世造恶业,今生受恶报;过去世造善业,今生受善报;现在世造恶业,来生就受恶报;现在世造善业,来生就受善报;未来世也是同样的道理。换言之,造甚么业就受甚么报,是丝毫不爽。为什么造业?因为起惑。为什么起惑?因为无明作祟。无明一念不觉,就生出业相、转相、现相,这是三细相。三细生出之后,就造种种的业,就要受种种的报。所谓“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这是最好的说明。佛有能知道三世该受的业报的智慧。

  ③诸禅解脱三昧智:诸禅就是所有一切的禅那。禅那译为思惟修。思惟修就是参。怎样叫作参?就好像用锥子钻窟窿一样,把窟窿钻透了,这叫做参,也就是参透了。参透什么?参透本有的佛性。也就是把无明破了。破了无明,就见到智慧光明。无明就是无所明了,凡是所有来的境界,看不破,放不下,执着这个境界,就被境界所转,这是没有参破。若能转这个境界,就是有定力。参到一念不生,本来无一物的时候,就有好消息,接近开悟的边缘。

  我们学佛,无论学多少年,若是不把执着打破,那么,学多少也没有用处,只成为口头禅,所谓“会说不会行,就像石头人。”修行就是不执着境界。无论什么境界来了,皆要认识它。顺境也好,逆境也好,都无所谓,无动于衷。这叫当面关。当面关要打不破,就是没有定力的功夫;若是能把当面关打破,就是有定力的功夫。什么是当面关?就是有人当你的面称赞你或是诽谤你,而你不动于心。这就是十住菩萨所有的境界。

  禅有四禅的境界。证到初禅的境界,随时随地都可以入定。入定后脉搏会停止,好像活死人。证到二禅的境界,一坐就入定,不但脉搏停止,而且呼吸也停止了。虽然外部呼吸停止,但是内部呼吸却活动起来,也就是说鼻孔的呼吸断了,在每根毛孔便开始呼吸。证到三禅的境界,连念也没有了,可是还知道自己在静坐。这个时候,真正一念不生。初禅很欢喜,二禅在定中很欢喜,三禅把欢喜舍了,得到一种非空非色的妙果。证到四禅的境界,把一切的念都舍了,分别意识也停止了。三禅叫离喜妙乐地,四禅叫舍念清净地。这是在禅定中的一种境界,并不是证果位。有的无知比丘误认四禅为四果,这是大错而特错的观念。因为不明白修行的步骤,未证果而言证果;未得智而言得智;未开悟而言开悟,结果犯了大妄语,而堕落在拔舌地狱。

  解脱就是八解脱,又名八背舍,违背三界之烦恼而舍离之。何谓八解脱?(一)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二)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三)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四)空无边处解脱、(五)识无边处解脱、(六)无所有处解脱、(七)非想非非想处解脱、(八)灭受想定作证具足住。灭受想定能使令六识之心灭而不起。

  三昧译为正定、正受。离散乱为定,就是一心注意静境,令心不散乱。无念无想,纳法于心为受。佛有能知诸禅解脱三昧的智慧。

  ④诸根胜劣智:诸根就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各有胜劣。佛有十种智慧的力量,能观察一切众生的诸根胜劣。一切众生的根性,谁应该种善根,谁的善根正在增长,谁的善根已经成熟了,谁的善根应该解脱,佛都清清楚楚地知道,他有这种的智慧。

  ⑤种种解智:一切众生,各有各的智慧、思想、见解,有种种差别不同。众生能明白什么法,佛就用什么方便法来教化。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先要知道自己,然后知道他人,这样才能教化众生。佛有知种种解的智慧。

  ⑥种种界智:佛有种种界的智力。知道众生有千差万别的界限,各类众生的境界有所不同。无论如何不同,佛都能认证,他有这种智慧的力量。

  ⑦一切至处道智:佛知道修行什么道,能到什么地方去,也就是修那种法,能证得那种果位。这是一切究竟的智慧。佛有这种智慧的力量。

  ⑧天眼无碍智:天眼通就无障碍,能普遍观察三千大千世界,观察诸天的众生和人间的众生,他们的根性是善是恶?或者是生是死?没有障碍。佛有这种无碍智慧的力量。

  ⑨宿命无碍智:宿命就是过去生生世世的因缘。善根种和深或浅,在一世学佛法或在多世学佛法,把种种因缘了解之后,便知道应用何法来教化众生。佛有这种智慧的力量。

  ⑩永断习气智:习气就是毛病。在生生世世学了很多染污的习气,想断也断不了。为什么?因为没有智慧。例如,贪穿好衣服,贪吃好东西,贪住好房子,贪坐好汽车,凡是求享受,都是习气。习气在第八识田中,储藏得很多,无法说尽。好像有人没有好财的习气,而有好色的习气;有人没有好色的习气,而有好气的习气;有人没有好气的习气,而有好酒的习气。总而言之,虽然没有衣食住行的习气,但有酒色财气的习气。所有的习气,都叫做漏。若有习气,便是有漏。有漏就把自己的宝贝丢了。往明白点来说,就是精气神。如果把精气神三宝贝丢了,就不尊贵,就不值钱,不受人的尊敬,没有什么价值。所以修道人要谨慎小心,时刻严守保护自身的宝贝,不可遗失!佛有永断一切习气智慧的力量,不但自己早已断了,而且又令一切众生也学习佛法,永远断尽一切习气。

  于如来十力。一一观察。一一力中,有无量义。悉应咨问。

  菩萨修习清净梵行,对于佛的十种智慧力量,要一一观察,详细研究。在每种智慧力中,都有无量无边的义理。每种义理,都要自己来观察来研究。应该咨问自己,也就是回光返照,反求诸己。自己来研究诸法实相的道理。

  闻已。应起大慈悲心,观察众生,而不舍离。思惟诸法,无有休息。行无上业,不求果报。了知境界,如幻如梦,如影如响,亦如变化。

  修清净梵行的菩萨,明白了解无量义理和法门,自己仔细研究。或者在诸佛处听闻之后,应该生起无缘大慈和同体大悲的心。诸佛菩萨不见众生的过错。为什么?因为他们把众生的过错,当作自己的过错,所以具足大悲心,也就是给予众生的快乐,拔出众生的苦恼。观察所有的众生,不管根性是胜或是劣,一律平等而教化。胜根众生教般若法,劣根众生教因果法,没有一个众生被舍离。阿难尊者说“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这是最无上的大愿。愿度众生,不和众生分开,所以不舍离众生。要思惟一切法的义理,八万四千法门,门门要研究明白。为求无上道,时刻在精进,所以不休息。修行无上业(佛道),而作无上功德,成就无上德业,栽培无上福慧,而不求好果报。将所得的善功德,完全回向给一切众生;自己没有企图好果报。所谓“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这是菩萨的慈悲心肠。菩萨明了境界,认识的很清楚,没有执着,所以知道一切境界,都是有为法,如幻化如梦想,如影像如音响,都是虚妄而不真实。也像变化一样,自无变有,自有化无。所谓“变化无穷”,一切境界皆是这样。

  若诸菩萨,能与如是观行相应。于诸法中,不生二解。一切佛法,疾得现前。

  假设诸菩萨,能观察前边种种的法,而能和诸法相应。什么叫相应?就是究竟明白法本体的义理,把一切法照了,相应合而为一体,不分彼此。这是二而不二,不二而二的道理。这时,对于八万四千法门不生二解,门门是第一义谛。虽然没有两种解法,但是生出无量义。虽生无量义,还是不二法门。若能这样的观行,所有八万四千法门,顿然即刻照了而明白。那就和法相应,不生二解。那么,一切佛法便很快的现前。

  初发心时,即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

  在初发菩提心时,便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阿译为无,耨多罗译为上,三译为止,藐译为等,菩提译为觉。就是无上正等正觉。正觉是二乘人的地位,二乘人和凡夫不同。凡夫是不觉者,是没有觉悟的人。二乘是自觉者,是自己觉悟的人。正等是菩萨的地位。菩萨和二乘人不同。二乘人虽然自觉,而不能觉他。可是菩萨既能自觉,又能觉他,比二乘人有慈悲心,所以能行菩萨道。无上是佛的地位。佛和菩萨不同。菩萨虽然二觉圆满,但是三觉不圆满。佛是三觉圆满德备,所以称无上。再没有人能比佛再高上的,所以无上正等正觉是佛的果位。

  在这个时候,菩萨知道一切法唯心造。在本经上说:“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所以说一切法都不离自性。如果离开自性,就没有一切法。若能这样观察研究,照了诸法实相,便能成就智慧身。这种慧身不是从外边得来的,而是由自己觉悟到这种境界,才能证得慧身三昧。六祖大师说:“迷时师度,悟时自度”,就是这个道理。

  开悟时,有不可思议的境界。这种境界,不是外求,而是自证。如有开悟的境界,必须经过善知识的印证,否则,就不能成立。可是印证的善知识,必须是开悟人。六祖在黄梅山时,五祖证明他开悟,所以到广东,弘扬佛法,传佛心印,教化众生。各位注意!开悟不是自己承认,而是由开悟了的善知识来证实,才算开悟。在佛教中,要守规矩,一切的一切,要合乎法度,渐渐趋向开悟之道迈进。不守规矩,不合法度,自命为祖师,那是无有是处。

  菩萨的境界,超过罗汉的境界。罗汉的境界,已破我执,而未破法执。我空法不空,尚执着一切法为实有。菩萨的境界,是我法二空。根本不知有自己。不知有、不知无、不知是不知非,把一切执着破了。罗汉的分段生死(肉体)了了,可是变易生死(精神)还没了。菩萨是二死永亡,而入无余涅槃。

  什么是分段生死?就是你有你的一分,我有我的一分;你有你的形段,我有我的形段。每人各有一分,各有一段,所以叫分段生死。也可以说三界的一切众生,随业而受生。种善业得生善道,种恶业得生恶道。各种的因缘受各种的果报,而转变寿命和形体,各各不相同,所以有分段生死。

  什么是变易生死?就是念念迁流、念念变异。也就是修行的地位变换了,形相也变换了,越变越容易。又可以说菩萨修行时,前一期的心境和后一期的心境不同。就是心的生死,而不是身的生死。所谓“变粗身为细质,易短命为长年。”所以叫变易生死。

  分段生死是三界内的生死,证得四果阿罗汉,才能了了,变易生死是三界外的生死,证得八地菩萨,才能了了。分段生死是生理生死,变异生死是心理生死。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

  唐于阗国沙门实叉难陀译

  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

  卷第十七 初发心功德品第十七

  初发心功德品第十七

  初发心时,便成正觉,这是顿悟法门。顿悟就是不修持,便证得正觉。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在过去世或过去劫中,曾经发心修行菩萨道,现在功德圆满,善根成熟,所以就开悟。

  初发心就是现在开始发菩提心,修无上道。在过去世或过去劫没有发过菩提心,也就是最初信佛的一念,最初学佛法的一念,最初想出家的一念。初发菩提心的菩萨很多,可是勇猛精进的菩萨很少,成就菩萨果位的更少。

  菩提译为觉道。我们修道人,一定要发觉道的心,也就是菩提心。什么是菩提心?简而言之,就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广而言之,严守五戒,勤修六度,这都是发菩提心。皈依三宝、亲近三宝、供养三宝,这也是发菩提心。诸恶莫作,众善奉行;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这都是发菩提心。甚至持银钱戒、翻译经典,这也是发菩提心。总而言之,利益他人,而自己没有自私自利,这就是菩提心。所谓“发大菩提心而成就大果,发小菩提心而成就小果。”发大菩提心能即身成佛,发小菩提心要历劫成道。

  功德就是做利益众生的事,而得到修功德的代价。例如修桥修路 ,建寺建塔,都是功德。所做的善事圆满了,就有功德,所谓“功德无量。”可是菩萨把所有的功德皆回向给一切众生。初发心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就是尽未来际也说不尽。因为一发心,便能成佛。既然成佛,所以功德无穷无尽。这一品在华严经为第十七品。

  尔时。天帝释。白法慧菩萨言。佛子。菩萨初发菩提之心。所得功德,其量几何。

  在这个时候,这位帝释天对法慧菩萨说:佛的弟子!请问菩萨在最初发菩提心时,所得的功德,其数量究竟能有多少?请您慈悲,开示一番。

  帝释天叫因陀罗,又叫释提桓因。他怎样作忉利天(三十三天)的天主呢?在往昔的时候,他是一位很贫穷的女人,可是有大善心。有一天,经过一座寺庙,发现佛殿破烂不堪,屋顶露天,佛像被风吹雨淋,身上的金脱落了,暗淡无光,失去庄严。于是她发大心,要重新装金,可是自己无钱,怎么办呢?有志者事竟成。她到处化缘,感动三十二位女人,来帮助她完成心愿,不久功德圆满,佛身金光闪闪,灿烂夺目,佛殿金碧辉煌,焕然一新。她死了之后,因为有此功德,所以生到忉利天作为天主。其他三十二位女人,也作三十二天的天主。由此可知,凡是发心作功德,一定会得到善报,所谓“种善因得善果。”

  法慧菩萨言。此义甚深。难说、难知、难分别、难信解、难证、难行、难通达、难思惟、难度量、难趣入。

  这位法慧菩萨对帝释天说:这种功德的义理非常深奥,不容易说出来,也不容易知道,更不容易能分别。这种功德的数量,说出来你也不会相信,也不会了解。这种功德,也不容易证实,也不容易修行。难以通达无碍,难以思惟揣测。不可以用尺来度量,不可以用秤来衡量。这种功德不容易趣人,其数量究竟有多少,无法可知。

  虽然。我当承佛威神之力,而为汝说。

  法慧菩萨又说:虽然初发菩提心的功德,甚深且不易知道。可是我(法慧菩萨)应当仰承十方诸佛的大威神力,而为你们大众来说一说,菩萨初发菩提心的功德有多少。

  众生的心理,都有变熊的现象。信邪不信正,信恶不信善。给他讲真正佛法,他不愿意听。给他讲些邪法,他就喜欢听。为什么?因为众生心有染垢,所以欢喜听染污法,所谓“根深听善语,孽重听非言。”有善根的人,来到金山寺,就好像到了自己的家。可是没有善根的人,来到金山寺,则感觉住在冰库中,全身不舒服。所以到金山寺来听经的人,都有大善根。可是有人虽然来到金山寺,却不懂金山寺的规矩,还是随随便便。在家的习气也不脱,毛病也不改。大家要知道,如果习气毛病不去掉的话,那么,智慧就不会现前。

  佛子。假使有人,以一切乐具,供养东方阿僧祇世界所有众生,经于一劫。然后教令净持五戒。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法慧菩萨举出十一个譬喻来说明初发心的功德有多少,是那十一个?①利乐众生喻、②速疾步刹喻、③知劫成坏喻、④善知胜解喻、⑤善知诸根喻、⑥善知欲乐喻、⑦善知方便喻、⑧善知他心喻、⑨善知业相喻。⑩善知烦恼喻。⑪供佛及僧喻。

  法慧菩萨称一声佛的弟子!假使有人用种种的乐具,来供养东方阿僧祇(译为无量数)那样多的世界中所有的众生,经过有一劫那样长的时间。然后教令无量无数无边的众生,受持清净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在南方、西方、北方、四维(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方)、上方、下方这九方,也都是这样的情形来供养无量数世界中所有的众生。

  什么是一劫?由人寿八万四千岁为标准,每一百年减去一岁,身高高度减去一寸,减到人寿十岁为止。然后每一百年,人寿增一岁,身高增高一寸。直至增到原有的八万四千岁寿命为止,这样一减一增为一劫。

  佛子。于汝意云何?此人功德,宁为多不?

  法慧菩萨又称一声佛的弟子!在你的意思感觉是怎样?这个人的功德多不多?你说一说究竟能胡多少?

  天帝言。佛子。此人功德,唯佛能知。其余一切,无能量者。

  天帝对法慧菩萨说:佛的弟子!这个人的功德,究竟有多少,我们一般人是不知道的,唯有佛才能知道。其余一切众生,皆无能度量这种功德有多少。

  法慧菩萨言。佛子。此人功德,比菩萨初发心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如是亿分、百亿分、千亿分、百千亿分、那由他亿分、百那由他亿分、千那由他亿分、百千那由他亿分、数分、歌罗分、算分、谕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法慧菩萨又说:佛的弟子!这个人的功德,虽然有不可说那样多,但是若和菩萨初发心的功德比较,则百分不及一分,千分不及一分,百千分不及一分,换言之,这个人的功德,有亿分、百亿分、千亿分、百千亿分、那由他(印度十六个大数目之一)亿分、百那由他亿分、千那由他亿分、百千那由他亿分、数分、歌罗分(竖穷三际,横遍十方那样多的数)、算分、谕分、优波尼沙陀分(最少的一分)有这样多的功德,也不及菩萨初发心功德的一分。

  佛子。且置此谕。假使有人,以一切乐具,供养十方十阿僧祇世界所有众生,经于百劫。然后教令修十善道。

  佛的弟子!把前边所说的譬喻,暂且不谈。现在再举出另外一个譬喻。假使有人,用种种的乐具,来供养十方十个阿僧祇世界中所有的众生,经过百劫那样长的时间。然后教令所有的众生来学十善法。什么叫十善法?就是身口意三业清净之法,在身业不犯杀、盗、淫三恶;在口业不犯忘言、绮语、恶口、两舌四恶;在意业不犯贪、瞋、痴三恶,这就是十善法。

  如是供养,经于千劫,教住四禅。经于百千劫,教住四无量心。经于亿劫,教住四无色定。经于百亿劫,教住须陀洹果。经于千亿劫,教住斯陀含果。经于百千亿劫,教住阿那含果。经于那由他亿劫,教住阿罗汉果。经于百千那由他亿劫,教住辟支佛道。

  像这样供养十方十阿僧祇世界所有众生的乐具,经过千劫那样长的时间,然后教化一切众生,住于四禅定(初禅、二禅、三禅、四禅),修习四禅定法。经过百千劫那样长的时间,来教化一切众生,住于四无量心(慈、悲、喜、舍)修习四无量心法。经过亿劫那样长的时间,来教化一切众生,住于四无色定(空无边处、识无边处、无所有处、非想非非想处)修习四空定法。这种功德,可以说是很大吧!但是,也不及菩萨初发菩提心的功德一分。经过百亿劫那样长的时间,来教化一切众生,住于须陀洹果(初果啊罗汉),译为预流或逆流。预圣人法性流,逆凡夫六尘流,还要七番生死。证到初果的时候,眼不贪色,耳不贪声,鼻不贪香,舌不贪味,身不贪触,意不贪法。不被六尘境界所转,心定如山。这时,天天谋道不谋食。不谋就是不想,只想修道,不想吃好东西,你若要测量自己是否证果,就问问自己的心:想不想吃美食?如果有这个贪心,那就证明没有证果,还是在凡夫俗子的阶段中。初果罗汉走路,脚不沾地,好像在虚空中走路。为什么要这样?因为有慈悲心,深恐踩死蚂蚁和小虫的缘故。谁能这样走路,谁就证得初果位。没有到这种境界,便说证果,就犯了大妄语,将来一定会堕落无间地狱。

  经过千亿劫那样长的时间,来教化一切众生,住于斯陀含果(二果阿罗汉),译为一来,一往天上,一来人间。受二番生死,才能入有余涅槃。

  经过百千亿劫那样长的时间,来教化一切众生,住于阿那含果(三果阿罗汉),译为不来或不还。就是不来欲界受生死,在色界或无色界受一番生死,才能入有余涅槃。

  经过那由他亿劫那样长的时间,来教化一切众生,住于阿罗汉果(四果阿罗汉),译为无生。就是不生不灭,已断分段生死,证得有余涅槃,此时证得无学位,学道圆满,不需要再修学了。

  经过百千那由他亿劫那样长的时间,来教化一切众生,住于辟支佛道。世间无佛时开悟者为独觉,在有佛开悟者为缘觉。这个人的功德虽然是很广大,但不及初发心功德的一分。

  佛子。于意云何?是人功德,宁为多不?天帝言。佛子。此人功德。唯佛能知。

  法慧菩萨又称一声佛的弟子!你的意思是怎样?这个人经过无量劫供养一切众生的种种乐具,又教令一切众生住于四禅、四无量心乃至辟支佛道等,这个人的功德多不多?天帝说:佛的弟子!这个人的功德有多少,我们无法能知道,唯有佛才能知道。

  法慧菩萨言。佛子。此人功德。比菩萨初发心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法慧菩萨又称一声佛的弟子!这个人的功德比菩萨初发菩提心的功德,百分不及一分,千分不及一分,百千分不及一分,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也不及一分。

  何以故?佛子。一切诸佛初发心时。不但为以一切乐具,供养十方十阿僧祇世界所有众生。经于百劫,乃至百千那由他亿劫故,发菩提心。不但为教尔所众生,令修五戒十善业道。教住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教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辟支佛道故,发菩提心。

  在前边举出种种譬喻,来形容菩萨初发心的功德,可是没有任何功德能比的。是什么缘故呢?法慧菩萨又称一声佛的弟子!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在最初发菩提心的时候,不但为用一切乐具来供养十方十阿僧祇世界所有的众生,经过百劫乃至百千那由他亿劫那样长时间,为这个来发菩提心。不但为教化这样多世界的众生,令修五戒十善业道。或者为教所有众生住于四禅、四无量心、四无色定。或者为教所有众生证得须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阿罗汉果。或者为教所有众生证得辟支佛道的缘故,而发菩提心。

  为令如来种性不断故、为充遍一切世界故、为度脱一切世界众生故、为悉知一切世界成坏故、为悉知一切世界中众生垢净故、为悉知一切世界自性清净故。为悉知一切众生心乐烦恼习气故、为悉知一切众生死此生彼故、为悉知一切众生诸根方便故、为悉知一切众生心行故、为悉知一切众生三世智故、为悉知一切佛境界平等故、发于无上菩提之心。

  菩萨为什么要发菩提心?①因为要续佛慧命,令佛的种性不断的缘故。也就是令佛的慧命继续永存,令佛的智慧常明,普照一切世界,为令佛的种子永远住世。②为令佛法充满所有一切世界的缘故。佛见一切众生在娑婆世界和其他世界,都是苦多乐少,沉迷不悟,所以令众生背尘合觉,才能离苦得乐,了脱生死。③为度脱一切世界所有众生的缘故,所以佛才发菩提心。④为完全知道所有的世界,成住坏空四相的缘故,世界(地球)有成住坏空,人有生老病死,物有生住异灭,一定是有理由的。⑤为悉知一切世界中所有的众生,怎样有了染污,怎样能得清净的缘故。若是性流为情,情流为欲,这就是染污。若是反迷归觉,返本还原,这就是清净。⑥为悉知一切世界自性是清净的缘故。⑦为要知道一切众生心中所欢喜的,所烦恼的,所有习气的缘故。⑧为要知道所有的众生,为什么原因,在这个地方死了,在那个地方又生了,这种的缘故。⑨为悉知一切众生种种的根性,用什么方便法门能教化众生的缘故。⑩为悉知一切众生心中所想的、行动所表现的缘故。因为众生迷惑太深,不知返本还原,所以菩萨才发菩提心。⑪为悉知一切众生三世智慧的缘故。三世就是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也可以说昨天、今天、明天;又可以说去年、今年、来年。总而言之,无论怎样讲,都可成立三世。所谓“法无定法”,不要执着。尤其华严经的境界,是圆融无碍,横说竖说,都有道理。

  ⑫为要知道一切诸佛的境界、众生的境界、心的境界,都是平等的缘故。所谓“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为要悉知种种的缘故,所以才发无上菩提心,这是第一个譬喻——利乐众生喻。

  发菩提心者,不是佛,也不是菩萨,而是我们修道人。因为佛菩萨已经发过菩提心,已经实践菩提道,我们现在应该发大菩提心。既已知前边所讲的种种境界、种种道理,就要勇猛精进,迎头赶上,不可再懈怠或放逸。

  佛子。复置此谕。假使有人,于一念顷,能过东方阿僧祇世界。念念如是,尽阿僧祇劫。此诸世界,无有能得知其边际。

  法慧菩萨又称一声佛的弟子!把前边所说的譬喻,暂且为谈,现在再举出另外一个譬喻:假使有人,就在最短一念的时间,能经过东方阿僧祇那样多的世界。在每一念中,都能经过这样多的世界,穷尽阿僧祇那样长的时间。这些诸世界,没有人能知道它的边际。为什么?因为在一念之中,能经过无量数的世界,在念念中,能经过无量数无量数的世界,何况又经过无量数劫那样长的时间呢?实在没有人能知道究竟有多少,是无法能统计出来的。

  又第二人,于一念顷,能过前人阿僧祇劫所过世界。如是亦尽阿僧祇劫。次第展转,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又有第二个人,他能在一念之间,就能经过第一个人在阿僧祇劫那样长的时间。次第的辗转,乃至第十个人。在东方是这种情形,在南西北四维上下这九方,也都是这样的计算。

  佛子。此十方中,凡有百人,一一如是,过诸世界。是诸世界,可知边际。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所有善根,无有能得知其际者。

  法慧菩萨说:佛的弟子!在这十方中,就有一百个人。每个人都是这样经过诸世界。那么,这诸世界就算有人能知道它的边际。可是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心,所得的功德,所有的善根,是没有人能知道它的边际。

  何以故?佛子。菩萨不齐限,但为往尔所世界得了知故,发菩提心。

  为了知十方世界故,发菩提心。

  为什么缘故,而不能知道菩萨初发菩提心的功德和善根的边际?佛的弟子!因为菩萨是修无所定法,没有一定的界限,没有一定的法度。但是菩萨静极思动,要往这样多的世界去找可度的众生,为了解世界是怎么回事?因为菩萨有求知欲,所以想到很多世界去观察其缘故,而发菩提心。也就是修道,依佛法修行,才能得到觉道。菩萨是无事找事做,不应该知道的事,他要知道。想要了解知道十方世界的缘故,而发菩提心。也就是要修行。修行是菩萨的职业,菩萨不修行,就失业了。

  什么是佛法?一言以蔽之,就是钥匙。现在讲经,就是讲钥匙。现在说法,就是说钥匙。这把智慧钥匙能开无明锁。因为无明锁把真心锁住,所以什么也不知道。发菩提心就是找钥匙。本来没有丢,可是不会使用它。什么时候找到这把智慧钥匙,什么时候就能开启无明锁。那就是开悟的时候。望各位专一来找这把智慧钥匙吧!

  所谓欲了知妙世界即是粗世界,粗世界即是妙世界。仰世界即是覆世界,覆世界即是仰世界。小世界即是大世界,大世界即是小世界。广世界即是狭世界,狭世界即是广世界。一世界即是不可说世界,不可说世界即是一世界。不可说世界入一世界,一世界入不可说世界。秽世界即是净世界,净世界即是秽世界。

  所说想要了解知道妙世界就是粗世界,粗世界就是妙世界的缘故,而发菩提心。什么是妙世界?就是清净庄严的世界,好像极乐世界。什么是粗世界?就是五浊(劫浊、见浊、烦恼浊、众生浊、命浊)的世界,好像娑婆世界。想建立清净庄严的世界,必须在五浊恶世中来建立。想要五浊恶世转变成妙世界,就要在这处来用功夫,所以清净庄严世界可以变成粗世界,五浊恶世可以变成妙世界。怎样能妙?怎样能粗?就在自己的思想来决定。心中没有染污的思想,就是妙世界;如果心中有很多妄想、欲念、贪瞋痴等,就是粗世界。总之,妙世界和粗世界,没有离开你的心世界。心世界没有离开一念心。一念心就可成为清净庄严的妙世界;一念心也可成为五浊的粗世界。

  仰世界就是覆世界;覆世界就是仰世界。什么是仰世界?就是高世界。什么是覆世界?就是低世界。高低世界是一体。为什么成就仰世界?为什么成就覆世界?覆世界的基础就是仰世界,仰世界的根本就是覆世界。

  小世界就是大世界;大世界就是小世界。小世界集小成大,可以成为大世界。大世界再分开,也就是小世界的一部份,所以大小无碍。

  广世界就是狭世界;狭世界就是广世界。把狭窄的世界,推而广之,扩而充之,就是广阔的世界。把广阔的世界,再纳于微尘,纳于芥子,就是狭窄的世界。

  一世界就是不可说世界;不可说世界就是一世界。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世界和世界互相有连带的关系。每粒微尘和每个世界,都是相通达,好像电波雷达一样。我们众生的心电就是互相通达。为什么能得到他心通?因为心灵感应的电波作用。在每根毛孔中,都有雷达设备,修行成功时,毛孔的雷达都发生作用,雷达和雷达互相通达无碍,电波和电波互相通达无碍。所以说他心通是很平常的事,并不是稀奇。好像现在有人不会使用电脑和雷达一样, 如果学习此种技能,才会使用。我们现在修行,就是学习使用心灵上的电脑和雷达的技术。

  不可说世界能入到一个世界中,一个世界也可入不可说世界中。为什么?因为它们是互相通达无碍的。

  秽世界就是净世界;净世界就是秽世界。肮脏的世界可以变为清净世界。怎样变呢?所谓“一切唯心造”。心清净之后,世界就清净,看什么都清净了,好像人看水是水,佛菩萨看水是琉璃,饿鬼看水是火焰,一样的情形。清净的世界也可以变为肮脏的世界。怎样变的?心有染垢的思想,看什么都不清净。就是到了清净庄严的世界,也感觉是五浊的世界,因为心里不干净的缘故。所谓“十法界不离一念心。”

  欲知一毛端中一切世界差别性,一切世界中一毛端一体性。欲知一世界中出生一切世界、欲知一切世界无体性、欲以一念心尽知一切广大世界而无障碍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菩萨想要知道一根毛端中一切世界的差别性,都有连带的关系。在一切世界中的一根毛端一个体性。菩萨想知道一世界中能生出一切世界。因为一世界是一切世界的种,所以能生出无量世界。在每个世界中的每粒微尘,可以成就无量无边的世界。菩萨想要知道一切世界没有一个实体性,都是因缘而生,因缘而灭。成住坏空!成住坏空!不是一个究竟不坏的体性。菩萨想用一念的心,能尽知广大无边的世界,而没有障碍的缘故,所以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这是第二个譬喻

  ——

  速疾步刹喻。

  佛子。复置此谕。假使有人,于一念顷,能知东方阿僧祇世界成坏劫数。念念如是尽阿僧祇劫。此诸劫数,无有能得知其边际。

  佛的弟子!把前边所说的譬喻,暂且不谈,现在又举出一个譬喻。假使有人,能在一念之中,就知道东方阿僧祇那样多的世界,它的成住坏空的劫数,在每一念中,都是这样,穷尽阿僧祇劫,经过那样长的时间。这样多的劫数,究竟有多少?没有人能知道它的边际。

  有第二人,于一念顷,能知前人阿僧祇劫所知劫数。如是广说,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又有第二个人,他能在一念之中,便能知道第一个人尽阿僧祇劫的时间,所知道的劫数。也就是在最短一念中,便超过前人最长的时间。这样推广来说,乃至第十个人。在其余九方,也都是这样情形。

  佛子。此十方阿僧祇世界。成坏劫数。可知边际。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无有能得知其际者。

  佛的弟子!这十方阿僧祇那样多世界中的成住坏空的劫数,还可以知道它的边际,可是菩萨在初发无上正等正觉心,所得的功德和善根,是没有人能知道它的边际。

  何以故?菩萨不齐限,但为知尔所世界成坏劫数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悉知一切世界成坏劫尽无余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为什么缘故?菩萨没有一定的边际、没有一定的法度。但是为想知道这样多的世界,是怎样成、住、坏、空,这四相劫数的缘故,所以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菩萨为完全想知道一切世界的成住坏空劫数,尽无剩余的缘故,所以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

  所谓知长劫与短劫平等,短劫与长劫平等。一劫与无数劫平等,无数劫与一劫平等。有佛劫与无佛劫平等,无佛劫与有佛劫平等。一佛劫中有不可说佛,不可说佛劫中有一佛。有量劫与无量劫平等,无量劫与有量劫平等。有尽劫与无尽劫平等,无尽劫与有尽劫平等。不可说劫与一念平等,一念与不可说劫平等。一切劫入非劫,非劫入一切劫。

  就是所说的,菩萨要知道长劫和短劫是平等;短劫和长劫也是平等。长劫不离一念,短劫也不离一念。在一念中,长短平等无碍。好像冰就是水,水就是冰一样的道理。又好像烦恼即菩提,菩提即烦恼,都是平等。

  一劫和多劫是平等;多劫和一劫也是平等。一劫也是劫,多劫也是劫。其中本来没有时间的关系,所以说是平等。

  有佛劫和无佛劫是平等;无佛劫和有佛劫也是平等。有佛出世的劫和没有佛出世的劫,都是平等,没有分别。

  在一佛劫中有不可说佛出世;在不可说佛劫中有一佛出世,都是平等,没有分别。

  有量劫和无量劫是平等;无量劫和有量劫也是平等。有尽劫和无尽劫是平等;无尽劫和有尽劫是平等。这就是没有分别心。如果有分别心,一切都不平等了。

  不可说劫的时间和一念的时间平等;一念的时间和不可说劫的时间也平等。一切劫能入非劫的里边;非劫能入一切劫的里边,都是平等,无所障碍。

  欲于一念中,尽知前际后际及现在一切世界成坏劫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名初发心大誓庄严,了知一切劫神通智。

  菩萨想在一念之中,尽知过去未来现在一切世界的成住坏空劫数因缘的缘故,所以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这个名字叫初发心大誓庄严。明了知道一切劫神通妙用的智慧。这是第三个譬喻——知劫成坏喻。

  佛子。复置此谕。假使有人,于一念顷,能知东方阿僧祇世界所有众生种种差别解。念念如是。尽阿僧祇劫。

  佛的弟子!把前边所说的譬喻,暂且不谈,现在再举出另外一个譬喻。假使有人,在一念之中,就能知道东方阿僧祇那样多的世界中,所有的众生。众生既有种种不同的解,在念念中都能知道阿僧祇世界中所有的众生,种种差别解,而经过阿僧祇劫那样长的时间。

  有第二人,于一念顷,能知前人阿僧祇劫所知众生诸解差别。如是亦尽阿僧祇劫。次第展转,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又有第二个人,他能在一念之中,就能知道第一个人在阿僧祇劫中所知众生诸解的差别,所明了不同的道理。像这样也尽阿僧祇劫那样长的时间,次第的辗转,乃至第十个人。在其余九方,也是这种情形。

  佛子。此十方众生种种差别解,可知边际。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无有能得知其际者。

  佛的弟子!在这十方一切众生种种的差别解,都可以知道究竟有多少,可是菩萨初发无上正等正觉心的功德和善根,没有任何人能知道它的边际。

  何以故?佛子。菩萨不齐限,但为知尔所众生解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尽知一切世界所有众生种种差别解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为什么缘故?佛的弟子!菩萨修无有定法,但是要想知道这样多众生差别解的缘故,所以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菩萨为尽知一切世界中所有的众生,种种不同差别解的缘故,所以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

