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综论>>正文内容

普贤菩萨行愿赞讲记:普贤菩萨行愿赞讲记 前言

       

发布时间:2013年08月21日
来源:   作者: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普贤菩萨行愿赞讲记:普贤菩萨行愿赞讲记 前言

  一、普贤行愿在《华严经》中的地位

  一般所讲所诵有关普贤菩萨的经典,多半是采用〈普贤菩萨行愿品〉,在唐德宗贞元年间(西元七八五-八○四年)般若三藏所译四十卷本的《华严经》,全名叫作《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通常单行流传的〈普贤菩萨行愿品〉(以下略称〈行愿品〉),是四十卷本的最後一卷。

  《华严经》另有两种译本,在东晋佛驮跋陀罗三藏所译六十卷本《华严经》中,第三十三卷有〈普贤菩萨行品〉;唐朝则天武后圣历年间(西元六九八-六九九年)实叉难陀译八十卷本的第四十九卷也有〈普贤行品〉。

  可见,三种译本的《华严经》,都有这一品,唯独四十卷本的〈行愿品〉中,加添了十条愿文,其他两译则未见所谓「十大愿王」的条文;四十卷本〈行愿品〉的内容,与六十卷本及八十卷本的〈普贤行品〉并不相同,甚至可说完全不同。

  现在我要讲的〈普贤菩萨行愿赞〉(以下略称〈行愿赞〉),是由唐朝的不空三藏译出,此与以上三种《华严经》的译本之译出年代比较,晚於佛驮跋陀罗三藏及实叉难陀译本,而又略早於般若三藏的译本。

  〈行愿赞〉的内容,跟六十卷本及八十卷本《华严经》的〈普贤行品〉固然不同,也与四十卷本《华严经》的〈行愿品〉略异,〈行愿赞〉中具有四十卷本的〈行愿品〉所举十大愿王的内容之外,尚有〈行愿品〉所缺的内容。

  〈行愿赞〉除了与四十卷本〈行愿品〉所举十大愿有相同处外,也有另外一种内容几乎相同而经名不同、译者也不同的译本,那就是东晋佛驮跋陀罗译的《文殊师利发愿经》一卷,五字一句,四字一颂,共四十二颂,与七字一句共六十二颂的〈行愿赞〉,同被收於《大正藏》第十卷。

  普贤菩萨在《华严经》中的地位极其重要,若举晋译六十卷本而言,共分七处、八会、三十四品,在八会之中的第一会、第六会、第七会、第八会都有普贤菩萨;在三十四品之中的第二〈卢舍那佛品〉、第二十三〈十明品〉、第二十四〈十忍品〉、第二十九〈如来相海品〉、第三十一〈普贤菩萨行品〉、第三十二〈宝王如来性起品〉、第三十三〈离世间品〉、第三十四〈入法界品〉,计有八品皆由普贤菩萨担任及扮演重要的角色。

  文殊菩萨在《华严经》中虽极重要,但在八会之中仅见於两会,三十四品之中仅见於六品,那是第二会的〈如来名号品〉、〈四谛品〉、〈如来光明觉品〉、〈菩萨明难品〉、〈净行品〉,第八会的〈入法界品〉。相形之下,不及普贤菩萨显得更重要,无怪乎四十卷本的《华严经》全经别称即是《普贤行愿品》。《华严经》的经旨,在於发明成佛道的因缘果报,所谓「因涵果海,果彻因源」,而普贤菩萨的身分立场,便是代表着修因、契果、生解,由菩萨因行而证入佛果法界的一位大导师。

  《华严经》在诸大乘经中,除了六百卷的《大般若经》之外,是部帙最大的一部,在中国的天台宗及华严宗,都将之判为圆教,也就是圆满的大教,尤其是华严宗,即依此经为根本教典。普贤行愿,是《华严经》的重要部分,现在所讲的〈行愿赞〉虽是《华严经》的别行异译,但其内容,的确就是《华严经》的普贤行愿,而且相当丰富,可以看作是《华严经》的心要。

  二、普贤菩萨在佛法中的地位

  除了《华严经》特别重视普贤菩萨之外,另一部天台宗的根本经典《法华经》三种译本,均有〈普贤菩萨品〉。同时,天台宗又主张有「法华三部经」之说,就是:1.《无量义经》,2.《法华经》,3.《普贤观经》。以《无量义经》为《法华经》的「开经」,以《普贤观经》为《法华经》的「结经」。也就是说,不仅在《法华经》的第二十八品是〈普贤菩萨劝发品〉,另外还有一部由刘宋昙无蜜多异译别行的《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这一部经的任务,是指出如何修行法华三昧的忏悔法门。由此可知,不仅《华严经》的实修实证重视普贤行,《法华经》的修证也重视普贤行。

  依据《佛说观普贤菩萨行法经》所介绍的普贤菩萨:「乃生东方,净妙国土」,「身量无边,音声无边,色像无边」,要经诸佛国土,来到我们这个世界,以智慧力,化乘六牙白象,象身高大;在《法华经》的〈普贤菩萨劝发品〉中也有类似的记载;在《楞严经》卷五,也说到普贤菩萨「乘六牙象,分身百千,皆至其处……拥护安慰,令其成就」。

  普贤菩萨的梵文「三曼陀跋陀罗」(Samantabhadra),又被译为「遍吉」,也有一部《三曼陀跋陀罗菩萨经》。他是一位具足无量行愿而普遍示现於诸佛刹土的一位大菩萨,所以在《华严经》中说,普贤菩萨的身体,犹如虚空,三世诸佛的法身,也都是普贤的法身,他可以普应十方而做一切方便,所以十方三世诸佛的应化身,也是普贤的应化身。因此《大智度论》云:「普贤不必说其住处,是应一切世界,而住其中。」

  在我们这个世界,普贤及文殊二尊菩萨,常被相提并论,《华严经》中以这二位菩萨为贯彻佛道因果的大善知识;《悲华经》卷四说,普贤菩萨是阿弥陀佛因地之时无诤念王的第八子,故将普贤菩萨当作佛的因位来看,重点在於普贤的无量行愿,即是成佛的要因。

  至於普贤菩萨与中国四川省峨嵋山的因缘,传说始於汉明帝时代,那是把晋译《华严经.菩萨住处品》所说西南方的树提光明山,现有菩萨名曰贤首,常为三千菩萨眷属说法,牵强附会地解释成了普贤菩萨的道场。

返回目录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