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太虚法师:楞伽大意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11日
来源:   作者:太虚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太虚法师:楞伽大意

 

  ──十六年春在法苑楞伽祈祷会讲──

  法苑同人,以世人昧于业果之理,演成争杀之事,因体我佛慈悲之意,发起上海祈祷息灾会,持诵大乘入楞伽经,于每日下午三时,请余演说楞伽大意。余思此会为时既促,而楞伽妙义重重无尽,既不堪作具体之研究,又未能为抽象之讨论。仅就余持诵时所感觉者,约略言之:相宗六经,楞伽第一。经谈五法、三自性,明法相义;八识、二无我,明唯识义。相唯识之所变,识为相之能变。能变之识,类别为三:曰异熟、思量、及了别境识。所变之相,虽则无量,赖耶所变者,有漏杂染相、名、分别,是彼诸识之所变缘。正智、真如,唯诸佛自证圣智所缘行相,非诸凡夫、外道境界,故纯善无漏。凡夫、外道所变所缘,皆烦恼有漏之法。世出世间法,漏无漏摄尽。深密经云:“诸识所缘,唯识所现”。盖离识之外,实无余法,故一切法唯识。

  凡夫外道,由不了达身外之境──山河大地动植物等──唯是内识之所变,遂执能知之识以为我,而计被知之境以为法;因计我法为实有故,起惑造业,所以永沦生死苦海。诸佛悲愍众生,故施设名句文身之教法,使觉悟被知之境即能知之识所现;知境唯识,则不复贪恋迷惑,而思自造善法以成就乐境也。

  盖识种有二:一为有漏种,一为无漏种。有漏种所生之果,皆杂染法,随顺有漏而受生之有情,其业重者,则所领之境纯苦无乐,其造因轻者,或苦乐参半,然终不能究竟离苦而得乐,故皆为恶果。无漏种所生之果,即诸佛之身土,故为至乐而无苦。吾人自无始以来,法尔有漏恒现;其本具之无漏种,则隐伏于赖耶识中而从未现行也。故修学佛法,其功用即在引发无漏之现行,而伏断有漏之种子。

  然现行之有漏法何以能断灭?未起之无漏法何以能发生?能说明其断灭与发生之理由者,则佛菩萨所言关于唯识之经论也。证以本经,则其立名已隐含上述之二义。

  盖楞伽城为譬喻辞,诸异生类为现行之烦恼所牵动,所以拘碍于生死之中,不能出离,故佛以城喻生死缚;然城所依者为海,亦即喻变现众生根身、器界之集起心也。此心为烦恼法与无漏善之所依止,亦为圣、凡产生之根本,故借海以为喻。以海有容纳万流之能,似阿赖耶识能含藏一切诸法之种子,遇缘而起诸法现行之大用,故经云:“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楞伽城为夜叉王及其眷属之所居住,喻诸众生,无始时来即为烦恼有漏法所染污,致无漏佛种隐埋不现,所以生死相续,往来于三界之中。夜叉赋性残忍,常行杀害有情,与烦恼相类,故可为喻。佛从龙王宫出,乃至夜叉藉佛神力请佛说法而悟入一切法唯识所变之义,意显众生本有之无漏佛种,须藉佛说清净无漏名句文身以为引发之缘。综观上述,则楞伽经所显示者,应有二义:一为恶,一为善。众生心在未闻佛法以前,皆为烦恼恶法之所集聚;逮佛出世得闻妙法,则本有无漏善法为之引生,而烦恼恶法逐渐以之消灭也。

  今者、大地骚然,一球六洲,宛然夜叉食肉之场,而沪滨一隅,尤为产生吾华万恶之大本营,其被祸将更甚于各地!然诸仁者今既回心向善,又得诸师持诵经咒之力,或当因此而消灭也。盖众生之业力虽不可思议,而诸佛神变加持力亦复不可思议,但专一持诵,心无他缘,为众生回向,自可于冥冥之中,转重为轻、转轻为无也。佛为究竟圆满清净之果觉,能以自证所得之神力,使用于众生八识中,而现起等流之相。如现代催眠术,以能催眠者之心,施于所催眠者,两心连续而和合发生不可思议之现象。此凡夫之心,两人结合,效力犹且如是,今吾人持诵经咒,即是以佛之大智大悲大定力而加持行者,变浊土为极乐,登凡愚于圣道,亦指顾间事也;但视行者之精诚何如耳!

  楞伽言加持,即摄密教微妙义。密宗金刚藏菩萨,由佛神力之加持而能说法,盖佛之神通不可限量,不惟有情之凡夫,可由加持力而说法,即无情之草木宫殿皆可以佛之加持力而说法。今诸仁者为沪上将罹战祸,建兹道场,显密双修,亦在藉众人悔罪的同情心,及十方三世诸佛之加被力,而改变其将临之祸而为福;人或疑之,余深信焉。纵沪上人士未能一致的觉悟而将心忏悔,不足以消此将成之业果;但每日在座之净业行者,以自诵经咒力,听闻佛说力,则多闻熏习,如理作意,而增长佛种,顿现净土,殆无可置疑矣!(唐大定记)(见海刊八卷三期)(附注) 原题“楞伽祈祷会演讲纪要”,今改题。

----------------------------------------------------------------------------------------------------------------

更多太虚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