  所谓欲知一切差别解无边故、一众生解无数众生解平等故、欲得不可说差别解方便智光明故、欲悉知众生海各各差别解尽无余故、欲悉知过现未来善不善种种无量解故、欲悉知相似解不相似解故、欲悉知一切解即是一解,一解即是一切解故。欲得如来解力故。

  菩萨为想知道一切不同的解法,而没有边际的缘故。一个众生解和多数众生解是平等的缘故。菩萨为想得到不可说差别解,方便智慧光明的缘故。菩萨为想完全知道众生海各各不同的差别解,尽无余剩的缘故。菩萨想知道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善不善种种无量解的缘故。菩萨想悉知相似解(世间解)和不相似解(出世解)的缘故。菩萨为想悉知一切解就是一解;一解就是一切解的缘故。菩萨为想得到如来的解脱十力的缘故,所以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

  欲悉知有上解、无上解、有余解、无余解、等解、不等解差别故。

  菩萨为想悉知有上解,就是菩萨的智慧解。无上解:就是佛的智慧解。有余解:就是九法界众生所解。无余解:就是佛法界佛所解。等解:就是一切等等解。不等解:就是不相等解。有种种差别解的缘故,所以菩萨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

  欲悉知有依解、无依解、共解、不共解、有边解、无边解、差别解、无差别解、善解、不善解、世间解、出世间解差别故。

  菩萨为想悉知有所依的解、无所依的解、共同的解、不共同的解、有边的解、无边的解、有差别的解、没有差别的解、善的解、不善的解、世间的解、就是凡夫所明白的。出世间的解,就是圣人所明白的。有种种差别的缘故,所以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

  欲于一切妙解、大解、无量解、正位解中,得如来解脱无障碍智故。

  菩萨为想对于一切妙解、大智慧解、无量解、正位解中,得到如来解脱无障碍智的缘故,而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

  欲以无量方便,悉知十方一切众生界,一一众生净解、染解、广解、略解、细解、粗解,尽无余故。

  菩萨为想要以无量方便,完全知道十方一切众生界,每一个众生清净的解、染污的解、广大的解、简略的解、微细的解、粗糙的解,而彻底明白,没有余剩的缘故,所以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

  欲悉知深密解、方便解、分别解、自然解、随因所起解、随缘所起解、一切解网,悉无余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菩萨为想完全知道深密解:就是真实解。方便解:就是善巧方便,即是因事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分别解:就是仔细分析一切道理。自然解:就是很自然而然就明白。随因所起解:就是随着种种因所起种种解。随缘所起解:就是随着种种缘所起种种解、一切的解,好像网一样。若是不明白,就在网中永远被困着。为了完全明白,没有剩余的缘故,而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这是第四个譬喻——善知胜解喻。

  佛子。复置此谕。假使有人,于一念顷,能知东方无数世界,一切众生诸根差别。念念如是,经阿僧祇劫。

  佛的弟子!把前边所说的譬喻,暂且不谈,现在再举出另外一个譬喻。假使有人,能在一念之中,就知道东方无数世界,所有一切众生的诸根(六根)差别。在念念之中,都是这样,经过阿僧祇劫那样长的时间。

  有第二人,于一念顷,能知前人阿僧祇劫念念所知诸根差别。如是广说,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又有第二个人,在一念之中,就能知道第一个人在阿僧祇劫那样长的时间,每一念每一念所知诸根的差别。这样往广泛来说,乃至第十个人。在其余九方,也都是这种情形。

  佛子。此十方世界,所有众生诸根差别,可知边际。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无有能得知其际者。

  佛的弟子!在这十方世界中,所有众生诸根差别,可以知道它的边际。可是菩萨初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所得到的功德和善根,没有任何人能知道它的边际。

  何以故?菩萨不齐限,但为知尔所世界众生根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尽知一切世界中,一切众生根种种差别。广说乃至欲尽知一切诸根网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为什么缘故?因为菩萨没有一定的法度,所以不齐限。但是为要知道这样多的世界中,所有一切众生根性的缘故,而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菩萨为尽知一切世界中,所有一切众生根性有种种差别。有的是利根,就有智慧。有的是钝根,就是愚痴。有的是善根,有的是恶根,有种种不同。推广来说,乃至想尽知一切诸根网的缘故,而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这是第五个譬喻——善知诸根喻。

  佛子。复置此谕。假使有人。于一念顷,能知东方无数世界所有众生种种欲乐。念念如是,尽阿僧祇劫。次第广说,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佛的弟子!把前边所说的譬喻,暂且不谈,再举出另外一个譬喻。假使有人,在一念之中,就能知道东方无数世界中,所有一切众生种种的欲乐。也就是那一类众生,所好那一种欲乐,他都完全知道。在念念中,都是这样,尽阿僧祇劫那样长的时间,一个人一个人推广来说,乃至第十个人。在其余九方,也都是这种的情形。

  此十方众生所有欲乐,可知边际。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无有能得知其际者。

  在这十方众生所有的欲乐,可以知道它的边际,可是菩萨初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所得到的功德和善根,没有任何人能知道它的边际。

  何以故?佛子。菩萨不齐限。但为知尔所众生欲乐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尽知一切世界所有众生种种欲乐,广说乃至欲尽知一切欲乐网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为什么缘故?佛的弟子!菩萨无有定法,没有一定的范围。但是菩萨为知道这样多的世界,所有众生欲乐的缘故,所以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菩萨为穷尽知道一切世界所有众生,种种的欲乐,若是往广处来说,乃至想尽知一切欲乐网的缘故,所以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这是第六个譬喻——善知欲乐喻。

  佛子。复置此谕。假使有人,于一念顷,能知东方无数世界,所有众生种种方便。如是广说,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佛的弟子!把前边所说的譬喻,暂且不谈,再讲另外一个譬喻。假使有人,在一念之间,就知道东方无数世界,所有众生种种方便。像这样推广来说,乃至第十个人。在其余九方,也都是这种的情形。

  此十方众生种种方便,可知边际。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无有能得知其际者。

  在这十方世界所有众生的种种方便,可以知道它的边际,可是菩萨初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所得的功德和善根,没有任何人能知道它的边际。

  何以故?佛子。菩萨不齐限,但为知尔所世界众生种种方便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尽知一切世界所有众生种种方便,广说乃至欲尽知一切方便网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为什么缘故?佛的弟子!菩萨无有定法,没有一定的界限。但是为知道这样多的世界中,所有众生种种方便的缘故,而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菩萨为尽知一切世界所有众生种种方便,推广来说,乃至欲尽知一切方便网的缘故,所以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这是第七个譬喻——善知方便喻。

  佛子。复置此谕。假使有人,于一念顷,能知东方无数世界所有众生种种差别心。广说乃至此十方世界所有众生种种差别心,可知边际。

  佛的弟子!把前边所说的譬喻,暂且不谈,再讲另外一个譬喻。假使有人,能在一念之间就能知道东方无数世界中,所有众生种种差别心。推而广之来说,乃至这十方世界中,所有众生种种差别的心念,也可以知道它的边际。

  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功德善根,无有能得知其际者,何以故?

  菩萨初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的功德和善根,没有任何人能知道它的边际。为什么不能知道它的边际?

  佛子。菩萨不齐限,但为知尔所众生心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悉知尽法界虚空界无边众生种种心,乃至欲尽知一切心网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佛的弟子!菩萨无有定法,没有一定的法度。但是为要知道这样多众生心的缘故,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菩萨为完全知道穷尽法界虚空界中,无边无际众生种种的心念,乃至欲尽知一切心网的缘故,而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这是第八个譬喻——善知他心喻。

  佛子。复置此谕。假使有人,于一念顷,能知东方无数世界,所有众生种种差别业。广说乃至此十方众生种种差别业,可知边际。

  佛的弟子!把前边所说的譬喻,暂且不谈,再讲另外一个譬喻。假使有人,在一念之间,就能知道东方无数世界中,所有众生种种差别业。推而广之来说,乃至这十方世界中,所有众生的种种差别业,菩萨可以能知道它的边际。

  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善根边际,不可得知。何以故?

  菩萨初发无上正等正觉心,所得功德和善根,它的边际有多少,是没有任何人能知道的。为什么缘故,不可得知呢?

  佛子。菩萨不齐限。但为知尔所众生业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欲悉知三世一切众生业,乃至欲悉知一切业网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菩萨无有定法,没有一定的界限。但为知道这样多众生业报的缘故,所以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菩萨为想知道三世一切众生的缘故,乃至欲悉知一切业网的缘故,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这是第九个譬喻——善知业相喻。

  佛子。复置此谕。假使有人,于一念顷,能知东方无数世界所有众生。种种烦恼。念念如是尽阿僧祇劫。此诸烦恼种种差别,无有能得知其边际。

  佛的弟子!把前边所说的譬喻,暂且不谈,再讲另外一个譬喻。假使有人,能在一念之间,就能知道东方无数世界中,所有众生的种种烦恼。在念念中,都是这样,尽阿僧祇劫那样长的时间。这些烦恼有种种的差别,没有任何人能知道它的边际。

  有第二人,于一念顷,能知前人阿僧祇劫所知众生烦恼差别。如是复尽阿僧祇劫。次第广说,乃至第十。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又有第二个人,他能在一念之间,就能知道第一个人在阿僧祇劫那样长的时间,所知众生的烦恼差别。像这样情形,又尽阿僧祇劫,次第推广来说,乃至第十个人。在其余九方,也都是这种情形。

  佛子。此十方众生烦恼差别,可知边际。菩萨初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善根边际,不可得知。何以故?

  佛的弟子!在这十方世界中,所有的众生,各有各的烦恼。众生有无量无边,烦恼也有无量无边,所以有种种不同的分别。虽然有这样多的烦恼,但也可以知道它的边际。可是菩萨初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所得功德和善根,究竟有多少?它的边际到什么地方?没有任何人能知道。为什么缘故,不能知道菩萨善根的边际?

  佛子。菩萨不齐限,但为知尔所世界众生烦恼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尽知一切世界所有众生烦恼差别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佛的弟子!菩萨没有一定的法。所以不齐限。但为知道这样多的世界中,所有众生烦恼的缘故,所以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他欲想知道众生烦恼的来源。

  什么是烦恼?就是烦心恼身。广说有八万四千之多,归纳起来就是贪瞋痴。贪的烦恼,贪得无厌,贪而不得,都有烦恼。没有得到的东西,千方百计设法要得到。已经得到了,又怕失去,这都是烦恼。瞋的烦恼,贪得而欢喜,贪不得而生瞋恚心,也就是发脾气。一发脾气,把所有的功德完全烧毁了。所谓“千日打柴一火焚。”打了三年的柴,被一根火柴所烧掉了。这就是星星之火,能烧功德林。愚痴的烦恼,就是无明在作祟.有了无明,就生出爱心。爱什么?爱享受、爱五欲之乐。因为要享受,无论什么,都欲取为自己所有。这样就做出颠倒事,黑白不分、善恶不明,这就是愚痴的表现。

  所谓欲尽知轻烦恼、重烦恼、眠烦恼、起烦恼、一一众生无量烦恼,种种差别、种种觉观,净治一切诸杂染故。

  菩萨想尽知一切烦恼的来源,所说的轻烦恼:就是不重要的烦恼,也就是小烦恼的十惑。重烦恼:就是非常重要的烦恼,也就是大烦恼的八惑。眠烦恼:就是隐藏在里边的烦恼。起烦恼:就是生起一切的烦恼。每一个众生,都有无量无边的烦恼,有种种不同的分别;有种种不同的觉观。清净修治一切烦恼变为菩提,将一切染污的思想,变为清净的思想。因为这个缘故,所以菩萨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

  欲尽知依无明烦恼、爱相应烦恼,断一切诸有趣烦恼结故。

  菩萨想尽知依无明烦恼,其中有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等等,相应烦恼。要斩断一切诸有(三界二十五有)趣烦恼结的缘故,所以菩萨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烦恼结有三种:一为欲结:就是欲界一切的爱。二为有结:就是色界和无色界的一切爱所合成。三为无明结:就是三界的无明。三结就是三漏,如果把痴爱斩断,就永远断尽生死流。

  欲尽知贪分烦恼、瞋分烦恼、痴分烦恼、等分烦恼,断一切烦恼根本故。

  菩萨为什么要发菩提心?因为想要教化众生,所以发心修行。修行有成就时,才能教化众生。若想教化众生,必须先要知道众生的根性。若想知道众生的根性,首先要知道众生的欲,也就是众生欢喜什么。欲就是贪欲,贪欲多烦恼就多,贪欲少烦恼就少。菩萨想知道每个众生的贪欲有多少,所以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

  贪分的烦恼:人人都有贪心,不是贪名,就是贪利。贪名的死在火上;贪利的死在水上。名是害人的东西,利也是害人的东西,可是人人不认识它,所以都贪。有人贪财,有人贪色,有人贪食,有人贪睡。所谓“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在贪的时候,以为是好事情。不知道贪来贪去,终堕落在地狱。世界上只有两种人,一种人是为名,一种人是为利。以出家人来说,想作大和尚,想作大法师,贪到老时,要作老和尚,老法师。贪图做世界最有名望的法师、最有势力的和尚,可是自己还不知道,贪做老法师,就离贪死法师不远了;贪做老和尚,等于贪死和尚不远。贪来贪去贪死了,两手空空,随业而去。要知道贪财的就死在财上;贪色的就死在色上;贪名的就死在名上;贪食的就死在食上;贪睡的就死在睡上。贪睡的人,越睡越糊涂,越糊涂越想睡,睡来睡去就睡死了,多么可怜!

  瞋分的烦恼:就是发脾气。因为贪心不能满足,就生出瞋恨心。轻者怀恨在心中,重者则发生斗争。你争我夺,甚至你死我活。例如国和国战争,都是由元首领袖瞋心而起的。如果无瞋心,两国便无战争,百姓便得安宁。为什么会有世界战争?因为甲国的元首起了贪心,想侵略乙国的土地,占据乙国的利益。乙国的元首,为保护国土,不愿利益被夺去,乃与甲国发生冲突,或是战争。引至两方老百姓遭殃,死伤无数,十室九空,民不聊生。仔细研究战争祸端,皆因两国的元首,在一怒之下,而引起大战,乃至死亡无数人民,损失无数财物。这就是瞋分的烦恼。

  痴分的烦恼:就是愚痴,不明事理。愚痴的人,没有理性,不顾一切,甚至杀人放火,也敢去做,不加考虑,不计后果。

  等分的烦恼:就是贪瞋痴三分俱多。譬如贪烦恼有多少?瞋烦恼有多少?痴烦恼有多少?再把它分开,变成千千万万的烦恼,不能计数之多。也就是相等分别那样多的烦恼。以上略释贪瞋痴诸烦恼。

  欲悉知我烦恼、我所烦恼、我慢烦恼,觉悟一切烦恼尽无余故。

  菩萨想知道我烦恼。因为有我,才有烦恼。如果没有我,就没有烦恼。这个道理,人人皆知,可是人人皆放不下这个“我”,所以就生出来许多烦恼。菩萨想知道我所烦恼。因为有了我,这个是我所有,那个是我所有,我所有的儿女,我所有的财产。总之,我所有一切的一切,这都是烦恼。菩萨想知道我慢烦恼。慢就是骄慢,目空一切,瞧不起任何人,总觉自己的才能比人强,有办事的能力,有分析事理的智慧.有了我慢的心理,就会生出种种烦恼来.这三种烦恼,害人不浅,为了它而有生死.

  有了烦恼,就有执着,有执着就造业,造业就受果报.如果烦恼空了,业也空了,果报也空了,一切皆空,就没有生死.菩萨要觉悟一切烦恼尽无余的缘故,所以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

  欲悉知从颠倒分别,生根本烦恼、随烦恼、因身见,生六十二见,调伏一切烦恼故。

  菩萨想知道一切烦恼是从颠倒分别而生出根本烦恼。有根本烦恼,就有随烦恼。根本烦恼就是贪、瞋、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戒取见。随烦恼分为大中小三种。

  大烦恼是昏沉、掉举、不信、懈怠、放逸、失念、散乱、不知八项。中烦恼是无惭、无愧二项。小烦恼是忿、恨、覆、恼、嫉、悭、谄、诳、害、骄十项。因为身见的缘故,而生出六十二见。这六十二见本来是没有的,是妄计有六十二见。凡是虚妄计较出来的,都不是正确。但有其名,而无其义。什么是六十二见?在五蕴上各有四见。譬如“计色是我,我有色,色属我,我在色中。”受想行识四蕴,亦复如是。这是二十句。经历三世,成为六十句。再加上断见和常见为六十二见。由身见分别生出这六十二见,所以佛就顺着他们的计较来破他们的烦恼。菩萨为调伏一切烦恼的缘故,而发无上正等正觉心。

  欲悉知盖烦恼、障烦恼,发大悲救护心,断一切烦恼网,令一切智性清净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菩萨想悉知盖烦恼,盖就是遮盖。好像乌云把太阳光遮盖了,也就是无明把智慧光明遮住了。盖有五种:①贪欲盖:不知为什么?男人要找女人,女人要找男人,到处去找,找不到就生烦恼。这就是贪欲在作祟,令你生烦恼。②瞋恚盖:因为贪欲得不到,就生瞋恚的烦恼来。瞋是怒色形于面,恚是恨意藏在心。这两种现象,令人感情冲动,甚至不能理智,就发生颠倒事。乃至杀人放火,无所不为。③睡眠盖:因为有了瞋恚,无处发泄,就去睡觉,以睡解千愁。可是越睡越糊涂,心也昏身也重,就把心性盖住了。④掉悔盖:昏睡之后,就掉悔,不知那个是对,那个是不对,就迷惑了。⑤疑法盖:掉悔之后,什么都不相信,对于一切法,都生出怀疑心,犹豫不决,而把心性盖住了。因为不满足,就生出这五种盖,盖得天昏地暗,不知东西南北。或者以财色名食睡为五盖,贪财能把智慧盖住,贪色、贪名、贪食、贪睡,都能把智慧性盖住。

  菩萨想悉知障烦恼。障就是障碍。障有二种:(一)烦恼障:由我执而生,能障碍涅槃寂静之真理。(二)所知障:由法执而生,能障碍诸法实相之菩提智。 又有三种:①烦恼障:就是贪瞋痴慢疑等惑。②业障:就是五逆十恶等之惑。③报障:就是地狱、饿鬼、畜生之苦报。尚有多种障,暂且不谈。

  因为盖烦恼和障烦恼是重烦恼,所以菩萨要发大悲救护心。大悲就是大慈悲心,也就是同情心、怜悯心。大悲心就是菩萨不见众生过错。众生无论怎样难调难伏,可是菩萨仍不眠不休来教化。这就是大悲心的流露,大悲心的表现。救护一切众生的心,令断绝一切烦恼网。每个人和每个人的烦恼是互相交织而成为网。不过,我们凡夫的肉眼是看不见而已。这个烦恼网非常厉害,你网着我,我网着你,你不教我出离三界,我也不让你出离三界,大家互相网着,都不能脱出六道轮回。如果把烦恼网斩断,就出离三界,得到解脱。那么,用什么能斩断烦恼网呢?用戒定慧的宝剑,轻而易举,就斩断了。菩萨为令一切根本的智慧性清净,恢复妙明真心的缘故,而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这是第十个譬喻——善知烦恼喻。

  佛子。复置此谕,假使有人。于一念顷,以诸种种上味饮食、香华衣服、幢幡伞盖,及僧伽蓝、上妙宫殿、宝帐网幔,种种庄严师子之座,及众妙宝。供养东方无数诸佛,及无数世界所有众生。恭敬尊重,礼拜赞叹,曲躬瞻仰,相续不绝,经无数劫。又劝彼众生,悉令如是,供养于佛。

  法慧菩萨说:佛的弟子!把前边的譬喻,放在一边,暂且不谈,现在举出另外一个譬喻。假使有人,能在一念之间,用种种最上等的色香味饮食,或者用种种的香、华、衣服、幢、幡、伞盖,和僧人所住的园林。以及妙好庄严的宫殿,用七宝所织成的宝帐、宝网、宝幔种种来庄严师子之座。再用种种的妙宝,一同来供养东方无数诸佛,和东方无数世界所有的众生。然后恭敬诸佛、尊重诸佛、礼拜诸佛、赞叹诸佛、鞠躬诸佛、瞻仰诸佛,对于一切众生也是这样。继续不断供养三宝、礼敬三宝、赞叹三宝,经过无数劫那样长的时间。又发心劝导无数世界所有的众生,令他们也发菩提心,也像这样来供养十方三世一切佛。

  至佛灭后,各为起塔,其塔高广。无数世界,众宝所成。种种庄严。一一塔中,各有无数如来形像。光明遍照无数世界,经无数劫。南西北方,四维上下,亦复如是。

  乃至等待佛灭度之后,为每位佛都造一座宝塔,供养佛的舍利。这座宝塔,高度无比,广大也无比。在无数世界,皆有七宝造成的宝塔,有种种的庄严,十分壮观。在每一塔中,又有无数佛的形相,佛像是用七宝庄严,所以放大光明,普遍照耀无数世界,经过无数劫那样长的时间,其光也不减衰。在南西北四维上下的九方,也都像前边所说的情形。

  佛子。于汝意云何?此人功德,宁为多不?天帝言。是人功德,唯佛乃知,余无能测。

  法慧菩萨对天帝说:佛的弟子!在你的意思中,感想如何?这个人的功德多不多?天帝回答说:这个人的功德,我是不知道究竟能有多少,唯有佛才能知道。其余所有菩萨,恐怕也不能测度出来。

  佛子。此人功德,比菩萨初发心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法慧菩萨又称一声佛的弟子!这个人的功德,虽然很多,但是比菩萨初发心的功德,相差甚远,百分也不及一分,千分也不及一分,百千分也不及一分,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也不及一分。无论怎样来譬喻,都不及菩萨初发心功德的一分,也可说有天渊之别。

  佛子。复置此谕。假使复有第二人,于一念中,能作前人及无数世界所有众生无数劫中供养之事。念念如是。以无量种供养之具。供养无量诸佛如来。及无量世界所有众生,经无量劫。

  佛的弟子!把前边的譬喻,放在一边,暂且不谈,现在再说另外一个譬喻。假使又有第二个人。在一念之间,能做前人和无数世界所有众生,在无数劫中所供养之事。一念是这样的情形,念念都是这样的情形。用无量种的供养之具,来供养无量诸佛和无量世界所有的众生,也经过无量劫那样长的时间。

  其第三人,乃至第十人,皆亦如是。于一念中,能作前人所有供养。念念如是。以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不可说不可说,供养之具。供养无边乃至不可说不可说诸佛,及尔许世界所有众生,经无边乃至不可说不可说劫。

  第三个人,也是这样来供养无数诸佛和无数众生,乃至第十个人,也是这样的情形。在一念之间,能做前人(次第辗转)所有的供养。一念是这样,念念也是这样。没有边际,没有相等。不可用数目来数它,也不可用秤来称它,不可用心来思想它,不可用尺来衡量它,不可用言来形容它,简直是不可说不可说,说不出来那样多的供养之具,来供养无边诸佛。乃至不可说不可说那样多的诸佛。和无量无数世界所有的众生。经过无边的劫,乃至不可说不可说的劫。

  至佛灭后,各为起塔。其塔高广,乃至住劫。亦复如是。

  等待诸佛灭度之后,各为起宝塔。这宝塔不但高耸入云,而且广阔无比。乃至经过住劫,也是这样为诸佛造宝塔,供养诸佛舍利和诸佛形像。

  佛子。此前功德,比菩萨初发心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分不及一,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

  佛的弟子!这前边人所供养诸佛的功德,比菩萨初发心的功德,百分不及一分,千分不及一分,百千分不及一分,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也不及一分。换言之,菩萨就是发极少的菩提心,也胜过前人供养无数诸佛的功德。为什么缘故?

  佛子。菩萨摩诃萨不齐限。但为供养尔所佛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为供养尽法界虚空界,不可说不可说十方无量去来现在所有诸佛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佛的弟子!菩萨中在大菩萨,所发的菩提不齐限。菩萨的境界,没有一定的边际。但是为供养许多世界所有诸佛的缘故,而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菩萨为供养尽虚空遍法界,不可说不可说十方无量数过去未来现在三世所有诸佛的缘故,所以发无上正等正觉的心。这是第十一个譬喻——供佛及生喻。

  发是心已。能知前际一切诸佛始成正觉,及般涅槃。能信后际一切诸佛所有善根。能知现在一切诸佛所有智慧。

  菩萨摩诃萨发菩提心之后,能知道在过去一切诸佛,由初发心乃至成正觉和般涅槃。又能知道在未来一切诸佛所有的善根,又能知道现在一切诸佛所有的智慧。

  彼诸佛所有功德,此菩萨能信、能受、能修、能得、能知、能证、能成就,能与诸佛平等一性。

  三世一切诸佛所有的功德,初发心的菩萨,能言说、能受持、能修行、能得到、能知道、能证得、能成就。能修这种法门,就能和诸佛是平等一性的。

  何以故?此菩萨为不断一切如来种性故发心,为充遍一切世界故发心。为度脱一切世界众生故发心,为悉知一切世界成坏故发心。为悉知一切众生垢净故发心。为悉知一切世界三有清净故发心。为悉知一切众生心乐烦恼习气故发心。为悉知一切众生死此生彼故发心。为悉知一切众生诸根方便故发心。为悉知一切众生心行故发心。为悉知一切众生三世智故发心。

  为什么缘故?初发心的菩萨,能发菩提心而修道?因为要续佛慧命。为不断如来种性的缘故,所以发菩提心。为充遍一切世界的缘故,所以发菩提心。为度脱一切世界所有众生的缘故,所以发菩提心。为悉知一切世界成住坏空的缘故,所以发菩提心。为悉知一切众生怎样能由染垢转变为清净的缘故,所以发菩提心。为悉知一切世界三有,怎样才能清净的缘故,所以发菩提心。为悉知一切众生心中好乐和烦恼习气的缘故,所以发菩提心。为悉知一切众生在这个世界死了,又在那个世界出生的缘故,所以发菩提心。为悉知一切众生诸根方便的缘故,所以发菩提心。为悉知一切众生心行的缘故,所以发菩提心。为悉知一切众生三世智慧的缘故,所以发菩提心。

  以发心故。常为三世一切诸佛之所忆念。当得三世一切诸佛无上菩提。即为三世一切诸佛与其妙法。即与三世一切诸佛体性平等。已修三世一切诸佛助道之法,成就三世一切诸佛力无所畏。庄严三世一切诸佛不共佛法。悉得法界一切诸佛说法智慧。

  因为发菩提心的缘故,所以常为三世一切诸佛所想念,应当得到三世一切诸佛无上菩提。即刻受三世诸佛为其说种种妙法。即刻和三世一切诸佛体性平等。也就是已经修三世一切诸佛助道的方法。也成就三世一切诸佛的十力和四无所畏。也庄严三世一切诸佛十八不共佛法。初发心的菩萨,悉得法界一切诸佛说法的智慧。用种种方便法门来教化众生。

  何以故?以是发心,当得佛故。应知此人,即与三世诸佛同等。即与三世诸佛如来境界平等。即与三世诸佛如来功德平等,得如来一身无量身,究竟平等,真实智慧。

  为什么缘故?因为用这种发心,应当得到成佛的果位。应该知道这位初发菩提心的菩萨,即刻和三世诸佛是同等,即刻和三世诸佛如来境界也是平等,即刻和三世诸佛如来功德也是平等。他得到佛的一身,也得到佛的无量身。在本经光明觉品中的偈颂:“一身为无量,无量复为一,了知诸世间,现形遍一切。此身无所从,亦无所积聚,众生分别故,见佛种种身。”一身可以作为无量身,无量身乃是从一身成就。明了知道一切世间,现出种种的身,遍满一切处。这个身也是无所从来,也不是所积聚而成的。因为众生有所分别,所以佛才现种种身,令众生随缘而见其身。初发心的菩萨,得到佛究竟的平等大智慧,真实大智慧。

  才发心时,即为十方一切诸佛所共称叹、即能说法教化调伏一切世界所有众生、即能震动一切世界、即能光照一切世界、即能息灭一切世界诸恶道苦、即能严净一切国土、即能于一切世界中示现成佛、即能令一切众生皆得欢喜、即能入一切法界性、即能持一切佛种性、即能得一切佛智慧光明。

  菩萨初发菩提心,才行菩萨道的时候,即刻便为十方一切诸佛所共同来称叹。“啊!这个世界上,又有一个人发菩提心,将来一定能成就佛果。善哉!善哉!这个男子非常有志气,发心行菩萨道。可嘉!可嘉!”这位初发心的菩萨,即刻得到十方诸佛的加被,而开大智慧,得到大辩才,能为众生说法,教化调伏一切世界所有的众生。这个时候,所有一切世界发生六种震动,就是震吼声,动涌起六种现象。即将智慧光明遍照弄好世界。即能息灭一切世界诸恶道的种种苦。即能庄严清净一切诸佛国土。即能在一切世界中,示现成佛。即能令一切众生得到欢喜快乐。即能入一切法界性,遍满十方。即能持一切佛的种性不断。即能得到一切佛的智慧光明。

  此初发心菩萨,不于三世少有所得。所谓若诸佛、若诸佛法、若菩萨、若菩萨法、若独觉、若独觉法、若声闻、若声闻法、若世间、若世间法、若出世间、若出世间法、若众生、若众生法,唯求一切智。于诸法界,心无所著。

  这位初发心的菩萨,他和十方三世诸佛所得的是一样。就是所说的一切诸佛,诸佛所说的法。一切菩萨,菩萨所说的法。一切独觉,独觉所说的法。一切声闻,声闻所说的法。一切世间,世间的有为法。一切出世间,出世间的无为法。一切众生,众生的法。初发菩提心的菩萨,唯求一切的智慧,在一切法界中,一切的一切,心无所著住。

  尔时。佛神力故,十方各一万佛刹微尘数世界六种震动。所谓动、遍动、等遍动。起、遍起、等遍起。踊、遍踊、等遍踊。震、遍震、等遍震。吼、遍吼、等遍吼。击、遍击、等遍击。雨众天华、天香、天末香、天华鬘、天衣、天宝、天庄严具。作天妓乐。放天光明。及天音声。

  在这个时候,藉着佛的神力缘故。在十方各有一万佛刹微尘数那样多的世界,皆有六种震动的现象发生。就是所说的动:是在一个地方动;遍动:是在一个世界普遍的动;等遍动:是在所有的世界,同时都震动。起、涌、震、吼、击,亦复如是。处处都有这种情形发生,成为十八种震动。

  在同一时候,从天上像下雨一般,降下一切天华、天香、天末香、天华鬘、天衣、天宝、天庄严具等等。又演奏天上的音乐,又放出天上的光明,又广播天上的音声。

  是时,十方各过十佛刹微尘数世界外。有万佛刹微尘数佛,同名法慧。各现其身,在法慧菩萨前,作如是言。善哉善哉!法慧。汝于今者,能说此法。我等十方各万佛刹微尘数佛,亦说是法。一切诸佛,悉如是说。

  在这个时候,十方各各经过十佛刹微尘数那样多的世界外,又有万佛刹微尘数那样多的佛。这些佛的句号,统统为法慧佛。每位法慧佛,都现身在法慧菩萨的面前,异口同声的说:善哉!善哉!法慧!你现在这个地方能说这种初发菩提心功德法。在我们十方各万佛刹微尘数佛,也都同时在说这种法。一切诸佛也都是这样在说初发心功德法。

  汝说此法时,有万佛刹微尘数菩萨发菩提心,我等今者,悉授其记。于当来世,过千不可说无边劫。同一劫中,而得作佛,出兴于世。皆号清净心如来。所住世界,各各差别。我等悉当护持此法。令未来世,一切菩萨,未曾闻者,皆悉得闻。

  万佛刹微尘数法慧佛又说:法慧!你现在说这种初发心功德法时,有万佛刹微尘数那样多的菩萨,同时发菩提心。我们现在给他们授记,在将来世当成佛,经过千个不可说无边劫。在同一劫中,统统成佛,出兴于世,佛号都叫清净心如来。所住的世界,各各不相同。我们都应当护持这个法,使令将来世界发菩提心的菩萨,没有听过这种法者,完全都能听到这种法。

  如此娑婆世界四天下须弥顶上说如是法。令诸众生闻已受化。如是十方百千亿、那由他、无数、无量、无边、无等、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尽法界虚空界,诸世界中,亦说此法,教化众生。

  像这个娑婆世界四天下,在须弥山顶上,帝释天的妙胜殿,演说初发心功德法。使令一切众生听了之后,受佛的教化。像这样在十方百千亿、那由他、无数量、无等边、不可数、不可称、不可思、不可量、不可说不可说,尽虚空遍法界那样多的世界。在一切世界中,也都是说这种法来教化一切众生,令他们反迷归觉,发菩提心,成无上道。

  其说法者,同名法慧。悉以佛神力故,世尊本愿力故。为欲显示佛法故、为以智光普照故、为欲开阐实义故、为令证得法性故、为令众会悉欢喜故、为欲开示佛法因故、为得一切佛平等故、为了法界无有二故,说如是法。

  演说这种初发心功德法的菩萨,同一名字,都叫法慧菩萨。他们都仰承十方诸佛大威神力的缘故。十方诸佛往昔所发本愿的缘故。为欲将佛法用显明的方法而开示众生的缘故。为用智慧光明来普照一切世界的缘故。也就是把所有的智慧,完全告诉众生,令其开悟。为欲开阐演说真实道理的缘故。为令一切众生证得法性而能成佛的缘故。为使令众会中大众悉欢喜快乐的缘故。为欲开示一切众生明白佛法因的缘故。什么是佛法因?就是善因。为令一切众生得到诸佛平等果位的缘故,也就是正等正觉。为明了十方法界都是一个的缘故。因为有这十种缘故,所以才说这种初发心功德法。

  尔时,法慧菩萨,普观尽虚空界十方国土一切众会。欲悉成就诸众生故。欲悉净治诸业果报故。欲悉开显清净法界故。欲悉拔除杂染根本故。欲悉增长广大信解故。欲悉令知无量众生根故。欲悉令知三世法平等故。欲悉令观察涅槃界故。欲增长自清净善根故。承佛威力,即说颂言。

  在这个时候,这位法慧大菩萨,普遍观察尽虚空界十方所有佛国土中的众会。这乃是想令一切众生,都成就佛的果位的缘故。想令一切众生净治一切杂染恶业,得到清净善业,明白种因结果道理的缘故。想要完全令法界现出本源清净的缘故。想令一切众生拔除无明烦恼一切杂染根本的缘故。想令一切众生增长广大信解力的缘故。想令一切众生知道无量众生根性的缘故。想令一切众生知道三世法是平等的缘故。想令一切众生观察涅槃界是常乐我净的缘故。想令一切众生增长自己清净善根的缘故。因为这种种的缘故,法慧菩萨便仰承释迦牟尼佛大威神力的加持,而说出以下一百二十一首偈颂。

