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佛教导航>> 五明研究>> 内明>> 禅宗>>正文内容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一 如何参话头,关于夜睹明星

       

发布时间:2013年09月22日
来源:   作者:万行法师
人关注  打印  转发  投稿

返回目录

万行法师:降伏其心 一 如何参话头,关于夜睹明星

 

  佛教里经常提到各种用功的方法,其中有个“参话头”,何为“话头”?你们在内心是否有答案?如果说你们要参话头,可是不知何为“话头”,又怎么参呢?你说“了了觉知”,不是已经有了念头?你说“不能了了觉知”,不是如同石头?通常的答案是:“前念未生为话头,前念已生为话尾”。实际上是错误的。既然念头未生起为话头,那么当念头未生起时,你在哪里?如果现在大家未生起念头,我问你,你的念头是怎么处理的?既然已产生了念头,那又落在话尾上了。

  你们是否可以想象,念头没产生时是一种什么状况?比如说你们每天在出坡的时候,既没有人与你讲话,你的头脑又没胡思乱想,手在不停地劳动,时间不知不觉地过去了,你干了很多活,可一点也不知道疲劳。这时的你,是一种什么状态?像这种情况,每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经常出现。处在这种状况时,当有人喊你一声,跟你聊天时,你发现自己已经干了很多活,时间已经过去很久了,这时你的疲劳也随着出现了。

  通常大家说:干活干得起劲的时候,不觉得疲劳,活干完了疲劳出现了。你们平时是否在这方面用过功?观察过?用功不仅仅是在禅堂里打坐的时候。每天、每时、每刻,都可以用功。如果你掌握了一种方法,任何时候都能用功。如果你在一个地方会用功,在什么地方都会用功,不只是在禅堂里。就像一个人会讲中国话,跑到美国、英国、日本还会讲。

  你们出坡时,比如锄地,你的心思是否放在锄头尖上?如果没有放在锄头尖上,就会出偏差。有草看不见草,本来要挖这儿,却挖到那儿去了。念念起,念念能看、能觉,叫“看话头”;起每个念都能看到,才能达到“参话头”。其基础是必须能集中在话头上。

  要想集中在话头上,先要会看得见话头,只有看得见话头,才能渐渐集中在话头上,只有能集中在话头上,才能逐渐达到参话头,最后达到悟话头,无话头,看话头为定,参话头为观(也即慧)。

  如果你说自己在参话头,但又根本不能集中在这个话头上,怎么能“参”?不能“看”就不能“参”,又如何能“悟”?例如你要明白一道数学题,你还没有找到这道题,怎么能解答?就算是找到了,但不能集中在这道题上,又怎么能解答得出来?你的散乱心一会儿想东、一会儿想西,是不可能把数学题完整地解答出来的。“看话头”是为了修“定”,“参话头”是为了修“慧”。

  “参话头”与“参公案”,从本质上讲没有区别。实际上大家现在连“看话头”都不能达到,又怎么能达到“参话头”呢?严格地讲,现在连话头都没有找到,又如何去“看话头”呢?佛教里有个大家都普遍知道的话头:“父母未生以前,我是什么样子?”,比如说你要参这个话头,首先要身心高度集中在这句话上,才能参明白。如不能高度集中,又如何能参得明白?话头的作用是什么?为什么用一个“参”字,不用一个“探”字?大家是否想到过?

  平时你们的眼睛左顾右盼、东张西望,如果在用功,头脑为什么会乱转?眼睛怎么会乱看?真的用起功来,身体发僵、目光发呆,头脑发木,这是用功的第一个阶段的表现。可是我看你们来到这个道场的时候,一个个眼睛溜溜的转,说明你们连第一个阶段还没有出现。你们看没看过风钻机在打钻的时候,是一种什么状况?一旦选定了一个点,就一直钻进去,不换位置。“参”就是这个境界,“参”必须要参进去。一旦进入,就是两眼呆滞。绝对不会是两眼溜溜乱转。看到你们的眼神,就知道你们的内心有多么散乱。

  当参进去又出来以后,会是一种什么境界呢?“日头突破乌云外”。到此时,自然达到“风平浪静月投江”。你们可以想象,大江大海无风三尺浪,可这时大江大海风平浪静,月投进去了。在此之前,已经经历了“河住江翻水倒流”;再之前已经历了“知话头”、“看话头”、“参话头”、“悟话头”的过程。实际上这个“话头”,上根器的人,可以在一念之间完成!中根器者可在两念之间完成。如果现在你们能抓住话头,我就要恭喜你们了。可目前,你们连何为话头都不知道,又怎么去参话头呢?就算抓住了,又未必能走进去,只要能走进去,就一定会走出来。平时偶尔抓住了,未必能参进去。

  “河住江翻水倒流,风平浪静月投江”,前半句指生理上的境界。后半句指的是心灵上的境界,如果以后找不到话头,找不到公案,可以在这句话上去参。这句话足以让你们开悟成佛。它已包含了“见地”、“修证”,但没有“行愿”。如何行愿?悲满天下,心存众生。

  如果连自己的起心动念还看不到的话,怎么可以叫做一个修道的人呢?大家都想了脱生死、往生西方,你是否有把握呢?是否出现过苗头呢?你说:“既无把握,更无苗头”。那么临终怎么能去?会到哪里去呢?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就像你们今天晚上睡着以后,做梦会到哪里去,是否知道?你知道明天不会死,明年也不会死。我如果告诉你,明天会死,你今天晚上可能会很焦虑。如果做梦的时候,梦中不能把握,临终和临终后都没办法把握自己。睡眠是小昏迷,你都不能把握自己,那么临命终时的大昏迷你又怎么能把握自己呢?什么时候能把握得了呢?必须要达到“风平浪静月投江”,才能做得了主。就算处在这个境界,大主也做不了。只能说做得了一部分主。如此说来,在座的有几个人达到了“风平浪静月投江”?既然没人有这种境界,那么我们学佛又都学到哪里去了呢?

