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中解脫:第九天 加行依止法及于有暇身劝取心要
掌中解脫:第九天 加行依止法及于有暇身劝取心要
无等阿底峡尊者曾说:
「所知类多寿苦短,寿量几何不能知,
故如鹅取水中乳,自当喜取己所欲。」1
(嘉杰‧帕绷喀仁波切首先援引上述偈颂,作为第九天教授的开场白,对我们略赐纠正动机之法。然后回顾了先前讲述的那几科,又简略重述了一遍「意乐依止法」。 )
戊四、加行依止法
如《经庄严论》中所说:
「当由财利及承事,并修行门依知识。」
加行依止法中有下、中、上三类方法。2学生在依止教书老师学法时,此三者皆备。所以,对上师如理修依止法,就是修「上师瑜伽」。如果我们与上师共住而作依止的话,便不需另求上师瑜伽所缘;3如果我们不在上师跟前,则应生起资粮田,修献浴、礼拜、供养等法。取悦善知识的最上方便,即是如教修行供养。至尊弥勒日巴说:
「我无财物可奉献,然以修行报师恩。4〕
以及:
「坚韧耐苦之修行,走今师喜之侍奉。」
《文殊口授》广、略二派中,均将「加行依止知识法」归入第四加行法5,所以这两派在说完第三加行法后,会接着讲:思乐依止法」。在「加行依止法」开始时,会先迎请上师资粮田,再作供养等后三种加行法。这是我们不在上师跟前,或未能与上师共住等情况下,以财物取悦上师的修法。
此《文殊口授》派中,加持地基等如前,次诵「谛力颂」。中传派的资粮田
观想法如下所述:在吠硫璃地基上,观想绘有金羯摩金刚图案,视之似有突起之状,触之则无凹凸之感。在其中央,观想一座宏大的四方形珍宝宫殿,具有四门、但无牌坊,与药师宫殿相似。
宫内中央有一个大狮子座,上有四级,形如无瓶之塔。第一层(最上层)上面,后侧有三个狮座,中央座上坐有释迦牟尼佛,左、右二边坐有文殊、弥勒,二尊背后分别为甚深见和广行派的上师。前侧也有三个狮座,分别为阿底峡,俄‧勒贝喜饶和仲敦巴三尊之座。
第二层上面有三个狮座,中央为宗喀巴大师之座,右为杰‧喜饶生格(慧狮子)6之座,左为根敦珠(僧成)7之座:第三层上有三个狮座,五世DL喇嘛安住于中央座上,右座之上为赤‧京巴嘉措(布施海),左座之上为吉祥上师降巴却丹(弥勒具法),第四层三个狮座上,中央为根本上师,右侧及左侧座上,有人说是观想上师的心传弟子,但根据教授,应观上师之师与上师之师的上师。
观想其它上师均坐在锦缎长垫上。这里有二种安置资粮田各尊法:一派是将一切三藏上师置于各层的左右二侧,佛、菩萨、声闻、缘觉、护法等置于各层的后侧。另一派则将见、行二派众上师置于各层前方,从各层三位上师的左右侧开始依次排列。,其它经、律、论三藏的传承上师观在各层左、右侧和后方。这二派都说不必观想本尊等,但如果我们想修的话,可以意想他们以不现身的方式安住在我们面前。此外,应当观想后方各尊面向自己而住,不为狮座所障蔽。
四门外各有一个浴室,室内中央没有浴池,地基高起,上设与资粮田各尊数目相等的座位。七支等修法与他派近似8。
南传派的资粮田与此不同,如该派念诵仪轨中所说,在自己面前,观想一个由狮子所擎举的巨大七宝座,共有七层,形似噶当供台。狮于站立在地基上,狮座前方竖有三架梯子。
最上面一层带有背扉,像床的靠背一样,其左右二角饰有类似手柄的东西,称为「弯铁箭」。此背蚊由珍宝制成,上端饰有宝顶。每一层级各有二个小金梯,左、右侧各一。以前提到的三个梯子架在狮座中央的位置。背扉突起的正中为金脊瓶,9左—、右二侧竖有尊胜幢。
第一层上,释迦佛所坐的宝座带有背昆,像徽六度的龙、大鹏鸟等六灵10捧座,敷设五层妙衣座垫。左‧右二边为文殊和弥勒所坐之座,各敷三层座垫,但没有狮子。
前方为现凡常相根本上师所坐的两层座垫,不需另设宝座。右侧和左侧各有一个座垫,分别为上师之师和上师之师的上师所坐。根据口授,观想其它上师均安坐在长垫上。中央留出空地作为信道。
现凡常相根本上师的右手结说法印,左手捧托经袱,带有五层函头卷标。文殊的左边和弥勒的右边,分别为见、行二派上师。紧接在广大行派后面的,是「道次第派」。由于缘起十分重要,所以观想在座次之末各设一个空的座垫11。其余在第一层上坐不下的上师,可观想均匀地分散坐在第二层和第三层上;第四层观「教授派」,以京俄瓦12为座首;第五层观菩萨众。诸佛分坐在最上面四层的左、右二侧;第六层观声闻、缘觉众;第七层观察护法众。13
《文殊口授》广、略二派是显教规,所以不说观想修行加持派上师,如果我们想要观想的话,可以观想他们以不现身的方式安住在前。此外,这二派也不生起〔三昧耶尊〕等,而只作迎请宾客的观想。就像我们现在请客吃饭,先设好座位,加持好供品,然后迎请资粮田「智慧尊」前来,就坐于各自的座位上。关于诸尊受邀前来的情形,我们应该像摩揭陀贤女14迎请大师佛陀及其眷属那样来作胜解。(随后,帕绷 喀大师根据传承规矩,详细地讲述了这个故事。)