  为利世间发大心 其心普遍于十方

  众生国土三世法 佛及菩萨最胜海

  菩萨为什么要发菩提心?因为要利益世间所有的众生,所以才发大心。这种大心量,能普遍十方世界。所有的众生、国土、三世法、佛、菩萨,以及最胜海会大众听法者。

  究竟虚空等法界 所有一切诸世间

  如诸佛法皆往诣 如是发心无退转

  究竟虚空等于法界,所有十方一切世间。无论那个世界,那个国土,凡是有佛有法的地方,菩萨都到那里去,广修供养十方诸佛,这样发大菩提心,永远不退转。

  慈念众生无暂舍 离诸恼害普饶益

  光明照世为所归 十力护念难思议

  菩萨发大菩提心,常常慈念一切众生,没有一时刻而忘了众生。要离开恼害众生的行为,普遍饶益一切众生。菩萨放光普照一切世界,令一切众生来皈依三宝。用佛十力来护念一切众生,修不可思议的行门。

  十方国土悉趣入 一切色形皆示现

  如佛福智广无边 随顺修因无所著

  菩萨到十方所有的国土去供养诸佛,教化众生,皆示现一切色形。他有好像佛的福德和智慧,是广大无边又能随顺一切佛法去修行,恒顺众生,行菩萨道。在因地要修种种行门,又要无所执着。佛法的妙处,就是破众生的执着。

  众生为什么那样自私?看不破、放不下?就因为有所执着,执着国,执着家,执着身,执着我所有的一切财物,因之,就有无量的烦恼。

  有刹仰住或傍覆 粗妙广大无量种

  菩萨一发最上心 悉能往诣皆无碍

  有的世界,或是仰住,其形状是仰形;或是傍覆,其形状是覆形。有的是粗世界,就是五浊恶世;有的是妙世界,就是极乐世界。有广的世界;有细小的世界。世界有无量无边的种类。菩萨一发菩提心,就能到所有的世界去,广修供养,教化众生,而没有一切的障碍。

  菩萨胜行不可说 皆勤修习无所住

  见一切佛常欣乐 普入于其深法海

  菩萨所修的殊胜行门,是不可说的。他都是勤奋修习种种行门,而且还没有执着。见到一切佛,常生欣乐心,普遍入于佛的智慧深海中。

  哀愍五趣诸群生令除垢秽普清净

  绍隆佛种不断绝 摧灭魔宫无有余

  菩萨慈悲,哀愍 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道这五趣最苦恼的众生,我们为什么堕于五趣?因为贪瞋痴心太重、垢秽太深的缘故。所以要扫除垢秽,恢复本有的清净。要绍隆佛种,令它不断绝,要把魔王的宫殿完全摧灭,使它没有余剩。

  已住如来平等性 善修微妙方便道

  于佛境界起信心 得佛灌顶心无著

  发菩提心的菩萨,已经住在佛的平等性海中,善于修行种种微妙方便的法门。对于佛所有的境界和所说的法,他深信不疑,所以得到诸佛为他灌顶,而其心也无有执着。为什么?因为已经和法界虚空界是一体,所以无所著住。

  两足尊所念报恩 心如金刚不可沮

  于佛所行能照了 自然修习菩提行

  两足尊,就是佛。因为福慧具足,受人天的尊敬。在念念中报佛恩、众生恩。修菩萨道的心,犹如金刚一般的坚固,有坚固光明锐利的力量,是任何的力量所不能阻遏,也就是不可以改变修道的思想。修菩萨道的人,从初发心到最后一念,都要像金刚,即是存不退转无上正等正觉的心。修道要有贯彻始终的精神,不可忽冷忽热。对于佛所修的法行,能用智慧光照了,自自然然常修习菩提行的法门。

  修道人要一天比一天进步,一天比一天忍耐。修道好像逆水行舟,不努力前进,就被逆流的境界所转而退步。忍耐是修道第一法门,不能忍的要忍,不能受的要受,能够这样,才会成就菩提行。

  诸趣差别想无量 业果及心亦非一

  乃至根性种种殊 一发大心悉明见

  诸趣有种种的分别,每一类的众生,所想的有无量无边。众生起惑、造业、受报也不相同,心念也不同,也不是一个。乃至众生的根性,也有种种不同。菩萨一发菩提心的时候,就能把前边所说的业报、心念、根性完全能明见。

  其心广大等法界 无依无变如虚空

  趣向佛智无所取 谛了实际离分别

  发菩提心的菩萨,他们的心是广大无边,等于法界。无所依靠,无所改变,犹如虚空。他趣向入佛的智慧,但无所取。所谓“无智亦无得”,他能审谛明了真实的理体,离开一切的分别。

  知众生心无生想 了达诸法无法想

  虽普分别无分别 亿那由刹皆往诣

  发菩提心的菩萨,知道众生的心,但无众生的妄想。因为菩萨是离相,菩萨是深入经藏,所以智慧如海。能了达诸法实相的道理,但没有法执,他没有众生想,没有我想,也没有法想。虽然普入一切世界,教化一切众生,但是没有这种分别。若有一亿那由他那样多的佛刹,菩萨都前往去亲近诸佛、礼拜诸佛、供养诸佛。

  无量诸佛妙法藏 随顺观察悉能入

  众生根行靡不知 到如是处如世尊

  在无量诸佛的妙法藏,菩萨悉能随顺观察,而深入如来法性里。众生所有的根性和所有的行为,他没有不知道的。菩萨能生在法王家,得到无上尊贵的地位。

  清净大愿恒相应 乐供如来不退转

  人天见者无厌足 常为诸佛所护念

  菩萨所发清净大愿大行,恒常相应。也就是修行自己所发的愿,乐修供养法门。供养十方三世一切佛,永远不退供养的心。人间的人和天上的人,见到这位发菩提心的菩萨,常生欢喜心,而无厌倦和知足的心,所以常为十方诸佛所护念。

  其心清净无所依 虽观深法而不取

  如是思惟无量劫 于三世中无所著

  菩萨的心中,常是清净,没有半点染污的思想。虽然能观察甚深微妙法,但是不取着,明白一切法,而不执着一切法,这样思惟一切法的深义,经过无量劫那样长的时间。对于过去诸佛所说的法、现在诸佛所说的法、未来诸佛所说的法,皆无所执着。

  其心坚固难制沮 趣佛菩提无障碍

  志求妙道除蒙惑 周行法界不告劳

  发菩提心的菩萨,其心非常坚固,犹如金刚,无法可以破坏。他趣向诸佛菩提大道,无有障碍。立志追求微妙的道果,除去种种愚暗蒙惑。周行法界,到所有的世界去教化众生,任劳任怨,绝对不厌辛苦。

  知语言法皆寂灭 但入真如绝异解

  诸佛境界悉顺观 达于三世心无碍

  菩萨知道语言法都是寂灭的,他但入真如的理体,离绝不正确的知见,所有十方诸佛境界,他都随顺而观察,通达三世诸佛无著法,心中没有一切挂碍。

  菩萨始发广大心 即能遍往十方刹

  法门无量不可说 智光普照皆明了

  初发菩提心的菩萨,一开始就发广大心。菩萨的化身,即刻就能遍往十方佛刹去供养诸佛。法门虽然有不可说不可说那样多,可是菩萨大智慧的光明,能普照一切诸法实相,悉皆明了。

  大悲广度最无比 慈心普遍等虚空

  而于众生不分别 如是清净游于世

  菩萨有大悲心的思想。悲能拔除一切众生的苦,又能广度一切众生出三界,这种大悲心是最高上,没有可比的。慈能赐给一切众生的乐,用慈心来普遍救护一切众生,等于虚空。对于众生一律平等,而没有分别心。不论众生有善根或无善根,皆一视同仁,普遍教化。菩萨以这样的清净无为,游化一切世界。

  十方众生悉慰安 一切所作皆真实

  恒以净心不异语 常为诸佛共加护

  十方的众生,都得到安慰,没有一切的困难,没有一切的障碍。一切所作都是真实,没有虚妄。菩萨的心,常常清净,不说两样的话,所以常为十方诸佛共同来加被和保护。

  在方等经上,有这样一段经文:释迦牟尼佛对雷音菩萨说法华以前的因缘之后,佛又说:“在往昔有位佛,名号栴檀华佛,这位佛入涅槃很久了。在那时候,我和你是一样,都是菩萨。当时又有一位菩萨,名号上首菩萨,他化为乞士(比丘),到城中托钵乞食,另外又有一位比丘,名叫恒伽比丘。他问乞士:‘请问你从何处来?’乞士答:‘我是从真实中来的。’恒伽比丘又问:‘何谓真实?’乞士答:‘寂灭相故,名为真实。’恒伽比丘又问:‘寂灭相中,有所求?无所求?’乞士答:‘无所求。’恒伽比丘又问:‘无所求者,为什么要求?’乞士答:‘无所求中,我所以要求之。’恒伽比丘又问:‘既无所求中,何必又要求呢?’乞士答:‘有所求者,一切皆空。得者也空,著者也空,实者也空,求者也空,语者也空,问者也空。寂灭涅槃,一切虚空、一切世界,亦复皆空。我为这样次第空法,而求真实。’恒伽比丘又问:‘菩萨于何处求?’乞士答:‘于六波罗蜜中求。’恒伽比丘听完乞士答覆之后,生大欢喜心,乃自卖其身,把得到的钱来供养 乞士(上首菩萨的化身)。”可见古时的人,为法忘躯,闻法卖身,发广大心,来供养三宝。这种精神,应该效法!

  过去所有皆忆念 未来一切悉分别

  十方世界普入中 为度众生令出离

  过去诸佛,常常忆念初发心的菩萨。未来诸佛,也常分别来加护初发心的菩萨。能普遍入十方一切世界中,为广度众生出离苦海,得到快乐。

  菩萨具足妙智光 善了因缘无有疑

  一切迷惑皆除断 如是而游于法界

  初发心的菩萨,具足微妙智慧的光明,善于明了一切因缘果报,对于因果报应没有怀疑。因为见到什么事,就能了解什么事,所以把一切迷惑皆除断了。菩萨有这样的大智慧,而能游化于法界。

  魔王宫殿悉摧破 众生翳膜咸除灭

  离诸分别心不动 善了如来之境界

  能令魔王的宫殿完全摧破。众生的无明,好像眼翳膜一样,所以看物不清楚。要把它除灭,才能恢复光明。菩萨教化众生,没有分别心。因为离开执着,所以其心不动。他善于明了一切, , 如来所得的境界。

  三世疑网悉已除 于如来所起净信

  以信得成不动智 智清净故解真实

  三世的疑惑网,完全已消除了。在佛的道场中,生起清净的信心,以清净信心得到成就不动的智慧。因为有了清净不动的智慧,所以才了解真实的道理。

  为令众生得出离 尽于后际普饶益

  长时勤苦心无厌 乃至地狱亦安受

  为令一切众生出离三界,得到快乐。尽未来际,普遍饶益一切众生,无论经过多长的时间,不管受了多少苦,其心心不厌烦,乃至到地狱受苦,心也安然接受。好像地藏王菩萨,现在还在地狱中,救脱受苦的众生。为什么要这样呢?因为地藏王所发的大愿:“地狱不空,誓不成佛。”这种精神多么伟大!

  福智无量皆具足 众生根欲悉了知

  及诸业行无不见 如其所乐为说法

  菩萨修无量无边的福慧,所以福慧都具足。众生的根性和欲望,菩萨完全了知。众生所有的业报、所有的行为,他没有看不见的。如有众生所欢喜的,就来为他们布施、爱语、利行、同事的法,菩萨用这四摄法来教化众生。

  了知一切空无我 慈念众生恒不舍

  以一大悲微妙音 普入世间而演说

  菩萨能了知一切都是空的,没有我的存在,所以没有一切执着。他慈悲的忆念一切众生没有舍弃一切众生。用一种大悲微妙的音声,普入一切世间,而为众生演说一切的妙法。

  放大光明种种色 普照众生除黑闇

  光中菩萨坐莲华 为众阐扬清净法

  放出种种大光明,在光明中又有种种的色。这种光色普照一切众生,令其消除黑暗。在光中有菩萨坐在大宝莲华之上,为众生开阐宣扬清净的妙法。

  于一毛端现众刹 诸大菩萨皆充满

  众会智慧各不同 悉能明了众生心

  初发菩提心的菩萨,仰承诸佛大威神力,能在一根毫毛端上,现出十方诸佛刹土。在诸佛刹土中有诸大菩萨,而充满法界。在诸佛的众会中,有清净海会诸菩萨,每位菩萨的智慧,各不相同。所有的菩萨,能完全了解一切众生的心念,所欢喜的是什么?

  十方世界不可说 一念周行无不尽

  利益众生供养佛 于诸佛所问深义

  十方世界,虽然有不可说那样多,可是菩萨在一念之间,都能周遍游行所有的世界,没有不到之处。为什么?因为他欲利益众生和供养诸佛。所谓“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故到十方诸佛的处所去请问甚深妙义。

  于诸如来作父想 为利众生修觉行

  智慧善巧通法藏 入深智处无所著

  初发心的菩萨,对于十方诸佛作为慈悲父。为利益众生,才修行一切觉行。又叫觉观,即是由觉悟来观察。智慧要是多了,就能善巧方便通达一切诸法实相,入到菩萨最深的般若门,但无所执着。

  觉有八种:①欲觉:就是常想要得到心中所欢喜的境界。②瞋觉:就是无明火很大,自己控制不住,到时候,情不自禁就对人发脾气。③恼觉:就是恼害他人,干涉他人的自由,毁谤他人的名誉。④亲里觉:就是常忆念亲戚朋友。⑤国土觉:就是常想世界平安或不平安。⑥不死觉:不能觉悟自己会死,所以拼命积财资养。⑦族姓觉:常在族姓中分别贵贱。⑧轻侮觉:就是我慢觉。即是贡高我慢,总觉得自己比他人高明。这八种觉与道不相应,应该把它转变过来,才能与道相应。

  随顺思惟说法界 经无量劫不可尽

  智虽善入无处所 无有疲厌无所著

  随顺众生的思惟来说法界的道理,经过无量劫那样长的时间,也不能说穷尽。智慧虽然善巧通入法藏,可是也没有处所。虽无处所,但也不疲厌、也不执着。为什么?因为有所得无所得,都无所执。

  三世诸佛家中生 证得如来妙法身

  普为群生现众色 譬如幻师无不作

  菩萨在三世诸佛的家中,作为法王之子,证得如来的妙法身。普遍为一切众生现出种种色身,就好像幻术师千变万化,没有不能变作的。

  或现始修殊胜行 或现初生及出家

  或现树下成菩提 或为众生示涅槃

  菩萨或者现出开始修行的殊胜行门。或者现出初生于世,或者现出家修道,或者现出在菩提树下成就正等正觉的佛果,或者现出入涅槃等等八相成道的相。

  菩萨所住希有法 唯佛境界非二乘

  身语意想皆已除 种种随宜悉能现

  菩萨所住都是希有的法,所行所作都是佛的境界。而不是声闻、缘觉二乘的境界。菩萨的身口意三业,都是清净,皆已断除三恶业。他用种种方便法门,随宜说法,示现一切身。

  菩萨所得诸佛法 众生思惟发狂乱

  智入实际心无碍 普现如来自在力

  菩萨所得一切诸佛法,众生一思想这种境界,心就发狂乱。菩萨的智慧,能入般若真实的理体,心无挂碍,普遍示现佛的自在神力。

  此于世间无与等 何况复增殊胜行

  虽未具足一切智 已获如来自在力

  这种境界,在世间没有可以比拟,何况一天比一天增加殊胜的行门。菩萨虽然未具足佛的一切智慧,可是已经获得佛的自在神力。

  已住究竟一乘道 深入微妙最上法

  善知众生时非时 为利益故现神通

  已经住在究竟一乘的佛道,深入微妙不可思议最上的法门,善于知道众生的心,什么时候机缘成熟可以度,什么时候机缘不成熟不可以度,完全了知。为利众生的缘故,所以示现种种神通。

  分身遍满一切刹 放净光明除世闇

  譬如龙王起大云 普雨妙雨悉充洽

  菩萨能分无量的身,遍满一切佛刹。放大智慧光明,消除世间一切黑暗。譬如龙王在虚空中兴起一块大云,普遍降落妙法雨,令所有干苦的众生,都得到法雨的滋润。

  观察众生如幻梦 以业力故常流转

  大悲哀愍咸救拔为说无为净法性

  菩萨观察一切众生,如幻如梦。因为众生起惑、造业、受报,所以在六道轮回中转来转去,不得解脱。菩萨有大悲心,哀愍 一切众生,所以救拔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为众生而说无为清净的法性。

  佛力无量此亦然 譬如虚空无有边

  为令众生得解脱 亿劫勤修而不倦

  佛的力量是无量无边,菩萨教化众生的力量,也是无量无边。譬如虚空一样,是没有边际的。为使令一切众生得到解脱,所以在亿劫中,勤修佛法而不疲倦。

  种种思惟妙功德 善修无上第一业

  于诸胜行恒不舍 专念生成一切智

  用种种禅定三昧来修行一切妙功德,得到禅悦为食,法喜充满的境界。善于修行无上第一业,也就是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修一切殊胜的法门,恒常不舍离行菩萨道。专念一切众生,专化一切众生,成就一切种智。

  一身示现无量身 一切世界悉周遍

  其心清净无分别 一念难思力如是

  一身能示现无量身,在无量身又现出一身。这种神通用能遍满一切世界。菩萨的心是清净的,所以在行菩萨道的时候,或者在教化众生的时候,没有分别心。不管众生是善或是恶,他是一律平等,不分彼此,一视同仁。而能在一念之中,周遍十方世界。所有诸佛刹土,不可思议的力量,就是这样子。

  于诸世间不分别 于一切法无妄想

  虽观诸法而不取 恒救众生无所度

  菩萨教化众生,在一切世间上,以智光来照了一切众生的根性,而不分别众生的善恶。对于一切法,都没有预先生出妄想:我用什么法来教化众生?虽然以智慧来观察诸法,但是不取着诸法。常常救度众生,而不执着度众生的相。

  我们修道人,不要有自我宣传的思想。“喂!你们知道吗?我在行菩萨道,我在教化众生,我在救度众生等等”。所谓“终日度生,而无所度”,要有这种的精神。在禅宗所说:“终日吃饭未吃一粒米,终日着衣未着一缕纱。”为什么要这样说呢?是为教人不要执着,不取于相。

  一切世间唯是想 于中种种各差别

  知想境界险且深 为现神通而救脱

  由众生的妄想,而造成虚妄的世间,所以说一切世间唯是想。在世间中有种种的妄想,每一类的众生有每一类的妄想,各各不相同。菩萨知道妄想的境界是危险的,而且又深又广,所以示现神通来救脱一切众生出离三界。

  我们修道的目的,就是对治妄想,要把妄想修断。怎样能断妄想?例如打饿七(不吃饭),就是打死妄想。我常问你们死了没有?不是说人死了没有?是问妄想死了没有?有没有贪心?有没有知道几天不吃饭的心?如果还有这个心?那就是妄想。这就证明贪心还没有停止。打饿七就是治贪心的方法。你(妄想)想吃东西吗?就不给你吃。你想喝牛奶吗?就不给你喝。这就是和妄想来斗争。这是修道人一种无比的力量,来征服妄想,把它调伏了,再不能扰乱修道人的清净心。

  譬如幻师自在力 菩萨神变亦如是

  身遍法界及虚空 随众生心靡不见

  神通并不是真实的。好像幻术师一样,能自无化有,自有化无。又能忽大忽小,忽隐忽显,有一种自在的力量,所谓“变化莫测”,也就是变化无穷。菩萨所用的神通变化,也是这样子,一身能普遍充满希望所有法界和虚空界,随众生的心念而示现,没有看不见菩萨所示现的身。

  能所分别二俱离 杂染清净无所取

  若缚若解智悉忘 但愿普与众生乐

  没有一个能分别,也没有一个所分别,把能所分别都离开了。菩萨的心,没有杂染,也没有清净,所以叫不垢不净,都无所取。不执着垢,不执着净。或者被业所系系缚,或者得到解脱。无论是系缚或是解脱,这两种智慧都完全忘掉。但愿普遍利益众生,赐与众生的快乐。

  为什么世界有战争?因为大家争夺利益。你争我夺,就发生战争。愚痴的人,就受聪明人所欺骗。聪明的人不但骗人家,而且还骗自己。所谓“聪明反被聪明误”。世间上的斗争或战争,就因为一个名或一个利。如果把名利放下,就没有争,也没有夺,人类和平相处就变成清净的世界。所以菩萨把一切利益回向给一切众生,自己一点也不要。只要对众生有利益,能令众生生欢喜心,菩萨就满愿了。所谓“忘人无我”。菩萨有这种思想,怎会有人来和菩萨斗争?就是魔王见到菩萨,也生欢喜心而不斗争了。人人都能学菩萨的精神,一切为人不为己,世界上就绝对没有战争,永远和平。

  一切世间唯想力 以智而入心无畏

  思惟诸法亦复然 三世推求不可得

  一切虚妄的世间,是由妄想的力量而成就的。菩萨用智慧来明白世间一切的虚妄。那么,心就无所畏惧,就能看得破、放得下。思惟一切法,都是这样。修禅定的思惟修,修智慧的闻思修,也是这样。过去世不可得、现在世不可得、未来世不可得。为什么?因为过去的时间已经过去了;现在的时间也不停留;未来的时间还没有来到,所以三世推求,一切了不可得,一切没有实体。怎样推求也找不到,因为了不可得嘛!

  能入过去毕前际 能入未来毕后际

  能入现在一切处 常勤观察无所有

  思惟诸法三世了不可得,能入过去,前际也没有了。能入未来,后际也没有了。能入现在,一切的时间和空间,一切处也没有了。常常观察一切诸法,都是了不可得。

  随顺涅槃寂灭法 住于无诤无所依

  心如实际无与等 专向菩萨永不退

  为什么一切诸法了不可得?因为随顺涅槃寂灭法,所以了不可得。住在无诤三昧中,和所有人没有诤论,也不依赖所有的法。心就是实相,实相就是心。这种实际是没有可比的,只是向菩提道上走,永远不会往回头走,也就是不会生退转心。修行人,一定要向前进,不可向后转。否则,离菩提道相差甚远!

  修诸胜行无退怯 安住菩萨不动摇

  佛及菩萨与世间 尽于法界皆明了

  菩萨修行一切殊胜的行门,不怕一切困苦艰难。安住在菩提道上,不会见异思迁而摇动。也就是永远有坚固的道心,不会被一切境界所转。不会受不住魔的考验而生退心。诸佛和菩萨在这世间上,所有法界的道理,完全了解明白。

  欲得最胜第一道 为一切智解脱王

  应当速发菩提心 永尽诸漏利群生

  菩萨修行,想得到无上正等正觉,所以得到一切智慧,成为解脱中的解脱王。怎样才能得到这种境界?应当急速发大菩提心,永远把自己的习气毛病,无明烦恼统统断尽。如果能这样,就没有漏。漏就是有欲心。欲心就是生死的根本。浅言之,谁有漏,谁就不能出离三界;谁无漏,谁就能出离三界。修道就是要永尽诸漏。尤其是淫欲的念头,非常重要。如果这个念头一动,就有漏了,漏到三界中去受生死。假设永断尽诸漏,就能利益群生,令一切众生都得到利益的好处。

  趣向菩提心清净 功德广大不可说

  为利众生故称述 汝等诸贤应善听

  常常趣向菩提道,心中就会清净。发菩提心这种功德是广大无边而不可说的。既然说不出来,那么,为什么又要说呢?因为想令众生同发菩提心,同成无上道,所以在不可说中,又说这种功德,你们(指华严法会大众)各位贤人,应该注意来听我所说的道理。

  无量世界尽为尘 一一尘中无量刹

  其中诸佛皆无量 悉能明见无所取

  譬如把无量无边的世界,都磨碎成为一粒一粒的微尘。在每粒微尘中,又现出无量无边诸佛刹土。在每个刹土中,又有无量无边诸佛,在那里教化众生。可是初发心的菩萨,对于这个广大的数目,分析得非常清楚,而不执着这个数目,所以说悉能明见无所取。

  善知众生无生想 善知言语无语想

  于诸世界心无碍 悉善了知无所著

  菩萨因为有他心通的缘故,所以善于知道众生心中所想的事,他用善巧方便法来教化众生,但是没有教化众生的执着。菩萨对一切语言,完全明了,不但会说,而且会写,无论那类众生的语言,他都能无师自通。所以用种种语言来教化种种众生,可是没有语言的执着。对于一切世界中所有的一切,都明白了,心无挂碍。无论是世间法或出世法,统统明了,因之,而没有执着。

  其心广大如虚空 于三世事悉明达

  一切疑惑皆除灭 正观佛法无所取

  菩萨的思想和行为,广大无边,犹如虚空。对于三世的事理,完全明了,通达无碍。所有一切的无明和迷惑,都消除灭尽,虽然修持一切佛法,但是不执着一切法。

  十方无量诸国土 一念往诣心无著

  了达世间众苦法 悉住无生真实际

  十方有无量无边诸佛国土,菩萨能在一念之中,皆往十方诸佛国土去供养诸佛,去教化一切众生。无论到了那个国土,其心不执着。明了通达世间一切乐,便是众苦的因,所谓“众苦交煎,众魔充满”。他常住在实相理体上,真实寂灭法上。

  无量难思诸佛所 悉往彼会而觐谒

  常为上首问如来 菩萨所修诸愿行

  有不可心思、不可言议那样多的诸佛所。菩萨一一悉往诸佛道场法会中,礼拜诸佛、瞻仰诸佛,作为上首,代表大众向佛请法,这是菩萨所修行一切的愿,和一切的行。

  心常忆念十方佛 而无所依无所取

  恒劝众生种善根 庄严国土令清净

  菩萨发菩提心 ,上求佛道,下化众生。所以心中常忆念十方诸佛。虽然忆念,但不依赖,也无所取。为什么?因为菩萨知道佛是已经成的佛,众生是未成的佛,自己是当成的佛,所以无所执着。菩萨常用方便法门,种种语言来劝说一切众生,多种善根,栽培善根,令其增长,令其成熟,得到解脱。他又庄严十方诸佛国土,令其清净。

  一切众生三有处 以无碍眼咸观察

  所有习性诸根解 无量无边悉明见

  一切众生,趣向生到三有的地方,菩萨以无碍智慧眼来观察一切众生的因缘,众生所有种种的习气、根性、知解有无量无边那样多,可是菩萨能完全明见。

  众生心乐悉了知 如是随宜为说法

  于诸染净皆通达 令彼修治入于道

  众生有种种的心乐,菩萨悉了解知道。因为菩萨明白众生的根性和欲乐,所以为众生而说善巧方便之法。菩萨对于染污法和清净法,都通达无碍,明白了解。令一切众生依法修行,对治一切习气毛病,使令入于无上道。

  无量无数诸三昧 菩萨一念皆能入

  于中想智及所缘 悉善了知得自在

  无量无数那样多的三昧解脱,菩萨能在一念之中,都能趣入。在三昧中的妄想,智慧,攀缘等一切的一切,都明了清清楚楚,知道详详细细,得到真正清净的自在。

  菩萨获此广大智 疾向菩提无所碍

  为欲利益诸群生 处处宣扬大人法

  初发菩提心的菩萨,获得这种广大的智慧,明了一切的境界,疾向菩提觉道上走,一点障碍也没有。菩萨想为利益一切诸众生,所以到处宣扬大人的法,大人法是八大人觉经所说的八种觉法:①世间无常觉。②多欲为苦觉。③心无厌足觉。④懈怠堕落觉。⑤愚痴生死觉。⑥贫苦多怨觉。⑦五欲过患觉。⑧生死炽然,苦恼无量觉。这八种事,是诸佛菩萨大人所觉悟的法。

  在遗教经(涅槃经)上也说八种法。

  ①少欲:就是没有好名的欲,也没有好利的欲,没有作领袖的欲,也没有好诤论的欲。总而言之,没有一切的欲。

  ②知足:就是无贪心。所谓“知足常乐,能忍自安”。能知足的人,常常是快乐的;不知足的人,常常是苦恼的,所谓“贪心不足蛇吞象”。在一切时一切处,常常知足,便无烦恼。

  ③寂静:离开烦恼为寂,断绝苦患为静。就是没有一切的喧哗声。大人所觉的法,好寂静无声。

  ④精进:就是勤学,勇猛精进,所谓“业精于勤”。修道人,用一分功,便有一分的代价。修道人的时间,非常宝贵,可以说一寸光阴一寸金。没有时间去打闲岔,影响他人修道。要身精进、心精进,昼夜六时常精进,要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⑤正念:就是正当清净的念,而不是邪念。正念就是清净心,邪念就是染污法。

  ⑥正定:不遍不邪为正,不思不想为定。也就是不动心的表现。修道人,要有择法眼,修正定不修邪定。

  ⑦正慧:就是真正的智慧,辨是非,明善恶,分析事理,十分正确。不可有世智辩聪那种小聪明,那是邪智慧。

  ⑧不戏论:佛菩萨是不说笑话,所说都是真实的,没有戏论法。这八种法,是大人所修的法。

  善知世间长短劫 一月半月及昼夜

  国土各别性平等 常勤观察不放逸

  菩萨能观察八万大劫以外的因缘,阿罗汉只能观察八万大劫以内的因缘。这位菩萨不但能观察八万大劫的事情,就是最长的劫和最短的劫,都可以知道得清清楚楚。每个世界有成住坏空四个中劫,为一个劫。一个中劫有二十个小劫。换言之,在这个长劫中,有无数成住坏空四个劫那样长的时间。在短劫中,有幕幕一个月或半个月,甚至一昼夜那样短的时间。国土虽然不同,但是国土性是平等的。菩萨是常勤学习种种智慧,观察世界成住坏空的因缘,时时刻刻在精进,而不放逸,也不懈怠。

  普诣十方诸世界 而于方处无所取

  严净国土悉无余 亦不曾生净分别

  菩萨普遍往十方诸世界,去礼敬诸佛,称赞如来,广修供养。所到之世界而无执着,也没有分别心。他只知要到十方去亲近诸佛,去庄严清净所有的诸佛国土。虽然严净国土,但是不生清净庄严国土的分别想。

  众生是处若非处 及以诸业感报别

  随顺思惟入佛力 于此一切悉了知

  菩萨不管众生在天堂也好,在地狱也好,和三业感报的分别。他都随机说法,也就是观机逗教。换言之,因人说法,应病予药。随顺思惟,用种种诸佛方便的力量,对于一切众生应用什么法来教化,菩萨都明了知道。

  一切世间种种性 种种所行住三有

  利根及与中下根 如是一切咸观察

  一切世间所有的众生,有种种的根性,因为众生有种种所行所作的业,所以住在三有中,轮转不息,不论是利根,或是中根,或是下根,像这样的根性,菩萨都观察得非常清楚。

  净与不净种种解 胜劣及中悉明见

  一切众生至处行 三有相续皆能说

  众生的根性,或者是清净,或者是不清净,这种种的情形,菩萨都能了解,或者是胜根,或者是劣根,或者是中根,或者是下根,菩萨能完全明见。一切众生种什么因,就结什么果。修什么法门,成就什么果位。一切都是自己修成的。众生为什么在三有轮回中流转生死?又相继连续不断绝?菩萨有慈悲的心肠,为众生详详细细来解释说明,令众生知道生死的根源。

  禅定解脱诸三昧 染净因起各不同

  及以先世苦乐殊 净修佛力咸能见

  禅定有九次第定。就是四禅、四空处、灭受想定,这是止息一切心识的定。解脱有八解脱,就是①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②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③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④空无边处解脱。⑤识无边处解脱。⑥无所有处解脱。⑦非想非非想处解脱。⑧灭受想定身作证具足住。三昧译为定。止心于一境,不令其散动,这叫做定。三昧有多种,例如念佛三昧、法华三昧、海印三昧、唯心三昧、安般三昧、游戏三昧等等,也就是一切的定。如果种染污的因,便不容易得定。若是种清净的因,就容易得定,也容易得到解脱。所以说染净因起各不同。或者前生受苦多,或者享乐多,皆因所种之因不同故,所以菩萨清净修习佛的十力,对于这一切的因缘,都清楚能见到。

  众生业惑续诸趣 断此诸趣得寂灭

  种种漏法永不生 并其习种悉了知

  众生为什么轮回在六道中?因为业惑相续的缘故。所谓“起惑、造业、受报”,所以相续不断。如果断了六道轮回,就得到寂灭,就出离三有。若能断习气毛病,无明烦恼等等,就永不生起,并且其习性种子,菩萨也都明了知道。

  如来烦恼皆除尽 大智光明照于世

  菩萨于佛十力中 虽未证得亦无疑

  佛把一切烦恼都除尽,所以本有的智慧现前。这种大智慧光明,普遍照耀于世间。菩萨在佛的十种智慧力中,虽然未能证得佛的十力,但是也毫不怀疑。

  菩萨于一毛孔中 普现十方无量刹

  或有杂染或清净 种种业作皆能了

  菩萨有神通妙用,可以在一根毛孔中,普遍现出十方无量诸佛国土。或者有杂染的刹土,或者有清净的刹土。众生造种种的业,受种种的报,菩萨都能明了知道。

  一微尘中无量刹 无量诸佛及佛子

  诸刹各别无杂乱 如一一切悉明见

  在一粒微尘中,能现出无量诸佛刹土。在无量诸佛刹土中,又有无量诸佛在那里演说妙法。在每位佛的道场中,又有无量大菩萨在那里聆听佛演说妙法。在一粒微尘中或一根毫毛端,所现的无量佛刹,有条不紊,互不杂乱。菩萨能见到每一个佛刹,乃至所有的佛刹,都能明见。

  于一毛孔见十方 尽虚空界诸世间

  无有一处空无佛 如是佛刹悉清净

  菩萨能在一根毛孔中,看见十方所有的世界。尽虚空遍法界那样多的世间,完全看得见。而无一处没有佛在那里转大*轮,教化一切众生。在每根毛孔中,都现出十方世界,每个世界中,有无量诸佛在演说妙法,那些佛刹,都是清净庄严。

  于毛孔中见佛刹 复见一切诸众生

  三世六趣各不同 昼夜月时有缚解

  菩萨能在每根毛孔中,见到十方诸佛刹土。不但见到十方诸佛刹土,而且又见到一切众生。在三世六趣中,各有不同的业报。在昼夜月时各不相同,或者有的被业所系缚,或者有的得到解脱。

  如是大智诸菩萨 专心趣向法王位

  于佛所住顺思惟 而获无边大欢喜

  这样有大智慧的诸菩萨,专心一致趣向法王的果位。就是修六度万行的法,才能在佛所住。他随顺佛的思惟,而获得无边大欢喜。

  菩萨分身无量亿 供养一切诸如来

  神通变现胜无比 佛所行处皆能住

  发菩提心的菩萨,能分身成为无量亿那样多,遍往十方佛处所,去供养一切诸佛。菩萨的神通变现是最殊胜,没有可比的。凡是有佛教化众生的地方,菩萨都去供养。因为菩萨广修供养的法门。

  无量佛所皆钻仰 所有法藏悉耽味

  见佛闻法勤修行 如饮甘露心欢喜

  菩萨在无量诸佛处所中,钻研穷究诸佛所说法的义理,仰慕佛法,用功学习。所有佛的法藏,菩萨俱在其中寻找法味。见到佛,闻到法,就勤加修行,研究法理。好像饮甘露水那般的甜美。把干渴已解除了,把贪瞋痴也消除了,所以心生大欢喜。

  已获如来胜三昧 善入诸法智增长

  信心不动如须弥 普作群生功德藏

  初发菩提心的菩萨,已经获得诸佛殊胜定。善能入诸法,演说诸法,智慧一天比一天增长,信心一天比一天坚固,绝不动摇,犹如须弥山一样。普遍作为一切众生的功德藏。

  慈心广大遍众生 悉愿疾成一切智

  而恒无著无依处 离诸烦恼得自在

  菩萨的慈悲心,是广大无边际。能普遍救护一切众生,愿众生很快成就一切智慧,虽然得到智慧,但不执着,也无依处,离开一切烦恼,而得到自在。

  众生为什么尽做众生?就因为没有离开一切烦恼。如果把烦恼离开,就得到解脱、得到自在。菩萨为什么作菩萨?因为没有烦恼。无论什么事情,都是替众生着想,没有半点自私自利的心。只要对众生有利益,他甘愿牺牲自己的性命来为众生服务,这种精神是多么的伟大!