  现在你们有谁看见了星星?星星在哪里?当初释迦佛“夜睹明星”,是看见了哪里的星星?在哪里睹见了星星?如果是看见了天上的星星,他天天在树林里打坐,天天都可以看到。我们也天天都能看到天上的星星,怎么没有开悟?如果他真的“夜睹明星”,就可以大彻大悟,为什么又要入定七天呢?都知道他入定七天后才具备了五眼六通,也有说是49天的。不论是多少天,说明他的确入过大定。如果没有入大定,是不可能具有五眼六通,以及证得三身具足。这就说明看见“明星”,距离圆满的“道”还很远。但是一旦睹见了“明星”,就如接通了电线,千尺外,万尺外的电灯,刹那间就亮了。也许在座的人,有偶尔见过“明星”,那仅仅是刹那间,绝对不是如影随形地跟着你。如果明星天天跟随着你,这时你自然天天在定中。至于密宗讲的左、中、右三脉早已都通了。道家讲的大、小周天也已全部通达。对方的起心动念,见与不见没有区别。他动,如同你动。他未动,你先知。

  今天就讲这么多。下边留一点时间,给你们提问题。我知道今天讲的,对你们在座的没有多大用处,因为做记录,所以才讲。我是为了留给后人。千万人中有一个人受用,就不错了。后人以后会看。会听的,听“门道”,不会听的,听“热闹”。

  问:为什么佛有三身?

  师:是三个身,又是一个身。比如从四个方面看一幅画,四个方面看到了四幅图像,实际上是一幅画。“法身”,不生不灭;“化身”,随处可见;“报身”,偿还业报。一个阶段了却了,报身就没有了。佛讲过,六祖也讲过“三身是一身”,“三身”是针对众生说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化身”全凭功德修,“法身”是由理入,“报身”也是以功德成。就像许多参禅、悟道者,多数是证得了法身。因为“报身”是功德成。即便是达到了报、法身,更没达到“千百亿化身”。为什么罗汉没有化身或者极少?因为未行菩萨道,就没办法与佛、菩萨相比,有“千百亿化身”。我的书中有句笑话:不想当教主就没有必要修化身,证个法身就算解脱啦。“独觉佛”,已证法身、报身。虽然知道还有“化身”,但是不愿再修下去,已足够受用了。

  问:怎么用功为参话头?

  师:万念汇为一念,一念不放,一念万年,万年一念,即是参话头。若能如是,即能入话头。现在你们用功,千万不要落入“无事于心,无心于事”,那样会落入顽空,百劫不能相见。实际上这句话,你们目前都观察不到,那么是处在哪种状态中呢?像无头的苍蝇,四面乱撞。没事胡思乱想,狠狠地劳动一天,就不会胡思乱想了。但心里还会有“游丝”,就像苍蝇的翅膀,虽然无力乱飞了,还不时地动一动。因此古人提倡(尤其是年轻人)先要把体力降下来,疲劳后,杂念特别少。修禅也要动、静结合。当体力旺盛时,可通过劳动把体力降下来;当体力衰弱时,通过劳动把体力增上去。但要掌握适度,像前几天栽树,三天栽了三万棵,那样的劳动对体力是一种透支。那是为了抢时间,因为树苗在路上已经走了三天,快要死掉了。如果长期那样劳动是不行的。

  问:将话头放在心上,是否住在了心上?

  师:放一万个心。如果真能执着一件事在心上,一天一念,一念一天,万行要恭喜你们了。

  * 何为定?一天一念即为定。降低一点,前几天一天栽一万棵树,根本没有时间打妄想。如果心灵能保持这种状态,三年就有大成就。

  * 身是心的载体。“载体”没有修好,还谈不上修“内在”。未入道者,身心分开;入道后身心一体。

  * 身端正(调姿)—呼气(调呼吸),气通后—(调心)心才能静下来。

  * 张开口呼气,是粗犷的呼;用鼻吸气,是细微的。因此调呼吸是:细微的吸,粗犷的呼。

返回目录

-----------------------------------------------------------------------------------------------------------------

更多万行法师佛学内容

-----------------------------------------------------------------------------------------------------------------

欢迎投稿:lianxiwo@fjdh.cn


            在线投稿

------------------------------ 权 益 申 明 -----------------------------
1.所有在佛教导航转载的第三方来源稿件,均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政策、各级佛教主管部门规定以及和谐社会公序良俗,除了注明其来源和原始作者外,佛教导航会高度重视和尊重其原始来源的知识产权和著作权诉求。但是,佛教导航不对其关键事实的真实性负责,读者如有疑问请自行核实。另外,佛教导航对其观点的正确性持有审慎和保留态度,同时欢迎读者对第三方来源稿件的观点正确性提出批评;
2.佛教导航欢迎广大读者踊跃投稿,佛教导航将优先发布高质量的稿件,如果有必要,在不破坏关键事实和中心思想的前提下,佛教导航将会对原始稿件做适当润色和修饰,并主动联系作者确认修改稿后,才会正式发布。如果作者希望披露自己的联系方式和个人简单背景资料,佛教导航会尽量满足您的需求;
3.文章来源注明“佛教导航”的文章,为本站编辑组原创文章,其版权归佛教导航所有。欢迎非营利性电子刊物、网站转载,但须清楚注明来源“佛教导航”或作者“佛教导航”。