然后沐浴圣众。浴室与前面讲述的那种不同,呈四方形,四方有四个水晶门,室内没有浴池,但设有许多浴瓶。观想浴室上方为花格窗和屋顶,上面系着装有香泥或香膏的袋子,浴水从香袋中径直注入瓶中。
献浴时放出三个一组的比丘,当圣众就座于前面所说的座位上后,将圣众脱下的衣服收集起来,衣服化为黄光,随后敬献沭浴。其它内容与前面相同。如果我们平时不具备瓶等物品,那么在念加行法时不一定需要修沐浴法。然而,若能时常修习的话,可有清除污秽和不净等功德。其它与沐浴法有关的内容,与以前所讲的《速道》相同。
单作《文殊口授》引导时,应按照上述次第来讲。此派在修心时不收资粮田。如果我们想作加行法计数的话,可在最后一座诵《功德之基颂》之前修:不收资粮田,从《供养云陀罗尼》开始重新念,略修的话则单作七支计数。
(帕绷喀大师指出,由于现在的教授是与《文殊口授》合讲,所以在此讲解该派的加行法。至于平时的修法,大师建议我们仍按照《加行法‧有缘颈严》来修,因为这个法本所具有的加持和甚深教授要胜过其它。)
丁三、如何作结行之次第
座末修完每一种道次第所缘类时,当念诵释迦佛名号和密咒,以及回向发愿。
丙二、座间如何修之理
修行者的所有时间全都包含在座上与座问中,所以「座间如何修之理:这一科极其重要。我们在座上修心之后,如果在座间让自心无意义地散漫游荡的话,将大大地损害座上的正行修持。反之,如果我们能善用座间这段时间的话,将使我们的暇满具有真正的价值。所以说,在宗喀巴大师的那些著作及引导文中,将时间分为座上与座问,是具有极大关要的。
以此处所说的所缘类15为例,我们应该在座间阅读开示依师法的具量经论,如那若巴师事谛洛巴、密勒师事玛尔巴、仲敦巴师事上师赛尊巴与阿底峡等的传记。据说,如果在座间广泛阅读其它各类典籍的话,将导致智慧的败坏。比如,看小说会使瞠恚变大,因此我们不要去看这类书籍,应设法使智慧增长。
为了防止在座间生起烦恼,我们应当修习「密护根门」,虽然通常的作法,是以不观看会产生烦恼的境等来防护诸根,但对我们来讲不太可能做到,所以我们不妨采用一种较缓和的方法:例如,眼根在看到悦意的色境时,不要让自己的意识随着它转。
此外,我们应经常以正念、正知16来监督自己的三门17,如想详细了解,大家可以去参阅寂天所造的《入行论》,该论中有一品,专门讲如何守护正知的内容。如该品摄要中所说:
「应数数观察,身心诸状态,
仅此简言之,即护正知义。」
这个护正知法很要紧,对自己身体所作的动作、嘴里所说的话、心里所起的念头等三门所作的事,我们都要三思而行。譬如,当我们走进—幢房子,在搞清楚只有两个出口之后,我们只要守住这两个门就能将贼挡在外面。同样的,如果我们能守住自己的三门,不让它们为所欲为的话,也就能将犯过之门关闭。
我们应该像格西奔那样来护心。有个故事说,格西奔由于护心而不再吃乳酪,并称自己为贼18。如果我们让自心胡思乱想的话,就会像某人做白日梦那样:某人在没有生儿子前,先假想给他儿子起名叫「达瓦札巴」,然后又想象因为跳舞不当而引起儿子的瘁死。我们应该遵循阿底峡尊者的话:
「众中观自语,独处观自心。」19
我们平常总是不依正念作事,而在散乱中造下罪业。在那个时候,就连自己的行为是否构成罪业也意识不到。我们在行走、坐下、谈话当中,常不经意地杀死虱子等虫类。如果当下能以正念提醒自己「不要这样做,这是罪业」,就不会鲁莽行事了。同样的,当与许多人一起谈论事情时,我们应该用部分的心思来观察自己讲的话,想一想「现在我准备说些什么」。如果粗恶语、绮语等快要说出口时,应立即管住自己的舌头。一人独处时,我们应当观察自己的心,想一想「我现在心里在想些什么。」由于我们经常忘记护心而下能及时加以注意,所以,更应该保持正念、正知,随时扔提醒自己必须不忘护心。过去格西喀惹巴20像作记录一样,在墙内四周写上「心勿散乱」的标语,而我们之中大多数人却喜欢记着:「某人欠我一两银子未还,应索同。」这类的事来提醒自己,这种作法实在无意义可言。
所以,这个护正念法是最重要的座间修法。再者,我们在闭关时,切莫一方面在关房门前竖起像雪山一样大的关石,另一方面却一点都管不住自己的心,我的上师曾说:「心修行者在身体的关房内,作正念、正知的闭关。」我们应该这样时刻保持正念‧正知,精熟于心不散乱的方法。