  哀愍众生广大智普摄一切同于己

  知空无相无真实 而行其心不懈退

  菩萨有广大的智慧,哀愍 可怜一切众生,所以普遍摄受一切众生,如同摄受自己一样。菩萨知道诸法皆空,没有真实性。但是行菩萨道的心愿,永不懈怠、永不退转。

  菩萨发心功德量 亿劫称扬不可尽

  以出一切诸如来 独觉声闻安乐故

  菩萨初发心的功德量,用亿劫那样长的时间,来称扬赞叹也说不尽。十方诸佛在往昔时,都是行菩萨道,这是令声闻和独觉都得到安乐的缘故。

  十方国土诸众生 皆悉施安无量劫

  劝持五戒及十善 四禅四等诸定处

  菩萨在十方国土中,常行布施,令一切众生得到安乐,经过无量劫的时间。又劝说指导一切众生持五戒修十善,再修四禅定和四等定。四等就是四空定,灭受想定等,这是诸定处。

  复于多劫施安乐 令断诸惑成罗汉

  彼诸福聚虽无量 不与发心功德比

  菩萨又在多生多劫中,布施给众生一切的安乐,令一切众生断惑证真,成就阿罗汉果位。这个福德虽然无量无边,可是不能和初发心的功德来比较。

  又教亿众成缘觉 获无诤行微妙道

  以彼而校菩提心 算数譬谕无能及

  菩萨又教百千万亿众生,成就缘觉道。获得无诤三昧,行微妙不可思议的道。这种功德是无量无边。可是和初发心的功德来比较,就用算术和譬喻来形容,也不能及。

  一念能过尘数刹 如是经于无量劫

  此诸刹数尚可量 发心功德不可知

  在一念之中,能经过微尘数那样多的佛刹。像这样的境界,再经过无量劫那样长的时间,其佛刹数也无法可知。就算能知道其数量,但是初发心的功德,无人能知道有多少。

  过去未来及现在 所有劫数无边量

  此诸劫数犹可知 发心功德无能测

  过去劫、未来劫、现在劫,所有的劫数是无量无边,不知有多少。这种劫数还可以能知道。可是发菩提心的功德,无人可以揣测出来,究竟有多少。

  以菩提心遍十方 所有分别靡不知

  一念三世悉明达 利益无量众生故

  用广大菩提心,遍满十方世界。所有众生的根性和知解,没有不知道的。在一念之中,三世的时间,都通达无碍。菩萨发菩提心,为利益无量众生的缘故,令众生离苦得乐,了生脱死。

  十方世界诸众生 欲解方便意所行

  及以虚空际可测 发心功德难知量

  十方世界所有的众生,菩萨皆欲明白方便智慧以及他们的意趣和行为。纵使虚空的边际还可以测量,但菩萨初发心的功德是难以计算的。

  菩萨志愿等十方 慈心普洽诸群生

  悉使修成佛功德 是故其力无边际

  初发心的菩萨,他的志愿遍满十方。用慈悲心,普度众生,令其反迷归觉,修行成佛的功德。菩萨因为这种缘故,所以初发心的功德力是无有边际。

  众生欲解心所乐 诸根方便行各别

  于一念中悉了知 一切智智心同等

  众生的欲,众生的解,众生的心所乐,众生的诸根和所行的方便法门,各有分别,而不相同。虽然很复杂,可是菩萨能在一念之中,都可以知道。因为一切智和一切种智心是同等的没有分别。

  一切众生诸惑业 三有相续无暂断

  此诸边际尚可知 发心功德难思议

  一切众生,起惑、造业、受报,这是因果定律。所以在三有中,相续不断,没有暂时停止的时候,这种诸边际尚可知道,可是初发心菩提心的功德是不可思议的。

  发心能离业烦恼 供养一切诸如来

  业惑既离相续断 普于三世得解脱

  发菩提心能远离一切业烦恼,而能广修供养一切诸佛。众生所造的业和迷惑,都已断绝。生死的果也断绝,再不相续。普于三世,都得到解脱。

  一念供养无边佛 亦供无数诸众生

  悉以香华及妙鬘 宝幢幡盖上衣服

  菩萨以神通的力量,能在一念之中,供养十方无数诸佛,也供养无数诸众生。用什么来供养?用种种妙香和妙鬘,以及宝幢、宝幡、宝盖,上等衣服等等。

  美食珍座经行处 种种宫殿悉严好

  毗卢遮那妙宝珠 如意摩尼发光耀

  菩萨用色香味俱全的饮食,最珍贵的师子座来供养佛,以及经行处,都用七宝来庄严。又用种种宫殿来供养诸佛及一切众生,都是庄严妙好。毗卢遮那佛的妙宝珠、如意珠、摩尼宝珠,发出光辉,照耀十方世界。

  念念如是持供养 经无量劫不可说

  其人福聚虽复多 不及发心功德大

  在念念中,用种种七宝来供养诸佛及一切众生,经过无量劫不可说那样长的时间,这个人的福报虽然很多,可是不及初发心功德大。

  所说种种众譬喻 无有能及菩提心

  以诸三世人中尊 皆从发心而得生

  任何的譬喻,都没有初发菩提心的功德那样大。十方三世一切诸佛,都是从发菩提心而生出来。谁发菩提心,谁就是佛。

  发心无碍无齐限 欲求其量不可得

  一切智智誓必成 所有众生皆永度

  发菩提心的功德,没有一定的齐限,是圆融无碍的。要想知道初发心的功德有多少,那是不可得,无法能揣测出来。至于一切智,一切种智,菩萨也发誓愿,必得到成就。菩萨发心,是永远度脱所有的众生,令其出离三界,得到涅槃快乐。

  发心广大等虚空 生诸功德同法界

  所行普遍如无异 永离众着佛平等

  菩萨是心包太虚,量周沙界。所发广大菩提心,等于虚空。发这种菩提心,所生的功德,同法界平等。菩萨所行,虽然普遍法界,但是永远离开一切执着,和诸佛的解脱是平等的,没有差别。

  一切法门无不入 一切国土悉能往

  一切智境咸通达 一切功德皆成就

  所有八万四千法门,菩萨没有不得入,十方一切诸佛国土,菩萨都去供养诸佛。诸佛的一切智慧的境界,菩萨能通达无碍。所有诸佛的一切功德,菩萨皆能成就。

  一切能舍恒相续 净诸戒品无所著

  具足无上大功德 常勤精进不退转

  菩萨有难舍的慈悲心肠,所以恒常布施,相续不断。菩萨不但修布施法门,而且也修持戒法门。修持一切清净的戒品,而没有执着。因此,具足无上大功德,菩萨勤修忍辱法门和精进法门,永不退转。

  入深禅定恒思惟 广大智慧共相应

  此是菩萨最胜地 出生一切普贤道

  菩萨勤修深禅定,也就是思惟修,就和广大智慧共相应。换言之,智慧是从禅定中生出来,坐禅坐到一念不生的时候,大智慧自然现前,也就是超人的智慧。往浅显来讲,就是神通,知人不知的事,见人不见的物。这六度是菩萨最胜的行门,由发菩提心的关系,而生出一切普贤菩萨所修的道。

  三世一切诸如来 靡不护念初发心

  悉以三昧陀罗尼 神通变化共庄严

  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没有一位佛不护念初发菩提心的菩萨。十方诸佛用种种三昧力量来加持初发心菩萨,又用种种陀罗尼(总持)和神通变化,共同来庄严。

  十方众生无有量 世界虚空亦如是

  发心无量过于彼 是故能生一切佛

  十方世界的众生,有无量无边那样多。世界也无量,虚空也无量。发菩提心也是无量,可是能超过众生、世界、虚空种种无量。为什么?因为发菩提心,能生一切佛。

  菩提心是十力本 亦为四辩无畏本

  十八不共亦复然 莫不皆从发心得

  菩提心是一切诸佛之母,所以生出一切诸佛。又是佛十力的根本,又是四无碍辩的根本,又是四无所畏的根本,又是十八不共法的根本。总而言之,一切诸法都是从初发菩提心中所证得的。

  诸佛色相庄严身 及以平等妙法身

  智慧无著所应供 悉以发心而得有

  十方诸佛的色相庄严身,也就是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平等身、智慧身、妙法身、无著身、应供身,都是从发菩提心中而得到这种种身。

  一切独觉声闻乘 色界诸禅三昧乐

  及无色界诸三昧 悉以发心作其本

  一切独觉乘和声闻乘,在色界得到四禅三昧的快乐。所谓“禅悦为食,法喜充满。”在无色界得到四空三昧的快乐。这种无法可形容的快乐,都是从初发心中证得的,所以初发心作为诸禅三昧的基础。

  一切人天自在乐 及以诸趣种种乐

  进定根力等众乐 靡不皆由初发心

  所有人间的人和天上的人,所得自在的快乐,以及诸趣中种种快乐。信进念定慧五根的快乐,和信进念定慧五力的快乐(五根能生五种力量)。这种种的快乐,都是从初发心中得来的。

  以因发起广大心 则能修行六种度

  劝诸众生行正行 于三界中受安乐

  初发菩提心的菩萨,在因地的时候,就发广大的心愿。愿一切众生断一切烦恼,愿一切众生学一切佛法,愿一切众生成无上佛道。因为发广大的誓愿,所以才能修行六度的行门。菩萨的工作,就是劝说一切众生修行菩提正行,在三界中常得受安乐。

  住佛无碍实义智 所有妙业咸开阐

  能令无量诸众生 悉断惑业向涅槃

  菩萨能住在诸佛圆融无碍真实义理的智慧上,所有微妙业,都能来为众生开演阐扬妙法,能使令无量诸众生,把粗惑细惑、见惑思惑,以及尘沙惑和无明惑,统统断尽,而趣向涅槃。

  智慧光明如净日 众行具足犹满月

  功德常盈譬巨海 无垢无碍同虚空

  菩萨的智慧光明,犹如清净的太阳,所修六度的行门,都具足圆满,犹如清净的满月,所修的功德也盈满,犹如大海,大海是不择细流,无论大江小河的水,都收纳容藏。也没有染污,也没有障碍,如同虚空一样的清净而无边际。

  普发无边功德愿 悉与一切众生乐

  尽未来际依愿行 常勤修习度众生

  菩萨普遍发广大无边的功德愿,愿给一切众生快乐,愿生生世世尽未来际,依照自己所发的愿去修行,常勤学修习广度众生的法门。

  无量大愿难思议 愿令众生悉清净

  空无相愿无依处 以愿力故皆明显

  菩萨所发无量的大愿,是不可心思、不可言议,他愿令一切众生都得到清净法,而无染污的思想。菩萨所修的行门,没有执着。为什么?因为一切法都是空的,没有一个实相。虽然发愿度众生,但不执著于愿。也不依赖一切处。因为发愿力的缘故,所以一切的一切,很明显的现出来。

  了法自性如虚空 一切寂灭悉平等

  法门无数不可说 为众生说无所著

  菩萨明了一切诸法自性,犹如虚空。法的本体是寂灭的,这种寂灭法是平等的。法门有无量不右说那样多。为教化众生,在不可说之中,还要说这个法。虽然为众生说法,但无所执着。

  十方世界诸如来 悉共赞叹初发心

  此身无量德所严 能到彼岸同于佛

  在十方世界所有诸佛,他们共同来赞叹初发菩提心的功德。这种菩提心是无量功德所庄严。能达到涅槃彼岸,便和佛同体。

  如众生数尔许劫 说其功德不可尽

  以住如来广大家 三界诸法无能喻

  纵使用好像众生数量这样多的大劫的时间,来说菩萨初发菩提心的功德。也不可能说穷尽。已经住在佛广大的家中,就用三界中一切诸法来譬喻初发心的功德,也不可能譬喻出来。

  欲知一切诸佛法 宜应速发菩提心

  此心功德中最胜 必得如来无碍智

  想要知道十方诸佛所说的法,那么,就应该快点发菩提心。菩提心的功德,在功德中最殊胜,必定能得到诸佛无所障碍的智慧。

  众生心行可数知 国土微尘亦复然

  虚空边际乍可量 发心功德无能测

  众生的心念和行为,可以数知有多少。每个国土中所有的微尘,也可以数知有多少。虚空的边际,也可以度量有多大。可是菩萨初发心的功德,无法可以揣测。

  出生三世一切佛 成就世间一切乐

  增长一切胜功德 永断一切诸疑惑

  菩提心能生三世一切佛,菩提心能成就世间一切的快乐,菩提心能增长一切殊胜的功德,菩提心能永断一切疑惑的业障,问言之,发菩提心,才能成佛道。

  开示一切妙境界 尽除一切诸障碍

  成就一切清净刹 出生一切如来智

  菩提心的功德,能开示一切妙境界,能尽除一切诸障碍,能成就一切刹土,能庄严一切刹土,能清净一切刹土,能生出一切佛的智慧。

  欲见十方一切佛 欲施无尽功德藏

  欲灭众生诸苦恼 宜应速发菩提心

  欲想见十方三世诸佛吗?那么,就要发菩提心。想要成就无穷尽的功德藏吗?那么,就要发菩提心。想要灭除众生一切诸烦恼吗?那么,就要发菩提心。应该急速的发菩提心,才能达到所求的目的地——究竟涅槃。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

  唐于阗国沙门实叉难陀译

  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

  卷第十八 明法品第十八

  明法品第十八

  什么是明法?明就是明白,法就是佛法。要明白佛法的真理。明有种种的明,法有种种的法。明白一种法,不明白多种法,这不能谓之明。要把一切法都能明白,这才谓之明。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皆要通达无碍,要明白法的究竟本体是什么,也就是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所以叫明法品。这一品是华严经第十八品。

  华严经的义理,一品比一品精,一品比一品深奥,一品比一品殊胜,真是妙不可言。我们研究华严经,要明白诸法实相的道理。要了解一真法界的义理。

  尔时,精进慧菩萨白法慧菩萨言。佛子!菩萨摩诃萨初发求一切智心。成就如是无量功德。

  在这个时候,有位精进慧大菩萨,他勤修精进;息灭贪瞋痴,这是心精进。这位大菩萨,他对法慧大菩萨说:“佛的弟子!菩萨中的大菩萨,在初发求一切智慧心的时候,行菩萨道,这种心能成就在前边所说无量的功德。”

  具大庄严。升一切智乘。入菩萨正位。舍诸世间法。得佛出世法。去来现在诸佛摄受。决定至于无上菩提究竟之处。

  他具足广大的庄严。升到一切智慧的乘门。入到真正菩萨的果位。舍离世间的有为法。不贪世间的名,也不着世间的利。就是“财色名食睡”这五欲之乐,都不贪求;“色声香味触”这五尘之境,都能舍离。又得到佛的出世法,也就是三十七道品的法门。什么是三十七道品?①四念处:观身不净,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②四正勤: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长,未生恶禁生,已生恶令断。③四如意足:欲、念、进、慧。④五根:信、进、念、定、慧。⑤五力:五根发生五种力。⑥七觉分:择法、精进、喜、除、舍、定、念。⑦八正道:正见、正思惟、正语、正命、正业、正精进、正念、正定。这七项合为三十七道品。尚有声闻乘所修的四谛法,就是苦、集、灭、道。缘觉乘所观的十二因缘法,就是无明、行、识、名色、六入、触、受、爱、取、有、生、老死。菩萨乘所行的六度法,就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这就是无为法。过去、未来、现在三世一切诸佛,都用智慧光明来摄受初发菩提心的大菩萨,决定能达到目的无上正等正觉究竟的果位上。

  彼诸菩萨,于佛教中,云何修习。令诸如来,皆生欢喜。入诸菩萨所住之处。一切大行,皆得清净。所有大愿,悉使满足。获诸菩萨广大之藏。随所应化常为说法。而恒不舍波罗蜜行。所念众生,咸令得度。绍三宝种,使不断绝。善根方便,皆悉不虚。

  精进慧菩萨又问法慧菩萨十个问题:初发菩提心大菩萨,在佛所教化中,是怎样的修习?①怎能使令十方诸佛皆生大欢喜?②怎能入到诸菩萨所应住的地位?③怎能修一切大行门皆得清净?④怎能令所发的大愿完全满足?⑤怎能获得一切菩萨所成就的广大功德藏?⑥怎能随顺应教化众生而为说法?所谓“因人施教,应病予药。”⑦怎能常本着波罗蜜行去修行?⑧怎能令所念一切众生都得到度脱?⑨怎能绍隆三宝种子继续不断绝?⑩怎能令众生所有的善根和方便法门都恰到好处,皆悉不虚?

  佛子。彼诸菩萨,以何方便,能令此法,当得圆满。愿垂哀愍,为我宣说。此诸大会,靡不乐闻。

  精进慧菩萨又称一声佛的弟子!初发菩提心的菩萨,用什么方便法门来修行,能使令种种法即刻得到圆满而成就。希望大德你(法慧菩萨)慈悲哀愍,为我(精进慧菩萨)宣说怎样修行的法门,不但我要听这个法,就是在华严法会中所有大众,都欢喜聆听你说的妙法,没有一位不是乐闻洗耳恭听。

  复次,如诸菩萨摩诃萨,常勤修习。灭除一切无明黑暗。降伏魔怨,制诸外道。永涤一切烦恼心垢。悉能成就一切善根。永出一切恶趣诸难。净治一切大智境界。成就一切菩萨诸地,诸波罗蜜、总持、三昧、六通、三明、四无所畏,清净功德。

  又再说一遍。好像发菩提心菩萨中的大菩萨,他们常常勤加修习。能灭除一切无明黑暗,得到智慧光明。能降伏一切障道的天魔和仇恨的怨家,能制止一切外道的谬论,能永远洗清心中的烦恼垢,能完全成就一切善根,能永远出离三恶道和诸灾难,能清净修治一切大智慧,令其现前。能成就菩萨的十地位,就是欢喜地、离垢地、发光地、焰慧地、难胜地、现前地、远行地、不动地、善慧地、法云地。能成就十种波罗蜜的法门,也就是到彼岸。即是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方便、愿、力、智。能成就总持(陀罗尼),就是总一切法,持无量义。能成就三昧,就是正定正受。能成就六通,就是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足通、漏尽通。能成就三明,就是天眼明、宿命明、漏尽明。能成就四无所畏,就是总持无所畏、知根无所畏、决疑无所畏、答难无所畏。这是菩萨的四无所畏,而不是佛的四无所畏。菩萨能成就这七种清净的功德。

  庄严一切诸佛国土。及诸相好,身语心行,成就满足。善知一切诸佛如来力无所畏,不共佛法。一切智智所行境界。为欲成熟一切众生,随其心乐而取佛土。随根随时,如应说法。种种无量广大佛事。

  菩萨能庄严一切诸佛国土,又能庄严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又能令身语意三业清净,成就满足一切菩提道,又能善于知道一切诸佛的十力,就是知觉处非处智力、知三世业报智力、知诸禅定解脱三昧智力、知诸根胜劣智力、知种种解智力、知种种界智力、知一切至处道智力、知天眼无碍智力、知宿命无碍智力、知永断习气智力。又能善于知道一切诸佛的四无所畏。就是一切智无所畏、漏尽无所畏、说障道无所畏、说尽苦道无所畏。又能善于知道一切诸佛的十八不共法,就是身无失、口无失、念无失、无异想、无不定心、无不知己舍、欲无灭、精进无灭、念无灭、慧无灭、解脱无灭、解脱知见无灭、一切身业随智慧行、一切口业随智慧行、一切意业随智慧行、智慧知过去世无碍、智慧知未来世无碍、智慧知现在世无碍。一切智和一切种智,所修行种种智慧的境界。菩萨因为想要成熟一切众生的愿,所以随顺众生心中所欢喜而成就自己的佛土。随一切众生的根性,随一切众生的时机,来说应说的法。也就是应以何法得度,就说何法而度之。用种种无量无边广大佛事,来教化众生,来成就众生。

  及余无量诸功德法,诸行诸道及诸境界,皆悉圆满。疾与如来功德平等。

  菩萨所修无量的一切功德法,所修一切行门,所修一切道,所修得一切境界。这些问题,都具足圆满,很快就和佛的功德平等,没有分别。

  于诸如来应正等觉,百千阿僧祇劫,修菩萨行时,所集法藏,悉能守护,开示演说。诸魔外道,无能沮坏。摄持正法,无有穷尽。于一切世界演说法时,天王、龙王、夜叉王、乾闼婆王、阿修罗王、迦楼罗王、紧那罗王、摩睺罗伽王、人王、梵王、如来法王,皆悉守护。

  在十方诸佛应成正等正觉,经过百千阿僧祇劫那样长的时间,来修菩萨行,利益一切众生的时候,所集聚一切法的功德藏,完全能守护而不破坏。能开示演说一切佛法,一切天魔外道是无法阻碍,无法破坏。

  魔有多种,最厉害的魔,就是心魔。他能令你不修行。你想修行,他就来捣乱,令你生妄想。他会这样对你说:“不要修行啦!修行是一种很苦的事。你要吃多一点,要穿多一点,要睡多一点,把身体保养好一点。那才是对的,不要太愚痴!”这个自心魔常来破坏自己的修道心。

  什么是外道?就是心外求法的修行人,不明白一切法不离自心的道理,跑出心外边去找法。外道有三千旁门,九十六种外道(当时印度有六大论师,所主张的理论,都是拨无因果。每人有十五个弟子,成为九十。另加六师,共为九十六,所以有九十六种外道)。

  菩萨修行正法、摄持正法、保护正法,天魔外道无能阻止障碍。菩萨做这些事情没有穷尽的时候。在一切世界演说妙法的时候,会有天龙八部及十王来保护。十王就是天王,有四天王: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龙王有八龙王:难陀龙王、跋难陀龙王、婆伽罗龙王、和修吉龙王、德叉迦龙王、阿那婆达多婆王、摩那斯龙王、优钵罗龙王。夜叉王:就是捷疾鬼王。乾闼婆王:就是香神王。阿修罗王:就是无端正王。迦楼罗王:就是金翅鸟王。紧那罗王:就是乐神王。人王:就是皇帝,人间的王。梵王:就是大梵天,天上的王。如来法王就是佛。这十位王都来守护发菩提心的菩萨。

  一切世间,恭敬供养。同灌其顶,常为诸佛之所护念。一切菩萨,亦皆爱敬。得善根力,增长白法。开演如来甚深法藏。摄持正法以自庄严。一切菩萨,所行次第,愿皆演说。

  发菩提心的菩萨,应受一切世间的众生,来恭敬供养。十方三世一切诸佛,来灌顶来护念。一切菩萨也皆爱护敬仰。发菩提心的菩萨,得到种种善根的力量,增长清净法,也就是没有无明。有了大智慧,便能开阐演说佛的甚深诸法之藏,摄持正法来庄严自己的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一切菩萨所修行的次第行门,都愿一一演说。

  尔时,精进慧菩萨,欲重宣其义。而说颂言。

  在这个时候,这位精进慧菩萨,他愿意将前边长行的道理,用偈颂再说一次。令在华严法会中的大众,对这种义理有更深刻的认识。菩萨都有这种慈悲的心怀,所以说菩萨是自利利他、自觉觉他、自度度他的圣人。

  大名称者善能演 菩萨所成功德法

  深入无边广大行 具足清净无师智

  有大名称的人,善于演说诸法的妙义。菩萨所修成种种功德的法,能深入无量无边广大的行门,能具足清净的智慧。所谓“无师自通”的智慧,也就是生而知之,不需要善知识来教导,自然就明白。

  若有菩萨初发心 成就福德智慧乘

  入离生位超世间 普获正等菩提法

  假设有菩萨,在初发心的时候,所成就的福德和智慧是不可思议,已经证入出离生死的地位。他已超出世间人所有的功德,普遍获得正等正念的菩提心。

  彼复云何佛教中 坚固勤修转增胜

  令诸如来悉欢喜 佛所住地速当入

  这位初发心的菩萨,他在佛教中是怎样的情形,他的菩提心,一天比一天坚固。勤修一切的行门,而获得殊胜的神通。能令十方诸佛皆大欢喜,来赞叹守护。佛所住的地方,初发心的菩萨,很快就能入佛的果位。

  所行清净愿皆满 及得广大智慧藏

  常能说法度众生 而心无依无所著

  初发菩提心的菩萨,所修行的清净愿,很快就圆满。又得到广大的智慧,常能说法来教化众生。虽然能度脱一切众生,但无度脱众生的执着。因为心离一切执着,所以无所依。

  菩萨一切波罗蜜 悉善修行无缺减

  所念众生咸救度 常持佛种使不绝

  菩萨修行一切波罗蜜(到彼岸)的法门,先由一种波罗蜜法门开始修行。如果一种波罗蜜法门修行成就,一切波罗蜜法门都会成就。为什么?因为一修一切修,一成一切成。不然的话,波罗蜜的法门有那样多,人的生命有限,怎能修完?菩萨修行波罗蜜法,只有增加,没有缺减。凡是所忆念的众生,都能救出苦海,度到彼岸。所谓“如一众生未成佛,终不于此取泥洹(涅槃)。”菩萨的责任,是绍隆佛种、法种、僧种,令三宝常住于世,不令三宝断绝。这是出家人的任务,也是在家人的义务。总而言之,凡是佛教徒,都有这种责任,绍隆三宝,续佛慧命。

  所作坚固不唐捐 一切功成得出离

  如诸胜者所修行 彼清净道愿宣说

  现在金山寺又打禅七(一九七六年一月),凡是参加禅七的人,就是初发菩提心的菩萨。你们大家在禅堂打坐,就是修波罗蜜。如果不杀盗淫,就是身清净。不讲话,就是口清净。不打妄想,就是意清净。身口意三业清净,就是修波罗蜜法。这是初发心菩萨的根本行门。现在把最重要的法门,告诉大家,就是要修禅定波罗蜜。我们出家修道为什么?就是求智慧,了生死。智慧是从禅定中得来的。有了智慧,就能了生死。怎样修呢?大家注意听!坐禅的姿势,要合乎标准,否则不会有所成就。打坐时身体要端端正正,笔直一般,不可前俯、不可后仰、不可左歪、不可右斜,更不可入睡觉三昧。如果端然正坐,身不犯杀、盗、淫三恶。口不犯忘言、绮语、恶口、两舌四恶。意不犯贪、瞋、痴三恶。这三业清净之后,就能舍弃攀缘心,这是布施;能守禅堂的规矩,这是持戒;能忍受腰酸腿疼的苦,这是忍辱;有始有终,不生退转心,精进不懈怠,这是精进;静坐心不动,一念不生,就是禅定;功夫到炉火纯青的时候,智慧自然现前。这六种波罗蜜有连带的关系。

  各位要注意!参禅打坐要认真,不可马虎,不可随便。要脚踏实地,按部就班去修,不可投机取巧,不要想找捷径,既省力又方便,即刻开悟,不费时间。觉得这个法门好,就修这个法门吧!其实,没有那个法门是捷径,那个法门不是捷径,都是平等的。只要认真去修,就是捷径;不认真修,就不是捷径。所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修行不可贪图方便,不可企图侥幸。修行讲真实的功夫,用一分功,便有一分果实;用十分功,便有十分果实。这是千古不变的定律。无论什么法门,越苦越好,越辛劳越好,越费力越好。从古至今,开悟的境界,都是从苦中得来的。修行不是赌钱。赌钱是希望舍一图得万报的思想,所以孤注一掷,倾家荡产。修行只是舍一,而图得万报。所谓“施恩不求报,与人不追悔。”所行所作无有企图,没有虚妄。我的本份就应该这样修行(坐禅),至于成不成道?不要管它。应该有这种思想。有人说:“我一天念一百零八遍大悲咒,又念一部法华经,那是不是真修行?”那不算修行。且看过去诸佛菩萨,他们为修行,曾舍身命;为求佛道,粉身碎骨,在所不惜。要有这种牺牲的精神,才是真正的佛弟子,才能得到真正坚固定。

  要种坚固的因,才能结坚固的果。有了坚固的果,就能出离三界,了生脱死。想出欲界吗?那么,首先要断欲,就是断财、色、名、食、睡五欲。或断色、声、香、味、触五境。能断就清净,不断就染污。清净能出欲界,染污能堕六道。欲断出欲界,色断出色界,如能不著相,所谓“扫一切法,离一切相”,或者“见事省事出世间,见事迷事堕沉沦”,“或者眼观形色内无有,耳听尘事心不知”,或者“内空其心,外空其形,远空其物。”如果能到这种境界,那就超出色界。到了无色界,不但没有形色,连心识也没有了。这时,便能出离三界。

  菩萨所行所作的功德,非常坚固,无能破坏。所以说所作坚固不唐捐。也就是所行所作,一定会成就,不会白费工夫。好像一切菩萨所修成的殊胜行(六度万行),所证得的功德,无法可形容。菩萨所修行的清净道(没有欲念),愿为众生来宣说,令众生也修清净道。换言之,就是断欲去爱。把身体看破,把执着放下。否则,执着这个,执着那个,就不是清净道,而是染污道。清净道就是本来面目,也就是如如不动,了了常明的境界。

  永破一切无明暗 降伏众魔及外道

  所有垢秽悉涤除 得近如来大智慧

  每个人,都有种种的无明。因为有种种无明,所以就有种种烦恼。有了种种烦恼,便生出种种苦,这是自然的道理。无明就是遇到境界来临时,便认识不清楚。无论是是顺境、或是逆境,都被境界所转变,或者所摇动。一摇动便产生烦恼。有了烦恼,便有痛苦。清净道是永远破除无明的黑暗。把一切无明烦恼破了,便能生出智慧。有了智慧,便放光明。这种光明能降伏众魔。魔有四种,就是五阴魔、烦恼魔、天魔、死魔。又可以说有天魔、地魔、神魔、鬼魔、人魔、心魔、病魔等等,总之,都叫妖魔。一切魔被降伏了,就变成护法善神。例如天龙八部,就是先为魔,后为护法神。

  讲到这里,我想起从前在家乡降伏如意魔女的往事。她是魔中最厉害的魔。她害死不知有多少人?谁要见她,都会毛骨悚然,不寒而栗。凡是遇到她的人,轻者大病一场,重者鸣呼哀哉,可是她遇到我,就失去威力,法术不灵了。当我见到她时,就晓得她很厉害。可是我要教她改恶向善,弃邪归正,皈依三宝,重新做人。如果她不皈依三宝,将来不知又有多少人受灾殃?所以我发了三个愿:第一愿:愿救这位魔女,令她守戒律,安分修行,将来不堕三恶道。第二愿:愿救所有众生,不受其害。也可以说直接救魔女,间接救众生。第三愿:愿救皈依我的弟子,早离病苦恢复健康,因为她使我的弟子有病,如果我不想办法降伏她见死不救,所以非管不可。不能让魔女把我的弟子摄去。于是为这个魔女说法,用四十二手眼的咒降伏了她,令她皈依三宝。令她暂往吉林省蛟河县,磊法山万圣玲珑洞,潜修道果,并命名为“金刚如意女”。魔退之后,病者即刻恢复健康。

  清净的智慧光,又能降伏一切外道。外道并不一定愿意修习外道法,而是因为找不到正道,所以才认为外道法是对的。好像舍利弗和目犍连二位尊者,当初是散惹耶毗罗梨子(印度六大论师之一)的弟子,后来,因缘成熟,才皈依释迦牟尼佛,成为智慧第一和神通第一。所以用正法来教化外道,令外道改邪归正,弃暗投明。

  要把尘垢肮脏的思想,统统洗干净。清净无染,智慧现前,就近于佛的智慧,也就是大光明藏,也就是大圆镜智。

  永离恶趣诸险难 净治大智殊胜境

  获妙道力邻上尊 一切功德皆成就

  永远离开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这四恶趣。在这四恶趣中,有很多的险难。若堕落在地狱中,万劫不复生。若堕落在饿鬼中,常被饥火所焚。若堕落在畜生中,为无明所覆,常为愚痴。若堕落在阿修罗中,好勇斗狠,斗争坚固。修行就是要离开一切险难,可是要用对治的方法。什么方法?就是用戒定慧三无漏学来根治贪瞋痴慢疑五毒。消灭五毒之后,便得大智慧。有了大智慧,就得到一切神通的殊胜境界。获得不可思议神通妙用的力量,就和诸佛为邻居,所修行的功德,都会有所成就。

  证得如来最胜智 住于无量诸国土

  随众生心而说法 及作广大诸佛事

  菩萨证得佛最殊胜的智慧,住在无量无边诸佛国土中,八根成道,百劫作佛,来教化众生。随顺众生的心念,而为说法,令众生反迷归觉,离苦得乐,而做广大一切佛事。

  云何而得诸妙道 开演如来正法藏

  常能受持诸佛法 无能超胜无与等

  怎样才能得到一切不可思议的道果呢?就要常常讲经说法,开演佛的正法藏,而得到一切诸妙道。若常依照诸佛所说的法去修行,就能得到一切诸妙道。这是没有能超胜过佛法的。

  云何无畏如师子 所行清净如满月

  云何修习佛功德 犹如莲华不着水

  怎样能修到四无所畏的境界?好像师子一吼,百兽闻之,而胆破脑裂。所行要清净,持戒要清净,好像十五夜的月亮,既圆且明。怎样修习诸佛的功德?好像莲华虽然出生于污泥,但是清净不染,不著于泥,也不著于水,一尘不染,万念皆空。达到这种境界,就证得诸佛的功德。

