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一 禅净密三者的关系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22日
来源:   作者:万行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一 禅净密三者的关系

 

  禅宗的“明心见性”、净宗的“花开见佛悟无生”以及密宗的“即身成佛”,三者之间有何区别?密宗最高的法为“大圆满法”,古时候传“大圆满法”,与现在所传的截然不同。净宗和禅宗的法,与现在也不一样,今天要讲的是古时候的三种法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如今所传的法,都离题千里。古时候所传的法,现在少之又少。首先说净宗所谓的“花开见佛悟无生”,我们先放下“花开见佛”不讲,先来谈“悟无生”。究竟到了哪种境界,才叫“悟无生”?悟到什么东西,才叫“悟无生”?如何做,才能悟到“无生”?大家都知道“无生”意味着“无灭”,“有灭”意味着“有生”。禅宗讲的“明心见性”,何为“心”?何为“性”?当讲到这里,每个人心中都要有自己的答案。我讲的是我的答案与见地,未必能代替你们的知见。“心”究竟是什么东西?“性”又是什么境界?为什么说“性”是“见”,“心”是“明”?实际上“心”也可以“见”。如何见自己的心呢?其实日常生活中,每时每刻都能见到自己的心。只是因为没有明心,见到了也如同未见,这叫“见而不明”。“性”通过明心而见,如同“水中盐”、“色里青”。山河大地、花草树木、飞禽走兽,都是我们的“心”,只是见而未明。如果没有我们的心,那么山河大地中的飞潜动植,都不存在。佛祖说得非常精细:“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可事实上又有几个人明白这八个字的含义呢?天天都见到自己的心,从未明白。如自己心不动念,山河大地的飞、潜、动、植,是否存在?六祖说:“风未动、幡未动,是仁者的心动。”如果不去分别宇宙中的飞、潜、动、植,是不是还存在?我曾经问过一个和尚,如果心不动,风和幡是不是还在动?通常也有人问我:不去分别桌子、山洞,它们是否还在?在座的是否也有人会问这个问题?我一直到好多年以后,才明白这个道理,宇宙中的飞、潜、动、植,如果不去分别,根本不存在。

  “心”的显现能令我们明白,是借助于外边的形形色色的存在。是因为心动了念头,它接着才存在。也就是说:“聚色唯心,无色亦无心”,心的根本又是什么呢?虚幻不实的为“心”,不增不减的为“性”;有形的被无形的所主宰,生灭的以不生灭的为根;心是相,性为根;心是性的用,性是心的体。“花开”指明心,“无生”指的就是见性。所谓“即身成就”,指的就是当下“悟无生”,悟到生灭不定的“心”以及不增不减的“性”。

  藏密修法中最高的是大圆满法。当唐朝汉传佛教传进藏地以后,基本把当地的本教(巫教),完全溶化掉了。当地本教,为了不被汉传佛教吃掉,马上吸收了汉传佛教。而汉传佛教,为了能在当地落地生根,也吸收了当地的本教。就像佛教传入中国,为了不被中国的儒教、道教吃掉,也马上吸收了儒家、道家的东西。“入乡随俗”,不然会被排斥掉。比如你们来到这里,如不能适应这里的环境,就会被环境淘汰。如果没把这里当家住,你很快就走掉了。佛门中有句话:“有缘同住,无缘走人。”出家人称为“云游僧”,没有固定的家。处处为家,心安就是家。如果没把这儿当成家,你难受常住也难受。

  佛教中有“三不管”。“学法不管”,想学哪种法,没人管;“拜师不管”,想拜哪个师父,就拜哪个师父,没人管;“还俗不管”,你想还俗,将衣钵交给一个清净比丘(比丘尼)就算还俗了。如果偷偷摸摸回家,衣钵没有交给一个清净比丘(比丘尼),因果一定要自负。如果交给了一个比丘(比丘尼),并诉说原因,意味着把戒舍掉了。拜师学法(也就是参学),都没人限制你,佛门里非常民主。