正如密勒日巴大师所说的:「万有皆现为经书」,我们应该把所见到的一切,视为激励我们修习慈心、悲心、出离心等的劝说者。如以前杰‧珠康巴见到蚂蚁啮咬蜜蜂时,即对业果生起定解。当我们去集市的时候,如果生起贪等烦恼的话,那么每走一步便造下一种罪,返家时便背着一袋极重的罪业回家。反之,在我们去的时候,如能认真观察自心并保持正念、正知的话,我们便可发现,集市里有最好的修出离心和无常的劝勉者。以此为表,我们应该将万有都视为修法的鼓励者。
(帕绷喀大师叉说了「饮食知量」的作法21。并指出,我们可以按照《一昼夜修行法》等书22中所说,念诵「常施不净咒」23作回施饿鬼等法,这些法方便易行且功德极大。)
乙二、既依止已如何修心之次第
分二部分:(丙一)于有暇身劝取心要;(丙二)如何正取心要之理。
丙一、于有暇身劝取心要
这部分主要是讲思惟暇满、利大和难得这一类法。
根据传统,在合讲「讲解引导」和「经验引导」时,有二种方式:一是为生起决定故,稍作开广来讲;二是总结开示修法,以下所有所缘类均应仿照此例。如此处《科判》中所说的那样,除变换正行各科之外,加行与结行等科应按照「依止善知识法」一节中所说的那样来修。
我们每天在绮语空谈中度日而毫无婉惜之心,那是因为不思暇满、利大、难得之过。如果我们思惟的话,则会激励我们专心地修法。详细地说,思惟暇满、利大和难得,会使我们生起一种喜洋洋的感觉;思惟死无常,则会给我们带来一种悲切切的心情。
这部分分三个方面:(丁一)认明暇满;(丁二)思惟利大;(丁三)思惟难得。
丁一、认明暇满
这一节又分二小段:(一)有暇:二;圆满。
想要从有暇身中获取有价值的东西24,我们首先要认识什么是暇满。下然的话,就像某个乞丐不知自家炉台实由黄金砌成,最终还是乞丐。所以,我们首先应该对暇满加以体认。
(一)八有暇
所谓「有暇」,是指远离修法的八种无暇。八种无暇,如《亲友书》中所说,即:
「执邪倒见生傍生,饿鬼地狱无佛教,
及生边地蔑戾车,性为呆哑长寿天。
于随一种受生已,名为八无暇过患,
离此诸过得闲暇,故当策励断生死。」
这八无暇包括属非人类的四种无暇以及属人类的四种无暇。第一类属非人类的四种无暇中,地狱有情因为有炎热或寒冶的大苦而无暇修法,正如我们在头部做烧炙治疗时,就算别人要我们修法,我们却因痛苦而无有闲心来修一样。如果我们现在投生在地狱里,所受的苦要比赤熟铁锅内的老鼠痛苦大百倍、千倍,所以不要说是修法,就连「法」的名字也听不到。我们的心全为痛苦所占据,除此之外一无所成,因此不可能修法。当思:「我没有生在那样的环境里,真是太幸运了!」
如果我们投生在饿鬼中,则会因为受到巨大的饥渴而无暇修法。就像我们在极其饥饿的情况下,纵然上师等人劝我们修法,我们也只顾先求饮食而无暇修法。我们没有生在像饿鬼这样的环境中,实在足够幸运的。
如果受生在畜生中呢?我们便会因为呆蠢和愚痴而无暇修法。例如,我们对狗、驴等动物说:「念一圈嘛呢25,你马上就会成佛。」它们根本不懂你在说些什么。连念一圈嘛呢都不会,又怎么会懂其它的法?各种动物因为承受各自的痛苦而无暇修法,所以,我们未受生为畜生是极其幸运的。大多数人都以得到几两银子为走运,然而这种事并不值得庆幸。当看到狗,驴等畜生的时候,我们不要只作观看,而应想到:「我没有变成这样子真幸运啊!」
长寿天人居住在无色界和色界广果天的一部分。他们最早受生的时候,心想:「我己受生为天!」最后死亡的时候,心想:「我从天界死去。」除此之外,全在三摩地中虚度时日,就像沉睡一样,最后将毫无意义的死去。其它天人的情况,如《声闻地》中所说的那样,除少许有大善习气的天人外,其它大多数天人终日因欲乐而散乱,不能修法。例如,舍利弗有一位弟子,生前是个年轻的医师,有「药王」的美誉。有一次他碰巧见到舍利弗,便立即从坐骑大象上跳下,献上供养,动作非常地迅速。后来舍利弗在天界中说法,医师因散乱于天界的快乐,只稍稍竖起一指以示敬意,随后又去玩乐,使得舍利弗无从为他说法。天人生不起修法心、出离心等善心,而且只能听一些从天鼓和变化的鸟类等发出的法音,不像我们有上师可以作详细的教授开示。
属人类的四种无暇:假如我们出生在袜戾车等无佛法的边野地区,将连「法」的名字都听不到。
假如出生在无佛出世的地方,则因为没有佛教而不知修法,我们纵然想修也不会有任何结果。
所以当思:「如果我们现在像他们这样的话,该怎么办呢?我们没变成这样真幸运啊!」
既便出生在有佛法的「中国」,如果我们生来心智不明、口齿不清,是个傻子、哑巴的话,亦不知法应该如何来修,或可能自以为是地修些错误的法。
心怀邪见是人道最大的障碍,所以《亲友书》将其列为无暇之首。以外道为例,即便寿命很长,却连念一圈嘛呢的善根也不可能积聚,这不是—件最糟糕的事吗?