  尔时,法慧菩萨告精进慧菩萨言。善哉佛子,汝今为欲多所饶益,多所安乐,多所惠利。哀愍世间诸天及人。问于如是菩萨所修清净之行。

  在精进慧菩萨说完诸法偈颂的时候,法慧菩萨又告诉精进慧菩萨说:善哉!善哉!佛的弟子!你现在所问初发菩提心的功德,不是为自己而问,乃是为众生而问。你想令法界所有的众生,都得到益处,又得到永远的安乐,又得到惠利。你有这种的慈悲心,哀愍 可怜世间诸天众和人类。代表他们来问关于菩萨所修的清净法门。令众生能返本还原,恢复到本然清净。

  佛子。汝住实法。发大精进。增长不退。已得解脱。能作是问。同于如来。

  法慧菩萨称一声佛的弟子!你已经住在实相法中,发心精进,身也精进,心也精进;昼也精进,夜也精进。你已经得到位不退、念不退,行不退。你已经证得真正的解脱,已经到了无拘无束,无挂无碍的境界。你所问这种法,不久将来就和佛的境界相同了。

  谛听谛听,善思念之。我今承佛威神之力,为汝于中说其少分。

  法慧菩萨又说:请你审谛来听!注意来听。请你记之、思之、

  念之。我现在仰承十方诸佛的大威神力,为你说这种法。不过,只能说无量无边中之少分而已。

  佛子。菩萨摩诃萨,已发一切智心。应离痴暗。精勤守护,无令放逸。

  法慧菩萨又称一声佛的弟子!菩萨中的大菩萨,已经发一切智慧的菩提心。应该远离一切愚痴和黑暗(无明)。怎样能离开痴暗?要修禅定波罗蜜的法门。有了智慧光明,就把无明破灭。又要修精进波罗蜜法门,在最微细的地方,也要谨慎小心,勤加守护一切戒律。不准自己的身心放逸。放逸就是不守规矩,就是破坏道场。

  出家人不守出家的戒律,在家人不守在家的戒律,那成什么体统?把本有的地位都失去了。既然皈依三宝,就要恭敬三宝、供养三宝,不可诽谤三宝,不可破坏三宝。在道场中要守规矩,不可令他人生烦恼。就是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要合乎戒律,不可放逸。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十种法,名不放逸。何者为十。一者护持众戒。二者远离愚痴,净菩提心。三者心乐质直,离诸谄诳。四者勤修善根,无有退转。五者恒善思惟,自所发心。六者不乐亲近在家出家,一切凡夫。七者修诸善业,而不愿求世间果报。八者永离二乘,行菩萨道。九者乐修众善,令不断绝。十者恒善观察、自相续力。

  法慧菩萨又称一声佛的弟子!菩萨中的大菩萨,应该常修习这十种法。就是念兹在兹,来注意这十种法,时时刻刻不忘了它。这就是住十种法,名为不放逸。

  是那十种法?就是①护持众戒:佛所说的戒品,要严持净戒,谨慎护持,不可丝毫违犯,不可任意放肆。就好像保护自己的眼睛那样的重要。②远离愚痴,净菩提心:若有无明烦恼,就是愚痴。所以要永远离开愚痴,便有智慧。又要有清净菩提心,上求诸佛无上道,下度众生出苦海。③心乐质直,离诸谄诳:菩萨的心是正直,所谓“直心是道场。”众生的心是弯曲,见到有钱有势的人,便献出恭维的样子,说些违心谄媚的话。好像狗见到主人一样,摇尾乞怜。还有一种人,专说欺骗人的诳语,无论对谁也不说真实话。这种行为,是最愚痴的行为。但菩萨是远离一切谄诳的。④勤修善根,无有退转:善根要勤修,才能增长,否则就枯萎了。发菩提心,就是增长善根,好像用水灌溉一样。令它欣欣向荣,发菩提心,只有精进,没有退转。宁可死不退转,要有这种坚忍不拔的意志。⑤恒善思惟,自所发心:要常思惟自己所发的菩提心,是否在精进或是退转?要审查一番,如果有精进,则勉之;如果有退转,则改之。反省一下,自己为什么要造业?为什么要放逸?为什么要破坏道场?这些问题,是违背自己所发菩提心的初衷。⑥不乐亲近在家出家一切凡夫:菩萨已经是圣人,所以不乐亲近在家的凡夫或出家的凡夫。什么是凡夫?就是平凡的人,没有智慧的人,不是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人。凡是有烦恼的人,思想不清净的人,都是凡夫。⑦修诸善业,而不愿求世间果报:菩萨愿作种种善业,但不求人天的果报。就是不希望做大富大贵的人,也不能希望生在诸天享天福。⑧永离二乘,行菩萨道:菩萨有慈悲的心肠,所行所作,都是利益众生为前题,所以永远离开二乘法,专修六度万行法,以行菩萨道为宗旨。这就是菩萨的精神。⑨乐修众善,令不断绝:菩萨常做善事,为利益众生,没有为自己打算。这种思想,永不断绝。⑩恒善观察,自相续力:菩萨常常回光返照,检讨自己是不是发无明火?是不是不认真修行?是不是没有行菩萨道?是不是没有种善根?这些问题,每天都要反省一次。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每天要观察自己的身口意三业是否有罪过。不然的话,纵修到未来际也不会修成功。

  修行人要行菩萨道,对人好,不是教人对自己好。我常对你们说:要能利益他人,就是被骂也好。不能利益他人,就是有人向你叩头,也没有意思。所以修行人,一定要利人,才合乎本师释迦牟尼佛当初说法的目的。因之,要时时刻刻观察自己行菩萨道的力量,是否相续不断?

  佛子。若诸菩萨行此十法。是则名为住不放逸。

  法慧菩萨又称一声佛的弟子!所有一切菩萨,若能认真修行这十种法,就住在不放逸的境界,所以名为住不放逸。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不放逸,得十种清净。何者为十。一者如说而行。二者念智成就。三者住于深定,不沉不举。四者乐求佛法,无有懈息。五者随所闻法,如理观察。具足出生巧妙智慧。六者入深禅定,得佛神通。七者其心平等,无有高下。八者于诸众生,上中下类,心无障碍。犹如大地,等作利益。九者若见众生,乃至一发菩提之心,尊重承事,犹如和尚。十者于授戒和尚,及阿阇梨,一切菩萨,诸善知识,法师之所,常生尊重,承事供养。

  法慧菩萨又称一声佛的弟子!菩萨中的大菩萨,修行居住在不放逸之后,便得十种清净。是那十种清净?就是①如说而行:菩萨无论修什么法门,都是依法修行,不会背道而驰。也就是绝不放逸,无违教法。②念智成就:在最初发菩提心这一念,就成就一切种智。③住于深定,不沉不举:清净无染,常在定中。所谓“那伽常在定,无有不定时。”如果能常住定中,也不昏沉,也不掉举。也不贪执着,也不打妄想。明明了了,清清楚楚,心清如水,平静似镜。这就是深定的境界。法界就是我,我就是法界,我和法界合而为一,这是入深定。到了这种程度的时候,在法界以内的事情,自然都知道了。④乐求佛法,无有懈息:菩萨欢喜求一切佛法,精进再精进,学习再学习,永不懈怠,永不休息。⑤随所闻法,如理观察,具足生出巧妙智慧:菩萨无论在什么地方闻法,都用理智来观察来分析。理智好像明镜,无论是什么东西,都清清楚楚照现出来。所谓“物来影现,物去影息。”能完全具足生出不可思议的妙智慧。⑥入深禅定,得佛神通:静坐到极点,智光则通达。也就是入深禅定。这时候,行者的脉搏停止(证到第一禅的境界),或者呼吸停止(证到第二禅的境界),或者念力停止(证到第三禅的境界),或者心识停止(证到第四禅的境界)。这是入深禅定的现象。在这境界里,好像死人一样,但是不会死。证到四禅境界,还是凡夫,并不是证果的圣人。这一点大家要注意,不可误解。要勇猛精进,继续入禅定。外道则入无想天。正道则入五不还天。这时,才是初果罗汉,或十住菩萨。到了这种境界,便得到佛的神通。⑦其心平等,无有高下:菩萨的清净心,非常平等,一切的一切,也不分高下。⑧于诸众生,上中下类,心无障碍。犹如大地,等作利益:菩萨对于众生或者是上根利智,或者是中根普智,或者是下根钝智,三根平等,没有障碍之心。犹如大地一样,能生万物,平等利益。大地能负载四种重担:一为大海、二为诸山、三为草木、四为众生。⑨若见众生,乃至一发菩提之心,尊重承事,犹如和尚:若能见到初发菩提心的众生,就应该尊敬他、承事他。犹如尊重承事和尚一样。和尚是最高尚最尊敬的出家人。⑩于授戒和尚,及阿阇梨,一切菩萨,诸善知识,法师之所,常生尊重,承事供养:对于授戒和尚、规范师、一切菩萨、一切善知识、一切法师,要常到他们的处所去、亲近、尊重、承事、供养。不可懈怠、不可我慢。要报师恩,师恩如同父母恩。

  佛子。是名菩萨住不放逸十种清净。

  法慧菩萨又称一声佛的弟子!初发菩提心的菩萨,居住在不放逸的境界上,得到这种清净,故为此名。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不放逸。发大精进,起于正念。生胜欲乐,所行不息。于一切法,心无依处。于甚深法,能勤修习。入无诤门,增广大心。佛法无边,能顺了知。令诸如来,皆悉欢喜。

  法慧菩萨又称一声佛的弟子!菩萨中的大菩萨,循规蹈矩,常不放逸。发大精进心,只向前进,不向后退。常起正念,不生邪念。常生殊胜的欲乐,就是求菩萨道,圆满觉果。常修行不休息。对于一切佛法,心无半点执着。对于一切般若法门,能勤加修习,而不懈怠。能入无诤之门,不和人诤辩论,有忍耐的修养。能增加广大的菩提心。佛法无边,菩萨能顺着佛法的道理去研究,了知一切的理论。能令一切诸佛,都生欢喜,而来赞叹。

  佛子。菩萨摩诃萨,复有十法,能令一切诸佛欢喜。何等为十。一者精进不退。二者不惜身命。三者于诸利养,无有希求。四者知一切法,皆如虚空。五者善能观察,普入法界。六者知诸法印,心无倚着。七者常发大愿。八者成就清净、忍智光明。九者观自善法,心无增减。十者依无作门,修诸净行。

  法慧菩萨又称一声佛的弟子!菩萨中的大菩萨,又有十种法,能感动十方诸佛的欢喜而赞叹。是什么十种法?就是①精进不退:菩萨修行是昼夜六时恒精进,永不退转。②不惜身命:为法忘躯这才是菩萨的精神。③于诸利养,无有希求:菩萨对于所供养的四事(饮食、衣服、卧具、汤药),一切资养身体的东西,不希望多求,随缘应供,不起分别心。④知一切法,皆如虚空:菩萨明白一切法,是由因缘而生,由因缘而灭,一切皆空,犹如虚空,没有实在的体,所以不执着我,也不执着法。所谓“我法二空。”⑤善能观察,普入法界:菩萨善能观察一切法,普遍入法界一切门。⑥知诸法印,心无倚着:菩萨知道以心印心这种法。虽然知道诸法之印,印证这个法是真的。但是心不倚赖法印,不执着法印。⑦常发大愿:菩萨常发大智大行,大愿大悲,所谓“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大行普贤菩萨、大愿地藏王菩萨、大悲观世音菩萨。”这四位大菩萨,代表菩萨的四大行愿。所以修道人,都要发大愿,愿就是法船。想从生死的此岸,经过烦恼之中流,达到涅槃的彼岸。必须坐大法船,渡过生死海,才能平安抵达佛境。修行不发愿,好像开花不结果的树一样,是无用处。⑧成就清净、忍智光明:要成就清净的心,非得修忍耐的法门。就是忍饥忍渴、忍寒忍暑、忍风忍雨。总之,一切的一切,都要忍受。所谓“能忍自安”,能忍就有智慧,有智慧就有光明。⑨观自善法,心无增减:要观察自己所修的善法,于心不增不灭。对于善法或恶法,心不执着,也不增减。⑩依无作门,修诸净行:依着无作门,来修一切清净行。

  什么是无作门?就是作而无作,无作而作的境界。换言之,无论修那种行门,不要执着那种行门。不执着就自在,这就是修而无修,无修而修的道理。不是造作,一点勉强的成份都不存在,完全是自然而然的。

  修行就是修行。不要有这种的思想:“我为什么要修行?”什么也不为!就是修行。不想求什么而修行,无有所求。也不求开悟,也不求证果,就是修行。这就是无求修行。要为无求而修行,要为无作而修行,要为无贪而修行。不是说:“我修行为成佛。”如有这种思想,便是有作。

  无作就是说我应该修行,我什么也不求。所谓“到无求处便无忧。”到无所求的时候,便没有一切的忧虑了。为什么有忧虑?因为还有所求。为什么有所求?因为没有满足。如果满足,还求个什么?譬如,想行菩萨道,在没有行菩萨道的时候,觉得要行菩萨道。已经行菩萨道的时候,这便叫无作门。

  我们佛教徒的责任,就是教化众生、利益众生、保护众生。我们的责任,就是讲经说法。我们的责任,就是听经闻法。因为我们不明白佛法的道理,所以要来听经,不管明白不明白,都来听经,这是无作听法。听经要自然,而无贪求。明白我也来听经,不明白我也来听经,这样就是无作,不勉强,很自然,要修行一切清净的行门。

  佛子。是为菩萨住十种法。能令一切如来欢喜。

  佛的弟子!这是菩萨所住的十种法。使令十方诸佛生大欢喜心,而来赞叹:善哉!善哉!善男子!你真是佛子呀!

  佛子。复有十法,能令一切诸佛欢喜。何者为十。所谓安住不放逸。安住无生忍。安住大慈。安住大悲。安住满足诸波罗蜜。安住诸行。安住大愿。安住巧方便。安住勇猛力。安住智慧,观一切法。皆无所住,犹如虚空。

  法慧菩萨又称一声佛的弟子!初发菩提心的菩萨,又有十种清净法,可以使令十方诸佛生大欢喜心。是那十种法?就是所说的①安住不放逸:就是安住在无生法忍上。什么叫无生法忍?就是不见有少法生,不见有少法灭;忍可于心。②安住无生忍:③安住大慈:慈能给众生一切的快乐,所谓“无缘大慈”。④安住大悲:悲能拔众生一切的痛苦,所谓“同体大悲”。⑤安住满足诸波罗蜜:所修的六度或十度,都能满足无缺。⑥安住诸行:菩萨所修六度万行,都有成就。⑦安住大愿:菩萨守护自己所发的大愿。⑧安住巧方便:就是善巧方便的法门。⑨安住勇猛力:就是勇猛精进的力量。⑩安住智慧:安住在一切智慧上,观察一切法,不着一切法,犹如虚空,一无所有。

  佛子。若诸菩萨住此十法,能令一切诸佛欢喜。

  佛的弟子!若有一切诸菩萨,能安住在这十种法上,就能使令十方诸佛,皆生大欢喜心。来赞叹、来灌顶,成就法王子。

  佛子。有十种法,令诸菩萨速入诸地。何等为十。一者善巧圆满福智二行。二者能大庄严波罗蜜道。三者智慧明达,不随他语。四者承事善友,恒不舍离。五者常行精进,无有懈怠。六者善能安住如来神力。七者修诸善根,不生疲倦。八者深心利智,以大乘法而自庄严。九者于地地法门,心无所住。十者与三世佛善根方便,同一体性。

  法慧菩萨又称一声佛的弟子!又有十种法,可以令一切菩萨速入十地位。是什么十种法?就是所说的①善巧圆满,福智二行:就是福慧双修,福也圆满,智也圆满。福慧双足,就是佛,所谓“两足尊”。②能大庄严,波罗蜜道:就是躬行实践,身体力行,去修到彼岸的法门。③智慧明达,不随他语:能修般若的法门,就能获得智慧光明,通达无碍。有了智慧,不会随顺他人不正确的语言而转动。所谓“八风吹不动”。④承事善友,恒不舍离:要承事善知识、亲近善知识、供养善知识。要听善知识的教化,听善知识的指导。不可贡高我慢,不可嫉妒障碍。种种不良的习气,种种最坏的毛病,统统要铲除清洁。把它连根拔出,永不复生。要恒常不舍离善知识,善知识是导师,能教导如何离开贪瞋痴,如何能依法修行。⑤常行精进,无有懈怠:研究佛法,常行精进,不可懈怠,只有向前,没有退后。⑥善能安住,如来神力:能听善知识的教化,才能精进不懈怠,才能安住在诸佛神通力量上。⑦修诸善根,不生疲倦:修行一切善根,贯彻始终,不生疲倦心,不生懒惰心。⑧深心利智,以大乘法,而自庄严:用深般若的大乘法,来庄严自己。也就是以佛庄严而自庄严。⑨于地地法门,心无所住:在十地中每一地的法门,心不住于法。⑩与三世佛善根方便,同一体性:和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善根方便,都是共同一个体性。

  佛子。此十种法,令诸菩萨速入诸地。

  佛的弟子!在前边所说的十种法,能使令一切诸菩萨很快进入十地的地位,乃至等觉和妙觉的果位。

  复次。佛子。诸菩萨初住地时。应善观察,随其所有一切法门。随其所有甚深智慧。随所修因。随所得果。随其境界。随其力用。随其示现。随其分别。随其所得。悉善观察。知一切法,皆是自心而无所著。如是知已,入菩萨地,能善安住。

  再说一遍。佛的弟子!一切菩萨初住十地的时候,应该善于观察一切的境界。要随顺所有八万四千法门,又要随顺十方诸佛所有的甚深智慧,又要随顺十方诸佛所修的因,又要随顺十方诸佛所证的果,又要随顺十方诸佛所得的境界,又要随顺十方诸佛所得的力用,又要随顺十方诸佛的示现,又要随顺十方诸佛的分别,又要随顺十方诸佛的所得,完全善于观察,知道所有一切法,不离自心。因为不离自心,所以就不执着。菩萨能这样知道诸法实相之后,就能证得十地,能安住在十地的地位。

  佛子。彼诸菩萨作是思惟,我等宜应速入诸地。何以故。我等若于地地中住。成就如是广大功德。具功德已。渐入佛地。住佛地已。能作无边广大佛事。是故宜应常勤修习。无有休息。无有疲厌。以大功德而自庄严。入菩萨地。

  法慧菩萨又称一声佛的弟子!这些大菩萨,他们都作这样的思惟:“我们应该很快地证入十地的地位。为什么缘故?因为我们若能在各地中住,能成就诸佛广大功德。具足功德之后,渐渐便能进入佛地的果位。住在佛地之后,就能做无边广大的佛事。因为这种原因,所以我们应该常勤学习,不可休息、不可疲倦。用诸佛大功德而作自己的庄严,就入到菩萨的地位。”

  佛子。有十种法。令诸菩萨所行清净。何等为十。一者悉舍资财,满众生意。二者持戒清净,无所毁犯。三者柔和忍辱,无有穷尽。四者勤修诸行,永不退转。五者以正念力,心无迷乱。六者分别了知,无量诸法。七者修一切行,而无所著。八者其心不动,犹如山王。九者广度众生,犹如桥梁。十者知一切众生,与诸如来,同一体性。

  法慧菩萨又称一声佛的弟子!又有十种法,能使令一切菩萨所修的行门,都得到清净。是那十种法?①悉舍资财,满众生意:菩萨把所有一切资生的财产,都能布施于众生,甚至内财的头目脑髓,或外财的国城妻子等,统统布施。要行菩萨道,就是牺牲一切,满足众生的意愿,能这样就得到清净。②持戒清净,无所毁犯:菩萨所受的戒,一定要严持,永不毁犯。依戒修行,才能三业清净。③柔和忍辱,无有穷尽:菩萨修忍辱的法门,能忍辱就柔和,对众生不会发脾气。修柔和忍辱,没有穷尽的时候。柔是柔软,和是和气,所谓“柔能克刚,弱能胜强。”以柔和的慈悲来感化刚强的众生,令众生反迷归觉。忍是忍耐,辱是侮辱。要忍耐人为的侮辱。好像有人骂你,或者有人打你,都要忍受,所谓“逆来顺受”。甚至有人诽谤你,破坏你的名誉,都要修忍辱波罗蜜,认为是善知识。作这种想,则可处之泰然。④勤修诸行,永不退转:菩萨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勤加修习种种行门,精进又精进,永远也不退转。⑤以正念力,心无迷乱:菩萨修禅定(正念力)的法门。有了定力,心不颠倒,也不迷乱。遇到境界,分析清楚,不被境界所转,而能转境界。这就是正念力的功能。⑥分别了知,无量诸法:菩萨修般若法门。以般若智慧来分别来了知一切诸法实相的道理。以上是六度的法门,修行清净,就得到波罗蜜(到彼岸)的境界。⑦修一切行,而无所著:菩萨修行一切行门,也不着住在所有的行门上。如果在心中想,我修的是什么行门?那就有所执着。有所执着,就不能解脱。⑧其心不动,犹如山王:菩萨是如如不动,了了常明。犹如须弥山王一样,其心不会被境界所摇动。⑨广度众生,犹如桥梁:菩萨所修行的清净法,就是要广度众生,离苦得乐。好像桥梁一样,利益人行,从生死河的此岸,走到涅槃的彼岸。⑩知一切众生,与诸如来,同一体性:菩萨知道众生和诸佛是一体。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因为众生一念无明,就迷惑了,在轮回中旋转,而不停息。佛是不迷惑的圣人,所以出离三界,不生不灭,法身永在。所谓“悟者是佛,迷是众生。”这十种法,是修行人必修的行门,人人修成功,人人就是佛。

  佛子。是为十法,令诸菩萨所行清净。

  佛的弟子!这十种法,能使令一切菩萨所修行,都得到清净。

  菩萨既得行清净已。复获十种增胜法。何等为十。一者他方诸佛,皆悉护念。二者善根增胜,超诸等列。三者善能领受,佛加持力。四者常得善人,为所依怙。五者安住精进,恒不放逸。六者知一切法,平等无异。七者心恒安住,无上大悲。八者如实观法,出生妙慧。九者能善修行,巧妙方便。十者能知如来,方便之力。

  发菩提心的菩萨,既然得到清净行之后,又获得十种增加殊胜的法。什么是十种增胜法?①他方诸佛,皆悉护念:十方诸佛,都护念加持这位发菩提心的菩萨。②善根增胜,超诸等列:初发菩提心的菩萨得到清净之后,善根就会增长。不但增长,而且又殊胜,乃至超过其他菩萨所有的地位。所谓“初发菩提心,便成正觉”。③善能领受,佛加持力:菩萨得到增胜法,善于能领受诸佛的加持力。也就是心中不动不摇、不欢不喜、不悲不哀,以三昧定力来接受诸佛所加持的神力。

  我们学佛人,或者在打坐、或者在念佛、或者在诵经、或者在持咒,在这时候,觉得自己的头发好像被风所吹动。或者觉得头上似有虫子在爬动,若有这种的感觉,那就是诸佛用手来摩你的头顶,令你出离三界。总而言之,修行的功夫到极点,就能蒙十方诸佛菩萨来加持,赐予一种力量,而得到超人的智慧。

  ④常得善人,为所依怙:菩萨能常常得到善知识作为依靠,作为怙恃。好像小孩依靠父母的保护,得到安全感。⑤安住精进,恒不放逸:菩萨是严守戒律,绝对不犯规矩。他安住在精进中,身精进、心精进,不会懒惰、不会放逸。⑥知一切法,平等无异:菩萨知道一切法,虽然不同。但是本体平等,没有两样。一切法都是教化众生了生脱死,证入涅槃的法。所谓“是法平等,无有高下”。⑦心恒安住无上大悲:菩萨的心,常安住在无上大悲,来拔出一切众生的苦,所谓“同体大悲”。菩萨有这种思想,众生在受苦,等于自己在受苦一样感受。⑧如实观法,出生妙慧:菩萨常思惟常观察诸法实相的道理,所以能生出微妙的智慧。⑨能善修行,巧妙方便:菩萨有种种增胜的力量,又能善于修行,修行善巧方便的妙法。⑩能知如来方便之力:菩萨能知道诸佛所有方便的力量。

  佛子。是为菩萨十种增胜法。

  佛的弟子!这就是菩萨十种的增胜法。有行净的因,就得胜法的果。就是他力胜、自善胜、深定胜、同行胜、助道胜、真智胜、意乐胜、观慧胜、修行胜、增进胜这十种增胜法。

  佛子。菩萨有十种清净愿。何等为十。一愿成熟众生,无有疲倦。二愿具行众善,净诸世界。三愿承事如来,常生尊重。四愿护持正法,不惜躯命。五愿以智观察,入诸佛土。六愿与诸菩萨,同一体性。七愿入如来门,了一切法。八愿见者生信,无不获益。九愿神力住世,尽未来劫。十愿具普贤行,净治一切种智之门。

  法慧菩萨又称一声佛的弟子!行菩萨道的菩萨,应该发这十种清净大愿。这十种清净愿,不但菩萨要发,就是我们也要发。如果圆满这十种清净愿,就是成就菩萨的果位。

  所有的众生,要发这十种清净愿,觉得对心意,就可以发愿。因为这个原因,所以要讲经、要听经、要诵经、要习经。如果只发愿,不去修行,是没有用处的。不要这样想:这是菩萨所发的愿,和我们没有关系。那么,我们大可不必讲经、不必听经、不须诵经、不须习经了。为什么?反正经典和我们没有关系。这思想是大错而特错!因为菩萨的愿,人人应该发的,人人应该行的,所以我们要讲经、要听经、要诵持经典、要研究经典,才能明白经典的道理,然后依法修行,才能得到自在解脱。所以,我们也要发这十种清净愿,才能成为出乎其类,拔乎其萃的圣人。

  是那十种清净愿:①愿成熟众生,无有疲倦:发愿度脱众生,所谓“众生无边誓愿度”。令善根成熟的众生,成就无上菩提。这种工作,虽然困难,但是菩萨也不疲倦。所谓“任劳任怨”,不觉得是件辛苦事。②愿具行众善,净诸世界:发愿做种种善事,用清净的善功德,来庄严其他世界,令一切世界也清净。③愿承事如来,常生尊重:发愿承事诸佛、亲近诸佛、供养诸佛。时时刻刻对诸佛生尊重之心。④愿护持正法,不惜躯命:发愿要护持一切正法,凡是有人弘扬佛法,我们都去护持。为护持正法,就是牺牲身命,也在所不惜。所谓“为法忘躯”,这种精神多么伟大!我们应该效法。⑤愿以智观察,入诸佛土:发愿用智慧来观察十方诸佛国土。观察应该去那个国土助佛教化众生,就到那个国土去。⑥愿与诸菩萨,同一体性:发愿和十方诸菩萨,同一愿、同一心、同一体、同一性。也就是同一法身。⑦愿入如来门,了一切法:发愿入如来家,穿如来衣,坐如来座,明了如来法,修行如来道。⑧愿见者生信,无不获益:发愿凡是见到菩萨的众生,都生信仰,发菩提心。没有一个众生不获得利益。什么利益?就是断烦恼证菩提的利益。⑨愿神力住世,尽未来劫:发愿要有神通力,常住世间,教化众生。尽未来际,保护众生。用神通力令众生背尘合觉,出离苦海,得到安乐。⑩愿具普贤行,净治一切种智之门:发愿具足普贤十大愿王。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修行清净行,来对治一切烦恼,成就一切种智之门。

  佛子。是为菩萨十种清净愿。

  佛的弟子!前边所说的十愿:就是一为成熟众生的愿、二为清净诸佛国土的愿、三为供养诸佛的愿、四为护持正法的愿、五为承事诸佛的愿、六为与菩萨同善根的愿、七为摄法为上首的愿、八为三业不空的愿、九为具修万行的愿、十为现成正觉的愿。这是菩萨所发的十种清净愿。我们现在听了这十种愿,也要发这十种愿。所谓“如是愿,如是果”。菩萨修清净的行,发清净的愿,成就清净的果。我们要向菩萨看齐,所谓“见贤思齐”,专心去学习菩萨的精神。

  佛子。菩萨住十种法,令诸大愿,皆得圆满。何等为十。一者心无疲厌。二者具大庄严。三者念诸菩萨,殊胜愿力。四者闻诸佛土,悉愿往生。五者深心长久,尽未来劫。六者愿悉成就,一切众生。七者住一切劫,不以为劳。八者受一切苦,不生厌离。九者于一切乐,心无贪着。十者常勤守护,无上法门。

  法慧菩萨又称一声佛的弟子!发菩提心的菩萨,要常住在这十种法,才能使令所发的清净愿,皆得到圆满。什么是十种法?就是①心无疲厌:菩萨的心,是勇猛精进。对一切法不生疲倦、不生厌烦。佛法虽广大如海,但次第修行,循序渐进,功到自然成。不可一曝十寒,不可见异思迁。这两种思想是修行人的绊脚石,若有这种思想,永久也不会有所成就。

  现在有人在打妄想:佛法有八万四千法门,什么时候才能修完?这念头一生,便对佛法生疲厌。学佛人要深入经藏,智慧如海。有了智慧,一通一切通。不可以为佛法如海,而生退转,那不是修行人的行为。不要有这种的思想:“我学佛多年,天天研究佛法,天天听经闻法,可是没有得到好处!”你已经得到五种好处了,而你自己还不知道哩。第一种好处:你在金山寺学习佛法,不会到外边去杀人放火。在犯罪名单中没有你的名字,这不是好处吗?第二种好处:你在金山寺研究佛法,不会到外边去打劫偷盗,在犯罪名单中没有你的名字,这不是好处吗?第三种好处:你在金山寺参禅打坐,不会到外边去行淫欲,或者强奸,在犯罪名单中没有你的名字,这不是好处吗?第四种好处:你在金山寺念佛拜佛,不会到外边去打妄语、欺骗人,在犯罪名单中没有你的名字,这不是好处吗?第五种好处:你在金山寺翻译经典或整理经典,不会到外边去喝酒或吸毒,在犯罪名单中没有你的名字,这不是好处吗?你的身业也清净,你的口业也清净。如果不贪、不瞋、不痴,意业也清净。三业清净,这不是学佛的好处吗?但如果不学习佛法,那么,身就容易犯杀盗淫三恶;口就容易犯妄言、绮语、恶口、两舌四恶;意就容易犯贪瞋痴三恶。三业若不清净,轻者则家庭不和睦,重者则社会不安宁,犯了十恶罪,被法院判为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关在监狱中,受无尽的苦。那时候,后悔也来不及了。学习佛法,严守五戒,起码这些灾难都没有了,这不是好处吗?

