墨川:玄奘精神 第9节 第二章 随机而变,智慧胜于机巧(2)
墨川:玄奘精神 第9节 第二章 随机而变,智慧胜于机巧(2)
后来长孙皇后病重,太子承乾提出扩大僧尼道士人数,以求佛祖保佑。皇后却说:"佛道者,示存异方之教耳,非惟政体靡弊,又是上所不为,岂以吾一妇人而乱天下法。"皇后尚且如此,何况唐太宗。
为了打破传统士族高门大阀对政治的影响,也为了洗清李唐皇族的"胡族"嫌疑,唐太宗便通过尊崇本土道教来证明皇族纯正而久远的中原血统,而"舶来品"佛教正好成为打击的靶子。从贞观十一年到十三年间,道士们在唐太宗的默许和纵容下开始了大规模的攻击佛教行动,甚至逼死了当时佛教界的领袖法琳法师。法琳法师一死,佛教势力大挫,不得不接受了道先佛后的宗教秩序。
然而每个人都有感情,唐太宗也不例外:父亲爱妻的先后去世,兄弟侄儿死在自己手中,就连几个儿子也在为太子之位钩心斗角,让唐太宗感到心力交瘁。道家的丹药养生和长生不老之术虽然神奇,但此时的唐太宗无疑更需要佛家之说来安慰。唐太宗在《为故礼部尚书虞世南斋僧诏》中充分表达了当时的心情:
"故礼部尚书文懿公虞世南,德行纯备,文为辞宗。 夙夜尽心,志存忠益。庵从物化,忽移时序。昨因夜梦,倏睹斯人。兼进谠言,有若平生之日。追怀遗美,良用悲悼。宜资冥福,申朕思旧之情。可即其家,斋五百僧,造佛像一躯"。
不久,太宗亲临弘福寺为已去世五年的长孙皇后追福,并召唤高僧数人闲谈。高僧们当然不会放过这次感化帝王的机会,让唐太宗再一次感受到了佛教的义理和温暖。有了这样的心理铺垫,唐太宗对佛教的态度便不像当初那般激烈,佛教也就有了重生的机会。而玄奘的表文,就是在唐太宗积极筹划辽东战事、身心最为疲倦、最需要有人畅谈放松的时候送到了洛阳。因此,唐太宗是怀着一种既好奇又期待的心情在等待对这位远涉异邦舍身求法十九年满载而归的僧人。也许在那时,聪明的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等人就已经把玄奘当年上表请求出关的所有资料找来呈在唐太宗面前,好让皇帝有充分的准备。
那么玄奘又做了哪些准备呢?除了心理和对话上的准备外,玄奘还给唐太宗准备了一份厚礼。
"并献诸国异物,以马驮之,别敕引入深宫之内殿。"
一般来说,作为一个僧人,从国外回来的时候,除了经书之外,携带的应该是沿途各国国王贵族赠送的国书和珍宝,不然房玄龄也不会安排那么大规模的一场游街活动好让长安百姓瞻仰这些东西。但是我们要知道,一般献给君王的东西,是不能随便拿出来给寻常人等看的,这就是说,玄奘在进长安之前,就很可能已经从携带的珍宝异物中精心挑选了一部分用来敬献给唐太宗,这些礼物当中可能还有一部分是玄奘自己挑选的印度和西域特产。可见玄奘送给唐太宗的礼物不但精美独特,而且数量不菲,否则也不会用马驮着。可见,洞悉世情这四个字并非凭空送给玄奘的高帽子,他早就在为这次面见唐太宗做准备,而且准备得很是充分。
与人打交道,物质准备是第一步,赠送礼物是传达感情和拉近关系的重要方法,普通人吃这一套,皇帝也吃,所以唐太宗才会"别敕引入深宫之内殿",给了玄奘一个天大的面子。
一赠一受,可以说是两位当世最杰出人物在见面之前的第一次"过招",玄奘的每一步动作都经过深思熟虑,是建立在几十年人生阅历和经验上的最佳选择。
接下来,玄奘就要去见唐太宗了。《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把玄奘与唐太宗的对话记录得相当详细,也相当精彩,可谓寓攻守于无形之中,藏玄机于片言之间,不过唐太宗的开场白着实让玄奘吃惊不小:
"师去何不相报?"
唐太宗这句话问得非常厉害,从字面上看,他是在旧事重提,问玄奘当年离开大唐前为什么没有告诉上报朝廷,我们可以把它念出来,这样才能更好的体会一下唐太宗当时的语气--几分询问,几分怪罪,还有几分试探。如果换成一般人,被皇帝这么半真半假的一吓唬,估计当场就不知道该怎么说话了,但是玄奘没有慌乱,处变不惊是玄奘最鲜明的性格特色之一,即便皇帝有心发难,他也能从容应对: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