即使我们有八项意义虽小却难以全数完成的事待做,真能全部完成时,我们都会觉得很幸运了,更何况是八项意义重大、又难以凑齐的条件,一旦凑齐时,我们怎不认为是极其幸运的呢?
(二)十圆满
圆满共有十种:五种属于自己;五种属于他人。
五自圆满,即《声闻地》中所说的:
「人、生中、根具,业未倒、信处。」
「人」,是指在成就后世利益方面要胜过其它各趣。我们现在是人当然毫无疑问,但是否做到了人的价值则很难说:「中国」,是依佛法名词所说的「中国」;「生中」,即生于有四众弟子26的地方:「根具」,指先天诸根具足,以及没有不适合受别解脱律仪的生理缺陷,如「随欲黄门」27等。我们没有生理缺陷,所以「根具」:假如犯有「五无间」罪,今生便不能得阿罗汉果。我们没有犯这种罪,所以「业末倒」;「信处」,原本是说信毗奈耶,但这里也可理解成相信三藏和《菩提道次第》的道理。
以上这些圆满是自身应该具备的,所以称「自圆满」。我们本身就具备了这五种。
五他圆满,即所谓:
「佛降说正法,教住随教转,有他具悲悯。」
如果佛陀不降临于世,就不会有正法出现。佛陀虽然降世,但要是未说法便入涅槃的话,那么降世便无意义可言。虽然我们现实并不具备这两种圆满(「佛降」与「说正法」),但因为佛陀的代表—上师依然住世说法,所以我们在意义上仍具足这两种圆满。
教法未衰住世,是指修行的教法,亦即实证圣道。现在是佛教住世十个五百年中的「教期」28,虽然佛教已属「教期」 ,但如果我们心中能生起「证教法」的话,对自己来说,「果教法」依然宏扬。正如噶当派先德们所说:「我们心中虽然没有总体的教法,但我们个人的教法不应让它湮没。」纵然佛教在整体上得到宏扬,但如果我们自心中教法湮没的话,便是个人教法的湮没。
目前佛教不仅依然住世,而且我们还能进入圣教。显密双运,见行清净的宗喀巴大师教法,汲取了印度及藏地新、旧各派的精华而扬弃了所有的杂质。由文殊怙主亲作整顿的教法,犹如净化过的纯金,我们能遇到这样的教法实在是难中之难。此外,这一教法的显‧密法类中,还具有空前未有的善说。达仓译师29在后半生中,因意识到宗喀巴大师教法的殊胜而心生感动,为此写了一篇赞颂30,将那些殊胜点透彻地表达出来。关于宗喀巴大师教法的显密法类如何胜过其它宗派的情况,如果要详细说的话,讲上许多天也讲不完。以前有个蒙古人,向班禅仁波切31供养后,发愿后世能获得人身、遇到佛教,班禅仁波切说这都能办到。当蒙古人发愿想值遇宗喀巴大师教法时,班禅仁波切则末置可。我们现在不仅遇到了这样的教法,而且还没有其它的违缘,例如,我们能轻易地「从有家到无家」而出家等,所以具备了第四种他圆满:「随教转」。只有像优陀夷比丘32那样的人,才真正具备《声闻地》中所说「亲见他人证得四果的任何一果而入佛教」等的四种他圆满:这些条件连怙主龙猛也没有。但如「证期33」中的人对获四果者心生仰慕那样,如今我们也可以仰慕大德高僧的懿行作为替代,所以我们现在仍能具足这一圆满。
第五种他圆满:「有他悲悯」,是指具备施王等顺缘、便于修法,这一条件我们也是现成的。
假设我们今生计画要完成十八件大事,到头来或许只可能完成其中的一些,但若想全部完成则极为困难。我们现在却做到了比这个更为困难的事,前世所发的十八大愿:「这十个要有」、「这八个不要有」都实现了,八有暇与十圆满我们全都已具足
丁二、思惟利大
这一节又分三小段:(一)思惟观待现前利大;(二)思惟观待究竟利大:(三)思惟下至每一剎那亦为利大。
(一)思惟观待现前利大
如果我们希望后世不要生于恶趣,而生于善趣的话,那么不管哪一种天、人果位,这个暇满人身都能为我们办到。成就善趣之身需要戒,而此身即能持戒;善趣受用之因为施,此身也能布施;眷属圆满之因为忍辱,这也需要靠现在这样的人身来修。因此,如果我们想要成就任何的善趣天,人身和幸福快乐,除非不修,修是必然会有成就的。
如果我们后世想成为梵天或帝释,暇满人身也能办到。不仅如此,其它像八种异熟功德34、善趣七功德身35、大乘四轮妙身36等,也均能成就。往生极乐、香拔拉37等净土的因,此身也能修成。以前,隆睹喇嘛38在世的时候,他连碗里的糌粑也不贪着,住在茅篷里修法使暇满具有意义。他修足了后世受生为香拔拉王的资粮并且也发了愿。为了确定起见,他向班禅贝丹耶协39寄上一份供养,并在附函中问道:「我的愿望可否实现?」班禅知道他的意思,于是回信说:「老喇嘛野心真不小,但是你的愿望可以实现。」
(二)思惟观待究竟利大