  当时唐朝的佛教传到西藏以后,也同样是这个道理。文成公主嫁给了藏王,并没有强调藏地要学汉传佛教,只是把教理进行传播,很快就被藏人吸收了。因为唐朝是佛教的鼎盛时期,也是禅宗的鼎盛时期,所以整个藏传佛教都带有汉传佛教的特色。要想学习禅宗,必须要有“大圆满法”的基础。实际上最高法,就是禅宗一法。“即身成佛”,正是因为它明白了自己的心性,亲睹了自己的本来面目。净土宗讲“一心不乱,净念相续”,如要达到禅宗的“明心见性”,不能“净念相续”,如何能达到呢?当净念相续,不再散乱,才能见到心性。“净”是清净无染,“相续”是永不间断。用禅宗的话是:时时刻刻觉照,没有间断。只是各宗各派都采用自己的语言,如中国人叫“桌子”,英文又叫“table”,名词不一样,实际指的是一个东西。如果一样,就无宗可分,亦无民族可分。

  基督教讲:“上帝造就了不同肤色的人,有各自不同的语言,但灵魂是一样的。”因为出自一个人的作品。大家之所以一生钻在语言、学问里,都是上帝让你钻进去的。如果没有这些学问、知识,大家岂不是都无事可干了吗?有人研究一辈子语言,也未研究透。

  净土宗的“都摄六根”与禅宗的“六根关闭”,密宗的“中脉打通”都是一个境界。只有六根关闭,才能达到净念相续。因为从未达到这个境界,所以才各执一端,都说自己的宗派最高。如果一门修通,门门通达、法法平等。正因为哪一个法都没弄明白,所以给你任何法,都认为不相应,不究竟。正如佛门所讲:心清净,国土清净;心不清净,则国土不清净。如果你的心不安,来到东华山也不会安。如果心安,去任何地方都安。如心不清净,阿弥陀佛接我们到西方净土,也不清净,也认为是五浊恶世。如果在娑婆世界得到解脱,到任何地方都是净土世界。所谓法有区别,是因为心性未修圆满,还在途中,就有区别。如果到了源头,又有什么两样呢?不论哪宗哪派,都是心在修,千百年来都在谈论“学佛就是修心”。通俗点讲,就是修思想,思想未修端正,类似于建楼地基没打好的道理。究竟修好了是什么状态?是“慈悲”,是“博爱”,这仅仅是我们的境界。佛是什么?你说是什么,就是什么;不是什么,也就不是什么。正因为他是无形无相的,所以就像水一样,放在什么形状的模具中去冷冻,它就呈现什么形状的冰块。他根据外边环境的需要,而逐步表现出自己的形象来。

  刚才讲到“性”是心的根,“性”究竟是什么呢?它如同一棵树木开花结果,是一种现象。如果没有树根存在,又怎么可能开花结果呢?心犹如开花结果的现象,性如同树根,为什么说本来面目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本来面目即是佛性。即是自性。至于“自性”的名称,佛教中有几十个、几百个,都是从不同的角度来阐述我们的心性。就像一个人,今天穿这套衣服,明天穿那套衣服,一生中穿无数套,人变没变呢?而本来面目也以不同的形象,出现在各宗各派之中,古今中外都在找它。各个宗教都知道有个不生不灭的东西,找到了它就是“佛”,就是“神”,就是“上帝”。可我们现在连最基础的—身,还没有修通,更不用说修思想,修心性了。

  为什么出家人好多身体都不好?越是修,身体越是不好,晃晃荡荡反而倒身体好。自己身体不好,如何教化别人?都说“学佛消业障”,自己身体不好,说明业障也很重,岂不是自己打自己嘴巴?实际上念佛念到一定程度,都会出病魔。只有当一个人曾经入过定,才会对病魔的考验有所抵御。但是,只有随时能进入四禅八定中才能彻底降伏病魔,能随时入定,就可坐脱立亡,出四禅八定,又如死后复活的过程是一样。