  ②具大庄严:学佛法的人,以诸佛庄严而自庄严,以菩萨庄严而自庄严,以罗汉庄严而自庄严。我们庄严和圣人庄严,久而久之,成为同等无异,所以说具足广大的庄严。③念诸菩萨殊胜愿力:不要忘记诸菩萨所发的殊胜愿力。那么,你的愿力也会圆满。菩萨所发的愿:愿度一切众生,愿成佛道。愿为众生受苦,愿受众生的骂,愿接受众生的诽谤,这是菩萨的殊胜愿力。菩萨是过去发菩提心的众生。我们是现在发菩提心的菩萨。未来的众生,能发菩提心者,都是菩萨。总而言之,过去众生发菩提心者是菩萨,现在众生发菩提心者是菩萨,未来发菩提心者是菩萨,所以人人都可作菩萨。菩萨所愿意的事,凡夫都不愿意。为什么?因为菩萨的思想是利他,凡夫的思想是利己,所以恰好相反。凡夫是贪,菩萨不贪;凡夫是瞋,菩萨不瞋;凡夫是痴,菩萨不痴。菩萨把贪瞋痴三毒消灭了,把戒定慧三无漏学修行圆满而成就,所以这是菩萨殊胜的愿力。

  菩萨的愿力,愿意代替众生受苦。我们众生那个能这样,肯为众生受苦?谁有这种牺牲的精神,可以说“凤毛麟角”,少之又少。菩萨是最笨的众生。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他有为人不为己的精神,处处吃亏,不想占便宜。这是不自私不自利的表现。菩萨愿意舍己为人,从来不为自己打算。由此观之,众生和菩萨的分水岭,就是在发菩提心的关键上。浅言之,发菩提心是菩萨,发起业心是众生。

  ④闻诸佛土,悉愿往生:若想圆满一切愿,必须听闻十方诸佛的国土,完全愿去往生,为什么?因为菩萨想亲近诸佛,学习诸佛所说的法,增长智慧,将来为教化众生,作为精神食粮.⑤深心长久,尽未来劫:要发深信佛法的心,并且经过长久的时间,尽未来劫也不退心.用深信和大愿来学习佛法.⑥愿悉成就一切众生:众生有所求菩萨都满其愿.众生求富贵得富贵,求寿考得寿考,求男女得男女,凡是一切众生有所求,菩萨一定能满众生的心愿。这就是菩萨的慈悲心肠。⑦住一切劫,不以为劳:菩萨为满足众生所求的愿,而住在一切劫中,经过无数量劫那样长的时间,他也不以为辛苦,所谓“任劳任怨”。为使众生得到快乐,就是赴汤蹈火,菩萨也是心甘情愿,在所不辞。⑧受一切苦,不生厌离:菩萨愿意代替众生受苦。为什么?因为“受苦是了苦,享福是消福”。苦要受才能了,如果不受,则永远存在。如有福报,尽量享受,这是消福。等福报享尽了,就要去受苦。所以菩萨的思想和众生的思想,正好相反。菩萨代众生受苦等于替自己受苦,所以不生厌离的心。⑨于一切乐,心无贪着:发菩提心的菩萨,对于所有一切快乐的境界,心中不贪着舒服,把一切快乐回向给法界一切众生。

  各位想一想!菩萨发心,一切是帮助众生,忘了自己。虽然帮助他人,而无有企图。各位!谁肯去帮助他人,而忘了自己,这就是慈悲的菩萨。若是忘不了自己,不肯去帮助他人,这就是自私的众生。自己问问自己,是菩萨?还是众生?自己反省一下,就知道了。浅言之,对一切苦不厌离,就堪称为菩萨。⑩常勤守护,无上法门:菩萨的责任,就是护持佛法僧三宝,常常勤加守护无上的法门。

  佛子。菩萨满足如是愿时,即得十种无尽藏。何等为十。所谓普见诸佛无尽藏、总持不忘无尽藏、决了诸法无尽藏、大悲救护无尽藏、种种三昧无尽藏、满众生心广大福德无尽藏、演一切法甚深智慧无尽藏、报得神通无尽藏、住无量劫无尽藏、入无边世界无尽藏。

  法慧菩萨又称一声佛的弟子!菩萨住十种法,能满足所发十种清净大愿的时候,即得到十种无尽藏,就是没有穷尽的宝藏;也就是智慧没有穷尽,光明没有穷尽。所谓“德广无穷为无尽,包含无尽之德为藏”,“智慧广大,包含诸法为藏”。总之,经典能包含蕴积文义为藏。什么是十种无尽藏?就是①普见诸佛无尽藏:普遍能见到一切诸佛,见完这位佛,又见那位佛,常常见佛,常常闻法,而无穷尽。②总持不忘无尽藏:陀罗尼译为总持,也就是真言(咒语)。总持一切法,持无量义,这是法总持。所谓“总身口意三业清净,持戒定慧三学圆明”。不忘就是学习一切佛法,能受持,能读诵,永远不会忘记诸佛所说的无量法藏。③决了诸法无尽藏:决定了解一切诸法,无论有多少法门,都能明白。④大悲救护无尽藏:明白一切诸法,要有大悲心,来救护一切众生离苦得乐,令一切众生了生脱死。⑤种种三昧无尽藏:三昧就是定。定有九次第定,即是四禅、四空、灭受想定(将受想二蕴灭尽)。三昧有无量无边之多,所以说无尽藏。⑥满众生心,广大福德无尽藏:众生的心很难满足,因为贪而无厌。所谓“诸佛和菩萨,难满众生愿”。菩萨用广大的福德来满足众生心,令众生遂心满愿,满足一切所希望的事。⑦演一切法,甚深智慧无尽藏:演说十方诸佛所说的法,能将一个义理演为无量义理;又将无量义理归还一个义理。有甚深的智慧,有无碍的辩才。⑧报得神通无尽藏:神通有的是今生修行得来的,有的是前世修行得来的。修得神通就是在今生精进修行,久而久之,得到神通。报得神通就是在前生所修行还没有忘失,今生因缘成熟而得到神通。这两种神通,是无穷无尽的。我们所有的人,要真心来修行(参禅),都会得到神通,开大智慧。我们为什么没有神通?因为妄想太多,心不专一,所以修不成神通。⑨住无量劫无尽藏:菩萨在无量劫中,住在世界上,来教化众生,度脱众生,不觉得时间太长,所以得到这种无尽藏。⑩入无边世界无尽藏:菩萨发大愿,愿到所有的世界去,供养诸佛,教化众生。只要有众生的地方,菩萨都去度脱他们出离三界。因为众生在苦海中浮沉,需要诸佛菩萨慈悲来救护,所以观世音菩萨,倒驾慈航来到娑婆世界,救受苦受难的众生。

  佛子。是为菩萨十无尽藏。

  佛的弟子!这是菩萨的十种无尽藏。在本经第二十二品,功德林菩萨所说的十无尽藏,是信藏、戒藏、惭藏、愧藏、闻藏、施藏、慧藏、念藏、持藏、辩藏。和这十种无尽藏是不相同的。

  菩萨得是十种藏已。福德具足。智慧清净。于诸众生,随其所应,而为说法。

  行菩萨道的菩萨,得到这十种无尽藏之后,福和德皆具足而庄严,得到最上清净的智慧。对于一切众生,随顺众生所应化而为说法。就是说应以佛身得度者,即现佛身而为说法;应以菩萨身得度者,即现菩萨身而为说法;应以罗汉身得度者,即现罗汉身而为说法;应以比丘或比丘尼身得度者,即现比丘或比丘尼身而为说法;应以优婆塞(男居士)或优婆夷(女居士)身得度者,即现优婆塞或优婆夷身而为说法。换言之,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

  佛子。菩萨云何,于诸众生,随其所应,而为说法。所谓知其所作。知其因缘。知其心行。知其欲乐。

  法慧菩萨又对精进慧菩萨,称一声佛的弟子!菩萨怎样对于一切众生随其所应化而为说法,他应知众生所造的业,要受什么果报。然后对众生的机,为众生说法。他应知道众生的前因后果,一切因缘成熟或是没有成熟,应知众生心中所想的所行的是什么,应知众生心中所欢喜的所愿意的是什么,明白这四种情形,对众生说法,才有事半功倍之效果。也就是明了众生的心理,才容易引起信心。所谓“观机逗教”,也就是因人说法,因地说法,因时说法。随时随地都是说法的机会。不过,要有选择的智慧,对利根人,说般若法;对钝根人,说因缘法。

  贪欲多者,为说不净。瞋恚多者,为说大慈。愚痴多者,教勤观察。三毒等者,为说成就胜智法门。乐生死者,为说三苦。若着处所,说处空寂。心懈怠者,说大精进。怀我慢者,说法平等。多谄诳者,为说菩萨其心质直。乐寂静者,广为说法,令其成就。菩萨如是随其所应,而为说法。

  菩萨随顺众生的应感时机,而说出这十种法:

  ①对贪欲多的众生,为他说不净观的法。观自身不净:一为死想、二为胀想、三为青瘀想、四为脓烂想、五为坏想、六为血涂想、七为虫啖想、八为骨锁想、九为多散想,这是九想不净。或者常观九孔常流不净。再观他身不净:一为种子不净、二为住处不净、三为自相不净、四为自体不净、五为究竟不净。能修此观,便没有贪欲之心,这是五停心观之一。(五停心观就是一为不净观、二为慈悲观、三为因缘观、四为界分别观、五为数息观。不净观对治贪欲多的病,慈悲观对治瞋恚多的病,因缘观对治愚痴多的病,界分别观对治我见多的病,数息观对治散乱多的病)。

  ②对瞋恚多的众生,为其说慈悲观的法。观众生可怜相,而停止瞋恚,发起大悲心,便无瞋恨心了。

  ③对愚痴多的众生,为其说因缘的法。观十二因缘,修行因果报应的法门。除无明,则了生死。

  ④对贪瞋痴同等多的众生,为其说成就胜智的法,即是怎样修殊胜智慧的法门。

  ⑤对贪恋生死的众生,为其说三苦的法。三苦就是苦苦、坏苦、行苦。苦苦是穷人的苦,坏苦是富人的苦,行苦是人人的苦。

  ⑥对执着处所的众生,为他说处空寂的法。处所本来是空的,不要执着。

  ⑦对心懈怠的众生,为他说大精进的法。令其发奋用功,勤加修行。

  ⑧对贡高我慢的众生,为他说法平等。所谓“是法平等,无有高下”。不应有我慢的思想和行为。

  ⑨对谄媚和诳语的众生,为他说菩萨的心,是耿直的,没有弯曲的法。

  ⑩对欢喜寂静的众生,为他广说一切法,令他成就三昧。菩萨应该像这样为众生说法。

  为说法时,文相连属,义无舛谬。观法先后,以智分别。是非审定,不违法印。次第建立,无边行门。令诸众生,断一切疑。善知诸根,入如来教。证真实际,知法平等。断诸法爱,除一切执。常念诸佛,心无暂舍。了知音声,体性平等。于诸言说,心无所著。巧说譬谕,无相违反。悉令得悟,一切诸佛,随应普现,平等智身。

  菩萨为众生说法时,经文前后的义理,互相贯通,而不违背。所讲的道理,没有舛谬。观察法的先后,以智慧来分别。或对或不对,要审定,不可违诸法印实相。一步一步建立无边修行的法门,令一切众生一点一点把疑惑断除。善于知道众生的诸根。用某种善巧方便法门来教化,令入如来教海中,证得真正实际的理体。知道一切法是平等,不应分别高下。断除一切法爱,消除一切执着。要常常忆念一切诸佛,心中时刻不忘诸佛。明了知道一切音声,它的理性也是平等。对于一切言说,心无所执着。善巧说种种譬喻,而和经文的义理不违反。完全使令一切众生,都能悟得一切诸佛是随顺众生的因缘,而普遍示现平等智慧身。

  菩萨如是为诸众生,而演说法。则自修习,增长义利。不舍诸度。具足庄严波罗蜜道。

  发菩提心的菩萨,为众生说应说的法,就是对贪欲多的众生,教修不净观。对瞋恚多的众生,教修慈悲观。对愚痴多的众生,教修因缘观。用种种善巧方便法门来为众生说法,用种种譬喻来为众生说法。令众生明白法的道理,依法修行。因之,菩萨为众生演说妙法。菩萨是自度度他,不但为众生说法,而且自己也修习,才能增长义理,得到智慧和利益。菩萨不是讲口头禅,教人修行,自己不修行。菩萨不舍弃六度万行的法门。不是教人修六度,自己不修六度。教人布施给自己,可是自己不布施给人。菩萨自己修布施,也教他人修布施,乃至自己修般若,也教他人修般若。这样,福慧具足,福慧庄严,而成为两种尊的佛。菩萨躬行实践,身体力行,来修波罗蜜,也就是到彼岸的法门。

  是时,菩萨为令众生心满足故。内外悉舍而无所著。是则能净檀波罗蜜。

  在这个时候,这位发菩提心行菩萨道的菩萨,为使令众生心满意足的缘故。众生的愿是满足自己,菩萨的愿是利益众生。众生有自私自利的思想,菩萨有大公无私的思想。菩萨和众生不同的关键,就在这儿。菩萨明白众生的心理,所谓“欲令入佛智,先以欲钩牵”。譬如众生众生没有饭吃,就送给他一碗饭。众生没有衣穿,就送给他一件衣。这个众生感激你的恩德,便对你生好感,与你作为良友,成为恩人。你来金山寺听华严经,他会受你的影响,也来金山寺听华严经。听来听去,感觉佛法是救世的宝筏,是黑暗的明灯,是迷途的标志,而发菩提心,皈依三宝,成为佛子。这也是满众生愿的一部份。

  菩萨能内舍头目脑髓、外舍国城妻子。内外都能舍,一点执着也没有。所谓“能舍才能得,不舍不能得”。所以不能舍也要舍,这样修成就清净圆满布施到彼岸的法门。

  具持众戒而无所著。永离我慢。是则能净尸波罗蜜。

  菩萨能具持一切戒,而无所执着。所谓“持而无持,戒而无戒”。行所无事,无为而无不为。要永离开贡高我慢的思想和行为,不可懈怠、不可放逸。要严守戒律,合乎威仪。才能修行成就清净圆满持戒到彼岸的法门。

  悉能忍受一切诸恶。于诸众生,其心平等,无有动摇。譬如大地,能持一切。是则能净忍波罗蜜。

  忍辱波罗蜜,就是教你忍不了也要忍。好像打禅七,就是要耐一切的苦痛,腰酸要忍受,腿痛要忍受,绝对不向酸疼投降。要奋斗到底,最后胜利是属于你的,这样就是忍受一切诸恶。对于一切众生,其心要平等。无论是顺或是逆,都不被境界所动摇。好像大地,能载持一切万物。这样就能修成清净圆满忍辱到彼岸的法门。

  普发众业,常修靡懈。诸有所作,恒不退转。勇猛势力,无能制伏。于诸功德,不取不舍。而能满足一切智门。是则能净精进波罗蜜。

  普遍发起一切众善业。常修行福慧,而不懈怠。所作的一切善业,只有精进,没有后退。勇猛精进的势力,无法能制止降伏。对一切所得的功德,不取为己有,也不舍弃而能满足一切智慧之门。这样就能修成清净圆满精进到彼岸的法门。

  于五欲境,无所贪着。诸次第定,悉能成就。常正思惟,不住不出。而能销灭一切烦恼。出生无量诸三昧门。成就无边大神通力。逆顺次第,入诸三昧。于一三昧门。入无边三昧门,悉知一切三昧境界,与一切三昧三摩钵底。智印不相违背。能速入于一切智地。是则能净禅波罗蜜。

  菩萨对于五欲(财色名食睡或者色声香味触)的境界,不生贪着心。如果生贪着心,就有麻烦了。贪色:就追逐美色,着住在色尘的境界上。贪声:就追逐美声,着住在声尘的境界上。贪香:就追逐美香,着住在香尘的境界上。贪味:就追逐美味,着住在味尘的境界上。贪触:就追逐美触,着住在触尘的境界上。菩萨修九次第定,就是四禅定、四空定、灭受想定。如果不贪五欲之乐,都能修习成就。菩萨常思惟修(修禅),要有正思惟,不可有邪思惟。在定中没有入定,也没有出定。也就是常在思惟修定中,而能消灭一切烦恼。我们打坐不能入定,因为有烦恼的缘故,所以有无明烦恼障碍智慧之门。没有无明、没有烦恼,智慧就会开朗,智慧就会现前。我们的自性,好像一盆清水,烦恼好像尘土的渣滓。如果水中掺有尘土,清水就浑浊了,就生出染污。没有烦恼,自性清净,智慧现前。若能断尽烦恼,就生出无量三昧门,在定中能成就无边大神通。这种神通力,是天魔外道所无能破坏的。或者依次第而入,或者不依次第而入三昧。在一个三昧门中,能入无量三昧门。所谓“入一三昧,即入一切三昧;入一切三昧,未离一三昧。”这种境界是妙不可言。菩萨完全知道一切三昧的境界,和所有的定,以及三摩钵底(禅定之一种,译为等至),与观照的智慧却不相违背,能很快进入一切智慧之地。这种修行,能成就清净圆满禅那到彼岸的法门。

  于诸佛所,闻法受持。近善知识,承事不倦。常乐闻法,心无厌足。随所听受,如理思惟。入真三昧,离诸僻见。善观诸法,得实相印。了知如来,无功用道。乘普门慧,入于一切智智之门。永得休息。是则能净般若波罗蜜。

  在十方三世一切诸佛的道场中,听见一切诸佛所说的法,就会依法修行,躬行实践,受持不忘。能常亲近、供养、承事善知识,永不疲倦。常欢喜闻诸佛所说的法,而没有厌烦和知足的时候。随时随地将所闻的佛法,领受的道理,依理思惟,得到真正的定慧。以定生慧,以慧助定,定慧圆明,这是入真三昧。又能离开一切不正当的见解。能善于观察一切诸法,得到实相之印。一切诸法以实相为印。能了解实相无相,无所不相的道理,就能明了诸佛的无功用道。无功用道就是不加造作,很自然作用的道,也就是很自然契合真性之智。乘普门(一门之中摄一切法)的智慧,入一切智的智慧之门,这个时候,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可以说是无为而无不为而永得休息。这样就能修成清净圆满般若到彼岸的法门。

  示现一切世间作业。教化众生,而不厌倦。随其心乐,而为现身。一切所行,皆无染着。或现凡夫、或现圣人,所行之行。或现生死,或现涅槃,善能观察一切所作。示现一切诸庄严事,而不贪着。遍入诸趣,度脱众生。是则能净方便波罗蜜。

  菩萨示现一切世间所有的作业,教化九法界(菩萨法界、缘觉法界、声闻法界、天法界、人法界、阿修罗法界、畜生法界、饿鬼法界、地狱法界)中的一切众生,没有厌恶和疲倦的思想。随顺众生的心乐,而为现身说法。菩萨所修一切的行门,都离开染污法,而没有执着。或者示现凡夫身来教化众生,或者示现圣人身来教化众生。用凡夫所做的事情和圣人所做的事情,来影响众生发菩提心。有时示现生死来教化众生,有时示现涅槃来教化众生。菩萨善于观察一切众生所行所作,能示现一切诸佛国土庄严道场的事。虽然能庄严,而不贪着。又能普遍到诸趣中去,度脱一切众生,令其离苦得乐。这样能修成清净圆满方便到彼岸的法门。

  尽成就一切众生。尽庄严一切世界。尽供养一切诸佛。尽通达无障碍法。尽修行遍法界行。身恒住尽未来劫智。尽知一切心念。尽觉悟流转还灭。尽示现一切国土。尽证得如来智慧。是则能净愿波罗蜜。

  菩萨能尽成就一切众生得到解脱,又能尽庄严一切世界得清净圆满,又能尽供养十方诸佛,又能尽通达无障碍一切法藏,又能尽修行遍法界的行门,身又能常住无量劫乃至未来劫中教化众生。菩萨的智慧是广大的,能尽知一切众生的心念所想些什么。又能尽觉悟生死的流转门和涅槃的还灭门。流转门就是无明缘行,行缘识,识缘名色,名色缘六入,六入缘触,触缘受,受缘爱,爱缘取,取缘有,有缘生,生缘老死。这是十二因缘生死的法则。还灭门就是无明灭则行灭,行灭则识灭,识灭则名色灭,名色灭则六入灭,六入灭则触灭,触灭则受灭,受灭则爱灭,爱灭则取灭,取灭则有灭,有灭则生老灭。所, 以修, 道人,要灭除无明。若无明则无生死,乃出离三界。菩萨能尽示现一切诸佛国土。又能尽证得佛的智慧。这样能修成清净圆满愿到彼岸的法门。

  具深心力,无有杂染故。具深信力,无能摧伏故。具大悲力,不生疲厌故。具大慈力,所行平等故。具总持力,能以方便持一切义故。具辩才力,令一切众生欢喜满足故。具波罗蜜力,庄严大乘故。具大愿力,永不断绝故。具神通力,出生无量故。具加持力,令信解领受故。是则能净力波罗蜜。

  菩萨修行,能具足清净心,没有染污心。清净心就有智慧,染污心就有愚痴。愚痴是从无明那里来的。凡是具足深信力,就没有一切杂染的思想。又能具足深信心的力量,无论遇到谁来诽谤佛法或破坏佛教,也不会被其摧伏。又能具足大悲心的力量,教化众生,不生疲厌。又能能具足大慈心的力量,对众生所行所作,一律平等。又具足总持的力量,总一切法,持无量义,能以方便说一切法的道理。又能具足辩才的力量,能令一切众生皆大欢喜而满足求智欲。又能具足大十种波罗蜜的力量,能庄严大乘一切的佛法。又能具足大愿的力量,永远不断绝自己所发的大愿。又能具足神通的力量,出生无量的神通。又能具足加持的力量,令一切众生都能信解而领受佛法的义理。这样能修成清净圆满力到彼岸的法门。

  知贪欲行者、知瞋恚行者、知愚痴行者、知等分行者、知修学地行者。一念中,知无边众生行、知无边众生心、知一切法真实、知一切如来力。普觉悟法界门。是则能净智波罗蜜。

  菩萨知道对于贪求淫欲的众生,应用不净观法门来教化他,令他清净其心。对于有瞋恚心的众生,令他生慈悲心,对人不发脾气,修忍辱法门,成就有涵养的功夫。对于愚痴的众生,应该用因缘法门来教化他。因为众生做错事而不知,所以要由善知识来教导,才能改过自新,依法修行。对于等分(贪瞋痴三毒具足)的众生,要用善巧方便法门来教化他。令他知道贪能堕地狱,瞋能做饿鬼,痴能转畜生。知道众生所修所学地是那种法门,是那种根性,要有这种智慧,才能对机说法,来教化众生,行菩萨道的菩萨,能在一念之中,便知无边众生所行所作是那一行业,又知道众生心中所打什么妄想,又知道一切法的本体是真实的,又知道佛的十力。普遍觉悟法界所有的法门。这样而修成清净圆满智慧到彼岸的法门。

  这十种波罗蜜法门修行成就了,就证入十地的地位。成就檀波罗蜜,证入欢喜地。成就尸波罗蜜,证入离垢地。成就忍辱波罗蜜,证入发光地。成就精进波罗蜜,证入焰慧地。成就禅那波罗蜜,证入难胜地。成就般若波罗蜜,证入现前地。成就方便波罗蜜,证入远行地。成就愿波罗蜜,证入不动地。成就力波罗蜜,证入善慧地。成就智波罗蜜,证入法云地。

  佛子。菩萨如是清净诸波罗蜜时。圆满诸波罗蜜时。不舍诸波罗蜜时。住大庄严菩萨乘中。随其所念一切众生,皆为说法。令增净业,而得度脱。

  法慧菩萨对精进慧菩萨又称一声佛的弟子!行菩萨道的大菩萨,修行成就清净这十种波罗蜜法的时候,圆满这十种波罗蜜法的时候,不舍这十种波罗蜜法的时候,住在大庄严菩萨乘中,随其所念的一切众生,皆为他们说法。令众生增加清净业,圆满菩提心,而得度脱三界之苦。

  堕恶道者,教使发心。在难中者,令勤精进。多贪众生,示无贪法。多瞋众生,令行平等。着见众生,为说缘起。欲界众生,教离欲恚恶不善法。色界众生,为其宣说毗钵舍那。无色界众生,为其宣说微妙智慧。二乘之人,教寂静行。乐大乘者,为说十力广大庄严。

  无论是谁,如果不修行,就会堕落在三恶道中。凡是堕落在三恶道中的众生,令他们发菩提心,才能出离。什么是三恶道?就是畜生道、饿鬼道、地狱道。在一切灾难中的众生,令他修精进波罗蜜法,用功修习,便有智慧,而能消灾免难。对多贪的众生,示现不贪的法门。不贪财,这是清廉。不贪色,这是清净。不贪名,这是清高。也不贪食,也不贪睡。菩萨往往以身作则,为其示范。对多瞋的众生,令修慈悲观,行平等法,人我一体。对执着邪见的众生,为说种种因缘生起的法门。对欲界的众生,教他们远离淫欲心、瞋恚心、一切诸恶不善的法。对色界的众生,为说止观的法门,令离开颠倒法。对无色界的众生,为说微妙智慧的法门。对声闻缘觉二乘人,教他们寂静的行门。对大乘菩萨,为说佛的十力广大庄严的法门。

  如其往昔初发心时,见无量众生,堕诸恶道。大师子吼。作如是言,我当以种种法门,随其所应,而度脱之。菩萨具足如是智慧,广能度脱一切众生。

  好像菩萨在往昔初发菩提心的时候,见到无量无边的众生,堕落在三恶道中,曾经作大师子吼这样说:“我现在已发菩提心,应当用种种法门,随顺众生的因缘,而度脱众生出离三恶道。”菩萨具足这种智慧,普遍广度受苦的众生,令得解脱。

  佛子。菩萨具足如是智慧。令三宝种永不断绝。

  佛的弟子!菩萨具足这种大智慧,能使令佛法僧三宝的种子,永远相续,而不断绝。

  所以者何。菩萨摩诃萨,教诸众生发菩提心,是故能令佛种不断。常为众生开阐法藏,是故能令法种不断。善持教法无所乖违。是故能令僧种不断。

  怎样才能令三宝种子不断绝?菩萨中的大菩萨,常教化一切众生发菩提心。因为这个缘故,所以能令一切佛种不断。菩萨常为一切众生开演阐明一切法藏的道理。因为这个缘故,所以能令一切法种不断。菩萨善于教化一切众生不违背佛法,因为这个缘故,所以使令一切僧种不断。

  复次,悉能称赞一切大愿,是故能令佛种不断。分别演说因缘之门,是故能令法种不断。常勤修习六和敬法,是故能令僧种不断。

  再说一遍,菩萨能称扬赞叹一切诸佛所发的大愿,因为这个缘故,所以能令佛种不断绝。菩萨能分别演说请法因缘的道理,因为这个缘故,所以能令法种不断绝。菩萨常修习六和敬法,就是戒和同修、见和同解、身和同住、口和无诤、意和同悦、利和同均,因为这个缘故,所以令僧种不断。

  复次,于众生田中,下佛种子,是故能令佛种不断。护持正法不惜身命,是故能令法种不断。统理大众无有疲倦,是故能令僧种不断。

  再说一遍,佛是从众生田中出生。在众生的田地中种下佛的种子(发菩提心),因为这个缘故,所以能令佛种不断。菩萨用智慧和神通力来护持正法,甚至牺牲身命,也不可惜,因为这个缘故,所以能令法种不断。僧团之中,要有住持人,才有规矩、才有秩序,否则便杂乱无章。菩萨统理大众没有疲倦,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僧种不断。

  复次,于去来今佛所说之法,所制之戒,皆悉奉持,心不舍离。是故能令佛法僧种。永不断绝。

  再说一遍,在过去、未来、现在三世诸佛所说一切法、所制一切律,菩萨皆悉奉持,而心不舍弃不离开,因为这个缘故,故能令佛的种子、法的种子、僧的种子,永远相续不断绝。

  菩萨如是绍隆三宝。一切所行无有过失。随有所作,皆以回向一切智门。是故三业皆无瑕玷。无瑕玷故。所作众善,所行诸行,教化众生,随应说法。乃至一念,无有错谬。皆与方便智慧相应。悉以向于一切智智,无空过者。

  菩萨这样发菩提心,绍隆三宝,令佛法僧种子相续不断绝。菩萨所行所作,没有一切的过失。随其所作,统统回向给一切智慧之门,因为这个缘故,所以身口意三业清净;没有瑕玷的缘故,所以所作众善、所修诸行,教化一切众生,随应说法而说法。乃至在一念之中,也不会错谬。菩萨所行所作,都合乎佛法,所以和方便法智慧门相应。并且皆回向一切智和一切种智,没有空空而过去。

  菩萨如是修习善法,念念具足十种庄严。何者为十。所谓身庄严,随诸众生。所应调伏,而为示现故。语庄严,断一切疑。皆令欢喜故。心庄严,于一念中,入诸三昧故。佛刹庄严,一切清净,离诸烦恼故。光明庄严,放无边光,普照众生故。众会庄严,普摄众会,皆令欢喜故。神通庄严,随众生心,自在示现故。正教庄严,能摄一切聪慧人故。涅槃地庄严,于一处成道,周遍十方悉无余故。巧说庄严,随处随时,随其根器为说法故。

  菩萨这样修习一切善法,在念念之中,都能具足这十种庄严法门。是那十种庄严?所说的①身庄严:菩萨以身庄严,随顺一切众生的机缘,应以何身得度者,而示现何身调伏之,这种缘故。②语(口)庄严:菩萨所说的言语,也是庄严。能断除一切众生的怀疑,用四摄法(布施、爱语、利行、同事)令一切众生皆生大欢喜的缘故。③心(意)庄严:菩萨能够在一念之中,入一切三昧的缘故。④佛刹庄严:菩萨能令一切诸佛国土清净,能令一切众生离开烦恼的缘故。⑤光明庄严:菩萨能放无量智慧的光明,遍照一切众生,令其得到光明的缘故。⑥众会庄严:菩萨参加一切法会,令众法会庄严,普遍摄持众法会中的众生,令其得欢喜的缘故。⑦神通庄严:菩萨又用神通妙用来教化众生,随顺众生的心意,自在示现的缘故。⑧正教庄严:菩萨具足正教的庄严,能度脱一切有智慧聪明人的缘故。⑨涅槃地庄严:菩萨具足不生不灭这种庄严。在一个地方成就道业,而能在处处地方成就道业。所谓“一处成,处处成。”所以能周遍十方,没有一处不成道业的缘故。⑩巧说庄严:菩萨具足善巧方便说法的庄严,随时随地,随众生的根器,为众生说法的缘故。

  菩萨成就如是庄严。于念念中,身语意业,皆无空过。悉以回向一切智门。

  菩萨能成就这十种庄严,在念念之中,身语意三业,都不空过。菩萨把这十种庄严,统统回向一切智慧之门。

  若有众生,见此菩萨,当知亦复无空过者。以必当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若闻名,若供养、若同住、若忆念、若随出家、若闻说法、若随喜善根、若遥生钦敬、乃至称扬赞叹名字,皆当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假设有众生能见到这位菩萨,应当知道这个众生也不会空过,一定得到应有的功德。必当成就无上正等正觉。或者闻到这位菩萨的名号,或者供养,或者同住,或者忆念,或者随其出家修行,或者闻讲经说法,或者随喜其所种的善根,或者在遥远的地方,生出钦佩恭敬的心,乃至称扬赞叹这位菩萨的名字,都能得到无上正等正觉。

  佛子。譬如有药,名为善见。众生见者,众毒悉除。菩萨如是成就此法。众生若见。诸烦恼毒,皆得除灭,善法增长。

  法慧菩萨又称一声佛的弟子!譬如有一种药材,名叫善见。所有的众生,见到这种药材之后,就把其所有的毒病,完全消除了。菩萨修行十种庄严,而成就这种法。同理,如有众生见到这位菩萨,就把贪瞋痴慢疑五毒的病,统统清除消灭。所行的善法,皆能增长、成熟、解脱。

  佛子。菩萨摩诃萨,住此法中,勤加修习。以智慧明,灭诸痴暗。以慈悲力,摧伏魔军。以大智慧及福德力,制诸外道。以金刚定,灭除一切心垢烦恼。以精进力,集诸善根。以净佛土诸善根力,远离一切恶道诸难。以无所著力,净智境界。以方便智慧力,出生一切菩萨诸地、诸波罗蜜,及诸三昧、六通、三明、四无所畏,悉令清净。

  法慧菩萨对精进慧菩萨又称一声佛的弟子!菩萨中的大菩萨,位在这种善法之中,勤努力而修习。用 用的光明,来消灭愚痴的黑暗。用大慈大悲的力量,摧伏十大魔军,就是五蕴魔、烦恼魔、业魔、死魔、天魔、善根魔(执着自身所得的善根)、三昧魔(执着自身所得的禅定)、善知识魔(悭吝于法,不肯教化人)、菩提法智魔(对于菩提法,而起智慧的执着)。总而言之,一切恶事,妨碍佛法,障蔽正道,侵害慧命,都叫魔军。菩萨用大智慧的力量,用大福德的力量,能制伏一切外道。外道有十一宗:数论师,计冥谛生。卫世师,计六句生。涂灰外道,计自在天生万物。围陀论师,计那罗延天生四姓。安茶论师,计本际生。时散外道,计物从时生。方论师,计方生人,人生天地。顺世外道,计色心法,皆极微作。口力论师,计虚空为万物因。宿作论师,计苦随业。无因论师,计自然生。(此十一外道在华严经疏钞第六门宗趣通别中有详细说明)。但菩萨用金刚坚固定,能消灭清除一切心中一切的尘垢和烦恼。用精进的力量,集聚一切善根。用清净诸佛国土和一切善根的力量,能远离一切恶道和一切灾难。用无所执着的力量,来清净智慧的境界。用善巧方便智慧的力量,出生一切菩萨的诸地:就是十地的地位。出生诸波罗蜜:就是十度到彼岸的法门。出生诸三昧:就是一切正定正受。出生六神通:就是天眼、天耳、他心、宿命、神足、漏尽六种神通,这种神通,乃是从禅定中得来的。出生三明,就是天眼明:能知自身和他身三世的生死相。宿命明:能知自身和他身往昔的因缘。漏尽明:能明白一切苦相,能断绝一切烦恼。出生四无所畏(在前边已说明),而完全令其清净。

  以一切善法力,成满一切诸佛净土,无边相好,身语及心,具足庄严。以智自在观察力,知一切如来力无所畏不共佛法,悉皆平等。以广大智慧力,了知一切智智境界。以往昔誓愿力,随所应化,现佛国土,转大*轮,度脱无量无边众生。

  菩萨能用一切善法的力量,成就圆满一切诸佛净土。成就圆满无边相好,就是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成就圆满身口意三业清净,皆具足和庄严。用智慧自在观察的力量(妙观察智),知道诸佛的十力、四无所畏、十八不共法,一切法本来皆是平等。在金刚经上说:“是法平等,无有高下。”用广大智慧的力量,能明了知道一切智和一切种智的境界。用在往昔所发誓愿的力量,随时随地为应该教化的众生而示现诸佛国土,转大*轮,广度解脱无量无边的众生,令他们离苦得 乐。

  佛子。菩萨摩诃萨,勤修此法。次第成就诸菩萨行。乃至得与诸佛平等。于无边世界中,为大法师,护持正法。一切诸佛之所护念。

  法慧菩萨又称一声佛的弟子!菩萨中的大菩萨,勤加修习前边所说的法,一步一步的成就菩萨行,乃至达到和诸佛一样的平等。能在无量无边的世界中,作为大法师,护持一切正法,得到诸佛的加持和护念。

  守护受持广大法藏。获无碍辩。深入法门。于无边世界大众之中,随类不同,普现其身。色相具足,最胜无比。以无碍辩,巧说深法。其音圆满,善巧分布故。能令闻者,入于无尽智慧之门。

  菩萨能守护和受持广大无边法藏的缘故,所以获得法无碍辩、辞无碍辩、义无碍辩、乐说无碍辩。能深入一切法门,在无量无边世界中,随顺众生的种类不同,普遍示现其身,而为说法。换言之,遇到那类众生应度者,就示现那类众生身而度之。可是所示现的色相,都是具大威德,殊胜无比的德相。用辩才无碍的智慧,善巧方便来演说无上甚深微妙法,其音声是圆满无障碍。无论那类众生,闻到这种音声,便自动发大菩提心。因为善巧分布的缘故,能令闻到这种妙音的众生,都入无尽的智慧门之中。

  知诸众生心行烦恼,而为说法。所出言音,具足清净故。一音演畅,能令一切皆生欢喜。其身端正,有大威力故。处于众会,无能过者。

  菩萨因为有无尽的智慧,所以能知道众生心中所想的是什么,身体所行的是什么,所有什么烦恼,所有什么妄想,而按照这种因缘来为说法。菩萨说法的音声,非常宏亮,而且又清净,可令远近的众生皆能闻到,而生大欢喜心。为什么有的人说话清净?有的人说话不清净?因为持戒清净或不清净的缘故。若想说话清净,赶紧严守戒律,不可放逸。菩萨用一种音声来演畅说法,一切众生, 随类各得其解、各得其益、各得其乐。菩萨的身相非常端正庄严,因为有大威德力的缘故,所以在大众法会中,无有人能胜过他。所以受人恭敬,称为大菩萨。

  善知众心故,能普现身。善巧说法故,音声无碍。得心自在故,巧说大法,无能沮坏。得无所畏故,心无怯弱。于法自在故,无能过者。于智自在故,无能胜者。般若波罗蜜自在故,所说法相,不相违背。辩才自在故,随乐说法,相续不断。陀罗尼自在故,决定开示,诸法实相。辩才自在故,随所演说,能开种种譬谕之门。大悲自在故,勤诲众生,心无懈息。大慈自在故,放光明网,悦可众心。

  菩萨善于知道一切众生心的缘故,所以能普遍示现其身,来为说法。菩萨善巧说法的缘故,所以其音声没有障碍,非常清净。菩萨得到心自在的缘故,所以能善巧方便说一切大法,一切魔王无法破坏、无法阻止。菩萨得到四无所畏(总持无畏、知根无畏、决疑无畏、答难无畏)的缘故,所以心不怯弱,也不骇怕。菩萨对于诸法得到自在的缘故,所以没有人能超过他。菩萨对于智慧得到自在的缘故,所以没有人能胜过他。菩萨对于般若波罗蜜得到自在的缘故,所以说的法相,互相不违背原理。横说竖说,怎说怎有道理。菩萨得到辩才自在的缘故,所以能随其心乐而为说法,相续不断绝。菩萨对于陀罗尼有自在的缘故,能决定开示诸法实相的法印。菩萨对辩才有自在的缘故,在任何时和任何处,能演说妙法,能开种种譬喻之门,来解说诸法实相的义理。菩萨因有大悲心自在的缘故,能勤加教诲众生,心中没有懈怠和休息的想法。菩萨因有大慈心自在的缘故,能勤放光明智慧网,来普照众生,令生欢喜心。菩萨用这十种自在力,来令众生种善根,增长清净法。

  菩萨如是处于高广师子之座,演说大法。唯除如来及胜愿智诸大菩萨。其余众生无能胜者。无见顶者。无映夺者。欲以难问,令其退屈,无有是处。

  菩萨如是坐在高广师子之座,演说实相大法,他所说的法,除诸佛及殊胜愿殊胜智诸菩萨之外,其余的众生,无能胜过他。也没有其他的众生比他再高上、再光明的。假设有众生想来问难,令菩萨无法解答、令菩萨屈服投降,这是办不到的,所以说无有是处。

  佛子。菩萨摩诃萨,得如是自在力已。假使有不可说世界量,广大道场,满中众生。一一众生,威德色相,皆如三千大千世界主。菩萨于此,才现其身。悉能映蔽如是大众。以大慈悲安其怯弱。以深智慧察其欲乐。以无畏辩为其说法。能令一切皆生欢喜。何以故?