为了成就解脱,我们必须要依靠能成就的法—三学道。三学之首是戒,以别解脱律仪为例,它要靠出离心才能生起。但天等其它各趣之身难以发起出离心,俱卢洲人也不适合受戒,其它三洲中,以瞻部洲人最为殊胜。菩提心也以人身所发起的最有力,《弟子书》中说:「广大心力人所获得者,此道非天龙得非非天,妙翅持明似人腹行得。」
密宗律仪的情况与此相同。
往趋一切智的工作,以此身来做,力量最大、最好。不仅如此,初业行人以密宗道于一生中即身成佛之身,也必须是「业地」40瞻部洲具有六界41的胎生人身。这个条件我们已经具备。
我们发愿的对象通常是极乐净土,而极乐的菩萨们却发愿要受生到此洲来42。所以,我们只是男儿不自强罢了,事实上,再也没有比我们现在这个人身更好的修法之身了。
据说「觉窝」像43里有一个「需求普应」的摩尼宝44,当它转到佛像的膝盖时,在那里祈求的人定能满愿。于是,有些人便对着佛像的膝盖发愿。然而,即便我们获得数十万个「需求普应」摩尼宝,拿它们当枕头或是护腮,它们也无法使我们在死时下堕恶趣,但我们这个人身却能为我们实现这样的长久目标。与嘉惠我们—天的摩尼宝相比,能嘉惠一百年的摩尼宝自然要来得殊胜;同样的,能为我们成办究竟安乐的,就是我们现在的这个人身。
我们每个人都因为不去修法而不能成就,其实至尊密勒日巴所获得的人身我们也同样有。密勒日巴的身体同我们的身体相比,并无孰优孰劣之分。看一下至尊密勒与龙王二者的差别,我们便可明白:虽然龙王的库藏里如意宝堆积如山,头上挂满摩尼宝饰等,却连投生恶趣的门都无法关上,更遑论是成佛的因了。反过来看看密勒日巴,他虽然穷得连糌粑都吃不上,但却因为获得宝贵的有暇身而即身成佛。
(帕绷喀大师又举了京俄瓦的例子:京俄瓦为使暇满有意义而精进修法时,大瑜伽师45劝他松缓一些,但他回答说:「我之所以这样作,是因为觉得暇满太难得了。」大师说,我们也应该具有这样的态度。)
所以,如果我们把这样的人身浪费掉,实在是太可惜了,就像一个乞丐得到满满一袋金子,却连一分钱也不用就将它扔掉一样。
(三)思惟下至每一剎那亦为利大
在上述二种利大之外,如再加上书中末明说的教授:「每天与每剎那之利大」,获益会更大。
如果我们连一炷香的时间也不浪费,且精进于积资、净障的话,我们将戍办无量解脱与一切智的因。
我们对虚耗我们的暇满从不感到婉惜,却对损失一,二块银圆长吁短叹,这是错错误的。圣马鸣说:
「如商至宝洲,空手返家乡。46」
正如我们到了宝洲不取珍宝,反而欠债空手而归一样;如果我们在侥幸一次获得暇满身时不去修法,反而造尽罪业堕入恶趣的话,那是再可惜不过的了。
丁三、思惟难得
这一节分三小段:
(一)由因之门思惟难得
如上所述,我们所获得的暇满身具有极大的利益,不仅如此,它还极其难得,不是常常能得到的。
如果不是那么难得,我们现在尽可以将它浪费了,等以后得到时再努力使之有益也未尝不可。然而,现在的这个暇满,是需要凑足很多因缘才能得到的,因为福报和愿力的关系,我们才这么幸运,以后是否能再得这样的暇满,那就很难讲了。
过去有位蒙古喇嘛在讲暇满方面的法时,有个汉人对他说:「上师!您大概没去过汉地吧?我们汉地的人多得很呢。」我们不应该有这种邪见。虽然从总体上来讲,人是有很多,但如果自己要堕恶趣的话,再多的人对你也没有帮助。
我们今后是否再得暇满,取决于暇满的因具不具足,对此我们应该以比量来作推断。举例来说,外界秋收的青稞、麦子,即使只有一握那么多,它们的生长也必须依赖春季的播种。如果下下种子,要长出一盆子鲜花是不可能的。同样的,暇满也必须多种因的聚集才能获得。
总的来讲,仅仅为了获得像天之类的善趣身,也需要持一些戒。王于能获暇满身的因,则如龙猛所说:「戒乐施受用」47及《般若经摄颂》中所说:
「戒断多生傍生体,及入无暇常得暇。」
我们必须以净戒为基础,以布施等为助缘,加上不染贪着现世的无垢净愿,方可获得暇满身。据说,能布施而不持戒者当生为龙,能持戒但下布施者将生为乞丐等。
我们不作观察时,总以为自己的戒似乎还清净,但正如以前一位蒙古格西所说的那样:「有律仪时无毗尼,有毗尼时无律仪。48」如果认真观察的话,我们可以发现自己连一条觉得心安的戒都持不好。我们心里想的全是烦恼,作的全是罪业。如果我们连密宗戒与菩萨戒的根本堕、恶作的条款都不知道,就不必再谈什么持戒了。像这样没有能获得暇满的因,却梦想有暇满的果,不啻如春天里播毒种,却想在秋天收谷子一股。不仅如此,如《入行论》中所说:
「虽剎那作罪,尚住无间劫,
况无始生死,作恶岂善趣?」
如果造一种罪业也能把我们引入恶趣的话,我们相续中从无始以来积集的罪蕴,多如国王的库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怎可能有继续获得善趣身的希望呢?