  好多人想要一个方法,喜欢有形有相、把握得到的,当给了你以后,又觉得没用。因为要解决根本问题,必须从心性下手。有为法修到一定程度就修不上去了。我观察这两年,好多人连“有为法”都没修好,就想放下有为法,去修“无为法”。当把“无为法”给了他,他没一点受用。其实不论干什么,比如出坡劳动,挖菜地、种树、种菜,只要把身、心、物三者融为一体。如挖菜地时,突然想到要到街上买东西,三者就没有融为一体。做任何事情,只要身、心、物三者未分开,就是在定中,就是“无为法”。你们会认为:这是否是执着?真正的“定”,就是执着。如果不能执着在一件事上,你的心永远是散乱的。如果你没有一颗贪心,修道也没有力量。因为修道也是贪!世界上没有不贪的人,修行人是最贪的,成佛获得整个宇宙,不是贪吗?你是否可以做到念佛时,身、心、佛号融为一体?坐禅,观空时,是否可以做到身、心、空融为一体?修密时,是否身、口、意同一体?

  我今天下午在路上走时,发现掉了好几个黄花菜根,就想:种菜的人那么粗糙,难怪修行修不好。世间事与出世法相比,如同“九牛一毛”。连“一毛”都得不到,马上想要这“九牛”,怎么可能。大家做事做不好,将来转到修行上,怎么用功呢?行为太粗糙,每个行为都是“心性”的显现,做任何事都与修道一样。

  好多人念佛、打坐都是抱着“随缘”的心去念。随缘(随大流)—大家上天堂,他随着去。下地狱,他也随着去。真正开悟的人“随缘”,又是一回事。因为愚昧,只能“随缘”,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真正知道了,怎么可能会“随缘”呢?你一听这话,可能又会说:“我不去随缘,坚持我的原则,全身心去要我要的东西。”实际上一个凡夫,未开悟,连自己都不知道想要什么。薄地凡夫,前念、后念,念念不同;圣人今念、明念,念念是一。

  * 你们闭上眼睛,眼前是一片漆黑,还是灰蒙蒙的,还是黄色的?(有尼答:灰蒙蒙的)光影门头,比漆黑桶底好些。

  * 五阴突破,才能达到超越五浊。

  * 实际上今天的众生,只能靠信力成就。智慧没开,随境而定;智慧开了,才能达到深信不疑。定力不够,很少能抵得过环境的力量。比如周围的人都说你走错了,你就会产生疑惑。七地菩萨、三果罗汉,也会产生怀疑,到了八地才不疑。佛看四果罗汉的隐习,如同石头底下的草,一有机会,还会从石头底下钻出来。“禅为上智之人所行,密为中智之人所修,净为下智之人所依。”这是凡夫之见,果地圣人不存在三者的分别。净宗有人讲“昼夜六时什么也不用做,只须一句佛号”。如果贪、嗔、痴不断,怎么能行?学佛必须要过“自己”这一关。为什么说禅是上根器人修的?因为要面对自己的内心,现在修净的人都不去面对自己的内心。

  问:进入三摩地,是否胎息停止了?

  师: 停止了。《俱舍论》、《华严经》都有论述。四禅八定的境界,在我们身上都出现过多次!一旦捕捉到一次,就会依着这次的记忆,不断出现。比如我知道有个姿势能进入梦境,用这个道理修禅,偶尔捕捉初禅 、二禅、 三禅 ,会经常演习这种记忆。当进入四禅 ,出来才发现三禅与四禅有很大区别。

  * 深吸一口气,憋在那儿,是什么境界?没有杂念,心内灵灵明明,身心高度放松。但不到1分钟,5秒钟一过又有了杂念。可在这5秒内入初禅 。一个人入定时,一定是吸气时,而不是呼气时。

返回目录

-----------------------------------------------------------------------------------------------------------------

更多万行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