  法慧菩萨对精进慧菩萨又称一声佛的弟子!菩萨中的大菩萨,得到前边十种自在力之后,假使有不可说那样多的世界量,在广大的道场中所有的众生,每个众生都具足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的的庄严身,威德的色相,和三千大千世界主一样。菩萨能在这个地方,若显示其身,其光明能映蔽三千大千世界的大众。菩萨用大慈大悲的心,来安慰胆怯的众生,令其不生恐惧心。菩萨用般若深智慧来观察众生心中所欲乐是什么,菩萨用无畏的辩才来为众生说法。使令一切众生心生欢喜,接受佛法,依法修行。为什么缘故,菩萨能有这样大的威德势力呢?在下边说明。

  佛子。菩萨摩诃萨,成就无量智慧轮故。成就无量巧分别故。成就广大正念力故。成就无尽善巧慧故。成就决了诸法实相陀罗尼故。成就无边际菩提心故。成就无错谬妙辩才故。成就得一切佛加持深信解故。成就普入三世诸佛众会道场智慧力故。成就知三世诸佛同一体性清净心故。成就三世一切如来智,一切菩萨大愿智,能作大法师,开阐诸佛正法藏及护持故。

  法慧菩萨又称一声佛的弟子!菩萨中的大菩萨,因为能发菩提心,所以能成就无量的智慧轮故,能成就无量巧分别故,能成就广大正知正见的正念力故,能成就无尽善巧智慧故,能成就决定了知诸法实相的道理,证得总持三昧故。能成就无边际菩提心故,能成就无错谬的妙辩才三昧故,能成就得到一切诸佛来加持,就是用甘露水来灌顶,或者诸佛用手来摩顶,或者诸佛放光普照来加被,令生深信解故。能成就普入三世诸佛众会道场中,有大智力故,所以能接受诸佛所说的法。能成就知道三世诸佛同一体性,也就是同一法身是平等,因为清净心故。能成就三世诸佛的智慧,成就一切菩萨大愿大智故。能作大法师,开阐一切诸佛的正法眼藏(清净法眼),并且也能护持诸佛的正法眼藏故。

  尔时,法慧菩萨,欲重宣其义,承佛神力,而说颂言。

  在这个时候,法慧菩萨很慈悲,深恐在华严法会中的大众,听长行中所说的道理,还有不大了解之处,所以愿意再详细重宣说一遍。乃仰承十方诸佛大威神力的加持。用偈颂来说明这种道理,希望大家注意聆听,这是千载难遇的机会,不可错过。

  心住菩提集众福 常不放逸植坚慧

  正念其意恒不忘 十方诸佛皆欢喜

  菩萨发菩提心,修菩提行。修行才能福慧双足。福足才有大威德,慧足才有大光明,所以说心住菩提,集聚一切福。菩萨认真修行,时刻不放逸,严持戒律,种植栽培坚固的慧力。菩萨的正念,就是念佛念法念僧,时刻不忘记三宝的功德。因为又修福又修慧,又亲近三宝又供养三宝,所以十方诸佛皆大欢喜。

  念欲坚固自勤励 于世无依无退怯

  以无诤行入深法 十方诸佛皆欢喜

  菩萨修行的心念和志愿,非常坚固。勤加修习,勉励自己、鼓励自己。在这世界上,他无所依赖,也不生退怯的心。用无诤论的行门,入佛的法藏中。若能这样修行,十方诸佛一定生大欢喜。

  佛欢喜已坚精进 修行福智助道法

  入于诸地净众行 满足如来所说愿

  诸佛既然欢喜,菩萨更要用坚固心来勇猛精进修菩提道。修福修智,这是助道的法。修三十七道品,修四谛十二因缘法,修六度万行法。能入诸地清净的行门,能满足诸佛所说一切大愿。

  如是而修获妙法 既得法已施群生

  随其心乐及根性 悉顺其宜为开演

  这样来修种种法门,能获得一切妙法。既然得到妙法之后,又把所得的妙法,再施教一切众生,令众生也得到这种妙法。这才是菩萨的精神。不要学周利盘陀伽尊者,是佛的弟子,十六大罗汉之一。他在往昔是大善知识,有五百弟子。可是他对法悭吝,不肯为弟子说法,所以转生为周利盘陀伽尊者时,非常愚痴。谁要得法不说法,将来一定是最笨的人,为什么?因为不修慧嘛!所以要随顺众生的心乐和其根性,完全顺从众生的相宜,为其开阐演说妙法。

  菩萨为他演说法 不舍自己诸度行

  波罗蜜道既已成 常于有海济群生

  菩萨自己得到妙法,然后为众生演说妙法。菩萨仍然继续努力精进,不舍弃自己所修的六度万行的法门。虽然到彼岸的法,他已修成功了,但是常在三界诸有大海中,救济度脱一切受苦的众生,令他们也出离苦海。所谓“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我们众生是背道而驰,走错路途,越走离家越远。如果回头走,一定会回到本来的家乡——诸佛净土。

  昼夜勤修无懈倦 令三宝种不断绝

  所行一切白净法 悉以回向如来地

  菩萨在昼夜六时,勤加修习诸法,没有懈怠,没有疲倦。使令佛法僧的种子,永不断绝。所行一切清净的善法,完全回向清净庄严十方诸佛国土。

  菩萨所修众善行 普为成就诸群生

  令其破闇灭烦恼 降伏魔军成正觉

  菩萨所修行的一切行门,普遍为成就一切切众生,令他们把无明黑暗破除,把烦恼执着消灭,要降伏魔军制诸外道,然后成无上正等正觉。

  如是修行得佛智 深入如来正法藏

  为大法师演妙法 譬如甘露悉沾洒

  菩萨这样的修行,才能圆满成就十方诸佛的智慧,深入诸佛的正法眼藏。能在十方世界成为大法师,能演说一切妙法。譬如甘露一样,来为众生灌顶,令众生得到滋润。

  慈悲哀愍遍一切 众生心行靡不知

  如其所乐为开阐 无量无边诸佛法

  菩萨有慈悲的愿力,哀愍 可怜一切众生,所以不辞辛劳,而遍满十方一切世界去教化众生。众生所有的心念,众生所有的行为,菩萨皆清清楚楚地知道。菩萨随顺众生心所乐,而为开阐演说无量无边诸佛所说的妙法。

  进止安徐如象王 勇猛无畏犹师子

  不动如山智如海 亦如大雨除众热

  菩萨的行动,或者前进、或者停止、或者安稳步行、或者缓慢的走路,好像大象王一样。到前进的时候,就向前走。到后退的时候,就向后走。为什么?因为时刻要照顾象群的安全。菩萨修行六度万行,不会发生困难。他好像狮子一般的勇猛。狮子是百兽之王,所以无畏和无惧。菩萨如如不动,好像须弥山。智慧广大,好像香水海,也好像大雨一般,能消除一切众生的热烦恼,使其得到清凉。

  时法慧菩萨,说此颂已。如来欢喜,大众奉行。

  在这个时候,这位法慧菩萨说完偈颂之后,释迦牟尼佛听完法慧菩萨所说的法,生大欢喜。在华严法会中的大众,也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

  唐于阗国沙门实叉难陀译

  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

  卷第十九 升夜摩天宫品第十九

  升夜摩天宫品第十九

  释迦牟尼佛不离菩提树下,而升到夜摩天宫宝庄严殿为天众说十行法。佛不但到娑婆世界的夜摩天宫去,又同时普遍升到十方所有世界的夜摩天宫去。所谓“不动于本座,而升一切处。”这种境界是不可思议的,是一多无碍,一即是多,多即是一,一多圆融无碍。也就是虽升一切处,而还是在一处的境界。

  夜摩天译为“时分”,就是时候的分别。这层天是欲界第三层天,因为离开须弥山,所以称为空居天之首。此天没有日月之光,以莲华开为昼,莲华合为夜。此天的天众,从身上放光,照天照地。又因为这种光明常存,所以不分昼夜。又有一说,此天以赤莲开为昼,以白莲开为夜。总之,此天永远放光明。这一品,是本经第十九品,所以称为升夜摩天宫品第十九。

  尔时,如来威神力故。十方一切世界,一一四天下南阎浮提,及须弥顶上,皆见如来处于众会。彼诸菩萨,悉以佛神力故,而演说法。莫不自谓恒对于佛。

  在佛说完明法品之后。这个时候,佛以大威神力的缘故。在十方一切世界,所有一一四天下(四大部洲:东胜神洲、南赡部洲、西牛部洲、北俱卢洲。这四大部洲围绕着须弥山。一个须弥山一个四大部洲,名为一四天下)。就是无量须弥山和无量四大部洲。在每一四天下的南阎浮提(南赡部洲)和须弥山顶,都能见到释迦牟尼佛处于众会中。换言之,在菩提树下和须弥山顶,都有盛大的法会。在众会中有影响众(诸大菩萨)。这些大菩萨们,仰仗释迦牟尼佛的大威神力的缘故,故能对华严法会大众演说妙法。对每位菩萨,每个众生,他们都是这样说:“自己恒常面对本师释迦牟尼佛。”

  尔时,世尊不离一切菩提树下,及须弥山顶,而向于彼夜摩天宫宝庄严殿。

  在这个时候,本师释迦牟尼佛,并没有离开一切菩提树下,也没有离开一切须弥山顶,而用神通的力量,升到夜摩天宫宝庄严殿来为天众说十行的妙法。

  时夜摩天王,遥见佛来。即以神力,于其殿内,化作宝莲华藏师子之座。

  在这个时候,夜摩天的天王,遥见佛从远处而来,乃即刻用神通力量,在宝庄严殿中,化作宝莲华藏师子之法座。

  百万层级,以为庄严。百万金网,以为交络。百万华帐、百万鬘帐、百万香帐、百万宝帐,弥覆其上。

  这宝莲华藏师子之座,有百万层的阶级,作为庄严。又有百万金网,悬覆在师子座之上,互相交络,作为严饰。又有百万的华帐、鬘帐、香帐、宝帐等,弥漫覆盖在宝庄严殿的上面,非常美丽而壮观。

  华盖、鬘盖、香盖、宝盖,各亦百万,周回布列。百万光明,而为照耀。

  又有百万的华盖、鬘盖、香盖、宝盖等,各式各样的种类,在虚空中周回布列来庄严道场。又有百万光明,来照耀道场。这种境界,是妙不可言!

  百万夜摩天王,恭敬顶礼。百万梵王,踊跃欢喜。百万菩萨,称扬赞叹。百万天乐,各奏百万种法音,相续不断。百万种华云、百万种鬘云、百万种庄严具云、百万种衣云,周匝弥覆。百万种摩尼云,光明照耀。

  又有百万夜摩天王,恭恭敬敬向佛顶礼。又有百万大梵天王,非常踊跃而来参加法会,欢天喜地聆听佛说十行妙法。又有百万大菩萨,来到道场,作为影响众,称扬于佛、赞叹于佛、歌颂于佛。又有百万的天乐,各奏出百万种法音,相续不断,令闻者生出念佛念法念僧之心。又有百万种的华云、鬘云、庄严具云、衣云等,在虚空中周匝而弥覆。又有百万种摩尼云,光明普遍照耀华严法会的道场。

  从百万种善根所生。百万诸佛之所护持。百万种福德之所增长。百万种深心,百万种誓愿之所严净。百万种行之所生起。百万种法之所建立。百万种神通之所变现。恒出百万种言音,显示诸法。

  从百万种的善根所生出来,有百万诸佛来护持道场,又有百万种福德所增长,又有百万种深心,深心能契理。又有百万誓愿来庄严清净夜摩天宫,又有百万种行门而生起,又有百万种法之所建立,这是百万种神通之所变现出来的境界。常常演出百万种言音,显示诸法不可思议的境界。

  时彼天王,敷置座已。向佛世尊,曲躬合掌。恭敬尊重,而白佛言。善来世尊。善来善逝。善来如来,应正等觉。唯愿哀愍,处此宫殿。

  在这个时候,夜摩天王把宝莲佛藏师子之座,安设布置完毕之后,对着本师释迦牟尼佛曲躬合掌(打问讯),表示身业恭敬。恭恭敬敬的尊重,这表示意业恭敬。而白佛言,这表示口业恭敬。夜摩天王用三业恭敬而对佛说:“世尊!你来的正是好时候,善来善去。正在这个时候,世尊你来夜摩天宫,应正等正觉。我愿请佛慈悲,哀愍 一切天众和一切众生,住在宝庄严殿,来为说法。”

  时佛受请,即升宝殿。一切十方,悉亦如是。

  夜摩天王请法之后。在这个时候,佛接受他的殷勤请法而答应了。便即刻升座宝庄严殿师子之座。在娑婆世界夜摩天宫是这种情形,在十方所有的世界夜摩天宫,都是这样子,都有夜摩天王在请法,也有佛在那里说法。这种境界妙不可言。不是一般凡夫俗子所能了解。

  尔时天王,即自忆念过去佛所,所种善根。承佛威力,而说颂言。

  在这个时候,夜摩天王,他回忆往昔在诸佛所的时候,所种的一切善根。仰承着释迦牟尼佛的大威神力,而用偈颂来表达在过去这种因缘。

  名称如来闻十方 诸吉祥中最无上

  彼曾入此摩尼殿 是故此处最吉祥

  夜摩天王说:“我记得在过去曾经有十位佛(十代表无量数)来到宝庄严殿为天众说法。”有位佛,名号为名称如来。他的名号在十方世界一切众生,若能闻到,就能消灾延寿,得到最无上的吉祥。这位名称佛,是一切吉祥中最无上的吉祥者,他曾经来过摩尼宝殿。因为这种缘故,所以这所摩尼宝庄严殿是最吉祥说法的道场。

  宝王如来世间灯 诸吉祥中最无上

  彼曾入此清净殿 是故此处最吉祥

  又有位佛,名号为宝王如来。他犹如世间明灯,能照破众生的痴暗。这位宝王佛,是一切吉祥中最无上的吉祥者,他曾经来过清净殿。因为这种缘故,所以这所清净宝庄严殿是最吉祥说法的道场。

  喜目如来见无碍 诸吉祥中最无上

  彼曾入此庄严殿 是故此处最吉祥

  又有位佛,名号为喜目如来。谁能见到他,就能得到一切无碍的喜悦。这位喜目佛,是一切吉祥中最无上的吉祥者。他也曾经来过庄严殿,所以这所宝庄严殿是最吉祥说法的道场。

  然灯如来照世间 诸吉祥中最无上

  彼曾入此殊胜殿 是故此处最吉祥

  又有位佛,名号为然灯如来。他的智慧光明,普照一切世间,能令众生反迷归真,背尘合觉。这位然灯佛,是一切吉祥中最无上的吉祥者,他也曾经来过殊胜殿。因为这种缘故,所以这所殊胜宝庄严殿是最吉祥说法的道场。

  饶益如来利世间 诸吉祥中最无上

  彼曾入此无垢殿 是故此处最吉祥

  又有位佛,名号为饶益如来,他能利益世间一切众生,令众生离苦得乐,证得涅槃。这位饶益佛,是一切吉祥中最无上的吉祥者。他也曾经来过无垢殿,因为这种缘故,所以这所无垢宝庄严殿是最吉祥说法的道场。

  善觉如来无有师 诸吉祥中最无上

  彼曾入此宝香殿 是故此处最吉祥

  又有位佛,名号为善觉如来。他善于觉悟,乃是无师自悟。这位善觉佛,他是一切吉祥中最无上的吉祥者。一切众生若闻到这位佛名号的音声,也得到吉祥。他也曾经来过宝香殿的缘故,所以这所宝庄严殿是最吉祥说法的道场。

  胜天如来世中灯 诸吉祥中最无上

  彼曾入此妙香殿 是故此处最吉祥

  又有位佛,名号为胜天如来。他是世间的明灯。宝灯的光明,能普遍照破一切黑暗。令众生得到智慧的光明,能出离三界,永得解脱。这位胜天佛,他是一切吉祥中最无上的吉祥者。他也曾经来过妙香殿,因为这种缘故,所以这所妙香宝庄严殿是最吉祥说法的道场。

  无去如来论中雄 诸吉祥中最无上

  彼曾入此普眼殿 是故此处最吉祥

  又有位佛,名号为无去如来。他有辩才无碍,在辩论中是大英雄。这位无去佛,他是一切吉祥中最无上的吉祥者,他也曾经来过普眼殿。因为这种缘故,所以这所普眼宝庄严殿是最吉祥说法的道场。

  无胜如来具众德 诸吉祥中最无上

  彼曾入此善严殿 是故此处最吉祥

  又有位佛,名号为无胜如来。他具足一切德行,这位无胜佛,他是一切吉祥中最无上的吉祥者。也曾经来过善严殿。因为这种缘故,所以这所善严宝庄严殿是最吉祥说法的道场。

  苦行如来利世间 诸吉祥中最无上

  彼曾入此普严殿 是故此处最吉祥

  又有位佛,名号为苦行如来。他在往昔时,专修苦行,来利益一切世间的众生。这位苦行佛,他是一切吉祥中最无上的吉祥者。也曾经来过普严殿。因为这种缘故,所以这所普严宝庄严殿是最吉祥说法的道场。

  如此世界中夜摩天王,承佛神力,忆念往昔诸佛功德,称扬赞叹。十方世界夜摩天王,悉亦如是叹佛功德。

  像这个娑婆世界中的夜摩天王,仰承着本师释迦牟尼佛的大威神力的加被,能回忆往昔一切诸佛的功德,所以能称扬诸佛、赞叹诸佛。在十方世界中所有的夜摩天王,亦是这样,称扬赞叹诸佛的功德。

  尔时,世尊入摩尼庄严殿,于宝莲华藏师子座上,结跏趺坐。

  在这个时候,本师释迦牟尼佛进入宝庄严殿,在宝莲华藏师子之座上,结双跏趺坐,而为诸天众演说华严经十行的妙法。

  此殿忽然广博宽容,如其天众诸所住处。十方世界悉亦如是。

  这所摩尼庄严殿,忽然之间,就是大起来,其面积又博又宽,能容纳所有夜摩诸天众,及一切所住的处所。十方世界的夜摩天宫中摩尼庄严殿,也都是这样的情形。

  大方广佛华严经浅释

  唐于阗国沙门实叉难陀译

  美国万佛圣城宣化上人讲述

  卷第十九 夜摩宫中偈赞品第二十

  夜摩宫中偈赞品第二十

  在夜摩天宫宝庄严殿中,有十二位大菩萨,用偈颂来称扬赞叹释迦牟尼佛的功德。这一品,在本经是第二十。所以为夜摩宫中偈赞品第二十。

  尔时,佛神力故。十方各有一大菩萨。一一各与佛刹微尘数菩萨俱。从十万佛刹微尘数国土外,诸世界中,而来集会。

  在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大威神力的缘故。在十方世界,每一世界,有一位大菩萨,率领佛刹微尘数那样多的菩萨,一起来到娑婆世界夜摩天宫宝庄严殿来听佛说华严大法。他们是从十万佛刹微尘数那样多的国土之外,诸世界中而来集会。

  其名曰。功德林菩萨、慧林菩萨、胜林菩萨、无畏林菩萨、惭愧林菩萨、精进林菩萨、力林菩萨、行林菩萨、觉林菩萨、智林菩萨。

  这十位大菩萨的名号,都有个林字为代表,因为他们的智慧和功德,好像丛林一般之多,所以用林字,来形容特别之多的意思。

  第一位是功德林菩萨,他是第四会说法主,他入菩萨善思惟三昧,来演说十行法门。第二位是慧林菩萨,他的智慧,犹如丛林。第三位是胜林菩萨,他的悟解,最为殊胜。第四位是无畏林菩萨,他闻法无畏,善解难理。第五位是惭愧林菩萨,他常回光返照,反求诸己。第六位是精进林菩萨,他是勇猛精进,绝不懈怠。第七位是力林菩萨,他修六度的力量,直达彼岸。第八位是慧林菩萨,他照理来观佛,而生起正修。第九位是觉林菩萨,他能觉悟自新,明心见性。第十位是智林菩萨,他有大圆镜智,照了诸法实相。

  菩萨就是觉有情,他能觉悟一切有情众生,令一切有情众生,都能反迷归觉,舍邪归正,返本还原,就路回家,明白自己的本来面目。又叫有情觉,是有情中一位觉悟者。这就是菩萨的意义。谁能行菩萨道,一切利益众生,不利益自己,谁就是菩萨。

  此诸菩萨,所从来国。所谓亲慧世界、幢慧世界、宝慧世界、胜慧世界、灯慧世界、金刚慧世界、安乐慧世界、日慧世界、净慧世界、梵慧世界。

  这十位大菩萨,他们是从什么世界而来?功德林菩萨是从亲慧世界而来。慧林菩萨是从幢慧世界而来。胜林菩萨是从宝慧世界而来。无畏林菩萨是从胜慧世界而来。惭愧林菩萨是从灯慧世界而来。精进林菩萨是从金刚慧世界而来。力林菩萨是从安乐慧世界而来。行林菩萨是从日慧世界而来。觉林菩萨是从净慧世界而来。智林菩萨是从梵慧世界而来。

  此诸菩萨,各于佛所,净修梵行。所谓常住眼佛、无胜眼佛、无住眼佛、不动眼佛、天眼佛、解脱眼佛、审谛眼佛、明相眼佛、最上眼佛、绀青眼佛。

  这十位大菩萨,都从智慧世界而来。每位大菩萨,都在佛道场修行清净梵行。有位佛,名号为常住眼佛,因为积行在躬,功德圆满之故。又有位佛,名号为无胜眼佛,因为慧为最胜之故。又有位佛,名号为无住眼佛,因为悟胜义谛之故。又有位佛,名号为不动眼佛,因为闻深无畏之故。又有位佛,名号为天眼佛,因为崇真拒迷,成大光净之故。又有位佛,名号为解脱眼佛,因为事理无差,离身心相之故。又有位佛,名号为审谛眼佛,因为了相不动之故。又有位佛,名号为明相眼佛,因为照理正修之故。又有位佛,名号为最上眼佛,因为照心本源,果成无上之故。又有位佛,名号为绀青眼佛,因为鉴达诸佛,回超色声,心言路绝,得果妙明之故。

  是诸菩萨,至佛所已,顶礼佛足。随所来方,各化作摩尼藏师子之座,于其座上,结跏趺坐。

  这些大菩萨,来到娑婆世界夜摩天宫宝庄严殿之后,向释迦牟尼佛顶礼佛足。随其来的方向,各各都化作摩尼藏师子之座,在其座上,皆结双跏趺坐,修种种三昧,调息身心,准备聆听佛说妙法。

  如此世界中,夜摩天上,菩萨来集。一切世界,悉亦如是。其诸菩萨、世界、如来,所有名号,悉等无别。

  娑婆世界夜摩天上,诸菩萨咸来集会。十方世界夜摩天上,也是这样。所有的菩萨、所有的世界、所有的如来、所有的名号,统统都是一样。没有两样。

  尔时,世尊从两足上,放百千亿妙色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世界。夜摩宫中,佛及大众,靡不皆现。

  在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从两足上,放出百千亿妙色的光明,所谓“五光十色,灿烂夺目。”又可说:万道霞光,尽虚空遍法界。此光普照十方世界,在十方界的夜摩天宫中,都有释迦牟尼佛和大众,都现出同样的境界。

  尔时功德林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在这个时候,这位功德林大菩萨,他仰承着佛的大威神力,普遍观察十方一切众生的因缘,而用十二首偈颂来说明佛的境界。

  佛放大光明 普照于十方

  悉见天人尊 通达无障碍

  释迦牟尼佛,常在光中说法,常放大光明,普照十方,所谓“佛光普照”。但是自性清净的人,才能得到佛光加被,而有大智慧。佛光虽然普照,但不照有嫉妒心、有障碍心、有自私心、有贡高心的众生。如果把这些黑暗心扫除干净,才能见到天人尊(佛),和佛光合而为一,光明相照,通达无障碍。

  佛坐夜摩宫 普遍十方界

  此事甚奇特 世间所希有

  佛不动本处(菩提道场)而升夜摩天宫宝庄严殿,坐在宝莲华藏师子之座上,为大众说十行法。不但在娑婆世界是这样的情形,就是在十方世界夜摩天宫也都是这样的情形。佛在说法,大众在听法,这种境界,颇甚奇特。所谓“一处即一切处,一切处即一处”的境界。也就是一多无碍,互相圆融的境界。这种境界,是世间所稀奇少有的现象,一般凡夫俗子是看不见这种境界的。

  须夜摩天王 偈赞十如来

  如此会所见 一切处咸尔

  夜摩天王用偈颂来称扬赞叹十位佛。在宝庄严殿华严法会中,所见释迦牟尼佛所放足轮之光。在十方世界所有夜摩天宫,都是这样的境界。佛光普遍一切天众。佛都在说十行法,大众都在听十行法。

  彼诸菩萨众 皆同我等名

  十方一切处 演说无上法

  在十方世界的夜摩天宫华严法会中,有很多大菩萨,助佛扬化,作为影响众。他们的名号,都和我等(功德林菩萨乃至智林菩萨)同一名号。在十方世界一切所有的道场,都在演说无上甚深微妙法。

  所从诸世界 名号亦无别

  各于其佛所 净修于梵行

  这些大菩萨,所从来世界的名字,和我们所从来世界的名字是一样的,没有分别。每位菩萨在其佛所,修习清净行。清净梵行,就是没有贪心、瞋心、嫉妒心、障碍心、痴心、贡高心、我慢心、自私心、自利心。

  彼诸如来等 名号悉亦同

  国土皆丰乐 神力悉自在

  十方世界所有一切佛的名号,完全相同,所有的国土,都是丰饶而快乐。诸佛的神通力,都是自在无碍。

  十方一切处 皆谓佛在此

  或见在人间 或见住天宫

  十方所有一切道场中,所有的菩萨和众生,都这样的说:“佛在我们的道场中,演说妙法。”或者见到佛,示现在人间,为众生说法。或者见到佛,住在天宫,为天众说法。

  如来普安住 一切诸国土

  我等今见佛 处此天宫殿

  释迦牟尼佛普到十方世界安住,十方世界诸佛国土,都有佛在说法。我等(功德林及其余九位菩萨)今见到佛在宝庄严殿中升座说法。

  昔发菩提愿 普及十方界

  是故佛威力 充遍难思议

  释迦牟尼佛在往昔曾经发菩提大愿,愿为利益众。这种大愿,普及十方世界。因为这个缘故,所以佛的大威神力,可以充遍十方世界去,真是不可思议的境界!

  远离世所贪 具足无边德

  故获神通力 众生靡不见

  佛为什么有大威德的神通力?因为他把世间一切的名利都舍弃,又不贪五欲之乐,所以才具足无边的德行。有了德行之后,就获得神通妙用力。有缘的众生,都能见到佛在说法。

  五欲有两种说法:①财色名食睡、②色声香味触,这是五尘。佛法最主要教人不要贪五欲。所谓“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远离五欲,就可了生脱死。

  可是世间的人,都在追逐五欲。色:人人都贪美色。男女相悦,因为贪恋美色。色好比金碗,人人都爱。可是金碗是热的,如果起贪心,去取金碗,一定被烫得手破血流。声:人人欢喜听悦耳的音乐。声好比涂毒鼓,谁打鼓,便会被毒死。香:人人爱嗅。香好比死龙气,龙是有毒的动物,它死了之后,其尸毒散布于虚空中。人嗅之,轻者患病,重者死亡。味:人人爱吃美味,味好比沸蜜糖,贪甜味人去吃,舌尖一定会烫烂。触:人人贪触觉,柔软滑腻,感觉舒服。触好比卧狮子,谁接近它,必定会被咬伤。所以修道人要远离五欲,不可贪求。没有五欲之想,便得解脱。

  从前有个人,到他处去旅行,认为游山玩水是人生一大乐趣。有一天,走在路上,远见一双醉象(代表生死)向他奔来。他为生命安全便匆忙找藏身之处,以度难关。在路旁发现有一井(代表无常),井旁有一大树,树上有绳垂入井中(代表生命根),作为汲水之用。他急中生智,附绳而下井,躲避醉象的威胁。望井底一看,有三条毒龙(代表三毒),张牙舞爪要吃他,他吓得魂不附体,魄飞天外。又见井的四壁,有四条毒蛇(代表四大),口吐红舌,要来咬他。令他心颤胆寒手发抖。望上一看,不得了!有黑白二鼠(代表日月),正在啃绳子,即将咬断,摇摇欲坠。这时的他,战战兢兢,不知如何是好?上来嘛,又怕被醉象用鼻卷死;不上来嘛,又怕被毒龙吞食。正在左右为难的时候,从树上蜜蜂窝中掉下五滴蜜糖(代表五欲),恰巧落在他口中,他觉得又甜又香,津津有味,希望蜜糖继续掉下来,于是忘了身处于险境中。这是说人只贪五欲之乐,而忘了轮回之苦。

  游行十方界 如空无所碍

  一身无量身 其相不可得

  佛虽然常游行十方世界,可是本体不动,仍然坐在菩提树下(这是演说华严经大法的境界),到十方世界去教化众生,好像在虚空一样,来去无所障碍。佛一报身,能化百千亿应身。换言之,有多少世界,佛便化多少身,在每个世界里的众生,都见佛在说法。可是其相不可得,不能指定那位是释迦牟尼佛,所谓“著相头头错,无为又落空”。以相来求佛,这是行邪道。在金刚经上说:“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这是不明白佛法的道理。因为,佛是无相,无相无不相的。

  佛功德无边 云何可测知

  无住亦无去 普入于法界

  佛在往昔的时候,广作功德。他是诸恶莫作,所以没有罪孽过;他是众善奉行,所以有无边的功德,没有可以测量知道佛的功德有多少,在本经入法界品中:“刹尘心念可数知,大海中水可饮尽,虚空可量风可系,无能尽说佛功德。”

  佛是没有来,也没有去,所谓“无来无去,故名如来”。佛的法身,普遍入于法界。佛是以法界为体。

  法界分为四圣法界和六凡法界。所谓“十法界不离一念心,一念心具足十法界。”佛和众生,都在十法界中,彼此之心,互相通达,故又谓“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我们的心,可以通佛法界、菩萨法界、缘觉法界、声闻法界(四圣法界)。又可以通天法界、人法界、阿修罗法界、畜生法界、饿鬼法界、地狱法界(六凡法界)。所有的法界,互相通达。佛身是法界,可以普入法界。我们众生若能修行,也能普入法界。由此可知,人人有佛性,人人可成佛。但是人人不知修行,所以人人不成佛。

  尔时慧林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在这个时候,这位慧林大菩萨,他仰承释迦牟尼佛的大威神力,普遍观察十方一切众生的因缘,用偈颂来说明佛的境界。

  世间大导师 离垢无上尊

  不可思议劫 难可得值遇

  世间分为三种:①有情世间:就是众生世间。一切众生有人我、法我的执着。此世间不平等,有智慧、贫富、贵贱、夭寿种种的分别。②器世间:就是国土世间。一切事物都在这世间,如山河大地、房廊屋舍等。此世间也不平等,有华屋良田,也有漏室劣地。有丰衣足食,也有衣食无著。③智正觉世间:就是佛世间。真正觉悟宇宙万有之真理,也觉悟自心之清净,也就是觉悟了世间出世间一切的法。此世间最平等,没有一切的分别。法门有依正二报,依报就是山河大地、房廊屋舍,我们所依靠所住的地方。正报就是我们的身体,在前生造善业,今生所依处是优境;在前生造恶业,今生所依处是劣境。这是因果律,丝毫不爽。

  佛是世间出世间一切众生接引的大导师。佛是离开一切尘垢(染污),而得到清净的本体。

  什么是垢?简而言之,就是无明、愚痴。贪名贪利都是垢。贪名的人,想作世界大名鼎鼎的人物,名流千古,就是流传万古,又怎么样?这是染污法。贪利的人,想得万贯财产,留与子孙,可是纵使成了百万富翁,等到两眼一闭,两腿一伸,这时候便两手空空去见阎王,什么也带不走,只有业障随身而去。

  佛把虚妄不实的假名假利都看破了,都放下了。所以得到自在,成为无上的至尊。在不可思议那样长的时间,很难能遇到佛。所谓“无上甚深微妙法,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爱持,愿解如来真实义。”这是说法很难闻到。又可以这样说:“无上至尊微妙佛,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顶戴受,愿得如来常加被。”我们遭逢佛后难(八难之一),所幸我们今天还能闻到佛法,这可以说是蒙受佛大光明来照耀。

  佛放大光明 世间靡不见

  为众广开演 饶益诸群生

  佛放大光明,普照十方一切众生。所有的众生,没有不见佛。佛为一切众生广大开演无上甚深微妙法。佛为饶益一切众生,而为众生说法,令众生离苦得乐。

  如来出世间 为世除痴冥

  如是世间灯 希有难可见

  佛为什么要出现于世间?在常寂光净土打坐入定,那不是很好嘛!何必来到世间,岂不是无事找事吗?不是的,佛有慈悲心,怜愍 众生,所以倒驾慈航,来到世间,为除去众生的痴冥。什么是痴冥?痴是愚痴,冥是黑暗。佛是世间的明灯,能照破一切的黑暗。佛是百千万劫难遭遇,很不容易见到佛。各位想见到佛吗?那么,就要努力参禅打坐,到了炉火纯青的时候,证得五眼,才能见到诸佛和一切菩萨的法身。

  已修施戒忍 精进及禅定

  般若波罗蜜 以此照世间

  佛已经把布施修行圆满,所谓“头目脑髓(内财)、国城妻子(外财)”,统统能布施给需要的人。布施的时候,连布施的心都没有。所谓“三轮体空”。没有一个能施者,也没有一个所受者,中间没有所施之物。有这种思想,才是真布施。

  佛已经把持戒修行圆满。不仅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而且又持八关斋戒、菩萨戒,以上是在家居士所受的戒律。又持沙弥十戒,比丘二百五十条戒。

  佛已经把忍辱修行圆满。忍就是忍受不了也要忍。忍字是刀刃从心,在心上插一把刀,虽然痛到万分,但是还要忍耐。遇到不如意的境界要忍,有人骂你,要忍;有人打你,要忍。所谓“忍是无价宝,人人使不好,若能会用它,事事都能好。”忍有生忍、法忍、无生法忍的分别。

  佛已经把精进修行圆满。只有前进,不会后退。勇猛精进,绝不懈怠。不但昼精进,夜精进;而且身也精进,心也精进。换言之,时时刻刻在精进。所谓“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佛已经把禅定修行圆满。常在定中,什么境界来也不摇动其心。这部大方广佛华严经,就是佛在定中到七处说了九会。

  佛已经把般若修行圆满。般若译为智慧,修圆满前边五种波罗蜜法,才能得到大智慧,有了智慧现前,便能到彼岸。

  六度的行门修行圆满,智慧的大光明,能普照一切世间。六度是菩萨所修的行门,也就是大乘法,自觉觉他、自利利他的行门。不是自了汉的独善其身的思想,而是兼善天下的思想。也就是牺牲小我,完全大我的精神。菩萨为众生快乐,自己心甘情愿来受苦。

  如来无与等 求比不可得

  不了法真实 无有能得见

  谁也不能来和佛相比,想找也找不到。为什么?因为佛的智慧是最无上,佛的相好庄严,佛的神通广大无边,佛的法身尽虚空遍法界,世上能有这样至尊的人吗?