我们有些人的想法是:「仰赖大宝上师的恩德,我的来世大概不会差到哪里去吧?」但是假如我们自己不去修法,大宝上师根本帮下了忙,就像佛陀也无法救护他的堂兄提婆达多免于堕入地狱一样。
那些将难得一次获得的妙身白白浪费掉,又指望再得暇满善加利用的人,如同一个乞丐将已得的一袋金子扔进河里,却发愿想再得一袋金子享用一般。
不为现世发愿是很难的,我们在拉萨「觉窝」像前发愿时,总是先想到长寿、无病和开运之类的事。所以,可以肯定地说,我们大多数人不会利用此身来修清净的正法。《入行论》中说:
「我以如走行,人身且不得,
人身若不得,惟恶全无善。」
如果我们现在不去修法,将来堕入恶趣之中,叉会以该身成办更多恶趣的因,结果没完没了的在各种恶趣之间流浪。信心、智慧、出离心等善品一点都没有:贪,瞠、我慢等能造不善业的烦恼却一应俱全。大家看一下狗的例子便可了知。
投生到恶趣之后修人身,要比用此身来修成佛困难得多。我们现在得到的这个人身,就像已拉到半山腰的大铜球一样,即便我们无法再从半山腰往上拉,也应设法使它下滚落下去。如果掉下去的话,我们要将它再送回半山腰,又是一件艰难的事。我们此身中即便生不起解脱、一切智等上道的证德,至少也要做到不堕恶趣。如果失去暇满,一旦堕落下去,我们将不断地在恶趣中游荡,几乎没有解脱的机会。我们一旦走岔,就会越走越远;所以应该小心,不要在现在这个身上做错事。
自己不去修,将来就会堕恶趣,如果肯去修,纵然年迈也不必灰心;我们当效法长者「吉祥生」的故事。49
(二)由喻之门思惟难得
如博朵瓦《喻法集》50中所用的譬喻「房顶草、龟颈」等:总而言之,善趣身多如山谷中繁茂的草,而具足暇满身者,则如房顶上疏落的几根草。
所谓「龟颈」的情形是这样的:譬如大海中有一头盲龟,每过一百年才从水里探出一次头,而海面上有一段带有一孔的金牛轭随风漂流。对这头盲龟来讲,它的头正好套进轭孔的机会几乎是没有的。我们这些人在轮回大海之中,因为受业与烦恼的控制而睁不开慧眼,大半在这个恶趣与那个恶趣之间流浪,即便可能侥幸从恶趣中解脱,在人间须臾受生,恐怕也极难过到佛教,因为各个广大世界的各个地方不一定都有佛教宏扬,就像漂荡不定的金牛轭一样。如果这头龟经常游出海面的话,或许还能碰到金牛轭,但它每过一百年才会探一次头。以此为喻,如果我们常常获得人身的话,也许有一天我们能遇到佛教出现,但事实并非如是,我们只有偶尔一、两次的机会获得这样的人身。如果金牛轭老是停在一个地方,海龟偶尔浮出水面,也许真能碰上;但这段金牛轭并非久留一地,而是在巨大的海面上居无定处地漂来漂去。以此为喻,如果佛教能在一个世界中久住的话,我们在得人身的某个时候或许能与之相遇,然而佛教并不留住于一个世界,即便住世,时间也极短暂。像这样海龟与牛轭相遇的机会,不能说没有,但是微乎其微,然而获得暇满人身比之更难,可谓绝无仅有。这个譬喻的意义是:大海为轮回处,海龟为人身,眼盲为无明,牛轭为佛教等。(帕绷喀大师说,这样子配合来思惟难得,是珠康巴大师的语教传统。)
(大师又解释了博朵瓦《喻法集》中的另一个词—「洛定子」。)以前仲‧洛定家族有一个青年,他懂得掘金之道,后来放弃掘金,到谢区做买卖。当地人知道他的声望后,都对他说:「愿我即彼洛定子,愿我能掘黄金山。」他闻言打消了经商的念头,复萌掘金之心。同样的,我们所获得的这个妙身,本是极乐世界众菩萨发愿寻求的目标,我们却将它无意义地耗费掉,实在是太可惜了。
又有所谓「藏鱼」,说的是以前有个后藏人来到前藏吃鱼,一下子吃太多了,差点呕吐出来,他觉得将这等美味吐出来有点可惜,于是将自己的咽喉勒得紧紧的。如果我们对吐出少许美食都觉得可惜,那么对无意义地丢弃多劫难遇、侥幸一次获得的人身,怎不感到惋惜呢?
所谓「虫礼」,是说佛像面前地下有一条红色虫子爬出来,并口称「敬礼佛」,这种事相当罕见;同样的,我们从恶趣的地下爬出来,化作人形而装作闻思正法的样子,这种情形也是少有的。
我们应该如此这般的运用各种譬喻来思惟:我们所获得的暇满身,是极其稀罕与难得的!
(三)由体性之门思惟难得
众生因为造恶的多、行善的少,所以从善趣和恶趣死殁后,前往恶趣的极多,投
生善趣的极少。因此,《毗奈耶事教》中说,从善趣往恶趣及从恶趣往恶趣的,量如大地之土:从恶趣往善趣及从善趣往善趣的,量如用指甲尖挖取的土。
总的来说,六道之中,人趣数量极少。饿鬼比地狱少,畜生比饿鬼少。畜生里面,生活在地上的比生活在水里的少,然而在容纳不下十人大的地方,就有上亿个虫蚁。「中有」数量也很多,例如,一匹马死后不久,尸体内便会生出成千上万的虫子,一百匹马死掉的话,便会有百倍的中有将受生为虫子。
能够受生为人,叉能生在有佛出世的「明灯劫」中者,为数甚少。在许多万个「黑暗劫」之间才有一个「明灯劫」。即便在每个「明灯劫」当中,空、成、住、坏四劫各有二十中劫,共八十中劫。其中三劫的六十中劫中,无佛出世;住劫二十中劫之初,人寿可达无量岁51的时期,以及寿命增长时期52,佛也不出世53,佛只在寿命递减的时期出世。
「中间增减」期虽有佛出世,但如果我们受生在前佛已现涅槃、教法湮没,而后佛未出世的那段期间,这其实和「黑暗劫」没什么区别。我们现在受生在瞻部洲,幸奸不是这个阶段。释迦佛教法湮没至弥勒佛出世的时间间隔,据说为人寿四十九亿岁,我们也没有受生在这样的黑暗时代中。
现在虽然有佛教,但佛教只存在于这一洲,我们正好生在这个洲内。这一洲内佛教宏扬的地方,只有西藏、蒙古等几个最小的地区。我们便是受生在宏扬佛法的大本营—西藏。
至于西藏的情况,以前格桑国师曾说:「我所属的安多拉卜楞寺54,出家众有一、二千人,其中格西约五百名,经商的约五百人,二者都不是的也有五百多人。」像他所说的那样,我们每家如有兄弟十人的话,只有二、三个人能人佛门,其中能修习「道次第」等清净法的,为数更稀少。我们幸好未受生在这种身下由己的地方。
(帕绷喀大师说,除此之外,根据我上师的口传教授,三种思惟暇满为何难得的方法是:(一)「因」难成办故暇满难得:(二)「体性」难凑全故难得:(三)「喻」难出现故难得。)
所以,这一暂时获得暇满身的机会,便是决定久乐或久苦,以及上升或下堕的分界线。这一选择权就在我们自己手上,不需要仰赖他人,因此我们应当对自己未来的苦、乐作出无误的选择。如果选择错误,那就不是只影响一、两天的小事,而是影响到生生世世长远目标的大错。所以,我们应该告诫自己:「从现在起我还有一段时间可以活,真是太好了!在我生命剩下的这段日子里,不管是两年、三年还是多少年,如果再不夜以继日地苦修正法,我是否还有足够的勇气回到恶趣中去?」
我们侥幸一次获得的有暇身,如同十八种无价的珍宝凑在一起,所以最重要的是不可「入宝洲而空返」。譬如有个人到达宝洲后,不去取珍宝,而是以歌舞耗时,并且还向其它商人借了很多的债,最后取不成珍宝,反而负债而返。这个人不是疯子是什么!同样的,我们现在这个时候,正是求取解脱和一切智珍宝的最佳时候,如果我们不去求解脱和一切智,反而去修恶趣因的话,还有比我们更自欺或更愚笨的吗?正如寂天所说的那样:
「得如走暇已,我若不修善,
无余欺过此,亦无过此愚。」、
我们这样侥幸一次获得的暇满身,即便在短至一碗茶的时间内,也能用来作积福,净罪等事。因此,我们应该利用它来取心要:最好的是力求即身成佛;不然的话,也应力求获得解脱:再不然,至少也应努力保证使自己来生下堕恶趣。
虽然上师善知识如实开示了前往解脱和一切智之道,但是如果自己不去修的话,就像高明的医师虽然给予许多药品,而患者下去服用,终究也治不了病一样,《三摩地王经》中说:
「受其珍贵众良药,若不服用疗病药,
非医致使非药过,惟是病者自过失。
如是于此教出家,偏了力根静虑已,
若于修行不精进,不勤现证岂涅槃?」
经中又说:
「我虽宣说极善法,汝若闻已不实行,
如诸病者负药囊,终不能医自体病。」
《入行论》中也说:
「此等应身行,惟言说何益?