  若是不明白法的真实性,诸法实相的道理,那就不能见到佛。如果能明了法的真实性,那才能见到佛。

  佛身及神通 自在难思议

  无去亦无来 说法度众生

  佛的法身和神通是自在无碍,变化无穷,有不可思议的境界。佛的法身是无来无去,可是他常常说法来度化一切众生。

  若有得见闻 清净天人师

  永出诸恶趣 舍离一切苦

  假设有人得见闻清净天人师(佛),便能永远出离四恶趣,舍离三苦、八苦、无量诸苦。四恶趣就是修罗、畜生、饿鬼、地狱诸恶趣。三苦就是苦苦、坏苦、行苦。八苦就是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阴炽盛诸苦。无量苦就是一切的苦恼,有八万四千种之多。

  无量无数劫 修习菩提行

  不能知此义 不可得成佛

  要经过无量无数那样长的大劫,专心修习菩提行,才能明了知道佛法的真实义。否则就不能明白佛法的道理,不可以得到成佛的果位。

  不可思议劫 供养无量佛

  若能知此义 功德超于彼

  在不可思议那样长的时间,来供养无量无数诸佛。这种功德是最大的。可是若能知道华严经十行品中所讲的义理,这种功德比供养无量佛的功德要超过若干倍。

  无量刹珍宝 满中施于佛

  不能知此义 终不成菩提

  用无量佛刹微尘数那样多的珍宝,来供养布施于佛,这种功德可以说是无量。但是不明白十行品的真实义,无论布施修行多久,也不会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尔时,胜林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在这个时候,这位胜林大菩萨,他仰承着释迦牟尼佛的大威神力,普遍观察十方一切众生的因缘,而用偈颂来说明佛的境界。

  譬如孟夏月 空净无云曀

  赫日扬光晖 十方靡不充

  好像孟夏(四月)的时候,天空非常清净,万里无云。炎热的太阳,普照十方。在十方没有不充满太阳的光辉。

  其光无限量 无有能测知

  有目斯尚然 何况盲冥者

  太阳的热度是没有限量,没有人能测量太阳光的热度,究竟有多少度?可以说无人能知道。何况生来就盲冥的瞎子,他怎会知道太阳光的热度呢?当然不会晓得。

  诸佛亦如是 功德无边际

  不可思议劫 莫能分别知

  十方诸佛的功德,好像太阳光的热度,是没有边际的。就是经过不可思议大劫的时间,也不会有人能分别出来究竟有多少,知道详细的数量。

  诸法无来处 亦无能作者

  无有所从生 不可得分别

  一切诸法没有来处,也不是有人作出来的法。法的本体和虚空一样,不是从什么地方所生出来的,所以法的本体不可得分别。法根本就没有一个本体,所谓“诸法不自生,亦不从他生,不共不无因,是故知无生。”

  一切法无来 是故无有生

  以生无有故 灭亦不可得

  诸法既然无来,它怎会生呢?因为它不能自生的缘故,又怎会有个灭呢?法就是不生不灭。所以生不可得,灭也不可得。

  一切法无生 亦复无有灭

  若能如是解 斯人见如来

  因为一切法没有生,所以也没有灭。也就是没有生相,也没有灭相。若能明白诸法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道理,这个人就能见到如来。

  诸法无生故 自性无所有

  如是分别知 此人达深义

  一切法没有生,怎会有自性?若有自性,那就会生。如果能这样来分别,而知道一切法的真理,这个人就能如如不动,通达了了常明的深义。

  以法无性故 无有能了知

  如是解于法 究竟无所解

  因为诸法没有体性的缘故,所以没有能了解知道。像这样能了解一切法无性,究竟到极点,就是什么也没有,皆无所解。

  所说有生者 以现诸国土

  能知国土性 其心不迷惑

  所说有众生或有法生,现出于诸佛国土。若能明白一切国土性,其性犹如虚空。那么,其心就不会被虚妄不实的境界所迷惑。

  世间国土性 观察悉如实

  若能于此知 善说一切义

  世间所有诸佛国土性,观察一切都是真如实相的境界。若能明白这种真理,知道一切都是不生不灭,这时,才能善巧方便演说一切佛法的真实义。

  尔时,无畏林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在这个时候,这位无畏林大菩萨,仰承着释迦牟尼佛大威神力。普遍观察十方一切众生的因缘,用偈颂来说明佛的境界。

  如来广大身 究竟于法界

  不离于此座 而遍一切处

  如来的法身是尽虚空遍法界,所以无来无去。在金刚经上说:“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如来的广大身,以法界为体。如来的智慧身,证到极果。所以如来的应身,不须离本座,而能遍满一切处。也就是不离娑婆世界的菩提的菩提树下的金刚座、不离夜摩天宫宝庄严殿的宝莲华藏师子之座,而能遍满十方一切菩提树下和一切夜摩天宫。

  若闻如是法 恭敬信乐者

  永离三恶道 一切诸苦难

  若能闻到华严经这种重重无尽圆融无碍的法,生出恭敬的心、生出信仰的心、生出喜乐的心,这个人一定永远出离三恶道,脱离一切不吉祥的苦难。

  设往诸世界 无量不可数

  专心欲听闻 如来自在力

  假设要往一切世界去,亲近于佛,供养于佛。有无量无边不可数那样多的世界,都要专一其心来聆听佛法,这是藉着如来的自在神通力,才能有这样的境界。

  如是诸佛法 是无上菩提

  假使欲暂闻 无有能得者

  这样的诸佛法,都是成就无上正等正觉的方法。假使愿意暂时闻法,那是得不到妙法。非得发长远的菩提心,必须天天听经闻法,才能得到佛法的利益。

  若有于过去 信如是佛法

  已成两足尊 而作世间灯

  假设在过去生中,信仰华严经无上甚深微妙法,或者已经成就两足尊(福也具足、慧也具足),两足尊就是佛。而做世间的明灯,能普遍照破世间一切黑暗。也就是没有一切的痛苦。

  若有当得闻 如来自在力

  闻已能生信 彼亦当成佛

  若有人应当得闻华严经的妙法,这是蒙十方诸佛自在神通力的加持。这是在往昔所种的善根,所以才有今日得闻华严经的因缘。闻法之后,能生信心,才能成佛。否则的话,闻法之后,当作耳边风,过而不留。在第八识田中没有种下这种善业的种子。这是闻而未闻,无有是处。

  若有于现在 能信此佛法

  亦当成正觉 说法无所畏

  假设能在现在,深信华严经的妙法,而不生狐疑(狐狸在冬天过河,在冰上走一步,听一听是否有声音),亦当成佛。为众生说法时,威德具足,毫无所畏惧。换言之,不会被大众的威所摄伏,而受到障碍。

  无量无数劫 此法甚难值

  若有得闻者 当知本愿力

  在无量无数大劫中,要发菩提大愿,才能闻到佛法。我们今天能听到华严大法,不是在一位佛或两位佛所种的善根,而是在千位佛或万位佛所种下的善根。这种华严妙法,真是百千万劫难遭遇。假设有人闻到这种法,乃是在往昔所发菩提愿力的缘故。

  若有能受持 如是诸佛法

  持已广宣说 此人当成佛

  假设有人能受持华严经所讲的妙法,这个人能读诵、解脱,广为大众宣讲。此人应当成佛。我们闻到华严经的妙理之后,要去研究它,才能明白。明白之后,要依法修行,才能证得妙觉(佛)的果位。

  况复勤精进 坚固心不舍

  当知如是人 决定成菩提

  况且这个人又能身精进、心精进,昼夜六时恒精进。有坚固心、虔诚心、恒常心来勤精进,而不懈怠。用坚诚恒三心来修六度万行,永不舍弃。当知这样的人,决定能成就无上正等正觉。好像药王菩萨,能焚身供养佛,这是真精进。这种精神,多么伟大,令人敬佩!

  尔时,惭愧林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在这个时候,这位惭愧林大菩萨,他仰承着释迦牟尼佛大威神力。普遍观察十方一切众生的因缘,用偈颂来说明佛的境界。

  什么是惭愧?惭就是惭其前愆;愧就是愧疚于心。觉得自己所行所作,既对不起人,又对不起自己。也就是对人没有利益,对己也没有利益。要生惭愧心,改过自新。如果做了错事,应该在佛前忏悔。所谓“弥天大罪,一忏便消。”若不生忏悔心,罪业永久存在。

  我常对你们说:“真认自己错,莫论他人非,他非即我非,同体名大悲。”凡是有大悲心的人,绝对不谈说人之是非,不评论人之善恶。切记!切记!无论是出家人或在家人,不要打妄语、不要造是非,应以慈悲为本,以方便为门。处处为人方便,不找人的麻烦。否则,修至未来际,仍然是众生,永不成功。

  若人得闻是 希有自在法

  能生欢喜心 疾除疑惑网

  若有人闻到这部华严经希奇少有的法,一定能生出欢喜心。因为这部经的道理,又圆融又自在。这部经的境界,重重无尽,无尽重重。闻到这法,很快的就把疑惑网解除了。

  我们为什么有贪心、瞋心、痴心?因为没有闻到佛法。要想没有三毒之心,那么,赶快放下一切,认真来学习佛法。宁可不穿衣、不吃饭、不睡觉,也要来学佛法。为什么?因为衣食住是暂时的享受。但学佛法,可得到永远的快乐,那才是真正的快乐。

  一切知见人 自说如是言

  如来无不知 是故难思议

  一切有正知正见的人,自己是这样的说:“佛是大智慧的圣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无所不见。”因为这个缘故,所以不可心思、不可言议。在凡夫的思想和言语上,无能明白。

  无有从无智 而生于智慧

  世间常暗冥 是故无能生

  本来没有智慧,不会生出智慧来,必须学习般若法门,才能生出智慧。所谓“深入经藏,智慧如海。”因为世间常常是黑暗的缘故,所以无法生出智慧来。

  如色及非色 此二不为一

  智无智亦然 其体各殊异

  有智慧和无智慧的道理,好像金和金色一样。虽然是一个,但是金是金,色是色。金和色在名词上是两个,所以说此二不为一。有智慧和没有智慧,也是这样的道理,其体不同,各有殊异。

  如相与无相 生死及涅槃

  分别各不同 智无智如是

  又好像有相和无相,有形相是个相,无形相还是个相。但是相和相不同。一个是有,一个是无。生死和涅槃,分别各有不同。生死要受轮回,涅槃就了生死。但是,涅槃是没有生死,生死不是涅槃,各有各的名词而不相同。有智慧和没有智慧的道理,也是这样子。

  世界始成立 无有败坏相

  智无智亦然 二相非一时

  世界是由成、住、坏、空四中劫所成立。每中劫有二十个小劫。所以世界成住坏空要经过八十个小劫。在成立的时期,没有败坏相现出来。有智慧和没有智慧,也是这样。这两种相,不能在同时俱有的。

  如菩萨初心 不与后心俱

  智无智亦然 二心不同时

  好像菩萨初发菩提心的时候,不和最后的金刚心在一个时候。有智慧和没有智慧,也是这样,这两种心不能同时俱有的。

  譬如诸识身 各各无和合

  智无智如是 究竟无和合

  诸识身就是六根对六尘境界,所生出六种分别心,称为六识。眼识和耳识、鼻识和舌识、身识和意识,各有各的相,各有各的功用,不会和合。有智慧和没有智慧,也是这样,完全没有和合的可能,因为互相不一样,所以互相不和合。

  如阿伽陀药 能灭一切毒

  有智亦如是 能灭于无智

  阿伽陀译为普去。它能普遍除去一切病毒。又叫不死药,能消除一切毒,所以就不会死。阿伽陀药能解除一切毒。有智慧也是这样,能除去一切毒。什么毒?就是愚痴毒、邪见毒、妒嫉毒、烦恼毒,乃至贪瞋痴三毒。有了智慧的光明,便能破除一切愚痴的黑暗——无明。

  如来无有上 亦无与等者

  一切无能比 是故难值遇

  佛是无上正等正觉,再没有人比佛再高上的,所以佛称为无上士。也没有人能和佛平等的。一切一切无能和佛相比。因为这个缘故,所以在百千万劫难遭难遇佛的法身。

  尔时,精进林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在这个时候,这位精进林大菩萨,他仰承着释迦牟尼佛大威神力。普遍观察十方一切众生的因缘,用偈颂来说明佛的境界。

  诸法无差别 无有能知者

  唯佛与佛知 智慧究竟故

  诸法是没有差别性。一法即是一切法,一切法还归一法。到究竟处时,一法不立,万法皆空。佛法如虚空,无人能了解佛法。唯独佛才能了知一切法的微妙义。佛佛道同,佛佛一体。所谓“十方三世佛,同共一法身。”为什么佛与佛知道法的真实义?因为佛的智慧已到了究竟的境界。

  如金与金色 其性无差别

  法非法亦然 体性无有异

  法和非法如同金和金色一样,其性没有什么分别。因为体和性都是空的,没有两样。

  法是善法,非法是恶法。在百论上说:“福尚舍,何况罪。”在金刚经上说:“法尚应舍,何况非法。”这是教人不要执着一切法。

  众生非众生 二俱无真实

  如是诸法性 实义俱非有

  众生是众缘和合而生,众缘分散而灭,都是虚妄不实的。所以说“众生非众生,二俱无真实。”好像前边所说种种法的体性,但有言说,均无实义。凡是能说出来的法,实义俱非有。

  譬如未来世 无有过去相

  诸法亦如是 无有一切相

  譬如未来世,还没有来。既然没有来,那就没有过去的相,也没有现在的相。过去已经过去了,未来尚未来到,现在又不停止,所以没有过去的形相。诸法和三世的道理是一样,是没有一切相的。

  譬如生灭相 种种皆非实

  诸法亦复然 自性无所有

  譬如生和灭的相,生,也不一定是生;灭,也不一定是灭。生灭没有一个实相。若是实有,就不会灭,若不会灭,就不会生。凡是有生有灭者,都不是真实的。诸法也是这样,自性无所有,也就是没有一个体相。

  涅槃不可取 说时有二种

  诸法亦复然 分别有殊异

  涅槃是空的,取时不可得。说时有两种:一为有余涅槃(二乘人所证得)、二为无余涅槃(菩萨所证得)。这不过是个名字而已,究竟是了不可得。诸法也是这样,若是分别它,就有殊异。

  如依所数物 而有于能数

  彼性无所有 如是了知法

  好像依照所数的物。有所数的物,才有能数的人。所数的物和能数的人,彼性无所有,这样了知一切法,就是这样子。

  譬如算数法 增一至无量

  数法无体性 智慧故差别

  譬如算数的方法,一开始有个一,再加上一,就是二。再加上一,等于三,乃至加上无量一,等于无量数。所谓“一为无量,无量为一。”返本还原,还是一。数法根本上没有一个体性。但因为人用算数的智慧来分别,所以才有差别。

  譬如诸世间 劫烧有终尽

  虚空无损败 佛智亦如是

  世间的有情众生和无情众生,各有各的性命。每类的众生,其寿命有长有短,各不相同。世间(地球)在成时是生长,在住时是健康,在坏时是患病,在空时是死亡。世间到三大灾的火劫时,大海的水,自动燃烧起来,把山河大地烧成灰。可是虚空没有损败相,因为虚空根本无一物。佛的智慧也是这样,犹如虚空,无法损败。

  如十方众生 各取虚空相

  诸佛亦如是 世间妄分别

  好像十方所有的众生,各想取虚空相。但是,不管怎样取虚空,仍然是虚空相,没有损坏。诸佛也是这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世间的众生,因为有虚妄的分别,才生出法和非法种种不同的分别。

  尔时,力林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在这个时候,这位力林大菩萨,他仰承着释迦牟尼佛大威神力。普遍观察十方一切众生的因缘,用偈颂来说明佛的境界。

  一切众生界 皆在三世中

  三世诸众生 悉住五蕴中

  九法界的众生,皆在三世的里边。不论在过去世的众生,在现在世的众生,在未来世的众生,完全都住在五蕴中,也就是五蕴所缠缚着,不得解脱。

  诸蕴业为本 诸业心为本

  心法犹如幻 世间亦如是

  一切的蕴,以业为根本,造业就生出色受想行识五蕴。一切业,以心为根本。业是从众生心而生出。所谓“一切唯心造。”心法并不是真实,它犹如幻化。世间一切的一切,也是虚幻的,没有一个实体。既然知道是虚妄不实,何必执着呢?

  世间非自作 亦复非他作

  而其得有成 亦复得有坏

  这世间不是自己所作出来的,也不是另外有他人所作出来的。它有成的时候,也有坏的时候。因为世间也有生命,所以有成必有坏。成住坏空四相,周而复始,循环不息。

  世间虽有成 世间虽有坏

  了达世间者 此二不应说

  世间虽然有成、有坏的时候,但是要了解通达世间的现象,也知道这是虚妄不实。其实世界也没有成,也没有坏,所以不应该说有成坏的相。

  云何为世间 云何非世间

  世间非世间 但是名差别

  怎样才为世间?怎样才为非世间?说是世间或非世间,不过有个名字的分别而已。其实本体是虚妄的、不真实的。

  三世五蕴法 说名为世间

  彼灭非世间 如是但假名

  三世和五蕴的法,是假借方便给它起个名字,而叫做世间(三世迁流为世,彼此间隔为间),它能灭,不是世间,是个假的名字而已。

  云何说诸蕴 诸蕴有何性

  蕴性不可灭 是故说无生

  怎样来说五蕴法?五蕴又有什么体性?五蕴的性不可灭,既然没有灭,怎会有生?有生就有灭,无有灭就无有生。所以说世间和五蕴的法,都是虚妄不实的,不要执着它。

  分别此诸蕴 其性本空寂

  空故不可灭 此是无生义

  分别五蕴的法,它的体性本来是空寂,没有形相。因为空的缘故,所以不可灭。既然不会灭,怎会有个生呢?这是不生不灭的道理。

  众生既如是 诸佛亦复然

  佛及诸佛法 自性无所有

  众生既然是这样,都是空的,那么,诸佛的本体也是空的。所谓“若人欲识佛境界,当净其意如虚空。”佛和诸佛法也如虚空,自性无所有。

  能知此诸法 如实不颠倒

  一切知见人 常见在其前

  若能明白众生、世间、五蕴诸法,都是虚妄不实,那么,还执着个什么?要是执着,不过执着虚空而已。那虚空怎会有执着呢?如果能明白这种道理,就不会为一切而犯颠倒。有这种知见的人,诸佛常现在其面前。

  这是教人不要著相,没有执着。所谓“著相头头错,无为又落空。”凡是执着什么相,着什么都是错的;如果说什么也没有,那又落到空妄上了。不落于空,不落于有,才是中道。所谓“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因为真空不空,所以才有妙有。妙有非有,才是真空。

  尔时,行林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在这个时候,这位行林大菩萨,他仰承着释迦牟尼佛的大威神力。普遍观察十方一切众生的因缘,用偈颂来说明佛的境界。

  譬如十方界 一切诸地种

  自性无所有 无处不周遍

  佛法好像十方一切世界大地的诸地种。它自己的本体是无所有,可是没有一个地方没有地种。所有的一切世界,都周遍而有地种。

  佛身亦如是 普遍诸世界

  种种诸色相 无主无来处

  佛的法身,好像地种一样,遍满一切处。在十方世界中,佛身都普遍,佛现出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的诸色相。没有主宰,也没有来,也没有去。犹如虚空,无住无来处。

  但以诸业故 说名为众生

  亦不离众生 而有业可得

  众生是由业报所成就。业不是单一种业,而是有种种的业。有种种业,故受种种报。因为要受报的缘故,所以为众生。业就在众生中,并不是离开众生,而另外有个业。业的成就,便是五蕴。不是五蕴来造业,而是造业生出五蕴。

  业性本空寂

  众生所依止

  普作众色相 亦复无来处

  业性本来是空寂的。所谓“了即业障本来空,不了仍须还宿债。”假设明了觉悟,业障本来是空寂的。一念迷惑,就被业障所障住了,而不能空寂。那么,就要受果报,递偿宿世罪孽的债目。众生依止业性,才有一切一切的色相。众生也是无来无去的,因为业性本空寂,所以无来处。

  如是诸色相 业力难思议

  了达其根本 于中无所见

  这样种种的色相,是由业力所造成的,也是难思议。明白业的根本道理,乃是空寂的。那么,在业中就找不到可见的东西。

  佛身亦如是 不可得思议

  种种诸色相 普现十方刹

  佛的法身也是这样,不可以心思、不可以言议。佛的种种色相,示现于十方诸佛刹土。但是,佛的本体不动,没有离开菩提树下金刚之座。

  身亦非是佛 佛亦非是身

  但以法为身 通达一切法

  佛虽示现种种色相,但不著于色相上。佛的色身,并不是真佛。真正的佛,是无来无去,尽虚空遍法界,无在而无不在。以报身认为是佛,这是错误的;不能执着在身体上。佛尚且不可以执着佛身。我们众生为什么还执着身体呢?放不下它。佛以法身为身,法身是遍一处。一切法都属于佛的法身。若能通达一切,也就是见到佛身。

  若能见佛身 清净如法性

  此人于佛法 一切无疑惑

  假设有人能见到佛的真身。佛的真身是清净的,好像法性一样。所谓“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诠。”所有的法性,是寂灭、不动的。这个人如果明白这道理,一切就不会执着。对于一切佛法,不会生出疑惑心。为什么?因为法无定法,所以法也不可执着。若是没有执着,那么,又有什么怀疑?又有什么不明白呢?一切无著,则一切明了。

  若见一切法 本性如涅槃

  是则见如来 究竟无所住

  若是见到法的本体,是寂灭相。一切法的本性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如果明白这个道理,就见到佛的法身,是佛法身,而无所住,究竟无所执着。

  若修习正念 明了见正觉

  无相无分别 是名法王子

  若修习这种没有执着的正念,就能通达一切诸法实相,而得到正等正觉的果位。这种果位是无相无分别。这个名字叫法王子,即是能继承法王之位。佛为法王,菩萨为法王之子。要想成佛,先作菩萨,发菩提心,行菩萨道。

  尔时,觉林菩萨,承佛威力。遍观十方,而说颂言。

  在这个时候,这位觉林大菩萨,仰承着释迦牟尼佛大威神力。普遍观察十方一切众生的因缘,用偈颂来说明佛的境界。

  譬如工画师 分布诸彩色

  虚妄取异相 大种无差别

  人的心好像画师一样。想画画的时候,在心中先思量一番,在纸上画此什么?如何来配合青黄赤白黑诸彩色?“分布诸彩色”,这是依他起性。依一张白纸和种种彩色,绘出依他起性的画。“虚妄取异相”,这是遍计执性。怎样画?画些什么?其实画什么都是虚妄不实的。“大种无差别”,这是圆成实性,根本没有什么分别。

  这位画师,想画山水,或画人物,或画花卉,或画飞禽、走兽、昆虫、鱼虾等的异相。可是这张白纸没有什么分别,而是所用的彩色不同,所取的相不同,所以画出的画也不一样。

  这种大种,譬如真如,众生的形形色色,颠颠倒倒,没有离开常住真心。也就是没有离开如来藏性,也即是大光明藏。在这里有真空妙有。众生就是颠倒相,不应做而做,应做而不做;不应取而取,应取而不取;不应说而说,应说而不说。好像天降冰雹,粒粒是明体。

  愚痴人认为是珍珠,见它玲珑可爱,乃捡起很多粒,放在箱中,不久冰雹便化成水。这是不应取而取的过失。后来,这个愚痴人遇到真的珍珠,他又想:“这是冰雹,会溶化成水,不可取之。”这是应取而不取的道理。众生就是这样的颠倒,是非不分,黑白不明。起惑、造业、受报、轮转不已。

  大种中无色 色中无大种

  亦不离大种 而有色可得

  在纸的里边本来是没有彩色。或者用多一种彩色,或者用少一种彩色,所画出来的画,就有彩色了。这就是依真起妄的道理。在真如自性中,本来什么也没有,是空白的。可是依真生出妄来。本来在真里没有妄,所谓“真不起妄”,所以才说“色中无大种”。这个妄不能生真。越画这个彩色越不同,把本来的白纸遮盖住了。好像从真如生出无明。无明生出烦恼,贪瞋痴都现出来了。画这画,虽然说“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可是这个色也没有离开这个大种,也就是说离开这个大种,也就是说离开真也没有妄。若是离开大种,离开真如自性,一切的一切烦恼无明都没有了。这是我们真心现出一种妄想,可是妄想中不会现出真心。妄想也没有离开真心。这好像烦恼即菩提,生死即涅槃一样的道理。兹举出譬如来说明真如的道理,所以才说“亦不离大种,而有色可得”。不是离开真如自性而有烦恼及妄想。妄想是依真起妄。可是妄不现真,因为有了妄,真也不现。

  心中无彩画 彩画中无心

  然不离于心 有彩画可得

  在心中本来没有什么彩画,了不可得。虽然在心中找不出彩画,可是在彩画中也找不出心来。心画还不能离开,如果离开心,就画不出画;离开画,也没有画画的心。所以不能离开心,另外有个彩画。画彩画是用心来画的,虽然用心画的;但是,在画上并没有心。

  彼心恒不住 无量难思议

  示现一切色 各各不相知

  画画的心,常无所住,画了无量无边那样多的画,想不起来究竟画了多少画?在大种中示现一切彩色,每张画与每张画,互不相知、互不相识。

  譬如工画师 不能知自心

  而由心故画 诸法性如是

  好像善于画画的画师,当他在画画的时候,只知道一个轮廓。究竟画什么?也不详知,不过随缘应画而已。由心想画而画。一切诸法性,也像画画的心一样。

  心如工画师 能画诸世间

  五蕴悉从生 无法而不造

  人的心,好像工画师,能画出一切世间的境界——山河大地、森罗万象,都能画出来。色受想行识五蕴,也都从心所生,如同画画。先生出五蕴的色法,以后种种法都生出,所以说无法而不造。

  所谓“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这个生灭心,不是真心。真心是不生不灭。这是妄心。由妄心而起惑、造业、受报。本来什么烦恼都没有,因为一念之妄,以妄逐妄,互相追逐,离真越逐越远。若能回来,就能反迷归觉,返本还原,回到本有的家乡。

  如心佛亦尔 如佛众生然

  应知佛与心 体性皆无尽

  所谓“佛说一切法,为度一切心,若无一切心,何用一切法。”这首偈颂是说众生的心是重重无尽,佛才说重重无尽的法。好像心和佛是这样,好像佛和众生也是这样。应该知道佛和自己的生灭心,体性都是无穷无尽的。

  若人知心行 普造诸世间

  是人则见佛 了佛真实性

  假设有人知道心和思想是这样,能普遍造出一切世间的境界。若能在俗谛中找到真谛,在妄上找到真,返本还原,这个人就能见到佛,而明了佛的真实体性。

  心不住于身 身亦不住心

  而能作佛事 自在未曾有

  所谓“常住真心,性净明体。”也就是真如,也就是如来藏性。这个心,不在身内,不在身外,也不在中间,所以才说“心不住于身”。身是有形相,心是无形相,遍一切处。也就是“大种中无色,色中无大种”的道理。不离大种,而有色可得。也可以说“心中无彩画,彩画中无心”一样的意思。人不离于心,有彩画可得。又可以说“冰不住于水,水不住于冰”。冰不是水,水不是冰。可是由水能变成冰,由冰能变成水。所以说“真中有妄,妄不现真”。在真心中有妄心,在妄心中不会现出真心。所以才说“身亦不住心”。可是身和心互相依持,而能做出种种佛事。这是事理无碍,圆融周遍的法,自在未曾有的境界。

  若人欲了知 三世一切佛

  应观法界性 一切唯心造

  假设有人想要明了知道十方三世一切佛,应该观察法界性,法界就是真如实观,唯心识观。一切的一切的境界,都是唯心所造出来的。

  现在讲个公案,在唐朝睿宗文明元年(西元六八四年),有位出家人,名叫王明干,是洛阳人。虽然出家修行,但无戒行,又不修善。有一天,因病而死,被无常二鬼,引导到地狱门前。他遇到一位和尚(地藏王菩萨)教他一首偈颂:“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当如是观,心造诸如来。”令他念诵,可以解除地狱之苦。于是他专心念诵,来到阎王殿时,阎王见他头上放光,乃问他:“你在生前作些什么功德?”答:“我只念四句偈颂。”阎王又问:“是那四句?念给我听听!”他含着这四句偈颂的声音,所到之处,凡是受苦的人,皆得解脱。阎王因他有此功德,令他还阳,宣说此偈颂。王明干死后三日又复活,忆记此颂,乃向空观寺僧定法师询问,此偈出自何经?遂在华严经此品查出。诸位试想想:单念华严经的一首偈颂,就有这样大的力量;如果能念会此经里全部的偈颂,当然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尔时,智林菩萨,承佛威力。普观十方,而说颂言。

  在这个时候,这位智林大菩萨,仰承着释迦牟尼佛大威神力。普遍观察十方一切众生的因缘,用偈颂来说明佛的境界。

  所取不可取 所见不可见

  所闻不可闻 一心不思议

  众生因为有一种执着,执著有取见闻思这四种执着,所以不能得到法的利益。如果所取不可取,所见不可见,所闻不可闻,所思不可思。那么,还执着个什么?这四句偈颂,是教你不执著于事,也不执著于理,事理无碍,因为,一切境界,都是虚妄不实的。不要执着。所以才说“一心不思议”。

  有量及无量 二俱不可取

  若有人欲取 毕竟无所得

  有数量和无数量这两种法,都有生灭,所以才说“二俱不可取”。假设有个人,执著有量和无量作为规则,但到究竟时,有量也没有,无量也没有。都是一法不立,万念不生。如果明白诸法实相的道理,一切皆不可取。

  不应说而说 是为自欺诳

  己事不成就 不令众欢喜

  不应说而说,这是打妄语。不应该打妄语而打妄语,这是欺骗自己。应该说而不说,也是打妄语,也是欺骗自己。

  自己的生死大事不了,不会有成就。因为自己没有证果,缺乏德行,不会令众生生欢喜心。佛菩萨因为有大威德,所以令众生见之而生大欢喜心。

  我们修道人,一定要说真实话。见之言见,闻之言闻,不可打妄语。如果不说真实话,就是讲经说法,也没有人来听。纵使有人来听,也不会生欢喜心。

  所谓“自己生死自己了,自己吃饭自己饱。”自己的事情自己来做,不可把自己的事情(生死)忘了而不去做,而去“舍本逐末”。若舍弃根本,去追逐末梢,无有是处。

  修行的方法,就是勤修戒定慧,息灭贪瞋痴。要灭除自私心、妒嫉心、我慢心。在道场中不要存这些不正常的邪心。要把有利益的事,让给大家;把没有利益的事,留着给自己。这就是行菩萨道。

  有欲赞如来 无边妙色身

  尽于无数劫 无能尽称述

  有人想赞叹佛,赞叹佛三十二相八十种随形好的妙色身。可是佛无动于衷。赞叹他,也是如如不动;毁谤他,也是如如不动。为什么?因为佛不执着,所谓“八风吹不动”。就是尽于无量劫那样长的时间来赞佛,也不能说尽佛的相好庄严身的境界。

  譬如随意珠 能现一切色

  无色而现色 诸佛亦如是

  我们的心,好像如意珠,能遂心如意,又能现出一切境界。一切境界没有离开自心。心中本来没有什么境界可现,但是在没有境界中而能现出境界来,这是妙不可言的。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也是这样。

  又如净虚空 非色不可见

  虽现一切色 无能见空者

  我们的真心,又譬如清净的虚空,没有一切色相可见。虽然虚空没有色,可是真空中有妙有,能现出一切色。一切山河大地、房廊屋舍的境界,都在虚空中现出来。没有人能见虚空的本相是什么样子,虚空是没有相貌,没有体性。如来藏性(真心)也是这样子。

  诸佛亦如是 普现无量色

  非心所行处 一切莫能睹

  十方诸佛也是无相现相,无色现色。好像虚空无色而现出色来,这是真空现妙有的道理。佛能在十方世界示现成佛,每位佛都具足相好庄严身。这种境界不是众生心量所能知道的。一切众生不能见到佛的法身。

  虽闻如来声 音声非如来

  亦不离于声 能知正等觉

  一切众生,虽然都能闻到佛说法的声音,但这种声音并不是佛。可是,说法的声音,并没有离开佛。也不可着住声音就是佛,也不能离开佛所说法的声音。能明白这个道理,就能知道而认识无上正等正觉。

  菩提无来去 离一切分别

  云何于是中 自言能得见

  这种觉道的心,也不来也不去。它是离开一切的分别识心。怎可以说在菩提中得到菩提?或者得见佛?如有这种思想的人,是永远得不到菩提的。

  诸佛无有法 佛于何有说

  但随其自心 谓说如是法

  诸法从本来,常自寂灭相。法本来是无说无传,应作如是观。但是因为众生执著有相,所以佛在无法可说情形下,才来说法。

  诸佛既然无有法可说,那么,为什么又要说法?因为随顺众生的心意和自己的心意而说法。所谓“观机逗教”,因人而说法,应病而予药,才说无可说的法。

  ◎回向偈◎

  愿以此功德 庄严佛净土

  上报四重恩 下济三途苦

  若有见闻者 悉发菩提心

  尽此一报身 同生极乐国

  此经书全套由尹国富(普觉)请,全套历时三年,由上海智诚法师发心打字并校对,有错误之处敬请大家体谅,并指点。让有缘众生共同分享。大家共同学习佛法,研究佛法,修行佛法。愿把此经回向给各人父母、师长,以及法界一切众生,愿生者消灾免难,增福延寿,阖家平安,生活幸福,身体健康!社会和谐,大家都能了生脱死,百年以后都能往生极乐,各人各姓堂中亡者老祖宗、历代宗亲、各人过去七世父母、冤亲债主齐超生,得见弥陀!

返回目录

------------------------------------------------------------------- 

更多宣化上人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