若惟诵药方,岂益诸病者?」
(帕绷喀大师总结说,想不想按照上师所开示的教授去修,完全取决于我们自己。所以,我们应该将余生全部用于修法,努力使我们的暇满具有意义。
然后,大师叉将上述内容重讲了一次,并简略开示了修所缘法。大师接着说,启请顶上上师及展开科判而修照前。由此生起证悟的标准,如格西博朵瓦所说:
「若知暇满难得理,岂有邪行安乐住?55」
及如宗喀巴大师所说:
「若知难得无劣住,若见利大惜无益,
若思惟死虑后世,若思业果遮故逸。56」
又如吉祥贡巴瓦一心修法,连拔火棍粗细的柽柳刺入腿中也顾不得拔出来。如果我们能做到这样的话,便是生起了暇满、利大和难得的证德。)
注释:
1、引自《入二谛论》。
2、① 供献财物;② 恭敬承事;③ 依教奉行。
3、任何为上师作的事,都应视为是上师瑜伽的一种形式。
4、引自《密勒日巴十万歌集》。
5、观资粮田。
6、格鲁派密法传承系统之一「色举派」的开创者。
7、1391~1474,宗喀巴上首弟子,于1447年创建札什伦布寺,后被追认为第一世DL喇嘛。
8、《帕绷喀大师全集》中收有一篇中传派加行法的仪轨,题为《菩提道次第明晰引导文殊口授广轨中传派加行法念诵仪轨‧胜者妙道》。
9、常见于藏地寺院建筑的屋顶。
10、其它四种为摩羯鱼、童子、羚羊与大象。
11、空座表未来自己将跻身于传承上师之列。
12、京俄瓦‧楚臣跋。
13、帕绷喀大师作有达波‧绛贝伦珠上师所说《文殊口授》南传派教授的笔记,题为《文殊口授南传派教授备忘录》。
14、见上卷「第五天」章注。
15、依止善知识。
16、《经庄严论》中说:「念与正知是能安住:① 于所缘令心未散:② 心散已能正了知。」
17、身、口、意。
18、根据口传的说法,有一次格西奔来到一位施主家,但主人不在,他见到有茶点放着,便自行享用起来。当他意识到自己错了时,立即停止进食并高呼抓贼。主人闻声返回,发现格西奔所称的贼是指他本人。
19、引自《菩萨宝鬘颂》。
20、法名为旺曲洛卓(自在慧,十一世纪晚期),系贡巴瓦弟子,与博多瓦同时代。
21、《菩提道次第广论》中说,⑴ 密护根门;⑵ 正知而行;⑶ 饮食知量;⑷ 精勤修习悎寤瑜伽,是容易引发止、观正因的四种资粮。
22、最著名的一种系央坚珠贝多杰(妙音成就金刚,十九世纪中期)所造的《一昼夜中如何修善行法‧善说宝鬘》。
23、包括施唾液、痰、鼻涕、粪、尿等咒。
24、直译为「取心要」。
25、六字大明咒。
26、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
27、黄门(中性人)的一种,时而对男、时而对女产生性欲,但又无性功能者。
28、佛涅槃后,教法住世共五千年,分为四期,前三期各为一千五百年,第四期为五百年,「教期」为第三期。关于佛教住世年代的各种统计方法,请参阅《布顿佛教史》。
29、法名为喜饶仁钦坚赞(智宝幢,十五世纪早期),萨迦派著名学者。
30、题为《令信莲开敷之赞颂日轮》。
31、指班禅贝丹耶协。
32、佛陀的亲教弟子。
33、教法住世四期的第一期,该期中证四果者极为普遍。
34、详见「第十三天」章。
35、⑴ 种姓高贵;⑵ 色身端严;⑶ 长寿;⑷ 无病;⑸ 自在;⑹ 富足;⑺ 大慧。
36、⑴ 生有佛法处;⑵ 遇善知识;⑶ 有闻思修善愿;⑷ 尽力积二资粮。
37、意译为「持乐」,一净土名。位于印度北方,地为圆形,雪山围绕,状如八瓣莲花,花瓣之间河水周匝。「具种」王朝,世领其地,「吉祥时轮」教法,今犹宏扬。
38、法名为昂旺罗桑(语自在善慧,1719~1794),格鲁派著名大德。
39、第三世班禅(吉祥智,1738~1780)。
40、最胜积福受果之处。
41、肉、皮、血、骨、髓、精,前三者来自母亲,后三者来自父亲。
42、因为极乐世界的菩萨不具足上述「六界」,所以无法修无上瑜伽之道。
43、拉萨大昭寺主尊释迦牟尼像。
44、据说此宝一直在佛像中运行。
45、此指阿麦‧绛曲仁钦。
46、引自《善说宝匣论》。
47、意为持戒能得人天增上生之乐,布施能得财富受用。
48、此句意为大多数人在获得比丘律仪时,不了解毗奈耶;当懂得毗奈耶时,比丘律仪却早已不清净。
49、长者吉祥生于百岁时出家,尽管困难不少,但仍在目键连帮助下,证得阿罗汉果。参阅《贤愚因缘经》。
50、博朵瓦在讲《道次第》时曾使用多种比喻,据记载,历史上共有三种由其弟子编纂的本子。现在最流行的,是结贡巴‧喜饶多杰(智金刚,十二世纪早期)所编的《喻法集‧实蕴》,此师还着有《喻法集宝蕴十万释》。
51、人寿八万岁。
52、住劫二十中劫中,人寿增减共有二十个周期。
53、因为在这些时期内,人最不可能发出离心。
54、安多地区最大的格鲁派寺院,由第一世嘉木样活佛昂旺顿珠(语自在义成,1648-1721)创建于1709年。
55、引自《噶当嘉言集》。
56、《乐善根本颂》。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